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准则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准则
一、推广禅修的动机纯否?
二、推广禅修者的基本条件?
三、何谓身教与言教?
四、攀缘与化缘的差别?
五、在顺逆境中,如何调心?
一、推广禅修的动机纯否?
动机之不纯,略有两种:
为我的名闻利养,且这个「我」,不只是个人的小我而已;更包括你所属的佛教团体,甚至包括为了佛教的「大我」。故为了希望佛教的信徒愈多,希望佛教的势力愈大,而去推广禅修;充其量,只是从大我而有的贪慢而已!
为我一向认定:是众生需要佛法,而非佛教须要信徒(更非僧众须要供养)。所以绝不可为个人的需要,或团体的需要,而打着禅修的招牌,四处去收揽信徒。
为个人不能安于清闲:今天的社会,有闲阶级乃愈来愈多。甚至有些平日忙惯了,一旦空闲,还真是坐立不安哩!于是他们便寻到宗教里,以求安身立命。因此有的去朝山,有的去联谊,有的在法会中跟着唱和,有的登高一呼,竟当起头陀来也!
如为个人不能安于清闲,而搀在禅修会上跟班、打杂、揍热闹;久而久之,竟也成为「推广禅修」的干部。则自心不安,如何安人;自己不修,如何度人?
因此,就动机的纯正,我认为只有一句话「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今天社会愈来愈动乱,众生的苦恼亦愈来愈繁多;审之诸子百家,唯有佛法才能应病予药。而佛法诸宗派中,又以禅法与当代众生的需求最相应。因此为「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而至愿推广禅修。(这也是我之所以强调:是众生需要佛法,而非佛教需要信徒之缘由。)
然而禅修真有这样的功效吗?这除要有理论的根据外,更且需个人从实修中去肯定。故若能一方面从解而信,一方面从行而证,则对推广禅修,便有一种近乎「使命感」的担当。于是乎乃能「胸有成竹」「百折不回」地去实践它。
二、推广禅修者的基本条件?
这除动机纯正、意愿俱足和具佛法的正知见外,还得有:
时间:这不只要有参与禅修活动的时间,也要有个人自修的时间;且最好也能得到家属的支持与配合。
学养:这狭义的乃指有关禅修的知识和技巧;若广义而言,则包括佛教一切经论的开示;甚至包括当代中各式各样的学问技术,及社会百态。因为我们将碰到各种众生,因而也要处理各类的疑难杂症。
体验:所谓「实修的体验」,既可说得很高,如开悟、入定之类。也可说得比较平常,如酸痛、闷胀、昏沉、散乱、呕气、躁动等,一般初学者经常有的现象。以自己若是「过来人」,则对别人所提的问题,才会有「锥心历历」的感受。否则光有学养而无体验,则对别人所提的问题,便免不了有「雾里看花」之嫌;于是处理起来,就只能「隔鞋搔痒」而已!
刚才也有人提到「耐力、魄力」,甚至「魅力」的条件。关于耐力可说与「意愿俱足」相关,魄力或可归之「使命感」吧!至于魅力,则留待下一题的「身教」再申论吧!
三、何谓身教与言教?
现代的教育,皆偏于知识的传授,如科技、工商等皆然,故都偏用于言教。然宗教,尤其是禅法,乃应更重视身教也。
然所谓「身教」,并非狭指动作的示范、演练和纠正而已!而是因为言行一致、表里相应,而产生一种无形的摄受力;这有如磁场一般,愈亲近之,愈能感受到那温馨无比的亲和力与摄受力。
故身教必亲近之,才愈能感受;因此书本、杂志当属于言教,即使是录音带、录影带,还只是言教尔!甚至有些人,能滔滔不绝地既说又辩,但心地里却不能信受奉行;故只是像录音带似地将放出来,而无感人的力量,亦属言教而已!因此,言教能以「穷辩」而将对方驳倒,却未必能让对方心服。反之,一个身教者,也许一句话也未说,但别人已准备洗耳恭听、信受奉行了。
身教之得成,除要有充分的学养与实证的体验外;更得将生命全融入禅修中,而使身口意三业,都环环扣住禅修的主题。如此才得内外如一,而产生外延的力量。反之,如生活、工作、休闲和修行,各自运作,则散心而已;既不能打成一片,则对自己就已隔隔不入,何能有外延的余力!
四、攀缘与化缘的差别?
所谓「攀缘」,乃从作意而有的造作行为。在刚才各位的报告中,都倾向于说攀缘不好,禅修者不应攀缘。但我请问:诸位此次报名参加禅修干部营,难道就全无勉强、攀缘、造作的成份吗?我相信很多人是经过蛮辛苦的争取,煞费周章地安排,才能有幸参加。难道这也是不好、不对的吗?
所以我一直强调:对初学者,还是要鼓励「多用心」─多于建立正知正见和落实修行方法上用心。只是不要错用心就好了,错用心即是为世俗的目的而攀缘造作也。
其次化缘者,乃就当下的缘,用佛法的知见与禅修的方法,去予以转化、升华。人既在众缘中生活,也在众缘中修行。故时时要能保握「化缘」的要领,以将恶缘转成善缘,逆缘化成顺缘,染缘变成净缘。如此即能身不离娑婆国土,而心常安住于极乐净土也。
五、在顺逆境中,如何调心?
这可有两种调法:
有顺有逆:初修行者,总还难免有「顺逆」的分别心。然顺时,不但不能起贪心、慢心;反而要以「诸行无常」而居安思危,或以感恩的心、谦和的心,与大众再接再励,更造佳积。于逆境时,不但不能起瞋心、卑心、退心;反而当从惭愧、忏悔中,去检讨改进。
非顺非逆:
一切顺逆,乃从「意愿」而有的分别;故若一切随缘而行,任运而为,则岂有顺逆之别。
既一切法因缘所生,则顺既归之于法界,逆也归之于法界。因此事相上似有顺逆,但本质上却与我不相干也。
如一个人眼光较短,则他对顺逆的感受必较强烈也。反之,能将眼光放远;则一时的顺逆,乃微不足道尔!
因此,当把眼界拉宽,把目标放远。若以一时的顺逆,来衡量自我生命的价值者,必无大志,也无信心。必努力于向下扎根,才能期勉于向上开花结果。绝不可杀鸡取卵、权就一时,而招百劫祸害。
昨天我们已说过「当超越自我而作统观」,今天同样,我们要提起「应透视目前而善抉择」。当前佛教的种种弊端,皆为短视近利而造成的啊!最后我再以一句话,与各位共同勉励:
「立足禅修基础,放眼于佛教,关怀一切众生。」唯愿佛法智慧的明灯,能灯灯相传,普照于无尽。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