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空法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学修佛法
海空法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学修佛法
2004年7月15日,海空上师于白塔寺讲经堂开示。
今天晚上在这非常殊胜的因缘条件下,跟大家一起探讨佛法。我今天晚上跟大家讲的内容主要是:在现实中如何习修佛法?我们要把佛法运用到我们现实当中去,首先要明白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佛教的真精神是什么?如果我们在思想上、概念上,没有弄清楚佛教的真精神,我们在学修佛法当中,就有可能把我们的习修和学习,经常在现象当中产生一个新的变化。我们现代人对佛教的认识,在很多方面都是片面的,有人说佛教是一种信仰,有人把佛教单纯作为一种佛教文化,有的是把佛教作为历史的考证等等。我认为这都是片面的一个方面,事实上佛教的真精神就是外面的八个大字来概括它:开发智慧,觉悟人生。就是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非常简单,但是要把这八个大字说清楚,那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什么呢?就“开发智慧”这一点就贯穿了佛教真精神主要内容,如果我们没有开发智慧,我们就不可能觉悟人生,那就是盲目人生。
在我们佛教看来,二千多年来佛教的传播,经常以世俗的方式流传至今,也就是我们佛教密宗舆论当中所阐述的,佛教要分为四大部,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事实上,也在这四大部之内,这个范畴当中来进行的。佛教要人们承认他,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产生影响,所以佛教普遍的在事业上来产生他们的作用,就是佛教在习修当中,在现实生活当中,经常用一种事业的观点,和对事业产生作用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事业部。所谓的事业部,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寺院做的这一切佛事活动,包括早晚课诵,制定寺院的一些出家人,和我们寺院本身的一种学习制度,还有呢,做一些佛事, 比如说:普佛、消灾延寿、放焰口、水陆法会等一切,与社会人类生活相关的这些活动,都要适应。所谓适应,是佛教应世的一种方法,是适应众生的一种愿望的方法。
第二个就是行持部。行持就是在我们懂得佛教道理后,把它作为我们生活当中的一种习修方法。在行持部中有很多,比如说,我们遵守五戒,还有我们搞一些十善、四摄、六度等等慈善的东西,这些都属于我们行持部当中的内容和范畴。在行持当中,有修苦行的,也有做善事的,也有对佛教进行探讨,做一些劝化的,劝人行善的,劝人修行的,来具足自己的功德,修自己的资粮的这种方式。行持部有很多种类,有修自己的,有发愿度众生的,发大愿的。在行持部当中,密宗有密宗的修行方法,显宗有显宗的修行方法。比如说,行持部当中,显宗的修持方法有很多种,净土宗的念佛,是行持;禅宗的参禅也是行持;还有修止、修观。在行持当中的种类,根据各宗各派自己的度化众生的这些方式来进行。我们近代有很多学者,都把这个行持部,按照自己的缘分,和自己适应的条件下,创立了一些修行方法。从古到今,没有一个时期,佛法的修持是统一的,自从释迦牟尼佛涅磐以后,后面的行持这个方面都有争论。释迦牟尼佛涅磐以后,按照佛教的记载,五比丘做后面发扬的佛教传统,都是按照自己的修行观念,过后通过集结经典,在集结这个问题上,每一个人都坚持他们自己的意见,虽然在集结经典的时候,大家对佛说的法是统一的,但是各自的领悟,各自修证方面,没有统一起来,所以佛经常说,佛法没有一个整体、完全统一的、固定的东西。佛为了教化众生,在行持这个方面,跟佛法产生了一个最基本的观点,那就是“诸法因缘生”,佛法在各自的因缘条件下,各自的社会状况下,和各自(每一个人)的修行所需要的根基和基础下,而设立的一种教法,没有统一的,完全统一的佛法的修持方式。那么我们今天谈到佛法的修持,要按照佛陀所说的诸法因缘生,过去是过去的因缘,现在是现在的因缘,将来是将来的因缘,在每一个时期的时节因缘状况下的修行和他的行持,都不是一样的,都是变化的,没有一个是一样的,就禅宗而言,从禅宗初祖到禅宗六祖,现在我们禅宗传下来的,虽然在六祖以后没有直接的传承,但在六祖以后,传到他们现在,传下来,又都很集中,临济正宗就分了很多派,在清朝时候就分成了三大派:天潼、沩仰、昭觉三大派,而修临济正宗,到现在为止,发展了46世,每一世还要分很多派。在这个问题上跟大家讲,为什么有很多宗为什么有很多祖?就是禅宗从一祖二祖到三祖,延至到六祖,每一祖都有新的发现,新的自己的建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建树,就是说二祖在一祖的基础上有建树,三祖在二祖的基础上有建树,那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发展了!那么以禅宗这一宗而言,到现在46祖,都是在各自的因缘条件下发展的,没有固定的东西,所以对于行持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用一个方式和一个观念、一个模式来说清楚行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他的意义,只能说诸法因缘生,根据时节因缘和各人的法缘来弘宗演教。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清楚,不然的话,我们在学修这个问题上,谈到行持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说自己的好,没有说自己的不好,弄得我们学修的人,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都无所从下手,都要想找一个最好的、至高无上的法来修,特别是我们在学修当中,发现一些学者,一些修行人,本身就学得很好,本身就找到了自己应该修持的方便法门,也找到了自己学修的本尊了,和主要的学修方法,可是一看到这些小册子,看到这些“佛经书”就乱套了,再加上有些居士,这个说这样,那个说那样,这样一吹,(心)就乱了。所以在行持这个问题上,我要跟大家讲,所有的行持都是因缘而生的,我们有缘份遇上什么方法,得到了传授,得到了加持,我们就要按什么方法去学,你是念佛的,就老老实实念佛,你是参禅的,就老老实实参禅,你是修密的就按照你的传承,你的根本上师所传授的方法,一直修下去,不要三心二意,千万不要去自作聪明,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行持方面给大家提醒一下,要从一而终。
第三个方面是瑜伽部。瑜伽部是专门针对密宗而言的,释迦牟尼佛曾经预言,末法时期密法度化众生,最适应,最捷径,最善巧。为什么末法时期的众生,修学密法最实在、最具体、最善巧呢?因为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基浅,要靠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智慧,去悟出个东西,去悟佛法的真谛,说实在的有困难,所以佛在当时就预言,末法时代的众生要自力和他力配合,要我们自己的力量跟佛的力量配合起来,来共同产生作用,扫除我们的烦恼痛苦,跳出我们的业力障碍,这样把握性就最大,得到真实的这一生成就的具体修行方法!但是密法传承,到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有很多成就的高僧大德在传授,这是我们法缘的问题,每一个法缘都有他自己的优点和他的旨趣。就密宗而言呢,也有各宗个派,不管你是哪宗哪派,黄教也好,红教也好,他都是以相互融通、相互瑜伽来达到目的。瑜伽就是相应的意思,是配合的意思。瑜伽是梵语,就汉语来讲,是相互融通的意思,也就是通过传授以后,用三密相应的方式,相互瑜伽,就是自力他力配合。我们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要修学佛法,如果你不通过瑜伽部相互配合,自力他力配合,要靠自己的力量,可以这样讲,很难凑效,以前讲开示经常这样讲,我们现在学修佛法,就是妄想很多,总想天上掉个什么下来,掉个什么大师,掉个什么活佛,传个什么真言一念,天上马上就是满天祥云了,你坐上去一观想,马上就现朵莲花,好多人都是这种想法,看见一些事情都吹起了。如果我们现在习修,不利用佛的力量,我们现在的众生就靠我们自己的乱心来降服自己的乱心,那是很难凑效的。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在座的能达到一心不乱,五蕴皆空吗,你们能达到吗?问你们能不能达到一心不乱、五蕴皆空?(众答:达不到!)达不到,那就说明你心是乱的,你用你的这个乱心去降服你的乱心?能降服好吗?用乱心降服乱心,越降越乱。你不去降服他,还有一个乱心,你如果用乱心降服他,没有的事都会冒出来,没有的迹象都现出来,所以我们经常在参禅的时候,“哎呀我一坐,什么都看到了,什么烦恼都出来了,工夫也产生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末法时代,我们的根基浅,我们的定力不够,不如说,我们在累生累劫当中,我们的福德慧命不够。为什么有乱心呢?就是我们的资粮不够,福德慧命不够,所以在行持的时候,心不能定下来,我们的福德不够,资粮不够,我们在行持的时候,魔障来干扰,所以在行持部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力与他力相结合,怎样来结合呢?就是三密相应的方式,通过念咒、结印和观想来达到自力和他力配合,这就是瑜伽部。
第四个方面是无上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是针对我们在学修当中,根基比较好的,善根比较好的,在学修当中有一定建树的人,还有我们在学修当中能够达到得定的,一定成就的这方面的人,就是能够达到得定开慧。就是我们的智慧逐渐增加,起码在禅宗当中的参禅能够达到初定,如果没有达到初定的话,就不可能修无上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是指什么呢?我们修行人本身就具备了这种根性和福德智慧,那么在上师向你传授的时候,在与佛相应的时候,上师有一个意念,你就能接受,还有你在自己观想和行持当中,只要有一个念头,就可以与佛接通。无上瑜伽部不是一般人能修的,你首先要具足我们的功德和资粮,定道要有资粮,我们现在好多学修的人,学佛的人,刚一皈依,刚一学法,刚一授戒,就要求:我要灌大圆满,我要求师父给我传最好的法呀,摸一下我马上业障就排出来了,还有的说,你如果要我相信你这佛法是真的,那么你一定要看到菩萨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真看到菩萨是什么样子,那么你有上乘根性,你就可以修无上瑜伽,如果你能够看到上师是怎么变化的,你知道上师的来历了,那你就可以修无上瑜伽部了。这一点,你要知道上师的来历,你要是看到菩萨的化身,你首先要看到你自己,能明悟自心,照见本性这种基础,如果说你还不能明悟自心,还不能照见本性,想修无上瑜伽部这是妄想,这要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不要整天想入非非,一天总想我马上要得到了哪个活佛,成天全国去跑,今年哪里有个活佛,就跑去摸顶,哪里有个法王,又跑去授法,哪里有个堪布,一看见堪布来了,两个腿就软了,这种人呀,我见得很多,在全国见到很多数不清的这样的人,我可以这样肯定的讲,没有一个人成就了,没有一个人得到真正的智慧了,为什么呢?心乱了!他连自身都还没有照见,智慧在哪里呀,自性在哪里呀?没有明悟自心、照见本性,想修无上瑜伽部,想得到大的加持,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无论你修瑜伽部也好,无上瑜伽部也好,得到上师的传承也好,你修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一个最起码的鉴定手段:你学佛要认识佛是真的。如果你要皈依哪个师父,你拜谁,你要认为这个师父是代表佛,你不要看到哪个师父学修好有点,哪个师父讲得好听一点,你认为怎么样,你如果常常造分别心,你永远得不到成就,这个问题我们要注意!好多人在学修当中犯这个错误,无论是显宗、密宗,这个都是最起码的常识,特别是密宗要把上师认为是佛法僧的总代表。如果你没有这个概念,你把上师看成跟凡夫一样,跟你自己一样,那上师说的法,你就生不起恭敬心,如果你能看到上师头上的光环,像菩萨一样放五彩光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已经成就了,不说十地菩萨,至少是五地、七地了,你才能看到。你现在自己都还是一个分别心,还到处寻找哪里有一个窍门,你怎么能看到呢?看不到!你满脑子都是“我”、“我见”、“我的认为”,这是不可能见到的,所以我们在学修当中,要认识到佛教的真精神,就是要我们自己开始,要开发自己的智慧。开发自己的智慧,首先要从自己开始第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自己的资粮,具足自己的慧命,就是要培福,培养自己的福报。没有福报,你修什么都有障碍,你修什么出现什么障碍,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
我们在佛教这个问题上,不要把佛教仅仅作为一种教育来看待,佛教对人类是一种教育,但是佛教是通过这种教育,让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内容的教育,这是我们学修佛法首先要明白的一种概念。在我们认识佛教当中,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庙堂佛教。庙堂就是我们寺院里看到的佛教现象,在寺院看到僧人每天念经、做佛事、参禅、习修,寺院专门做佛事的,专门修持佛法的,主持佛法的僧团,都是有僧团的这些地方所举行的佛事活动,把它称为庙堂,还有一种就是文化佛教,也就是专门经典的传播,佛教当中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类,流传到现在,还是依靠经典来作为传播的方式和途径,由于这个传播方式用文字记载下来,很多人都把它当作文化佛教、文字佛教。文字佛教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其实我要跟大家讲清楚,文化当中所流传下来的佛教,只能是一种经典,别人的经典,是过去已经证得了智慧和觉悟的,有成就的人、比丘和佛,他们所证得的一些东西,我们学修他,只能说我们对过去的佛和菩萨、比丘的一种成就的认识和承认,认识他、承认他,然后产生我们的信仰,如果说我们把过去的佛和菩萨、比丘、成就者,所积累的经验,把他当成一种学术,一种信仰,一种历史来研究,他跟你是没有关系的。他是他,你是你。如果没有把这些经验,把这些佛经,来对照自己,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习修,要念好我们自己这本经,比三藏十二部经更有用,这才是真正成就的经。你们平常说的无字真经,就是我们自己这本经,如果说我们不把自己的这本经念好了,不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去,我们就算能够把三藏十二部经全部背得来,全讲得来,跟你没有关系,并不是你能成就什么,只能成就一点,成就智慧,但是没有成就功德呀,功行没有圆满呀。比如说,前次寂雯讲经就说了,有些人很有智慧,但是没有福报。你看,我们有些出家人,非常聪明,什么都能讲,讲得非常好,就是没有福报,讲一生经,走到哪里,哪里出毛病,要不就是生病,要不就是环境条件与他不相适应,要不就是有障碍,(讲经)一生,听经的人又多还没有人供养他,他没有具足这个福报,很穷,什么都知道,这就是光有智慧没有福报,这就是没有具足资粮,所以说我们学佛的人呀,还是要从培福报开始,从自己修行发心开始,等一下我专门跟大家讲发心的问题。
还有民间佛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那些,民间的各种各样的对佛教产生信仰的一些做法,烧香、拜佛等等。民间佛教的种类很多,应有尽有,但是这个地方,不要接触,你看那西藏,他有很多民间佛教,你看有很多小的法术,比如,西藏过去有一种神通,他是专门抓小偷的,如果小偷在家里面把东西偷了以后,他们每个人家里有个磨,他边念咒,边推磨。你们知道农村的这个磨,石头做的,一般都是顺着转,他边念咒,则反着转,小偷心慌就跑回来了,他以为东西掉了,跑回来了,就被抓了,西藏就有很多这样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它不是佛教正典,不是真正经典当中记载,它是传下来的,所以不把它叫做正门,把它叫做旁门,它不是正道,把它叫做左道,也就是左道旁门,其实左道旁门怎么样呢?它不是一个非常不好听的名字,左道旁门就是说在佛教形成当中,在经典中没有记载的,它产生了伏藏,一运用到民间,有些就说:哎呀,经典上都没有,你是左道,你是旁门,你是外道,这个问题呢,我们不要一概而论,它是左道也好,它是旁门也好,但是它能够在人们当中产生作用,群众信仰,特别是民间最信仰,这称为民间佛教,属于民间宗教当中的一个范畴。当然今天晚上的时间非常短,我只能是大概的介绍一下基本常识,要把佛教的真精神讲清楚,今后有这个机会,但是我相信有这个缘分,我要把佛教的真精神跟大家讲清楚,起码要用两个礼拜的时间,来讲佛教真精神的这一个题目,今天晚上我只能是介绍一下。
我们现在在座的,有僧人,有寺院的护法居士,也有到处来学修佛法的,在这种因缘条件下,我跟大家介绍一下,僧人的习修与生活,就是我们寺院的僧人如何习修?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的僧人分两种:一种是比丘,一种是沙弥,那是大僧,二僧就是比丘尼和沙弥尼,比丘在寺院里,三人以上叫做僧团。僧嘛,三人为众,就可以成僧团了,也就是说在我们中国寺院开放,起码的条件就是僧人三个以上,才能合乎开放的条件。僧人是主持佛法,把寺院当作自己修行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他是职业性的,他一生当中就是这一种职业,也就是你们社会上来说,他是脱产的,是专门住持佛法的一种职业性的僧人,那么僧人在寺院,他有他的佛制僧规,有250条戒律,他主要是按照戒律来作为他生活的标准和习修标准,僧人的戒律是非常严格的,不仅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早晚课诵、念经,做一些佛事,他们的本身,修行当中是有戒律的,戒行,比如说守戒,还要做一些行善、布施、教化等等之类的工作,寺院僧人要做的一些事情,那么沙弥呢,他是到寺院出家以后来忏悔,自己准备具备成为比丘的一种学修僧,好象是学修班或者是培训班,通过授戒以后,考试以后,完成了,具备了他的条件,具备了他的戒行了,堂堂正正地受了三堂大戒了,比丘戒了、菩萨戒了,沙弥戒了,那就是比丘了。在还没有授戒之前,在寺院里用一种非常简单的话来讲,就叫培福,但是他的生活方式,跟僧人比丘一样,还是要遵守寺院的一些佛制僧规,这是我们出家僧人的生活方式,出家僧人所惯于的,他是按照僧团制度生活的,跟社会上不应该有沾染,所以说我们僧人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有次序的,而且僧人由于他们生起了出离心,又发菩提心,表面上很艰苦,事实上他们内心非常宽广,非常欢乐,如果他们自己有烦恼是自己的事情。应该说生起了(出离心),是很快乐的,还有一种,就是在寺院里面培福的护法居士,寺院里面有很多在家人,他们是干什么的?他们是培福的,他们是护持佛法的,帮助僧人做些力所能及寺院事务,和社会上融洽的那些转化关系的一些事务,凡是在寺院里的僧人也好,居士也好,把他归纳起来,他们都是属于在寺院里修行的专业的或者半专业的习修佛法的行者,这个我们要把它弄清楚,那么我们在座的也有不在寺院里专门习修的这种居士,即在家居士,刚才说的是在寺院里护法的半脱产、半在家的居士,有些说在寺院,有些说在家里,半脱产的,有些说在家的,这种与在家人有些区别,但是我们在寺院里护持佛法的居士,前一次我们专门讲了这个问题,他们不干涉寺院僧人生活、学习和习修,那么在寺院里习修培福的居士,他有学修上的迷惑和学修上的有些问题呢,可以向僧人请教,那么我们不在寺院的居士,也可以向僧人请教,也可以向在寺院培福的居士请教,这个关系我们要把它分清楚,但是说了这么多,无论你是在寺院出家的僧人也好,比丘也好,在家的居士也好,护法的居士也好,一个最起码的东西是什么呢?如果说我们学佛的人,首先要认识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不识因果的,不承认因果的,不懂得因果的,那么你就不是一个学佛的人,不管你是出家人也好,居士也好,如果我们说在家的居士,那么生起出离心,他还有个过程,他学佛呀,他还没生起,他还可以去学,如果说我们是比丘了,我们没有生起出离心,那么你这个比丘,还是挂牌的,不是真正的比丘,你没有生起出离心,你为什么出离家呢?出家是假的。你穿着一身大领衣,是为了在寺院找份工作,找个饭吃,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学修的,寺院里住持佛法的僧人,必须要生起出离心,这是最起码的。要生起出离心了,才能发菩提心啦,如果说你没有生起出离心,不算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你没有发菩提心,你不算真修行的,你没有发菩提心的人,你的修行,无论是修显宗还是密宗,都是没有结果的,不可能说是成就了,你连结果都没有。所以我们在学修这个问题上,不要老是去寻求我自己的感受,不要去寻求这个,我们不要去寻求我们自身所产生的一点反应,比如说有病了我一学佛病就好了,还有我运气不好,学佛运气好了,这个不是佛教的真精神,只能说是学佛得到福报了,你积累了一些功德嘛!减少你的障碍嘛!消除了你的一些障碍嘛!当然你的病好了,你的运气也比以前好了,但是这个不是佛教的真精神,佛教的真精神就是要生起出离心,要发菩提心,只有发菩提心才能真正的、完全的、彻底的减轻或消除我们累生的一些障碍,如果我们没发菩提心,光靠念一点经,行一点善,做一点好事,帮助一下人,要把我们累生累劫的障碍消除,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光是行一点善,做一点好事,劝一些善,具足一点功德,只能是个人自己的这种情况,得到回报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发了菩提心把我们所有的修行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特别是回向给那些冤亲债主,受苦受难的六道众生。我们学佛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这一生成就,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解脱烦恼和痛苦,要发这个心,看到任何众生,看到任何有缘的和无缘的、结缘的众生,都生起悲心,大悲心,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他,由你产生这个念头,生起这个信心,这一刹那间,哪怕你只有一天,你生起这一天的心,都可以免掉,可以肯定的讲,你可以免掉至少一百劫的罪业,一百劫指多少?就是你变人变了一百次了,所造的罪业,都可以在生起一天的菩提心当中把它减除掉。我一点都没有夸张,跟大家讲,如果你没有生起菩提心,一味的寻求自己成就的方法,不但非常困难,而且很多障碍,因为你不知道你累生累劫犯了什么错误,犯了什么罪,你还不知道你累生累劫造了什么业,你不知道你就无法去想象,用什么办法能够把它化解掉,哪些重的,哪些轻的,唯有一个最具体的、最安全的,就是发菩提心,只有把我们的业障消除,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众生了,那么我们现在的行持、功德,才能够圆圆满满的,属于自己,如果你没有消除,你的功德还在消灾,消你自己的业障,所以这个问题,我一再强调,所以我们学修的人,我们既然出家了,我们就要这一生成就,要生起出离心,我们既然生起了出离心,作为一个僧人,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就要求成就,不要对社会上的世俗观点和现象,成天打转,爬不出来。社会现象和社会圈子,把我们整个修行耽搁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我们今天已经出家了,已经得到了佛法的传授了,已经有自己修行的法门了,借助因缘,可以这样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已经遭遇了,已经得到了那种非常珍贵的,一定要珍惜这个佛缘,所以说我们出家不容易呀,一百人,他都没有一个出家,再说具体一点,在我们整个中国一千个人当中有一个出家吗?没有!一万个人也没有一个。所以难得呀!所以说今天晚上我们讲佛教的真精神的时候也讲到,知道了我们精神所在,真正的精神是不但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也要发心解决别人的问题,要解决了别人的问题,消除了你的障碍,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连贯的。如果你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你的智慧怎么能开发?你的智慧没有开发,你看到还是现象,还在现象当中,所以说我们出家人一定要珍惜这个善缘,特别是对出家的沙弥来说,我们要尽量的培好自己的福报,具足我们的戒行,成为比丘,这一生当中弘杨佛法,在寺院培福的居士,也不容易,首先你要摆脱你的很多困难和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的环境、个人的思想,一定要把它处理好,寺院里护法的、培福的居士,有一个最起码的条件必须适应寺院的生活,适应不了寺院的生活,你就不如回家去修行,寺院的生活那就是说,必须按照寺院的佛制僧规,不能违反,你自己心乱学不好不说,你的言行影响了僧团僧人的生活和他们的习修,那种罪就大了。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你们知道苏小妹的故事吗?多少人都不知道,苏小妹是苏东坡的妹妹,苏东坡的妹妹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有一次她去拜访她的师父的时候,她师父正在参禅,在禅堂里面有108个僧人在参禅,正在入定的时候,苏小妹穿得非常好,也非常高兴,她自己对学修有一定的认识了,她就汇报,她就没有经过允许就这样进去了,进去了就说:师父,请接受弟子三拜。拜一下就讲一句教法,这108个人的眼睛就睁开了,苏小妹一看到师父不但不高兴,眼泪都快哭出来了,气得最后她师父就出来了,也没参禅了,就把苏小妹接到她禅房就说:居士你今天惹祸了!她说怎么惹祸了,你惹了大祸了!苏小妹不解,不是呀,我来汇报,来参禅,顶礼嘛,怎么会惹祸了?(她师父回答说:)你知道吗,你进来就叫我一声师父,大家就把眼睛睁开看着你,这108个出家人心都乱了。正在参禅的时候,大家的心都很集中,看到突然来了一个非常美妙的女子,这样一看,穿得很好,心全动了,大家生了一个欢喜心,这个欢喜心的结果是什么呢,就这108个僧人,你在108世当中,每一个都去当一辈子的老婆,当完以后你再学修佛法,证得人身,如果这个你不把它完了,不了结呀,那你就不可能有所成就,苏小妹当时气得这该怎么办呢? 她的师父就说:你是怎样在这些出家人当中把他们的心搞乱了,那么生起信心来对你产生想念,你就要用这种方法让这些人在他们的心里,把你的形象排除出去,对你产生一种嗔恨不接受。你说苏小妹怎么做的?苏小妹回去就哭了,就跟她的丫环讲:“我这一生的气数已经尽了,我死后,你们一定要按照我交代的去办,不然的话,我这累生累劫都难出离苦海了。”她怎么做呢?第二天,苏小妹马上就坐化,就死了,死了以后,丫环就把她摆到什么地方呢。僧人到观堂吃饭,要经过的路上、门口,就把苏小妹摆在路上,还脱得光光的。在开始那些出家人每个人去看得很过瘾,到了六七天以后就臭了,臭得每个人都把鼻子捂起来,最后就烂了,烂了过后,大家就不看了,然后出家人就全部绕道走,一想到这个苏小妹心里就发毛,就这样才从这些出家人心里面把她隔离,因果扫除啊!所以我们在家人在寺院里,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僧人产生的作用,也有功德,好的功德,就是我们护法呀,做了很多事情,坏的功德就是扰乱了僧团的净心,这个事情是非常严肃的事情,除非你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有成就的,特殊缘分的有成就的人,不然的话,你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跟你讲,说的是个很实在的事情,在佛教的公案上是有记载的,所以我们寺院凡是护法的居士,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你培福,不要培得满是包袱,还有不要培福没陪好,僧团搞乱了,自己带了满身罪过,累生累劫永无出期,这是我要跟大家讲的寺院的居士和僧人的关系要摆好,你是护法的,你是修行的,你是培福的,无事就不要与僧人来来往往,这点要讲清楚!要来往必须正常的,在家人到寺院里来也要注意这个问题,这是个千真万确的事情。我们学佛首先要把握自己,当然有些事情,比如我刚才讲的苏小妹本身就没有心念,连念头都没有一个,但是你产生了这种作用,也是有罪过的,也是有因果的,说到这个问题上,我跟大家讲一讲这个居士和僧人在寺院的关系,或者生活、修行当中的关系要摆端正,我们已经明白了,就该知道僧人该怎么做,居士该怎么做,护法的居士该怎么做!
至于往生证道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去讲,在学修密法的这个问题上,有个最关键的东西,你不要学好多咒,你也不要去学好多手印,上师教你一个,你就学一个,没教你就按照那种学下去,有一点,只要你做到了,我敢保证你这一生成就,就是上师说什么你要不折不扣的,不要自出心裁的,自作聪明的去做,你按照上师说的去做。只要这一点,不背离上师,不背离佛道,你肯定这一生成就,如果你要自作聪明,自作聪明的本身就是违背了上师的意愿。修学密法是这样,修禅宗也是这样,修净土宗也是这样,你不要去想那么多,经典上说的,书上说的,它都是跟你们每一个人的不一样,这次寂猛来的时候,我就跟他讲,寂猛就说请上师跟我安排这次闭关的课程。我说你的课程就是每天习修两个小时,那么寂琼为什么安排那么多呢?我说:“寂琼安排的跟你是相反,她就要多你就要少,她每天我跟她安排了十二个小时,你就只有两个小时,如果你超出了两个小时,你就会出麻烦,如果她(寂琼)不按照这十二个小时去行持,她也就不可能达到这一次闭关的效果,因为你们两个人的习修是相反的,为什么是相反的,一个是喜欢闹、喜欢动;一个是勇猛精进恨不得今天就成就,所以这两个人是相反的。”任何事情都有个过程,但是要配合得合理契机,方便善巧,如理如法再进行,如果不如理如法,一味的勇猛精进,一天24小时都在念,念那么经咒都干啥。念佛也是这样(如理如法)。所以呢,我跟大家讲,要念佛也好,往生也好,成就也好,自身成就也好,自身成佛也好,你们应该做到一点就是念佛的好好念佛,持咒的好好持咒,你们在学习当中,你们做好三件事就能够成就,第一件事情,学佛的时候就好好的学佛,念咒的时候就好好念咒;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工作的时候就好好工作。把它们分开,不要混在一起,不要念佛的时候念成佛呆子,念书的念成书呆子,弄得糊里糊涂。也就是或生活、工作、学佛,要把它安排得非常恰当的再进行,这就是我们学佛的人必须要把它搞清楚的,不能混淆了,学佛应该学得非常高兴、非常快乐的,解脱烦恼解脱痛苦的,所以好多人学佛,学得越来越痛苦,烦恼越来越多,吃饭就吃饭,如果你真吃饭就不应该想别的,那就说明你吃得很好,你睡觉的时候就睡觉,做事情就做事情,做到这一点就不错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学佛学法的,显宗也好,密宗也好,师父叫你怎么做的,你不要自出心裁。第三点就是把我们所有的功德不要只为自己,要为了众生发菩提心,只要我们在座的生起出离心,发菩提心,按照我刚才说的三点来修行,我可以这样讲,你们在座的,今天得到我对佛法修学有建树的人,你们按照这个方法做了,我可以肯定的讲,这一世就能得到成就,无论你以前的罪业多大,罪业多深,多重,你发了菩提心,罪业都能消除,你们现在绝大多数都是学修密法的,通过灌顶的,是密宗的弟子,如果说我是这么说的,你不折不扣的,不变的去按照我说的这么做了,你这一生肯定成就,我说的话是要负责任的,如果你自出心裁、口是心非,自讲一套,还在那个地方想入非非,按照自己的意图,在僧团里把僧团搞乱了,在居士当中把居士搞乱了,那我就不能保证了。你不要说成就,下到什么地狱,也不知道,如果我是这么说的,你是这么做的,当然可以保证,我肯定的说,这一生成就,如果说你按照我说的你都没有成就,我跟大家讲你们不成就,我不会成就,说到这一步了,就是说跟大家讲一个开示,我们学修佛法,不但要有恭敬心,要有诚心,勇猛精进心,关键是我们发心要端正,发心要正确,就上我们的起心动念要正确,也就是说我们动机要纯,学佛的动机要纯。如果我们学佛的动机不纯,我们得到再好的法,就是释迦牟尼佛本身、本人在这儿传,你不按照它去做,也不可能成就,这个道理很简单,那么我在这里跟大家讲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句话,如果你认真去听了,运用到你的修行当中,把它(上师所讲的话)作为你的座右铭了,我可以这样讲,这一生当中肯定成就,那么成就往生净土方面,把它比较一下,就是说按照我说的去做了,你没有改变你的成就,你发了这个心,你没有做到,只要发心,你没有生起什么毁谤佛法,没有犯根本戒,在这一生当中都能够往生,都能够往生净土。你看《弥勒上生经》,对弥勒菩萨拜三拜,对弥勒菩萨产生一个欢喜心都能够往生,这是真的,但是这拜三拜是真的。所以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讲个开示,是一个用这种方式见一下大家,跟大家沟通的一种方式,我们在心里的距离近一点,对佛法的认识明确一点,对我们的行为端正一点,对我们这一生成就把握性大一点,最终呢只有一个目标,还是希望大家有这个缘分,在这一生当中成为师徒关系,我也希望大家在这一生当中有所成就,不要拖我的后腿,希望每一个人,有一个在这一生跟我有缘的这么一个条件下,能够在这一生成就,祝愿大家每一个人,就是凡是今天晚上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佛法的,能够在这一生成就,最好是不要拖我的后腿,一拖我的后腿,我也就成就不了,我心疼你们,你们也心疼我,希望大家不要瞧不起我,也瞧不起你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希望大家不要拖我的后腿。所以今天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见面是一种缘分,既然有缘,都要珍惜,要珍惜这个缘分,不如大家一起在这一生成就,阿弥陀佛!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