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仁俊法师:作三宝裔,净健二三(上)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30日
来源:   作者:仁俊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仁俊法师:作三宝裔,净健二三(上)

 

  获 得六根具足的人身,能正闻、广学、久修、总摄一切诸佛正法,于正法中的实地印得明、安得足、见得大、行得净,这是多么庆幸啊!从此种庆幸中鼓舞而振发,冷静得脱离冷漠,热烈得敞豁热挚,对三宝无限无量地体会、照应、契入得够稳够深,不(虚)妄不(浮)掠,则够格作三宝嫡裔。能深入三宝门不退转,跳离「三界床」的解脱及大有为者,没一个不具备这资质的。

  作三宝嫡裔的基本条件:一、知欲患重智求脱。凡俗有情,都离不了「欲爱、色爱、无色爱」,三界成为生死流转的窠臼。释迦佛降生人间,所开示的,首先揭破欲爱等的严重过患,诫警有情出离「有海」大苦聚。正智(见),是导求脱离的惟一要着。二、生为苦本学无生。佛法不同一般世间的特见:世间重生而恋生,佛说有生则有苦,无生则无苦。所以,一贯的倡导无生;无生,也就无灭。圣者们悟入了无生真理,超越了染污的接生相续,于生死中(约声闻说)「不受后有」;约菩萨说,却正是法身慧命的新开基。三、愍众拯苦入即出。菩萨的特质之一:视(有漏)乐为苦不恋乐,以(有义)苦作乐不厌苦,菩萨愍众拯苦的智观与悲行,不类似凡夫,不学样声闻;能导凡夫与能转声闻的德能,便这么练就而开张的。以入世为本愿的菩萨道,意态与迹象寓出格于平实,就这样活在一切人中,巧作佛事而正阐佛法。四、尽所有舍莲出水。大乘行者发心的重点:尽未来际奉献一切。圣龙树说:「施为善初令心柔」,施居善德之首,行财施以节伏物欲,行法施以启展智思,从智思中检束、遣除自我,无畏施则能行之若素。三施一径地贯彻增续,整个佛法则涵现于身心﹔身心于佛法中涵现的足实了,尽未来际奉献的承许,则不敢不忍诳负。奉献观化为必然、坦然的心行身行;抛却了身心顾惜,奉献观(行)自然得如如实实,就同莲华、莲子等的毫无保留的任人取用;也同莲华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入世不染亦不了,入世与出世不再脱节,身心奉献、净化了世间,世间完成身心的庄严与功德。对出义理会、奉行得如此,发心作三宝裔,才能名符其实。

  三宝中的佛宝完成了最健全的人格,最圆实的人德,能为一切人做人的最佳范型。做人,有了这最佳的范型作榜样,从瞻崇中效慕得健羡、渴仰,人性中的杂染受到澄汰;澄汰得深而净,人性的具体转型,是这么开始的。人,一发心学佛,首须注意的:人性的立即转型;型能不能彻底的转,这是今生生命向上与向下的关键。佛陀的因地——人,同我们是一模一样的人,只是一从古佛闻法,立刻将古佛的一切,忆持得明切深刻,成为念头意底永益鲜明的印象,就这样确立了人格、人德的向上转型。从信、住等而登地、而究竟圆觉,都凭如此的卓越转型而达致的。生死流转中的吾人,尽管是些普通凡夫,只须把紧六根,修明三业,无间地瞻佛、忆佛而效佛,效学得不离而常现心目,意象中诸佛的容形与言音,则映摄得逐渐朗显,不经意中就形成了向上转型的指标(或提力),默默中凭此指标做人而为人,尽未来际端整的人面形,才不会变为三涂杂面孔。具有端整的人面形而持心学佛,面对着佛不离心、不失念而忘佛;不忘佛,就不会耗心盘我,心地与心门则宽豁得永不窄闭。智观中甚深、极甚深的佛境,就这么钻仰得日进、日净的。修学历程中的知与行,也就这么改观得不肯「自以为是」。改观得勘穿自我之底,诸佛的气质与威仪,就会心向神注的勤恳察照,「佛法分」,就这样子日「得」日增的;「诸佛本怀」从这样的日增中,扩充了自家胸怀,因此能与诸佛通声气,以诸佛而自励。学佛,敢于这么承当,转型才转得一转永转,永远活在佛法中:抬头见佛学佛,睁眼为人度人。

  一相、一味的真理准则——正法,因地的菩萨与果地的佛陀,学的、证的与说的,都是一贯性的如实法。诸佛所觉证的究极理地,超越了一切言思境界;为觉他(一切有情)而证入大觉的诸佛,受到彻髓的悲愿所激发,乃以种种善巧语义,普为众生应机说教:「教授,教诫」。据理性说明一切事相,从(有漏)事相中导凡俗趣入真理,获得解脱,这叫做教授。依事相建立僧伽律制,藉净律「令正法久住」,这叫做教诫。综合地说:真理之光——教授,诸佛所诠表的,概括着世出世间一切事理,泛俗者为世间事相困缠得太久了、太累了,惟有从无我的智观中悟入空性,始能彻底的解除此大累。「不违(诸)法(实)相,不越(或作显现)毗尼」,指出了解除此大累的具体条件。对缘起法察透得了无自性,即能从缘幻中远离自性,截断生死根柢。自性的别称——自我,众生昧于缘起而执我我所,由我为(乐)「受」所诱嗾,起「爱」起「取」而「后有」相续。佛陀对此特别提出最透明的开示:「违我所见故苦,违我见故非我」;将这二违记持、体解得入念锲心,我们才够程度作正法之裔哩!

  真能为佛裔、法裔的承践者:僧伽(包括「胜义僧」)。具有宿因与现缘的僧伽,总是活得、做得与佛法同在,将身心佛法化了,从身心上流溢着佛法。像这样的僧伽:不敢以圣自居(冒充),而能以圣作范不自屈;不甘以凡自卑,而能入世导凡不自污。古今来不受外染,不为内惑的出家者,没一个不这么动得正静得明;从最明的静中动得最正的。明与正无间地衬映、操提着僧格,「法印」成为念头法则,说的与做的,理事相应得不相乖背,纯以佛法处断一切事相;事相则悉归于正。有了纯正的僧团,圆净的佛法则定能久住世间。僧伽的特质与通性——和敬,和得化融了自我,敬得如与佛相见,无我的大公与无极的实智,往来酬应中体认的、照显的,都这么谛持得正直善柔,不就构成了人间净土的初型了吗?净,成为僧团的取则、归趣与发扬,最极究竟的佛法,则成为一切人的光明之鉴。这么样的僧团,作略中相互淬策的:以慧植福,舍福积慧,不将福误解为慧(「福至心灵」的世俗观,太误人了!),只运慧辅导于福,这么种僧团才能汰除软骨汉、狂性人,成为僧伽嫡裔。(待续)

----------------------------------------------------------------------------------------------------------------

更多仁俊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