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六节 三三摩地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2日
来源:   作者:厚观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六节 三三摩地

 

  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第六节 三三摩地(p.106~p.110)

  一、「空」在三三昧中的重要性(p.106)

  【(一)空、无所有、无相虽方便不同而究竟归结于「空」】

  空、无所有、无相,是方便不同而究竟一致的;究竟一致的,就是空。1

  后来演化为三三昧:空,无愿,无相;又名三解脱门 2,这已在前一章3说明了。

  【(二)空为三三昧先导】

  在三三昧中,显然空是更重要的,如《杂阿含经》说:「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4这是说,真正的无所有(或无愿)、无相,要先得空住,才有修得的可能。

  【(三)「空定」是内道不共法】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4(大正27,540b22〜c2)说:

  空三摩地,是诸内道不共住处。……外道法中,虽无真实无愿、无相,而有相似,谓粗行相等5相似无愿,静行相等66相似无相。九十六种外道法中,尚无相似空定,况有真实!故唯说空定是内道不共法。

  空定(定即三摩地、三昧的义译)是内道不共法,也就是说:佛法与一般宗教的根本差别所在,就是空三昧。的确,佛法的最大特色,是(无常苦故)无我──空。

  二、说一切有部之「三三昧」(p.106〜p.108)

  建立三三昧之差别,《大毗婆沙论》卷104(大正27,538a27〜c10)举三家说法:

  三三昧由对治、期心、所缘等三缘而建立。

  三三昧皆由对治差别建立。

  三三昧皆由行相差别建立。

  【(一)由三缘(对治、期心、所缘)故建立三种三昧(p.106〜p.107)】

  三三昧──空,无愿,无相,说一切有部以三缘来建立他的差别。

  如《大毗婆沙论》卷104云:

  有三三摩地,谓空、无愿、无相。……

  问:若尔世尊何故增一减无量等,建立三种三摩地耶?

  答:由三缘故唯建立三。一对治故,二期心故,三所缘故。

  对治故者,谓空三摩地是有身见近对治故。……

  期心故者,谓无愿三摩地,诸修行者期心不愿三有法(欲有、色有、无色有)故。……虽于圣道非全不愿,而彼期心不愿三有,圣道依有,故亦不愿。

  所缘故者,谓无相三摩地,此定所缘离十相故,谓离色、声、香、味、触及女、男、三有为相(生、住异、灭)。……(大正27,538a19-c2)

  空是约对治说的。

  无愿是约期心说的。

  无相是约所缘说的。

  【(二)由对治差别故建立三三摩地】

  《大毗婆沙论》卷104云:

  有作是说:三三摩地皆由对治差别建立。

  谓空三摩地,近对治有身见。

  无愿三摩地,近对治戒禁取。

  无相三摩地,近对治疑。

  由此为先,对治一切。(大正27,538c3〜6)

  【(三)依行相差别故建立三三摩地(p.107)】

  也有依行相差别建立的,说一切有部立四谛十六行相,《大毗婆沙论》卷104云:

  复有说者:三三摩地皆依行相差别建立。

  谓空三摩地,有空、非我二行相。

  无愿三摩地,有苦、非常,及集、道各四行相。

  无相三摩地,有灭四行相。

  故三摩地唯建立三。(大正27,538c6-10)

  约能为四谛下烦恼对治的无漏智说:空与无我唯属苦谛下之行相

  [Fig]

  约有漏智所缘行相说:空与无我二行相,通于四谛

  如约有漏智所缘行相说:空与无我二行相,是通于四谛、一切法的。7不但有漏的苦与集,是空的,无我的;无漏有为的圣道,无漏无为的灭,也是空的、无我的。含义虽与大乘不同,而可以说「一切法空」的。

  【(四)「空」与「无我」(p.107)】

  「空」通于「无我」、「无我所」

  空是通于无我无我所的,如经说「世间空」是:「我我所空故,名空世间」。8

  「空诸行」是:「无我我所」。9这可见无我是空,无我所也是空。

  有部认为「空行相」对治「我所见」;「非我行相」对治「我见」。

  但说一切有部,以为空就是无我(我所),只是说明上有些不同。10

  「一切法无我」是了义

  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9(大正27,45a24〜b3)说:

  有说:……谓空行相义不决定,以一切法有义故空,约他性故;有义故不空,约自性故。

  非我行相无不决定,以约自他俱无我故。

  由此尊者世友说言:我不定说诸法皆空,定说一切法皆无我。

  这是说一切有部的正义。说一切法无我,是确定的,彻底的,因为不论什么法,即法异法,都非是我,所以一切法决定是无我的。

  有部认为「一切法空」是不了义

  说诸法皆空──一切皆空,这是不能依文取义的。这一见解,是依《中阿含经》《小空经》11的。如说鹿子母堂空,是说鹿子母堂中没有牛、羊、人、物,不是说鹿子母堂也没有。鹿子母堂自性是不空的,空的是鹿子母堂内的人物。这名为「他性空」,就是约他性说空,约自性说不空。

  依此来说空、无我,无我是了义说,一切法是无我的。

  「诸法皆空」是不了义说,空是无我,我空而法是有──不空的。

  印顺法师之评论

  《相应部》多说「无常,苦,无我」(无我所),《杂阿含经》多说「无常,苦,空,无我」。

  说一切有部立十六行相,无常、苦、空、无我,是苦谛的四行相。在十六行相中,空与无我,是二种不同的行相,差别是:「非我行相对治我见,空行相对治我所见」。12

  这是论师的一种解说,如依经文,「空」那里只是「无我所」呢!

  三、《舍利弗阿毗昙论》(印度本土分别说者)之「三三昧」(p.108〜p.109)

  《舍利弗阿毗昙论》;是印度本土分别说者13的论典。

  【(一)空定】

  《论》上说:空定,「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14

  空的内容,与《杂阿含经》(第273经)的《抚掌喻经》15相合。

  【(二)无相定】

  无相定,「以圣涅槃为境界」。16

  有生、住异、灭三相的,是有为行;涅槃没有三相──不生,不住异,不灭,所以思惟涅槃而得定的,是无相定。

  无三相,是有部所说无十相17中的三相。

  【(三)无愿定】

  无愿定有二:

  「以圣有为为境界」,18圣有为是无漏道。圣道如渡河的舟筏一样,渡河需要舟筏,但到岸就不用了,所以不愿圣道。

  观有漏的诸行,「苦,患,痈,箭,着,味,依缘,坏(变异)法,不定,不足,可坏众苦」19。这是以无常,苦行相,观有漏生死行所成的无愿定。

  《舍利弗阿毗昙论》所说三三昧的内容,与说一切有部所说的,大体相同。

  四、《解脱道论》(海南分别说系赤铜鍱部)之「三三昧」(p.109)

  【(一)以无常、苦、无我来分别三解脱】

  《解脱道论》,是属于赤铜鍱部的。所说的三解脱,如《解脱道论》卷12说:

  解脱者三解脱:无相解脱、无作解脱、空解脱。……

  此三解脱。以观见成于种种道。以得成于一道。

  问:云何以观见成于种种道?

  答:已(以)观见无常,成无相解脱。

  以观见苦,成无作(即无愿)解脱。

  以观见无我,成空解脱。(大正32,459b25~c2)

  三解脱,约从烦恼得解脱说。

  观无常而成无相解脱。

  观苦而成无作解脱。

  观无我而成空解脱20,无我是空义。

  【(二)印顺法师对《解脱道论》之评论】

  以无常、苦、无我来分别三解脱,实不如以三法印──无常明无愿,无我明空,涅槃明无相来得妥切!21

  【(三)三解脱约无漏道智得解脱说,而所得之解脱无差别】

  《解脱道论》以不同的方便(观法),成三解脱;如成就一解脱,也就是三解脱,所以说:「已得三解脱,成于一道」。22因为「解脱者唯道智,彼事为泥洹」。23

  三解脱约无漏道智得解脱说,而所得解脱是没有差别的。

  注解

  ^1

  (1)《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三节〈空与心解脱〉p.21:「经中说无量、无所有、无相,却没有说到空心解脱,这因为空于贪、瞋、痴的不动心解脱,就是空心解脱的别名。从文异而义同来说,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无相心解脱,达到究竟处,与空心解脱──不动心解脱,平等平等。依观想的方便不同,有四种心解脱的名目,而从空一切烦恼来说,这是一致的目标,如万流入海,都是咸味那样。」

  (2)《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三节〈空与心解脱〉p.22 ~ p.23:「四种心解脱(无量、无所有、无相、空心解脱)中最上的;是空于贪、恚、痴的不动心解脱,或无诤住,也就是心解脱(或心三昧)而达究竟,不外乎空的究竟完成。无量、无所有、无相、无诤、不动,从烦恼空而清净来说,都可以看作空的异名。」

  ^2

  (1)《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八节〈空为三三昧先导〉p.56 ~ p.57:「《杂阿含经》中,质多罗长者,对当时类集为一组的四种心三昧,也名心解脱,一一的论究他的同异,而归结于「贪空、瞋空、痴空」的究竟一致。其中四无量,是遍缘十方世界众生的,被教界论定为粗浅的三昧,被忽视了。这样,解脱生死的要道,主要就是三三昧──空,无相,无所有了。」

  (2)《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九节〈三三昧、三触、三法印〉p.60~ p.62:「在空、无相、无所有──三三昧中,除去无所有,加入无愿,这样的三三昧组成一聚,是佛教界所一致的。……但到底为了什么,三三昧中,略去无所有而增入无愿呢?这可能,无所有已成为无所有处,与空相通的意义,渐渐的被忽略了。同时,佛法的要义,是如实知无常,苦,无我我所──空;厌,离欲,灭而得解脱。对于世间的有为诸行──苦,厌离而不愿后有,是修解脱道者应有的心境。这所以无愿取代无所有的地位吧!还有,空,无所有,无相──三三昧,究竟是重于空离一切烦恼的,有为法的正观。但在佛法开展中,对超越一切的涅槃,也增加了注意。……这样,空是重于无常、无我的世间;无相是离相以外,更表示出世的涅槃;无愿是厌离世间,向于寂灭的涅槃:空,无愿,无相──三三昧,三解脱门,就这样的成立了。」

  ^3 参见印顺法师着《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三节〈空与心解脱〉(p.20 ~ p.23);第八节〈空为三三昧先导〉(p.56 ~ p.60);第九节〈三三昧、三触、三法印〉(p.60~ p.67)。

  ^4

  《杂阿含经》卷3 (79经) (大正2,20b4〜5)。

  《空之探究》p.58:「能修得空三昧的,才能进而得无相、无所有三昧;如没有修得空三昧的,那无相、无所有是不能修得的。这样,在空,无相,无所有──三种三昧中,空三昧是有基础的先导的地位。这不是说空是更高深的,而是说:如没有空无我我所的正见,不可能有无相、无所有的正三昧;即使有类似的修验,也是不能究竟解脱的。」

  ^5麤、苦、障。

  ^6静、妙、离。

  ^7《大毗婆沙论》卷9 (大正27,44c25〜45c3):

  问:此中所说缘一切法非我行相,由何契经知有如是缘一切法非我行相耶?

  答:如契经说:「若时以慧观,一切法非我,尔时能厌苦,是道得清净。」由此契经,知有如是缘一切法非我行相。……

  问:亦有空行相,能缘一切法,此中何故不说耶?

  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

  问:若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别?

  答:非我行相对治我见,空行相对治我所见。……是谓二种行相差别。

  问:何故有漏非我行相,缘一切法;无漏非我行相,唯缘苦谛耶?

  答:有漏非我行相,非烦恼对治故,能缘一切法。

  无漏非我行相,是烦恼对治故,不缘一切法,非一切法顺烦恼性故。

  有说:有漏非我行相,非颠倒对治故,能缘一切法。

  无漏非我行相,是颠倒对治故,不缘一切法,非一切法顺颠倒性故。

  有说:有漏非我行相,无分齐缘故,若缘一切法。

  无漏非我行相,有分齐缘故,不缘一切法,缘我见境为非我故。

  有说:有漏非我行相,修观时胜故,能缘一切法,以修观时观一切法为非我故。

  无漏非我行相,现观时胜故,不缘一切法,以现观时但缘苦谛为非我故,现观位中别观谛故。

  由此因缘,有漏非我行相,能缘一切法。无漏非我行相,但缘苦谛。

  ^8《相应部》(35)「六处相应」(日译南传15.p.88;汉译南传16.p.72):

  阿难!眼于我、或于我所是空。色于我、或于我所是空。眼识于我、或于我所是空。眼触于我、或于我所是空。……耳……鼻……舌……身……意……凡以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于我、或于我所亦是空。阿难!于我、或于我所是空故,是故,称之为空世间。

  ^9《杂阿含经》卷11 (273经)(大正2,72c16〜18):

  于一切空行,空心观察欢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

  ^10《空之探究》p.117:

  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论师,对于空的意义,着重于经说的:「常空,恒空,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空是无我,无我所;如双举空与无我而辨其差别,那末空是「无我所」义。「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所以可说一切法是空、无我的。不过,这只是有漏的,如果是无漏的空与无我行相,那就唯缘苦谛,不通于一切法了。

  ^11

  《中阿含经》卷49 (109经)《小空经》(大正1,737a8〜19):

  我从尔时及至于今,多行空也。阿难!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是为,阿难!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阿难!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村想,莫念人想,当数念一无事想。彼如是知空于村想,空于人想,然有不空,唯一无事想。若有疲劳,因村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人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无事想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参见《中部》(121经)《空小经》(日译南传11下•p.119~p.127);《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节〈空与空性〉p.47~p.50;p.54~p.55。

  ^12《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9(大正27,45b3〜17):

  问:若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别?

  答:非我行相对治我见,空行相对治我所见。

  如对治我见,我所见;对治己见、己所见,五我见、十五我所见,我行相、我所行相,我执、我所执,我爱、我所爱,我愚、我所愚,应知亦尔。

  有说:观蕴非我,是非我行相;观蕴中无我,是空行相。

  如观蕴非我、蕴中无我,观界、界中,观处、处中,应知亦尔。

  有说:于非有观非有,是非我行相;于有观非有,是空行相。

  有说:于无观无,是非我行相;于有观无,是空行相。

  有说:观自性空,是非我行相;观所行空,是空行相。

  有说:观体不自在,是非我行相;观内无士夫,是空行相。

  是谓二种行相差别。

  ^13

  (1)印顺法师《佛法概论》p.34:「分别说部向西南发展,后来又分为四部;流行在印度本土的三部──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与大众部系的关系很深。」(另一部为流行于海南的赤铜鍱部)

  (2)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66:传说犊子部诵习《舍利弗阿毗昙论》,但现存汉译本,没有不可说我,也不立阿修罗为第六趣,不可能是犊子系的诵本。《舍利弗阿毗昙论》的组织,与法藏部的《四分律》,雪山部(「先上座部」移住雪山,转名「雪山部」)的《毗尼母论》所说的「论藏」大同,现存本应该是属于印度上座分别说系的。

  ^14《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

  何谓空定?如比丘,一切法,若一处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空定。

  复次,空定,六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

  何谓内空?如比丘,一切内法,若一处内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内空。……

  何谓第一义空?第一谓涅槃。如比丘思惟涅槃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第一义空。

  如是六空。是名空定。(大正28,633a8〜b4)

  ^15 参见《杂阿含经》卷11(273经),大正2,72b20〜73a1;《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三节〈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p.88。

  ^16《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

  何谓无相定?除空定,若余定以圣涅槃为境界,是名无相定。

  复次无相定?行,有相;涅槃,无相。行,有三相:生、住、灭;涅槃,无三相:不生、不住、不灭。如是行有相,涅槃无相。涅槃是寂灭,是舍宅,是救护,是灯明,是依止,是不终没,是归趣,是无燋热,是无忧恼,是无忧悲苦恼。及余诸行,思惟涅槃,得定心住正住,是名无相定。(大正28,633b4〜11)

  ^17十相:色、声、香、味、触、女、男、三有为相(生、住异、灭)。

  ^18《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

  何谓无愿定?除空定,若余定,以圣有为为境界,是名无愿定。(大正28,633b11〜12)

  ^19《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

  复次,无愿定,愿有二种:爱着、见着。比丘思惟行苦,患,痈,箭,着,味,依缘,坏法,不定,不足,可坏众苦,不思惟空无我,得定心,住正住。比丘爱断、见断,此定能断爱见,是名无愿定。(大正28,633b12〜16)

  ^20参见觉音论师着,叶均译《清净道论》(1998年,槟城佛学院印行)p.623:

  如果行舍(智)是思惟诸行为无常之后(以种姓)而出起,则(此道)为由无相解脱而解脱。

  若思惟为苦之后而起,则为由无愿解脱而解脱。

  若思惟为无我之后而出起,则为由空解脱而解脱。这是以自性而得(道之)名。

  因为这(道)是由于无常随观,除了诸行坚厚(想),及舍断常相、恒相、常91相而来,故为无相。

  由于苦随观舍断了乐想,干竭了愿与希求而来,故为无愿。

  由于无我随观舍断了我、有情、补特伽罗想,见诸行为(我等之)空,故为空。这是以反对者而得(道之)名。

  ^21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九节〈三三昧、三触、三法印〉,p.64〜p.65。

  ^22参见《解脱道论》卷12(大正32,459c21〜28)。

  ^23《解脱道论》卷12(大正32,459c28〜460a2):

  [问:]解脱者,解脱门者何差别?

  答:唯彼道智,从烦恼脱名解脱,以入醍醐门义名解脱门。

  复次!解脱者唯道智,彼事为泥洹,此谓解脱门。

返回目录

----------------------------------------------------------------------------------------------------------------

更多厚观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