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土宗文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仁山法师)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9日
来源:   作者:仁山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土宗文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仁山法师)

   (仁山法师讲于新加坡南海普陀山)

  公元二千零七年九月一日

  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再次来到新加坡参学,我们佛法里面,非常重视因缘,一切法的兴起离不开因缘。我们今天有这样稀有的机会共同学习净土法门,的确是无量劫以来稀有难逢的因缘。

  这一次,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四十八愿,无量寿经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经文,这一部分经文,讲什么内容呢?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把它说出来?实际上很简单。我以前看到一个谜语,这个谜语说南半球没有佛法。可能很多同修听过这个谜语,它的答案出人意料——“南无(wu)阿弥陀佛”。这是他们的解释,把南无(mo)念成南无(wu)。为什么叫南无(wu)?南半球没有佛法。可见的世间有很多人,对佛法依然存在误会。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虽然很多人都知道,甚至于也都在念,可是对这一句名号的功德利益,真正透彻明了的人的确不多。一般人听到念南无阿弥陀佛,以为是什么呢?超度死人的,看到念佛人赶紧要躲起来,尤其看到出家的念佛人,等到什么时候才用得上这句佛号呢?家里面老人过世了,请几个师父来念念阿弥陀佛,超度超度。我记得以前在学会的时候,学会助念团常常跟一些同修助念。有一次,我去跟他们讲开示,我到那个地方一看很热闹,有我们这个学会的同修,在这边念阿弥陀佛,那一边呐,还有几个道士在那一边天灵灵地灵灵,正在请神驱鬼。有时候还会看到还有几个基督教的朋友,天主教的这一些神职人员。这边在念佛,那边呢,在默默的祈祷:上帝呀,宽恕这个灵魂吧!赶紧带他到天堂去吧。假如这个亡者有知的话,在我想,他也够辛苦的,他不晓得要到哪里去,这一边喊着要跟阿弥陀佛去,那一边太上老君在等着呢。这一边还有上帝等他光临。世间一般人对于宗教信仰的真正意义,可以说完全忽略了,把这一些看作是一种形式,甚至于是一种热闹。看上去真的是很热闹。

  那我们学佛的同修,对这一些现象应该清楚的认知,真正学佛人,首先要明了什么是佛法?佛法跟我们现前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我们学了佛法之后,能得到哪些好处?这可能是很多想要学佛、还没有学佛的朋友很关心的问题。常常说学佛好,好在哪里啊?我们说了,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学佛能给家庭带来幸福美满。可问题是,看看我们学佛的同修,又有几个得到这种享受?又有几个同修,家庭非常幸福、非常和谐?那么再说念佛了,印光大师说的好,念佛是很快乐的事情,我们不用问别人,问问我们念佛的同修,是吗?这个时候不好意思说不是,可是真念的时候,心里面就说了,念佛真的不快乐,很痛苦啊。我们从这些地方认真去反思,我们所学的佛法,我们所学的念佛法门,跟我们眼前的生活有没有脱节?我们且不说念佛将来往生,有什么样的殊胜利益了,单单说现前,这一句阿弥陀佛最终的目标,就是我们念佛最终的目标,是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得到什么呢?两个字——极乐,说白了,就是无穷的。要不然,我们去那里干什么,到那边受罪去啊?经上也这么说的,何以名为极乐呢?那个国土的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才是真实的极乐,圆满的极乐。所谓的圆满,不是说到那一边之后才快乐,现在就不快乐吗?如果是死了以后才快乐,活着的时候就不准快乐,哎呀,这个快乐我们宁愿不要。尤其对现代人,这不现实。真正的极乐,不仅仅存在于往生之后,更体现在现前的生活之中。那么我们对佛法的认知应该明了,佛说无量法门,有一个根本的宗旨,就是离苦得乐。不管哪一个宗派,那一个法门无一例外,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是佛法修学的根本宗旨。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了示现。他老人家贵为王子啊,王子快乐吗?倒不一定。年纪轻轻就对宇宙人生很多真相看透,放弃了王位,放弃了人人梦寐以求的荣华富贵,他出家了。当然现在哪个国家总统出家,肯定有许多人说闲话,“神经病”,可是真正明了的人知道,那是最明智的选择,出家之后,刻苦修学,得道证果,一般人讲,他成佛了。成佛之后,把自己得到的法味,无穷的快乐分享给一切众生。这就是我们在经上看到的佛说法,说的是什么法呢?我们天天念经,这个佛说的是什么法呢?地藏经上,佛讲了一句话叫“知苦乐法”,佛所说的法就是离苦得乐之法。佛真的做到了,然后教导一切众生,怎样才能离苦得乐。佛法的修学,的确是以此为根本宗旨,那么离苦得乐不是说需要一个固定的模式。你譬如说,出家才能快乐吗?或者成佛、往生之后才能快乐吗?那么我们现前学习能不能够呢?答案是肯定的,随学随用。佛法具体落实在我们现前的生活中也非常简单,很多人总认为,佛法一定是很高深、很玄妙,讲很多大道理,最好是让大家都听不懂,听不懂才高明,听不懂你来问呢,问了让你更听不懂,当然在佛法之中,有高深玄妙的一部分,可是对于我们在眼前生活当中,真正能够用的到的,那应该是最通俗的。儒家尚且说“道不远人”,就是真正的圣贤大道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假如我们把圣贤之道跟我们的生活隔离了,认为这是离开生活才能学习的,那不是圣贤之道,我们误会了。同样的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换了个说法,坛经里面,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很多人要求佛,要求法,佛法在哪里呢?遍地都是,我们这个讲堂里面很多,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找得到。“不离世间觉”,真正觉悟,一切法皆是佛法。下面用个比喻来说明。如果有人“离世觅菩提”,离开这个世间,离开现前的生活,去找无上菩提求正觉,大师说了,“恰如求兔角”。现在很多小朋友喜欢养兔子,哪一家的小朋友养了小白兔,回家看看兔子头上有没有长角?找一找,那是不可能的。这个比喻,非常简要的说明,佛法就是生活,我们说佛法跟生活有什么关系已经远了。对真正学佛人来说,佛法本来就是生活,而不是佛法跟生活有什么关系啊。我们平常穿衣吃饭,端茶送水,与人交往,工作上班,这不是佛法吗?

  过去,有一个修行人,他跟着一个老禅师,参禅学佛,跟了很多年,可是一直没有心得。于是有一天,他就想啊,不行,我要出去参学,多学一点佛法,在这里学不到。准备好了,就去向这个老禅师告假,他说,师父,我在这里学了这么多年也够了,我现在要到外面去学习佛法。师父就问他,你说什么,到外面去学习佛法?是啊,你这里的佛法我学完了。师父说,那好啊,不过我这里还有一点你没学到。人有个好奇心,马上就问那是什么?那老和尚就伸手,到身上摸摸摸摸拔出一根寒毛,很认真的拈给他看,说,你看,这就是我身上的一点佛法,你学到了吗?这个行者恍然明白了,这个里面它说明了一个道理,禅师给接着为他说明,佛法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你说我没有教你佛法,你每天来给我端茶送水,我都是很认真的来接受,你每天喊我,我都是很认真的答应你,这不是在为你示现佛法在生活中的样子吗?一般人认为佛法一定是什么呢?你看后面的佛供在这里,法是什么呢?放在大藏经里面,最好有一个豪华的藏经楼,谁也不准进去,那里面才是佛法。这样的佛法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利益呢?而实际上,佛在经中所说的,都是教我们在生活当中怎样更好地去奉行。

  唐朝有一位得道高僧叫道林禅师,这一位禅师他修行的地方很特别,他总是在松树上打坐,象鸟在树上作窝一样,所以人就称他为“鸟窠禅师”,住在杭州附近修行。这个大文学家白居易,到杭州作太守,就找机会去拜访这一位得道高僧,见了面,就向禅师请教,说佛法的大意是什么?在白居易想,禅师应该很高深的见解回答给他,可是禅师说了一段最平常的话,我们都很熟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说完之后,白居易不以为然啊,这个几句话小朋友都知道啊,禅师很郑重地告诉他,说小朋友都知道的几句话,老朋友不一定都做到了。的确,我们在座的老朋友,也不一定做到。这四句偈,我们读佛经就知道,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的教诲啊!那是过去一切诸佛对一切众生共同的教诫。在佛门里面,称之为七佛通偈,七佛代表一切诸佛,看起来简单的几句话,我们尽形寿,甚至于生生世世,都未必能做好。诸恶莫作是说一切不好的事情不要做,众善奉行是一切有益于众生的事情要积极地去做,哪怕再小。过去刘备,三国的刘备,刘备在临终之前留下的遗嘱给刘阿斗,其中有两句话非常有名,“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两句话看起来也很简单,可真正做起来不简单啊。小恶,我们以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举个例子,上班迟到几分钟无所谓,这个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发几句牢骚也没关系,这一些看似很简单的小小过失,可在我们,的确疏忽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过失加在一起,那就是大过失。我举个例子,听经打瞌睡是小恶,一个人打瞌睡是小恶,假如大家加起来打瞌睡,都打瞌睡,还是小恶吗?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容易体会了。不过还是可以打瞌睡的,这是每个人的权利,谁也管不了。小善,我们往往以为微不足道,见到人打个招呼,善意的给个笑脸,这是很小的善,可我们往往很吝啬,认为这太小了,我要大笑一番,遇到一个两个人我还不高兴笑,多一点人,我才要表示表示。而事实上,我们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好的习惯养成了,将来就会有更好的习惯,不好的习惯养成了,将来会有更坏的习惯。遇到一个人我们都不高兴打招呼,遇到一群人啊,我们就感觉很累了。算了吧,下次再打。我们从这些地方去反观,在生活当中有很多我们疏忽的佛法修学的机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单单有这两句,还不足以显示出佛法的圆满。

  第三句很关键,自净其意,如果单讲断恶修善,这个世间很多宗教都在推广,而佛法之所以超胜,有这一句自净其意,虽然断恶,而不着断恶之相,虽然修善,而不为自己的善业善果所缚,心地永远保持一尘不染,自净其意啊,是诸佛教,这是一切诸佛对我们的教诲。落实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面对父母的时候,我们能对父母尽一点孝心,对现代人来讲不能要求太多了,一点好象很过份了,虽然这个华人呢还有孝道的传统观念,可是在现实的社会中,孝道的实际行动越来越少了,不好意思说不孝,但是真的感觉孝很难,不容易啊,能对父母尽孝这是善,是大善,佛法修学的第一个科目就是强调孝养父母,我们常常看净业三福的头一句,孝养父母,佛在经上说,假如说佛不在世了,有人想供佛没有机会,怎么办?去供养父母,佛说供养父母的功德,等于供养一生补处,这样的大菩萨,的确是这样。

  过去有一个年轻人,杨璞,安徽人,他对佛法修学很认真,年纪轻轻啊,想啊,我不能够留在家里,我要到外面去参学,广泛地去寻求这些名师学习佛法,家里面有个八十岁的老母亲,但是,他想啊,我要去学习佛法,还是出去比较重要。听说四川的无际大师是得道高僧,于是就从安徽到四川,可能新加坡同修没这个概念,安徽到四川有多远啊?翻开地图看看,就这么远,实际上很远,不远千里,过去又是走路,也显示出他求法的真诚。好不容易来到四川啊,刚进四川,遇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等他呢,遇到他就说年轻人你来干什么啊?他说啊,听说四川无际大师是得道高僧,我来向他学习佛法,老和尚就说啦,我就是无际大师的徒弟,他派我来接你的,他让我告诉你,见无际大师不如去见佛,也的确是的,我们想想,假如今天哪个地方听说阿弥陀佛在世,恐怕我们不会来这儿听经啊,只要有方法可以去,应该去见佛才对,哪怕跟佛照张像也值得纪念,这个杨璞也是这个心态,实际上啊跟现在很多学佛同修差不多,这就明星效应,听说无际大师很厉害嘛,多少也去看看,心愿满了,是不是真的能学到佛法,那倒说不准了。所以无际大师知道他的心愿,告诉他你见我还不如去见佛,他真的马上就改了,去见佛。佛在哪里啊?老和尚告诉他,说你沿着来的路走回去,原路返回,你最终会遇到一个人,你记住这个人的特征,这个人,反披着黄色的被子,倒穿着草鞋,这是非常重要的特征,你记住了,你假如遇到有人是这样的打扮,你可不要错过了,那就是佛。于是他就很留心,凡夫众生着相啊,一路注意观看没人这样打扮,很失望,回到家,回到家已经是半夜了。敲门啊,过去啊农业社会,农村里深更半夜敲门谁给你开门啊,可是啊只有一种情况是例外,就是父母亲听到是子女的叩门声,因为这个声音太熟悉了,毫不犹豫就出去开门,忘记了冬天很冷,忘记了自己没有穿衣服,杨璞的母亲在家里面天天等着孩子回来啊,左等右等不见,忽然在半夜睡觉听到孩子敲门了,欣喜若狂,衣服来不及穿了,把盖在床上的棉被赶紧披在身上,黄色的棉被,出去时很慌张,鞋子穿反了,赶紧去开门,门一打开,杨璞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啊,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老和尚讲的所谓的佛,原来就是眼前的老母亲,我们想一想,也只有母亲,对子女才会象佛对众生那样无私的付出,不疲不厌的教诲,哪怕是子女再怎么样不争气,慈悲的父母同样不会放弃他,依然等到他回头,只要他肯回头,无不是欢喜接受啊。这样的慈悲心,也只有佛有,也只有父母对子女才有。从子女的角度讲,父母这个心就是佛心,杨璞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原来大师教给他,向佛学习,就是好好的孝养父母,杨璞从此以后,在家里面认真的侍奉母亲,还为孝经作了很长的注解,这是真正学佛的样子。

  孝养父母,对于大多数学佛同修来讲,在家学佛头一个孝养父母,有人说出家就可以不管了吗?也不是这么说的。佛交待出家首先要父母同意,有人说释迦牟尼佛出家,佛的父母亲都没有同意,那是例外,除非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亲就是不让你出家,不管什么理由,那么这个例外。如果父母亲通情达理,出家要征得父母同意,佛还特别交待,哪怕出家之后,父母亲如果没有人照顾,没人孝养了,还要减去自己供养当中的一份去孝养父母。佛经上有个真实的记载,佛当年在世的时候,有一年印度干旱闹饥荒啊,没有粮食,大家没饭吃,当然嘛,比丘出去托钵,就比较困难,所以很多时候托空钵,托不到饭,佛呢,出去托钵也是的,他说共业啊,有一天佛出去托钵,走了一圈没托到,正好有一个比丘沿路回来,看到佛托个空钵就问佛,说世尊有没有吃饭吗?佛说没有,你们都托不到,我怎么能托到呢,比丘听到心里面非常难过,想想,佛是多大的福报,人天导师啊,可是竟然没有人来供养,修这个福报,哎呀,太可惜了。可是转念一想啊,我太幸运了,这个机会让我遇到了,我要来供养佛,于是就想我无论如何要去找来一钵饭去供佛,可是大家都托不到,到哪里去找,他就想把自己的袈裟,出家人的袈裟三衣啊卖掉,印度人的衣服现在还差不多是一块布,袈裟也是这样,过去布料很值钱,所以一块大的布料也能卖一点钱换一钵饭,得到这一钵饭之后,赶紧来供养佛,佛知道就是给他这个机会,但是故意问他,说比丘啊,这荒年大家都托不到饭,你这一钵饭从何而来啊?比丘说,我是用袈裟换的,我来供佛,佛听到之后,很严肃地告诉他,说这一钵饭我不能接受,佛说,袈裟出家人穿的这个25条衣三衣是三世诸佛正法的形象,用现在的话讲,这是佛教的标志,是僧团的唯一标志,一切诸佛出世都是穿它,这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三宝的功德都在这个形象上,你现在用这个袈裟换来一钵饭,我没有这个大的功德,来接受你这一钵饭。比丘听到了就难过了,想一想佛都不接受这一钵饭,这个天底下还有谁能够接受?佛马上问他,说比丘啊,你父母还在世吗?还在,你现在把这一钵饭端回去供养父母,你的父母能够消受,比丘就不明白了,佛都不能消受,我的父母一个凡夫如何消受啊?佛说了,因为父母能生你身的缘故,所以他能消受你的供养,你的一切都来自于父母,当然你这一钵饭,也跟你父母是有关系的,你是用你父母给你的身体来换取这一钵饭,所以你的父母能够接受这一钵供养。然后又问他,你的父母对佛法有没有信心?说没有,佛说正好,把这一钵饭拿回去,赶紧供养父母,再为父母说法,你的父母就对佛法有信心了。佛说,父母的恩德无以伦比,以是因缘应当孝养父母。佛没有说你把最好的饭拿给我吃,你们都来供养我,没有,教导众生如何孝养父母摆在第一位,这说明什么呢?佛法非常重视现实的生活,这一点很多人误会了,以为佛法是消极的,是厌世的。学佛人呢都躲到一边凉快去了,尤其看到出家人,所谓遁入空门,什么也不管也不问了,变成这个社会的累赘,这是自古以来很多社会大众的观念,而不知道,大乘佛法原本就是积极的,以菩萨的精神入世,来做世间的事业,世间的事业统统都是佛法。

  孝养父母,在这一般人看来,这是世间上的事,学佛人孝养父母是佛法,夫妻和睦是佛法,学佛同修夫妻要吵架呢,关起门来,别让佛法形象破坏了,兄弟不和,在自己家里可以,你一定不和怎么办呢,就在家里不和,可是真正学佛人是不应该这样,在家学佛,家庭和睦摆在第一位。那有人说就和不了,我想和他就不给我和,那怎么办呢?俗话讲得好啊,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总是双方都有原因,只不过可能哪一方面偏多而已,学佛同修明了因缘果报就要知道,成为一家人,这是多生多劫的因缘,如果是善缘相聚,欢欢喜喜很好,如果是恶缘、逆缘相聚呢,哎呀消业障的好机会,你不用找,人家自己找来了,多好,要心甘情愿的去还,欢欢喜喜去供养,不要埋怨,不要发牢骚,这是成就自己道业的增上缘。真正明白佛法在生活中的妙用,真是啊,我们所说的佛法的确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幸福美满,生活有了佛法,会更加充实,佛法落实在生活中,才更加有活力。对于念佛法门,我们提倡的是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净土法门的殊胜,为什么末法时期净土法门最为殊胜,适合一切众生修学,就是这个法门不离世间任何事业,依然可以了生脱死。古人说的好,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这就是净土法门殊胜之处。

  实际上讲到幸福,世间上很多人都在追求,可是幸福啊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有很多人认为,幸福快乐就是赚很多很多的钱,尤其是现代人,现代人把幸福的观念就锁定在大把大把的钞票上,于是现在是全民了,小朋友从小知道有钱这个字,就开始问父母要钱,因为自己不会赚钱,不会赚会要,想尽所有的理由,问父母要,尽量要,要到父母不给了,自己去赚,长大成年了出去赚钱、挣钱,好了赚完钱、挣完钱了花钱,花的没有了不得已借钱。再过不久啊,新加坡还有一个更快的途径——赌钱,赌到最后啊,说老实话大家都没钱,钱被这个老虎机吃掉了,不但把时间输进去了,精力输进去了,可能人的一生就因此输进去了,这是说啊你得不到这个幸福的概念,纵然真的得到这个所谓幸福的概念,就是真的得到很多金钱了,真的就快乐吗?就一定幸福吗?不一定啊,过去有一个农民,平常呢生活过得蛮好,每一天种地啊日子也算是过得很平稳,可是在有一天,他在耕地的时候这个锄头搂下去之后听到当的一声,有金属的声响,挖开来一看啊不得了,挖出来一尊金罗汉,纯金的,哎呀这下可高兴啦,家里人听说之后心想,这下子我们终于过上富人的日子了,朋友们听说都来向他道贺,你发财啦,可是这个人事后一想,反而更不高兴了,有朋友就问他,你现在发财了有什么不高兴?他说,我现在正在担心啊,另外17尊罗汉在哪里,18罗汉嘛,我才找到一尊,另外17尊在哪我还不知道,我能不担心吗?你看,本来他没挖到,生活还算幸福,结果挖到一尊金罗汉反而忧虑更多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我们看到很多富有的人,走出来似乎很风光,很多大老板走出来前呼后拥,坐的是豪华轿车,住的是高级别墅,可是有几个人晓得他的生活是否真的幸福。中国曾经做过统计,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里,有很多企业家发财了,但发财的同时,也有很多企业家走上绝路,数据统计显示,这20多年有2000名企业家自杀,这还是统计出来的,没统计出来的就不算了,以其他的途径,失去自己财富的不包括在内,这就是说直接自杀想不开的,有人说了他有那么多的钱怎么会想不开呢?我把答案告诉大家,有钱可能会快乐,但同时也可能会更不快乐。现在啊,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数据分析,金钱对一般人来说总认为是衡量幸福快乐的标准,但这有个前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可以作为幸福快乐的标准呢?在人们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就是温饱不能解决的时候,这个时候,人们对金钱的期望是有幸福值的,这个时候,假如多赚一分钱,就增加一分快乐,这对多数人来讲,的确是这样的。但是,当自己的温饱不成问题了,就是衣食足了,生活也过得去了,在这个时候啊,金钱的增长就不一定与幸福成正比了,可能钱越多会快乐,也可能钱越多会越痛苦,的确是这样。假如一夜之间突然发财了,可能应该痛苦好几天,不习惯啦,从来没有这么多钱,突然有这么多钱,这怎么办?

  过去有小夫妻两个就这样,小夫妻两个生活也过得蛮好,每一天下班回来,在自己家里面,一个拉二胡,一个唱卡拉OK,两个人生活很自在,载歌载舞,对一般平民来讲这就是最快乐的事情,里面住了一个大老板,这个老板每一天啊都是为公司的事情为市场的事情哎呀烦得不得了,一天回家听到隔壁又在唱卡拉OK,他很不高兴,嫉妒,就跟身边的秘书说,那两个小夫妻真不知道死活,生活都这么样穷酸还唱卡拉OK,我这么有钱还高兴不起来,秘书听到之后就说,老板啊咱们做个实验吧,你不是不想看到他们高兴嘛,很简单,把你的烦恼给他一部分,老板说我有什么烦恼?秘书说了老板现在不是为钱在烦恼吗?你拿出一部分给他,让他也去跟你烦恼,老板一想也是,好,就给他们一百万,让他们去烦。秘书就把这一百万现款送给这一户人家,说这是我们老板的心意,给你们随便用。小夫妻两个得到这一笔钱啊,开始是欣喜若狂,数了一遍又一遍,这下发财了,可是数完了一看,哎呀这么多钱放哪儿啊,放银行吧看不到啦,放家里吧哪个地方都不太保险,哪个地方都尝试着放,放来放去,还是不安全,忙了大半夜钱也没放好,两个人也不唱卡拉OK了,也没功夫在那边唱歌跳舞了,烦恼来了,还真的不错,老板把烦恼送给他们了。快到天亮了还没有想到解决的方法,忽然两个人明白,我们上当了,他用一百万把我们的快乐买走了,把他的烦恼给我们了,我们亏本亏大了,怎么办呢?赶紧把烦恼给他送回去,我们不要了,我们还是接着唱我们的歌,第二天早晨赶紧把一百万送回去,说你的烦恼我们不要,你自己烦恼去。有人说了这一百万给我多好呢,虽然是烦恼,还是有人愿意的,哪怕烦恼得不得了也没关系。古人说的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烦恼死了也没有关系,这就是人错误的以为,幸福快乐是用金钱衡量的,这个错误的观念误导了很多的人,当然了,对一般人来说没钱也决定快乐不起来,我们不要想反了,有钱不一定快乐,没钱就一定快乐吗?假如我们诸位同修,现在口袋里面一分钱都没有,什么信用卡、什么卡全都没收,你能快乐得起来吗?马上也没有心情听经了,头一个问题,我等一下怎么回家啊?快乐不起来了,有几个人能象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谁能做到啊?

  对一般人来说,这个标准都很高,所以,这个圣贤对一般人的要求也没那么高,不是教我们不要去赚钱,可以去赚,不是教我们不要有欲望,可以有,少一点就行了。少欲知足,知足常乐。这才是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观。实际上说到底了,取决于每一个人的心态。所以我们是否真正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的财富,也不在乎有多高的地位,而在乎我们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有钱很好,正确地去使用,不要为钱所累赘,没钱,没钱更好,不用担心去使用的问题了。有与没有,只要我们心态良好,都不会耽误我们幸福的,也不会影响我们快乐的,所以,佛在经上曾经教给我们一个方法,这是佛在遗教经里面说的,佛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很简单,两个字,你想富有吗?你想快乐吗?很简单,知足当下,就得幸福安乐。这是真实的教诲啊,我们可不想到,哎呀佛法好呀,好在哪里啊?学了佛很快就要发财,今天来拜拜阿弥陀佛,明天可能我买彩票就会中头奖,这么想那就错了。佛法的真实利益,是在我们现前能够调整心态,立刻就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

  心态,决定我们世间生活当中的很多遭遇,这个遭遇一般人觉得有些遭遇不好,如果心态好,不好也好,纵然遭遇好了,可心态不好,好的也变成不好了。真是佛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有两个兄弟,两兄弟代表两种不同的人,哥哥天生就是乐观的人,心态非常好,弟弟呢,天生很不乐观,心态不好。有一天父亲想让这兄弟两个调整一下,于是就在哥哥的房间放了一大堆的马粪,在弟弟的房间放了一大堆玩具,看他们有什么反应。结果呢?哥哥回到家里,看到房间的一大堆马粪他没生气,不是头一个念头想起来,谁在我房间放这么多马粪啊,没有,他头一个念头想起来,附近肯定有马,要不然我房间怎么会有马粪呢?他很高兴,于是赶紧找父亲,说爸爸我房间有马粪,附近应该有一匹马,我们赶紧去找。父亲再来看看这个弟弟呢?弟弟回家,看到一大堆的玩具正在那边发愁呢,父亲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玩啊,我怕玩坏了,所以我不敢去玩。你看,不同的心态面对境遇的时候,那个反差是很大的。

  我再说个比较现实的眼前的境遇,我们现在都在这里面学习佛法,听经,有些同修就想,这个仁山师父讲得不好,马上就生烦恼了,于是一些不好的想法就接二连三生起来了,妄想就产生了,这是遭遇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心想。另外有一些同修可能会想,就是这个法师讲得不好,所以我要听下去,为什么?练忍辱波罗蜜,让他讲吧,他讲的越不好我越要听。我这是举一个现实的例子,而在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的真实,你譬如,学佛同修,念佛同修你回家了遇到家人,假如家里边人都不学佛,你在外面跑了大半天回家了,甚至深更半夜回家了,家里人不理睬,甚至会恶言相撞,你应该怎么去面对?你可不要想,今天运气不好,真倒霉,这么想那自己可真的没有前途了,自寻烦恼,你应该想,我今天很幸运,刚在外面听了佛法,回家就能用上,他提供给我修忍辱波罗蜜的机会,到外面还找不来呐。这就是华严经里面,文殊菩萨教给善财童子的善用其心。净行品里面,有这么一段经文,文殊菩萨开示的,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能成就胜妙功德。什么叫胜妙功德啊?实际上就是我们眼前所得到的受用,很微妙,很殊胜。微妙在哪里呢?别人遇到这个他可能会造恶业,我遇到了,反而成就功德,别人不知道在这个境缘当中如何成就功德,我知道,这叫妙啊。佛法在我们现前的生活中时时处处真正发挥作用,真的是微妙不可思议。

  这是我们简单谈一谈,佛法与我们现前生活的关系,对念佛的同修来讲,也可以来说,净土法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我们马上要学习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帮助一切众生以最简单的方法,在最快的时间之内成就圆满的功德。这个四十八条是总结,展开来,大愿无量无边,四十八愿的来历我们就不再详细介绍,大家常常读无量寿经都很熟悉,这是法藏比丘在因地积功累德,无量劫的修行所成就的大愿,愿愿具足,无量功德。对于念佛人来讲,四十八愿是我们念佛的根本依据,就是为什么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了有什么好处,怎样念才能真正往生极乐世界,这都在四十八愿当中。单单讲佛号的功德,我们常常听到,观经上讲至心念佛一声啊,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过去,前清慈云灌顶大师在观经直指里面也说过这样的话,说这个世间一切的业障最严重的业障,所有的经咒法门都消不掉,最后念阿弥陀佛能消,那么我们对这一句名号的功德大概有这么样一个概念。大般涅槃里面,佛举了个比喻,就是假设,来较量念佛的功德,佛说,假如有一个人,给他一个月的时间,他有足够的财富,去干什么呢?布施供养一切众生,这个功德福报在我们想不得了,但是佛说了,不如有人一念之间念佛,这个功德超过他,超过多少呢,超过16倍,实际上不止啊,世间种种有为的善法,如果不能回向求生净土,最终都是轮回业。而念这一句佛号,哪怕是有心无心,随便念一句,这个人注定会因此而成佛,所以这个功德无法相比。更为殊胜的功德利益,在弥陀本愿当中会为我们详细说明。

  好,现在请诸位同修掀开经本,第23页,发大誓愿第六,我们先把经文念一段。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

  先看这一段,发大誓愿这一品经文是整部无量经的核心,是整个净土法门的心要,甚至于说,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根本。这个话,毫不夸张,这是印光大师说的,印祖的原话是这样的,说“十方诸佛离此法”,这十方一切的诸佛离开了净土念佛法门,“下无以普度众生”,没有办法,让一切众生平等得度,同样的,“九界众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舍此法”,如果离开了净土法门,“上无以圆成佛道”,没有办法究竟成佛。华严经称为佛门的根本*轮,到最后导归极乐。本经经文一开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是说的华严海会,一切菩萨的修行。华藏会上41位法身菩萨无量无边,最后都跟普贤菩萨以十大愿望求生净土啊。所以很多人说这个法门是小乘,甚至于说是老太婆教,这就毫不客气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认为念一句阿弥陀佛太简单了,没什么高明之处,总认为要参个禅,学个密,研究个教理,好象才是最殊胜的,而不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却是一切法门最后的归宿啊。

  而这个法门根本的依据,却是这一部无量寿经,这一部无量寿经的核心正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说些什么呢?我们先看看法藏菩萨为我们总说的,“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法藏菩萨虽然成就不可思议,可是在老师面前非常谦虚,非常恭敬。白,是晚辈对长辈的讲话所用的言词,我们在经上看到,白佛,学生向老师发问用白,佛对大众说法叫告,显示出礼节。实际这一句是弟子规所教的,向老师提出报告,请老师为自己做证明加以指教。唯愿世尊,大慈听察,世尊,这个地方的世尊是世间自在王佛,大慈听察,唯愿世尊以大慈悲心听察。听是耳闻,察是临察,就是我的大愿,如果有不圆满之处,请佛为我指导,我若证明无上菩提,这个我是自称,当然不同于我们凡夫,所讲的我,这个我是真我,我们凡夫讲我,佛经上讲这个我是假的,凡夫无我,只有这一些证果的圣者,才得到真我。随顺世间,用这个字,证明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法藏菩萨他的学业,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学佛人的学业。学佛了,这是在学习啊。我们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这个课程学圆满了,成正觉,成正觉就是成佛,我将来成佛了,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

  这一段总说,所居佛刹是依报庄严,也就是说生活环境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功德是正报,功是因,德是果。顺便解释一下什么叫功德。我们看到很多道场都会摆一个功德箱,大概的意思,往里面放几个钱就有功德了。是不是一定就有功德呢?这倒说不准,如果功德这么便宜就能买到的话,我们每一天去买一块钱的功德,天天都有,可并不这么简单,也有些道场明白,用福田箱,福田是正确的,用功德呢,倒不一定了。功德是真正修行的成就,过去梁武帝就是自以为做了很多的功德,见到达摩禅师炫耀我功德大不大,祖师说,你并无功德,那么祖师说的功德,实际上我们简单地理解就是戒、定、慧。比如,我们持戒有功,得定,戒是功,定是德,修定有功开智慧了,定是功智慧是德。念佛有功,心清净了,念佛是功,心地清净是德,信愿念佛将来往生了,信愿念佛是功,往生是德,往生了,不退成佛了,往生是功,不退成佛是德。真实的功德是这样的。那有人说,我这一块钱丢了,岂不是白丢了?也不一定,假如我在这个箱子里面放几块钱,这几块钱,把贪心断掉了,就有功德了。假如放了一块钱,想到我明天可能就捡到10块钱,这就没有功德了。不过这一块钱没有白丢,这个功德箱里面放进去不会白放的,福报是有的。功德就不得而知了。要看个人的用心。

  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具足就是圆满没有缺陷,说无量太多了,最重要的功德庄严是什么呢?古大德为我们指出来,无量不可思议功德之中,第一功德庄严就是十念必生,我们想想极乐世界很庄严很美好,我们听说了,都报名想去,假如现在哪个旅行社组团,恐怕念佛同修无一例外通通报名,再贵也要报,说明我们知道极乐世界是好的,真的都想去,可假如我们去报名的时候,旅行社说了,你的条件不够,你一定要具备什么什么样的条件,然后我们才考虑收你,我们岂不是很失望吗?西方极乐世界非常美好,无量寿经里面略举几个例子给我们介绍,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到极乐世界,不用天天上班,也不用每一天这么辛苦的去应酬,极乐世界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衣食住行无需为此忧虑。而且那边的房舍是七宝宫殿,那边的环境是宝树成行,那一边的交通工具是七宝莲花,那一边的良师益友是阿弥陀佛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一切的一切,足以让我们生起向往之心。可是如果很不容易去,对我们来说也是空谈。所以是非常容易往生才显示出这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的殊胜。

  那么这就讲到往生的方法,而往生的方法最简单,最明了,就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这一条愿,简单地说哪怕就念十句阿弥陀佛,都一定往生。有人很高兴了,我念了不止十句了,应该肯定往生了。先不要高兴的这么早,不过可以高兴高兴,十念必生。我们要明了,怎样十念才能必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绝不会象我们想象的那么难,这一点是肯定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也不会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有人说这岂不矛盾吗?不矛盾,这个话是藕益大师说的,这一桩事情,说难不难,说易非易呀。说难是怕我们起了贡高我慢,以为自己不得了,你还差得远着呢,让我们更加用功,可是这样一来,我们又没有信心了,于是就在哄一哄,很容易啊,你现在可以去了,这是说法的善巧。有人说,那到底说一句真话,是难还是容易呢?跟大家说一句真话,对感觉很难的同修来讲,你别想那么难,很容易。对认为往生很容易的同修,我要说,你别想那么容易,你不要想到我现在不念佛,临终十念就往生了,别想那么容易,是要好好念佛才能往生的。

  总而言之一句话,既然我们真的认为极乐世界好,而且一定要去,那么这一桩事情,从今天开始就是我们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事情,而不是附带的。有很多人认为念佛是闲来没事来玩玩的,新加坡地方太小了,跑一跑就跑到念佛堂,太无聊了,进去念念佛吧,把念佛当成副业,认为这是一种休闲生活,这样是不符合念佛往生的心态,既然我们要真的念佛,真的要学习这个法门,那么这就是我们人生中最应该最慎重的一桩事情。从今往后,心心念念,都不离往生极乐世界。不过不要怕,不是要大家现在往生,说老实话,如果大家真的现在能往生啊,那可不得了。我们这在座的同修,假如今天同时往生,我们道场可以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而事实上,我们现在想往生也往生不了,只不过教我们时时有这样的心理。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往生的机会,更好的将我们学习的净土法门用在现前的生活当中,既不耽误眼前的生活工作,又能保证我们在这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在下面的四十八愿当中,会给我们的答案。好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仁山对佛法的认识很肤浅,在习讲过程中有不妥的地方,敬请诸位大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仁山法师讲于新加坡南海普陀山)

  公元二千零七年九月一日

  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请掀开经本第23页,请看发大誓愿第六,这一篇经文,我们先将经文念一段,对一对地方。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

  这是四十八愿当中的前两愿,我们分别来学习。首先,国无恶道愿,这是这一愿。愿文的内容看起来非常简单,法藏菩萨说,我将来成佛了,因为愿是在因地发的,所以说将来,那么我们现在看法藏菩萨已经成佛,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愿文呐,称之为成就文,这个大愿已然成就了,愿愿圆满兑现,它不是假设,摆在第一位的大愿。我们应该特别重视,这一愿说,我将来成佛,国土无有地狱、饿鬼、禽兽乃至于蜎飞蠕动之类,可能很多人看到,这不就是简单的国无恶道愿吗?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首先,我们明了十方诸佛世界多半都有恶道,虽然有一些诸佛的净土,没有恶道,象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毗卢遮那如来的净土没有恶道,但是有一点,毗卢遮那如来的净土可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去得了的。十方诸佛净土,没有三恶道,而且又能保证一切凡夫都可以往生的,只有极乐世界。从这一点来看,极乐世界的国无恶道,就特别殊胜。

  那么我们再来看这一愿的实际内容。恶道,通途来讲,就是指地狱、恶鬼、畜生。蜎飞蠕动,这是畜生道例举的两类为代表,蜎飞是飞禽,蠕动是属于爬行类的小动物,合起来,禽兽,蜎飞蠕动之类,畜生道。这个三道当中,畜生道我们能够接受,我们眼前能看到很多小动物,可对现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就为地狱和饿鬼不一定存在。说不一定就客气了,甚至于完全否定,佛如果说地狱存在,那么地狱在哪里?你带我去看看,行不行?有人问我,我就说,我不敢带你去,我带你去,我就回不来了。的确是这样,地藏经上佛说,地狱只有两种人可以去。一种,是不想去也得去的,另外一种,是不一定要去,但是要去度众生的。第一种是属于造作地狱恶业的众生,不想去也得去。那么第二种是属于菩萨,这一些证果的圣者,他们要到地狱去,度罪苦众生。过去有人问赵洲禅师,这是一个学佛的同修,向赵洲禅师请教,说这个地狱有没有啊,禅师说,有。这人接着问了,那么禅师,您百年之后,该不会到地狱去吧。禅师很肯定地说,我一定去。这个人心想很意外啊,赵洲禅师是古佛再来,人称赵洲古佛,大修行人,怎么会到地狱呢。他接着问,禅师你到地狱去,那么我们都到那里去啊?禅师就说,我到地狱去,就是度你,说明你已经在地狱了。这是说两种不同地境界,一般凡夫到地狱,的确是受苦的,可这一些大修行人,他们是乘愿力到地狱度众生。那么我们这么说,就间接的肯定地狱的确存在。从字面上理解,有人就想到了,大概是地底下有一个监牢狱,所以叫地狱,地下的牢狱嘛,这个理解不能说错,但也不能说全对。

  在佛经里面,我们看到三途这个概念,经上常常提到三途的时候,不一定都是地狱饿鬼畜生,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泥梨,泥梨啊是地狱的准确称呼,这是梵语,翻译成中国的意思,它有好几种,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地狱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在法界之中,现在讲的就是宇宙之中,宇宙之中最苦的地方就称之为地狱。你比如,人间最苦的地方,人们称之为人间地狱,你到非洲看看,非洲难民,有人就说,那就是人间地狱。地狱的准确意思就是苦处,非常痛苦的处所,也可以理解为地底下有一个监牢狱。这是因为,有一种地狱,的确是在地底下。那有人说我们挖挖看吧,看能不能挖出来。据说啊,有人真挖出来,这是有记载的。好象是前苏联,有一个钻井的,就是往地下探测油田的这样一个工程队,他们在往地下挖的时候,挖得非常深,没有挖到油。但是啊,这工程停下来之后,他们想知道,这下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就吊了一个扩音器,就是录音机下去,录下面的声音。录上来之后,他们听到非常惊讶,竟然是很多苦难的声音,好象是很多人在受严重的折磨,发出痛苦的叫喊。他们说这有可能就是宗教里面讲的地狱,被他们挖到了。当然,这只是推测,而事实上的确有一类地狱在地底下。那么我们理解地狱啊,应该全面地去理解地狱,地狱不仅在地下,佛说了,地狱遍布在这个虚空中。有一些山林、矿野之处,乃至于海底都有地狱。

  总的来说,地狱有三大类,第一种是根本地狱,我们在经上看到的,无间阿鼻地狱属于根本地狱。根本地狱有两大类,八寒地狱和八热地狱,这是最严重的。然后有16游增地狱,也称之为近边地狱,这是说在根本地狱,每一个地狱有铁围城,它有4个城门,每一个城门门口又附增4个小地狱,4乘4称之为16地狱,从这个大地狱出来,不是就完事了。接着再受地狱,小地狱,接着受果报,这是第二类。第三类是孤独地狱是独立的,有些在山野空旷的处所,有些在虚空之中,有些在海底,甚至有些在虚弥山,这个没有一定,完全根据众生的业力,这是地狱。

  饿鬼,我们似乎比较熟悉。这个月,中国人民间称之为鬼节,农历7月,大概意思是说鬼放假了,人放假鬼也放假。佛呢,佛也叫学生放假,所以这个月就皆大欢喜,这个月,修行人七月十五,这个三个月的安居圆满了,这一天可以轻松轻松了,所以称之为佛欢喜日。到底是不是鬼放假了倒不一定,鬼如果能放假,说明他的生活还是很自在。说老实话,鬼放假不放假,差不了多少,那么我们先理解,鬼这个字,鬼是什么意思?佛经里面给鬼下的定义,就是多畏惧。我们常常说某人胆小,后面往往加一个字胆小鬼,某人很小气,后面再加一个鬼。鬼的特征,的确是这样,即胆小,又小气,胆小是鬼的果报,小是鬼的业因。鬼堕到这一道,为什么称之为饿鬼,就是没有饭吃。我们在新加坡常常看到,这个月到处是烧纸钱的,拜拜的,烧一些纸钱给这些亡灵,有没有实际的用处?

  如果我们读一读盂兰盆经,就晓得用处不大,可以说没什么用处,怎么知道呢?目连尊者,那是何等的人物啊,大目连尊者,证得阿罗汉果,头一桩事情,就是想到度自己的父母,以天眼观照三千大千世界,发现父亲在天上,不用担心,可母亲却在饿鬼道受苦,见到母亲在受苦,不能不救啊。于是,目连尊者,就化了一钵饭,乘神足通,去供养母亲。结果,他的母亲,就是这个饿鬼,接到这钵饭,一只手护着,不要让别的鬼来抢,另外一只手,抓起饭就吃,饭还没有到嘴边就化成火焰。目连尊者,看到痛苦不已啊。向佛去请教,佛说了,以你的能力没办法改变她的现状,那是她自己的业力,我们从这个地方想一想,目连尊者,亲自送饭去尚且不管用,我们烧个纸钱,他就收到啦?不过不会白烧,那这些钱到哪里去了呢?这人间有打劫的,鬼道就更多,这些钱,往往被这些有势力的威德鬼给收去了,一般的穷鬼收不到,真是这样。你说他们就没办法解脱了吗?中国古人说的好,解铃还需系铃人,在这个三恶道当中,每一道都有它的业因,要想出离这一道,解除他的业因。地狱道的主要业因是嗔恚,如果全面的说,地狱道的业因是以深重心,就是以非常严重的心态造十恶业。十恶业的任何一条,如果非常严重,果报都是地狱,当然偏重在于嗔恚这个烦恼。饿鬼啊偏重在贪爱,以悭贪心造十恶业,果报往往是饿鬼,不管贪什么。下面的畜生,是以愚痴心造十恶业,果报是愚痴,这个畜生愚痴的果报。畜生我们看的比较现实,在我们眼前看到很多小动物,有些小动物虽然也不一定很苦,你象现在,富贵人家养的宠物,有些人还没它生活好。的确是这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畜生都那么有福报,纵然是这么有福报的小动物,它依然在受苦,什么苦呢?愚痴的痛苦。

  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在我们这个世间的确存在。业因、十恶业,有人说了,说的似乎有点玄了,地狱饿鬼反正还是看不到。佛在经上换了个说法。说有一天叫着阿难,说阿难啊,你想不想见三恶道,没有得神通的时候是看不到这境界的。阿难说想,佛就说了,你看吧,这个社会上造作杀、盗、邪行,因贪嗔痴,发身口意造这些恶业的众生,现前就在三恶道中。不一定说,有一个很可怕的地狱出现在眼前,才是三恶道啊。过去,有个将军向一位禅师,证实这个问题,地狱真的存在吗?极乐世界真的有吗?禅师就说真的有,直接了当,将军说你来证实给我看,我不知道在哪里,也不知道地狱什么感觉,天堂是什么滋味。禅师就说,我们先不谈这个问题,我问你一个问题,将军说你问吧,禅师说你现在是干什么的?我是个将军啊,禅师就说你这个草包也配做将军吗?将军脾气是很暴燥的,没受过人这样的侮辱,听到老和尚这么一说火冒三丈,拔出剑来。他忘记了是在禅师面前,火冒三丈啊,说老和尚,你说什么,我要杀了你。禅师就很冷静地说,你现在正在地狱之中,这就是地狱,地狱之火已经在你心中燃烧了。将军听到才明白,原来禅师是带他去地狱,去过了,向禅师道谢,忏悔自己的失礼,态度很好。禅师说,你现在的心情,就是在天堂。

  我记的以前小时候看一休和尚,一休是日本非常著名的得道高僧,真有这个人。一休禅师的作风跟中国的济公活佛差不多,你看高僧传里面差不多的,那里面就有这样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天有一个老板就去问老和尚,你们天天说极乐世界,极乐,在哪里?我不相信。又说什么地狱,地狱吓人,我才不相信呢,你有本事带我去感受一下。那么一休和尚就用这个方法,说你如果真的要去,你要听我的话,而且我不让你动,你不可以动。老板就听话了,于是,一休和尚就没完没了地折磨他,折磨他,让他生不如死,他自己说出来,我简直就象在地狱一样。一休和尚就说,这就对了,你现在已经在地狱了,你不是感受不到吗?你已然在地狱了。然后不再折磨他了,他感觉非常舒服,终于没有人折磨了。一休和尚说,这就是天堂的感觉,这就是极乐世界的感觉。那么对一般人来说,这样解释比较容易懂,但并不是说离开了我们的感觉之后,就没有地狱和极乐世界了,极乐世界、天堂、地狱在法界之中,真实存在,用现代科学的说法,这是不同的空间。

  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西方极乐世界第一殊胜庄严,可以说,就是国无恶道,所以这一条摆在第一。法藏菩萨在因地发愿的时候,在十方诸佛世界参访,注意到这个问题,很多世界都有恶道,对修行人来说,恶道是个很大的威胁。包括我们今天在内,我们学佛了,假如,我们这一生无法成就,意味着什么呢?不能成就,来生接着修啊,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印光大师当年说的明白,说如果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修通途法门在这一生不能证果,这就意味着将来必堕三途。有人说怎么这么肯定呢?有一点佛学常识我们就不会怀疑,什么人在六道里面,才能保证不堕三恶道呢?小乘须陀洹,这是最低的,小乘须陀洹永不堕三恶道,就是在六道之中,纵然不出六道,永不堕恶道。因为他断了三界,见思烦恼当中的见烦恼,见惑是三恶道的因,他断了,所以在六道之中,只在人天两道,而不会堕三恶道,除此以外的凡夫,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命终之后,依然是三途有份。人说升这么高又堕下来呢?烦恼没有断尽,这个烦恼,见思烦恼没有断尽,不能够了生死,出轮回,在六道之中,如果没有证得须陀洹果,通通没保证。那再看看地藏经,说得就更详细了,我们无始劫以来,造的恶业,没有办法保证不堕恶道,而对念佛人来说,只要我们在这一生保证往生,就永不堕恶道。甚至于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说,往生极乐世界,比来生得人身还要容易,这个话是有根据的。我们看看观经下品下生,下品下生的众生,马上就要堕阿鼻地狱了,指望他来生得人生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只要肯念佛,哪怕是临终十念,立刻转眼前的地狱火坑为极乐世界的七宝莲花。阿弥陀佛无尽的悲心,誓愿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在这些罪苦中,罪苦的众生当中,三恶道众生摆在第一位。所以第一愿,国无恶道,不忍心看到众生再堕恶道受苦,保证到我这边来,绝不堕恶道,同时也在暗示我们,极乐世界没有恶道,我们尽量在这一边不要再造恶道的因。

  恶道的因很复杂,总的来说,就是十恶业。已经造了呢,已经造了忏悔,后不再造,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可真正做起来这一辈子都不一定做到。十恶业当中的任何一条都不容易断掉,那怎么办呐,就尽量地减少,少一分,往生极乐世界的障碍会减一分,是不是保证我们完全没有恶业了,才能往生呢?完全没有恶业最好,可问题是我们能吗?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不谈玄说妙,问题是我们真的十善业道一条一条都能一百巴仙做到吗。我们从这个地方来反省,不容易啊。一百巴仙做到了,说老实话,不用往生了。完全做到,现在就成佛了,所以这是有标准的。对于我们现前念佛求生净土的同修来讲,严重的恶业不要造,心里面严重的恶念不要起,逐渐逐渐把恶的习气淡化,淡化到不能够障碍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肯定能做到的。以前造的恶业呢没有关系,带业往生,哪怕是五逆十恶,也没有关系,这个没有关系,不是说以后可以接着再造,而是说以前造了没有关系。只要能改过自新,再严重的恶业,同样可以忏悔,但是对念佛人来说,不要对自己的恶业念念不忘。有不少同修说这是忏悔业障,怎么忏悔呢,一遍一遍的念着自己的恶业,念恶业就增长恶业,心想事成,将来就到恶业的地方去。要增长佛念,增长正念。恶业,不要去想它,也不要去回忆它,这才是正当的。这是第一,国无恶道愿,显示出极乐国土的殊胜微妙。

  紧接着第二愿,不堕恶趣,所有一切众生,阿弥陀佛的心愿无尽的广大,我们看到这些愿文,应该生起圆满的信心。我常常遇到一些念佛的同修,问我能不能往生。以前老和尚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常常遇到,有同修问,我能往生吗?老和尚最直接回答的是,你不能往生。于是提问题的同修非常伤心,就更加不能往生了。老和尚说的有道理,因为你都在怀疑,就不能往生了,还用问别人吗?往生头一个要素就是信心,而这个信心,藕益大师特别强调,头一个信心是信自,要深信自己有佛性,深信自己绝对能往生,不退成佛。如果这个信心没有,那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净土法门,特别强调信,难信啊。这个十分的信心不容易生起来,那么一般同修怀疑,有怀疑的原因。譬如我念佛还没念多久,好象我的资历还不够,或者呢,我功夫还没到,要嘛就是阿弥陀佛会不会嫌弃我这么多恶业。类似这样的理由,障碍念佛人的信心。尤其是在临命终的时候,这样的疑惑起到严重的障碍,所以对念佛人头一个要建立的是十分的信心。首先是深信自己的善根,深信自己往生有份。阿弥陀佛说了,所有一切众生,乃至地狱众生都有份,何况我们今天不在地狱。下面就很明白的说了,以及焰摩罗界,焰摩罗界就是地狱。三恶道中,乃至地狱三途众生,尚且可以往生,除非我们自认为堕到三途更下面去了。比三途还要堕落,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三途是最底下了,要不然没有理由没有信心。

  所以我们每天念四十八愿,实际上一方面是在效法弥陀发愿,拓开心量,另一方面,是在念念增长往生的信心。藕益大师说得好,往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就是往生决定的要素是信愿,有人听这个话听一半就说,那不念佛可以了吧。信愿才是开始,特别强调,后面再强调品位高下,这是念佛的深浅。但是,如果没有坚强的信愿,这一句佛号不能够念入内心,很多人念佛,的确这一句佛号不是越念越快乐,而是越念越烦恼。何以故?头一个信心不够坚定,一边念一边问,我能往生吗,我什么时候往生呢。遇到谁就问谁,我什么时候能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这些念头都夹杂在里面,所以,念佛没有办法专心,以信愿为先导,才能够一心持名,老实念下去。这一愿,古大德为我们说明,这是阿弥陀佛无尽悲心的体现,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我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这个世间,有些众生在造恶业,再说得近一点,乃至于我们学佛同修当中,我们看到有些不如法在造恶业,甚至造得很严重,我们看到了会怎么想,这是很现实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修行。你譬如在道场,道场里面个个都如法吗?且不说客观因素是否如法,我们的心是不是如法,还不一定啊。假如看到这道场里面真的有同修不如法,而且造严重恶业,譬如诽谤三宝,破和合僧,捣乱道场,我们看到会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呢。多数会起烦恼,把这个众生赶跑,开除,打入阿鼻地狱,永世不得翻身,最好永远不要看到他,尤其是天天跟我吵架的那个。

  我们再回过来看看这一愿,阿弥陀佛又是如何对待这一些造作严重恶业的众生的,这是真正的大慈悲心体现出来啦,我们平常讲慈悲心、爱心多半是停留在理论上,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在实际修学中,慈悲心很难发挥作用。所谓慈悲不是单对哪一个人,慈悲是没有条件,应该说是平等的,对待这些造作恶业的众生。古大德也是这样教我们,不应该生烦恼心,而是应该生慈悲心。这在修行转观念,假如我看到这个众生,严重造恶业,我生了烦恼,完了,我被他拉下水了,他到地狱我也跟他去了。我们想想是不是这样,就是他造了恶业,我虽然没造,但我跟他生烦恼,我也不甘心,而且烦恼要生的多一些。这样一来,我们自己的心念,就被他转了。遇到这些情况,应该生起大慈悲心。因为在现前的时代这个社会,正是末法时期,浊恶的现象很多,对念佛人来讲,应该怎样去面对,用什么心态。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有教过,不知道我们有没有注意,大师说的非常明白,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五浊恶世,为西方极乐世界清静庄严,什么意思,就是我们果然具足信愿,发愿求生净土,真正念佛了,再看到眼前浊恶的现象,在我们心中不会受到影响,而不再浊恶,看到这些众生造恶业,生慈悲心,生菩提心,生度脱心,而不是生烦恼心。

  这样说比较笼统,我再举个具体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譬如学佛同修,自己学佛念佛很认真,家里面的那位同修他也不学佛,甚至对佛法很反感,你每一次在外面共修念佛回来,他都跟你没完没了。你可不要生烦恼,我们刚说过,你要跟他生烦恼,完了,你没有度到他,被他度走了,一天的佛白念,这一天的念佛,不会到极乐世界去,功德通通回向跟他入地狱。我记得以前学会念佛堂的门口贴了一张慈云灌顶大师的念佛一百种果报。念佛人一百条果报,头一条不是往生极乐世界,而是堕阿鼻地狱。很多人看到不服气,念佛功德很大,再怎么念也不可能到地狱啊,可人家说得明白,如果是以严重恶业烦恼的心态去念佛,那可岂不是真的到地狱去了。不是发菩提心念阿弥陀佛,而是发地狱心,发嗔恚心念阿弥陀佛,那个菩提心才能引导到极乐世界。我们没菩提心,有的是嗔恚心,嗔恚心引导我们的阿弥陀佛到地狱去,不是度众生,是受魔难。

  所以从这个两愿,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反思我们的心态,才能与西方极乐世界弥陀本愿相应,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所有一切众生,乃至三途地狱众生到了极乐世界,到那一边保证成佛。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中文,这几个字是梵语音译的,不能从字面理解,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简单的说就是无上正觉圆满的佛果。到极乐世界,不论哪一个众生,到极乐世界保证成佛。怎样成佛,这里面有很关键的一句,受我法化,到极乐世界接受阿弥陀佛的教化。这就点明,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干什么的,到极乐世界是去学习的。西方极乐世界,好比是个大学城,阿弥陀佛是大导师,然后向十方世界招生,学员年龄不限,说老实话,越老可能还去的越早。众生的这个根性不限,种类不限,现状不限,但有一点,一定要这个众生自己愿意去,佛不勉强,只要愿意去,方法很简单,就是肯念佛就行了。到那一边去之后,不用担心我没有学问,我没念过书,不用担心,到极乐世界去之后,阿弥陀佛天天在讲经说法,当然不是象我们这样讲,我们这样讲很枯燥,好在是一天讲一两个小时,如果是一天讲12个小时,恐怕就剩我一个人了,顶多还有我们的摄影师。这说什么呢,在现前的教学方式之下,很多人认为,这样好象就是佛法的教学所有的方式,实际上不是,就单纯用讲经来说,我们看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也不是象我们今天这么样枯燥,佛说法非常自在,走到哪里说到哪里,我们看经上,佛说法都非常自在的,随时随处随缘遇到众生都在说法。没有一定的模式,没有一定的场所,也没有一定的听众,也没有说一定要讲一个半小时,通通没有一定,来听法的人呢,高兴来就来,欢迎,有事情马上就离开,没有关系,比如说我今天工作很累想打个瞌睡,欢迎,佛当年在世讲经,有人打瞌睡,阿那楼陀尊者是第一个打瞌睡的人,所以听经打瞌睡,去拜拜阿那楼陀尊者。他是听经打瞌睡的祖师爷,有佛讲经,就有他打瞌睡,而且不是偶尔打瞌睡,是天天打瞌睡,他也够有功夫的,他还不是旁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在我们想也不给佛留点面子,佛在那边讲经,他在下面打瞌睡,佛也天天呵斥他,没用,接着睡,脸皮也真够厚的,可最后一次,他觉悟了,实际上,那是给众生做个示现,佛说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教学就更加自在了,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略举几个例子,极乐世界不仅有佛在说法,不仅有佛一尊在说法,有无量无边的化佛化菩萨都在说法,我们现在听经,有时感觉很可怜,以前听老和尚讲经还会面对面,现在机会很少了,要隔离,在摄影棚外面,人都见不到,想见呢没门,没机会,可极乐世界不一样,经上告诉我们,极乐世界每一棵树下都有一佛二菩萨在讲经说法,每一个往生者,都可以,不是一对一啊,我们占便宜了,三对一,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一佛二菩萨教我们一个,还愁学不好吗?这还不算,极乐世界有很多化鸟在说法,流水在说法,宝树在说法,经行所到之处,无不是法音宣流啊。所以在极乐世界成佛快,不是没有原因的,就是那一边的教学环境太殊胜了,全方位的,想听什么法,听到的就是什么,不想听了,声音就没有。可不是象我们想的,极乐世界这么多人都在讲,吵死了,想休息一下也不成,不是这样的,是随心所欲,所以在极乐世界进修成佛,时间都非常快。这是保证所有一切众生,乃至恶道众生,往生皆得成佛。将来到他方世界去旅游,去教化众生呢,保证不复更堕恶趣,再不堕恶道,这叫不堕恶趣愿。这一点不容易,不堕恶趣,象我们一个凡夫要不堕恶趣不容易,简直就不可能,但是这一往生,哪怕依然是凡夫,再到十方世界去,不用担心堕恶道。有人说早知道以前多造一些啊,不堕恶道,并不是说我们造的恶业,就可以没事了,这个要知道,恶业就是跟众生结的恶缘,只要遇到缘,会报的,哪怕就是成佛了,遇到缘还是会报,但有一点,不象我们现在是凡夫的时候,遇到冤家债主那么痛苦了,不会了,到那个时候,是心甘情愿,欢欢喜喜去偿还。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这一句是总结前面这两愿,决定兑现,如果不能兑现,法藏菩萨说我就不成佛了。往下的每一段后面,意思都是这样,我们把后面的这个意思都省略了,这是第一段愿文。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这一段有三愿,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这是第三,身悉金色愿。这个三愿,性质相同,都是讲的正报庄严。正报就是这个身身,我们仔细体会四十八愿,实际上符合我们的常理,你看,前面先给我们个保证,就好比现在保险一样,保证不堕恶道,而且保证人人都可以往生,更加保证人人往生决定成佛。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关心的应该就是我们到了极乐世界长什么样。这个三愿就为我们说明这桩事情,所有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皆具平等,每一个人,都是紫磨真金色身,这叫身悉金色愿。紫磨真金,在黄金当中是上等的,纯金,于是有人就理解为到极乐世界,每个人身体都是黄金做的,至少长的跟黄金差不多,这好看吗?假如我们现在请哪位同修出来给他贴金的话,恐怕他不敢出门了,我们会觉得太奇怪了。金色身,我们要从他意趣上去理解,以前,有同修常问到一个问题,说净宗学会供的阿弥陀佛是白色的,这跟阿弥陀佛身金色岂不矛盾了吗?要改成阿弥陀佛身白色。实际上,阿弥陀佛的白色有出处,大家如果有随喜这个焰口法会,焰口法会请五方佛,西方极乐世界弥陀佛,其身白色放光明,在五方五佛当中,阿弥陀佛就现的白色。实际上只有我们凡夫才会非常执着这些色彩,在诸佛菩萨的境界中,这些都是无相的。善导大师为我们说明,阿弥陀佛身金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诸佛欲显常住不变之相,故现真金色身。这个意思是说的非常好,这真金色,从意趣上去理解就是常住不坏,用现代话讲,青春永驻的肤色啊。我们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理解,这个紫磨真金色,是取其它高贵的意思。黄金的颜色很高贵,很清纯,给人非常稀有的感觉,而且这个颜色永不褪色,这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每一个人皮肤颜色一样,不用化妆了。也不用想着怎么样去保养皮肤了,完全没有必要,人人皮肤颜色一样,体质一样,永远不坏,永远不老。

  三十二种大丈夫相,这是第四,三十二相愿,这是具体讲到相好。三十二相是当年印度人认为的最好的相,圆满的相。这个世间人对相很在意,别看现代人讲科学了,说老实话,没准更加迷信,看相的很多,算命的就不用说了。我这次来的时候,在飞机上还遇到一个看相的,我刚上飞机坐下来要休息,飞机起飞了,一个空姐就来到我身边,说师父啊你会看相吧,我就老实告诉她我不会,她说你别谦虚了,我看你会。我说奇怪了,看来你倒是会看相,她说,我看你头上有点,你是真的,我说这么回事啊,误会。我跟她解释,实际上一般认为看相,相貌能决定人的命运,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认为相貌能决定自己的人生,那就完了。那人生就被这五官给局限住,这是舍本逐末。人的相源自于心性,相由心生,相由心转,那么我们看到诸佛如来都是圆满的相好,三十二相,一条一条都列出来,每一条相好都有它的因。印度人认为,这是最圆满的相,用现代话讲这是最漂亮的,年轻人的讲法,就是最酷的长相,那这些相好是有因的。佛经上告诉我们,菩萨功德圆满,要示现作佛了,要抽出一百大劫的时间去修相好,不容易啊,任何一个相好都不容易修成,可不是象我们想象的,你譬如经上有时候说,忍辱得相好,我今天被人骂了,我没吭声,明天就漂亮一点,不是这么简单的,那是在引导我们修,真正明显的相好,没这么简单。经上给我们举个例子,一个相好要修成,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相,一个是好。相好不是一回事,相是比较粗的,好是比较细,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是粗说,每一个相要用一百条福报去修成,这一百条福报怎么算呐?怎样才算是一条福报呢?举了个例子,这个大千世界的众生,我们不说大千世界的众生,说地球上的众生,眼睛通通生了白内障,这是假设,眼睛不好使了,然后你有能力把这些所有人的眼病都治好了,根除,让他们的眼睛复明,这算是一条福报。你可不要想到,我治好一个算一个吧。没那么简单,要不然菩萨为什么要用一百大劫去修这三十二相,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修的是快的,省了九大劫,用九十一劫,把三十二相修圆满,示现作佛。这已经是够快的了,那么一般这些菩萨要示现作佛,惯例都是一百大劫,修成圆满相好示现作佛。我们说这些真正的用意是让我们明了,这一愿有多么殊胜,一般菩萨要修无量劫,少说修一百大劫,才能修到的圆满相好,可是念佛人这一往生立刻就圆满得到,省事太多了,我们这个便宜可真是捡大了。虽然还没成佛,先装个佛的样子,的确这个三十二相就是佛相啊,这一往生虽然还没有成佛,可是有了佛相,你再回来的时候别人就会把你当佛看待了,的确是这样。

  接下来,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这是第五,身无差别愿。完全没有两样,相貌平等,有人说这麻烦了,怎么分辨呢,都长一样,分辨是我们的分别心。实际上,真正念佛人到极乐世界没有分别心,一视同仁。可不是象我们今天,我跟张三同修比较好,听经的时候让他坐我近一点,我跟那个同修又比较好,下次念佛的时候让他走在我后面。我们这样的心跟念佛是不怎么相应的,真正往生的人,心态至少对待一切人事境缘是平淡的,我们且不说怎么万缘放下了,至少是看得很了淡,还非常计较这些,说句老实话,还没打算要往生,就还没准备好。所以,到极乐世界不存在我要分别哪个人好,哪个人坏,那个人长什么样,不存在这个问题。纵然要找人了,心念一动,这个人立刻在眼前,无需分别,长的都一样。这个三愿合在一起,古大德为我们说明,真正的用意就是刚才说的,消除众生的分别心。你看相全是平等,全是一样,你无需分别,可是在他方世界,比如在我们这个世界,这些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尤其现代人,有钱了,干什么呢,年轻人化妆,年岁大一点的保养,不能化妆的保养,尽量不要老那么快,实在老了美容,实在没办法美,那怎么办呢,就整一整,整容啊。所以我说,这个现代社会,整人的社会,人情愿被整,很现实的,整个人进去给他整,整得心甘情愿,整完了还要给他说谢谢,还要交钱。整成什么样,说老实话,多半都是不伦不类,年轻人,受这个潮流的误导,很多年轻人以前是女孩子,现在男孩子也差不多,爱美,去整容啊。中国曾经做过统计,最近20年,因整容而毁掉的面孔,有20多万张脸,手术不成功,脸毁掉了。甚至我们在资讯中,偶尔还会听到,因整容死在手术台上,不过现代人牺牲精神很可贵,前仆后继,他死了,我不一定会死啊,他没整成,我不一定整不成。古人说要钱不要命,现在变了,现在是要美不要命。而实际上,真正要想得到相好,也没有必要,下这么大功夫去美啊,去整啊,完全没有必要。话又说回来了,美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我看我们同修都长得很漂亮,很庄严,那用佛法的话来讲,法相庄严,的确是,看了都很欢喜,这没有一定标准的。现代流行这个苗条的身材,过去杨贵妃的时候,流行肥胖的身材,唐朝200多年流行的以肥胖为美。如果我们新加坡有很多同修啊,要生在那个时候,选美肯定选得上,杨贵妃之美以肥胖著称,这是真的。每一个时代,人的审美观点不一样,就在同一个时代,每一个人的审美观点依然不一样。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这没有一定的标准。中国有一个作家,说了一句话非常好,这个作家是女众,长得不怎么样漂亮,可人家说得好,说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这个话说得好。说老实话,长得漂亮,有时候很累,尤其是女孩子长得漂亮,后面跟一大堆冤家债主,写牌位都超度不走的。麻烦啊,想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不容易,当然不是说这个男生就没有危险,同样存在。

  而实际上,对于学佛人来说,对于相貌,无需过分执着,我觉得这个样子蛮好,千万不要跟人比,女孩子不要跟新加坡第一小姐比美,男孩子不要跟这些什么天王歌星比,人比人气死人,不能比的。父母给我们的长相,好好地去利用它,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社会,对得起每一个观众,这就很好了,而实际上,现代人也没太多的功夫,去欣赏别人长得怎么样,现代人比较在乎的是我在别人眼里长什么样,这倒是比较在意的。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首先,把我相看淡,我们往生不是这个身体,你说我实在要想现前就得到相好呢,很简单——存好心,当然不是说我今天存好心,明天就长得跟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差不多了,不是这样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现在存好心,马上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虽然长得不怎么样,可以笑得怎样一些,这才是我们能修能改的。果然我们的心逐渐逐渐把不好的这一些烦恼去除了,久而久之,我们的相貌真的就改变了,短时间不容易看,长时间慢慢就会发现,相貌改了。有人听老和尚讲了,念佛能转相,于是进念佛堂念一个小时,跑卫生间看看镜子,这一个小时,有没有起作用,一天念下来,很失望,哎呀,都念了七八个小时了,一点变化都没有。实际上不是没有,已经变了,变得更加可怕,他越来越烦恼了嘛,念佛没念出法喜,念出烦恼来了,这样用心就错了。念佛的确能改,问题是,是不是真的用心在念佛,而不是念自己的长相。相好随人心转,心好相自然会好,到极乐世界这个圆满的相好庄严,大家都是平等的,这是说这个三愿真实的用意啊,就是消除众生的分别心,分别心去除了,平等心现前,那就是佛心了。这已经开始教学了,所以这个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了引导众生走向圆满的佛道。

  再看下面一段原文,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这一段里面有三愿,这个三愿是从能力上讲的,前面是相好,这是能力。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这愿文跟前面意思一样,愿愿包容一切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这是第六,宿命通愿。这个学佛同修都知道啊,佛法里面有神通,甚至社会一般大众虽然不学佛也知道神通很厉害,大概就象孙悟空差不多,有人就想,学佛先学个神通。现在密宗很盛行,有不少学密的同学有时候是抱着这个心态。密宗的神通不可思议,我们偶尔也听说,现代这个时间,有一些所谓特异功能的,还有一些所谓大仙之类的,有什么神通能力,那么首先肯定的一点就是神通并不奇怪,也并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好奇的地方,神通是我们的本能,现在我们把神通丧失掉了,这才叫特异功能呢,这是真的,我们的特异功能会生烦恼,诸佛如来不会,我们都会,所以很特异,可是诸佛如来本有的这些能力我们本来也有,现在没了,丧失掉了。这首先说明神通我们不要去好奇,有很多同修啊,很想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情,我还遇到不少,尤其在国内遇到,看到和尚嘛别的不会打听的,不会问你佛法是什么的,问的是和尚会不会功夫,少林功夫会不会,然后就是你有没有神通,我这说这两样都没有,找错人了。这并不是佛法所要教、所要学的,可是佛法里面的确有神通这么一回事,这是我们要正确理解的,宿命通,大概的意思就是,知道过去生中的事情,这就叫宿命。宿就是过去,一般凡夫的宿命通,最久能够知道过去生中八万大劫。生生世世的事情,这是宿命,这证明宿命过去的确存在,因果轮回的确存在,就在现前的社会中,我们也能查得到这一些真实事例的记载。

  过去转世投胎的,有一种情况还能知道宿命,就是知道过去的,是什么呢,投胎的时候他没有坐胎,就是十个月的胎狱之苦他没受,他是夺胎的,他正好胎儿出生了,他入了这个身体,那么这种受生来的,他能清楚的记得过去生中的事情,这样的记载也不少。我刚出家的时候,就听到一个这样真实的例子。好象是南京一带,在几十年前,有一个人他就记得,清清楚楚记得自己过去生中在哪里,怎么回事呢,他过去生中是个农民,有一天在地里面耕田,拉着牛耕田,牛拉着这个犁子,中间他在休息的时候,坐在犁子旁边休息,牛受到惊吓跑了,一跑啊带动这个犁子,犁子歪倒,正好打在他头上,一下子打死,昏死过去。而正好他的神识这个时候去投胎出生了,可他自己不知道,因为这一下子太突然了,神识一入胎就出生下来,一出生下来,他就睁开眼睛。这个接生婆正在接生,慌乱之中拿剪刀剪脐带,剪刀找不到了,他睁开眼睛一看,就说了剪刀在那里。这一说不当紧,把房间里面的人吓坏了,妖怪来了,刚生下来就说话,这还得了,赶紧要溺死他。他听说要溺死他,吓坏了,赶紧不开口,从此不再说话。才知道自己已经换了身体,可是清楚得记得过去的事情,以后慢慢长大,不时地给家人说我还有个家,我还有老婆,家里面还有儿子,父母亲认为他在说疯话,可是他常常这么说,就想啊,可能有这么回事,就带他去考证。他不用人带路,自己直接找到原来的家,找到他的太太,已经是老人家了,抱着这个老太婆就喊太太,然后这一家人感觉很奇怪,他说我的确是以前你们这家的主人,你们如果不信,我可以把他生前的事情全说出来。如果再不信,还有一点可以证明,你们家的地契,过去农民有地契,一般都是一家之主藏的,的确他死了以后,家人都不知道藏哪里。他说我知道,然后告诉他们,在那一堵墙的第几块砖里面,你们去找,肯定在里面藏着。果然找出来,真的,这一下大家才接受了。这证明什么呢?过去今生的确存在。

  宿命通,就是知道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事情,经上说阿罗汉,能力最强的阿罗汉能知过去八万大劫。当年有一个老人家要出家,僧团里面请舍利弗尊者,以宿命通来观察他的善根,八万大劫之内没善根,所以不度他出家,就是说的这桩事情,八万大劫之外就不知道了。可是这个地方所说的不得了,自知无量劫时宿命,能知过去无量劫的事情,这是什么人呢?地上大菩萨,一般小菩萨都做不到,这是大菩萨才具有的能力,可到极乐世界,我们还是个凡夫,这些能力也立刻具备,这可不是我们修的,这是阿弥陀佛本愿所加持的。我们从这些愿文当中就能逐渐体会到念佛法门的超胜,超胜在哪里,这通途法门修学,样样要靠自己,可是念佛法门不一样,沾阿弥陀佛的光,佛力加持,这一些能力通通提供给我们。

  下面,皆能洞察彻听,这是第七天眼通愿,跟第八天耳通合在一起。洞视是天眼,彻听是天耳,这下可好,那个人说悄悄话我可以听到了,好的不是我们,是极乐世界的菩萨,我们在这边说悄悄话,人家真的能听到。尽虚空遍法界,微细的音声,微弱的光波,天眼天耳通通能够照见听见,这个能力非常不可思议。这个地方说的不是一个世界,两个世界,而是十方去来现在之事,就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事情,极乐世界每个人通通知道。这不是夸张,有人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实际上很平常,这是我们心性的本能具备这些能力啊,才能够普遍帮助一切众生。那么这三条德能具足之后,是做什么用的,这三愿的本意是什么呢?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不是去游玩的,到极乐世界是去学习的,最终的目标是要帮助更多的苦难众生。可是有时候我们会想,我很想现在就帮助,我刚到极乐世界,我能不能现在就去帮助众生,这个几愿告诉我们,可以的。有宿命通了就会知道,一切众生,跟我们过去生中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些我们只有在经典上看到,一切众生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可到极乐世界不是听佛说,而是亲眼看到,这些众生跟我们都有密切的关系,又用天眼观察到,这个阿鼻地狱啊,最深的地方有个众生在受苦,可能正是我哪一生哪一世的父母,我们应该怎样,慈悲心就应该生起来,听到地狱众生受苦时候发出的声音,由不得我们不生慈悲心啊。

  所以古大德为我们说明这个三愿,果然我们具备了这三愿的能力头一个明了因果,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第二个呢,也会谦虚吧,怎么谦虚?我们不要以为这一生我们怎么样,不得了,实际上我们的很多老同学在极乐世界早成大菩萨了,的确是这样。天眼天耳,又能够听见一切诸佛说法,观见宇宙人生真相,这对我们佛法的修学,的确有非常大的帮助。的确这四十八愿,愿愿都为我们说明,佛法修学的真实妙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这是总结,当然这些大愿都圆满兑现。

  好,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个八愿。向下的经文,我们明天再接着学习,好。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仁山法师讲于新加坡南海普陀山)

  公元二千零七年九月四日

  第三集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请掀开经本第26页,从第二行看起,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我们先看这一段经文,这是第九愿,他心通愿。这一愿的大意,也很容易明了,法藏菩萨说,将来我作佛时,往生到我的国土的这些众生,皆得他心智通,都具备他心智通的能力,这个能力之大,不可思议。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那由他是古印度的数字单位,相当于中国的千万,在这个地方,他不是一个具体的数目字。说明数量之多,不可思议,可以说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世界的众生,每时每刻的起心动念,极乐世界人全知道,这个太不可思议了。我们简单说一下,他心通是个什么概念。学佛的同修都听过,佛门里面讲神通,所谓五通神仙,六通罗汉。一般的神仙具有五通,前面我们说的天眼天耳宿命,还有此地的他心通,后面的神足通,这个五通一般的鬼神都有,漏尽通,唯有证果出离三界的圣者才具备。在这五通之中,证得五通的方法有很多途径,也就是说,这种能力的获得途径有很多。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修得,一种是报得,这是比较常见的。修得,就是修行人心地清净,这种能力自然而然起作用,这并不奇怪。一些大修行人,他能知道过去未来,还有一些外道,他们也修禅定,同样可以有这个能力,禅定发神通,这是修得。报得啊就是他的福报大,就象天人,天人不需要修,他一生天这种能力就具备,还有啊一些幽冥界的众生,鬼道的众生他也有这个能力,他这个能力也是报得,不过是业报,鬼也能够有这些小通并不奇怪。而这个地方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人们的他心通,不属于修得,你想我们往生,凡夫一个,这个能力哪里来的,阿弥陀佛本愿所加持的。

  一般凡夫的他心通,能力有限,你譬如有些他心通,可以知道自己的亲人心里面想什么,知道一个两个,三四五个,再多呢就不一定知道了。阿罗汉的他心通虽然很殊胜,但是很多情况下他需要作意,就是入定观察,观察一下你心里在想什么,他这一观察,你心里想什么是跑不掉的。象此地所说的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的心念通通知道,这不是阿罗汉的他心通,一般菩萨也做不到,这是诸大菩萨的他心通,就是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他是了如指掌。我们看到这个地方啊,心里面应该清楚,我们是否要往生,不是口头上发愿,而是不是有这个真心,愿往生的心念,如果有,极乐世界的菩萨全知道。反过来呢,如果还不想去,口上喊着想去,极乐世界人也知道。那么在这个地方,我们所要学习的他心通的真正功能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地方,有这种能力到底是干什么的。很多人都想啊,如果我有这个能力,我就知道某某人心里想什么,的确是这样,我们从佛法修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种能力是为了更好的帮助众生,不是说有一个窥探别人心里隐私的这样一种好奇心才去修这个他心通,不是啊,是知道众生心中所想,才能更好地去帮助他。换一句话说,这个愿对修行人来说是慈悲心具体的落实。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学佛的同修,都常常讲要度众生,这个口气有点大了,但还是要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怎么度法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有很多情况下,是把众生度到阴暗的地方去了,跟着自己的烦恼习气往前冲。真正要度众生,我们把话说白了,度众生就是为众生服务,过去毛泽东讲过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就是度众生,现在这个口号不大喊了,为人民服务实际上还在服务,多一个字,为人民币服务,为人民服务没有理由,如果是为人民币啊可以服务。现在社会真的人唯利是图,已经忘掉了人应该要尽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学佛的同修,我们一进佛门,头一桩事情就是发愿,这一点任何一个法门都是相同的,无一例外,发的愿也是相同的,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说白了,我们来学佛,这一入佛门老师就告诉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呢?不是为了发财,当然不是说学佛不可以发财,也不是为了升官,更不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私人的某种目的,通通不是。真正发心学佛,发心纯正是为了帮助更多的苦难众生,我才向佛菩萨学习的。佛菩萨的精神、慈悲、伟大,值得我向他学习。虽然我们现在还没学到,但是不能没有这个心愿,佛菩萨来到世间,没有别的,就是为众生服务。所以学佛先发这个愿,然后从自己做起,开始为众生服务。外面的众生先不要说,度不了,先把自己这个众生度好,然后再度自己身边的众生。我们身边众生不少,不要贪心,这几个就够我们度了。有同修不甘心,这几个众生,哎呀,太少了,我要到外面广度众生。实际上就这几个我们尚且没有能力去帮助,再多一点,我们还能应付得了吗?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这个问题,很多学佛同修,常常感叹,说什么呢,外面众生好度,家里众生难度,好象外面的众生比较温柔,家里面的众生刚强难化,这似乎是共同的。新加坡这样,马来西亚也差不多,中国也不例外,人一走出去,感觉外面众生好度一些,一回到家里面,这几个众生的确很不容易。但是,我们应该这样想一下,这些众生,包括我们在内,我们是否真的用一颗真诚心、慈悲心、无私的爱心去为他们服务,如果这个真诚的慈悲心一旦发出来,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那么这一愿,所强调的实际上重点就在这里,我们了解我们面对的众生他心里面想什么吗?学佛同修,一学了佛,都有个好的心愿,哎呀,这个佛法太好了,念佛太殊胜了,我今天回家,什么事情不干,把我家那一位叫过来,好好给他上课,明天开始念佛。这是我们想的,可人家是不是这么想。有人说了,我这样想是好的,佛这么教的,念佛绝对好的,这话一点也不假,你念佛是好的,你要强迫别人也跟着你念佛就不一定是好事。我们自己学佛,好好的念佛,好好的吃素,好好的做我们该做的事情,好的。但是,如果以我们的这种方式,去强制性的要求别人就未必是好的。怎样才能够更好的去帮助我们想帮助的众生呢?佛告诉我们,首先你要了解这个众生的需要,经上不是说吗,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没让众生生欢喜心反而让人家生烦恼了。你如果在家有一点权威,他看到你没办法不念阿弥陀佛,可是念一句心里面恨死了阿弥陀佛,心想最好没有阿弥陀佛,他不是心甘情愿,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念。真正要想帮助我们想帮助的这些众生,首先给予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学佛同修从这个地方去落实我们发的大愿,而实际上就是这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情,把我们修行的功夫全部展现出来了,一点也隐藏不了。

  学佛就是生活,念佛同样还是生活,学佛的同修把我们学的佛法,能够巧妙地用在生活中,才能得到佛法现前的真实利益。能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在度众生,在落实我们所发的大愿,真正给众生帮助。那么现代人讲到爱心,学佛人讲到慈悲,有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的。因为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这个话最常听到。因为我爱你,所以你不准跑,因为我对你很关心,所以你不能给我闹矛盾,你只可听我的,你不可以有别的意见。曾经有这么样一对夫妻,这夫妻两个从结婚以后每一天家里的生活总是不能和谐,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每一天闹得不亦乐乎。这个太太比较爱干净,先生比较节减,就是因为两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但这两种生活习惯都蛮好,可是都以自己的生活习惯要求对方,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举一个例子,吃苹果的时候,太太拿起苹果,因为爱干净啊,洗了又洗还不行,苹果皮全削掉。讲卫生啊,先生看到了就在旁边说,哎呀,你这浪费啊,现在科学证明,这个苹果的营养一大半都在苹果皮里,你把苹果皮丢掉多浪费啊。为了吃一个苹果,能吵一天。可是就是这样,彼此互不相让,后来,先生想着就这么点小事情自己都没办法处理,感觉很没面子。他有一个老师,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有一天就想去向老师请教,有什么方法能把苹果吃好,能把这样家庭琐事处理好。带着太太去见这一位老先生,老先生听了他们的矛盾之后,笑了笑,说事情太简单了,你们只要按我说的去做,保准你们的生活非常幸福,非常和谐。不就是吃苹果吗?很简单,太太不要改自己的生活习惯,照样把水果皮削掉,先生不是怕浪费吗,把苹果皮收起来自己吃,太太每一次把苹果皮都留下来送给先生,先生就快快乐乐地去吃。这样既不会浪费,也不会感觉到不讲卫生,两个人的习惯都照顾到了。先生一想,是啊,怎么以前就没想起来呢,实际上不是没想起来,而是从来不会去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想啊,我永远是有理由的,那么别人就永远没有理由了。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琐碎的事情很多,我们从这个地方去思维一下,真正的慈悲,真正的关心爱护,首先是忘我的,不是以我为出发点。假如我今天是以出家人的身份为出发点,在我想,最好给大家都剃头,因为经上说出家功德不可思议,我今天要带剃刀来恐怕全跑光了,你跑了我在后面喊,别跑啊,剃头多好啊,会这么以为吗?不会的,我要站在大家的立场,我要思维,现前学佛念佛的同修需要什么?根据大家的需要尽量的把经中的意趣为大家说明白,唯恐大家还不能理解。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他心通啊,如果有这个能力,一定是把每一个人心中所需要的全都说出来,这是慈悲的表现,这一愿的本意,也正体现在这个地方,在教化众生的时候更能够契合众生的根基和现前的需要。佛法是真理,真理不是放在阁楼上供人膜拜的,是要在生活当中让人去运用的,真理如果脱离了生活,这个真理是空洞的,我们还宁愿不要,佛法的殊胜之处就在于不但他的理论圆满,他的方法他的境界可以直接落实在现前生活中。这是第九他心通愿,我们从中得到这一点启示。

  在看下面经文,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密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这一段里面有两愿,这两愿从文字上是一体的,没有办法完全分开。第十,神足通愿,第十一,遍供诸佛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这就是神足通。神足通是什么概念呢,大家看过西游记,知道有个孙悟空,孙悟空所有的本领都不出这一条神足通,而且算不了什么大的神通,小通而已。神足通的内涵包含得很广,他有能到的意思,能变的意思,能够随心所欲的意思。也就是说想要到什么地方,念头一动,就到什么地方,不用什么腾云驾雾,想要什么身形利益众生,也不用摇身立刻就变了,想要做什么事情,随心所欲没有任何障碍,这叫胜如意通。当然了,能力大小不相同,可是这个地方所说的那是无比殊胜的神足通,因为后面加了一句波罗密多这四个字,这四个字翻译成中国话,有圆满的意思。大家念心经,波若波罗密多心经,波罗密多啊,直接翻译是彼岸到的意思,这是印度的文法,用中国话讲就是到彼岸,从意思上理解就是究竟圆满。那么这个地方说神通波若波罗,就是圆满的神足通,这太不可思议了,到极乐世界,想到哪里去参访,去旅游,动一个念头立刻就到。所以有人担心到极乐世界,去的时候是佛接的,我想回来看看,佛会不会送我回来。不用麻烦阿弥陀佛,我们自己有这个本事,到极乐世界可以随心所欲,往十方诸佛世界去参观去访问,去学习,想回新加坡来看看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弥陀经上为我们说,极乐世界的人,每天早晨都到十方世界供养十万亿佛,这个十万亿就是对我们说的。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婆婆世界,这个中间恰好是十万亿,十万亿佛国土,需要多长时间往返呢?一餐饭的功夫都不用,从极乐世界回来到这一边看看你这一边的老朋友,看看家人,再回去那一边呢,还不耽误吃早餐,这都是属于神足通。有人说了,现在就有这个能力就好了,出门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所以很多学佛同修,对这个神通非常感兴趣,实际上,现在有这个能力对我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这一点要清楚,神通对没有修行证果的人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虽然修行的过程中有这些神通出现,但是佛交待不可以示现神通。到什么时候可以示现呢?证得阿罗汉果,虽然在阿罗汉果之前,这三果圣者也都有神通。佛严格交待,不可以随便示现,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道业没圆满,一旦示现神通,往往会停留在这个阶段,道业因此受到障碍。证得阿罗汉果呢,他出离三界了没有障碍。所以我们在高僧传神僧传里面看到,这些示现神通的高僧啊,往往是在不得已的时候示现神通,那是真的,那可不是变魔术啊,真的示现神通。大家做这个三时系念,三时系念最后唱僧宝赞,僧宝赞里面有一句赞文叫浮杯渡海刹那时,这一句就是说的神通,而且还有特指的人,是指南北朝时候的杯渡和尚,这一位禅师有神通,他怎么示现神通呢?他出门的时候经常拎一个篮子,篮子里面放一个杯子,除此以外没有别的东西。每当过河过江的时候,他就把这个杯子拿出来往水面上一丢,踩着这个茶杯就过去了,注意,我们不要模仿,所以人称杯渡和尚。这是示现神通,可是在这个地方示现完了以后,这个地方就不再来了,然后就到另一个地方去游化了,免得给自己带来障碍,也免得让众生因此只想着看这个杯渡和尚表演神通,我们天天看他表演吧,忘记学佛该学什么了,也不知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每一天也不工作了,看到这个神通的师父来了,天天想看他表演神通,那还得了啊,这会误导众生的知见。所以,佛严格规定,不可以随便示现神通,甚至于为了给后世的弟子有一个严厉的教训。佛当年在世,特别惩罚宾头卢尊者。弥陀经上首宾头卢颇罗堕,大家到这个一般道场里面看到18罗汉,我们两边不知道有没有看到,那个眉毛最长的罗汉好象是宾头卢尊者。这一位尊者现在还在世间,他被佛惩罚,不准入涅槃,所以住在世间不是好事,他留下来继续受苦。为什么要惩罚他呢?就是这一位尊者当年在世的时候,随意示现神通。有一天有一个长者,带了一个很好的钵,到僧团里面来供养,供养给谁呢,就一个不好分,于是长老想了一个办法,派人把这个钵放到一个旗杆的顶上,放上去很不容易,然后给大众宣称,谁能够一伸手就把钵拿下来,这个钵就给谁,就供养谁。他刚说完,宾头卢尊者一伸手就把钵拿下来,示现神通,这个手一伸就直接伸到上面。可是世尊听到这个事情之后,严厉呵斥他,说我的正法还在世,你就这样随意示现神通,扰乱正法形象,从今天开始罚你不准入般涅槃,别的罗汉可以入涅槃,你不可以。因为这样,这一位尊者留在世间受后世众生供养。可见的,佛对神通这一桩事情,有严格的规定。

  那么经上又说,神通不敌业力,再大的神通,敌不过业力,那么最有名的就是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大阿罗汉,结果怎样呢,业力现前的时候神通失灵了。目连尊者,离开世间的因缘,是被外道打死的。这么想,这么大神通的上首弟子,怎么会被人打呢?是的,被人打的时候,他想入定示现神道,可是不起作用,业力现前,因为他前生打过别人,不可以说我有神通了你来打我我就跑,没有的,业力现前,神通暂时失去作用,打完了之后,神通还是照常恢复,示现入般涅槃,示现大神通。可见得,对于真正学佛修道人来说,神通不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学科,尤其在末法时期,念佛虽然没什么特别的境界。可是也有不少念佛的同修不老实念佛,天天希求神通感应,这就难了。有这一种心理往往会会招来意外的障碍,所以才会常常听到某个地方某某人学佛着了魔,着了魔障,魔障哪来的,不是无缘无故的。首先是自己的心念不正,然后才招这些魔境现前,而多半招来魔境的原因就是因为喜欢神通感应,于是这一些冤家债主才会趁机而入。你譬如念佛的人佛不好好念,一天到晚想着我很想见阿弥陀佛长什么样,你这么想,想久了虽然没什么功夫,忽然有一天你见到一个阿弥陀佛,从此以后,他还天天跟着你,是有这样的情况。那有人说,念佛人不是有这个护法神保护吗,这话一点不假,问题是你不是真念佛人,因为你没有好好念,只在胡思乱想。真正念佛人念到心清净了,自然有这些境界,虽然有,佛也有交待,这些境界现前,一概不予理会,哪怕就是佛境界现前了,佛也交待,不作圣心,名善境界。你不要认为,这是什么了不起的境界,你可不要,今天念佛的时候念啊,哎呀,我见到莲花了,马上到处跟宣传,你知道吗我见到极乐世界莲花了,完了,因为这个境界出现,你的心无法清净,反而害了自己。所以无论什么境界现前,心境如如不动,那么这个境界就是好境界,这是说我们应该以什么心态来对待这一桩事情,极乐世界的菩萨具备这一种神通能力是为了更好的去弘法利生,而不是用来炫耀的。

  下面这一愿,这几句经文呢,就是说业,神通的妙用,用在哪里,于一念顷,一念顷时间很短,一念在佛经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我们只说一个,一念是多长呢,是一刹那,一刹那又是多久呢,经上说是一弹指的60分之一,就是我们手指动一下这么短的时间,也太长了,分成60分,这一分叫一刹那。一念短到我们根本没有办法觉察,就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极乐世界的这些人民就已经遍游亿那由他百千佛刹,整个虚空法界他已经游了一遍。去干什么呢?周遍巡历,供养诸佛。你看,极乐世界人成佛快,不是没原因,一念之间就能供养无量诸佛。有人说怎么去啊,这么短的时间,一个一个排队,在我们想也要供养大半天,可是人家一念通通供养了,人家可以分身去,一念同时供养无量无边诸佛,一念之间,圆满供养了,当然这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在我们今天我们也要学习。我们现在的神通,这个神足妙用比以前的人殊胜多了,我们可以随意的周游世界,这对我们来说,就是现前的神通妙用,可我们周游世界干什么呢?听说新加坡的这个朋友啊,每逢假期都是出国,因为没地方去了,出国干什么呢,放松放松,出去观光旅游。我们一般出门,多半是为了观光,这么一圈跑下来,口袋里面光了,这就是观光的意思。同时,另一个口袋也装满了,带回来一大堆的烦恼,一大堆的疲劳。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可以出门了,你看这个菩萨非常自在,菩萨无时无刻不在遨游虚空法界,他们这样周游十方刹土,做什么事情呢?就是此地讲的这一句话,供养诸佛,菩萨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在供养诸佛,尤其对极乐世界的菩萨来说,他们只有一桩事情,供养诸佛

  。有人说他们可以供佛,我们现在看不到佛啊,也难怪我们真叫目中无佛,没办法,佛在哪里?佛明明在我们眼前,他说看都没看到,我看到了,这下面好多都是佛,大家也注意看看,通通是佛。说得比较容易懂一些,经上说的未来佛,我们在座的诸位同修啊都是经上说的未来诸佛,未来诸佛跟现在故去诸佛是平等的,我们可不要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供养过去佛现在佛功德大,未来佛等他成佛我才供养。很多人有这个概念,可是啊,人家成佛了,你可能没机会去供养了。我举个例子,阿弥陀佛,我们到哪里去供养呢?药师佛我们到哪里去供养?人家成佛了,成佛了,人家有人家的国土,也用不着我们供养了。可是说句老实话,就事论事,未来诸佛才是最需要我们供养的。哪些是未来诸佛呢?非洲难民是未来诸佛,这个世间,最苦最难的众生是未来诸佛,再说的比较贴近一点,家中的父母是未来诸佛,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无是未来诸佛,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去想过,所以就没有机会供养诸佛了。

  学念佛法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发菩提心,这是无量寿经下面愿中我们会提到,发菩提心,说老实话,菩提心的内容很广,以前老和尚解释菩提心,曾经用了五句话:真诚清静平等正觉慈悲,这里面有一个平等慈悲,这就是菩提心。如果过去佛,现在佛跟未来佛,我们心中的观念不平等,那我们菩提心起不了作用,这样解释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菩提心,怎样在生活中去运用。实际上,菩提心就是学佛人在生活当中一种觉悟的心态,菩提就是觉悟,真正学佛人在生活中跟一般人表现不一样。怎样分辨学佛人跟不学佛人这个之间的差别,可不是说我穿了个阿弥陀佛的衣服我就是学佛人,我前面印上大大的佛这就是佛弟子了,不是这样说的。真正把佛法落实在生活中了,自然而然佛法的形象在别人的心目中就树立了,这是我们把佛法用在生活中真实的受用。供养诸佛,我现在也在供养诸佛,用我学习的心得来供养这么多的佛,我非常欢喜。大家呢,也不要落后,现在也在供养,回家呢抓紧供养。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可以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很省事啊,每一天遇到这些佛,我们懂得以恭敬心、供养心,不是说一定要买几个香蕉水果,象摆在佛案上一样这才叫供佛,不是这样的。说老实话,很多人来供佛,买了香蕉水果鲜花,有很多时候是别有用心,的确是的,为了向佛菩萨有所要求。真正的供养,不一定要通过固定的形式,在生活中,给予身边的人真正的帮助,这就是供养诸佛,乃至于有人说了,我什么能力也没有,我怎么帮助人呢?有一份心就够了。你譬如我们道场的护法同修,在道场里面做义工,不用出钱,也不用花什么力气,看到同修们来听经了,非常真诚、非常热心来照顾听经的大众,这就是在供养诸佛。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我们有一份真诚供养的心意,说老实话,不用教啊,自然而然就懂得怎么去做了。这是我们现前供养诸佛。

  再看下面经文: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十二,定成正觉愿。这一愿非常重要,它保证每一个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在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圆满的佛果。这好比极乐世界是个大学校,他保证每一个入学的学员都能拿到最高学位,没有一个退学的,也没有学业不圆满的,通通是圆满的成就,这一点太不可思议了。所以,有人说净土法门是小乘,净土法门念佛没什么特别之处,参禅来得快,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学密即身成佛就更快,而不知道念佛同样是当生成就圆满的佛法,成就无上佛果,这一愿为我们透露的就是这个讯息。我们看愿文的内容,我作佛时,所有众生,这无一例外,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这两句是关键,这两句为我们说出了怎样才能成佛。反过来说,我们现在无法成佛,这是做不到的两句。有人就说了,成佛不成佛有什么两样,成佛有什么好,看到佛供在大殿里面,一天到晚被人拜,一动也不敢动,没什么意思,逢年过节烧香的人多了还真受不了。那么一般人的观念以为,佛就是这样一个固定的形像,而不知道佛的实际内涵。成佛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简单透露一点,华严经上说,成佛是成就圆满的富贵,这个说法我们听了很欢喜,说成佛我们感觉很枯燥,说富贵我们马上眼睛就睁大了。人,希求富贵啊,最圆满的富贵就是成佛,所以佛门有一句话,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这成佛,成佛,你看看佛家里面多有钱,多么荣华富贵啊,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想象的,我们以为这个亿万富翁家里面有钱吗?连买一块金砖铺佛家的地都不够。证得圆满的佛果所拥有的是整个虚空法界,岂止是一个地球啊。佛成就圆满的福德智慧,实际上是在给我们作个示现,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这样。那么再说得近一点,成佛是怎么一回事呢?成佛就是排除人生当中所有一切的痛苦和忧虑,所有一切的烦恼和牵挂,把人生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快乐吉祥如意,所有一切正面的果报通通在这一生当中完全实现,这是成佛的现实利益。如果不是这样,你想想,自古至今,此界他方,这么多人甚至于命都不要在这边认真学佛,难道他们头脑都有问题吗?不是啊,释迦牟尼佛王位不要了,是不是他想不开呢?现在有人研究这个问题,以为他想不开,说这个话的人实在想不开。

  这是说成佛的真实意义,我们不要以为成佛是一种非常枯燥无聊的事情,学佛的兴趣都没有了,我们应该这样想,成佛是在这个世间最有意义的事情,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为了成就这一桩事情而去的。那么现在,我们简单看一下这两句经文所说的内涵,远离分离,诸根寂静,凡夫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为分别心太重。释迦牟尼佛最初成道就把这个真相说出来,菩提树下,恍然大悟,第一句话,大家还记得吗?佛成道第一句话说得什么?有人说了,又不是给我说的,我怎么会记得,我都没听到。佛最初成道,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说这个事情太微妙,太稀奇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世间的所有众生,无一例外通通具足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无量的相好,可是现在为什么看不到呢?圆满的智慧没了,我们还要学,圆满的能力没有了,还要培养,相好更不用说,剩这么一点可怜的相,比恐怖分子好一点。相好没了,德能没了,智慧没了,怎么回事呢?佛下面说了,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原来是被妄想执着给障碍了,中间分别省略了。这个地方呢,以分别来说明。

  分别,就是以妄想心,在原本平等的一切万法之中产生高下是非之想。有人说了,这一切万法的现象,的确是不平等啊,这就是我们的分别心所生起的想法。事实真相不是的,真相是什么回事?一切万法平等的,说平等,是一切万法的本体是平等的。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空到海边去看海浪,你注意看,那个海的波浪没有两个是完全一样,就是它现出来的相完全不一样,从古到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但不要忘记,它们都是水。水才是真的,忽然掀起一个波浪,波浪是暂时的假相而已,不可以当真,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同样道理,我们把这个比喻用到现前,我们看到这么多人,这么多的众生,相貌不同,种性不同,爱好不同,习惯不同,这也是暂时的,一切众生的本性原本是相同的。在佛法讲,一切众生的佛性是相同的,无一例外,可是我们往往看到眼前的假相就忘了,就好比看到波浪啊,只顾欣赏波浪,忘记这些波浪都是水。于是就说这个波浪大,那个波浪小,就在这边发表评论,在这边产生分别了,实际上我们被妄想给迷了,丧失了真相。情况就是这样,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对一切人事物的观察,起心动念往往都是妄心起分别,而没有用真心,真心是远离分别,对一切人是平等的,一切物也是平等的。我们举个例子,现代有钱人喜欢的钻石,以为这个东西很高贵,实际上科学家告诉我们,钻石的祖先是谁呀,大家知道钻石的祖先是谁吗?祖先应该比钻石更值钱,钻石的祖先是泥土。钻石跟泥土从基本元素上讲没什么两样,钻石的形成是经过火山喷发高温加热,埋藏在地下,经过若干年的沉淀就形成了现代人所谓的钻石,而实际上科学家分析,把这些元素一一的列出来,基本元素完全相同,只是排列方程式不一样而已,但是只看到有人带钻石戒指,却没有看到有人带泥土戒指,人还是会去分别的,正是因为人们把这些假相当真了,所以这个世间的差别相越来越严重,永远没有办法平衡。真相呢,佛告诉我们是平等的,以平等心去面对,佛把这个世间一切享受放下了,而实际上,在佛的境界里面,依然是七宝庄严。但在现实生活中,佛的生活非常简单,佛并没有象我们今天这么多的用品,连我们认为的这个念佛的这些用具佛都没有。这点我们要知道,我们今天都还拿个念珠,挂个念珠,你有看到哪一尊佛像挂个念珠,哪一尊菩萨挂个念珠,手上拿一大把念珠,各种各样的。不过我们这个时代学佛的朋友啊有些是有超前意识的,菩萨可能那个时候没有,我们现在有了,有了怎样呢,有了把心思都用在这些地方,念佛的同修拿个念珠本来是提醒自己好好念佛的,最后念珠变成炫耀的工具。你看看,我的是玛瑙的,然后那个说,玛瑙有什么了不起,我的还是金刚沙的,我的又是菩提子的,还是经过什么上师加持的,已经失去了最初念珠的本意。我拿念珠啊一般都是拿最不值钱的,值钱的送给人,值钱的东西自己放着担心,丢了还有点舍不得,干脆送出去作人情,让他替我担心,多好,他还要谢谢我。所以人那,如果不用善心,往往被自己的烦恼所困,不知道怎么解脱,没有什么可以去分别高下的,说这个好,那个不好,没有,完全一样,远离分别。

  当然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完全把这些分别相离开不容易,但是我们可以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分别,你可不要想,不分别了,不分别了,善恶也分不出来了,是非也不辨了,明暗也认识不清楚了,更有甚者,以前有人说不分别了,上厕所走错怎么办?这样就出问题了,他是什么,他的用心用错了,不分别是心地清静,但是对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不要用心去计较而已。新加坡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许哲女士。以前有人采访她,到她家里去,问她家在几楼,她说不知道,但决不会摸错。上了楼梯问她往哪边走,她说也不知道,但肯定知道门在哪里,这就是个很好的样子。我们一定要记一大堆,要不然找不着家门,实际上不是这样。有很多现实生活当中,这一些分别相,相可以有,可是我们心里的确没有必要那样去计较,这个境界现前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境界过去了,决不会去牵挂,更不会去计较。远离分别啊,实际上这句经文就是教我们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不是放下外面,而是放下心中的分别计较,这才是正确的。看破放下之后接下来,诸根寂静,诸根寂静什么意思,诸根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们这个身心,寂静,寂是离开烦恼,静是没有忧患。这一句经文说白了,就是身心安稳,再不生烦恼,再也没有痛苦的感觉,这一句经文太不可思议了。假如我们学到了,现前就得真实受用,就离开分别,眼前就得,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痛苦,剩下来的是什么呢?就是身心安稳,得大自在,学佛真实的受用就在这里,从我们内心解脱出来,并不是说学了佛之后我们什么事情都不做了,不是这样的。事情照做,而且要特别认真去做,比没学佛以前还要认真,可是心里面却不象以前那么样分别,那么样计较了,自己的心地越来越清静了,越来越安稳了,自己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这是学佛现前的受用。

  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大涅槃,实际上就是刚才说的这个境界。涅槃,我看有人解释涅槃,说是捏着一个盘子,这叫依文解义。涅槃是梵语,翻译成中国话,它的意思是圆寂。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所有一切障碍通通除尽,烦恼不生。大般涅槃是究竟圆满的成就,这是说往生极乐世界怎样成佛的,你看,成佛说来很简单,只要不再那么计较,不再那么分别,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慢慢成佛了。实际上我们想一想,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那样去计较,又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那样去分别?这个话说来容易,可是当我们一定要计较的时候,谁也没办法,还是会计较。刚才那个同修看我的时候,好象是斜着眼睛看的,他好象对我有意见,马上心里面就计较,就分别了。如果这样过日子别活了,整天生活在烦恼忧虑之中,何苦来呢。实际上烦恼不是外面来的,全是自己心中的分别计较而产生的,除此以外,再没有生烦恼的理由,这是我们现前学习得到的受用,将来往生了,决定成佛证大涅槃,这是保证所有念佛人一旦往生,决定成就究竟圆满佛果,没有一个是中途退转的。这一愿称为定成正觉愿,善导大师在四十八愿当中选出了五愿,称为最为真实,最为殊胜的大愿,头一条就是定成正觉愿,保证人人成佛,这才是真平等啊。

  再看下面经文,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一段有两愿,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这是第十三,光明无量愿。就是佛的光明无量无边,遍照一切诸佛刹土,不但日月之光不能为比,一切诸佛的光明都没有办法跟阿弥陀佛的光明相比,绝胜诸佛,太不可思议了。那么我们先说一下佛光这个概念,很多道场,常常挂一个匾叫佛光普照,有人说了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佛光在哪里,很想让佛光普照一下,实际上佛光正在普照我们,现在正在普照,注意往上面看,看不到的,我们生活在佛光之中,却不知不觉。佛光,我们从两个层面去理解,第一个层面,我们认为的光明,就是象这个太阳,这个电灯所发射出来的光,这是光明,这是有形有相,有形有相的光佛有;另外一个层面呢,是象我们现在在这个虚空当中弥漫的电磁波一样,我们是无法用肉眼去观察到,但是可以用仪器探测到的,它也属于光、光波,不同的光波。这些说来依然还属于有相,那么佛光最重要的一个意思,是心灵智慧之光,心性之光,一般讲佛光,分常光和放光,常光就是我们看到一般佛像,画的佛像比较多见,这个身一圈有身光,这个顶有圆光,这属于常光,常光就是平常就有的;另外一种是放光,我们在经上看到,佛讲经有时候有特殊的因缘佛就放光,有时候放眉间白毫光,有时候放顶上无间顶相肉髻放光,还有的时候说法手中放光,那么放光是有特殊因缘。

  一切诸佛的常光大小不同,而放光呢,通通可以遍虚空法界,也就是说,一切诸佛都有这个能力。那么这个地方又特别说,这法藏菩萨发愿他的光超过诸佛,我们怎么理解?这不是说阿弥陀佛比别的佛更厉害,我们可不要这么想,要这么想又起高下心了,刚说过不分别。阿弥陀佛这个大愿,是显示出弥陀在因地的时候,心量比别的修行人心量要大,一般的诸佛在因地发愿没有这样大的心量,只想到我将来成佛,成佛象某一尊佛一样就可以了。而法藏菩萨在因地,他发的愿是我不但成佛,我成佛度众生的成就要超过一切诸佛,是度的众生超过诸佛。实际上呢,成佛都是平等的,没有先佛后佛,没有此佛彼佛,没有大佛小佛,这个要知道,可是从度众生这一方面来说,一切诸佛法缘不同。我举个例子,你譬如大学毕业,同班同学都拿到博士学位,这是平等的,可是出去之后,每一个人闯荡个若干年之后事业成就不一样,这就不平等。可是他们同样都是博士,同样道理,一切诸佛智慧德能相好圆满平等,但是在度众生的法缘上不一样,所以佛门才说佛不度无缘之人。阿弥陀佛发愿,以光明来接引一切众生,所以光明无量,就是要接引无量无边一切众生,光明所到之处,这些众生通通都跟阿弥陀佛有缘,都得阿弥陀佛的帮助,这个光是常光,而不是放光,也就是说平常就有的。那话又说回来,平常就有为什么现在看不到?这是我们的眼睛出了那么一点小问题,不大,你说我的眼睛没近视,不是这个眼,是这个心眼,心眼出了那么一点问题,所以见不到佛光普照。我们心中的烦恼污染太多了,把我们原本清静的心眼给障碍了,或许常常念佛的同修比较容易觉察。你譬如,在非常殊胜的念佛堂念佛,一走近这个磁场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好象自己沐浴在一种特殊的气氛之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感,实际上那就是粗浅的感受到佛光。还有一些念佛心地比较清静的,在念佛过程中真的见到佛光,尤其是在临命终的时候,往生的时候,那就更明显,佛光接引,这是真实不虚的事情。阿弥陀佛光明无量,超胜一切诸佛,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就有多么殊胜,而是为了利益更多更广的众生。

  下面说,若有众生,见我光明,这就说了,这个光明主要是利益众生,若有众生,那就说了可能还会有众生见不到。哎呀,这个事情不能怪佛,佛把光明通通给了一切众生,可是有的众生不愿意见,就象太阳光一样,太阳光遍照大地,有人就天天躲在房子里,说太阳光怎么不进来啊,不是太阳光不进来,而是你躲起来了,太阳光不为难你。还有生盲无目也没有办法见到阳光,这比喻众生的心眼不开,没有办法见闻佛光。那么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的,佛慈悲,把机会平等的给予一切众生,那么在这些众生当中,只要有任何一个众生觉悟了,见我光明,见到佛光,就是开始觉悟了,光明在哪里,你们说我们今天是不是觉悟了,我们算不算见到佛光呢?如果说不算的话,大家会很伤心,所以就算吧,实际上是真算。我们的无量寿经展开,注意看,字字句句,放无量光,这在放光啊,这是放智慧之光,放慈悲之光,放欢喜光,解脱光。我们从这个里面得到一点利益,烦恼轻了,这就是放解脱光啊。法喜充满就是放欢喜光,慈悲心生起来了,那就是放慈悲光,下面真是这么说的。你看,照触其身,怎么照触其身,就是无量寿经我们学了之后,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了,这就叫佛光照触其身。不是说象拿个手电筒一样照着我们,这才叫照触其身,佛光体现在我们生活中,身体力行,用我们的肢体语言去表现出来,这就是佛光照耀。照耀我们,我们同样啊把佛光传给别人,也把佛光给予更多的众生。

  现前的利益照触其身是莫不安乐,就是真正现前。在这一部经中,真的用心学习,不要多,能学到一分两分,立刻就得安乐,不是明天,今晚回家睡觉就肯定睡得非常安稳,你一定要不安稳也没有办法。这是说如果自己明白了,想开了,烦恼自然而然就减轻了,现前的利益是身心安稳,欢乐无比,将来的利益呢,是慈心作善,来生我国,从今而后,发慈悲心,发真诚的善心,这是往生极乐世界之前,我们应该要做的,你可不要想念佛人就等着死啦。好多人说,念佛天天没事等死,不是啊,在没有往生之前,我们这个身体要对得起它,应该充分利用,好好的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具体落实这四个字非常具体——慈心作善。所以一个晚上什么都记不住,这四个字能记住就不错,多了的确记不住,少一点,又不高兴记,所以有时候很为难,讲了一整天,出了门什么都没了,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在我们现前的生活中,佛法真正落实。念佛人就是这一愿讲的,现前自己得受用,就是莫不安乐,那么对一切众生从自己身边开始,家人朋友同事社会大众,用什么心?慈悲心,作善就是为大家服务,以此功德,我们说功德说习惯了,有很多人不容易理解,实际上就是以我们这样的行持,以我们这样的习惯,以我们这样的成绩,回向求生净土,肯定往生。你看,下面这一句,来生我国,非常肯定,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如果不能往生,法藏菩萨就不成佛,他给我们保证啊。法藏菩萨现在成佛了,这一愿也兑现了,我们只要这样修学,在这一生当中,现前生活当中得真实受用,往生极乐世界那是肯定的事情。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仁山法师讲于新加坡南海普陀山)

  公元二千零七年九月五日

  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请掀开经本第28页,经文从最后一行看起: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们先看这一段经文,这一段经文当中,明显的看出有两个大愿,第十五寿命无量愿,第十六声闻无数愿。其中寿命无量这一条大愿古大德告诉我们,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第一功德庄严。我们读的这一部经简称《无量寿经》,我们念的这一句阿弥陀佛,如果翻译成我们容易理解的意思,就是无量寿佛,实际上这个名号包含很多意思。为什么偏偏以寿命为代表,西方极乐世界有无尽的功德庄严,又为什么称寿命为第一功德庄严,这都是这一愿的精华所在。善导大师为我们指出,四十八愿当中有五条大愿最值得重视,前面的定成正觉、光明无量,这一愿寿命无量,还有后面的诸佛称叹、十念必生,这个五愿将四十八愿的精华为我们说出来,往生极乐世界之后,我们看到极乐世界很殊胜很庄严,可是我们去了没几天寿命到了,所有一切的庄严对我们来说等于是梦幻泡影,尤其是对修行人来讲,寿命特别重要,当然这不是说修行人都贪生怕死,对真正修行人来讲,有足够的寿命他就可以成就圆满的功德。你譬如,我们现在念佛,我们在修行,我们这一生保证到极乐世界去,如果有这个把握没有问题,那么象其他法门的修行人,你譬如参禅学密,如果在这一生当中不能够了生死出轮回,就是功夫还没到寿命到了,那么这几十年所修的功夫就间断了。有人说了,来生可以接着修,这个话讲得不错,说老实话,我们过去生中就讲过这个话,只是现在忘了,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修,都没修成,每一次都说来生再修,可是这一转世,还有几个人记得要继续修行,还有几个人记得要听经闻法,好不容易拉他来不高兴,好不容易有修行的机会啊没空,忘记了过去生中的本愿,不容易啊。所以古人说,修行人有一个最大的魔障,就是寿命很短。西方极乐世界第一殊胜庄严,实际上是成佛,可为什么每个往生的人都能成佛,真正的原因就是无量寿,每个人的寿命都是无有穷尽的,不用担心,到极乐世界寿命有多长,够不够修行。这一愿里面,给我们透露的讯息,不但佛寿无量,众生的寿命也通通无量。

  我们简单把愿文解释一下,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先说佛的寿命,阿弥陀佛寿命无量,这我们或许不太关心,我们比较关心的是我们往生之后寿命有多久。下面说,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民可以大分为三大类,菩萨、声闻和天人,这个地方列举了声闻、天人,他们的寿命也是无量。这个无量是什么概念呢?在佛经里面无量还是有定数的,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这些大数目字,阿僧祇,无量无边,乃至于不可说不可说。一般来说,无量我们怎么去理解,就是这个无量到底有多长呢?佛告诉我们,阿僧祇个阿僧祇是一个无量,这也算告诉我们,实际上等于没告诉我们,阿僧祇又是多长呢?说老实话,算不出来,阿僧祇就是无央数,没法子计算,两个没法计算合在一起是一个无量,那么在这个地方,又具体为我们说明这个无量的概念,怎么理解呢?下面就说了,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这用一个假设,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不详细的来解释这个大千世界的结构,我只说一个笼统的概念,过去黄念祖老居士有个说法,大千世界,有一百亿个银河系,一百亿个银河系啊,这里面的众生通通都证辟支佛果,比阿罗汉智慧还要高,就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这个数目字也算不出来,这些众生,假如他们都是辟支佛,以他们的智慧和神通共同来计算,来较量,算一算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寿命,以及极乐世界声闻的数量和寿命的话,佛说了,算不出来。他们算出来的结果,无量寿经后面又有一个比喻,说他们算出来的结果,象我们身上的寒毛拔出来一根,然后分析成一百分,以百分之一,去沾一滴海水,以一毛尘沾一滴海水,这一些辟支佛算出来的结果,就象毛尘上的一滴水,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他们所算不出来的,就象大海水一样,那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寿命,是我们每一个往生者的寿命,同时,也告诉我们,这是极乐世界声闻的数量,极乐世界的人,举一类,声闻有多少呢?就有这么多,如果再加上天人、菩萨,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啊。有人马上想到,这么多人到地方住哪里,现在这个地球人口膨胀啊,那么新加坡也要引进外来人口,房地产也是很紧张的,这么多人都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容纳得了吗,会不会出现象我们这个世间社会混乱的现象?实际上,我们可以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极乐世界真是太平盛世,这么多人都去,每一个人都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彼此互不干扰,就从这一方面来讲,他方世界,包括我们现前的国土在内,永远比不上。极乐世界的功德无量无边,这是列举几个例子。

  那么我们谈到寿命了,简单说一下,这么长远的寿命到底是怎样所成就的。中国人讲五福,五福里面有长寿,人都希望长寿,很少有活得不耐烦的。长寿又健康,的确是人美好的愿望,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事与愿违,很想长寿,可是这个身体已经衰老了,很想健康,可又有很多病痛。相信每一个同修都有生病的经验,当病苦来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假如我今天就要走了,会是什么样一种情景呢?这可真说不准,因为寿命对我们来说是拿不准的,谁也没有跟阎罗王签合同,签了也不作数,这一点我们要清楚,可阎罗王总是很慈悲,事先通知我们。经上说,阎罗王常常写信给这个世间的人,过去是写信,现在呢直接发讯息,用电脑的就发email,偶尔还打电话给你,可我们又听不懂,也看不明白发的是什么信。有一个老人寿命到了,被阎罗王抓去了,抓去之后,他很不高兴,就质问阎罗王,说你叫我来嘛也事先跟我打个招呼,我好把家里边的事情安排一下,后事交待一下,你这么突然让我一点准备没有,衣服也没穿好,阎罗王说我早就通知你了,跟你写了好多封信,你从来都不看,怎么能怪我?他说你写的信我都没有收到啊。我们也肯定怀疑了阎罗王发给我们的短信发哪去了,我们怎么不知道呢?阎罗王就说,你在几年之前是不是感觉牙齿动摇了,他说是,又过一段时间是不是耳朵也不好使了,眼睛也有点花了,再来走路也不方便了,这些信很多老菩萨都收到了,只是不敢去看,阎罗王说了,这一些就是我发给你的信,无常信,再加上常年的病痛,你还不能意识到这个身体快不行了吗?过去人没意识到,现代人虽然科技发达了,同样也没有意识到,过去人忙,忙得少,现代人忙,忙得多,所以根本没功夫去理会这一些无常的讯息,老人家听到无话可讲。结果旁边有一个年轻小伙子,年纪轻轻被阎罗王抓去,真是黄泉路上无老少啊,他就在旁边有话说了,他说,阎罗王啊,你发的这些信对我都不起作用,我没有,我年纪轻轻的,你现在把我抓来,总要讲个道理啊。阎罗王说了,我也给你发了不同的信,你同样也没有看,你有没有听说你隔壁邻居家刚出生的婴儿没几天就夭折了,他说听说过,还有某某家的孩子啊才十几岁就死掉了,也听说过,这不就是无常的讯息吗?年轻人一听也无话可讲,的确是这样。我们以前听老和尚讲经,老和尚说不要看报纸,要看,看最后一页,最后一页是什么,就是阎罗王写的信,天天看看阎罗王写的信,人就会觉悟,那不是写给别人的,人人有份啊。

  凡夫在没有了生死之前,寿命作不了主,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寿命缩短或延长,大概可以做到,如果要具体到多少年,这是不容易的,那么对一般人来说,佛教我们,要想延长寿命,尽量去断恶修善,可不是说我从今天开始断恶修善就可以这在这个世间活200岁了,不是这样的,你就是纯善了,象佛一样,在这个世间寿命到了,在世间的缘分尽了,同样要离, 开,只不过可能会延长一点,那么寿命在佛法里面明白告诉我们寿命的正因,就是人为什么会长寿,人为什么会短命,为什么有的人长寿又健康,而有的人长寿却病苦,这里面有很复杂的因。主要的因,佛说戒杀护生得健康长寿的果报,反过来,杀害众生得短命多病的苦报。如果分开来细说,你譬如一个人过去生中很欢喜放生,而且又放得很欢喜,那么这一生既长寿又健康,两条都具备,这样的人不多,我们新加坡许哲女士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长寿又健康,可有时候看到有些老人家寿命很长,天天生病,不是这痛就是那里痛,这个病看好了那个病又来了,过去生中虽然也修护生放生的因,可是放得很不高兴,就象我们放生同修,放得很不耐烦,也放,放得不高兴,放了之后还是一大堆的牢骚,埋怨,虽然也修了这个因,可是有折扣,就是有长寿,但是不怎么健康。还有,如果是以恼害众生的心理、玩弄众生的心理来做这个事情,也同样得这果报。我们学佛同修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有时候我们常常生病,生病怎么回事,过去生中恼害众生天天找众生麻烦,得多病的果报。明了之后就要晓得忏悔这个业障,要想在现前得健康长寿,尽量地去爱护众生,有机会放生很好,没有机会的,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以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乃至于蚊虫蚂蚁,通通都是培值健康长寿的正因。

  健康长寿不是吃什么补品,吃什么营养能够得到的,这是长寿的正因。还有一点很关键的,学佛的同修心情要好,烦恼要少,这很关键。这个长寿的人都懂得心理健康,你看许哲居士从来不生烦恼,并不是她吃了什么补品,人家心情好,每一天都生活在慈悲欢喜之中,实际上这就是最好的营养。我们可以从这些地方得到一些启示,这一生要得健康长寿的果报,修慈悲,爱护一切众生,日常生活欢欢喜喜,快快乐乐。

  有人说了,我不想那么长寿,我想很快就到极乐世界去,这也很好,很快想到极乐世界去也同样要有这样健康的心理,不是说我很快想去就可以很快去的,往生要与佛的本愿相应,这样才能够满自己所愿。那么这一愿有一个最重要的意思就是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这显示出阿弥陀佛无尽的大慈悲,一切诸佛在世间的寿命长短不同,你看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寿命80岁,这一部无量寿经上提到的世间自在王佛,寿命42劫多一些,那么他方世界的诸佛,这些佛应化在世间寿命长短都有个数,唯独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寿命无量,这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无尽的悲心要帮助无有穷尽的苦难众生,离开痛苦,佛的寿命不是自己作主的,不要说是佛,就是菩萨到世间,乃至一个大修行人在世间,他的寿命自己不作主,完全看众生的需要,跟众生有缘,就在世间多住,无缘,立刻就走。我们从这地方可以想,阿弥陀佛久住世间,这说明了,阿弥陀佛要利益的众生无量无边,没有穷尽,只要这个宇宙之中还有一个众生跟阿弥陀佛有缘,这众生还没往生,阿弥陀佛绝不入般涅槃。那有人说,这下好了,反正我不着急,就等吧,阿弥陀佛的慈悲,不是我们堕落的理由,我们应该这样想,佛大慈大悲,等我们等了十劫,我们不能再犹豫了,还有很多苦难众生正在等待阿弥陀佛的救度。

  所以这一愿,古德称之为净土第一德,是因为阿弥陀佛怜悯众生的缘故发了这一条大愿,久住世间,永不入涅槃。有人说,不对,这个其他经上说了,阿弥陀佛还入般涅槃,将来观世音菩萨接着成佛,观世音菩萨众生度尽了,大势至菩萨接着成佛,的确经上有这么说,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找出来仔细看,经上还说,将来观世音菩萨要示现作佛,阿弥陀佛有没般涅槃呢?没有啊,是于此中下而现灭度,对与阿弥陀佛有缘的众生,阿弥陀佛依然久住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如此,观世音菩萨成佛也如此,大势至菩萨示现成佛,经上就直接说了,永不入般涅槃。所以极乐世界是正法永久住世,那是一个无尽时空当中,佛法最兴旺的国土,为什么一切诸佛都劝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原因太多了,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保证所有往生的人永远不会退转,永远都有最好的修学环境。佛寿无量,给众生保证,众生寿命无量,那就更不用担心了,所以到极乐世界成佛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经上说,凡夫修行成佛,一般说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到极乐世界有无量的寿命,无量寿命当中提出三个阿僧祇劫,那是非常短暂的时间,所以保证每一个往生的人都成佛,这是寿命无量。声闻无数,声闻无数是说人数非常多,显示出阿弥陀佛的法缘无比的殊胜,所以喜欢热闹的同修,应该赶紧去,那一边听经的,可不是我们这几个同修,无量无边大众,围绕阿弥陀佛听经闻法。

  好,我们再看下面经文: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十七诸佛称叹愿。

  这一愿,它的重要之处在于提供给我们听闻到净土法门的机缘,阿弥陀佛很了不起,极乐世界非常美好,假如我们从来都没机会听到,那对我们来说,就好比什么,我们买了马票,本来是头等奖的号码,结果我们不知道,也没人告诉我们这是头等奖,过期之后才知道,你说心中多遗憾啊。这就好比极乐世界这样美好,阿弥陀佛这样慈悲,可我们却从来没机会听到,等到机会错过了,我们才听闻到,那岂不是太可惜了。这一愿就是给我们机会,保证一切众生都有机会听闻到净土法门,听闻到弥陀名号,听闻到极乐世界美好的讯息。我们不能不佩服,因地修行的法藏菩萨,你看,法藏菩萨发了这么多愿,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他很有这个广告的头脑,想我这么好的愿,这么好的国土,没人知道也太没意思了,怎样呢?要让每一个众生都知道,那怎么呢?宣传,现在讲广而告之,广泛的去宣传,让谁来宣传,叫我们宣传,也的确叫我们宣传,可是我们不敢承当,我们会说不知道怎么给别人说啊,我们有的是理由。法藏比丘在因地,就想到这一桩事情,请一般的人宣传威信不够,就好比打广告一样,街上找个要饭的做广告,恐怕效应不是很好,所以要请明星。请一切诸佛来给自己宣传,这一愿就是请诸佛宣传的大愿。

  那么有人想了,诸佛会高兴替他宣传吗?要不要收广告费呢?这是我们凡夫的想法,诸佛如来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度众生,一切诸佛为了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可以说彼此是不分的,这个里面没有先后,没有大小,没有谁来作主,谁来作副,也没有说谁的愿大,谁的愿小,没有,只要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一切诸佛共同赞叹,共同宣扬,所以一切诸佛都欢喜为阿弥陀佛作宣传的工作,的确是这样。我们在很多经上都看到,一切诸佛宣传阿弥陀佛无尽功德的记载,最常见的弥陀经,无量寿经,十方佛赞,六方佛赞,这就是诸佛称叹的明证。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一尊佛都不漏,若不共称赞,说我名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如果有一尊佛不说净土法门,法藏菩萨说,我不成佛,那换句话说,阿弥陀佛现在已然作佛了,那么一切诸佛,一定为众生宣说净土法门,劝众生念阿弥陀佛。

  佛出现在世间,讲经说法,因缘很复杂,有很多经不一定都要讲,但是净土法门是一定会讲的,阿弥陀佛发了这个愿,请诸佛来替他流通,那么同时这一愿里面还告诉我们,一切诸佛称叹,怎么称叹法呢,第一个方法就是宣说无量寿经,宣说净土法门,劝众生念阿弥陀佛;第二个是赞叹念阿弥陀佛的人,这个意思非常重要,我们看弥陀经,弥陀经有一条经文特别殊胜,就是一个念阿弥陀佛的人,必然会得到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什么缘故啊?阿弥陀佛发了愿,我们沾阿弥陀佛的光,念阿弥陀佛的众生,蒙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之所护念,现代人讲的保佑。

  有人说了,我也好好的念佛了,也没看到佛来保佑我,反而有很多的不如意,生活中遭遇到很多烦恼,也没看到佛来替我解决这些麻烦,缺钱花的时候也没哪一尊佛送钱来,我生病了,也没哪一尊佛来给我看病,孩子不孝顺了,也没佛来替我管。这样的事情,不归佛管,这也不是佛护念的范围,这个要知道,那么在我们同修当中,的确存在这些实际的事情。你譬如学佛同修生活中遇到不如意,尤其是一些严重的不如意,有些人就想了,学佛人修善啊,这么善良的一个人,怎么没佛菩萨保佑呢?他那么痛苦,遭遇那么不好,佛菩萨为什么不来帮一帮他。

  我遇到好几个这样的例子,前年在无锡,江苏无锡,我遇到一个我们学佛的同修,自称学佛学得非常好的,非常善良的,结果她遇到一个事情给她打击很大,从此以后对佛非常反感,怎么回事?她先生是无锡市公安局的副局长,算是很有权利的人,家里面生活非常好,女儿在英国念书,非常优秀的一个女孩子,放暑假回来看望爸爸妈妈,爸爸很高兴,就带着车,无锡靠近太湖,就在环太湖路兜圈,兜着兜着车兜到湖里了,只有司机跑出来了,父女两个都葬身湖底。她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简直是晴天霹雳,我们也可以设身处地感受一下,那对一般人来说的确是很大打击,就是学佛人如果不是深明因果,遇到这样的事情难保不退心,所以她自然而然就想了,为什么没佛保佑我?我还天天烧香,还在那个寺院捐了多少钱,我还做了什么,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事情。正好那几天她正在烦着,我到无锡去,有同修就介绍来,介绍来干什么,听她的牢骚,她也不听别人解释的,我不相信什么,我认为我很善良,为什么我遇到这样不好遭遇。

  我当时就想到印祖在文钞里面给卫锦洲居士写的一封长信,印祖当年在世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个事情,也是一个学佛学的很久,也学得觉得很不错的同修卫锦洲居士,结果有一天隔壁邻居失火,连带把他家烧光了,沾光,这个沾光真够倒霉的,从此以后,家里面一贫如洗,自己神魂颠倒,真的想不开。印祖听说之后,出于关心就写了很长一封信,这一封信我们同修有兴趣可以找出来看一看,或许对我们在逆境当中有所帮助。印祖从佛法,从因果,从世间圣贤,从一般凡人的遭遇,详详细细地为他分析。这个世间的无常遭遇,每一个人都可能有,不要说一般凡人,就是释迦牟尼佛到了世间尚且有提婆达多陷害,尚且有僧团六群比丘,那有人说这怎么回事啊?佛自己还示现三个月马麦之报,出去托钵没饭吃,国王请他到皇宫应供,结果佛率领五百罗汉到皇宫里去了,国王把这事忘了,没饭吃,喂马的人看到了,把喂马的麦子拿来供佛,吃了三个月喂马的饲料。佛说了,这是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因啊。这是示现因果给我们看,决不因为成佛成菩萨证果了你就可以逃避了,没有的。

  这告诉我们,我们所造作的每一个业因将来都有果报,而我们现前所遭遇的不好的果报,是过去生中所种的不好的因,那么我们这一生修善很认真,好的果报在后面,这就好比我们在种农作物一样,先种的先收,后种的后收,总得有个先后啊。所以我就跟她说,因果是通三世的,不是因为这一生善才遭这样不好的果报,现在很多人就这么说,修善有什么好,你看XX人修善遭了恶报,这个意思就是说修善会遭恶报,那么不修善可能就会得好报,反过来,用这个罗辑来推理,那么所有遭恶报的都是修善而得到的,那么监牢里面关的都应该是善人,你们想对不对?因为用这个逻辑推理下去就是这样的,讲不通嘛,不能因为眼前的遭遇如何,而断定我们这个断恶修善是否正确了,学佛的同修如果不能深明三世因果的道理,在生活中遇到这一些不好的遭遇,信心难免动摇。这个前不久念佛的同修因为这个陈晓旭居士往生的事情,很多同修也因此丧失了信心,你看信心不够坚定,不能深明因果的道理。这是我们简单谈一谈,断恶修善,三世因果,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否真正去深刻体会。

  一切诸佛称叹阿弥陀佛,称叹念阿弥陀佛的众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思,一切诸佛都在念阿弥陀佛,怎么称叹阿弥陀佛?就是念阿弥陀佛。这个话佛说的,观佛三昧经里面,佛说,我与贤劫诸佛及十方一切诸佛,我与十方一切诸佛贤劫千佛,包括了从初发心到一切种智,就是从我们现在凡夫发心到圆成佛果,皆因念佛三昧力故,成就一切种智。这话就明白的说了,一切诸佛都在念佛,那么藕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弥陀要解更明白告诉我们,这一声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用的方法,这个话前人没说过,藕益大师在要解里面为我们点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了,怎么成佛的,用的什么方法,弥陀经上告诉我们,佛自己说的,就是念阿弥陀佛。藕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把这个话给我们说明了,所以这一愿显得特别殊胜。那么我们看到这一愿,应该学习的是效法诸佛如来,宣传弥陀本愿的精神,学佛同修常常讲报佛恩,报佛恩怎么报法?实在讲佛不需要我们为他做什么,如果我们要报佛恩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圆满诸佛的大愿。华严经清凉大师疏钞里面提到这样一首偈颂,报佛恩怎么报佛恩呢?假使顶带经尘劫,就是我们对佛非常恭敬,供在头顶,供上无量劫,不能报佛恩,身为床座遍三千,我请佛说法,用我的身体来作为床座,作为狮子座,就是作为讲台上的座位,让佛坐在我的身体上为众生说法,这也不足以报佛恩。后面说了,若不说法度众生,终无能有报恩者,如果不把佛法广泛的介绍给一切众生,没有办法报答佛的恩德,没有办法报答我们听闻佛法的恩德。因为前面所说这些对于佛来讲毫无意义,佛也不需要,可是众生需要,需要佛法,需要一切诸佛的大愿去帮助。假如我们能够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把佛法提供给有缘的众生,这是真正在报佛恩。

  念佛法门也特别强调自己修行,劝别人念佛,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善导大师有一首偈颂劝念佛的人劝人念佛,这是两重的,大师说自信教他信,就是我们自己深信不疑修学了,又能够教别人相信,难中转更难,太不容易了,大悲普转化,真名报佛恩,唯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报佛恩的实际行动,这是大慈大悲心在推动。这样说还没动力,大家也没意思要这样做,我举一个例子,《龙舒净土文》里面记载唐朝有一个叫房翥的人,有一天被阎罗王请去了,就是突然死了,阎罗王请他去的,不是抓他去,请他去,对他非常客气,请来之后,就跟他说你曾经劝过一个人念佛,而且这个人真的往生了,你因为这个功德应该往生极乐世界,你为什么不念佛呢?这老人就说了,我不想到极乐世界去,可能以前无意之中劝人念佛,人家真念往生了自己不知道,但是这个功德在。阎罗王说了,你应该好好念佛,你肯定往生,老人说了,我真不想去,我想到五台山去朝山,你把我放了吧,阎罗王听了,哎呀没办法,但是对他依然非常尊重。这是印祖说的,劝一个人往生这个人真往生了,成就一尊佛,这还得了啊,把他放回来。大慈菩萨说得好,若劝二人修,就是除了自己以外,再能多劝两个人修行,念阿弥陀佛,比自己精进,比自己一个人修行更加精进,若劝十余人,能够劝上十几个人,福德已无量,这个人的福报功德无量无边,能劝百与千,能够劝成百上千个人,这个人就是菩萨,又能过万数,能够劝上万人念阿弥陀佛,大慈菩萨说这个人不是凡人了,是即阿弥陀,这个人是阿弥陀佛化身啊。你想想,谁有这么大的感召力啊?只有诸佛如来,能够劝成千上万的人念佛,纵然他不是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愿相同啊,自然也就成了阿弥陀佛的使者,阿弥陀佛的化身。我很希望我们诸位同修在这一生真的都往生,虽然不是我劝的,但是真心期望,这是我们在向诸佛如来学习,在报诸佛如来的恩德。

  具体一点讲,是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法的恩德,所以我们学习之前,都是先三称本师圣号,没有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没机会听闻佛法,没有历代祖师传承,我们同样听闻不到,没有现前的这些弘法的善知识护法的大德提供给我们机会,我们依然没有机缘,所以一句话说到底,我们今天有机缘听经闻法,不管有没有成就,这都是得力于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现前这些弘法护法的大德,他们的恩德,应当在这个地方生起感恩之心。感恩的具体做法,不是说我念个上报四重恩就完了,应该把他化为行动,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听闻佛法,听闻念佛法门,这才是我们最应该报佛恩的做法。这是诸佛称叹的大愿。

  再看下面一愿,最为重要的,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是十念必生的大愿,第十八愿,这是弥陀大愿的核心,也可以说是我们这一生往生的保证。古大德曾经把一切经做过一个对比,到最后华严经最为殊胜,根本法门一切法门公认华严是经王,可华严经最后却归到极乐世界,归到净土法门,这个意趣非常不可思议,这一切佛法到最后归到净土,净土是一切法门的归宿,而净土讲什么呢,实际上很简单,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全包括了,可是一般人不知道这一句佛号有多么殊胜啊,这一愿里面告诉我们。善导大师在这真实五愿当中特别强调十念必生的大愿,我们这一生能够往生也全在这里面,我作佛时,十方众生,这一愿的字字句句,对我们都非常关键,先保证我们有份,十方众生,我们包括在内,然后是闻我名号,听闻阿弥陀佛名号,我们都听到,这个闻啊是用心去闻,不是用耳朵听就算了,单单用耳朵听,而没有下面的实际行动,这叫充耳不闻。所以这个闻,具足信愿行三资粮,甚至于具足戒定慧三学,闻思修三妙慧。

  至心信乐,这是闻名之后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听闻到阿弥陀佛,有人说了,有一些人耳朵不好使听不到,听不到能见到也属于闻,六根接触,通通用闻作代表,不能听的能看,也不能听也不能看,只有他心里面能够忆念也同样可以。至心信乐,这里面有个关键的字眼至心,能否往生,关键在至心,我们把重点放在这里。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章非常精彩,经上说,若有众生,假若有一个众生造五逆十恶,具足不善,就是所有一切恶业这个众生造尽了,在我们想还有救吗?要按一般法门,一定要修很多忏悔法才可能保证他不堕地狱,已经够好了,可是奇迹出现了,造作一切恶业的众生在临命终的时候,地狱已经现前了,甚至于他的前脚已经踏入地狱的大门,可正在这个时候,他如果肯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十声,乃至一声,不但不会再堕地狱,而且立刻化地狱为七宝池,这是观经下品下生章为我们说明的。有人说了,早知道这样何必费那么大力气去断恶修善呢?你要这样理解会自己把前程误掉,那么这个地方所要透露的是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净土法门无比的殊胜,就是一切经咒法门最后没有办法救度的众生,这一句阿弥陀佛能救。哪怕是临命终最后一口气还在,他还肯念佛,肯至心称念,他就有机会往生不退,圆成佛道。这真是佛门里面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啊,除了这个方法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法了。正是因为这样,印祖才极力赞叹啊,十方诸佛离开这个法门不能普渡众生,怎么说呢?马上这众生要堕地狱了,你能不能让他不堕地狱,而且保证很快成佛,有没有一个方法?有,就是这个方法,这是阿弥陀佛大愿最为核心最为殊胜的地方,那么我们要想,我们现在没造五逆十恶,恶业没那么重,所以念佛的同修可不能天天想着,哎呀,我造了很多恶业,业障重啊,业障深啊,一天到晚喊着,好像是很谦虚,意思是说我业障重,我修的不好,可这么念久了就变成真的了,业障真的就很重了,心想事成,你天天念的嘛,阿弥陀佛没天天念,但是业障很重天天念,最后业障真的很重。这观经上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是心作业障,是心是业障,业障人人有,你不需要说,业障是自然而然的,你如果没业障,没业障怎么是凡夫呢?没业障又为什么在娑婆世界呢?古人说的好,业不重不生娑婆,你往这边一站,不用说就是个业障很好的证明,不用再说业障很重已经够重了。

  那应该怎么样忏悔业障呢?就是此地说的至心,至心怎样理解?我用一个最简单的说法,至就是到的意思,你看我们到这个南海普陀山道场来就是这个到的意思,就是来到的意思,这个说法好懂,那么至心合起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阿弥陀佛来到我心里,就这么简单,我们不说这个至心,这个是什么真诚清净平等,哎呀,那说太玄了,也做不到,能把阿弥陀佛放在心里,自然就真诚自然就清净自然就慈悲,为什么?心里有佛啊,这个至心就是阿弥陀佛到我心里了,我们想想阿弥陀佛有没有到我们心里,偶尔有到,还没喝茶呢,就把他赶跑了,我们心中留给阿弥陀佛的空间好像太小了,还不如我们要好的一个朋友,甚至于还不如我们牵挂的一桩事情,我们留给阿弥陀佛的空间,有时候连片刻之功都没有,连下脚的地方都不够,我们从这个地方去想,我们的至心是否完善?这个信愿行三条都以至心来理解,就很好理解,什么叫真信真愿真行啊,信,真信,就是阿弥陀佛,我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发自内心的,阿弥陀佛在我心中,没有丝毫怀疑,信得非常欢喜,信下面加一个乐,乐就是很欢喜,不是很无奈啊,我们今天说老实话,多半是无奈,听老师父讲经这么久了,不相信说不过去,相信嘛不知道为什么要相信,你说极乐世界有,我也没看到,你说念佛能往生我也没往生,你说那么多人往生了我也没看到,于是有人这个信心就打了折扣,真信没办法建立。

  那么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慎重,要对自己负责,往生极乐世界头一个条件就是至心信乐,深信不疑,有什么理由让我深信呢?我要反过来问,你有什么理由不深信?把你不深信的理由反过来,就是深信的理由,就这么简单。事实上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要讲理由,可以说整部大藏经都在说,那有人说了,佛说了其他国土,其他的法门很多,不是都叫我们去极乐世界啊,是这样的,但是你要留心看一下,有没有任何一个法门,任何一个佛国土,象佛在一切经中处处提到,不厌其烦地劝,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说,有没有?其他诸佛净土,佛是偶尔提到,唯独极乐净土佛是在诸大乘经处处提到,这已经很明白地告诉我们,这是佛的本意,是佛的本愿,在一切诸佛净土当中,选出最好的弥陀净土劝我们去,有充分的理由,要说说之不尽。我说一个最简单的理由,如果大家要想知道这些理由,怎么回事,很简单,到极乐世界问阿弥陀佛去,阿弥陀佛会把这些理由通通告诉我们,这是至心啊,至心深信,深信到什么程度呢?善导大师在观经四贴疏里面为了守护念佛人的信心,说了很多假设,大师说,假如你在念佛的,忽然有一个善知识出现,告诉你别念阿弥陀佛了,我这边有一个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我们假设这个善知识是达摩祖师,你正在念佛,达摩祖师来了,别念了,这么念多麻烦,我教你马上成佛,我们听到作何感想呢?这个话不好说,一般人跑掉了,念得多辛苦啊,大师说了,不可以为他所动,不但这样不为所动,乃至于地上菩萨,乃至于十方诸佛,现圆满报身来说,你不要念阿弥陀佛了,我还有个更好的法门,你只要放弃念佛,我马上教给你,大师说,依然不可以动摇。

  那有人说了,都是佛说的嘛,那这些佛都来了劝我,我可以相信释迦佛,为什么不可以相信别的佛呢?这是假设而已,事实上呢不可能,假如真有一尊佛来劝我们不要念阿弥陀佛了,我们要知道,那决不是佛,不是佛就是魔,所以大师后面说了,假如是真的菩萨,真的诸佛一定与释迦本师弥陀如来所说,无二无别,何以故?佛佛道同。一佛所说即是一切佛说,一切佛说与一佛所说,无二无别,绝不会,将来弥勒佛出世了,马上推翻释迦牟尼佛说的,释迦牟尼佛骗你们叫你们念阿弥陀佛没什么用,绝不可能会出现这个情况的,将来弥勒菩萨成佛了,同样会劝众生念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我们得到证明,弥勒菩萨接受世尊的嘱咐,将来弘扬弥陀净土,所以我们的信心要在这个地方建立起来,深信不疑,不为一切言论之所动摇,这就是我一生永恒的信念。这是往生的头一个条件,至心信乐。

  接下来,所有善心,心心回向,愿生我国,这个三句是发愿。所有善根,善根是比喻,根有能持,能生的意思,就像一棵树有根,它能保持这棵树不会死去,能够保证这棵树,能够枝叶繁茂兴旺成长。那么佛用这个来比喻我们一切众生心中的善法,一定要有根,才能够守护。一般人经上讲善根,三条,无贪无嗔无痴,就是离开贪嗔痴这是善根,哎呀,这个说法不好懂。我换个说法,善根是怎么回事啊?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良好习惯,这就叫善根,养成不好的习惯,就叫恶根,你譬如喜欢发脾气是恶根,反过来常生慈悲心是善根,养成常生慈悲心的习惯就善根增长,养成发脾气的习惯就恶根增长。在这个地方所讲的善根,是将我们无始劫以来所有的知道的、不知道的善法,通通合集在一起,过去今生的,通通算在里面,我们的这些善法这些善根用来干什么?不再为自己求什么,不再求这个世间的什么,心心回向,愿求生极乐世界。连用两个心,一个怕不够,两个连在一起就是心心相续,不要间断。这是说我们真正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念,不要退转,不要间断。

  回向,佛门里面常常讲回向,回向的意思很简单,这个回转趣向,回小向大,就好比我们现在借助这个麦克风,我一个人说话,如果没有这个音响设备,会非常吃力,大家也听不清楚,借助这个音响设备声音就很大,这就是回小向大。很多同修有时候不明了回向的意思,以前遇到个同修,他说法师讲完经不要回向,回向的功德没了,这样的想法是误会的,越回向功德越大,回向的越广,功德越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心心念念,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往生净土,这是我们念佛人的心愿。念佛人,心愿要广大,你可不要想到极乐世界我听说太好了,不要给那个人知道,假如他也去了可麻烦了,因为我看他不高兴,要这么想,那极乐世界是去不了的,因为心量不够大,与阿弥陀佛本愿不相应。说心心回向,就回向一切众生,愿同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国,你看我们每天都这么念啊,可在实际生活中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想一想,实际生活中我们是真的愿同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国吗?现在想想,最讨厌的那个人,我们愿不愿要他去,假如这个权力我们能掌握的话,就是现在你可以掌握谁能去,谁不能去,那个最讨厌的人我们要不要他去?那个人可能就在我们旁边,可能就在我们家里,可能刚刚写了牌位要超度他,我们从这些地方堪验检查一下,我们往生的愿心是否真实,往生愿不是说我很想去就去啊,很想去,这个很想去是有定义的,不是凡夫所认为的我要去,他不要去,最好极乐世界就我一个人,不是这样想去才能去的。这个愿是与佛愿相应的,才叫真愿,所以,有时候很多同修讲,往生不知道有没有把握,不知道能不能保证,实际上从这些地方反省一下,检点一下,很容易就会发现自己能否真正往生。说来往生很容易,只要真信切愿,一向专念就肯定往生,可是问题往往就出在是否真信,是否真愿啊,那么一天到晚念佛可能是做到了,但是如果没有前面的真信切愿,也无法往生,这是先决条件,非常重要,这是愿。

  下面呢这才是行,行呢很简单,你看,行呢说得简单不能再简单了,乃至十念,乃至是简略词,就是哪怕只有十念,这个十念不作别的理解,就是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有人说了,念阿弥陀佛行不行?念别的腔调可不可以?现在这个念佛法门本来很简单,现在也弄得很复杂。本来佛说了执持名号,就可以往生了,可是现在问题又来了,有人说了,执持名号,一定要这样直持才可以往生,一定要南无阿弥陀佛才能往生,念阿弥陀佛不能往生,还有人说了,要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念哦弥陀佛就不能往生,搞得念佛人也无所适从,只好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再念一句阿弥陀佛。实际上这是对佛本愿、净土法门的修学的理论方法不能全面掌握所造成的,经上说的明白,佛号就是阿弥陀佛,加上南无,南无是皈命的意思,是礼敬的意思,加很好,不加也没关系,只要以皈命之心,礼敬之念,去至诚呼唤阿弥陀佛,同样会感得佛来接引,我们不需要在这些地方去分别,去执着。有人说了,印祖说的,念南无阿弥陀佛才恭敬,念阿弥陀佛不够恭敬,印祖说的用意也很明白,无非是让人生恭敬心,可是没有恭敬心,我举个例子,譬如本来对人称尊敬的XX先生,这本来是个尊敬的称呼,可是只知道尊敬的XX先生,看到人,看也不看一眼,然后表情非常不逊,可是说话的时候,尊敬的XX先生哦,这让人感觉尊敬吗?没有尊敬之心只有尊重之言,不是尊敬的本意。同样的道理,只有南无这两个字也没有南无的真诚之心,同样不算南无,真正的南无,就是一心皈命,念佛的时候我们只要具足这样的心念,本身就包含了这层意思。

  乃至十念,这个十念是最少,刻实而论,就是具体来说,假如我这一生当中,只念了十声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了,那么这个十念该怎样来理解呢,该不会说我刚才念了十念,就保证往生吧。古人有说了,如果一个人一生之中只念了十句阿弥陀佛,他就真的往生了,这个十念,不作别的理解,就是临命终时十念称名,这是最低。那么平常我们看经文,要善于体会经中的意趣,乃至是最少,凡夫总有偷工减料的心理,乃至十念,一念可不可以啊?你应该往上去想,往上面去会更多,降,降到下面是十念,古人总结这个经文就说了,这个经文是教我们,是上,尽形寿,下,至十念,这个说法非常圆满,就是说落实在生活中,我们现前怎样落实这一愿呢?我们现在活得好好的,不用一天到晚等着,我临终再十念,现在就该十念了,十念又十念,不停的念下去,尽形寿,每一天能够不间断是最好的,每一天念多少呢?最少十念,这就是清朝慈云灌顶大师所定的十念法,每一天至少十念,早晚各一次,十念法。念得也很简单,大师这个方法,是教给工作及其繁忙的人所用的,早晨起来洗刷完毕,家里有佛像,就恭敬合掌在佛前行礼,然后深吸一口气,尽这一口气,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口气有多长,就念多长,念十口气,这叫十念。晚上睡觉之前,也念十念,这叫十念法,能够坚持一生不间断,同样符合愿文所说的,这是最低,往上面去啊,当然是越多越好,有很多念佛同修每天有定课,早晨有定课,晚上有定课,这很好。

  除此以外,日常生活中随缘念,我们这个心啊,不念佛就一定念烦恼,你不信可以做个试验,正念丧失,妄念立刻现前,甚至于我们就是提起正念的时候,妄念还会跟着凑热闹,何况正念失去。所以日常生活中养成念佛的习惯,凡是不需要去思维的工作,我们尽可能的用来念佛,养成念佛的习惯,至于怎么个念法,这个经上教了很多,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念六个字很好,四个字也不错,念快可以,念慢也行,大声念没问题,小声念不影响别人,心中默念呢,清楚就好。但是有个前提,大声念不要干扰别人,这一点有很多时候我们念忘记,念佛,我们认为很好,别人不一定认为就很好,我们或许认为这是梵音,海潮音,别人可能认为这是噪音,烦恼音,会给别人带来烦恼,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大声念,小声甚至于默念都很好。总而言之,在日常生活当中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在修行,就是在落实念佛法门信愿行三资粮,这样修学,在这一生当中保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往生。净土圣贤录里面记载,宋朝有一个黄打铁,他平常念佛就是这样,每一天没有特别的时间,他的工作就是打铁,生活很辛苦,有一天遇到一个法师,法师就教他,你这么苦为什么不修行呢?他说了你看我工作这么忙哪有功夫修行,我们一般人也都这个观念,工作很忙,谁有功夫修行啊,法师说了,正是因为你很忙,很烦恼,所以才要修,减少自己的烦恼。给你说一个方法,就是念佛,打铁嘛,每打一下念一声阿弥陀佛,不用另外抽时间,他一想也是,这么简单就试试。从此以后每一天打铁就是念阿弥陀佛,他那个鎯头打下去,就象这个木鱼一样,一个接一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停的念。他的太太看到了就说了,你以前单单打铁就很累了,现在又加上念佛,岂不是更辛苦吗?他说你不知道,以前单单打铁,这个精力都在鎯头上所以很累,现在加上念佛,注意力转移了都在佛号上,所以不感觉到累,越打越轻松,反而变成一种享受乐趣了。这样几年下来啊他的功夫成就了,有一天就跟太太说,我要回家了,太太说这不是你家吗?他说我家在极乐世界,太太以为他说疯话,没理他,他就跟隔壁邻居一一告假,说我要回老家了,他不认识字,请一个邻居为他写了一首偈,说给大家作个纪念,这首偈很有名,也很实在。“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说完站在那里往生了。你看,这就是生活当中落实净土法门修学的真实例子。实际上,这桩事情旨在用心,不在能不能做到,肯用心,人人都能做到。乃至临命终十念,哪怕是就剩下这么短暂的机会,如果遇到了肯至心称念,同样可以往生,保证一切众生都有出离轮回的可能,绝对可能。除非是这个众生他自己不愿意,那就没办法。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具备了前面的条件还不能往生,那么阿弥陀佛就不成佛,那么这一愿给我们肯定,阿弥陀佛现在在极乐世界,就是以十念必生的大愿,接引十方一切众生。我们在这个地方应该生起坚定的信心,我们现在有的是时间,不仅十念百念千念万念,我们都能做到,只要具备至心信乐,心心回向,愿生净土,这样的真信切愿,然后,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缘随分,尽心念佛,这一生肯定往生。

  下面还有两句经文,这两句经文,唯除五逆,毁谤正法,就是除一类众生之外,其他众生都可以往生。

  那么今天时间到了,这两句经文我们明天继续学习。好,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仁山法师讲于新加坡南海普陀山)

  公元二千零七年九月六日

  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阿弥陀佛!

  请掀开经本第29页,经文从最后一行看起: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是十念必生的大愿,昨天我们学习过了,还有最后的两句经文没有详细解释。每一个众生,听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够至心信乐,心心发愿,求生净土,上尽形寿,下至十念,在一生当中必定往生,没有疑惑。那么有一种情况是除外,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重罪,在佛经里面是非常严重的恶业,我们读地藏经,地藏经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五逆十恶造作这样严重的恶业,果报是命终之后直接堕阿鼻地狱,这个中间没有商量的余地。那有人说了,有没有一个方法可以挽救他们,这个地方把五逆也除了,好像他们不包括在内。五逆重罪,我们知道逆就是违犯人情,大逆不道,你譬如杀父杀母,这是有背人伦,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合和僧,这是破坏三宝,有背师道,无论任何一条,这个罪都极其严重。经上说,造作五逆重罪任何一条,命终之时,如箭射一般堕阿鼻地狱,在其他法门的修学过程中,这些重罪可以说没办法救,纵然有,也需要修非常复杂的忏悔法。可是,我们在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章中看到,造作五逆十恶的这些众生,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劝他念佛,他肯念,哪怕只念了十声,乃至一声,他的地狱境界就不见了,化地狱猛火为七宝莲花。这个真实的事例,在净土圣贤录里面有记载。弥陀同修常常听到的就是张善和,唐朝的张善和那就是一个造十恶业的众生,十恶业中的杀业,极其严重,命终之时,地狱猛火现前,看到很多牛头人向他讨命,他很恐慌,就让太太到寺院里去请师父,法师来了看到他这种情况就说,你这种情况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救了,只有念佛。他说我现在相信了,以前不相信杀生有这么严重的果报,现在知道了,既然杀生堕地狱是真的,那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也肯定是真的,你教我我就念。来不及燃香供佛,就给他点一把香手里边拿着,至诚恭敬念南无阿弥陀佛,还不到十声,他就说地狱不见了,牛头人也不见了,接着再念几声,他说看到佛来拿着金莲花接他往生,说完他真的就往生了。这是我们在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的真实的记载,造五逆十恶,临终忏悔,至心称念,同样可以往生。

  那有人说岂不是跟这个经文有矛盾吗?这不矛盾,这个两句最重要的是说诽谤正法,假如一个人诽谤正法,那或许就没有机会往生了。注意,是或许,或许没机会往生了,但或许他还有机会往生。我们先说什么叫诽谤正法,诽谤就是我们常说的造谣陷害,以恶意的言语去攻击,如果是对一个人这叫诽谤人,如果是对团体呢,是诽谤僧团,对学佛的团体,诽谤僧团,如果对整个佛法诽谤那就叫诽谤正法,不论诽谤哪一个法门,通通属于诽谤正法。这一点我们念佛的同修要特别慎重。你譬如,我们念佛了,我们赞叹净土法门殊胜,我们可以大力赞叹,净土法门是如来说法度众生最殊胜的法门,但是不能够诽谤其他法门。

  这一点很关键,我只说念佛好,并没有说参禅不好,你如果理解为参禅不好,那是自己的事,我们只说念佛非常好。如果我现在是讲这个禅宗经典,也会赞叹禅宗很好,以前老和尚教的,每一个法门都是佛说的,都好,好的程度呢,它都平等,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应该以平等心去对待。但这不是说要我们通通都学,这就好比药店里面的药一样,药是没有贵贱的,没有高下的,但并不是说你什么药都可以吃,我们得了什么病,需要什么药,而这一副药对我们来说最好。我们选择念佛法门对我们来说最好,参禅我没选择,这个学密我也没选择,有些同学选择了,有些学佛的朋友他们学了我们遇到了,赞叹他们,这是善导大师特别交待的,念佛人遇到解行不同的人,应该怎样去面对。大师说了,遇到解行不同的人我们应该赞叹他,千万不要我们念佛同修遇到参禅的了,就告诉他念佛好啊,你那个禅参了没用啊,这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啊,你这边还没说完他马上打断你,参禅好,念佛太慢了,参禅直截了当,来得痛快,结果呐,念佛的同修不念佛,参禅的朋友不参禅,干什么?念佛的去劝参禅的来念佛,参禅的劝念佛的去参禅,到最后两败俱伤,禅也没参,佛也没念,反而是不欢而散,那么给外面人的印象是你看,这都是学佛人,还都是他们自家的事情,落下一个很不好的印象。佛门有一句话,若欲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学佛同修,彼此互相赞叹,道场互相赞叹,法门互相赞叹,佛法就在这个世间兴旺了。所以我们不能够学着佛法,在有心无心的诽谤正法。

  那么世间一般人对佛法不了解,诽谤佛法,你譬如说佛法是迷信,学佛,学佛人神经病,不是我说的,我是引用,这个世间一般人说的,念佛人呢,念佛人问题就更大了,这很多人对佛法有这样严重的误会,于是出言诽谤,不论是有心还是无心,这个恶业都是很严重的。有人说了,单单说几句话,并没有造恶业,并没有造五逆重罪,也有这么重的过失吗?我们明了教理就会知道,所有一切恶业,正是因为诽谤正法而造的,他为什么会造五逆罪啊,不相信正法,为什么造十恶业呢,不听闻正法,正是因为诽谤正法,不相信正法,所以才会造五逆十恶重罪,换一句话说,五逆十恶重罪与诽谤正法相比是轻的,哪怕没有造五逆十恶,只有诽谤正法,果报依然是阿鼻地狱,所以诽谤正法的除外,不能往生。但是,善导大师告诉我们,假如这个人以前诽谤正法,以后不诽谤了,知错了,悔改了,他还有机会往生。所以这个说法是善巧的,佛这个地方这两句,实际上是在制止众生千万不要造五逆重罪,千万不要诽谤正法,如果造了,造了很不容易忏悔,将来会有很大障碍,纵然说将来念佛往生了,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这个诽谤正法造五逆重罪的众生,将来往生多半有障碍。什么障碍呢?头一个,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见佛,不能闻法,不能亲近圣贤,供养三宝,这是因为在生前造五逆重罪,诽谤正法的障碍,所以最好还是不要造,那么已经造了,能够痛改前非真诚忏悔,同样还是有机会的,显示出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一切众生都有机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十念必生的大愿保证人人都能往生,我们没有除外。好,这是补充十念必生的大愿。

  好,再看下面经文,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这是第十九闻名发心愿。再看下面,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这是第二十临终接引愿。好,这个两愿对我们念佛人来说非常关键,这是前面第十八愿的详细说明,涉及到念佛人往生的问题,就是具体往生时候,是什么样的情况,怎样才能保证这一生肯定往生,说得比前一愿详细。

  先看第十九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每一个众生都包含在内,闻弥陀名号净土法门之后,这有个非常重要的提示,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决定成就,将来往生极乐世界,现前生活幸福快乐,首先要发菩提心。那么谈到菩提心,学佛同修应该都不陌生,都知道学佛要发心,发什么心呢?此地说的菩提心。我们都发了菩提心,至少我们自己这么认为,不管佛承认不承认,我们自认为发了菩提心,劝发菩提心文里面告诉我们,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这个话是说我们一入佛门,最为重要的一桩事情是什么呢?不是说我先拿着经好好读一遍,我选一个法门怎么样修学,不是,首先是要调整心态,要发心,要发愿,心不发,无以圆成佛道,愿不立,无以普度众生。换一句话说,学佛如果没有纯正的发心和广大正确的誓愿,这个佛法没法子学习,也不知道怎样学习,可见得发心发愿的重要。那么我们要详细来讨论,怎样才算发了菩提心,我们今天是否真的已经发了菩提心,这对我们来说很关键。菩提,从字面上理解这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觉悟,这个意思好懂,也不好懂,说好懂,大家都知道,好像什么叫觉悟,好像我们都觉悟了;说不好懂呢,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真的觉悟。在佛法里面,觉悟是有个标准的,最低的标准小乘阿罗汉,阿罗汉叫正觉,就是他具备了纯正的觉悟,再往上面,正等正觉是菩萨,到圆满的佛果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样说来我们没份,不过也不要伤心,正是没份,所以我们才有机会,我们虽然没觉悟,但是我们现在想要觉悟,我们要发一颗觉悟的心去求觉悟。

  古德为我们解释菩提心的具体定义有两方面,一方面就是从事项上来讲,什么叫发菩提心呢?四弘誓愿。譬如,一入佛门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乃至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个大愿,这是从事上发菩提心,我们都可以做到,口头做到,具体在生活中能不能做到,那还另当别论,不过口号很重要,先把口号喊起来,喊久了,没准就真做到了。从事上再往上提升,就与理相应,这个理就是菩提心的理体,菩提心的理体是什么呢?是心性,是原本觉悟的心性,这个不容易,一般来说要明心见性,才与真正的菩提心相应,那么这样说来在我们现前得不到受益,所以我们把标准降低。什么叫菩提心呢?真诚心是菩提心,清净心是菩提心,平等正觉大慈悲心是菩提心,这是老和尚讲的,五句话来解释菩提心。可是这五句话怎样把它化为具体的行动呢?我们再进一步去探讨,实际上很简单,你譬如,作为子女,在家里面养孝父母,这个时候孝心就叫菩提心,因为作子女的觉悟了,知道要孝养父母,这就是菩提心体现在孝养父母这一边;夫妻和睦这也是菩提心,表现在生活当中这叫爱,真心真意;表现在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工作,不管是什么工作,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本分工作,尽忠职守,这个时候忠心就叫菩提心。我再说得比较贴进一点,现在我们在听经,听经的时候专心就叫菩提心,菩提心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决不是说我只有在念佛的时候才有菩提心,我不念佛菩提心就没了,这个菩提心不是真的。真正的菩提心一旦发出来,那是无穷的能量,它会推动我们去欢欢喜喜为一切众生去服务。

  所以这个愿闻名发心,我们学习的重点放在哪里呢?前面的十念必生是强调具足真心切愿,念佛肯定往生,这是我们终极的目标,也就是最终最高的目标,但不要忽略,我们除了将来往生之外,还有现前的生活。难道念佛人就天天在这边等着,眼巴巴看着,佛啊,你什么时候来啊,你要让我等多久啊,我可是等不及了,如果是这样,说老实话很可能会等出问题,而实际上呢心也无法平静下来,也等不到佛来,因为心不静。所以我们不能忽略现前的真实生活,而实际上菩提心的真正内涵,正是体现在现前具体生活当中的,就是我们以念佛的信愿去过生活,我这一生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不变,我就以这个心好好过生活。这个要知道,不是说我要往生,所以我要等死,我要往生,所以我什么人不问,我要往生,所以我每一天也不做饭了,我什么都不管了,不是这样。要反过来,因为我要往生,所以在我往生之前,我要抓紧时间为众生服务,因为我这一生必定要往生,所以我不能再跟任何一个人生烦恼,因为我要去极乐世界,我还要跟他生烦恼干什么呢?因为我要往生,所以我要在我走之前,留下一个最好的印象,要让所有的人看到我,欢欢喜喜,快快乐乐。这才是真正往生的信愿落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这样理解,念佛不是消极,往生不是躲避,发菩提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对学佛人来讲,这是无穷的精神力量。所以下面经文就明白告诉我们,什么叫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又有哪一些具体的行动。

  下面就说了,发菩提心之后要修诸功德,诸功德,那就很多了,更进一步具体为我们说明,奉行六波罗蜜,这是诸功德的总纲领,六度波罗蜜这很明白,这教我们怎样把菩提心用在生活中。波罗蜜,是度的意思,我们简称六度,这是菩萨,说菩萨好像跟我们距离很远,我们总把菩萨供到一个很高的位置,天天看看他,求求他,拜拜他,没有办法把菩萨带到我们生活中。我们也很想成为菩萨,成为什么菩萨呢?象供在那里的菩萨,我们也很希望象那个菩萨,吃饭的时候有人来供养,每一天有人来照顾,然后每个人遇到了见到了都给我磕头礼拜。菩萨不需要这些,众生需要,菩萨所需要的就是为众生服务,华严经上说得好,什么叫菩萨?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菩萨忘我,菩萨无私,他忘我无私所以他自己就没烦恼,没有我了嘛,菩萨在生活当中,处处所示现的就是这个六条,头一个布施,布施度悭贪,这是对自己,对众生呢,布施就是我们常说的奉献爱心,无私的付出,我们想一想,我们的菩提心是否在生活当中这样去运用了?我们是否欢欢喜喜为众生去布施、去供养?且不说很多众生了,就我们身边的众生,就我们常常遇到的众生,我们有没有欢欢喜喜遇到了,布施一个笑脸?我就不高兴,我看他就笑不起来,他都不笑,我为什么要笑?我们遇到众生,我们身边的人有了困难需要帮助,我们是否主动伸出援手?他都没帮我,我为什么要帮他?马上想起来是这样的,那就没有菩提心。

  再说的比较伟大一点,看到佛法在这个世间不能够普遍弘扬,我们是否主动的发心为佛法、为众生尽一点义务和责任。有人说了,给我多少工资,佛会给我多少报酬?佛不会给我们任何报酬,发心是自动的,是自愿的,果然从内心里面找到这一股力量,那真的是无有穷尽的,把悭贪断掉,所以布施在生活当中的表现是欢欢喜喜为众生去服务,没有希求,把自己悭贪的烦恼断掉,为一切众生结欢喜缘。持戒对治恶业,持戒就是守规矩,对自己断恶修善,对众生呢,持戒能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譬如,到讲堂里面来听经,道场有规定,道场里面听经,一般讲堂规定进讲堂脱鞋子,很不好意思我没脱。这是说假如道场有规定,我们遵守这个习惯,一般听经闻法的场所,为了不干扰别的同修认真听经,进入讲堂,我主动把手机关掉,或者调到无声的状态,这也是持戒。我们不要以为持戒就是个不杀生不偷盗怎样,说老实话,连这些日常生活当中初浅的我们尚且不懂得去做,那戒条当中所定的,非常微细的就更不容易做了。持戒对自己是自爱,对众生是爱护众生,不要让众生因我而生烦恼,这是持戒的本意,从这个里面呢,就体现出菩萨菩提心的精神,这也是菩提心具体表现出来了。

  忍辱,非常关键,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法得成于忍,无论世出世间法,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如果不能忍,那是不可能的,怎样才叫忍?我们是不是很能忍?应该算是很能忍了,至少我们能忍一个半小时,这已经够能忍的了,所以也觉得大家能忍,我们菩萨又给大家增加一天的功课,本来说明天我们就学习圆满,看这个愿文还有很长,是可以学圆满但是比较赶,就增加一天,星期天大家继续修忍辱波罗蜜。忍,我们看这个字,古人说得好,忍字头上一把刀,这一把尖刀插在心上这叫忍,有很多人说了,我实在忍不过了,超过我忍耐的极限了。实际上,忍耐是没有极限的,只有愿不愿意忍,只要愿意忍是没有极限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一些琐碎的小事情而妄生烦恼,人是有感觉的,早晨起来遇到人表情不好,心里面就犯嘀咕了,这人对我是否有意见,听到人说几句不好听的话,心里面又难过了,看到对自己不好的做法,心里面也实在没办法忍受,这是轻微的。严重的呢,象诽谤陷害欺骗侮辱,说老实话,这一些在生活当中真的叫此起彼伏,每一天都离不开,于是很多人就为此而大生烦恼,认为这都是别人给我带来的麻烦,是XX人让我生烦恼的,是XX人让我不高兴的。奇怪了,怎么没记住阿弥陀佛要让我们高兴,却记住XX人让我们不高兴,下次你要再这样想的时候,要记住,今天有个叫仁山的和尚说了,叫你要高兴,人很容易受暗示,别人让我们不高兴,我们马上就不高兴,你说这岂不是很冤枉吗,这说明什么呢?我们不但菩提心没有,连一点点自制的能力都不具备,就连我们自己的情绪都没有办法调控,那还谈什么往生。我举个例子,假如要往生的时候,忽然有个人指着鼻子把你大骂一番,你要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要起来跟他吵一架吗?你这边还没吵完,阿弥陀佛走了,你可不是说阿弥陀佛等我一下,我跟他吵完架再跟你走,佛说了下辈子吧。平常心态不能调整好,往生的时候决定有障碍,所以往生头一个是发菩提心,说白了,就是觉悟的心态。

  觉悟的心态很笼统,所以这个地方具体列出来,这六条就告诉我们什么叫觉悟的心态,表现在生活中,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些逆境恶缘折磨,说老实话,不能看做受折磨,佛不是说折磨,经上没这么说这是折磨,不是这样说的。经上说的,这是修行人的逆增上缘,是菩萨修行最佳场所,我看到经上曾经这么说,说念佛人怎样才往生,举了个例子,假如一个人入于大众之中,就象我们今天在一起学习共修,在大众之中,忽然有人无缘无故站起来,指明说XX人啊,你怎么样怎么样,很不怎么样怎么样,把你狠狠的说一番骂一顿,有人说我能忍,因为人太多了,不好意思跟他翻脸,这样不行,因为心里面不平,所以不算。怎样才算过关呢?听到这样的话,马上起来给他磕个头,欢欢喜喜,佛用个比喻说,如饮甘露,就象喝了最好的饮料一样,受到滋补啊,不但没有丝毫嗔恨心,反而是欢欢喜喜生起感恩之心,佛说了,这个人肯定能往生。为什么呢?假如他现在真的往生,他不受障碍,跟我们刚才举的例子一样,假如你要往生,有人骂你,如果不是这样平平淡淡地去看待,欢欢喜喜去面对,的确会障碍自己往生,说起来这是功夫,而实际上这很平常,都在生活当中。

  西方确指里面觉明妙行菩萨举了个例子,教他的学生,我们也不妨试一试,假如你手上有一块钱,拿在手上,刚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钱要买东西,正好这边过来一个人无缘无故把这一块钱跟你夺去,作何感想?该不会没感想吧?我们想一想,假如我们的利益无缘无故,哪怕再小的利益,象一块钱这么小,无缘无故被人夺去了,我们心中会不会感觉到难过。钱再少这是个面子问题,怎么可以把我的钱拿走呢?一块钱可以不在乎,但这样的做法有人说了不能忍,不能忍,连一块钱都不能忍,十块还能忍吗?一百块还能忍吗?成千上万还能忍吗?将来要往生的时候,就是成千上万的家产给人夺去,这不是假设是真的,能忍吗?说忍,已经不可以了,欢欢喜喜让出来能做到吗?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再反过来,假如大家今天来听经,听经的时候啊,这个道场发的不是无量寿经,而是一块美金,大家又作何感想?哎呀,这多好,每天来听经。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这是很有深意的,一块钱是很少,但是别人这么恭恭敬敬给我,我心里面也感觉到很得意,很高兴,如果有这样的想法不行了,在顺境当中已经受影响了,再往上面加十块还得了,一百块一千块那我们岂不是要被这一些莫名其妙而来的利益给冲昏了头脑。说老实话,在现实生活中,没别的事情,就这两方面,一个是利,一个是害,利就是给我一块钱,害就是抢我一块钱,所以菩萨说了,念佛人要往生,不从别的地方看,就从一钱之得失,去看自己的心态,这一块钱都足以动摇我们现前的心境的话,完了,不用谈什么看破放下了,那全是空谈,这一块就让我们团团转了,所以不容易。

  忍辱,就是在顺逆境缘当中去练,练什么呢?心地如如不动,别人赞叹我,很好,别人诽谤我,也很好,欢欢喜喜,不为所动。有人说不行,赞叹嘛还可以,诽谤怎么能受得了呢?逆境当中往往给人以历练,寒山大士问拾得菩萨,说世间有人,欺我谤我毁我笑我轻我贱我,举了这些负面的例子,我应该如何处置啊?实际上代我们问,很多人也常常这样问,总认为这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拾得大士说得好,只要忍他。我看到我们道场后面有贴着一张寒山拾得两位菩萨的对话,就这一段,头一个就是忍他,耐他,忍耐,要有耐心,忍一次不行,两次不行,三次,永远忍下去,由他,由他去,让他,再不行呢,再不行偶尔回避他,最后不要理他。很多人听到这一句很高兴,我就不要理他就行了,实际是很生气的说不要理他,已经没有忍耐了,后面又加了一句,再过几年你且看他。看他,有人说了,看他不得好死,谁让他欺侮我,好象这一句很解气,就等这一句了。哎呀,如果这样的话,那真的就完了,再过几年,看他什么样了,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境。假如我明年再看这一位跟我,我认为他跟我作对的同修,我明年再看他,我觉得他没那么讨厌了,说明自己境界提升了,到后年看到自己,觉得自己讨厌的人,他以前感觉很讨厌,现在好像并不那么讨厌了,还蛮可爱,这说明自己很可爱了,再过几年又看到,哎呀,我要感谢他,如果不是以前他这么样对我,或许我不会这么早觉悟,好,这不得了,这境界大幅度提升了。像老和尚一样,知恩报恩,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了,那是菩萨的心境啊。所以再过几年,这个一句话是给我们空间让我们自己提升,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欢欢喜喜去面对,所以菩萨说你先忍着耐着,等着自己境界提升了,再回过来看,就不是忍他耐他,而是欢欢喜喜去面对他,这是再过几年,你且看他的真实义。如果是再过几年,看到他越来越讨厌了,完了,不是他完了,我们完了,这是真的,人家还是那个样,可我们越来越堕落了,我们的心境越来越糟糕了。这不需要问别人,所以忍辱对我们学佛念佛的同修非常重要,就是世间一般人,如果不懂得这样调整心态,说老实话,生活当中的烦恼那可真有的是。

  忍辱而后是精进,你看啊菩萨的精神就是精益求精,这里面没有丝毫消极的概念,有很多人认为佛法消极,从哪里看消极?总是被佛教现代的一些现象所产生的一种错误的感觉,你譬如看到修行人好像与世隔绝了,认为这是消极的,看到学佛人不跟人争不跟人抢了,这是消极的,他只看到了一半,怎么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王位都不要,一生牺牲奉献?怎么没有看到历代祖师都是忘我的付出,不疲不厌的去教化众生?怎么没有看到这一些世间学佛真正有成就的大德,他们都在默默无闻在各行各业为社会做出奉献?他们消极吗?一点也不消极,如果要消极,说老实话,我们不需要讲经了,念佛多好,讲经也没薪水,听经也不会发工钱,我们为别人介绍佛法,没有说一个月谁会给多少工资,没这一回事,但是我们依然欢欢喜喜去做,这是消极吗?现在任何一个公司,乃至政府单位任何一个职员,如果说不给他薪水,让他这样义务去做,你看他高兴做吗?所以真正佛法的精神永远是积极的,精进,精益求精,精是精纯不杂。精纯不杂,我们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学佛的心念,为众生为佛法的心念,不夹杂丝毫私心杂念,这样说比较具体,这叫精,这是菩萨的精。进呢?永远不断在求进步,决不退转,所以真正学佛人,真正发菩提心的念佛人,任何时候都不会丧失信心,这一点非常关键,决不因为外面境缘言论而改变自己最初的发心和信念,不因为那个人出了问题没往生我就怀疑往生是假的,不因为别人对佛法有不好的看法对道场有不好的评价,我就改变我学佛的初心,不会的。相反,正是因为那个人没有很好的往生,所以我要更好的去学习以求更好的往生,正是因为别人都在说可能佛法的形象怎样怎样不好,所以我要做出一个学佛人最好的榜样,正因为别人说道场怎样不好,所以我要为道场无私的奉献,要让社会大众看到佛门的道场兴旺的气象,这才是学佛念佛同修的菩提心真正发挥作用了,精益求精啊。那么,落实到我们法门的修学上,精进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选这一门永远不改变,不因为任何原因而改变,我既然选择就坚持到底,决定成就。

  接下来就是禅定了,禅定就是心地如如不动,不为一切境缘所动摇,然后才能开智慧,这最后般若智慧就是对事理真正透彻明了,智慧开了之后,把前面的五条能够做得更好,布施,布施的欢欢喜喜,持戒,决不会把它看作是一种约束,快快乐乐去遵守,佛陀教给我们的这一些精神,忍辱,不是忍无可忍,不是没有办法才去忍,而是没有必要去计较,没有必要去生烦恼,智慧开了之后,决不会因XX人说我们一句心里面不痛快,因为什么挫折,心里面不高兴,丧失信心,决不会,知道这一切都有原因,没有必要放在心上。精进决不退转,知道这一条路是光明的,走下去将来有无穷的利益,无量的功德,最终有圆满的成就。心地如如不动啊,更加清楚地来看待宇宙人生真相,这就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具体落实在奉行六波罗蜜这一句经文中。

  下面还特别强调一下,坚固不退,怕我们退转,说老实话,学佛贵在坚持,修行并不是一桩很难的事情,如果说很难,为什么那么多诸佛如来都成就了,在佛门里面也非常强调长远心,如果一个人能够持之以恒,坚固不退的话,不但世间的事业能有一番成就,就是出世间成佛作祖也都不是难事情。我们看法藏比丘在因地修学的时候,向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佛提出他的心愿,说我要作佛,而且要超过一切诸佛,我不知道这个大愿能不能够实现。老师就说了,譬如这个大海的水,如果一个人他有足够长的寿命,让他用这个瓢去舀海水,他只要能持之以恒,这个海水最终会被他舀干净,大海之水尚可斗量,何况一个人有决心要上求佛道,利益众生,只要能持之以恒,没有不能成就的。可是问题就出在,我们能否持之以恒?这也是菩提心的关键之处,佛门有几句谚语大家都很熟悉,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准确说呢,学佛一年佛在新加坡,对新加坡同修讲这比较实在,学佛两年呢,可能佛在印度,远了一点,佛在天边,学佛三年呢,可能跑到月球上去了,佛化云烟,看不到了。这的确是学佛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学佛念佛的同修,最初发心勇猛,但是一段时间过了之后,恒常心就没了,这样一来就不容易成就了,所以菩提心的可贵之处,就是持之以恒,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愿愿都是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们虽然不能做到念念相续,不能够做到时时刻刻,但是我们应该做到年年月月不间断,应该能够做到,这一生在长时期的修学中不退转。只要我们有这样的决心,果然能这样,保证以此功德,以此信愿,就是以这样的菩提心,发愿求生净土,个个往生,所以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这就是以这样的心态以这样的行持,回向求生净土。

  下面就是果报,这闻名发心是因,临终接引是果,下面这一愿说得明白,要往生了,大家注意要往生了,不要怕,不是我们,而是该往生的人要往生了,往生的时候就是下面的这一种殊胜瑞相。一心念我,你看特别强调一心念佛,很重要,有人说一心很难,实际上不难,你看年轻人,男孩子追女孩子的时候真是一心一意,追到之后就三心二意,那么念佛人也存在这个现象,恳切的发愿说要往生的时候,好像是真的,马上就要去一心一意,说到要念佛的时候就三心二意。并不是我们的心不能一,而是我们没有去一,我们的心是可以专一的,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坚定的深信,相信我能专下心,我能一心念下去,不能一,要他一,不能专,要他专。临命终时,一心念佛特别重要,就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往生之前,说老实话不要说没有可以牵挂,就算有也带不走。古人说得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死平等,大家有兴趣注意留心一下,这个人来到世间时候,两只手是什么样的状态,离开世间的时候,两只手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就会觉悟了。我们可能忘记了,来的时候什么样子,忘记了,走的时候不敢想,看看别人。人来到世间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可是两只手抓得紧紧的,我要抓住世间的一切,因为我现在什么都没有,这个时候什么也没有,可是有一个控制一切的强烈欲望。要走的时候什么都有了,这几十年的辛苦经营,有了家业了,有了妻儿老小了,什么都有了,可是很想带走,阎罗王不允许,于是走的时候两只手要撒开。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撒手人寰,人走的时候两只手一定伸开,这很好的告诉我们,人在这几十年的过程中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给我们看看而已。晋朝跋陀罗禅师说了一首偈颂很好,禅师说,这个一般世间人每一天都干什么呢?每一天都是贪名贪利,为了这些日夜受煎熬,最后劝人莫贪世上金银宝,就是这个世间的所有一切金银财宝一切财富不要贪爱,你要知道真相,真相是什么呢?借汝闲看几十年,哎呀,那是造物主借给你看看的,只不过看的时间久了,别以为是自己的,不要误会,谁也带不走,早知道带不走,为什么不在知道的时候,还有精力的时候,用自己的福报为众生多做一些事情,自己走的时候也没有牵挂。

  念佛人要往生的时候,一定是身心世界了无牵挂,然后才能感得佛来接引,这一点很关键。往生实际上很容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很容易就往生了,也很不容易,如果放不下,怎么念都没办法。所以这个一心呢,实际上放不下是没办法一心的,所以一心必然是放下,昼夜不断,就是念佛要相续,不夹杂,不间断。临命终时,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这个时候佛发的有愿,我们将来命终的时候不用担心,念佛人不要怕死,死不可怕,对念佛人来说,要往生不是死,往生是到极乐世界去换一个身体,走的时候很自在,这一点首先要明了的。佛来接引,佛来的时候会带着一些菩萨,带几个菩萨不一定,看我们高兴见到几个菩萨,这跟念佛人的缘分有关系。假如我们这个念佛人跟极乐世界菩萨的法缘很殊胜,来的菩萨就很多,假如我们没结那么多法缘,可能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接引,这也很不错了。但是我们最好是希望象此地说的与诸大菩萨,佛跟诸大菩萨一起来迎接,那个场面壮观,这是极乐世界在开欢迎会。

  观无量经上说的很明白,这个九品往生,每一品往生的众生,佛来接引的时候,人数多少不一样,那直接显示出念佛人的成就。你譬如,上品上生的,佛说了,上品上生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自来,然后,不是诸大菩萨,诸大菩萨太小了,是什么,是与无数化佛一起来,后面才是诸大菩萨,上品上生的众生往生的时候,那个待遇是贵宾级的,现代人讲VIP级的。佛来接引,佛作证,放光注照,然后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我们天天膜拜的观世音菩萨,这个时候亲自捧着莲花台,用现代话讲,我们要到阿弥陀佛家去作客了,阿弥陀佛亲自来,观世音菩萨是司机,大势至菩萨是保镖,是这样的,经上就这么说的,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大家可能看到一幅善导大师绘的西方接引图,在这一幅原图当中,所绘的就是上品上生的瑞相,你注意看了,前面捧莲花的正是观世音菩萨,与经文相应,紧随观世音菩萨后面合掌的就是大势至菩萨。我们想一想,做梦想,想也想不到,什么时候观世音菩萨来给我开车,当然了这是比喻,观世音菩萨捧着莲花台请我去极乐世界,这是多么殊胜的待遇啊,说老实话,在尽虚空遍法界,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恐怕也只有这样一个耀武扬威的机会了,给足了我们面子,但一点是我们要具备的,就是前面讲的这些条件。我们希望每个同修念佛往生,都力争上品上生,实在争取不到也没关系,往生的时候佛同样会来接,只不过品位高下各有差异,但没关系,往生之时,佛与大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极乐世界,须臾是很短的时间内,这边寿命终了,就是这边一口气断,那一边莲花化生。佛来接引,念佛人看到佛来接引,直接自见其身坐莲花台,在坐莲花台的当下就出离轮回,超越三界了。那有人说,中途会不会出交通事故啊,到极乐世界中间还这么远,不用担心,在这个虚空法界之中,一切诸佛都给阿弥陀佛保驾护航,所以魔境不能干扰,这个念佛人一入莲花,从这一刻开始他就不是凡夫,而是极乐世界真实的菩萨了。古大德告诉我们这完全是阿弥陀佛慈悲的本愿所加持的,靠我们自己修学有这样好的成就,这样殊胜的待遇,不晓得要修多少个阿僧祇劫才能修到,所以念佛人沾阿弥陀佛的光。

  念佛人临命终时佛来接引,放光注照,加持这个念佛人,心不颠倒,意不错乱,就只要这个念佛人,临终提得起正念,佛加持,不用担心会受魔境干扰,中间会出现什么障碍,这个不用担心。玄奘大师翻译的这个阿弥陀经,原文是这么说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里面说,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往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佛力加持啊,所以念佛人我们只要好好念佛就行了,不用担心,我将来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是不是忘了,怎么还不来接我,或者这个阿弥陀佛来了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些都不用担心,我们只要好好念佛就行了。假如阿弥陀佛还没来,你不要着急,耐心等待,一定要等到阿弥陀佛来,这是临终接引。

  往生之后,下面这一句非常重要,作阿惟越致菩萨,你看就是刚才说的,这一往生就是真菩萨,往生,阿惟越致菩萨,这是什么概念?阿惟越致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不退转。不退转在菩萨修学过程中有三种不退,最初的位不退,往上面行不退,最高的是念不退,这三种不退,是修学过程中阶段性的成就,譬如证得小乘初果,圆教初信位菩萨,证位不退,他从此以后不再退堕为凡夫,入圣人之位,所以叫位不退。圆教十信位,八信,九信,十信位,这个三个位次的菩萨,地位超过阿罗汉,他们的菩萨行持不会退转,称为行不退,在此之前会退。再往上面,圆教初住别教初地位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明心见性,称念不退。这就是三不退,就这三种不退,通通具足,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位菩萨,就是禅宗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境界,这对一般修行人来讲是梦寐以求的,可是念佛人这一往生,就三种不退通通具备,不但具备,藕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是圆满具备,圆证三不退。圆,到什么时候才圆呢?圆教初住不圆是刚证的,往上面去,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再往上面,初地到七地七个位次,这三十七个位次,都在这个不退的修学过程中,到八地菩萨,才真正圆证三不退,严格说到十地菩萨才彻底不退。这个果报太不可思议了,就是念佛人这一往生,保证圆成佛道,这还是其次,而是这一往生,立刻就跟这一些大菩萨有同样的待遇啊。真是这个,古人说的,观音势至把手平行,文殊普贤并肩而坐,那可不是夸张的。你想一想,我们在这一边,见到观音菩萨只有磕头的份,什么时候你看到菩萨握握手啊?在极乐世界这是事实。看到普贤菩萨,你不可以说,菩萨坐在上面你也上去坐坐,这成何体统呢?到极乐世界,这也是事实。所以无量寿经后面说,如果有人依照这一部经修学,佛说了,行超普贤登彼岸。那么现前呢,真正念佛人这样去做,不但保证将来不退,只要自己现前信念不退,现在就感得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这是佛在观无量寿上说的。就是一个念佛人,若念佛者,当知是人,这是人中芬陀利花,芬陀利花就是白莲花,人中最好的人,真正念佛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这是一个真正念佛人现前的待遇啊,我们都忽略了,都忘记了,要知道我们真肯念佛,我们的便宜可真是占大了,将来往生,有这样好的待遇现前,诸佛护念,诸大菩萨保佑,这都是经文上为我们说明的。不得是愿,不取正觉,这是保证,只要闻名发心,一心专念,必然感得临命终时,佛来接引,自在往生。

  好,我们接着看下面这一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第二十一悔过得生愿。这一愿前一半段愿文是总结前面的三愿,就是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系念就是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就再一次保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肯定往生。那么重点在下面,假如一个众生造了恶业,若有宿恶,就是以前造了恶业,很严重的恶业,或者过去,或者今生,那怎么办呢?能不能往生呢?下面说了,闻我名字,即自悔过,听闻弥陀名号,净土法门,能够悔过自新,为道作善,断恶修善,便持经戒,听闻经中的教诲,依教奉行,那么发愿求生净土,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也肯定随佛往生不退转。这一愿呢,实际上就是净土法门说的带业往生,所以有恶业不怕,但可不要听成有恶业不怕,所以可以多造恶业,这样听就错了,以前造了恶业不怕,要忏悔,从今而后不要再造了,改过自新,断恶向善,能够发愿念佛求生净土,同样可以往生。所以这个法门真的叫广大无边,那么这一愿的精神,实际上是从前面一愿引伸出来的,也就是说,不管什么人,从现在开始,只要肯发菩提心老实念佛,通通往生,就是这个概念。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看愿文,我作佛时,国无妇女。好,我们一愿一愿来学习,这一句是第二十二,国无女人愿。极乐世界没有女众,再看下面这一段愿文,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这是第二十三,厌女转男愿。哎呀,这个女菩萨不要有意见,为什么不说极乐世界没有男众,反而说没女人呢?不要有意见,不是说极乐世界不可以有女人往生,而是到了极乐世界之后,看不到女人,有人说了,是不是对女众有歧视?不是的,读佛经我们知道,经上说,众生的男女相啊是各自不同的业因成就的,一般来说女身是堕落,经上说,女身要转男身,不晓得要修多少世,不过现在有个很快的方法,借助科技的便利,现在有人真的这样做的,但是业障依然在。这个男女实际上真正的用意是说什么,女人,经上常说的,过失是因为一般女众心量狭隘,假如男众心量也狭隘,那就是男人当中的女人,如果女人心量很大,就是女人当中的男人。的确,古人是这么说的,女中豪杰,没说男中女人的,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要体会精神。那么女众念佛呢?临命终时,自然而然转女身为男身,实际上这个男身呢只是个代表,每一个往生的人,都与阿弥陀佛一样,具足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那是平等相,加上男女多余了,这才是真实义,平等相是真的,显示出极乐世界真平等。下面第二十四愿,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第二十四,莲华化生愿。每一个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莲花化生,经上说,十方世界有一个众生念佛,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就生一朵七宝莲花,所以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的莲花怎么样。假如这个人,就是种莲花的这个人,念佛很精进,修学很认真,那个莲花长得很茂盛,莲花光色很好,如果念佛人懈怠了,退转了,乃至不念了,莲花就枯萎甚至于完全死掉。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的莲花有没有死掉,没死掉,长得怎么样,说老实话,我们什么都带不走,将来要比的话,跟人比一比谁的莲花大,谁的莲花光色鲜艳,这才是真实的,我们要把精力用在这些地方,将来佛来接引的时候,我们看了阿弥陀佛接引相,手上捧着一朵莲花,那朵莲花就是念佛人的,上面写着念佛人的名字,人人往生,不会错的,你不要想那么多莲花会不会搞错,不会的。所以将来佛来的时候拿的莲花小了,你可不要嫌弃,那是自己没好好念佛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想到我们在极乐世界的莲花,应该现在就抓紧念佛,为我们的莲花灌溉,把最好的营养提供给极乐世界的七宝莲花,那么莲花化生自然而然就没有亲情的牵挂,不象在这个世间,这个家亲眷属的亲情啊,也的确不容易搞清楚。真正修行,如果不能摆平,也的确很麻烦,所以极乐世界往生的每个人呢,莲花为父母,这个出来看看,大家都是一样的,你不用看到人叫爸爸妈妈,叫兄弟姐妹,没有,大家都平等,所以自然而然没有亲情的牵挂,心地清静,一尘不染,对道业成就有决定的帮助。那么在我们现前,这个几愿合在一起都是讲往生的事情,我们保证在这一生中如果想往生的话,头一个要生起坚定的信心,要发出恳切的大愿,合起来,就是真信切愿合起来。藕益大师说,这就是菩提心,在现实生活中把菩提心充分去发挥,为我们的往生,不断累集资粮,然后,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保证在这一生当中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莲花化生。

  好,恭请诸位将来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大大的莲花,每一个人看到,都能够皆大欢喜。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一愿。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仁山法师讲于新加坡南海普陀山)

  公元二千零七年九月七日

  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阿弥陀佛!

  请掀开经本第33页,从第二行看起: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这是第二十五天人礼敬愿。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这是第二十六闻名得福愿。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这一段总共具足这三愿,前面我们学习过十念必生、闻名发心、临终接引、莲花化生的大愿,这都是说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殊胜果报,而这一段所讲的三愿,虽然都是闻名,所以愿文一开端说十方众生,闻我名字,可不同的是这个几愿所讲的是闻名,而没有在这一生当中往生极乐世界的果报,就是这一生念佛没去得了,有人担心了,那佛会不会白念,放心吧,不会的。不管我们怎么念,且不论能否往生,佛是不会白念的,哪怕发脾气的时候念阿弥陀佛也不会白念,只不过能不能往生就不知道了。那么对一般念佛人来说,象我们平常看到念佛同修也知道要念佛,很多老人家也很认真在念佛,问他干什么呢?存钱,将来死了做鬼啊钱多,的确是这样,我以前在江苏江南一带,很盛行经忏佛事,几乎成了一种风气,很多老人家也常常念佛,边念佛边折元宝,折得越大越好,折完了封一个口袋装起来,上面写XX人存的钱,然后盖上大印,念半天的阿弥陀佛,好像阿弥陀佛是给他看钱的,他也念佛,可是这样念佛是不会往生的。还有一种情况,念佛人对这个世间舍不得、放不下,牵肠挂肚的东西很多,虽然口上喊着我也很想去极乐世界,可是去不了,这话是广钦老和尚说的,老和尚说得好,他说念佛人如果还牵挂这个世间一根草,新加坡的草比较值钱一点,哪怕只有一分一毫的牵挂,临命终时就会造成障碍去不了。不过不用担心,来生接着再念,说老实话,我们差不多就是过去牵挂不晓得哪一根草,这一生才接着在继续念,还有一些呢,他发心念佛就不是为了求生净土,而是希求人天福报。总而言之,凡是不能与前面的几愿完全相应的念佛人,这一生念佛无法往生,可是这个佛是不会白念的,所以这个几愿,就是说念佛没有往生能得到什么样的殊胜利益。所以念佛,怎么算都划算,想往生就往生,不想往生可以存钱,不想存钱可以求人天福报,所以念佛总是好的。

  先说,天人礼敬这一愿,十方众生,闻弥陀名,至心念佛,这地方讲的跟前面差不多,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也很欢喜,相信有极乐世界甚至于念佛也念得很高兴,可是要说往生啊,我再考虑考虑,极乐世界很好,我们这一边也不错啊,这是说非常认真的念佛人念得很欢喜,礼拜归命,他非常认真修行,礼拜是一种修行方法,这地方所讲的礼拜是说他有真诚心,真正在修行,归命就是一心一意归命阿弥陀佛。那有人说既然这么一心一意归命了,为什么他还不能往生,不愿意往生呢?这是另有原因的,就象很多人,平常念阿弥陀佛念得真叫一心一意,很认真,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了,阿弥陀佛先放在一边,找谁呢?观世音菩萨比较有用,的确有这样的情况,有的遇到急难恐怖了,有时候临终遇到病重了,不想往生,阿弥陀佛不念了,平常也念得很认真,临终不念,念观世音菩萨来给我治病,这就说明他没有真正的愿往生心,虽然有真正修学,可是没有彻底放下,内心有所牵挂。以清静心修菩萨行,这是一个真正学佛人,真正修行人,虽然这一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可是得到的果报依然不可思议,现前还会感得诸天世人莫不致敬,那么真正念佛这一生要往生的呢,就不是诸天世人了,而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诸大菩萨之所保佑。那有人说了,我们现在念佛也没看到谁对我们礼敬,也没看到佛什么时候保佑过,实际上,一切诸佛,一切菩萨,诸天善神对于真正发心的念佛人,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顾,可能我们疏忽了,没有觉察到。我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境缘提供给我们,让我们去历练,这一些都是佛菩萨在加持,在护念我们,帮助我们提升境界。一个真正念佛人,真正修行人,一定是对不要说六道众生了,对眼前的大众首先莫不致敬,对每一个众生都懂得恭敬。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头一条叫礼敬诸佛,实际上这是菩提心的具体落实,真正念佛人为什么感得诸佛称赞,诸天善神,互相礼敬,因为这个念佛人他修了这个因,他对一切大众懂得礼敬,中国人有一句话,敬人者人恒敬之。懂得尊重别人,自然而然就感得社会大众,乃至诸天善神的恭敬,这是一定的,那么冥冥之中,的确是这样。大家看地藏经,地藏经上讲到婆罗门女,婆罗门女行住坐卧所到之处,诸天善神都在围绕,拥护她,真是这样,所到之处逢凶化吉,这是冥冥之中得到的利益。现前,一个真正学佛人,走到哪里,应该是受人欢迎的,不过有时候我们不受人欢迎,要自己反省一下,可能我们有不受欢迎的原因。总而言之,修了这个因,一定会感得殊胜的果报。

  下面这一愿,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你看,这是来生的,来生,念佛人,这一生没往生,来生得弥陀这一愿的加持,来生还有继续修学的机会,这是闻名得福,将来投生到哪里去呢?生尊贵家,尊贵家有人讲了,哎呀,来生不愁花钱了,来生可以投到富贵人家了,我们这一生或许投胎投错了地方,这一生有时候很辛苦,很多不如意,而实际上,尊贵的真正意思不是说富贵,在这个地方讲的尊贵家,是说来生能够生到听闻佛法的家庭,就是他有机缘继续听闻佛法继续修学,这对一个念佛人来讲是最重要的,就是来生能继续接着修行,就是假如这一生不能往生,来生接着再修,不会间断,这是最大的福报啊。诸根无缺,诸根是六根,就是身心健康,没有缺陷,这一点很不容易,现代人虽然身体似乎比较健康,可是六根当中,眼耳鼻舌身这是生理上的,有一根往往存在缺陷,就是意根,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就是现在这个医学上讲的精神病,像忧郁症这一些都是属于意根有障碍,精神错乱,身心都没有障碍,这才能保证来生继续修学佛法,就是身心健康,听闻佛法,没有疑惑,没有障碍,这才是最大的福报。

  下面这一愿,常修殊胜梵行,常是生生世世不间断,梵行,梵是清净的意思,清净之行,在这个地方这个梵行直接说的就是来生可以继续念佛,念佛是所有一切梵行之中最为殊胜的梵行,保证念佛人将来肯定成就,所以才说这一句佛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如果不是具足生生世世的善根福德,这一句佛号听不到,纵然听到了,不高兴念,纵然念了,念不下去,这是真的。无量寿经后面说,若非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当年印光大师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到北京就跟这个谛闲老和尚去请藏经,在空闲的时候,他就到北京的街上去逛街,街头上有要饭的乞丐,有一乞丐看到印光大师,和尚,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和尚等于慈悲,等于好欺负,于是乞丐见到和尚都伸手要钱,和尚口袋不装钱,也对不起乞丐。所以有一个乞丐去问印祖要钱,印光大师就从口袋里面拿出一个铜板,然后给他说,你念一声阿弥陀佛,这一块铜板给你,乞丐看了看,不念,印祖想他可能嫌钱少了,就把钱布袋拿出来,钱包啊,里面有好多大洋,在他面前晃了晃,说你尽管念,你念多少这里面的钱全给你。哎呀,要是我们遇到多好啊,可是这个乞丐看了看,还是不念,但是钱是要的,佛是不念的,印祖看到之后,哎呀,摇了摇头,说了一句话,太没有善根了,给他一块大洋,让他走了。不念佛想要钱,哪有这么好的事,证明经上说的,如果不是具足深厚善根福德因缘,这一句佛号听不到,纵然有机会听到了,不肯念。大家有兴趣,明天到街上,到乌节路试试看,口袋装一些零花钱,遇到人叫他念佛,试试看,你看有几个会很认真念,不容易啊。虽然这一句佛号,看起来很简单,好像脱口而出,可是很多人至今还没有机会听得到,听闻到的很多人至今还没有机会知道,要去念这一句佛号,已经在念佛的朋友当中,至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这一句佛号念好。所以这样层层对比才知道,真正发心念佛,就从这一点来讲,那就是无比殊胜的善根福德和稀有因缘,纵然这一生不能成就,来生后世决定成就。阿弥陀佛有愿,保证听闻到这一句佛号的众生一定能够往生不退成佛,当然不一定是这一生,这是这个几愿是保证念佛人决定会成就,那么我们希望是象前面所讲的,我们这一生能往生,就能感得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起来迎接,这是最为殊胜的果报,当生成就,不用等来生。那么这几愿,是闻名当中附带为我们说,纵然这一生不能往生,依然会有殊胜利益,显示出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下面的愿文是说到极乐世界之后的殊胜法益,请看经文。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这是第二十八国无不善愿。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这是第二十九住正定聚愿。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这是第三十乐如漏尽愿。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第三十一不贪计身愿。这个几愿是说到极乐世界之后,在佛法的修学上所得到的殊胜成就,那我们现前能不能得到,这是我们最关心的,实际上,佛法的修学果然真正用心,在哪里都可以得殊胜的利益,不是说往生之后才得到啊。我们看这个几愿,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国无不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从来听不到不善之名,何况其实啊,什么是不善之名呢?象我们现在满世界在喊的,打倒恐怖分子,恐怖分子不会跑到极乐世界,象前面我们看到的,地狱恶鬼畜生,严重的恶名,极乐世界没有,那么这一些离我们比较远,说比较贴近一点,对我们来说,哪些是不善之名呢?我们每一天在生活当中,听到某些声音会感觉到不高兴,那些声音就是不善之名,看到某些事物会产生不好的念头,那些就是不善之事。而事实上,从客观环境上来说,这些音声,这些事相,并不见得是真的不善,我们明白这个真正原因在哪里吗?可能因为我们不善用心,所以才闻到这么多的不善之名,不善之事。刚才吃饭的时候,有一个同修写了个很大的纸条,问了一个问题,怕我看不到,写了很大的字,我还记得,他问的是火中白莲花,大家有没有见过。我见过,白莲花生火,火中生的莲花不容易见,莲花生火常常看到,念佛人发起脾气来就是莲花生火,我们不是在种莲花吗,心是莲花,最好的莲花就叫白莲花,念着念着发起脾气来了,莲花中生火,所以这个很容易见到。可是火中生莲花就不容易了,你说发着脾气发着脾气,忽然一下子清净下来了,哎呀,这个不容易见到。火是烦恼,无明火,这个从我们眼前的角度讲,经上说五浊恶世,哎呀这是个火宅,法华经上讲的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是个大火宅,如果有人能在烦恼火宅之中,保持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佛说了,这个人就是火中生白莲花。白莲花,莲花中的上品,精品,经上还说,水中生者,不为殊胜,莲花在水里面长出来,这并不稀有,很平常,火中生者,最为稀有,希望我们火中生莲花,不要莲花中生火。可有时候,常常搞颠倒,所以这一句话反过来,意思不一样,就在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生烦恼,虽然我们挂名是妙音居士,有时候发出的音声,还真就不那么妙。虽然我们自称弥陀弟子,有时候还真给阿弥陀佛抹黑,虽然我们心心想着极乐世界的莲花大一点,可常常会把自己莲花给烧掉。这都是因为我们在现前的生活当中不善用心所导致的。

  实际上这个不善之名啊并不一定是特指哪一种名字。华严经上说的明白啊,净行品里面,文殊菩萨说的好,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能成就,胜妙功德。后面例举了好几百条例子,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譬如见到恶人了,见到恶人做了恶事,乃至于恶人来骂我了,对菩萨来说这不是恶名,也不是恶事,那我们怎么理解呢,明明是,在一般人看,明明是恶人恶事嘛,那是一般人的看法,菩萨不这么看,记住,菩萨是个觉悟的人,菩萨是个学佛人,我们都是,至少是挂名的,我们在学菩萨,我们果然真的善用其心,那就是真的菩萨了。菩萨见到恶人,见到恶事,他用什么心?生慈悲心,说得容易懂一点,就象孔老夫子说的,看到善人,自然而然生起羡慕学习之心,见善如不及啊,看到某人在做善,我要赶紧向他学,唯恐来不及,看到那个人在造恶,见恶如探汤,探汤就是烧开的滚水啊你用手去摸摸看,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见到不好的人事境缘,就象用手去摸了热汤一样,不自觉的就收回来,自我反省,自我检点,我们不要搞颠倒了。见到好人,有什么了不起,不就做几件好事吗?见到坏人,他比我还坏,还好,还有人现在很多人认为,譬如我们劝人学佛,劝人断恶修善,有人说,善有什么好修啊,这个修善的时代过去了,你看这个世间人都不修善,这意思是说别人都不善,所以我也不要善,我要善就吃亏了。这是把参照物搞错了,搞颠倒了,正是因为别人不善,所以我要反省,我是否跟他一样,我要更加善,如果我跟他一样,那么我要赶紧改过自新,而不能象一般人一样。

  这个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大家都听过,爱因斯坦小时候就曾经是个很不听话,很调皮的坏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每一天不认真学习,天天跑着玩,天天打打闹闹,他也就跟着一起跑着玩,也不认真学习,有一天他老爸就把他叫过来,说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啊,他说你看别的小朋友都不好好学习,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他父亲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有趣,他说以前有两只小猫,这两只小猫有一天爬到一个很大的烟筒上面,就象工厂里面大的烟筒一样,爬到上面以后不小心从烟筒里面掉下去,掉下去之后,在下面的一只小猫,它接触到地面,接触到那个烟筒的底部了,碰了一脸灰,可是上面的一只小猫,踩在它身上,所以脸上没有灰,于是两只小猫,猫会爬墙,掉下去了很快就爬上来,爬上来之后两只小猫就互相对看,大家猜猜出现什么效果,我们常常这样看,看看我对面的同修,看看跟我们在一起的朋友,我们常常看到别人脸上有没有东西,这个满脸是灰的小猫啊,它一看,另外一只小猫脸上很干净,一想我跟他差不多,没问题,一想掉下去之后肯定弄得很脏,可是一看它,它脸上很干净,一想我跟它差不多,我应该也很干净。可另外一只本来很干净的小猫,一看那一只满脸是灰的小猫一想,我可能跟它也差不多,我脸上可能有很多灰,我要赶紧去洗一洗,结果就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状况,那个本来干净的小猫越来越干净,它看到对方的缺点,懂得自我反省,那个满脸是灰的小猫越来越脏,它看到别人的优点,没有认真反省自己是否真的具备,误以为我跟它差不多,这就错用了心。这个爱因斯坦的父亲讲完这个故事,就跟爱因斯坦说了,你愿做哪一只小猫,向哪一只学习?爱因斯坦很聪明,立刻就觉悟到,我不能象那一只不善用心的小猫,不要自以为看到别人不好好学习,我可以跟他们一样也不好好学习,看到别人成绩比我好,我还觉得跟他们差不多,不向人家看齐,这样就把自己耽误了。从此以后,他自己暗下决心,我要做一个与从众不同的人,他最后真的成了。实际上这个故事就是说明,善用心的人,在生活当中时时处处都听闻到帮助自己提升的声音,见到帮助自己学习的境界。不善用心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天到晚听到都是烦恼的声音,遇到都是让自己生烦恼的境缘,而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境缘是平等的,不是哪一个人特别的幸运,遇到的境缘特别好,都差不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用其心,果然善用其心了,那么在现前我们这个娑婆国土,也真的无不善名,的确是这样,这就是说我们心地善。

  如果大家还无法理解,新加坡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许哲女士,有空可以去向许哲女士请教,许哲居士心目中没有不善之人,没有不善之名,她所见所闻都会往善的一面去想,这叫善用其心,真是这样,纵然遇到不好的遭遇,自己不会往不好的地方想,一定会找一个很好的理由,让自己开开心心。美国以前有一个总统,很了不起的总统罗斯福,罗斯福他在没有做总统之前就是一个很能想得开的人,有一天他家里面进了小偷,家里面遭贼了,很多东西丢掉了,假如是我们会作何感想?罗斯福的朋友听到这个事情之后,赶紧写了一封慰问信去安慰他,要他想开一点,可结果呢,罗斯福给朋友回了一封信,回过来安慰他朋友,因为他朋友担心了,他倒没担心,朋友担心了,信里面他说,非常感谢你我的朋友,你给我慰问,但是你不要为我担心,很感谢上帝派这个小偷来,我不但不会怨恨他,我反而非常感谢他,有三个原因我要感谢他,我们想一想,假如我们钱包突然丢了,我们能不能找一个理由要感谢一下这个小偷,除非这个钱包该换了,头一个,这个小偷到我家来他只是偷东西而已,并没有给我搞破坏,也没有伤害我家里面的人,我要感谢他,他手下留情,那么对小偷来讲,他进入这个空间就属于他的,他可以为所欲为,可他没有,说明还是有良心的,要感谢他;第二个,他来偷的只是我财产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他给我留了很多,所以我更应该感谢他;第三个,我最应该感谢他是这一次做小偷的是他,而不是我,感谢他做了小偷,而不是我做了小偷。朋友接到这一封信非常佩服,这是何等的胸襟啊,罗斯福可能没念佛,要念佛肯定上品上生,这么大的心量,不用老和尚教,他就懂得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那么反过来,看看我们,我们现在学佛,每一天喊着要上报四重恩,上报四恩里面,没有把小偷除外,没有把恐怖分子除外,没有把跟我们吵架的人除外,没有把天天惹我们生烦恼的人除外,通通包含在其中,可是我们却找不到理由去感恩,不但这一些我们找不到理由,甚至于生活当中经常帮助我们的人,我们尚且不容易生起感恩之心,所以在生活当中常常听闻到的,的确,不善之名多啊,在我们的感触中总是遇到不顺心、不如意,而实际上反过来一想,不是不顺心不如意,不是有这么多不好的境缘,那些或许正是帮我们提升历练的大好增上缘。所以我们从这个一愿当中得到启示,在现前生活中善用其心,然后就能听闻到,在我们的身边都是善名,所观察到的境缘都能从中提升自己的境界,保持自己纯善的心情,这是我们现前得到的受用。

  下面这一愿,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这是第二十九住正定聚愿。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大家都是同一类聚,共同一个理念。那么定聚啊,在佛法里面讲,把一切众生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正定聚,一类是邪定聚,一类是不定聚。正定聚啊,就是如理如法修学,在这一生肯定成就的这叫正定聚,反过来不管怎么修学,理论方法出了问题,不能成就这叫邪定聚,那么一会儿正一会儿邪这就叫不定聚。我们换个说法好懂,就是把这个世间的人都分成一类一类的,分为三大类,就象常常到念佛堂来的都是念佛人,常常进赌场的都是赌鬼,念佛人应该不会天天到赌场去念佛,喜欢赌钱的,也不可能到念佛堂来赌钱,他聚不到一块,不同类,易经里面说得好,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相同的人总是自然而然走到一起,你看,我们来一起学习佛法的都是有善心的,当然不是说没来的就没良心,不能这么理解,这只能说我们现前具备一起学习的缘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能属于正定聚这一类的,我们遇到佛法能够听闻,而且能够认真学习,在这一生保证成就,这就属于正定聚一类的,就是我们的路走得是纯正的,没有偏差。那么还有一些走的路不正确,譬如误入歧途的,当然我们不能评论现在社会哪些人走的路不正当,不能这么说,现在民主,这个每一条道谁高兴走都可以,但是从客观的角度讲,的确有一些路不好,譬如走向三途了,这些路不好,选择这一种途径的那就是邪定聚,那么还有一些呢,在佛门里面也会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有些到佛门里面来不是要学佛,是干什么呢,是来游玩,消遣,到佛法里面看看有什么好玩的,这个地方说的好玩是说到佛法里面来不是真正用心修学,在道场里面看了几天,这个法师长得不怎么庄严,还没那个牧师漂亮,还不如去教堂去祈祷,这边听两天经,那边去上两天祷告,过几天哎呀祷告也不好玩,还是去打打麻将来的痛快,没有定性,这一类就属于不定聚,就是他偶尔想起来也会闻闻正法,可是不能入心,法不入心,不定聚。

  那么讲到具体的法门修学上,我们更深入的去探讨,在法门修学上有时候也出现这样的情况,譬如我们选择念佛法门,选择之后说老实话最好一门深入,容易成就,最忌讳的是什么?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我说会得罪人,这是菩萨说的,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里面讲得好啊,念佛人最忌讳的是夹杂,何谓夹杂呢?菩萨一条一条列出来,即是又诵经又持咒,又作会,又要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讲一些见神见鬼的话,就是夹杂,好像我们都具备了。菩萨真的很慈悲,把念佛人为什么不能专心,不能一心,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障碍一条一条都列出来,那真的叫大慈大悲,但是这个地方我们简单说明一下,菩萨说的又诵经,哎呀是什么经都诵,当然诵经很好,不是说经不好,但有一点,如果不能让自己的心定下来,诵经多了反而会让自己无所适从。譬如刚听到念佛好,极乐世界怎么样怎么样庄严,忽然看到《金刚经》,《金刚经》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看《六祖坛经》,坛经里面惠能大师说啊,念佛人有病求生西方,他说东方人有病求生西方,西方人有病求生哪方?于是有人就理解为,能大师不劝人念佛,不鼓励人往生,这样一来,就自相矛盾,而事实上呢,这是没有正确理解经义,佛说一切经对治一切众生不同的执着,如果众生看到之后执着越来越严重了,哎呀,这个问题就大了。所以最好,如果不能够圆融贯通一切经典,守一门比较稳妥,这是菩萨劝不要多诵经的原因,如果自己有主见,可以圆融贯通,那没有问题。

  下面说又持咒,持咒就是念佛,念佛同修,这一句阿弥陀佛说老实话,一切经咒通通具备,这话是祖师说的,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咒中之王,无上密法,可是念佛人往往把这一点忽略了,认为念阿弥陀佛没有念咒来得殊胜,而不知道,过去莲池大师说得好,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大明咒,是大神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那个《心经》后面讲的那些咒啊,实际上对念佛人来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通通具足,就怕不肯老实念。又作会呢?佛门里面有很多法会,的确有时候也会让人无所适从,当然不是说法会不好,每一个法会,每一个活动,都能利益众生,但是如果都参加,是有一些为难的。我在国内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老菩萨常常问,说什么我们很为难,怎么很为难呢,遇到佛菩萨的诞辰节日不晓得要到哪个道场去,因为每个道场都邀请,譬如马上地藏菩萨圣诞,这个道场邀请,到我们道场来拜地藏忏吧,那个道场说别去,拜什么地藏忏,来我们这边共修念佛,另外一个道场说不行,哎呀,我们这边有更殊胜的《梁皇宝忏》,于是一个老菩萨真是弄得没有办法,而实际上这就是菩萨所说的障碍所在之处。那么我们明了之后,就知道我们现前的修学应该有一个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这是讲到真正修学了,就是法门的修学。譬如我们选择念佛法门,我们跟念佛道场有缘,很好,我们常常参加念佛的活动,别的道场有别的法会活动,我们有机缘,随喜赞叹,但是我不会常常参加,你要问什么原因,我说个老实话,我们念佛人如果信心不够坚定的话,那边天天举办禅七,然后禅师天天讲,参禅好,你去参禅没参几天禅,佛不念了,最后把自己所学的法门给丢掉了。如果自己定力够的话,可以,就是不为所转,我去随喜,作影响众,这样可以庄严道场,如果自己还不能够有这样的坚定的信念,没有这样的定力,还会受影响,最好象菩萨说的,守住一门,保证我们自己心地清净,不为所动啊。我们这一类呢,这一类是老实念佛的一类,随缘随分,为佛法,为道场,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这是现前,我们的心定下来,这就是住正定聚,皆同一心,往生极乐世界,每一个众生都是一条心,心心念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第二十九,住正定聚愿。

  下面,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这是第三十,乐如漏尽愿。乐如漏尽,这一条实际上就是说念佛的受用,往生之后,有这样殊胜的受用,那么现在呢?现在我们是热恼呢还是清凉呢,就说现在,前天,我们讲堂的冷气一会儿开,一会儿关,到底怎么回事?他说了,有的同修怕冷,有的同修怕热,所以为了平等,那只好一会儿关一会儿开,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你看,就在眼前,我们就会为热恼和清凉而生烦恼,热恼这个名词说得很好,假如现在把冷气关了,从现在开始关了,还剩半个小时,虽然还剩半个小时,假如没冷气,可能大家觉得比半天时间还长,怎么还不讲完啊,热了就生烦恼了,的确是这样,清凉啊,人在这个冷静的时候心就清净了,所以啊,心地净不下来,常常生烦恼的最好到南北极去,趁这个南北极冰山还没有完全融化,让自己冷却一下,的确是这样。人受环境影响,在环境之中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就会产生波动,那么我们念佛学佛的同修在佛门里面多少听说过,佛法能帮我们改变心情,实情上说句老实话是我们自己改变心情,我们要不想改变,再厉害的佛菩萨也改变不了我们,而佛法帮助我们的是给我们善意的引导。譬如,经上会教我们怎样去观想,怎么观想呢,假如现在冷气都关了,不知不觉关了,不让大家知道,然后还悄悄的引导大家,说现在外面下雪了,冬天来了,你这样认真去想,会感觉到有点凉,这是真的。

  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例子有,再热的天有人听到一个对他来说很恐怖的消息,哎呀,马上感觉浑身直冒冷汗,为什么外面天气那么热他感觉到冷,浑身哆嗦,这是说他的心情变得冷了,哪怕是在非常寒冷的地方,如果给人善意的引导,给人善意的关怀,人会感觉到浑身充满暖流,这是真的。中国人有一句俗话,叫善言一句三冬暖,就是给人说句好听话,安慰的话,鼓励的话,赞美的话,哪怕就是在大冬天,哎呀,人感觉到浑身很温暖,那么反过来,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新加坡,差不多每个月都一样,不用六月,假如说一句让人伤心的话,人感觉到这个心很寒,浑身发凉。这就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确心情改变了,不一定受这个外面气候的左右啊。那么这个地方说的真正念佛人是能够懂得善于调养自己的身心,会在生活当中常生欢喜,不生烦恼。永离热恼,跟烦恼永远拜拜了,说拜拜不准确,拜拜是再见的意思,再见就是有机会还会见面,那么跟烦恼不要再见面了,永远离开,心得清凉,烦恼离开了,心地顿时得清凉自在。有人说这不容易,生活中的烦恼太多了,怎么办呢?还是躲在念佛堂比较好,念佛堂里没人吵我,也不一定啊,念佛堂里面就不生烦恼了吗?我看未必,假如我们的念佛堂,我们以前在学会,学会对面二楼的念佛堂,念佛堂要求每一个进念佛堂的人要穿海清,有一天,有一个刚去的同修不知道,没穿海清,而且穿得很不整齐,走进去跟在后面,他也不懂得怎么走路,就是念佛堂的路他不知道怎么走,也不知道要眼观鼻,鼻观心,心入定,他觉得很好玩,于是走进去之后,边走边东看看西瞧瞧,结果呢?念佛堂的同修都念不下去了,怎么来了这么个怪物,头一个念头看到他,他为什么不穿海清,接下来就是,他为什么不会走路,然后就是他为什么不好好念佛,你看看,这是念佛堂,本来以为可以好好念佛,一点风吹草动经受不起,心地马上就受干扰。

  所以啊,真正念佛人,前面说得好,首先是调整心态,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觉悟的心在境缘当中不为境缘所干扰,对境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不生烦恼,这样才能够在现前一切时一切处永离热恼,心得清凉,下面才是快乐啊。如果没有办法永离热恼,没办法热恼,是快乐不起来的,我们虽然讲到法喜充满,说的时候是法喜充满,扭过头来是烦恼充满,有几个人真正能够法喜充满,充满啊,是一切时一切处无不在法喜之中,事实上真正把经上所教的这些方法能用个一分两分,在我们现前生活中立刻就能减少很多的烦恼。不是说到极乐世界才这样快乐,不是,眼前就可以,这才是真实的受用,眼前的受用,最快乐的象漏尽比丘一样,比丘这是出家修行的男众,漏尽,漏是烦恼代名词,尽就是没有了,烦恼断尽了,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想一想,烦恼断尽是什么样子?想不起来,因为我们是用烦恼心去想的。想一想,我们哪一天不生烦恼了,经上说啊,这些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欢喜无比,佛当年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国王出家,出家之后,精进修学,没几天他证阿罗汉果了,证果之后,手舞足蹈,欢喜得不得了,然后人就问他,你高兴什么啊,他说我以前在王宫里面都没这么高兴过,太欢喜了,现在才知道,人不生烦恼是多么快乐。我们怎么快乐不起来呢?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抛开烦恼,心地自然得清凉,清凉得自在,自在生法喜,这是自然而然的。那么这个地方讲是极乐世界的人,极乐世界的大众,他们都生活在幸福美满欢乐之中,我们从这一点去正确理解,就是理解往生极乐世界是非常快乐的事情,不是痛苦的,不是被逼无奈往生的,这个要知道,不要听到哎呀人间无常啊,六道可怕,没办法到极乐世界去躲一躲吧,不是这样的,极乐世界是我们最好的家园,那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要去的地方,而事实上我们真的学会了极乐世界的人过生活的方法,现在就用上,我们现在也能够得到这样真实的受用。

  乐如漏尽,虽然我们不能烦恼断尽,但是可以减少烦恼,虽然我们不象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那样长得那么庄严,我们可以笑得很灿烂,虽然我们这个世界不是黄金铺地,我们可以走最光明的路,虽然我们这个世界空中不是法音宣流,我们可以作如是观,虽然我们这边不象极乐世界都是良师益友,诸上善人,但我们可以学着把恶人看成是善人,这是我们现前能够做到,可以做到的。这是说乐如漏尽,我们从这一愿得到的启示。

  下面第三十一愿,不贪计身。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起想念,哎呀,不容易啊,我们现在都在想念,想现在几点了,怎么还不讲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想,不在念,只是想念的不一样,但是,不出两个方面,我们的想念不出两个方面就是善恶,凡夫的心理状态就是这样,非善非恶的无记,这些心念包含在其中,在我们眼前,没有办法离开想念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去修行?叫我们不想不可能,这是真的,你说可能,我可以不想,那最好不过,可问题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有人做到,哎呀了不起啊,对一般人来说我们鼓励,把不好的想念减少,把好的想念增长,什么叫不好的想念呢?凡是生烦恼的,有害于众生的,不慈悲的想法尽量减少,凡是有益于众生的真诚的念头,清净的念头,慈悲的念头尽量增长,这就是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的,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思维善法,观察善法,而且让心中的善法念念增长,不容一丝毫不善夹杂,久而久之,心中就没有恶念,起心动念全是善的,保持我们心地纯净纯善,这是绝对可以做到的。过去有个修行人,用一个方法观察自己心念的善恶,怎么观察,象我们这样不容易,我们观心,观着观着跑一边去不知道,观着观着睡着了也不知道,睡醒了,哎呀,怎么时间到了。难得有一次能够认认真真观,怎么这么多妄念,没办法制止,过去这个修行人,他用数黄豆黑豆来检点自己心念的善恶,起一个善的念头,拣一粒黄豆放在一边,起一个不好的念头,拣一粒黑豆放在另外一边。

  我们有兴趣可以做个试验,第一次做试验最好不要给人知道,因为黑豆会很多,黄豆可能寥寥无几,的确是这样,就是当我们静下心来观照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心中的妄念是那么多,而且妄念当中不好的妄念还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这一观察才发现,哎呀真的要修行,真的要修心,真的要改变我们的想法才能相应啊,从此慢慢养成心中惟有善念的习惯,以此善念念阿弥陀佛,久而久之,就入这个境界,不贪计身了。贪计啊,贪就是贪爱,计就是计较,贪爱计较是最严重的烦恼,可以说是我们每一天所生烦恼的根本,只要生烦恼,不为别的事情,我们可以做一个统计,我们所有的烦恼加在一起逃不出贪计,贪就是悭贪,计就是计较,如果人不再悭贪,不再计较,决没有理由生烦恼,有人说,我不是为自己生烦恼,我是为了XX人,我是为了XX事,这是个很好的理由,那就生烦恼吧,我们往往为烦恼找很多理由,可是叫我们老实念佛了,我们却会反过来说,我没有时间,我没有空,你看我这么忙,怎么会念佛啊,哪还有功夫啊,但是要生烦恼的时候,决不会说我没时间生烦恼,我没空生烦恼,我已经很忙了,为什么还要生烦恼,不会反过来这么用的,所以这个不会用心啊!往往就是被烦恼控制,佛说得不错,善用其心,成就无量功德,不善用心呢,就增长无量烦恼,这个一愿,实际上还是善用其心的结果,不贪计身,对这个色身不地贪爱,不再计较,跟这个色身有关的所有一切也不再贪爱,也不再计较,从此就得大自在。往生是肯定的,就是一个念佛人怎样才往生呢——不贪计身,眼前对这个世间的大小事可以认真做,但不可以计较,成,不要欢喜,败,不要悲伤,世间人都还懂得是非成败转头空,何况一个学佛念佛修行人,为什么要那样计较,这个里面,如果把自己的利益放下,就再不会去贪了,不会放不下,不会看不过,所以自然而然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一条路,就没有了障碍,那么这样说,说远了,说近一点,在我们今后人生的道路上,再没有任何障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再也不会因为生活的琐碎事情而生烦恼,而不高兴,而斤斤计较了,这才是我们现前真实的受用,这是不贪计身现前的落实。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愿文,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这是第三十二那罗延身愿。我们先看这一愿,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看,跟弥陀经讲的一样,往生极乐世界,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我们今天都非常幸运,大家都是多善根大福德,在这边忍一个半小时,稀有因缘,为了要证明我们自己具足大善根大福德,稀有因缘,所以最天天来忍,的确是这样,往生的众生都具足稀有的善根福德因缘,所以才有这样殊胜的果报,皆得金刚那罗延身,金刚有坚固不坏的意思,那罗延是胜力坚牢的意思。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解里面提到,说这个金刚那罗延,在秘宗是金刚手,金刚薩埵菩萨,这不得了,那是普贤菩萨,是不可思议的法身,那么这样说不好懂,我们说通俗一点,每一个往生的人,都得金刚不坏身,所以到极乐世界,不用担心会生病,做医生的最好改行,极乐世界没人生病,不过现在不用着急改行,极乐世界每一个人身体健康,坚固不坏啊,金刚那罗延,寿命无量,所以往生成佛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体质好,寿命长,又有那么好的修学境缘,肯定一生成佛,坚固之力就是他们有充沛的精力,不象我们啊。我们假如今天讲经是讲到凌晨12点,甚至明天六点,恐怕我们受不了,我们这身体受不了,没有那么充沛的精力,我们这个色身真的不容易,很不容易突破,极乐世界呢这些菩萨,个个是金刚不坏身,所以他永远不会退转,永远不需要休息,我们这边要休息,极乐世界人不需要,体质好,所以有这样大的好处。

  下面这一愿说,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这是第三十三光明慧辩愿。接下来,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第三十四善谈法要愿,这个两愿可以合在一起。先说光明慧辨,每一个人往生的身,是这个身体的一圈都有光明,往生有,现在也有,有人说在哪里呢?现代科学证明,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有光,一般称之为磁场,用特殊的科学器材可以见到这一种光,大概一般人的光都是紫色的,这个心地特别清净的人光是金色的,所以我们说某人精神好,满面红光,某人心情很不好,哎呀,怎么今天这么样意志消沉,好象这个看相算命的说,这个面门有黑光,的确是这样。顶呢,就是每一个人这个顶,头顶,相有园光,我们看到这个画的菩萨一般都有,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这是人心性的能量自然而然放射出来的,另外一个意思这是智慧的象征,智慧光明,这是光明,成就一切智慧,你看光明代表智慧,成就一切智慧圆满的智慧,获得无边辨才,哎呀,无边辨才太不可思议了,辨才,对现代人来说特别重要,辨才就是很会说话。我们想不想很会说话,没理的能讲成有理,死人能把他说成活人,黑能把它说成白,反能说成正,这是很好的口才,但是称不上辨才,佛法里面讲辨才是纯正的,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引导,一般来说,有四种,法无碍辨,就是对所有一切名词术语通达明了没有障碍,义无障碍,对所有一切义理通达明了没有障碍,辞无碍辨,对所有一切方言、不同的种族的语言,通通运用自如没有障碍,这三种是属于智慧,第四种是乐说无碍,假如只有前面的三种而不欢喜说,哎呀,那不慈悲。有人说了,我是很欢喜说,可说不出来,的确有这个情况,那么辨才是要学习的,同时还要求佛菩萨加持,这一点很重要,就象我们现在学习这个为人介绍佛法,讲台上学习讲经,这要辨才利益大众,如果没有辨才真不容易。我现在说老实话没有什么辨才,只是在鹦鹉学舌,但是学了这么久还学下来了,我以前都不知道怎么说话,这不夸张,见到人不知道怎么说话,说这么久啊,打破世界纪录,又说了这么长时间,我以前也没想到,我小时候不喜欢说话,不喜欢见人,见到人就躲起来,我记得有一次,我的父亲有一天要我到隔壁邻居家去讨回我们家的东西,就是隔壁邻居家借了我们家的工具好久没还,然后家人让我去要,我早晨出的门大家猜我什么时候回来的,出过早饭出门,差不多过了中午才回来,不是因为很远,是因为永远走不到地方。我到隔壁邻居家不敢敲门,我不晓得见到人要说什么,可是回家不晓得见到父母说什么,所以就这么走来走去,走去走来,走了大半天最后没办法在人家门口哭起来了,隔壁大爷走出来,说你哭什么,我就说了这个事情,他说你早说啊,这么简单的事情,但是因为自己心里认为我不会说话,我不敢说,所以就不知道怎么说。可是后来学习讲经了,也是莫名其妙,上来之后也就这么说了,说了之后才知道,原来说话没那么难,不信,大家也上来说说看。虽然这个距离很近,有时候给人很大的压力,有些朋友就是在下面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让他换个地方,换到这个地方,哑口无言,不知道要说什么。实际上没什么,还是说话,只不过换了个方位而已,可能面对的听众多了一点。首先,自己要有这个信心,那么讲经这一件事情呢,更需要求佛菩萨加持,因为经义的确不是凡夫所能理解的,一定要求佛菩萨加持,我们或许能体会到少分,求佛菩萨加持我能讲得出来,这还是次要,我还要求佛菩萨加持大家能听得明白,只加持我,我讲的时候明白,可大家听了都不明白,那岂不是白加持了,所以这一桩事情是共同的。

  辨才就是善巧说法的能力,能够非常契理契机的把佛法介绍给每一个众生,这就是光明慧辨。善谈法要呢,就是善谈诸法秘要,把佛法中最精要,这个精要的概念,我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对现前的大众来讲,大家认为最实用的,这就是秘要,因为大家用得着,如果用不着,再殊胜对我们来说是空谈啊,所以能够把佛经中深奥的义理,非常善巧非常浅白通俗的为现前大众说出来,这就是善谈诸法秘要。譬如为大家说这一部经,如果能够把《无量寿经》弥陀本愿变成我们现前的生活原则,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不会觉得跟他有一层距离,不会觉得这是我们生活之余才需要学的,本来就是生活。说经行道啊,这就是在生活当中现身说法,说经是说,行道是做,语如钟声,语如钟声是比喻,能够警觉人心,说法能给人以启示,能给人以引导,能给这个迷茫的人生,以破迷开悟的正确之音,这是佛法在这个时间真正能够发挥的功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几愿,必然能够兑现。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谢谢诸位同修。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仁山法师讲于新加坡南海普陀山)

  公元二千零七年九月九日

  第七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阿弥陀佛!

  请掀开经本第35页,从第二段看起: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这是第三十五一生补处愿。再看下面经文,除其本愿,为众生故,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普贤道,免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第三十六教化随意愿。

  我们先看前面的一生补处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每一个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够得到下面所说的殊胜利益,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这个利益太不可思议了,一生补处,简单地说就是在一生之中决定候补佛位,就象现在弥勒菩萨居住在兜率内院,我们称为候补佛,将来这个娑婆世界众生跟弥勒菩萨的法缘成熟的时候,弥勒菩萨就下生作佛,有很多人很羡慕,怎么不是我来作佛,我们也差不多了,这一愿就是保证,所有念佛往生的人同样都是一生补处,就跟弥勒菩萨一样,这一生就可以成为一生补处大菩萨。那么这有一个概念,你说一生补处菩萨,有什么了不起呢?经上说,凡夫修行成佛,实际上就是到一生补处菩萨这个位置,要修无量大劫才能成就,那么经上有时候说,三大阿僧祇劫就可以了,三大阿僧祇劫是方便说,我们今天不算,从我们今天算是无量劫,要到什么时候才保证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呢?明心见性那一天才算。按菩萨的阶位,十信位不算,到十住位的初住位才算,就好比我们念书,有五十一个年级,十信位就是好象我们现在的小学,往上面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好比是中学,三十个年级,再往上面十地位是大学,十地位上面是等觉,就是一生补处,第五十一个年级。有人说了我们今天排在第几个年级?我们想想我们应该排在第几个年级,我们排在零年级,一年级都不算,一年级初信位,在小乘,证得须陀洹果,他们的境界是差不多的,而我们今天等于是在佛门之外,所以以这个标准来说,我们今天连佛法里面的小学生都算不上,这是真话,说真话有时候会令人难过,可现在有一条捷径,这五十一个年级我们不要念了,中国人讲可以开后门,就是此地所说的发愿念佛求生净土,到极乐世界之后,我们依然是凡夫,可同时也是一生补处菩萨,这一桩事情,只有在极乐世界才可能做到,而且真的做到,在他方世界,可能性都没有,更不用说会出现这样的真实的情况。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这个地球很多国家,要饭的乞丐跟总统差距很大,在过去呢,就是跟国王差距很大,有没有办法让一个乞丐可以做国王,而且保证每一个乞丐都可以做,不是偶然的,这是不可能的。可是极乐世界呢,是真实的,每一个凡夫往生,保证人人成佛,所以古人说就好比过去念书,一般人念书,要从小辛辛苦苦的读书,然后去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最后出来做官,经过几十的辛勤工作,最后可能做上总理宰相,可是有一个特殊的途径,不要这么辛苦,而且位置比他高,就是投胎到皇帝家去,生下来就是太子,保证将来继承王位,还管这些念书人。这人不是别人,就是念佛人,念佛人这一生保证往生到极乐世界,成就就是这一往生,就保证成佛,哪怕还是个凡夫但是一生补处是肯定了,就是决定在当生成佛。虽然决定当生成佛,也不要忘掉依然还是个凡夫,所以藕益大师说,这一种特殊的情况在十方世界是见不到的,就好比什么,我们现在每个人,明天都有可能做新加坡总统,不过不是真的,假设而已,虽然有这个可能,不要忘掉我们现在也只是个平常人,西方净土的殊胜,正是表现在这个地方,人人平等成就,保证每一个人不会退转,这是一生补处愿。

  那么下面这一愿,是另外一种情况,除其本愿,为众生故,有一类发心的菩萨,说了你们都去成佛了,这众生谁来度啊,所以说这个念佛人不慈悲都跑到极乐世界去了,这边还有很多的苦难众生你们都不管了,不是不管了,因为有人管,所以念佛人不用管,而事实上不是真的不管。菩萨发心,都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两个方面,前面保证一生成佛,就是一生上求佛道的这个学业能圆满,这个地方呢教化随意,是圆满菩萨普度众生的大愿。这里面不矛盾,是一体的两面,如果想要发心帮助更多的苦难众生,应该怎么办呢?佛告诉我们,对我们来说,最好先求生净土,到极乐世界有一个保证,再回娑婆世界乃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就象此地说的,可以无所畏惧了,有能力了,现在我们要想度众生,还真的有点困难,不要被众生度跑就不容易了。的确是这样,你看此地所说的这些条件,我们是否都能够具备啊。披弘誓铠,就是乘愿再来,度众生是靠坚强的大愿做动力的,弘誓铠,这铠就是铠甲,就是现在这个战士穿的防弹衣,冲锋陷阵,无所畏惧,靠的是什么?有装甲部队。菩萨入生死海中,利益众生无所畏惧,他穿了防弹衣,他有很好的保护,而我们呢,一入生死海就被打得溃不成军,全军伏没,甚至人都找不到了。有人说有这么夸张吗?我们不妨在生活中冷静反省观察一下,我们有时候有很好的发心,发什么心呢,我要去帮助人,结果呢,我们帮了人人不领情,于是我们心里面就想,这人怎么这样,我在帮他,他怎么也不说声谢谢,甚至于人家没说谢谢,反而说你帮我是应该的,我为什么要谢你,这还是客气的。那么更有甚者,还会恶言相向,你为什么要帮我?经上曾经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佛说舍利佛尊者,过去生中发心要帮助众生,就是我们常说要行菩萨道,听到经上讲菩萨道多么伟大,很想当个菩萨,于是就发心要利益众生,这个心一发,感应就来了,人有诚心,佛有感应,走在路途当中,遇到一个中年妇女在那里哭哭啼啼的,菩萨见众生有苦难不可以见死不救,不慈悲啊,舍利弗想啊,机会来了,我要去帮助她,于是主动询问,你有什么困难,为什么这样伤心?这婆罗门女就说,我的婆婆得了绝症,医生也开了药方,说可以救,但是找不到药引子,所以等于没有药,舍利弗就问那药是什么药引子,婆罗女说,医生说要一个不会生嗔恨心的人,不会生嗔恨心,就是证果的圣人,要用他的眼睛做药引子。哎呀,我们要遇到了,想想怎么办啊,好在舍利弗尊者这个心还是真的发出来了,想啊,我修行还是有成就的,没有嗔恨心,把眼睛挖出来,马上挖出来,毫不犹豫,给了她, 说拿去做药引子,结果婆罗门女说,哎呀,谢谢你尊者,你搞错了,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医生说要右眼,你挖的是左眼没有用,所以舍利弗说,你早说啊,你早说我还能留一只眼睛,现在都要挖出来,挖了一只没用,再挖一只。婆罗门女接过这一只眼睛闻了一闻,我们眼睛什么味道,鼻子虽然跟眼睛很近,可是闻不到什么味道,但是一旦拿出来味道就很特别了,非常腥臭,婆罗门女闻了闻说,这么臭的眼睛怎么可以做药引子?往地上一丢,用脚踩碎了然后扬长而去,一句感谢安慰的话也没有说。舍利弗尊者看到这一种情况,马上就退转了,菩萨道太难行了,菩萨太难做了,我还是做我的小乘自了汉吧,从此退转60个小劫,不容易啊。

  而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说老实话,并不是挖眼这样严重的折磨,常常遇到的可能只是几句我们所谓的冤枉的委屈的话,就这样,我们很多情况下就受不,你比如我是出自于真诚好心帮助一些人、帮助某一个人,帮助他之后,他还不能够感激,还不能体会,甚至于还要回过来诽谤障碍。我们想想,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以前是怎么做的,不是没遇到过,只要我们心中有丝毫感觉到,我好委屈,我好冤枉,我不值得,完了,这个菩萨道已经没了,大家不要难过,大家难过呢就更没了,离菩萨道越来越远。所以我们在经上看到菩萨伟大,为什么诸佛如来处处赞叹菩萨发心呢,就是太可贵了,无私的付出,众生知道我在帮助他,我欢喜做,众生不知道,甚至于回过来诽谤障碍乃至于陷害,菩萨依然欢欢喜喜去做,这才能够象此地说的披弘誓铠,入生死海中教化众生。我们要把我们的弘誓铠找出来,要把利益众生的大愿发挥出来,才能在与众生相处的时候不生烦恼,无私的去付出,这是行菩萨道真实的精神。

  下面这是菩萨教化对象,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教化的对象不是对我们面对的一个两个众生,一切有情,这在菩萨心中,怎么有界线呢,没有彼此的,更不用说,人我之间的界线,乃至于六道九法界的界线,在菩萨心中没有,这才叫一切,这个里面就是佛门常说的要具足大慈悲心,同时还要具足大智慧,大善巧,大方便,缺了一点都不容易。有时候我们是好心,感觉慈悲帮助人,如果没智慧往往弄巧成拙,好心办了坏事,这样的事情很多。好像是去年,我跟几个朋友有机会到山东孔老夫子的故乡去拜诣三孔,有一天我们去周公庙去参观,周公庙很冷清人不多,我们去的时候里面有一个老人家,一个人很孤独的,正好我们一些同修看到老人家,正在学弟子规那一段时间,好了,这一下用上了,见到了年长的人赶紧关心关心,就跟他聊上天了,问老人家,为什么一个人啊,从哪里来啊,老人从内蒙古来的,很远,一个人,说儿女不孝,一个人出来散散心,70多岁。好这些同修很高兴,说我们这个年龄可以做你的儿女,我们来照顾你吧,老人家听了很高兴,以为客气客气,可是我们说的是真的,这几个朋友说的是真的。参观完了说我们一道回去吧,我们照顾你,你一个人住不方便,你跟我们,这几天我们都在这边旅行,我们带着你,我们带的有车,让他坐我们的车,然后说最好住在一起,就让他把他的旅店退掉,住到我们那边。我就跟他们说,你们别做得太过了,免得让人家害怕,果然不错,老人把旅店退了,跟我们不得已,好像被绑架了,到了我们住的酒店,我们把最好的房间让出来给他。老人进去就说,我不要睡床铺,我睡地下就行了,好像是有了什么问题,然后中午出去吃饭,请老人家一起出去用餐,老人家说我带得有干粮,我不用跟你们一起去吃饭,你们去吧。也没多想,吃了饭回来一看,哎呀不大对了,我们住的那家酒店门口停了一辆警车,中国叫110巡警,这个老人正在跟警察认真的汇报,然后看到我们来,警察就悄悄过来,说这个老人说你们绑架他,可能要拐卖人口,我们想了解一下情况。哎呀我们同修听到哭笑不得,我说你们做了好事,赶紧去解释,老人家还是很害怕,躲得远远的,向人家道歉,临走的时候怕老人家旅费不够,我们有同修去送了一点钱给老人,老人说我不要你们的钱,还是心有余悸。这是什么呢,缺少智慧,缺少善巧方便,有时候我们感觉是十分的好心,可是不懂得拿捏分寸,往往不能产生好的效果。所以菩萨度众生,悲智同时具足,表现出来就是善巧方便。

  过去有一个小偷,有一天到寺庙里偷东西,晚上进到这个大殿里面,左看右看,没什么人,再仔细一看,有一个老和尚在那里打坐,好像睡着了,于是没关系尽量偷啊,就把福田箱里面的钱都拿出来,装了一个大布袋,背起来要走了,到门口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喊他,说别走,他吓了一跳,刚才没看到有人,怎么有人在喊我。他就回头,喊我什么事啊,老和尚在说话,老和尚说了,你拿了佛祖的钱,也不说声谢谢就想走吗?哦,他说这么回事啊,那谢谢,我走了,走了。结果没过几天警察把这小偷抓到,他把以前这些犯的案件都供出来,警察从里面查到他偷过这个寺院的钱,带他到这个寺院找老和尚来对质,这小偷见了老和尚,警察就说小偷是不是偷过你们寺院的钱,你们以前有没丢过什么东西,老和尚说这个人我是见过,不过钱他没偷,警察说你不用害怕,他现在已经被我抓到了,老和尚说他是没偷,因为他还说了声谢谢,钱是他拿了,不是偷的,说了声谢谢说明还是懂得礼节的,你有看到小偷偷了钱会过来跟你说谢谢吗,说明他还是有良心的,所以不算他偷的,是我送给他的,这个小偷听了惭愧得无地自容,没脸见老和尚。好了,监狱里面服刑满了之后,一出门头一桩事情来拜老和尚,见到老和尚说我要跟你修行,跟你出家。你看这是禅师智慧的感召,慈悲的力量,不用去找小偷,小偷自己跑来,乖乖的跑来,乖乖的出家,乖乖的学佛,这是什么,就是给人改过的机会,懂得怎样善巧的引导众生。禅堂里面有很多住众,其中有一个小偷老是偷大家的钱,因为禅堂在过去都是常住的,就是在禅堂里面参禅,大家都住在禅堂,里面有一个小偷常常偷大家的钱,于是有人就向禅堂的师父汇报,说XX人是小偷,我们抓到了他是有证据的,你应该把他开除,要不然他会捣乱这个道场,破坏大家的清净心,老和尚说我知道了,结果过了几天又有人丢东西,又这样向老和尚汇报,老和尚还说我知道了,结果次数多了,好像每一个人都被他偷过东西,于是大家联起手来抗议,跟老和尚说你再不赶他走,我们就走,我们没法子住下去了,老和尚说我知道了,你们可以走了,这些人听到奇怪了,老和尚不赶他走赶我们走,老和尚说就是这样的,因为你们不是小偷,你们到外面不会偷东西,所以你们走我放心,可他是小偷,他在道场里面尚且会偷东西,在佛祖面前都会偷,那他将来走出去还得了啊,所以我不能赶他在社会上,这个话说完,这小偷自己站起来,痛哭流涕,当众忏悔,知道自己错了,假如大家要共同来与他作对,可能啊反而会激怒他,他反而会做得更离谱。

  这是经上说的,菩萨对众生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总能力有缘的众生回头是岸,教化一切有情,这里面真是需要无尽的爱心和真实的善巧,而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象这样的大菩萨一样有这样的慈悲,善巧方便,但在生活中与人相处,的确还是不能缺少这一点爱心和智慧的,我们谈不上什么教化很多众生,利益很多有情,可在生活中不要跟众生带来烦恼,不要让更多的人因我而痛苦,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能够多一份爱心,众生就多一份欢喜,就少一分烦恼,这些事例非常简单,也没有那么困难。你譬如,我们有些同修前天看到外面有些朋友不敢进来,在外面听经很热,他就主动去关心外面的同修,为什么不到里面去,里面比较凉快,其实也凉快不到哪里,但是这种善意的关心就给人一种很好的印象,让人马上感觉到还有人关心我,他在外面不是热了,而是感觉到很温暖。这些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而实际上这都是爱心的表现,处处给人结善缘,处处落实我们所学的佛法,一切有情,就是一切时,一切处,我们都有机会为一切众生去付出,除非我们不愿意,不留心,那就没有机会了。

  下面这是说教化有情的具体内容,激发信心,首先让人生起信心,让人生起信心,不是说天天跟人说教,你要相信啊,极乐世界多好多好,你要念佛要往生啊,你不知道XX人往生瑞相多殊胜。对现代人来说,人们更关心的是现前的需要,是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得到什么样的受用,而这些需要我们身体力行为人现身说法的,有时候单靠嘴说是不行的,要有实际行动,才能够启发有缘人的信心,信心生起来,更进一步修菩提行,就是修菩萨道,修菩萨行,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所作所为纵然不能全部,但是应该尽量把菩萨的精神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再往上面提升就是行普贤道,普贤道就是普贤行愿,普贤菩萨的行愿跟一般菩萨行愿不同的地方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平等,没有分别,你看普贤菩萨对一切众生都叫供养,供养诸佛,而一般菩萨是叫布施,布施有高下心的,供养是平等心,我们有把这些众生看的不如我,我同样对待他象对待佛一样,这就是境界又提升了。

  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虽然到他方世界了,这是说我们到极乐世界之后,乘愿到他方世界,或者再回到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纵然生到恶道之中,就是生到三恶道,没有关系,不受恶道之苦,就象观世音菩萨在恶鬼道示现鬼王身,我们不要以为观世音菩萨都现的慈眉善目很庄严的像,菩萨根据众生需要,众生应什么身份得度,菩萨就现什么身。应以鬼王身得度,菩萨就现鬼王身,乃至于地狱身得度,菩萨会现地狱身。那么在现前我们学菩萨也可以随类现身,有人说我不会变啦,会的,大家都会变,只是自己忘记了,疏忽了,你看高兴的时候就变成观世音菩萨,比观音菩萨还开心,烦恼的时候就变成鬼王了,比鬼王的面目还要可怕,进念佛堂的时候好像跟阿弥陀佛一样,与人吵架的时候跟阿修罗差不多,你看这不是在变吗?我们时时都在变,随类现身,把菩萨的精神加到里面了,道理是一样的。我进了讲堂,我现在就变成了听众,我好好地听经,这就是示现行菩萨道,回到家里面,男士就示现作先生,好好对待太太,女士在家里面就示现贤妻良母,走到单位里面就示现是职员是领导,走向社会面向大众,我们的身份时时处处都在改变。但是有一点不要变,学佛的同修,我们的真诚慈悲心不要改变,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这就是此地说菩萨随类现身,随机说法,应以什么身份就现什么身份,现在讲堂里面地脏了,需要拖地,我马上就示现清洁工的身份,我们从这地方去体会,佛法活活泼泼。

  下面举个例子,就很具体,或乐说法,假如这个地方需要讲经了,没人讲,大家应该发心上来讲,欢欢喜喜,你说不会讲呀,不会讲也没关系,只要愿意讲,我们很多同修在下面都是滔滔不绝的,尤其在自己受了委屈的时候,道理是一番又一番,怎么不会讲呢?我们换个位子,也没什么差别,欢欢喜喜为众生介绍我们学佛的心得,当然不一定是在这个地方,说法,在佛法的宏扬过程中是摆在第一位的,众生有机缘闻法才能够破迷开悟,所以举例当中先举说法。有人说了,为什么不重视慈善,慈善是要有善心的人去做,最大的慈善功臣就是劝所有人发善心,假如全世界人都发善心了,没必要做慈善,因为大家都是善人,这才是根本的慈善。所以在佛法里面,最强调的就是讲经说法,因为这是根本,发心做慈善的人也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慈善不是目的,不是说我们永远去给众生帮助啊,最好是让众生也能发善心,自己也能够幸福快乐起来,这才是圆满的慈善,所以在任何时候,教学都是摆在第一位,说法就是教学。

  或乐听法,有人说法,也要有人听,听法也有示现啊,我知道我们同修当中很多都是示现的来作影响众的,这一部经听了很多遍了,很多道理都明白了,但是还要坐一个半小时,干什么呢,俗话讲的捧场,作影响众,不至于让外边人看到讲经的讲堂,听众就两三个,恐怕没什么好听的,而且听着听着人走光了,没几个人了,佛法的形象在社会大众之中树立不起来,所以有人发心出来,弘法利生,就有菩萨发心出来护持道场,流通佛法。你说哪个最重要,说老实话,通通重要,不分主次,在这个里面是平等的,大家发心一样,目标一样,只不过方法不一样而已。

  或现神足,有时候也示现个神通,神通不容易了,需要修行功夫的,但是极乐世界的菩萨是有这个能力的,就象觉明妙行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示现神通,教化众生。总而言之,以种种不同的善巧方便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在这个里面得大自在。

  所以下面说,随意修习,无不圆满,无论是上求佛道,还是下化众生,对念佛人来说都是随心所欲,我们不用担心会忽略哪一方面,那有人说我现在不想出去帮助众生,我只想老实念佛,也很好,好好念,将来往生作一个往生的好榜样,现身说法,走的时候潇洒自如,还要让社会大众看到,这念佛不是骗人的,很好。你象前几年这个中国四川的魏国兴居士,就是个很好的样子,他也不会说啥,也不会用其他方式利益众生,但是表演,往生的时候非常自在,来去自如,说走就走,很多念佛人因此增长信心,很多不学佛的人,因此生起了信心。换一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这是一体的两面。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总结上面这两愿。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个一段里面有两愿,第三十七衣食自至愿,第三十八应念受供愿。

  这两愿也非常需要,衣食自至,往生到极乐世界衣食住行我们难免会担心,也难怪我们习惯了,每一天吃三餐,出门穿漂亮点,走路不要那么累,最好每一天有人接送,住的房子豪华一点,生活舒适一点,这是人之常情,纵然现在这个科技发达,物质生活丰足了,依然有很多人衣食住行相当缺乏。那么对学佛念佛同修来讲,如果不是看得很开,认食住行也会给我们带来困扰,有谁象颜回一样每一天一箪水,一瓢饮,他欢喜不得了,这样的人不多,对多数人来讲还是需要的。但是对于真正明了人生的人来说,需要足够就可以了,不要过份的奢求,这一愿其实也是保证念佛人不用担心衣食住行,将来往生不用担心,说老实话,就是现前还没有往生也同样无需担心,担心是多余的。新加坡的同修福报非常大,大家有空到这个非洲难民营去看看,远的不说,到印尼贫困的地方看看,哎呀新加坡的人真是生活在天堂。我们应该知足了,可是有时候还是感觉到缺了点什么,不是缺了点菩提心,而是感觉出门这件衣服不够漂亮,这双鞋子不够名牌,最近用的化妆品不够新颖,事实上,我们的心促使我们不断在膨胀欲望,这恰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扰。所以真正明了人生,通达人生的人,人生知足就是福,还有多余的与大家共同分享,古人有句话,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有福报不要一个人享,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个人享会出问题,你想想那些人没吃没穿,看到这个人天天在享受,那些人天天心里面很嫉妒,如果逼急了会铤而走险,这个社会上一些不法的现象,往往就是因为贫富差距而造成的。那么我们现前对于衣食住行的需求,不要随意去置啊,能够心满意足就很好,每天吃得饱穿的暖,有现前这么舒适的环境可以生活,还可以学习佛法,我们很幸福了。一件衣服可以穿10年,我说的是我自己,这件衣服可以穿30年,已经穿了10年了,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好,说老实话衣服越穿越舒服,天天换很别扭,新的衣服要试,还有个适应期,刚适应得感觉很舒服了不得已还要换,为什么要换,因为要让别人好看,这个衣服穿出去不合身了人家会笑话,以前老和尚说笑死人了,笑死了,他没死,我们要知道穿衣服的真正功用第一个是知羞,第二个是礼节,衣着端庄大方朴素整齐给人的感觉是最好的,当然不是说不可以换衣服啊,有衣服还是可以常常换的,至少可以让我们欣赏欣赏,但是不要为此而给自己带来困扰。这都是说在修学的过程中,会给我们带来困扰的这些担忧的事情,阿弥陀佛早给我们想到了,极乐世界每一个人这个衣服随心所欲,不用去买,不用去裁缝,不用去选,念头一动想穿什么衣服,已经在身上了,想换马上就换,不用担心穿脏了要去洗,不用,吃饭也不用做,念头一动,百味饮食通通现前,想吃什么不用去买,我想新加坡的同修到极乐世界想最多的是榴莲,到极乐世界最好最大的榴莲,当然不是马来西亚的,通通满众生所愿,这是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啊,体现在这些细节上。

  下面,这是供佛,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自己吃好了也穿的也很不错了,想哎呀留下一点供供佛吧。我们现在好像是这样,极乐的菩萨天天头一桩事情就是去供佛,把供佛摆在第一位,供佛实际上就是向佛去学习,佛并不需要这些,借这个机会亲近佛而已。佛,我来供养你了,实际上借机会来沾沾佛的光,十方一切诸佛,极乐世界的菩萨,通通有机会供养,只要动一个念头,一切诸佛通通供养,经上还说,假如你不想去供养,念头一动,阿弥陀佛请十方诸佛把手伸到你面前,主动来接受供养,所以到极乐世界那个生活真是多姿多彩,非常丰富,这是说日常生活。

  再看下面这几愿是讲环境的美好,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这是第三十九庄严无尽愿。庄严就是我们常说的美好,所以这一愿实际上就是说极乐世界具足无尽的美好,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极乐世界,要不然怎么叫极乐呢?这是略举几个例子,你看国中万物,所有一切万物,庄严清净光明华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没有人把这些美好的事物一一的全部说出来,其诸众生,虽具天眼,虽然极乐世界的众生有天眼,有天耳,有这样殊胜的神通智慧,但是他们也没有办法把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说出来,如果有人能说出来,那就叫可思议啊,说不出来就不可思议,说老实话,极乐世界的庄严不但一般人说不出来,就是诸大菩萨也说不出来,真是经上说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无尽的美好,通通体现在极乐世界的生活中。

  再看下面经文,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一段有两愿,第四十无量色树愿,第四十一树现佛刹愿。

  无量色树,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极乐世界的树,五光十色,都是彩色的,不象我们这里的很单调,偶尔也会有点彩,人为的,极乐世界的树,经上说七宝行树,这个树有多高大呢,这个地方说个数目字,高或百千由旬。由旬是古印度的数字单位,一般说大由旬80里,中由旬60里,小由旬40里,我们就说小由旬40里,百千由旬这是大概的数字。下面具体说道场树高400万里,道场就是阿弥陀佛讲堂,大众天天上课的地方,这里的树有多高呢,400万里,把这个树砍下来架一座桥可以到月球上。那有人说,这么高大的树,我们到极乐世界看不到树梢了,太夸张了,实际上呢我们要了解极乐世界的人身高大,你看经上说阿弥陀佛有多高大呢,观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说个具体的数目字,佛身高60万亿我们听清楚了60万亿那由他,那由他是千万,后面是恒河沙,最后的单位同样是由旬,阿弥陀佛身高60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有兴趣的同修回去算一算,看算出来有多高。惟恐我们没有办法具体地去联想,佛举了个例子,佛眼,就是阿弥陀佛的眼睛,三分开七分合,就这么大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有多大呢,佛眼如四大海水,佛眉间的白毫,我们看到佛眉心好像一粒珠子一样白毫相,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象五座须弥山那么大,须弥山我们不知道在哪里,且说武吉知马山(新加坡最大最高的山),有五座武吉知马山那么大,只是佛眉心的一点点位置,你想,佛的面孔有多大。那有人说了,我们到极乐世界看不到阿弥陀佛的脸,佛告诉我们,每一个往生的众生,身相都差不多,前面我们刚学过的身相平等,说极乐世界人身高大,树如果没这么高大,那才是不成比例,实际上极乐世界的树就跟我们在这边看到的树比例是一样的,这是这个概念。这些树有非常殊胜的功用,你看诸菩萨众,每一个往生的人,虽然善根劣质,就是修行功夫再怎么样不好,也能了知,也能清清楚楚明了极乐世界的树多少品种,乃至于多少类型,多少棵。单说树容易,如果全都说上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好,不容易了。

  下面又说,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这一下不用担心了,老和尚劝了,念佛的同修平常不要看电视,少看,你说很想看,怎么办?赶紧到极乐世界去,你看这地方讲的就是电视,极乐世界天天放电视,极乐世界的宝树的树叶当中就在天天播放十方诸佛世界的新闻,最好的电视剧都在这个宝树当中,不断地重复,想看就看,不需要调频道,念头一动,我现在想看新加坡乌节路在干什么,这个念头一动,就在极乐世界的宝树丛中立刻显现,而且是真实的。大家要注意了,我们现在很有可能正在极乐世界的宝树当中被人观看,所以为了照顾新加坡学佛同修的形象,我们尽量表演的好一些,免得极乐世界菩萨说你看那个,那个XX人还要往生呢,你看现在听经都那个样子。的确是这样,极乐世界用现在话讲,那可真是高科技的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达到极点,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科技跟他相比那是差得太远,所以那是一个圆满的国土,最为幸福的家园,一切诸佛都劝众生到那一边去,这是略举几个例子,犹如明镜,睹其面像,看得很清楚,而且是免费的,不需要卫星转播,这是略举庄严当中的宝树为例。

  再看下面是举其他的例子,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四十二彻照十方愿。彻照十方是说光明,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极乐世界广大没有边际,庄严无尽美好,清净没有丝毫污染,光莹如镜,用个比喻来说明,极乐世界的万物就象宝镜一样都放光明,这个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同样我们这一边也在极乐光明之中,如果有众生有机缘能够见到极乐之光,自然生稀有心,有人说我没见到,前几天有同修说他见到了,还拍了照片,我们常常遇到有学佛同修拍到佛光。前几天有同修拿到他们拍到的佛光说要跟大家解释一下,我看到之后我就问,我说你想听真话还是假话,真话是什么呢,真话这些很平常,而且有很多时候,很多人拿摄相机,你譬如从车窗往外面拍,这个闪光灯打在玻璃上反光,每一张都有佛光,这是真话,然后或者对着夕阳照出来的,云彩很漂亮,每一张也都是佛光,还有阴天下雨的时候打雷闪电,拍出来也有这个效果,这是真话。假话是什么呢,你太了不起了,你能见到佛光,稀有瑞相,当然我们不能排除有一些是真的拍到稀有瑞相,这是有的,我还曾经拍过,但是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这些现象是很平常,佛说的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必要放在心上,如果想拍,往生的时候带个相机,到极乐世界有的是,拼着拍,这是很平常的事情嘛,这没有必要那么样执着。见到这些不管是自然现象还是稀有瑞相,都知道,这些对我们来说都可以当作是一种境界,不要执着就是好境界,执着就变成障碍。那我们在此地所说的极乐世界的光是什么光呢,实际上是心光,是弥陀本愿之光。无量寿经展开字字句句都是极乐之光,我们见到了闻到了应当生稀有心,学习心,这才是我们现前得到的受用,这是光明遍照。

  再看下面,第四十三愿宝香普熏,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一段是说极乐世界一切万物都有奇妙的香味,实际上我们这一边的万物也都有奇妙的味道,只不过不一定是香味,这是什么呢,本质的不同,西方极乐世界人心清净,每个人善良,所以他的环境自然而然清净庄严,不但花草树木皆有奇异的香味,桌椅板凳一切万物无不是具足这样的奇特妙用。下从地际,下面从地际,地际啊就是我们讲的地心,但是这个地球地心我们看不到,因为它不是透明的,极乐世界是透明的,琉璃为地,所以能看到地心也在放光,上至虚空,这中间的宫殿,宫是诗人居住的场所,殿是大家学习的课堂,办公场所,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不能一一细说了,通通都是宝香所成,所以经上说极乐世界是香光庄严,光明,无尽妙香普熏。那么在佛法里面讲的香光都是有表法的,香代表什么呢?在很多这个佛前供的香炉,有时候会看到前面香盘有一个小的写上戒定真香的佛案,戒定真香就是很好的说明在佛门里面香的真实意义,实际上香是心香,我们的心清净了,自然而然心性的香就流露出来了,这个实在对一般人来说不容易体会。据说虚云老和尚晚年这个身体散发清香,老和尚的衣服一年洗一次,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头,这个身上的油垢都很厚,但是亲近老和尚的人都能感觉到老和尚身上散发一种奇妙的香味,不知道在哪里买的,的确是这样。当我们心清净的时候也有这种效果,所以为了我们这个划算起见,不要买香水,修清净心,心清净下来可以省很多香水钱,自然而然从我们的身心流露出来的。香光庄严,光是什么呢,一个人的气质,这个世间人讲磁场,一般人说气质,比较明显的讲佛在大众之中的确是光明显赫,对一般人来说这是内在的涵养所流露出来的气质,这就是香光庄严。

  那么前面这个四十三愿,都是阿弥陀佛为十方一切众生而发的大愿,下面还有五愿是为十方世界发心的菩萨们特别发的大愿,加持十方世界发心利益众生的菩萨,他们虽然还没有去极乐世界,现前就能得到这五愿的加持。我们想不想现前就得到?没人表态说明不想,如果想也很容易,发心舍已为人,菩萨没有别的,就是舍已为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个五愿现前就能得到真实受用。有人说为什么阿弥陀佛为菩萨发现前得受用的大愿呢,因为菩萨发心可贵,一切诸佛都赞叹,菩萨发心舍已为人,一切诸佛都给予他鼓励,所以阿弥陀佛同样发大愿加持这些菩萨。

  我们先看第四十四愿,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这是第四十四普等三昧愿。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第四十五定中供佛愿。

  菩萨,经上说的,菩萨发心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发菩提心,舍已为人,这就是菩萨,果然这样发心现前就得到这样的受用,十方佛刹诸菩萨众,全包括了,闻我名已,就是听闻到弥陀名号,弥陀本愿,立刻就能得到这样的受用,这面有三个名词,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实际上这是念佛三昧的别名,说了三个是念佛三昧三种不同的境界,首先譬如我们发心念佛,头一个念佛心得清净,这是第一步,第二个呢再进一步得解脱自在,最终得普等,普就是普遍,等是平等,心地平等,真正契入诸佛菩萨的境界。我们换个说法,这三种就是一个真正发心学佛的人现前所得到的真实受用,你譬如,我真正发心学佛了,学佛能得什么好处,现前得什么利益,头一个利益不说不生烦恼,至少少生烦恼,有人说不对,我学佛这么多年了还是天天生烦恼,你高兴生有什么办法呢?佛教我们不要生我们还是要生烦恼,你说有什么办法呢?你说烦恼不是我要生的,我没意思生烦恼,就是XX人天天惹我生烦恼,很多人常会这么说,实际上没有人可以让我们生烦恼,只有我们下决心要生烦恼,才肯定生烦恼,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事情并不是象我们情绪化以为的一定要生烦恼发脾气才可以处理,很多时候没有必要,甚至于说什么时候都没有必要,但是,我们在很多时候都认为非常有必要,而且非这样不可,于是我们就烦恼了,有人说不行啊,他天天跟我吵架,我看他不顺眼,佛说了叫忍啊,我也忍了,但是忍了这么久他还是没觉悟,他还是吵我,怎么办,再忍啊,实际上这不是个办法,换一个角度有很多事情可以轻而易举的去看待。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苏格拉底,很多人都熟悉,苏格拉底他有个老婆,这个老婆很霸道,所以古希腊人有句谚语,说到XX人很霸道,就说是苏格拉底的老婆,用她作代称,天天跟他吵架,说吵架不对,她一个人吵,脾气很爆,大事小事有事没事总是拿他大骂一番,有人说这样老婆还不离婚啊,如果现在可能早就拜拜了,可苏格拉底他不但没有离婚的概念,反而感觉到自己很幸福,每一次他老婆吵他,他都在那边非常认真的听,没有一丝毫要生气的样子,她吵完之后,苏格拉底就说你今天进步了,比昨天吵的更清楚,骂的更明白,来喝杯茶接着吵。你看,这是真正聪明人,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哲学家不是没有原因的,心态非常好,我们想一想,我们在面对这些境缘的时候,与其跟他生烦恼,不划算,你还不如坐下来冷静地欣赏,他在那边表演,说老实话很累,他已经很累了,你怎么还忍心折磨他?太不慈悲了,应该怎样呢,沏一杯上好的饮料,他这一边吵完了,请他喝杯补一补身体,免得明天没精神再吵。这才是智慧的处理方法,自己不用生烦恼,这样过不了几天,他也没兴趣吵了,他如果要真的还能坚持吵下去,哎呀,我们要恭喜你了,可能是第二个大哲学家,恐怕会超过苏格拉底。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善于面对这样的境缘,提升自己的境界,改变自己的心态,事实上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烦恼,我们本来可以让心很清净的,本来可以很自在的,很解脱的,可是我们往往给自己找了很多理由一定要让自己不清净不自在生烦恼,哎呀,真是古人说的,世间本无事,庸人独自扰,是这样。那么念佛人呢,如果没有这样好的心态,不具备菩提的心态,觉悟的心态,这一句佛也会念得很苦,的确是这样。不少同修说念佛,哎呀我现在念佛不敢念,在家里念佛又是怎样怎样,出去念佛又怎样怎样,好像念佛是做地下工作的一样,本来念佛是很开心的事情,很高兴,以欢欢喜喜的心情面对生活,用念佛指导生活,我们的生活现前就可以得清静,得解脱。更进一步,普等,心啊逐渐逐渐平等,这就是念佛三昧的现前受用,三昧,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正受,正定,正常的享受,这才是正常的享受。

  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诸深总持就是一切万法,生活当中所有一切大大小小的一切事情,自己都能够看得很清楚,不至于妄生烦恼,自已的心呢安住三摩地,心地如如不动,能够保持这样下去,肯定成佛,菩萨就是这样过生活的,在生活当中不断的历练,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心境,最终成无上佛果。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在禅定之中供养无量诸佛,定中供佛,有人说了,定中还怎么供佛啊,我们只有梦中供佛,我们什么时候入过定啊,入定不容易,我们常常看到入定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啊,实际上,入定不一定要一动不动,菩萨的禅定是在行住坐卧之中。定,就是心地如如不动,不是说这个身不动啊,身不动,身不动很容易,坐在这边打瞌睡,睡着了就不会动了,很容易,可是心还在动,胡思乱想,真正的定,就是心地清净平等,供养诸佛就是以清净平等的心去为一切众生服务。有人说这供佛啊,怎么讲到众生?众生是未来佛,对菩萨来说,对于众生的服务就是菩萨上求佛道的修学科目,这就是对诸佛的供养,诸佛并不需要菩萨供养什么,只需要帮助更多的众生,所以,我们明了了,学会了,在我们现前生活中,我们也能够以这样的心面对一切众生,就是在供养诸佛。有很多人很想修个大供养,供养大法师,供养大德高僧,供养这个比较殊胜的道场,可有时候并不是象我们想的那样,佛教我们最好以平等心供养才真正供养的诸佛菩萨。有很多同修啊到中国去朝山,去过五台山,五台山有一个道场,里面有一座宝塔,这一座宝塔里面供奉的不是别的,是文殊菩萨的几根头发,有人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菩萨教化众生的,在南北朝元魏的时候,五台山这个大佛灵鹫寺就是现在的大显通寺,过春节的时候过去这个大的道场啊逢年过节照例举行无遮大法会,就是这一天无条件免费供养,供斋,所有人都可以来吃饭,那么清早呢大家都来这边忙着帮忙,要举办无遮大会供养所有人,还没有要开饭呢,就来了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小孩,一只手还牵着一个小孩,身后跟着一条狗,来了之后就跟这个负责人说,哎呀我很饿,能不能先给我点吃的?因为还没开饭,负责人就看到她就问她从哪里来啊,妇女说从来的地方来,要到哪里去啊,到很远的地方去,然后这个负责的法师看到了,哎呀也不容易,就先拿点饭给她吃,盛了三碗饭给她吃,然后她的两个小孩也吃了,吃完之后,说你可以走了吧,她说不行,我还要再要一碗,我后面的狗好几天没吃饭了,也给它一碗吧,这个负责的法师一想,这女人也太贪得无厌,自己吃就算了,还要给狗要碗,算了给她一碗,又给后面的那一条狗端了一碗,狗也吃完了,这下可以走了吧?还不行,我肚子里面还有一个小孩,我要为她再吃一碗,这一下负责的法师受不了了,说你这个女人太贪心了,没完没了了,你这不是存心捣乱吗?不再应付你了,你走吧。他这边刚说完,这一个妇女就忽然摇身一变,上升虚空,现文殊菩萨庄严法相,后面的那一条狗是座下的青狮,两个孩子是两边的童子。在场的一千多人都看到,这一下大家吓呆了,为什么吓呆了?在菩萨家里把菩萨赶跑了,文殊菩萨的家就是五台山,现在菩萨回家要碗饭,不给还要赶跑她。我们也差不多,我们常常喊着菩萨慈悲佛慈悲,结果有时候佛菩萨来了,我们把佛菩萨骂跑了,有时候是这样的,上升虚空说了一首偈给大家,苦瓜连苦根,甜瓜彻蒂甜,这个比喻很好,众生为什么苦啊,有苦的原因,不是谁让众生苦的,众生的心他没有种快乐的因,菩萨给机会众生也不知道修快乐之因,苦啊,苦得活该。甜瓜彻蒂甜,真正明了的人,诸佛菩萨为什么那么快乐啊,他们的心彻底改过来了,快乐有快乐之因,大众听到之后非常惭愧,尤其是这个负责的法师,想要拿刀把眼睛挖下来,真叫有眼无珠,不识菩萨真身,好在大家劝,没有挖下来眼睛。菩萨说了,看你们还有点善根,让你们培点福报,留了几根头发下来,拿去供养,种点善根。临走之前又说了一首偈颂,教大家要修平等心,怎样修呢?心平如大地,学佛要学平等心,象大地一样,亦如水火风,象水火象风一样没有分别,如果人能够这样做,的确佛法的真实受用现前就得到,以这样的心去供养一切众生,那就是定中供养一切诸佛。以平等心供养一切众生就是供养诸佛,心地如如不动这就是定中,供养完了之后啊也不会想着,哎呀我这几天做了什么好事,供养了什么很多人啊,没这个概念,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叫不失定意,这就是菩萨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再看下面经文,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这是第四十六获陀罗尼愿。证离生法,离生,生就是生死,彻底的离开生死,这也不容易,两种生死通通离开,三界之内的生死,三界之外的变异生死,通通离开,分段生死变异生死通通离开,这要圆成佛果了。获陀罗尼,陀罗尼翻成总持,就是一切万法的总纲领,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

  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这是最后两愿,第四十七闻名得忍愿,第四十八现证不退愿。闻名得忍,清净欢喜,这是说菩萨的生活,菩萨每一天生活在清净法喜之中,心地安住于平等之中,修菩萨行,就是以清净平等欢喜的心态每一天过生活,这就是菩萨的菩萨行。具足德本,具足无量无边功德之本啊,实际上就是菩萨修学的成就,真正表现在现前的生活之中,得真实受用,这个功德不是空洞的。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一二三忍本经后面有说,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这个三种忍的境界都是地上菩萨的,这一些菩萨得弥陀本愿加持,纵然没有往生,他们境界也能得到很快的提升,成为地上大菩萨,就是把他们的境界提升到最高的层次。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现证不退啊,就是所有一切佛法的教诲落实在现前生活中,现证不退这一愿是最后最圆满的大愿,说到底了,我们学四十八愿,学完了之后怎么用啊?我们知道怎么用啊?不是学完了之后然后就放在一边,这是阿弥陀佛的愿,我们听听而已,顶多我们会想到要往生的时候要靠这个愿,可现前我们能得到什么受用,这一愿实际上就是教我们具体的落实现证不退啊,就是在现前把我们学的佛法,落实在现前的生活当中。佛法不是谈玄说妙,不是存在于死后的一般人看不到的境界,而是活生生在我们当下就可以去发挥作用的,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提出,佛法与生活,念佛与生活,乃至于我们今天学的四十八愿与我们现前的生活是什么关系,愿是生活的动力,一个人在生活当中如果没有美好的愿望,美好的追求,生活就失去了动力,菩萨的生活就是坚强宏伟的大愿在支撑着,所以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发愿。那么我们今天发心学佛,发心念佛,发心学习四十八愿,在我们现前生活中,我们要从自己内心深处生起,不要说为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啦,先要生起一个从今天开始不要发脾气,不要生烦恼的大愿,这比较实在一点,再发一个一切时一切处能够为众生服务的大愿,这比较实在一点,然后以这样的心态,也就是以这样的心愿发愿求生净土,那才是真正念佛人完整的生活。我们这样去学,这一句佛号就活了,这个法门就充满了生机。而现前我们学的这部经四十八愿,的确可以指导我们眼前的生活,所以我们这几天的学习,最后总结,终止,没有别的,佛法不离生活,生活中有了佛法,生活会更加精彩,佛法落实在生活中,佛法的道理才是活活泼泼真实有用的理论。

  佛法与生活是一体的,牢不可分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次学习,大家都能够在今后的人生,当然往生之后不算,往生之后大家肯定幸福不用祝福了,问题是在往生之前我,们能够很好的去面对生活当中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以最美的心情过最幸福的生活。

  好,最后祝福各位菩萨,不但将来肯定往生,现前也都能每一天欢欢喜喜,快快乐乐,幸福美满的过好每一天。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