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8 四、正业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9日
来源:   作者:体方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8 四、正业

 

  “﹝四、正业﹞

  是端正的行为,指合法的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一切合理的行动。解释如下:”

  业就是迁流造作的行为,所以业叫作行,而最端正的行为叫正业。合法的身业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一切合理的行动。能使身心安住宁静而轻安自在的身心行为,一定有其内涵。杀生偷盗邪淫是不正行(包括前面讲的妄语),都含盖在不正确的行为范围中。

  “(1)不杀生:一切善法以仁慈不杀为首。非但人不可杀,一切有生命的动物都不可杀害。杀生的害处,以个人来说:现世受国法的制裁,将来招受苦报。”

  现在年轻人很冲动,为名利或义气争端而一时瞋恨,有时稍微小小的冲突也会拿刀杀人,电视新闻上哪天没有报道?杀了一个人这一生就要受法律的制裁,其实何止这一生?不了解的人都不知道由杀业而带来死后的地狱之苦,将来的业报更苦,一时的意气用事带来的祸害真是无穷的!

  “因造杀业者一定有强烈的惑业为动因,这惑业的本身即是当人将来招感苦报的主因。”

  从愚痴无明(即惑)而来的业力即惑业,业力带来我们这一生的苦报,这一生的行为有一些是受业力的指使而身不由己的。来人间做人不全都是过去生是人,有的是天报福报尽了来做人的;有的是上辈子做人,这一生又来做人的;有的是从地狱到畜生才来做人的……,所以每一个人表现的行为与内心的思惟模式就有很多不同。孩子生出来还没有跟人间现实接触,哪里有什么善恶习性?但有的孩子每天乖乖的笑咪咪的,好象过得很快乐清净自在;有的就不一样,光是哭的声音就吓死人,吃一个东西不满意,哭的声音就惊天动地,可以看出习性很急切。小孩子的心灵倾向就不同,他还没有被外界污染,为什么会这样?这跟过去的习性都有关系。

  一个人犯了错,不管是杀盗淫造了很多的恶业,他要受报。我们为什么会悲愍同情而不恨他?因为了解他的身不由己,没有人天生就是要犯罪的,也没有人天生要让人家枪毙的,真是受过去业力影响而身不由己啊!佛教徒为什么要受五戒?先给你一个规范,慢慢养成习惯,有时业力发作,也会由于你已逐步熏习定力了,也能克制而避免很多犯过错的机会,所以受戒是很有意义的。有人不了解,以为受戒后犯戒罪更重,不受戒就不会那么重,那是错误的观念。受了戒可以防非,防止造恶,即使有业力的牵动,也比较有力量去抗衡。熏习佛法也是一样,听这些正见就是在心中种下正业的种子,慢慢会发展成熟,也能防止恶业的发生。

  “以自他的互动关系来说,杀害他人,影响社会国家的安宁;杀害其它类的众生,则结下恶缘。所以应当戒杀。”

  这一生杀了人,会违反法律社会而不安宁。我们对其它有情生命都不尊重,认为它们本来就是应该给我们吃的。其实它是无能为力,因它是受报而生为畜生道,身不由己任你宰割。我们这一生操了生杀大权,将来的受报就是换你给人家杀,也是身不由己没办法。

  杀害其它的众生,我们就与它们结下了恶缘。想想看,一个人对你一句话稍微不恭敬侮辱你了,你就会把他当作冤仇人而记恨他一辈子。打你伤害你的人,你更是瞋恨怨恨他,生生世世都会记得。难道其它有情生命不是一样吗?当它被我们宰割时也是无能为力的,恐惧与瞋恨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就结下恶缘。所以菩萨的不杀真是慈悲,一切有情是同体大悲的同样法性。今天它的业力所染而变成畜生,我们去杀害它,将来你哪一天受报了,人家也是这样对你时,你感觉如何?人家对我们一句话,我不满,都那么苦,杀害我们更苦!尤其是要杀你的生命,那种恐惧有多大,你们知道吗?所以说将心比心,学法明白了,于心何忍?所以这个杀字业力最重。佛法就讲,由于种种因缘条件实在没有办法,至少吃三净肉:不亲手杀;不为你而杀;不看它在被杀;最少你要注意这些。有人说:我买现成的,比较没有杀的感觉。其实严肃讲起来:“你今天如果不买,他会杀吗?如果大家都不买,他明天还会卖吗?三天都没有人去买,他还会去批回来卖吗?”不可能的!还是有因缘的,你今天不去买,他怎么要杀?虽然不是为我而杀而买,其实还是为你而杀而买。

  佛法的戒律其实就是要你不与众生结恶缘,一旦结了恶缘,将来有很多因缘果报不知要怎么算才会完。真正的讲因缘果报是非常复杂的,讲不清讲不完的。所以在直接契入法性寂灭解脱前,最好能守戒而少犯毛病以少结恶缘。你将来发心出家要修行,有的人就有很多障碍,其实也是过去的因缘所致。要明白,不是出了家就没事,不是身为佛弟子就没事,你没有那个超越解脱的境界,还是要受报的,没有一个跑得了!所以真正要迈向解脱,不杀生就很重要,体证无我还会杀吗?最重要的是有“我”才会杀生,有我的就不得解脱,这也是重点。

  “从对治来说:戒杀,可避免结恶缘。可避免制造障道的因缘,换言之,可避免制造内心的不良因素──杀心。”

  我们将来修行要解脱,那些跟你结恶缘的就会来找你的麻烦,这就是障道。很多人认为自己也没有什么障道的问题,所谓“障道”是即将要成道了才会有,你的修行还没有到某个程度境界,是不会来障道的。那些会障道的因缘是在你要解脱时,绝对会来找你。现在有些人稍微不如意动不动就说:“我现在魔考”。我说:那还早咧,魔如果每天找你,那个魔也太无聊了。你要有成佛的机会,魔才会来考。不是每一个人都魔考,你要有程度,要毕业了才有毕业考,没有毕业以前都是小考,不是真正的大考。

  我们的烦恼、痛苦、执着、爱染是扰动不安不能清净自在的不良因素,正因为制造了这些不良因素,才导致了不能解脱,要注意!

  “从正面来说:戒杀,可以长养慈悲心。大乘法特重慈悲,本着不忍食众生肉的悲心,所以,多提倡素食。这点与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有所不同。总之,无论是自己动手,或叫他人去杀,断了众生命,就是杀生。”

  大乘法有大乘法的特质,最重要的是“大悲为上首”。大乘与小乘的不同处就是多一个慈悲心来对治瞋恨。小乘佛法第一个重要的对治就是贪欲,但大乘最重要的是克服瞋心,所以要有慈悲。西藏那边没有蔬菜植物之类,养的都是畜生,所以民俗都是吃肉。南传以前是托钵,居士护法给什么就吃什么,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我要,我不要;我喜欢,我不喜欢”,那还是执着,所以给我什么就吃什么,就是不执着不贪的意思,那都是方便。佛陀时代的社会风气有护持修行人的这种美德,只要是沙门(所有出家人包括外道),他们都会供养。所以当时的出家人沙门都托钵而不用管三餐及名利的事,专心用功修行。僧团内有些人说,不能每天到有钱人家去托钵,他们福报已够大了,不须要再让他植福;也不能每天专找穷苦人家托钵,他们已为贫穷而痛苦烦恼,去托钵更增添了困扰。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之所以会贫穷是过去没有布施而现在没有福报,更应该给他有因缘来种福田,才可脱离贫穷的恶报。所以佛法就规定,不能专找有钱,也不能专找没钱的,依着次序,第一家托钵没有,就到第二家;第二家没有,就到第三家……,七家都没有,你那天就饿肚子,表示你该饿了,因为你也没有福报。所以福报是与自己的业力有关的。

  有故事谈到罗汉托空钵:阿罗汉叫“应供”,照理是人天福田应受供养。但有个阿罗汉每天出去就是托不到东西,每次回来都是饿肚子。后来看到一位比丘尼每次出去都能托到满满的回来(这是过去的因缘福报)。于是他每天跟在比丘尼后面,多少就会托到一点了,实在没有,那位比丘尼也会分给他一点。你们就要注意了,真的有业力福报的,所以为什么要布施要种福田?你们这一生过得比较好的,就是因为过去种了福田;比较穷苦的是过去没有种福田。六度万行的第一条就是布施,“布施”二字意义很深:人间善法是种福田;出世间法是破贪瞋我见。因为有“我”,所以有“我的”财产、名利、恩爱等一切,这就是众生的执着。我执破了,我所也不会执着。布施是从我所去破贪瞋痴,自己的我执也比较容易破,这是相依相缘的。所以布施不仅仅是种福田,最主要是破我执,能施能舍也是破我执的条件之一,大家要注意。

  “不过不存心的误杀,虽也要负有责任,但不成重罪。”

  尤其是大乘佛法重要的是心念动机,现在的法律也是这样,预谋杀人罪业很重;无心的临时起意的罪就比较轻;还有为自卫,那就不一样了,法律还是要衡量动机的。我们佛法也是一样,有心的业力就很重,无心的不重,走路踏死了一只蚂蚁,那是无心而不是故意的,这样的误杀虽然同样有业力,但不会那么深重。所以要注意动机,尤其是大乘注意的是动机问题。一些公司很有钱,他们布施出一百万冬令救济,还叫记者来拍,上报纸可以作广告。这样的布施动机就不纯,还是为自己的利益而着想,就不是真正无心的布施。大乘的般若慧讲究三轮体空的布施,其功德就很大,意义就在此。

  “(2)不偷盗:即是不与取戒,无论是国家的,私人的,佛教的,凡是有所归属的一切财物,如不得对方的同意,加以窃取、强夺、霸占、吞没,就犯了盗戒。依佛法,不能以饥饿、疾病,或孝养父母、供给妻儿等为理由来盗取。夺取他人的财、物,将会使人生烦恼心,因此,为佛教与法律所不容许。”

  现在的社会偷盗问题非常严重,尤其是很多年青人没有正当的职业,经济没有来源,但花费惯了,所以常常会走上偷盗的路。没有经过人家同意而去拿都算偷盗,“不与取”就是没经过同意而拿的。现在即使盗了国家很多公款,也不过判几年或几十年,不会判死罪。但在佛陀那个时代,他们的法律就非常严重,比如说偷盗现在价值五十块钱以上的物品,抓到就会判死刑,非常严重的。所以佛法把偷盗定成一个重罪,原因也在这里。如果僧团的比丘、比丘尼犯了偷盗,被官府抓去判了死刑,将会影响到僧团的声誉,会被毁谤:“出家人贪欲偷盗被判死刑”,那是多么严重的事!所以佛教就把它列为非常重的戒。现在偷拿再多也没有死刑,只是判几年而已,偷盗是小罪。这里主要的是让我们明白,你侵占别人,人家也会受苦,还是结下了恶缘,尤其是比较严重的像强夺窃占吞没,这对人家的伤害是很深的。佛法既然讲慈悲行菩萨道,就是不要让众生苦,还要让众生解脱才行。你偷盗别人的,人家会起烦恼,这都不应该。尤其有一些人会借口说生病很严重,孩子没钱养,上不了学,不得已才去偷盗。在佛法来讲这些都不成为理由,法律上也不允许,这个我们都要注意,不要找借口。

  其实我个人的看法:最主要的因缘是我们盗拿了人家,即使人家没有发觉,我们也会心不安,这一点很重要!即使小小的几块钱,你偷成功了,也没有犯罪,人家也没有发觉。但在我们的意识里,做过的事都会留下影子,将来你会很不安,你会烦恼,心要得解脱涅槃是不可能的,要证入禅定也不可能。为什么?心不安,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内心要清净,不要去制造这些扰动的条件,因为会妨碍我们的解脱成道,这是最重要的。

  “(3)不邪淫:夫妇的正淫,为家庭的组成,子孙延续的要素,是无罪的。反之,在家男女,即使取得对方的同意,但为国法所不容,或为彼此的亲属保护人所不同意,都属于邪淫,是在家佛弟子所应戒除的。因为这会破坏家庭的和乐,扰乱社会秩序的安定。”

  在家居士(不是出家人)的夫妇生活是正淫,不是犯罪。但除了合法夫妻的正淫以外,不能妨碍社会的良善风俗。法律及佛法都不容邪淫,如果越轨了就象犯罪一样,会带来人与人之间不和乐及社会的扰乱。尤其现在的社会风俗很混乱,身为佛弟子希望自己幸福自在,同样也希望人人幸福、家庭和乐、社会安定,我们本身就要恪守这方面的道德。如果只随着自己的兴趣去发展,就会妨碍别人,而别人同样也会妨碍到你的家庭。我们自己希望家庭圆满,不愿发生不和乐的事情,别人也是同样的愿望,所以我们都要以身作则。

  “如能照着正业的内容而行,将使身心行为纳于正轨,过着无有恐怖、心安理得的生活。进而使社会祥和安定。”

  八正道的正业其实就是正确的行为,最开始必须建立正见及正思惟,才能有正确的行为,身口意才能逐渐走上正轨。一般人注意的是生活的物质经济条件,也希望自己的感情生活很圆满。但往往都疏忽了自己的身口意,如果没有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困扰,同样你也得接受别人给你的困扰。所以每个人想自在解脱或幸福,就必须要具备这些条件,你不去干扰别人,别人也不会来干扰你。整个社会都是相依相缘的,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依相缘的,所以每一个人都从自身做起,把自己的身心行为调整好,整个社会就会安然祥和了。为什么大家要到极乐世界去?因为那里没有痛苦烦恼。其实如果每一个人都照八正道来实践,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同极乐世界一样了。要创造极乐世界就要把自己的身心调好,每一个人都清净,见法解脱涅槃也才有机会。你自己得清净自在了,整个社会也因为没有外在的困扰,大家都过得非常幸福。现在一般人都怪外在的条件对我们产生干扰,其实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之间都是相依相缘的,所以只有管理自己还不够,你还要进一步去关心别人,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这样,社会才有进步的可能,我们的生活环境也才可能有如极乐世界的那种条件。所以“正业”其实就是回到自己的身心行为来,如果自己的行为造成别人的困扰,别人是一定要回报你的,那你怎能清净自在?

返回目录

-----------------------------------------------------------------------------------------------------------------

更多体方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