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 第二讲 行禅和生活禅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恰宓禅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 第二讲 行禅和生活禅

 

  禅修有三方面:行禅、坐禅、生活禅。这三方面对证得深度定力和透视现象的清晰观智来说都同样重要。但在威巴萨那禅修中,获得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观心或心理状态。禅修是心的训练,心的开发或心的培育,因此,要观察和标记每个妄想。

  第二重要的因素是对日常活动的觉知,因为大多数时间我们在做重复的动作和移动。如果不仔细地观察这些日常活动,在一个刹那的正念和下一刹那的正念之间就会出现很多空隙。当专注力不连续时,定力就下降。

  现在,我将详细说明行禅的一些要点。在行禅时,刚开始观“左”、“右”、“左”、“右”约十分钟,非常专注、准确地观察每一步。然后,观三个步骤,即脚的提、推、落的移动。当提脚时,观提的移动,同时默念“提”。

  当脚向前推时,观前推的移动,并默念“推”,当脚落下时,专注、准确地观落下的移动,并默念“落”。

  有时心会停留在词或标记上,并没有专注在脚的实际移动上。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行禅的目的是为了觉知脚的实际移动。标记是为了帮助心准确地专注在目标上,并紧紧地跟着目标。观察的心应该看脚的移动,同时标记“提、推、落”。就这样,慢慢地走,观提、推、落”大约30分钟。

  对于有些禅修者来说,标记有时会障碍他们觉知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应只觉知提、推、落的实际移动。但是,如果没有标记,禅修者可能就不够专注,觉知是肤浅的,心不能捉住目标,经常跑掉、打妄想。此时,就得付出更多的精进来观脚的移动,从而使觉知变得专注、深入。只要能标记,就尽量标记,但是觉知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约半小时之后,开始观提脚前的动机。每个移动之前都有一个动机,是动机使脚提、推、落。在提之前有一个动机,在推之前有一个动机,在落之前也有一个动机。首先,只观提之前的动机。就这样,在一小时行禅中,观“动机、提、推、落”约二十分钟。

  在禅修的开始阶段,行禅比坐禅好,因为禅修目标—脚的移动非常明显,心能够密切地、准确地观察目标。因此,每次坐禅之前都应该行禅,这样就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深度定力。

  应将在行禅中获得的定力带到坐禅中,在坐下的过程中要保持这种定力。当走向座位时,继续观脚的每个移动,如“提、推、落”或“动机、提、推、落”。当到达座位时,观“站、站”,当想坐时,观“想、想、想”。然后非常缓慢地坐下,这样就能观察到改变姿势过程中的每个动作,观这些动作为“坐、坐、坐”。当身体弯下时,观“弯、弯”,当身体接触地板或坐垫时,观“触、触”。当整理衣服、腿或手时,观“整理、整理”,客观地观察所有的动作。这样,在此次静坐中就会有好的定力,妄想很少。

  同样,当坐禅结束,要起身行禅时,应将坐禅中获得的定力带到行禅中,保持这种定力直到走到行禅路线,觉知脚的每个移动,观“提、推、落”或“左”、“右”,“左”、“右”。

  在每次行禅开始,先观“左”、“右”,“左”、“右”大约五到十分钟,这样有助于恢复身体的循环,因为在坐禅时,身体循环变慢。然后,观三或四个步骤,即“提、推、落”或“动机、提、推、落”。

  当禅修者在修行中有经验时,想在行禅时观更多的目标,如“动机、提、推、落、触、压”。当脚落下接触到地板或地毯,观“触”。但要确保触觉明显,要将脚平平地放下,先观脚后跟,然后观脚趾。通过这样放脚,有时候禅修者在行禅中获得深度的定,感到脚后跟上有什么东西。于是,禅修者就可以增加被观察的目标,可以观“动机、提、推、落、触、压”,“动机、提、推、落、触、压”。也可以一个动作标记两次,如“提、提”,“推、推”,“落、落”,“触、触”,“压、压”。也可以要将脚的提起分成两个步骤。提起脚跟时,观“提”,抬起脚趾时,观“抬”。这样,观脚的移动为“提、抬、推、落、触、压”。

  这样练习约四五天后,有可能观到每个动作之前的动机,于是观“动机、提”, “动机、抬”,“动机、推”,“动机、落”,“触”,“动机、压”。但是,在触之前没有动机,只是观“触”。当要提起后面的脚时,前面的脚会轻轻压下,此时观“动机、压”,“动机、提”, “动机、抬”,“动机、推”,“动机、落”,“触”,“动机、压”,等等。

  禅修者自己知道是否能将心专注在这么微细的脚的移动上。如果能轻松、舒适地观察,应继续这么做。但是,如果感觉到观更多的目标有压力时,应减少被观察的目标到平时的数量。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大多数禅修者能够观到三或四个步骤,即“提、推、落”,或“动机、提、推、落”。

  观脚移动前的动机和在日常活动中所有动作和移动前的动机非常重要。每个身体的动作和移动之前都有一个动机,但只有放慢所有的动作和移动时,才能捉住并观这个动机。在日常活动中也一样,比如当你要伸胳膊时,观想伸的动机是“动机”,然后在胳膊缓慢移动时,观“伸、伸、伸”。同样地,当在静坐过程中感觉到头上痒时,尽管观这种感受是“痒、痒、痒”,但痒并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厉害,难以忍受,于是禅修者想挠痒。可以挠痒,但要有正念!想要移动胳膊时,有一个动机。因此,要观“动机、动机”,然后,非常缓慢地举起胳膊,观“举、举、举”。当手到达痒的部位时,观“触、触、触”,然后观“想挠”,之后观“挠、挠”。当痒消失之后,观想把手放下的动机是“动机、动机”,然后观“放、放”,等等。

  不管做什么,都必须非常慢,同时观该动作的每个单独的移动。这些移动是风大,必须充分地、客观地认识风大。风大是物质单位,表现为移动或振动。移动也具有无常、苦、无我这三共性。通过非常专注地、准确地觉知伸胳膊或弯胳膊时的单独的移动,当这些移动一个接一个地生起、消失时,能够体验到移动的无常、苦和无我。

  非常准确地认识每个单独的移动能够去除“我”或“我的”的观念,这是所有负面心理状态或烦恼的原因。当禅修者能够尽可能地观察到在行禅和日常活动中每个单独移动前的动机时,禅修者才通过亲身经验认识到是动机造成脚提的移动或胳膊的伸展或弯曲。是动机将脚推向前,是动机使脚落下等等。没有人、众生或我在提脚、推脚或落脚。

  这就是观智,称为“威巴萨那智慧”,其洞察脚的移动,客观地认识脚的移动。观智能够引导禅修者证悟,即使在行禅时也能证悟。通过练习行禅可以证得任何道智或果智。

  当佛陀80岁临涅槃前,于卫萨之夜躺在库辛那格拉公园的床上时,有位外道名叫苏拔达来请求阿难允许他见佛陀。苏拔达问了佛陀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与灭苦或证得涅槃无关。佛陀回答说:“苏拔达,现在不是我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将教你导向灭苦的道路。仔细听!”苏拔达聆听了佛陀关于八圣道的解释,八圣道就是导向灭苦的道路。

  在八圣道中,有一个心理要素叫“正念”。佛陀说:“苏拔达,正念加上其他七个要素就是导向灭苦的道路,因此要培养正念。”然后佛陀教导他如何客观地觉知身心中发生的任何现象。苏拔达对佛陀的教导很满意,礼拜佛陀之后,退到公园一个隐蔽的角落。他并没有打坐,而是来回行禅,准确地、专注地观察脚步的每个移动。经中并没有提到他如何观脚的移动,只是说他练习行禅。我想他也像我们在此禅修营中这样观脚的移动,因为每个动作或移动都是要必须充分认识的物理现象,都具有无常、苦和无我三共性。

  在几小时之内,苏拔达就体验到了脚移动的三共性,清晰地透视到现象的无常、苦和无我。他的观智逐渐成熟,经历了所有层次的观智,证得了第一道智,须陀洹道智,第二道智,斯陀洹道智,以及第三道智,阿那含道智。最后,他证得了第四道智,阿罗汉道智,成为了阿罗汉。他回到佛陀身边,汇报了他的证悟。苏拔达是佛陀一生中最后一位成为阿罗汉的弟子,他只是通过练习行禅就成为阿罗汉。

  因此,要认真地行禅,准确、专注地观察每个移动。脚的移动是物理现象,透视到它的无常、苦和无我,观智就会不断进步。

  对日常活动的觉知也是禅修进步的重要因素。在《大念处经》里,佛陀单独开示了一篇明觉章。该章教导了正念禅修的方法。西方巴利文学者将该章名称翻译成明觉章。尽管可以这样翻译,但我想它也可以译成“对日常活动中所有动作和移动的完全觉知”。

  佛陀说:当前进或后退时,客观地观察。当伸展或弯曲胳膊或腿时,客观地观察。当前看或侧看时,客观地观察。当握住袈裟和钵时,客观地观察。或者,对未出家的禅修者来说,当穿衣或准备穿衣时,客观地观察每个动作和移动。

  佛陀甚至教导我们在厕所或浴室里也要觉知所有动作和移动,因为任何一个没有正念的动作都会使心染污。如果某个动作没有正念去做,没有观察,这个动作就会导致烦恼进入心里。比如,如果放手时不专注放手的动作,手会碰到东西,造成不舒服或甚至受伤,于是瞋心生起。如果慢慢地、专注地把手放下,观“放、放、放”,就不会出现意外而受苦。

  当吃饭时,假如你在咀嚼面包,观嚼的动作,标记“嚼、嚼、嚼”,将注意力导向嘴的移动,不是食物本身。当禅修者专注觉知嘴的移动时,就感觉不到食物的味道,不知道食物是酸、咸、甜或辣。于是,对食物就不会生起贪心。由于注意力被导向嘴的移动,并观“嚼、嚼、嚼、嚼、嚼”,对食物既没有贪心也没有厌恶。

  随着定力越来越深,禅修者逐渐认识到这些移动一个接一个地自然地生起、消失,于是知道嚼的动作的无常。在此时刻,既没有贪,也没有瞋,也没有任何其他的烦恼,因为禅修者在觉知嚼的动作。以此方式,通过逐渐放慢所有的动作和移动,能越来越仔细地观察每个现象。如果不放慢日常活动中的动作,注意力就不能准确地捉住每个单独的移动。只有当日常活动中的所有的动作和移动放慢时,心才能捉住每个单独的动作和移动,才能看到它的生灭,透视其无常,等等。

  阿难尊者就是通过对日常活动的觉知证得了阿罗汉果。当佛陀在世时,阿难尊者只证得了第一道智,即觉悟的第一阶段。在佛陀涅槃三个月后,马哈迦沙巴尊者想召开一次结集大会,他们希望阿难尊者也参加。但是,必须是阿罗汉才能参加这样的结集大会。由于阿难尊者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位,他被要求在结集大会开始前成为一名阿罗汉。阿难尊者精进地修行,觉知所有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

  他整个晚上都在行禅,获得了深度的定力,他走向房间准备坐下,有正念地觉知所有的动作和移动。到达床边时,他站在那里观站的姿势,然后坐下,觉知坐下过程中的所有动作。由于长时间行禅,他感觉全身僵硬,想躺下休息会儿。他慢慢地躺下至一个倾斜的角度。在他的头碰到枕头之前,就在他的脚离开地面的那一刹那,他证得了其他三个层次的觉悟。在躺下的那一刻,他体验到了所有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的生灭,证得了阿罗汉果位。第二天早上,他参加了佛经的第一次结集大会。

  阿难尊者通过专注地、准确地觉知日常活动,并越来越仔细地观察它们,证得了其他三个更高的层次的觉悟。这就是为什么对日常活动的觉知是在定力和观智方面取得进步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对所有的活动都要认真对待,越来越仔细地觉知每个动作和移动,尽可能地放慢所有的动作和移动。

  愿你们正确了解行禅的方法和对日常活动的觉知,勇猛精进,证得苦的止息。

返回目录

-----------------------------------------------------------------------------------------------------------------

更多恰宓禅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