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智敏法师:《掌中解脱》思考题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1日
来源:   作者:智敏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智敏法师:《掌中解脱》思考题

 

  一、纠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

  1.    暇满人身有何大义?应当如何珍惜?

  2.    此处不正动机谓何?应当如何纠正?

  3.    业力大小与何有关?为何我们多半会堕恶趣?

  4.    对后世将生何处,为何不依神通打卦等?应当依何获得决定?

  5.    皈依三宝如何使我们脱离恶趣?

  6.    人天善趣为何不可保信?如何对轮回生起怖畏?

  7.    如何解脱轮回?

  8.    为何不应以自己解脱为满足?

  9.    云何一切有情皆是我母?

  10.   其作我母时代已过,为何应报其恩?云何方称超胜圆满报恩?

  11.   即身成佛,我们能够做到吗?

  12.   为何要学菩提道次第?学后应如何行?

  13.   如何引出菩提心所缘相?

  14.   即便在发愿中也包含简略但全面的“三士道次第”,其理云何?

  15.   何等堪为所修之法?为何应观察所修之法?

  16.   为何说“密法的甚深,也依赖于‘道次第’才得以体现”?

  17.   云何一切佛经都是“道次第”?

  18.   “道次第”之名始于何时?

  19.   深、广道次第传承分合情形如何?

  20.   宗喀巴大师是如何完成《道次第广论》的?为何又造《略论》?

  21.   何谓“道次第八大引导”?为何须要“引导传承”?

  二、阿底峡尊者生平与藏地道次第引导的起源

  22.   何谓“三主要道”?

  23.   云何讲“菩提道次第”必须根据科判?

  24.   菩提道次第引导分几大科?

  25.   阿底峡尊者其身获得之殊胜功德略举一二,就其触动自心之处谈之。

  26.   阿底峡尊者赴藏前当时西藏佛教状况如何?尊者于圣教所作事业有哪些?

  27.   智光叔侄迎请尊者之事迹于己有何触动?

  28.   尊者为何称菩提光为“贤弟子”?

  29.   噶当三派传承如何?

  30.   宗大师的教法有何特色?

  31.   南传派传承情况如何?

  三、道次第教授的殊胜与如何听讲此法

  32.   何谓“四殊胜”、“三别法”?

  33.   云何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34.   大小乘是针对个别化机而说的,这种说法对吗?

  35.   云何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36.   不能将圣言现为教授有何过失?

  37.   如何正确处理闻、思与修之关系?

  38.   如何做到能将一切圣言现为教授?

  39.   “噶当”何义?

  40.   将圣言现为教授的标准云何?

  41.   “通达一切圣言无违”与“一切圣言现为教授”,二者差别何在?

  42.   何谓佛陀密意?

  43.   当如何获得佛陀密意?

  44.   此处“极大恶行”谓何?

  45.   何谓“所诠义四殊胜”?

  46.   云何所诠圆满?

  47.   云何对“道次第”单作一次速修,亦为修习一切圣言之义?

  48.   云何“易于受持”?

  49.   云何“胜出余轨”?

  50.   此科有何重要性?

  51.   闻法有何利益?

  52.   听闻无厌与念佛参禅有无矛盾?

  53.   云何于法与法师发起承事?

  54.   云何离三种杂染?

  55.   云何不介意法师五处?

  56.   何谓“器之三过”?如何断除?

  57.   何谓“依六种想”?

  58.   我们身患烦恼重病,云何不感到疼痛?

  59.   云何于所闻之法应认真实修?

  60.   何谓“教油子”?成因云何?

  61.   对“道次第”变得油滑有何危害性?

  62.   为何将所闻之法落实到自心上尤其重要?

  63.   何谓无染法施?无染法施有何胜利?

  64.   云何说法者于大师及法发起承事?

  65.   应以何等意乐及加行说法?

  66.   说法者应断除哪些过失?

  67.   说法者走向讲法堂时,应如何观想以纠正动机?

  68.   于何等境应说及不应说?

  四、加行法之一

  69.   为何应作打扫?

  70.   打扫有何功德?

  71.   小路尊者的公案对你有何启示?

  72.   应如何作打扫?

  73.   如何安布身、语、意所依?

  74.   云何对佛像作真身想极其重要?

  75.   供养的本意云何?

  76.   何谓“物谄诳”?

  77.   “五邪命”指何?

  78.   何谓动机谄诳?检查自己有此动机否?

  79.   为何应端严陈设供品?

  80.   为何应亲手献供?

  81.   若无实物可供,应如何作?

  82.   “出家人应以修行供养为主”,对此你如何理解?

  83.   以供水为例说明关于献供的具体方法。

  84.   身具八法,哪八法?

  85.   为何应作数息观?

  86.   修法之始,为何纠正动机极其重要?应如何纠正动机?

  87.   皈依境中,为何应观释迦牟尼佛其体性为上师?

  88.   修法的主要障碍有几?

  89.   大乘不共皈依,皈依之因有几?

  90.   念四句皈依时,应如何观想?

  91.   为何诋毁凡夫僧伽也不可以?

  92.   如何修“以果为道发心”?

  五、加行法之二

  93.   为了迅速在相续中生起证悟,应该致力于哪些方法?

  94.   “资粮田”一词的训诂是何义?

  95.   生起资粮田之前,应如何收摄前面所说的皈依境?

  96.   莲、日、月之座垫表示何义?

  97.   所观之主尊是谁?

  98.   “上师三重萨垛”,哪三重?

  99.   观想资粮田诸尊时,应具备哪些要点?

  100. 为何要沐浴圣众?

  101. 普贤七支供,哪七支?

  102. 曼荼罗其义云何?

  六、加行法之三

  103. 为何需要忏罪?

  104. 忏悔有何功效?

  105. 净罪程度视何而定?

  106. 四力忏悔,哪四力?

  107. 随喜有几种修法?各有什么功用?

  108. 经云:“佛不入涅槃”,我们为何还要劝请他们不入涅槃?

  109. 回向包括哪六个方面?

  110. 不作回向有何过失?回向有何功德?

  111. 七支作为三毒等的对治,具体如何?

  112. 七支如何摄入积、净、增三事之中?

  113. 外障碍、内障碍、秘密障碍各指什么?

  114. 为何应视上师与本尊无别而作祈祷?

  115. “修”谓何义?何谓“观察修”?何谓“止住修”?

  116. 若于正法不按次第任意选修会染上何等过失?

  七、依止善知识——道之根本

  117. 宗大师称依止善知识法为“道之根本”,有何深义?

  118. 依止善知识有何利益?

  119. 亲见无量诸佛与亲近具缘上师,你如何选择?

  120. “较供三世一切佛,供师一毛孔为胜”,如何理解?

  121. 上师的打骂我们应如何对待?

  122. 不依止、不如法依止各有何过患?

  123. 何谓“恶友”?

  八、意乐依止法

  124. 详述大乘共道之上师应具何种德相。

  125. 十种功德中五为主要,哪五种?

  126. 由时运故,末法时代德相具足之上师难觅,最低限度应具何种功德?

  127. 弟子应具何种德相,依止方能受益?自己应该怎样完备此德?

  128. 云何修信为根本?此处之信属何种信?

  129. 为何应观师为佛?

  130. 上师示现凡夫相,我们能观上师是佛的原因何在?

  131. 视师如佛,具体观法云何?

  132. 云何“佛的加持和贤善事业,只有通过上师纔能得以实现”?

  133. 诸佛菩萨以何方式利益有情?

  134. 云何不应观师过失?若生观过之心,如何对治?

  135. 修依止善知识法生起何种体验方够量?

  136. “师恩胜佛”,其理云何?

  137. 念恩生敬,应如何修?

  138. 自己现在之安、乐、名是自己一手造就的,这种想法对吗?

  九、加行依止法及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139. 加行依止法有哪三类?何者最上?

  140. 师不现前,应如何修“加行依止法”?

  141. 云何正念?云何正知?

  142. 举例说明如何以正念正知监督自己的身口意三门?

  143. 为何应该首先对暇满加以体认?

  144. 何谓八有暇、十圆满?你如何体认?

  145. 暇满人身有何大利?

  146. 思维暇满难得方法有几种?各详述之。

  147. 修习暇满、利大、难得,生起证悟之标准是何?

  十、死亡无常

  148. 修习暇满、利大和难得之后,应生何种欲乐便可开始三士道次第而修心?

  149. 共下、中士道既是发菩提心的前行,单立上士道已足,云何别立下、中士之名?

  150. 不念死亡过患有几?

  151. 云何修法首先须要舍弃现世?舍弃现世意味成为乞丐吗?其真正内涵究竟是何?

  152. “心极法依止”、“法极穷依止”、“穷极死依止”、“死极荒沟依止”是舍弃现世修清净法的秘诀,试详述其内涵。

  153. 依种敦巴语,法与非法的界限何在?

  154. 修习念死有何利益?

  155. 云何依三根本、九种因修习念死?

  156. 如是依三根本修习念死后,各应获得何种决定?

  157. 云何修习死相?

  十一、三恶趣苦

  158. 我们后世除恶趣无处可去,理由何在?

  159. 地狱大致分几种?

  160. 大有情地狱,其处所及受苦情状云何?寿量云何?

  161. 分别举例说明能感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大号叫地狱、无间地狱之业因云何?

  162. 近边地狱有几种?处所何在?受苦情状云何?

  163. 寒冷地狱,其处所及受苦情状云何?寿量云何?

  164. 能感寒冷地狱之业因云何?

  165. 独一地狱处所何在?试举一例说明其间受苦情状?

  166. 我们应如何思维饿鬼共有的痛苦?

  167. 饿鬼别苦中,云何具外障、具内障及具喉结?

  168. 投生饿鬼道之业因云何?

  169. 畜生总苦云何?感生畜生之业因云何?

  170. 观恶趣苦,应生何种感觉堪称真切?

  171. 念恶趣苦圆满的标准云何?

  十二、皈依——入圣教之门

  172. 清净的皈依须具何种条件?

  173. 下士、中士和上士的皈依之因各云何?

  174. 应择何等作皈依境?其理云何?

  175. 要救离所有轮回及恶趣苦,必须三宝全备,为何?

  176. 佛之身语意及事业四种功德各云何?

  177. 云何法功德?

  178. 云何僧功德?

  179. 佛、法、僧之体性差别云何?对三者之信解差别云何?

  180. 有人云:一切有情皆诸佛所化之机,苯教中亦有诸佛菩萨化身,故修苯教有益无害,然否?

  181. 云何普通皈依、殊胜皈依?

  182. 皈依利益有几?

  183. 云何皈依个别学处?

  184. 云何皈依共同学处?

  十三、深信业果——一切安乐之本

  185. 修皈依“体验引导”,具体修法云何?

  186. 对于业果起深忍信,其重要性云何?

  187. 业决定是否同于宿命论?为何?

  188. 业增长广大是否于因果不相称?为何?

  189. 为何说业果的道理比空性更微细难测?

  190. 在修“业决定”、“增长广大”、“未造不遇”、“已造不失”四种业果总相之理后,于善恶业取舍各应获得何种决定?

  191. 试从事、想、动机、烦恼、加行、究竟等方面分析十不善业?

  192. 十不善业轻重差别之因素云何?

  193. 十不善业所感异熟果、等流果与增上果各各云何?

  194. 举例说明如何使白业道圆满?

  195. 具力业门有几?

  196. 受未受戒二者作善作恶有何差别?未造善恶时有何差别?

  197. 云何“性罪”?“遮罪”?二者差别云何?

  198. “还净法”与“四力对治”对于忏罪各各有何必要?

  199. 云何“能引业”?“能满业”?

  200. 云何“决定受业”?“不决定受业”?

  201. 八种异熟功德谓何?其因云何?

  202. 思业果已该如何行?

  203. 四力忏悔中之四力各各云何?

  十四、思轮回苦

  204. “解脱”何义?“轮回”的本意云何?

  205. 发起求解脱心的方法有几种?

  206. 云何思惟轮回总苦?

  207. 云何思惟生苦?

  208. 云何思惟老苦?

  209. “该病者病,该死者死”,如何理解?

  210. “上流为心苦,平庸从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坏此世间”,如何理解?

  211. 为何说苦的真正由来不是因住所、友伴等外在条件造成的?苦的究竟根源是何?

  212. 云何思惟非天苦?

  213. 云何思惟天苦?

  214. “无论生在何处,本质都是痛苦,只不过受苦的形式有所改变而已”,试以自己切身生活说明。

  215. 何谓“周遍行苦”?

  216. 何谓“取蕴”?

  217. 为什么说“在没有对周遍行苦发起厌离之前,不可能真正做到厌离轮回”?

  十五、思惟苦因与抉择解脱道性

  218. 何谓出离心?

  219. 出离心在上、中士道中处于何种地位?

  220. 造成轮回的根本是什么?

  221. 烦恼总相云何?

  222. 略述六种根本烦恼之行相及对治方法。

  223. 烦恼生起之次第云何?

  224. 为何必须通达无我慧?

  225. 烦恼之因有哪几种?当下我们应该如何与烦恼斗?

  226. 烦恼有何过患?为何说烦恼是最凶恶的敌人?

  227. 业分几种?

  228. 云何福业、非福业与不动业?

  229. 云何死缘、死心?

  230. 临终助念有何必要?亲友围绕悲号啼泣于亡者有益否?

  231. 云何“解支节”?

  232. 中有之形状、颜色、寿量各各云何?

  233. 云何因位识、果位识?

  234. 爱有几种?受具何缘方能生爱?

  235. 云何欲取、见取、戒禁取及我语取?

  236. 云何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237. 十二支缘起如何在二世中圆满?

  238. 十二支缘起如何归纳为三重缘起?

  239. 增上三学三者关系云何?

  240. 持戒有何功德?犯戒有何过患?

  241. 如何关闭犯戒之门?

  242. 犯罪后应如何忏除?

  十六、发菩提心利益

  243. 为何我们一旦对出离心有了体验,即应决定趣入大乘?

  244. 是否进入大乘之门,取决于什么?

  245. 为何须以菩提心作为修持的中心?

  246. 发菩提心的力量能令大地震动,为何?

  247. “人人都有本尊可修,人人都有密咒可念,这都是因为没人有可供思惟的正法!”祖师为何发此感叹?

  248. 为何诸佛也要恭敬菩萨?

  249. 发菩提心积集资粮之殊胜功用云何?

  250. 发菩提心速净罪障之殊胜功用云何?

  251. 发菩提心者,魔祟障难为何不能侵害?

  252. 圆满二种资粮主要靠何?

  253. 为何称菩提心是一切法心要中的心要,一切众生安乐的根本?

  254. 修菩提心两派传承云何?

  255. 何谓七因果?

  256. 如何修平等舍?

  十七、七重因果与修心七义之一

  257. 云何可知一切有情都做过我们的母亲?

  258. 云何可知每一有情都曾无数次做过我们的母亲?

  259. 若如前修仍不生体验,帕绷喀大师对修“知母”有何殊胜教授?

  260. “知母”在相续中生起之标准云何?

  261. 母亲对己有何深恩?

  262. 报恩的真实内涵云何?对怨家仇敌是否要报恩?

  263. 修“悦意慈”有何利益?

  264. 如何修大悲心?大悲心在相续中生起之标准云何?

  265. 何谓“增上意乐”?

  266. 何谓“合格圆满的发心”?菩提心在相续中真正生起之量云何?

  267. 自他相换修法之传承云何?

  268. 自他平等与平等舍心有何差别?

  269. 我爱执之过患云何?

  270. 他爱执之利益云何?

  271. 为何说有情胜过如意宝?

  十八、修心七义之二

  272. 自他相换之内涵云何?

  273. 修取舍法时,取什么?舍什么?

  274. 如何修取舍法?

  275. 转恶缘为菩提道之方法有几?

  276. 云何“以行转变”?

  277. 云何“以见转变”?

  十九、修心七义之三

  278. 两种修菩提心教授合一修法共有十一种所缘类,哪十一类?

  279. 如何正确对待逆境?

  280. 云何“以加行转变”?

  281. 一生修持之总纲须具五力,哪五种力?

  282. 云何“牵引力”?

  283. 云何“白法种子力”?

  284. 云何“串习力”?

  285. 云何“对治力”?

  286. 云何“发愿力”?

  287. 修心迁识法中,临终五力之内涵云何?

  288. 为何修心迁识法是迁识法中最深奥的?

  289. 修心纯熟之标准云何?

  290. “常学三总义”,三总义指何?

  291. 为何“莫思他人事”?

  292. 云何“一贯众瑜伽”?

  293. “勤学三难事”哪三种?自己如何学?

  294. 修心与自相续要做到“彻骨透石”,自己是如何做的?

  二十、六度总说

  295. 六度中方便与智慧二分云何?

  296. 布施之体性云何?又分几种?

  297. 云何称“布施波罗密多”?

  298. 若不能舍当如何观想?

  299. 为令布施不为过失所染,《集学论》所示四法云何?

  300. 持戒体性云何?云何称持戒波罗密多?

  301. 云何律仪戒?

  302. 饶益有情之方式有哪几种?

  303. 忍之体性云何?又分几种?

  304. 瞋恚之过患云何?

  305. 云何不应降伏敌人而要调伏瞋心?

  306. 对害我者不应发怒之理由有哪些?

  307. 对苦之正确态度云何?

  308. 云何定解法忍?

  309. 精进之体性云何?又分几种?

  310. 精进之障碍有几?各各如何对治?

  311. 云何“披甲精进”?

  附注:第二十一天以后不作要求,有余力者可以自学。

  《掌中解脱》(上)测试题

  (第一天——第十一天)

  一 名相解释:

  道次第四种殊胜、三大别法     三主要道

  六加行法    以果为道发心法   观察修

  奉献七支    善知识十种功德、弟子五种德相

  断器三过、依六种想   三重萨埵  四力忏悔

  八有暇、十圆满  舍弃现世与四依止

  二 简答题:

  1.  关于所修之法,须具何种要素?

  2.  观想资粮田诸尊时,应具哪些要点:

  3.  视师如佛,应如何修?

  4.  暇满人身极其难得,何以知之?

  5.  应如何思惟三恶趣苦?

  三 演讲:谈谈自己学习后的心得体会,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1000字。

  《掌中解脱》(下)测试题

  (第十二天——第二十天)

  一 名相解释:

  殊胜皈依    性罪、遮罪     四力忏悔

  轮回              取蕴         周遍行苦      根本烦恼

  自他平等         临终五力   舍、护、净、增

  菩提心   轮回总苦

  二 简答题:

  1.    为获皈依利益,自己是如何净修皈依的?

  2.    如何对业果生起深忍信?(最好结合自身实际来谈)

  3.    应该怎样跟烦恼斗?

  4.    如何真正做到厌离轮回?

  5.    如何转恶缘为菩提道?

  三 演讲:谈谈自己学《掌中解脱》后的心得体会,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1000字。

----------------------------------------------------------------------------------------------------------------

更多智敏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