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妙华法师:金刚之智 第三章 和佛教有几个误会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1日
来源:   作者:妙华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华法师:金刚之智 第三章 和佛教有几个误会

 

   佛教发展到现在,很多人其实都看不到佛教的真实面目了。在我们的心与真实的佛教之间,产生了很多的误会、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误区。如果你不用你的心去觉察这个世界,你就会发现,先入为主的观念,会锢蔽我们的心行。换个角度看问题,世界每天都是新的。如果老是用一种眼光去看事物,我们的思想就会被禁锢。

  其实,每个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我前不久就差点犯了。我以前一直对什么道术、方术,有排异反应,不怎么愿意接受。然而,生命科学确实存在着种种的奥秘,比如东方的道教文化,可谓斑斓多彩,思想深邃。有一天喝了茶以后看书,我就看到一些炼丹、医药,很多灿烂的文化都记载在这里面,多少修身养命的办法有详尽的记载。当时我想,在我们对一个事情在没有足够的了解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地下结论,错误的判断会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范围之内,包括对人对事,想法和说法都要有根据。

  观念要及时更新,我们也会常常看到一些退离休的人特别郁闷,他郁闷的原因是社会发展太快,而他的观念没有及时更新,他接受不了新的事物,也可以说新的事物与他旧有的观念发生抵触的时候,他就感到烦闷;又比如一个网站不去时常更新的话,那这个网就没人上了;如果电视频道老是这样单调,大家都不看电视了。所以说要更新观念。我告诉大家,告诉出家人和告诉所有爱好佛学的人,乃至于不信佛的人:“更新观念,成功一半。”别的事情你都可以做,但是要更新观念。

  迷信

  第一个误区就是科学与迷信。我们首先要问佛教,你说的是科学的吗?我们大家的脑子里早就被注入了一个系统,或者一个概念,认为是科学的就是对的;而科学是由其批判精神、科学的怀疑精神和科学的实证,等等若干个方面才构成了科学的品质。而一般人讲到科学的时候实际上才是“科学迷信”。科学它是一种方法,它是一种路径,但它不能总结所有的问题,尤其是人精神深处的问题。灵魂的问题,它是鞭长莫及的,所以说不要用科学去代替和消灭什么。就像我们餐桌上的饭菜一样,它是多元的。

  真假

  同时我们会有另一个概念,这东西是假的吧?这是现代人常犯的一个毛病。看到人、看到物、看到所有东西,第一个判断是这个是假的吧?为什么大家会产生这样一种负面判断呢?是因为假冒伪劣产品在坑害别人的同时,把自己也害得很惨。比如,我走在街上,经常会有人问我是真和尚还是假和尚?我说真假都没有关系啊,我又没有伤害你,你又何来的恐慌?唉,当我们心中先有一个概念——“这东西是假的吧”这样的疑问,你想一想,你的心已经被染污了;一颗染污的心、一个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世界的人,这个世界怎么会是干净的呢?甚至有些人你对他表现得很热情和真诚,他会怀疑你是别有用心的。

  苦乐

  我经常教大家改变观念,这其中是有原因的。首先,要改变我们对人、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拔除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的观念,这其中包括对苦与乐的理解。实际上苦和乐都是一种感受,给苦乐下定义,会根据每个人的标准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在我们眼里看人家是很苦的,但是人家自己感觉还不错,夫妻恩爱、就算捡破烂过日子过得也挺好。苦和乐不是看外在拥有多少,而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感受,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我吃一碗米饭正好,你非得要我吃两碗,撑得我难受,那就苦了,就不好受了。道理非常简单,苦和乐就是一种感受。不要去求长寿,应该到自己内心深处去修炼,当你有了一个金刚心的时候,当你远离烦恼的时候,当你的心清静的时候,健康就在其中,长寿就在其中,乐也就在其中。

  得失

  得失也是经常困扰我们的一个话题。谁都想得到,谁也不想失去自己心爱的东西。得到就乐,失去就苦。但是,当你发现,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你只是一个使用者,只是一个传递者,不会成为永久的拥有者的时候,就不会苦闷了。不管是权力和金钱,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起着变化,但是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要体悟当下。如果你了解了佛法的思想和方法,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我得到它也不高兴,失去它也不忧恼。所以,你如果想改变命运,就要通过佛法改变自己的性格,改变了性格,就改变了命运。如果你是做企业的,让你这颗智慧心保持得明明静静,觉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注意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很多人想得很美,我要当百万富翁,我要这样要那样,但是往往就在决策、细节、性格上犯了错误。

  还有大家讲到财运,经常有人说我要发财我没有财运。我希望给大家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就是“给予”。要学会给予。“给是得,受是失;给是乐,受是苦”当我在佛经里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把它讲给我的朋友让他们分享。我说人生有一种活法,给是乐,受是苦。他们嘲笑我。谁都以得到为快乐,谁会以给别人为快乐呢?

  大家都忽略了一点:大家想要获得财运,就一定要学会给予。因为你给予的越多,做人做得好,经营就是做人之道。你的朋友越多,你的资讯越多,你无形的平台就大。你的平台大,你的商机就大。不但要给予你的朋友,你还要学会对最难相处的人给予他精神的微笑;如果他用憎恨的心对待你,你见他微笑;在你朋友的朋友那里,赞扬他的美,不是说漂亮话,而是要确实地去发掘他的美德。当你的朋友把你赞扬他的话告诉他的时候,“敌人”就有可能变成朋友。他会同样的对你好,也是做人的方法。他的缺点永远是他的,你不要试图用自己的烦恼来改变他的缺点,你改变不了他。因为一个是在天上飞的,一个是在地上游的。鱼和鸟是没有办法交流的,所以不要叫鱼长翅膀,也不要让鸟没翅膀。你把鸟按到水里鸟会闷死,你把鱼扔到天上鱼就会摔死。

  终生各行其道,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品性,非常美好。就像大家看到我的书的时候,我非常清楚每个人智慧的心,每个人的文化教养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没有关系,一把米撒下去,总有吃到嘴里的。即便是我们将种子撒到荒漠也不要怕。只要有水,有阳光,它就会发芽。佛教把这个叫善根。在自然界有一种现象,蝉要把它的卵子埋在地下三年,然后再爬上来成虫成蝉。还有很多的植物根埋得很深,信佛人的善根也是这样。因为社会现实是残酷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城市的压力是存在的,你所想的我都清楚,你怕学了佛以后成了羊了,进了狼群以后,顷刻之间连皮毛都不存在了。没有关系,那是你的智慧不够锋利。如果智慧锋利的话,你完全可以做得很好。

  有个佛法的信仰,各位回到家里,见到自己老公摔碗,你立马送一个新碗给他。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不一定用仇恨的心,用对峙的状态去处理它。换一个活法,换一个想法。我看到那么多失业的人、下岗的人,没有房子住的,退离休的人,因为内心不平衡,得了内分泌紊乱的病。我很着急,所以我写了本书叫《换个想法》,换个想法就换了一个活法。观念改变了,鬼拿你都没办法。如果你的观念不改变,它就有办法了。如果我们的心像大海、像天空那样空旷,那么什么东西都能容得下。引用《易经》的话叫什么呢?“地势坤,以厚载物。”如果你自己变得很宽厚的话,你的生活处处都会充满欢乐。因为你心量的狭小,脾气古怪,自己把自己搞得很短命了。我给大家讲的《金刚经》的思想与方法不仅可以悟道,我觉得它也是抗癌的药,它也是治高血压的药,它也是治糖尿病的药。早点接触它,可能会少吃很多药,少花好多钱,少一点东西被医生割掉。实际上有些是不需要割掉的。

  思维

  第三个问题,我们是否想依靠思维解决所有的问题?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所说的世界,你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你自己能力范围内所能认知到的世界。你没有看到的世界,同样是客观存在的,佛陀说有三千大千世界。

  有学者说释迦牟尼佛说三千大千世界是夸张、是比喻。但是,凭我们人类的本领,能够觉察到的世界实在是太有限了!你不要太自信了,人类的心意是不可信的、思维是不可信的,而且感觉是不确定的,你今天的感觉不能代表你明天的感觉,它是变来变去无常的东西。

  悟与证

  在目前的佛教界,也常常会产生很多的混乱概念。最后这一个概念叫“悟证同时”,它是说一个人在开悟人生和宇宙实相的同时,也就证到了,然而并非如此。关于这个话题,儒家叫“知行合一”,佛教叫“解行相应”。仅仅是“知道”和“了解”,与自己的“行为”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只有有了相应的“行”才能“证得”,“证得”的才是真实的。

  所以,解行相应要求我们所理解的佛法的理论和我们所做的,要尽可能地要靠近。为什么这样说呢?实践出真知!只有你身体力行了,你所获得的,这样一份清净、解脱与自在,乃至于社会对你的回报,才是真实的。《金刚经》告诉我们世界的真理,它“就这样”。

  实证要靠悟。证悟就是亲自去吃一下梨子,才知道梨子的味道。亲自去打一下坐,那你才知道什么叫禅定之乐。我们真正的游心于法海,对所有的佛法乃至于世间法我们有圆融领悟,我们才真正知道什么叫法的快乐。如果好多的关节没有打通,这个快乐是得不到的,所以说这叫“证得”。

  我们用语言能表达的这一部分是可以导入的,目的是把大家领到离月亮最近的地方去,但是要你自己去看,你才能看到月亮。叫“循指见月”。在人群当中,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种性,人都是有慧根的。区别只是有的人慧根特别好,像六祖智慧能那样,听了别人念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有所悟,然后就去印证。

  那么什么叫悟得呢?实相的智慧必须靠我们去修证,去顿悟,尤其是汉传大乘佛教,它和原始佛教、藏传佛教有本质的区别。原始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特点是修行有次第,先上一年级,再上二年级,再上三年级一直读到博士后。这种次第的方法对大家会很有帮助,那我们大家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非常明晰的、沿着这个道路上去,很稳。那么,大乘佛教为什么会出现许多误区、偏见、被人误会。有人会着魔,有人会出偏,会出现这些问题呢?因为是顿悟法门,不落次第的,没有台阶可上的,你悟了就悟了,悟不了就悟不了。大乘佛教,正因为它至大、至圆使得很多人在修行的时候摸不到边际。

  修行佛法,要在去体悟的同时,加上必不可少的实践,才能获得信仰佛法的真实利益。就如同经济学上,仅仅有理论的人是经济学家;仅仅能赚钱而没有经济理论的人是平庸商人;而一代优秀的企业家,他必须要有经营的理论和经营的方法、经营的目的、经营的理念,还要通过实战而最终达到他经营的价值。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华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