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3
济群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03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03
2006年2月22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昨天讲到佛法的修学体系。
其实每一个宗派都是一个修学的体系,也都是一个修证的体系。比如天台宗是围绕着《法华经》而建立的一个修学体系;三论宗是围绕着般若经而建立的修证体系;那我们现在学习的唯识宗是依据《解深密经》——当然唯识宗它的依据经典不只是《解深密经》了,唯识宗有六经十一论——根据六经十一论建立起来的一个修学体系。
那么,我们昨天提出的作为一个修学体系、修证体系,必须要具备的五个要素,这个是每一个宗派,作为一个完整的宗派必须要具备的要素,如果缺少了某一个要素,那么在修行上,就会造成困难。那么关于这个道理,我在网络也有一篇文章,叫《佛教修学次第的思考》,你们下去可以找来好好地读一读,认真地做一些思考,对我们大家而言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现在人很多人修学佛法学得很多了,很茫然,原因就在于他抓不住佛法的要领。为什么抓不住佛法的要领?因为佛法太博大了。近年来,《菩提道次第论》为什么在我们大陆,在我们汉传佛教地区会这么吃香?影响这么大?这是代表着什么呢?这是代表着一种信仰市场的需要,也是代表着一种大众的需要。
修学佛法确实须要有这样的一个——我把它称为是什么?我把它称为是大众化的修学体系。修学佛法须要有一个大众化的修学体系。其实道次第论建构的就是一个大众化的体系。天台宗好不好呢?华严宗好不好呢?禅宗好不好呢?格鲁派好不好呢?很多宗派肯定都很好,但是对一般人有没有能力往上学?那一般的人如果不是专业的出家人,他根本就是没有时间去学,即使是出家人,如果你没有人引导,或者你的程度不够,你还是学不上去。动不动地学上五年、十年、二十年,然后学了之后,才知道:哦,佛法大概是怎么回事。这对于广大的信众来说,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汉传佛教的弘扬来说,我们也须要有一个大众化的修学体系。所谓这个大众化的修学体系,其实也就是这么几个方面的重点:
第一个,也就是要让大家知道,佛法的核心要素有哪几个。
人家问:佛法到底有哪一些内容?你马上就能把它报出来: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你不管学什么,这都是佛法最基本的要素,不管你学习任何一个宗派,你都知道要围绕着这些要素来学习,万变不离其中。不管显教、密教,大乘、小乘,解脱道、菩萨道,天台宗、华严宗……不管你学什么,但是这个都是核心要素。你学习任何宗派,你学习任何一部经典,最终目的都离不开这些核心要素,最终目的都是帮助你认识这些核心要素。这是第一点须要知道的。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须要知道的。这样我们对佛法,一方面我们能够抓住佛法的核心,完整的内容。你知道了这个五大要素,你就不会偏执,你就不会片面。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有很多人,比如说皈依了之后,皈依完了也就完了,没有人管了。有的人出家有之后,怎么学?从哪里学?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他可能根据某一个师父,或者某一个出家人,他给你讲一讲:哦,你看看《金刚经》吧,或者你念阿弥陀佛吧。但是,这个出家人他只能告诉你(这些),这是他的经验,他个人的修学经验,他也不懂得再进一步该怎么做。所以,往往学着学着就会找不着北了。那即使学得再好一点的人,那可能就会偏执这一块。比如参禅,他觉得:哦,这个就是参禅最好了,除了参禅就没有别的东西了。所以,这就会造成或者偏执,或者只见宗派不见佛法。那么有的时候可能会让你看一部书,什么什么大经大论,那你根本就是……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根本就是很难看进去的。那现在很多人通过网络自学,也是存在这个问题,东看一下,西看一下,就像掉到海洋里边去一样,根本就是东西南北都找不到。看了多少经论了,哎?怎么这个经论这样讲?那个经论那样讲?这个经论和那个经论有什么关系?搞不清楚,好象感觉佛法有很多矛盾、对立的地方。就是一个次第的问题。
修学佛法就是有一个次第的问题。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比如说你第一步应该要学什么、修什么?第二步,要学什么、修什么?第三步,要学什么、修什么?第四步,要学什么、修什么?其实这个对于很多学佛的人来说,都很有必要知道。如果不知道的话,那就会无所适从。那也有很多人不按次第,不按次第也是很可怕的,不按次第要不就是修不上去,要不就是修不起来。因为你没有基础,所以,这个次第是蛮重要。第一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
那么我们提出的这个五个要素,第一个就是皈依,第二个就是发心,第三步就是戒律,第四步就是正见,第五步就是止观。当然,止观同时它又是落实到修学,皈依、发心、戒律、正见都是跟止观挂钩的,其实哪一块的修行也都离不开止观。那这个是一个次第。
那明白了次第之后,那第三步就是实践的方法。比如说每一步骤应该怎么样去实践,比如说皈依应该怎么样去修,是不是举行了皈依仪式就可以了?发心,应该怎么发,发心的特征是什么?怎么样发起来?要发到什么程度才合格?为什么要发心?持戒,为什么要持戒?怎么样持戒?持戒要持到什么程度才符合标准?就是须要有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这样的指导的方案。这样我们学了佛法的理论,它就不至于空洞。
所以,大众化的修学体系它是具备有这样的三个特征。
所以,作为我们大家,因为我们有一部分同学,我们研究所刚刚进来的同学,在我们学习佛法的之前,首先我们对佛法的修学体系,先要有一个认识。当然对我们预科班的同学来说,对这个大佛化的修学体系的认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你们学过道次第论,但是我现在提出的这个大众化的修学体系,更简明。其实这个对大家来说也是蛮重要的。
那么,今天我们接下来要讲一讲关于唯识的见,唯识正见,以及正见的建立和唯识正见在唯识修学中的运用。
因为佛法跟世间的宗教、外道最不共的地方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正见。因为佛法的核心是什么?佛陀的人格的核心是什么?佛陀的人格的核心,我们说是悲智二种品质。那么,佛陀,是觉者的意思,智者的意思,也就是觉悟的成就、智慧的成就。那么,事实上佛陀的慈悲的成就,佛陀的慈悲,其实各个宗教也都讲爱呵、也讲慈悲,你看其它宗教也讲博爱,像世间上的人他们也讲这些。但是把这种、这种慈悲变成没有染污的、变成无限的爱,变成没有染污的、变成无限的这样的一种慈悲,事实上它是要以觉性为基础,它是要以空性见为基础,它是要以智慧为基础。如果没有智慧作为基础,没有空性的正见作为基础,那么这一种慈悲、这种爱,永远都是有限的,甚至是有染污的,是有粘性的。因为它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础上,它是有染著的、具有粘性的。所以,慈悲的圆满还是离不开空性见。
那么,我们学佛在干什么呢?我们学佛,要断烦恼,我们学佛修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断除我们生命中的烦恼。靠什么去断烦恼?靠什么去断?靠无漏的智慧,它是要靠无漏的智慧。无漏的智慧从哪里来的?那就是从正见来的,无漏的智慧事实上也就是靠空性正见,其实还是见。
佛教里边讲的修行,从声闻人的修行来说,它是五分法身。这个五分法身什么意思呢?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那么戒定慧又称为三无漏学,三种成就的无漏学问,那么首先就是要持戒,然后就是要修定,从持戒、修定,然后到开发智慧。其实单纯的持戒它只是一种……它虽然是解脱的基础,但它只是一种人天的善法,如果没有正见的话,如果没有正见的话,没有正见作为指导,这个持戒往往就会成为一种著相的持戒,持戒的功德最终只会使你生天。那么修定呢?我们通常讲的这个定,其实主要是指四禅八定的定。四禅八定的定,也是佛教与外道共有的。所以也不是佛教特有的东西,唯有正见它才是佛法最不共的。其实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他的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正见这一块。因为佛教的产生不是天上掉下来,我们要知道佛教的产生不是天上掉下来,佛教的产生是建立在印度传统的宗教、文化的基础之上。佛陀说法对谁讲?他肯定要对当时印度的那些有血、有肉的人讲的。那么佛陀从他自己出家的过程,也不是一出家就坐到菩提树下去修行,马上就夜睹明星。不是这样子。在他修行的经历中,他也参访了各种各样的外道,然后意识到他们的不究竟,然后才在菩提树下,才夜睹明星。
所以,我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佛教跟印度传统的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佛教里边有一部分观念直接就是继承于印度的宗教。比如我们现在讲轮回、讲业力、讲解脱、讲涅槃……其实印度的宗教都讲,不是(只有)佛教才讲。但是有一点大家要知道:内涵不一样哦!同样讲解脱,怎么解脱,从怎么解脱到到底解脱什么,都不一样。所以,佛法对印度传统宗教它采用的态度就是,有一部分东西是吸收过来,还有一部分是改造,然后批判。吸收、改造、批判。这是佛陀它对传统的宗教的它所采用的方法三招:吸收、改造、批判。那么佛陀最大的贡献在哪里?就在于正见,他用智慧进行选择:他觉得有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他就继承下来;他觉得有一些他根本就是错误的,比如说在印度的宗教里边有很多迷妄的行为,比如说他们觉得这个恒河,你跳到恒河里边去洗一洗,你就可以把罪业洗干净了。所以这个印度现在还是这样子的,每年会有很多人到一定时候会跳到恒河里,有几千、几万、几十万,跳到恒河里边去洗澡,或者喝一点水,感觉就把业障就能忏悔了,佛陀对这种东西是坚决地批判。那么还有印度还有很多这些法会,比如说他们祭祀,他们很重视祭祀,他们会杀了很多牛呵、羊呵,以为这样最后就能获得福报,对这种行为佛陀也是坚决批判。那么还有一些行为,比如说我们有学过《善生经》,《善生经》里有讲到一个善生童子,他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他会跑到荒郊野外去,向东、西、南、北、上、下拜一拜,会拜六方。那么佛陀说,我们佛教里边也有六度,而且我们的拜六方是更有具体内涵的。那佛陀就会把这个六度和伦理结合起来。比如东方是代表着父母,或者西方是代表着师长,就是师父和徒弟的关系。东方是代表着父母亲和儿女的关系。把这个六度赋予实际的伦理内涵。佛陀会告诉他们,所谓你拜六方就是要处理好,比如说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信徒和宗教师的关系,然后,佛陀会因为这个道理开示了《善生经》。那么这个就是佛陀对印度的传统的宗教他是有吸收,但是也改造。所以,佛法最大的不共的地方就在于正见。那么,这个正见,所以破见比破戒要可怕。你要破戒,你可能只是下地狱,可是你要破了见,那就是断善根,你就永远都在地狱里呆着出不来了。你要破戒,你要下了地狱你还能出来,你要破了见,那你也就玩完了。所以,我们要知道正见这是佛法的……从整个佛法来说,它是佛法最特有的东西。
那么,佛教的各个宗派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正见。比如说我们讲像阿含的解脱道,它主要是讲无常的正见、无我的正见,通过正见来帮助我们开智慧、断烦恼;比如像说唯识宗有唯识的中道正见;中观宗有中观宗的中道见;天台宗有天台宗的见;华严宗有华严宗的见……其实每一个宗派的学习,比如说作为大乘佛法来说,菩提心和菩萨行、菩萨戒它是一个共同的基础,这是整个大乘佛法共同的基础,出离心、别解脱戒这是整个解脱道修行的共同的基础。但是在见上,每一个部派佛教都不太一样。那作为大乘佛法来说,我们汉传有八个宗派,它所持的见都不太一样。像藏传格鲁、宁玛、萨迦、噶举每一个派的见也都有差别。所以见的这一块的修学,对于我们每一个宗派的修学,它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最难的地方。通常说我们把佛法当作是一个哲学的体系,哲学体系,其实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哲学体系,最后帮助你获得一种……所谓见,就是一种认识,就是对世界或人生所获得的一种正确的观念和正确的认识。当然真正的见它不只是一种观念,而是通过这种观念帮助你开发内在的一种无漏的智慧,那才是真正的见地。但是这种正确的见地,智慧的成就,它须要以外在的正确的认识作为基础。
那么,唯识宗它的特点就是唯识见,唯识中道正见。那么唯识见它主要是根据三性来建立,唯识的内容很多,但事实上主要就是……能够涵盖它的整个修学体系的其实主要就是三性。
你们知道三性吗?大概会知道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这个三性是最能够涵盖唯识的理论。
那么甚至像太虚大师他用三性来涵盖整个大乘佛法,他觉得三性的理论可以涵盖整个大乘佛法。那他怎么涵盖呢?他说,比如唯识宗这一宗,建立这个我们这个世界妄有的现象,比如说心的现象跟这个世界的关系,以及我们内心的差别,以及世界的差别,它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这个就是比较侧重于依他起性的说明。你像中观宗,三论宗就是讲一切都空,一切都是无自性。那么太虚大师认为,这个是比较侧重于遍计所执,因为它要空的其实是遍计所执,不是别的东西,自性。所以,三论宗它是立足于遍计所执来立论,所以它讲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没有自性。那么,还有像这些《楞严经》、《楞伽经》这一系列的经典,它主要是立足于圆成实性,它主要是讲空性,讲真实,讲我们的真心、讲空性。这个是立足于圆成实性来立论。
所以,唯识的这个三性的内容,三性,它的涵盖面非常广。那么,唯识宗它就是根据三性来建立唯识的中道。
那么,我们根据认识的次第来说明三性的内容,首先第一个要说的就是依他起相。
在三性里边其实最核心的内容也就是依他起相,也叫依他起性。在这里相和性,其实它的内容是一样的。这个依他起,唯识宗讲依他起,中观讲缘起,依他,依赖条件而产生的。当然这个唯识宗讲缘起,讲依他起,它跟一般宗派缘起还是有所不同。因为唯识宗它讲到依的问题,特定的它主要指种子。种子为因,然后通过种子的显现,然后产生人生的一切。所以,这个依他起的因,它是有特定的内涵,这个特定的内涵就是种子。那么其它宗派讲依他起,讲缘起,没有这样的一个特定的内涵。那么,我们讲到这个依他起相,依他起相也就是我们的从内在的身心、外在的世界,这一切的显现,这一切的存在,就是依他起。说我们内在的身心,心灵,心灵就是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身体,我们的身体的存在。然后,一直到我们的世界,这个世界每一个事物的存在,每一个现象的存在,它是怎么产生的。那么在其它宗派里讲缘起的。那如果在唯识宗里边呢?那就是依他起的。
那从这个整个世界来说,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里边似乎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一分子,就是说从整个世界、整个宇宙来说,是不是这样?每一个人你在这个世界,就像一个虫、一个蚂蚁,或者一只跳蚤、一只苍蝇、一只麻雀,在这个大千世界里边,在这个整个十方无尽的世界里边,这样的生命体它是不是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我们作为每一个生命的个体来说,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世界,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不只是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哪怕是苍蝇、跳蚤、蚂蚁、蟑螂……他们都有他们的一个世界,你们说是不是?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他自己的世界。
那么,作为每一个生命的存在来说,在他世界里边,他的世界的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每一个生命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啊?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出家?而有的人不选择出家?这个跟我们的心是关系的。你为什么看到这个人喜欢,看到那个人讨厌?这个世界人那么多,为什么有的人是你喜欢的?有的人是你讨厌的?其实这跟我们的心是有关系的。我们的所有的选择,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一直在选择,每一个人都是在不断地在选择。我们的所有的选择取决于什么?取决于我们的心,取决于我们的观念。那么同样地,我们生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里边,我们有我们的好恶,我们有我们的价值观。那么,这种“好恶”和“价值观”又是什么?它是我们的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能力、兴趣、爱好,那么这种兴趣、爱好、能力又是什么?是什么东西?实质上是什么东西?还是我们的心理活动。我们有的人长得慈眉善目的,有的人长得很凶,每一个人有不同的长相,其实这个和心也有关系。
所以,我们要记住:我们的世界的核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世界,而我们世界的核心,那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只有了解了我们的心,我们才了解了我们的世界。所以,外在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实上都是我们的心给它规定的,这种思想其实在西方哲学里边也有。你看,有的哲学要作什么——人是万物的尺牍,他们也有类似的说法。其实世界是人给它规定的。所以,在这个世界里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里边我们的心是核心,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心。我们到底有哪一些心?也就是,我们有哪一些心,也就意味着我们有什么样的世界。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的世界,我们就要了解我们的心。
那我们的心,在唯识宗里边讲的是很清楚的,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
我们的心在佛教里边把它分为心王、心所。心王也就是心的主体,心所也就是心理活动。在心的主体的这一块,唯识宗把它分为有八种,这八种就是:跟眼睛有关系的就是眼识;跟耳朵有关系的就是耳识;跟鼻子有关系的就是鼻识;跟舌头有关系的就是舌识;还有跟身体有关系的叫身识。这个前五种在认识它是很单纯的,所以称为前五识。还有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在我们精神世界里它是最活跃的。它基本上是决定我们命运和所作所为的,那就是第六意识的作用。那么这个前六识其实除了唯识宗以外,像小乘佛教,还有世间上的哲学、心理学都能讲到。为什么都有讲到呢?因为它是属于意识的范畴,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意识到的。就是属于前六识。那么除了前六识以外,还有第七识、第八识。第七识叫做末那识,第八识叫做阿赖耶识。那么这个二种识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浅意识。那么,第七识其实它是属于一种我们凡夫的人格形成的基础。我们之所以是凡夫,其实这个是跟第七识是有关系的。因为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边,构成我们凡夫的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就是不共无明。这个不共无明它从无始以来,一直都在作用。那么它的相应的心理就是末那识。所以,末那识它是属于凡夫的人格形成的基础。那还有一种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我们之所以是有情而不是无情,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具有阿赖耶识,如果我们没有阿赖耶识了,那就是尸体了,那就是无情了。所以,有这样的八种识。
那八种识,每一种识在活动的时候,还有相应的心理,在唯识宗里它举了一个比喻:八种识就像心王,心王就像国王一样,就像主人一样。那么国王出动他肯定有一些辅助的臣子,所以心所就是配合心王活动的各种心理活动。也就是说每一种心王的活动它都有相应的心理活动配合,来帮助它完成一种心理过程。那么这个一共就是五十一种心所。这个五十一心所我大体把它归纳为几种类型:
比如说第一类,基本上是属于普通的心理,普通心理是心理学都会讲到的这样的一类心理。
那第二在是属于伦理类的心理,比如说一个人你的道德的产生,它的心理基础是什么?还有就是罪恶的产生,犯罪的现象的产生它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因为佛法讲心理,毕竟还是要为修行服务,所以它比较重视伦理的心理基础。
那么,还一类就是止观实践的心理,这是佛教讲心理学里边的非常重要的一类。就是在修习止观的过程中,有哪一些是阻碍禅修的心理,有哪一些是你在禅修的赛程中必须要培养以及能够产生的一些心理的过程。
那么这些心所、心理活动,就是我们拥有这些心,我们拥有的就是这心。所以,我现在在平常给人家讲开示的时候,我经常会说到的一句话是什么?就是我们一个人我们拥有的是什么?其实,一个是观念,一个是心态。能够代表着你的是什么?实际上就是观念和心态。也就是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理,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理,你就是什么?佛菩萨为什么成为佛菩萨,就是因为他具有佛菩萨的心理。我们为什么是凡夫?你说我们为什么是凡夫?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具有凡夫心。我们为什么是凡夫?你说那个坏人为什么是坏人,那就是因为他有一颗很坏很坏的心,有一颗害别人的心。你说这个人是好人,很善良,他为什么很善良?他不外乎就是有一颗善良的心嘛。我们说,某一个人很能干,他为什么很能干?能干就是他有一颗很能干的心,事实上就是他心里边培养了这种能力,所以他很能干。我们说这个人修行修得很好,其实也一种心理。我们说这个人很懈怠、放逸、懒惰,懒惰就是一种懒惰的心理,是不是?
就是了解我们拥有哪一颗心,我们的世界是建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的基础上,我们的世界的最核心的内容是我们的心,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决定了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这是我们须要了解的。
休息一下吧。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