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六祖坛经讲记·中广电台:六祖坛经 第十四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3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六祖坛经讲记·中广电台:六祖坛经 第十四集

   1981年 中广电台 档名:9-4-14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明我们对于环境的觉悟。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事环境。这里所着重的是人事环境。『色类』是说各色各类的有情众生,佛法一般讲「胎、卵、湿、化」。『自有道』,「自」就是他自己;本来自有真性,真性是一切众生所同具的。真性是清净平等,这是道的意思。道,不妨碍道,所以说『各不相妨恼』。只要我们不起分别执着,即能见到一切万物同此真常本性。

  悟道之人,如古大德所说,「彼以毒来,我以慈受」,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简单,必须要真正通达诸法实相,才能做得到。在行持方面,看起来并不难懂,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凡是冤家对头存一种毒害之心来对我,而我能以慈悲爱护之心来对他,这是古人所说的「以德报怨」,这是很高的修养。「怨」没有自性,「毒」也不是真实,而「德」、「真诚」才是真实。佛法讲「慈」,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此境界中必定是怨亲平等,这是佛法所提倡,这是道。离怨亲平等、真常自性的道,再去找道,六祖说「终身不见道」。诸佛所证得的理体是究竟圆满,本无增减,亦无生灭,处处皆圆,所以,万类之中哪个不是佛?本源之性,也就是此处讲的「道」,何曾有过分别?可惜的是,众生背觉合尘,迷头认影,离开心内之道,妄求心外之道,当然是无有是处。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波波』是奔波不停。此地并不是指我们一个人在一生中劳碌奔波,文字中含有深义,是说我们的心,心到处攀缘永远得不到休息,如此度过一生,一直到老死,必定会懊悔,这一生空过了。换句话说,若要一生不空过,就要修定,心能在境界中做主宰。大经云:「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如此才能见到真道。『真道』是真常之道,佛法称为诸法实相,亦称为真如本性。要想见到真道,大师告诉我们『行正即是道』。「行正」二字是关键所在;邪正不二,邪正俱不用。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屏息诸缘,不生一念,根尘不偶,一切皆舍,舍相亦无,如此才是正行;正行与道相应,正行才能真正见道。

  「离道别觅道」,是邪见之人。三祖教导我们:「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意思是说,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止住;止住之后,心才能定得下来,心才能静下来,直到根境相偶时候,不起分别,不起妄念,一切任运自然。行者能真正通达这个道理,不违背这个道理,表现在日常生活行为之中,这就是「行正」。正就是道,除了「正」之外,更无别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道心」就是觉心。没有觉心,人必定是迷惑颠倒。心迷倒,行必然不正。「暗行」就是迷惑颠倒之行,这是修道之人、求道之人,所以不能见道的根本原因。这是修学佛法希望在这一生中有所证悟者,不可不知的关键所在。「道心」,简单的说,无一切妄心,这就是道心。道心就是真心,行正之心亦是道心。行正之人,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即是心心在道;心心在道,则举足下足,无非是道。暗行之人,心住于法,于是眼被法障碍,盲修瞎鍊,无由见道。《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与此地意思相同。「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这是说明菩萨如何住于道心、如何行正行。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这两句,实在是真正提醒我们。《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修道之人,若还常见世间种种过失,可见其妄心并未消除;换言之,「能所」没有舍离。果然「能所」亡了,所见世间众生见同不见;能所双忘,当处是道。古人所谓「十字街头不见有一人在」,功夫到此程度,即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个时候,世间与出世间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若想知道自己所修之道,是真或是假?只须问自己,对待别人过失是见或不见,即能考验。果然确实不见一切众生过失,自己则有相当好的境界。若自己还见一切众生常犯过失,则不是众生有过失,而是自己的烦恼心所与境界相应,所以,是自己的过失,而不是众生的过失。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这首偈是说明「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义趣。如果我还在批评别人过失,便是起心分别,我相未忘。他人之过失,与我本来没有关系,起心分别即生瞋恚,烦恼种子渗入识田,转变为自家之过失,这是不智的行持,所以叫做「左」。『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左」就是错了,自己错了。佛门教导我们要修怨亲平等观。『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只着重在个人的自修。

  真正修道之人,一定先要求解。求解的目的,是将宇宙人生一切真相确实的了解,不能含糊笼统。了解得愈真切,我们的分别、执着、妄心才真正能放下,所谓是「歇即菩提」,才能歇下。否则,在环境中总免不了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之所以不能顿歇,皆由无始劫中的烦恼习气。老同修都晓得,烦恼易断,习气难除。习气不除,障碍明心见性。这十五首的偈颂,诸位要将它念熟,最好能背诵,常常提起觉照的功夫。一遇到境界,心里才动心,自己就能觉察到。觉察什么?「他非我不非」,把自己的分别、执着、妄想、是非顿息。要求自己的心像明镜一样,古人所谓「胡来现胡,汉来现汉」,胡是外国人,外国人照镜子,镜子现外国人的相,中国人照镜子,镜子现中国人的相;随缘现相,没有执着,没有分别,这就叫真心用事。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我们若是动了是非瞋恶之心,或者出言批评他人而与人结怨,这个错误就太大了。不但眼前我们与人结怨,而且识心中还种下恶报的种子,这才是真正的过失。所以说「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这两句就是教导我们如何断除是非之心、妄想之心,破除烦恼习气。「却」是排除的意思。「却非心」是排除非议他人的念头。修行人须如如不动,不理他人是非好恶。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我们的心,永远像止水一样,自能打破烦恼。宝志公说:「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须臾得道。」又说:「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外境皆空,哪有是非人我?这样才是破除烦恼极妙方法。云门祖师说:「你立不见立,行不见行,四大五蕴不可得,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是你每日把钵盂盛饭,唤什么作饭?何处更有一粒米来?」到这田地,爱憎好恶都与自己真性毫无交涉,这时才真正是天下太平,更无一事。『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两句是说得大自在,显示参学之事已经圆满,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眠」的大休大歇境界。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