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法师:金刚经讲解 第五讲
法界法师:金刚经讲解 第五讲
大家晚上好!大家在家的把香点上,没在家的就心香九柱,随我一起祈请金刚法会诸佛菩萨到我们的道场“天堂之旅”,来加持我们。
祈请金刚法会一切诸佛菩萨!
祈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祈请西方教主南无阿弥陀佛!
祈请东方教主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娑婆诃。
唵。修多利。修摩利。修摩利。娑婆诃。
南无三满多。母驮喃(tuó nán)。唵。度噜度噜。地尾萨婆诃。
唵。誐誐曩(ě ě nǎnɡ)。三婆瓦。韈(wà)日喇斛( lā h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奉请青除灾金刚。奉请辟毒金刚。奉请黄随求金刚。奉请白净水金刚。
奉请赤声火金刚。奉请定持灾金刚。奉请紫贤金刚。奉请大神金刚。
奉请金刚眷菩萨 奉请金刚索菩萨。奉请金刚爱菩萨。奉请金刚语菩萨。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九品的题目是:一相无相。一相,没有第二相。只有一真法界的相才叫一相,一相是虚空相,虚空肯定是没有相的,所有叫无相。其它九界里都有相。一个是从果位上来说的。一个是从因地上讲。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释迦佛又一次谆谆嘱咐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有得须陀洹果的心念吗?须菩提言,没有呀,世尊,就是没有得果的心态了。
“须陀洹”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就叫逆流,逆流就是逆流而上的意思。有句话:顺则生,逆则死。修行是逆流,逆流而上才能回归本来。顺流,就是随顺我们的性流,生命能量就要一直往下堕落。
须陀洹果位就是阿罗汉初果。当证到阿罗汉初果的时候,我们的眼耳鼻喉舌身感觉不到外界的信息了,这个时候才能叫作逆流了。逆生死之流,不染六尘。
当一个人修到阿罗汉初果的时候,已经六尘不染,心里头清清亮亮,这个时候粗烦恼没有了,但还有微细的烦恼,是在心灵深处往世的很多业习还没有完全排除干净。只是他形体上的六尘已经不染著了,比如说,穿衣不挂一缕丝,吃饭未咬破一粒米,这种状态就是初果。
能证到初果的人,不会在地狱、畜生、阿修罗中轮回了,他投生最低是个人。因为只有人修的最快。
到了须陀洹果位,法执已经破了,得无相之法。外面没有我相,也没有法相。这个时候他心无染著,已经具有无得果的心态,得果与不得果跟我没有关系了,只管自己入定往上修,逆生死之流往回走。
【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一直到这儿已经证明,修行不能有得果之心。如果你有得果之心就不叫初果,也不叫修行了。用有求之心,去修有求之果,是得不到道果的,只能是凡夫果。用无求之心去修行,得来的果才是真正的道果。
入流,不是入的我们凡夫流。凡夫流是入不得的,一入就进入了生死大海。入的是圣流。四果罗汉也叫圣人,但和佛比起来只能称为贤,对凡夫来说就称为圣。他入的是圣流,是入的将来要入佛果的这种流,这种流就为圣流。
入了圣流之后,就离开了粗重身体的业习烦恼,他就不会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沾染和染污,就不会为了人间的吃喝玩乐而去心跳,被它们而牵着鼻子走。这个时候他才叫真正的须陀洹,所以说真正的入流了,入了初果。
到了这种境界的人,他的心不会被果而牵住,心中没有得初果的想法,也没有入流与不入流的想法。一旦有得果的想法,就叫不入流。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斯陀含”翻译成中文是一往来,他达到了二果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也没有得与没得斯陀含果的心态,也没有一往来的概念。
禅定功夫能达到初果的时候,随之副产品小神通也出来了。如果二禅你进去又出来了,你的神通跟张保胜、张宏保等大气功师没什么区别。只要你能入二果罗汉果位的时候,你的神通就是那么大,而且有可能还比他们大。如果你的心不粘连,心不被境界所干扰,你比他们的神通还要大,因为他们心有所求了。
证到一往来已经舍弃三界一切束缚了,就是不会被这三界内的东西所束缚,你来去自在了,三界以内的业结习气基本上已经干干净净,所以说才叫斯陀含。
什么叫一往来?他入禅定之后还得到四禅天上四禅八定,还得有这么一个过程,然后再回到人间做一次罗汉,这叫一往来。天上人间这么一个来回叫一往来。这个时候他再修成四果罗汉圆满的时候,他就再也不会来受生了,因为他以往的那些业习已经尽了,就不会再跑到这个地方受这些烦恼和痛苦了。
大乘的二果罗汉,是目观诸净,这个目是慧目,应该说是慧眼了,慧眼看三界内诸多的境界,他的心就是只有一去一来,他不会再有第二念,他只是就这一念,我再来一次就完事。
小乘法门还有一个身体要再证。所以大乘的果位和小乘的果位,从境界上是不一样的。大乘主要是在心里头,在心念上。小乘,往往是在身体上。
大家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从哪儿入手,从哪儿开门,这个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不明白,大家修行起来就非常累。如果修了几年没有什么音讯,就会生烦恼,就会说这佛法是假的,这经文是假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法都是假的。那什么是真的呢?这时候正好碰见一个魔说的东西,比如碰上lihongzhi的魔说,这个魔说就是从李自己内心所创造出来的一个乱八七糟的法门,是从李内心里发出来的这么一种呐喊,说自己的东西是正的,其它的都是邪的。如果进入了魔说,会疯疯癫癫,非常可怜。
修行是以修心为主,心是我们智慧之门、智慧之根、智慧之母。如果这个心一旦偏离轨道,那所有的正法都是邪法了。如果我们的心正,可以把邪法变成正法,去教化那些魔、鬼。
前念和后念,前念是妄想,后念是清净。前念把这个妄想止住,后念即为清净,这也是天台宗的止观法门。止住前念的妄念,后念自然就会清净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就已经离开了以往证果之前那些诸念,那些诸念都是妄念,我们就得到了一往来,就是以后再也不会下来了,这个时候才能叫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阿那含”翻译成中文叫不来,不来就是他已经离开了人间所有的欲望,不会再有欲望了,是真正的出离者,他完完全全的离开了三界之内所有的欲望,他不会再来受生,也不会再来享福。
很多人说阿罗汉很好修啊,其实在我眼里太难修了,证得了初果,神通非常好了。小来小去的预言、小来小去的病啊,都能预知与治疗了。但你要证到阿罗汉三果的时候,大家可以用我们的笨思想来想一想了,二果已经是大气功师了,三果可以说成是活佛了,活着的修行者简称为活佛。
在鸡足山的时候,经常有西双版纳的、泰国的阿罗汉过来,因为他们已经证到了三果往上。因为跟他们斗法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有点螳螂挡车呀,我的举心动念,人家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我就不清楚人家想要干什么,所以说我很惭愧,后来就不敢和人家斗了,连念头都不敢生起了。
跟这些真正证悟过来的修行人在一起的时候,千万不要有什么坏念头想起来,最好有请问的念头,启请的念头,让他们多给加持的念头,这样就比较好。
我那时候很狂,说老子自己慢慢修,不用你们加持,这下糟糕了。人家就把我这个念头抓住之后,来跟我握手。这一握手就了不得了,我的手心烫的要死。这是他们内心之中生发出来的最原始的那股神力,物理上叫能量。所以说证得果的这帮阿罗汉确实厉害。
我很想去西双版纳,他们那里有一个大师父让我去西双版纳,我说我很想去,但是现在没空。他说我的禅修的还是可以,但最好还是上他们那里来参访一下。我一听这句话就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呀,得好好跟人家学吆。
能证到阿那含这个地步的人,我绝对向你磕头啊。诸位善男善女们,这话绝不会是假话,凡夫身和出家身没什么区别。如果说有区别,是在事相上,穿着袈裟叫和尚。其实不是,真正的出家,是说身心一切出家,出的不是我们凡夫家,是三界这个家。
出凡夫家是因为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更好的修行,所以才有僧团或者什么什么教。只要他真正想要去修行,不论在凡间还是在山里都是一样的。
在世间修行,如果你的心真的能平稳、平静下来,你修的反而比在山上还要快。因为你还要面对很多的众生,需要给他讲解,需要去给他指点,所以说你的成就比山里修行者要大的多。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呀。
阿那含也是离开凡间诸欲这种境界的人了,他的内心里头不会再有什么欲望。他入定的时候或者不入定的时候,都不会再到这来受生,这个时候他是真正的叫不来,无来。因为他在三界内的以往的业习已经断根,不会再有业习跟随着他了,永不再来,住在涅槃之中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阿罗汉”翻译成中文叫诸漏已尽的罗汉,前两天跟你们说“阿罗汉”翻译成中文叫杀贼,阿为杀,罗汉为贼,六贼是色声香味触法,六门为眼耳鼻舌身意,心有六门,六贼从六门而入产生了六识,六根不得清净就在这。
阿罗汉是真正的证得了无漏,彻彻底底的无漏了。这个无漏也就是说真正清净了,和佛是一样了,但是细微上跟佛还有一些差别,这个等到以后慢慢给你们讲。
阿罗汉诸漏修尽的时候,再不会有烦恼生起,更不会有痛苦。阿罗汉也叫作无诤,他不会再和任何人去争执什么,争斗什么。阿罗汉是从我们的心地上讲,诸漏已尽,烦恼已尽,永不再来,住在涅槃之中,他是完全解脱的自了汉,叫作阿罗汉。如果他还有某种争议,就不叫作阿罗汉,因为他还有一颗能争的心。只有无争的心,才叫阿罗汉。
我得阿罗汉道不?你没有争夺的心,你就得阿罗汉。你有争夺的心就不得阿罗汉。这是释迦佛怕须菩提和在座的各位弟子没有听明白,所以他又不断的加深破除法我,一旦有法我这种概念的时候,心中就不净。心中不净是因为什么?是因为还有些烦恼,还有些贪嗔痴慢疑见。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阿罗汉翻译成中文叫杀贼,还有另外一个翻译叫无诤。我执法执已破,烦恼已断了,不会再有做凡夫的想法,也没有得阿罗汉道果的念头,才能得阿罗汉的道果。如果有得阿罗汉的道果的想法,还是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是凡夫一个。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做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这一句话又进一步的阐述了,前面的我、人、众生、寿者以及四果阿罗汉果位如何去破除。
无诤三昧刚才已经说了,就是四果阿罗汉已经无漏了,没有烦恼业习了,心中已经不会再有生灭这种想法。什么叫生灭想法?比如在天上挺烦的,不如再上下面玩一圈,这就是生灭的想法。生灭想法就说明心已不清净,不清净的心就是凡夫。
因为一念觉为佛,一念迷就为凡夫啊。四果罗汉这个地步已经住在涅槃之中。涅槃就是清净境界。须菩提证得了无诤三昧果位,但他从来没有向别人炫耀自己已经证得了无诤三昧果。
如果他要有了,就不叫无诤三昧了,就不是离欲阿罗汉了。正因为他是无诤三昧,不跟人家去争,心无争的念头,也不作不争的念头,完全是清清净净的时时处在禅定之中。这个禅定不是坐在那儿,是他的心时时住在禅定之中,行走坐卧四威仪之中,是时时入定。所以说佛说我得了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三昧翻译成中文叫正受,也叫正见。也就是说只有有正知正见的时候,才能远离九十六种邪见和外道。因为当初印度有九十六种邪说,当然就有九十六种外道了。
你有了正见的时候,心中自然就会空空。什么是空空?空空就是如如,如如就是真如不动,你的本性才会真如不动,才会生起一个太阳时时觉照自己,回光返照。
我说的很多话都是禅宗里的东西,因为我本人修禅,《金刚经》讲的也是禅,所以很多话都是禅里的话。只有我心中没有想法的时候,佛才会说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如果我有想法的时候,佛就不会说我是离欲阿罗汉。这句话就简单多了,如果明白前面的话。
什么叫人中最为第一?这个第一,在释迦佛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徒弟当中,须菩提是最好的一个人。大家如果看过须菩提的故事的话,你就会赞叹随喜他。为什么?别人让他坐,他就坐;别人让他站,他就站;别人让他卧着,他不会立着。他从来不去跟别人争什么东西,让他怎么的他就怎么的。所以说他叫人中最为第一,其他徒弟很难做到他这个地步。所以说佛说,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佛经常夸他十大徒弟:摩诃迦叶,苦行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摩诃迦旃延,论义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优婆离,持戒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佛在很多场合也要表扬他们,表扬的目的是激励别人,鼓励别人向他们学习。并不是夸他们如何如何,增加他们那种自高自大的心。因为释迦佛已经知道,他们都是证悟过来的,所以夸他们的时候是不害怕的。他们真正的做到了榜样,确确实实是我们的榜样。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阿兰那”翻译成中文,是无诤心,没有什么争议,跟任何人没有什么是非,心无杂念,就是一个人清清净净的驻守入定在自己的那个清凉国,也就是说踏着自己的本地的风光啊。就是说自己的心清清白白,明明堂堂,亮亮晶晶,时时觉照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心像牛一样吃别人家的草。吃别人家的草就会有是非了。不吃别人家的草,天下就没有是非。
无诤之行也就是清净之行。清净之行,是为了除去我们有所得的妄心,所以叫阿兰那行。
如果我们有所得的那个心还在的话,就说明我们的妄心妄念还是在的,就叫有诤行,有诤行就不是清净行了。既然不是清净行,那就不是阿兰那行。如果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佛就不会说你得的是阿罗汉道(阿兰那行)了。
阿罗汉道也就是阿兰那行,都是清净无为的无诤这种果,所以说阿兰那和前面阿罗汉道都是一个意思。
如果我心中没有杂念,一心清净,守住我这个梵行,住在我这个涅槃之中,佛才会说我得阿兰那行。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讲的比较快一点,很多细微的东西没有说出来,这个倒是没关系,大家能听的懂听明白了,就可以了。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世尊又一次问须菩提,你是如何认为的哪?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什么叫法呢?我一般都是从心地上问,如果大家能从心地上跟我对应,就证明契理了。所谓的法,就是我们自性清净之真理,也就是宇宙间的真理。一切众生,悟为佛。佛一迷,变成凡夫。凡夫一念觉,就为佛。我们本性之中就有法,本身就有真理。不是事相上和名相上强加给我们自己的。强加给我们自己的称不称为法?也称为法,只能说是名为法。
只有自己的心真正清净下来之后,才可以建立万法,这才是真正的我法。自性当中建立的法是非常微妙的,也就是经常说的真空妙有。能所心灭了,所得心灭了,这个时候我们自性清净的心,才能称为真如本性,真心现前,也就是见了性了,明心见性了。
真心是不生不灭的,也是无形无相的,也没有个名字,都是强名曰道。名字都是我们凡夫暂时确立一个事物的名称,为了方便叫张三、李四、杯子、车马等等,都是一个方便的词汇,方便的言语。
只有那颗真心才是般若,是无所得心。无所得心就是本来的心,本真的心,于外就是无所得。
如来昔在燃灯佛所,就是佛以前在燃灯佛的那个地方,于法有所得不。这是在问须菩提。须菩提说没有得,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真是没有什么得。从这个话来分析,还是跟前面阿兰那行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金刚经》主要是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破掉,破我执和法执。从这句话上还是怕他们迷失,不明白释迦佛前面讲的是什么,所以他还在帮徒弟整理思路,层层把他们心中的疑惑给剥掉,怕他们有所得法的心态,紧接着就来问,我跟燃灯佛学法的时候,我有得法吗?
须菩提说,你在燃灯佛那儿没有得法,真的没有得法。因为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已经明白了释迦佛想要说什么。他们俩一问一答之间,很多人就明了了,也开了悟了证了果了。
刚才所说的,都是在心地当中用功,心外用功是无佛可求,佛外也无什么心了。只有在自己的心地上方寸之中去耕耘,这个时候你才是真正得法。如果在心外求法,就好比头上安头啊。心外求法,即是头上安头。
心中没有得法的念头,很清净的时候自然就无所得了。因为心念清净,真心现前,明心见性了,于法真的是无所得。如果还有有所得的这一点点非非法,那就又迷了。
佛非常慈悲我们,就是层层剥掉我们心中的疑惑。禅宗有个故事,有一个禅师自认为自己学的非常好,跑到另外一个禅师那里去参禅。老禅师就跟他说,佛不在里也不在外,不在上也不在下。他说在哪儿呀?老禅师说在狗屎之中。他没听明白。有一天晚上,他在老禅师那里太晚了,本来想听老禅师讲讲法,可老禅师一句话也不跟他说。因为禅说出来就不叫禅,在心为宗,出口为教,完全是靠你自己去悟。自证自悟出来的东西,才是家珍流露。老从别人那儿学来的东西,都属于外求,外求的东西好比是头上安头。
心法完全是从自己心中开启。怎么开启?从理上走也行,从行上走也可以。禅宗完全是从心上走,既不从理也不从行,所以这个宗派就比较怪,理我也不要,行我也不要,完全是自证出来。
天晚了老禅师也就不留他了,这个徒弟一推门漆黑一片,正好赶上阴历三十没有月亮,连星星都没有,一股阴风吹来,心中又发毛退了回来。老禅师点了一个蜡给他。他去接蜡,还没等拿到,老禅师“噗”一口就吹灭了,对他说明白了吗?这个时候他恍然大悟。
你们明白了没有?他为什么把蜡给吹灭了,大家可以悟一下啊。这个正好是针对这一块的。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外面的光亮是不长久的,真正长久的光要从你心里头发出来,你的心光就是天灯。天灯不灭,你自己就可以照亮自己的前程。只有你的心灯,才能照明你自己的道路。只有你的心灯(天灯),才能使你回归佛国。外面一切都是假求,都是妄念所产生的幻觉。
虽然是幻觉,但现实当中也当作实体,因为我们还需要它,哪怕是妄念也需要它。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这个紧接着又跟天灯有关系了。大家可以想一下有几种庄严佛土?我考虑来考虑去好像只有三种:
第一种庄严,从事理上来说,是建庙、建佛像、写经书、布施、供养等等,这都算第一庄严。
第二种庄严,是庄严自身的佛陀,比如说自己穿的衣服非常庄严。
第三种庄严,是从心地上讲,是心是佛。佛在佛国之中,佛国也为佛土,心净则佛土净。心常常念清净行,(清净行也是梵行,梵行翻译成中文就叫清净行,)自然国土就会净,心就会净。心净自然国土净。所以说庄严佛土者还是从心地上下功夫,要用自心去庄严自己的佛国,自己的佛土。
心清净了,就是最好的庄严,但庄严者并没有庄严的心态,只是假名为庄严,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
大家修行一定都是从心地上修,而不是从身外修,身外修是小法,身内修是大法是大道。大道是无形无相的,我们的心也是无形无相的,心中的佛国佛土也是无形无相的。所以说心、佛与众生、佛土都是一合相。心也是佛,佛也是心,人也是佛,佛也是人。只要你觉悟了,现在就是佛。只要你一迷失,佛就变成人。都不是对立的,完全是一合相。
真正的从法义上讲,我们只有用自己的定慧去庄严佛土,才是真正的庄严了自己的佛土。释迦佛在这里又进一步的阐述了心灯不灭,心灯常亮,心灯常亮就会庄严装扮自己的佛国。心无形国则无界,心有形国则有界。
我们一定要明了自己的心地,如果修行不从心地法门走,从外道入,那就错了,那叫旁门左道。气功练的是旁门。佛走的是正道,是八正道。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让心灯永远亮起来,不走旁门也不走左道,走的是正道是大道是光明之道。光明之道是什么?是心灯不灭之道。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老和尚就在这句话上开悟的,的的确确就在这一句话上,他明白了这个心妙不可说的用处。如果今天有哪一位善男善女一下子开悟了,我们随喜赞叹你啊。
《金刚经》讲到这儿的时候,从发菩提心,然后明菩提心,走到这儿就开始降伏菩提心,一直到后边还有个出菩提心(出离菩提心),最后一品就是证得无上菩提心,这是《金刚经》里的五种菩提心。
释迦佛无量的慈悲,都赋予了众生啊。他苦口婆心,左讲一部经,右讲一部经,讲的部部经都没有离开心,只是用的词不一样,“心”这个词可以用十多种语言来描述,因为他老人家慈悲啊。
修行心清净了,自然不会去谈论其他人的是是非非。其他人的是是非非,是其他人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去参与。参与了,你就等于搅进了生死烦恼涡流之中,别人烦恼,你也跟着烦恼了;别人不烦恼了,你会替人家烦恼。出不来,就处于轮回之中。
诸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们,应该如是生清净心,就是不应该有是非的这种心态,不应该有谈论凡夫的那种行为的心态。因为凡夫的行为是不检点的,是不清净的,今天说东,明天说西,老是处在是非之中轮回不止。
只有把自己这颗心安静下来,让自己这颗心清净下来,我们的自性才会常常生起智慧。慧能有句话:人有南北,智慧无南北。智慧也代表的是佛,说佛性无南北,我翻译成智慧无南北,佛性无南北,心清净了,心中就会常常生起智慧。
如果你的清净心能保持一天,我敢说你这一天你就是佛,是自在佛。如果你能保持一个小时,那你也是觉者。如果你能保持十年八年的话,阿弥陀佛!你绝对是阿弥陀佛了。
只有你的自性清净下来的时候,心中才会常常生起智慧,才会行平等慈悲的大行,才会恭敬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光是人,还有非人、天人、阿修罗、等等一切畜生。做到了,才是真正的修行人的清净心。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什么叫修行人的心了吧。再给你们讲一下,自性常常生起智慧,行平等慈悲之大心,恭敬一切众生,这才是修行人清净的心。凡夫的心也有慈悲,那慈悲是有量度的,是有限度的;也有平等心,那是分什么人来的,对仇人肯定不会平等,对竞争对手也不会平等。平时多观观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就知道了。
前面说的是罗汉,现在开始说菩萨,这些大菩萨们如何修行才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不住一切相,见相要离一切相,见色而不著色,见相而不著相,这样心行才是梵行,才是清净行,才是觉悟了。如果心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心有了挂碍,也就不清净了,就说明还没有离开前面说的四相,还没有离开那些法(色声香味触法)。等你真的离开这些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心无所住,心不会住在六根六尘六识中,见色而离色,见相而离相。这个时候你的心才是真正的心,空如宇宙,皓月当空,常常觉照自己那颗本来清净的心。如果不去觉照,妄念还会出来。
真正入定的人是时时觉照自己,在入定中外面发生什么事情是不知道的,在入定中流露出来的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就是回光返照。回光返照是什么概念啊?就是脑袋前面有一轮太阳,这是他心中的太阳(天灯)在觉照着他,照着他踏着本地的风光回归本土。
这样讲起来有些累,但又感觉到特别殊胜,也感觉到了佛菩萨的慈悲,更感觉了释迦佛的那种无量的慈悲心,他真的是恭敬一切众生啊!
只有心无所住的时候,我们的天灯才会亮起来,才会照着我们。他照着我们的时候,就好比有探照灯一样,不会掉进黑暗的深渊。所以说智慧可以破千年暗,千年暗也就是烦恼,照破了烦恼,烦恼从此不再生,当然也就不会再起了。烦恼黑暗不来了,当然这个天灯也就永远不会灭了,因为法界一如了,也就是一合相了。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这个比喻前面的那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话。我们的色身虽然很大,比如说穆铁柱二米二八,还有内蒙古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二米三九,身体大不大,大,那也是有限的。
须弥山有很多山,当中肯定就有一个最大的山叫须弥山王。假如身体比最大的须弥山王还要大,你认为这样的身体是大身吗?须菩提说,那当然是大了,世尊啊。是什么原因哪?佛解释原因,身体再大,也是四大假合的,是无常的,无常的就是生灭变化的,这样的身体不是永恒的,只能给它一个假名说是大身。
大家想想什么身最大?我记得达摩传里,达摩和般若多罗对答的时候,里面就说身体再大也是有限量的,它和真正的心量比起来,须弥山王还算小身。心,无形无相,无边无际,心与虚空等同,心就是法身,才是真正的大身。
这里依然是让我们打开心量,修行就是要打开心量,只有打开了心量,能量才能提升,智慧才会增长,才能和虚空、佛菩萨相融相合。如何能打开心量哪,前面已经说了,应无所住而生起心。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而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讲到这儿,释迦佛又把话给圆了回来,圆到福德上来了,这个福德又讲到我们的心地上来了,又讲到性上来了。心无所住,心如虚空,其无为的福德才无量无边。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这两句话翻来覆去就是说恒河中那么多沙子,恒河中沙子多不多。恒河是亚洲第二大河,黄河是第一大河。恒河地处泰国,是一条非常不错的河流,非常平稳,而且很开阔。
恒河里面的沙子非常多,沙子又比喻成恒河,有沙子那么多的恒河,然后恒河中又有那么多沙子。就是恒河中有那么多沙子,然后每一个沙子变成恒河,恒河中又有那么多沙子。就是比喻的那个数字非常多,无可计数。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而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实话告诉你吧。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七宝满而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前面打比喻的恒河中的沙,沙中的恒河,恒河中的沙而填满河这么多的七宝,这个境界就比前面单独的三千大千世界多的多了,这么多的七宝去布施。须菩提,你说那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惊叹的说,世尊啊,那太多了,太多了。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佛耐心温和的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这部《金刚经》中受持四句偈等,或者为他人去演说,这样的福德和前面的福德比哪个多呀。大家来比试比试,是那个恒河中沙子那么多的恒河中沙子那么多的七宝布施福德多?还是看了经文的这个福德多?当然是看经文的福德多了。
因为经文的福德是讲的心、心性、法身。前面还是有相的,有相的就叫有为法,有为法就有生灭。不管你是几百年几万年几个劫,都是有生有灭的。
一旦你的智慧打开,你的天灯不灭了,天灯不灭的福德肯定大,天灯好比智慧啊,智慧永远放光明啊。我第一天梦到了天上下来一个大法轮,八卦图一样的大法轮,它盘旋着从宇宙深处金光闪闪的,由小点变成一个很大体的东西到了我的面前,这是在我的梦中啊,不是在我入定当中。我是在入定中睡过去了,因为能量太强大,眼皮睁不开了。这个八卦轮从宇宙深处过来的时候,就是宇宙的大法轮。藏密的很多法轮啊就是用这个图来制作的,有六角的,有八角的,一般是以八角的是为正,六角的是为辅。
这个八角的大法轮,在我上空不断的盘旋,其实就是让我看,它是自动转,自动旋转的时候撒下了无数的金光点,落在了众生的身上。这个光点就是能量,那天晚上大家都能体验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我们身上作用。法轮常转,还有个内圈和外圈的转法,非常神奇。
它散落下来的这些金光点,落在众生的身上,我看到众生会慢慢觉悟起来。佛不强度,他强调的是自度。先自度,然后把这个法门传播下去,有缘的人赶上了自己来修,而不是释迦佛强制性的来度你们。因为释迦佛知道强度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要自度自救自悟,最终自己回归佛国。
那天我明白了法轮是什么样子的,也看到了未来的众生是什么样子的,确实都是自度走的,没有一个是硬拉着拽上去的。大家可以看一下身边,有没有被别人拽着跑的。说有是什么情况下有?是同道中人赶上了拉一把,就像跑那个接力赛似的,你先跑到我前面了,我追上你的时候我可以拉你一把,这个可能是拉一把。人家没跑赛跑,你硬去拽一个来跑,这叫不入流的法,邪门外道了,这也叫邪门歪道。人家不想学佛,或者说现在还没有学佛的因缘,你非得拽着他去学佛,这也算是外道法。
一旦你悟明白了释迦佛的心法,自己的天灯就会亮起来。所以说此福德胜前福德,看经的福德叫此福德,胜前福德就是胜过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布施的这个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虽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既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复次须菩提。虽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这一句话,是郑重的又一次的嘱咐须菩提,凡是有《金刚经》的地方,就像有佛或者有塔或者有庙一样的,一切天人阿修罗都应该来供养。
从表面上讲,凡是有《金刚经》的地方,我们凡夫都应该像尊重佛本人一样,或者尊重塔、庙一样去供养,这是从我们事相上讲。
从心地上讲,只有你真正修出来的清净心,你的智慧犹如天灯一样,湛然常寂于宇宙之中,照耀十方法界的时候,你就是佛、你就是塔、你就是庙。因为你有佛心,你有佛性,你有万法在身,就如佛塔庙一样,我们要供养你。
从事相上讲,有《金刚经》的地方,天人阿修罗都应该来供养。真正说的是心地,你的心真正清净了,一切无漏了,你就是经,你就是佛,你就是塔,你就是庙。你在哪里,哪儿就是庙!哪儿就是塔!
当知此处,是说一切处,不是说非得印度那个菩提树下。任何一个地方,法身无处不在,所以说处处。
只要你真正的觉悟了,像释迦佛走到哪里,都跟有塔、庙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要去供养他、去拜他。
一个真正心里觉悟了的人,他就是塔、就是佛、就是庙,他走到哪儿,天人阿修罗都会去供养他。因为他上面的天灯在挂着啊,他走哪儿天灯跟到哪儿,神仙都能看的到的,无论他走到哪里,天人阿修罗都要去拜他、去供养他。
法身就是天灯,一旦天灯不灭,人还活着是属于有余涅槃身,心和法身已经现前了。肉体在哪儿,法身就在哪儿。
这一句话就是从心地上讲,天灯不灭,就是佛、就是塔、就是庙!我们就应该去供养。他表面说的是经,内涵告诉我们不要离开心,离开心就是颠倒妄想的凡夫。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既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这一句话又补充了上一句所说的话,更何况有人能一直受持读诵。
须菩提,要知道这个一直受持读诵的人,是能成就无上甚深的佛法的妙义的,就是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第一希有之法就是我们的心法,释迦佛讲的所有的心法。自心明白此经妙用,自心又能解得此经的义理,自心又能证得无相之法、之理、之行。
经典所在之处,从心地上讲,是常修梵行,或者说常修佛行,念念心无有间歇,就是念念心不间断的去念佛、去修行,这个时候即心是佛。这也就回到了我们前两天说的即心是佛,佛是心,心是佛,平常心是道这个话上了。即为有佛,就当作有佛啊。
能明白我释迦佛讲的这些心法的时候,《金刚经》或者是其他经所在的地方,就像尊重我现在的这些弟子一样来对待。
释迦佛很尊重自己的弟子。什么叫弟子呢?大家成天说“弟子”,不一定明白它的出处。是释迦佛出家的时候,跟随他的有弟弟或者表兄表弟为弟,还有儿孙辈为子,所以简称为弟子。
另外一种从大乘角度来讲,菩萨为弟弟,罗汉为子,也可以简称为弟子。
尊重弟子,就像我释迦佛活着的时候,你们像对待尊重我一样的去供养他们。
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问问:
***********************************************************************************
附解答问题:
请解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答:有为法,是生灭法,是世间法。
梦幻泡影。梦,无明不觉,故有生死颠倒,轮回不止。执著于是是非非之中、人我之中、爱恨之中、长短黑白之中,就为梦。梦是刹那之间的事情,是假象。
幻,是指我们的心识可幻出男女老少的相、佛国相、地狱相、山河大地相,都是由我们心中生起来的。早晚课里有句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泡,是指幻想妄念,就像大海中的水泡一样,是虚幻的。是指我们心中的妄念就像水泡一样不真实,随起随灭的。
影,是指我们往世的业力,像影子一样跟随而来。不论善业恶业,如影随形,历劫相随。比如往世杀害了一个人,这个人被杀的时候惊恐万分,心中恨你,他的那股怨气没有消亡,就是找你报仇。不管你轮回到哪一道上,他都要找你报仇,所以叫如影随形,历劫相随。
大家已经明白,梦-幻-泡-影,都不是真实的。一切有为法,就是说一切世间上的这些法,就像梦-幻-泡-影一样不真实,随起随灭的。
如露亦如电。露,早晨太阳出来之前,草上或花上所结集的水珠就为露,太阳一出来就干了。这个表明一切有为法,不管你是追求金钱、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也好啊,都如早晨那个水珠一样,不会长久。
亦如电,电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已经过去了,比喻像闪电非常短暂。也可以比喻成世间人的那种聪明,但不是智慧。智慧不能用闪光来比喻。人世间的头恼聪明像闪电一样,也是靠不住的。小聪明当然是靠不住了,关键时候就掉链子。唯有我们原本的智慧才可以使我们脱离三界,出离火宅。
应作如是观。就是如实的去观,如是也可以翻译成法尔如是的,如如的真实的去观,如是观就是无为观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都是有为法,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假的。
只有无为现前的时候,才能达到无为无相无取舍,无取舍的心才是真正如如不动的心。只有如如不动的心,才可以为一切众生演说微妙般若大法。
下面我们回向给十方法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有情及无情。
阿弥陀佛!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