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二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二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二集
每天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对《安乐集》作个交流提示,令我们现前念佛有情得以念佛的安乐与真实功德利益,以启迪我们现世运用无造作的清净本源心智,住于佛法大乐之中,安乐生命,饶益有情。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
安 乐 集
唐并州玄中寺释道绰撰
卷上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今先就第一大门内,文义虽众,略作九门料简,然后造文。
第一、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
第二、据诸部大乘,显说听方轨。
第三、据大乘圣教,明诸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欲使时会听众,力励发心。
第四、辨诸经宗旨不同。
第五、明诸经得名各异:如《涅槃》、《般若经》等,就法为名;自有就喻,或有就事,亦有就时就处,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就人、法为名:「佛」是人名,「说观无量寿」是法名也。
第六、料简说人差别。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自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者神仙说,五者变化说。此《观经》者,五种说中,世尊自说。
第七、略明真应二身,并辨真应二土。
第八、显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也。
《安乐集》一部之内分为十二大门。每一大门又各有料简,即分段说明。“皆引经论证明”,这表明的很清晰,像道宣律师所说礼敬三宝藏是一样的。这个地方也是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所有的教法来源没有离开三宝藏,也就是没有离开佛说的经论来证明。像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之人,所有的思维意识、法则守护、知见的守护乃至法则的实践、知见的延续都不能离开经论的证明。若不如是,非是佛教徒。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个依止,这也是一大法之缘起,一大法之依止。这在第一门,作主料简。古人用料简就如现在之分章分段然后造文,先分科判然后立文。
“第一、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一直到“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证明弥陀净土是不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与三界有何别同。“位该上下凡圣通往”我们对净土一法有所基本的了解,就不会对这一点疑惑。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凡圣同行,同得不退转的大利。
第七点要注意,即“明真应二身。并辨真应二土。”这是争论最大的地方,我接触到许许多多藏传佛教的善知识对这一点是有极大的争议。当代几位比较有影响的藏传佛教的善知识依他们的教言确定说: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为应化土。那么道绰禅师是如何评判的呢?我们后面会看到。这是一个很大的辨识问题,若是在这个法则能辨识的清,净土法门的深入利益就必然现前,乃至说一切诸佛菩萨劝诱改修其它法门也肯定不会动摇了,因为你在此一法得到了根本的安乐与利益,深达一切法毕竟令众生得究竟解脱的这种根本教义。你能得到一个极大的安稳,其它法对你来说就无动无摇了。这么说并不是排斥其它法门,而是说你在此法门得到的利益与一切法所实施的利益是等无差别的,在这个无差别处生起了决定的守护。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净土法门。这是在第七科料简中一个很大的争议。我接触到很多这样的说法,也只能付诸一笑。
善导大师在净土教言中横断横判,一切菩萨不了义教决不可依从,唯依佛语,唯依佛教,在这里作一个抉择。若不作此抉择,我们后世学净土的人就会被现前的大菩萨的抉择教言所诱惑,心里产生晃动,因为于法没有得到真正的抉择利益。后面的文字对此有一一的解答。为什么提此重点呢?因为像“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或是“显说听方轨”(即怎么说法,怎么听法,说法听法有多大的利益与意义)乃至说“发心久近供佛多少……”比较好懂,可以一带而过了,它对我们修法只是一个激励。
第一大门中,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坐禅三昧经卷下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是故《大集月藏经》(大集经卷五五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又彼经(大集月藏经卷一一、一七、二六等意?)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
又若去圣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实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是以韦提大士自为,及哀愍末世五浊众生,轮回多劫,徒受痛烧;故能假遇苦缘,谘开出路豁然。大圣加慈,劝归极乐。
若欲于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若欲披寻众典,劝处弥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去者访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这段文字提示我们要善自观察。文字只是一个提示,(学佛)一定离不开对周边现状的观察,即机法问题。
“第一大门中。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此处告诉我们为什么在这个时代提出净土一法的原由。
“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提法,我们也很容易感知到。有什么病吃什么药,顺什么缘也可以方便下手。
“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我们是否在时的因缘上修法呢?现代人的观察力不够,有很大的误区。此地举了几个例子。
“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这样人是无有智慧,修非法法、非时节相应之法、非对自己之机之法。
“大集月藏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我们知道,世尊正法一千年,由于尼师出家,佛的正法减损五百年。后续又说,由于迦叶尊者苦行于诸法,延续佛之慧命,又使正法延续五百年。那么正法是一千岁。
“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这样我们可以多多观察我们这个时代,与此“第五五百年”还是比较相应的。现在大家对佛历的认识有两种方法:一者认为现在为佛历约2500年;另外若按本文中后面文字讲“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即唐时第四五百年开始,约1600年,唐距离现在约1400年,那么现在是佛历3000岁,两种说法都可以相应。
我们这个时代“白法隐滞”,白法就是出世之圣教。“多有诤讼”我们可以观察,现在不管学佛者还是世间人,协调、摄护、尊重之缘越来越薄少,相互的轻慢与诋毁越来越多。我是人非,处处宣扬。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状态。不是一个法门的问题,而是整个佛教或是整个社会都在表现这种状态。因为这是佛的授记,是不会有出入的。
“微有善法得坚固。”现在讲善法五戒十善的在社会上最普遍,这多有伪劣。能救治于人吗?能令人出离生死苦海吗?能令人断除烦恼吗?我们不得不问一问自己,也不得不问问自己现前遇到的法则能使自己得到现前的利益吗?下面举了四种法则,诸佛出世以四种法度众生,一定要记住这四种法,这样你在看到别人在念佛或是学教、修密而轻视。佛有四法度众生。
“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第三种度众生,在我们汉地多不谈。佛要是没有大神通力,就堕入平庸。我们汉地人最容易平庸慢,堕入所谓的“空见”。对神通大善巧多不生爱乐,即使爱乐也多堕于怪异。神通力是由智悲而自然引发出来的善巧威德,非是造作的变异怪异现象,是悲智双运的大威德力,是大解脱相。
“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比如“南无布达雅,南无佛陀耶”为总号。所谓总号即囊括十方一切诸佛,若法身、若报身、若化身。别者如药师琉璃光如来、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阿閦佛乃至无量无边诸佛差别名号。
“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此是我们这个时代比较方便的法则。何以故?因名号的称念与随顺极为方便。要是佛不在《大集月藏经》中讲这个法则,我们可能也不知道名号能度众生。许多人虽然念佛,并不一定能认为名号能度众生。名号即音声,诸佛以音声作佛事,令听闻众生得以解脱成就。但净土一法所说的是以名召德,以德显心,以心致用,直趣菩提,不假其它方便。但以音声度化有情,成就菩提。这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可能许许多多的菩萨是第一次听闻这样的说法。你不要以为以前已经听过,要仔细思维观察。一定要记住这四法度众生。佛说三藏十二部为口业度众生,显现须弥相,放大光明以身业度众生,无量神通变化,以变化通力度众生。以名号功德若总若别,令听闻众生皆生佛前度众生。因为佛之名号为佛随机感应而摄化之名号。所以龙树菩萨讲“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即现身,是故我顶礼。”应时现身,称名之时,阿弥陀佛以全体功德摄化令其必生佛前,必成菩提,必然得无量威德与善巧。阿弥陀佛的光明普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一定不要忽略这种教言与法则,忽略则得不到不可思议的利益。所谓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也是阿弥陀佛现其面前摄化此人令得不退的大功德愿力所现。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细细的观察。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去圣已远,正是称名之正机。在这个时代,我们从自身修持戒定慧的因缘上说,不是不行,但多不当机。有人讲若不当机,我们为何学戒?要是能学戒念佛则极为方便,念佛学戒极为殊胜,能使佛法住世,延续于世间,令众生未生信者生信,已生信者增长。何以故?自身利益安乐故。要是我们但依自身修持的现量来利益众生,乃至于自拔于苦海,实是不能。我们可以多做观察。这个地方不可强说,但能观察自身的修持就对了。我们是能自利还是能利他,还是能自他二利,还是能圆明于世间?在这个时代,念佛是为方便。
“何意然者。寔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现代人心智倒迷,多以妄念为法,不以法则为法。
“是以韦提大士自为。及哀愍末世五浊众生轮回多劫。徒受痛烧故。能假遇苦缘。咨开出路豁然。大圣加慈劝归极乐。”也就是世尊与韦提希演了一出戏,让我们看一看,来作一个法的抉择。
“若欲于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若欲披寻众典。劝处弥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去者昉前。”我们真正得到利益了,要导后有,真正于法尚未生起决定者要访问于此法生起决定之人。
“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这段文字,希望大家不要一带而过。在“约时被机,教兴所由”处要思维、辨识,以使自己在这个易行易悟法则上生起决定。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