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戒法法师:如是观五蕴——朴实的生命教育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8日
来源:   作者:戒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戒法法师:如是观五蕴——朴实的生命教育

 

  首先引一段《杂阿含经》的经文,如下:

  《杂阿含经》卷1:(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 a3-15)

  讲到我们身心现象观察的时候,佛陀大体会用蕴、处、界三科的方法来作为观察对象。此经文就是教导弟子观五蕴无常,由观无常,了知世间的一切皆不可取著。佛陀在其他经典中也常常告诉弟子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但我们要明白无常本身是不会导致苦的结果,而导致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将“无常”的现象执著为“常”,所以当面对无常现象时,无法接受现实,而产生的痛苦。

  本经佛陀教弟子观无常,令弟子对世间的现象产生厌离,那厌离什么呢?这主要是为了破除我们对世间的喜贪等烦恼,所谓喜贪,就是我们内心中的贪爱烦恼。由观无常生厌离,厌离又能对治我们的喜贪。当我们对世间的一切都不生起喜贪之心时,那就能获得了“心解脱”(指心由一切束缚中解放,解脱之当体即为心,故称心解脱,后来论师们常与定相应,也就是将心解脱与禅定获得解脱相关联)。

  如此,本经最后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那我们得此人身的价值也就得到了体现,才不惜得人身之行。

  不但观五蕴无常是如此,观五蕴为苦、空、无我等,也同样如此观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