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十七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6日
来源:   作者:慈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十七集

   录音记录:慧炬

  我们继续依着道绰禅师的《安乐集》进行学习。昨天我们进行到“破异见邪执”。

  第二、明破异见邪执者,就中有其九番:

  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者:

  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何用求之?

  答曰:如此计者,将谓不然。何者?一切诸佛说法,要具二缘:一依法性实理,二须顺其二谛。彼计大乘无念,但依法性。然谤无缘求,即是不顺二谛。如此见者,堕灭空所收。是故《无上依经》(卷上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若起我见如须弥山,我所不惧。何以故?此人虽未即得出离,常不坏因果,不失果报故。若起空见如芥子,我即不许。何以故?此见者破丧因果,多堕恶道;未来生处,必背我化。」今劝行者,理虽无生,然二谛道理,非无缘求,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维摩经》(卷中意)云:「虽观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又彼《经》(卷中)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是其真证也。

  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异见偏执。

  在这里设了一个问。

  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何用求之?

  道绰禅师帮助我们设置了这么一个问题,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问题;或者过去曾有过,不太清晰;或者别人有这样的疑问,我们来解答,但是不太清晰;那么通过道绰禅师的疏通,我们能条理地解答出来,或者说去除我们对于无相的疑惑、净土法门取相的疑惑。

  答曰:如此计者,将谓不然。何者?一切诸佛说法,要具二缘:一依法性实理,二须顺其二谛。彼计大乘无念,但依法性。

  昨天我们把“但依法性”的理念做了一个提示,希望我们能有一个感知。

  然谤无缘求,即是不顺二谛。如此见者,堕灭空所收。

  法不孤起,任何法亦复如是。在弥陀的教言中,毕竟的回施是无修修的心智,所谓的“法性实理”,令众生得毕竟安乐,无疑无虑。但以法的缘起问题来说,必有所谓的始觉之时,缘法之时。若不如是,无有得用。若是“谤无缘求”,设立无缘求之说则令众生堕入灭空之类的心智,使有情无法可依,无以随顺法益得以安乐住。

  是故《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若起我见如须弥山,我所不惧。何以故?

  一个是众生本分心智故,再一个是业缘的延续故。

  此人虽未即得出离,常不坏因果,不失果报故。

  佛不惧众生之我见。

  下面的这段文字在佛教中是经常引用的。

  若起空见如芥子,我即不许。何以故?此见者破丧因果,多堕恶道;未来生处,必背我化。

  这段文字是对断灭邪见的一种直接的授记性的说法。所谓的授记就是直接把它的结果如实地给我们揭示出来,令所缘的有所见闻、有所择法。

  于取相中,佛不惧;于断灭中,佛所不许。

  净土一法取相亦得往生,若无相无住,上品上生。那么在这个差别中,取相者,凡夫取相亦成佛道,这在其它教言中是不许这样的设立。这段文字来证实断灭邪见与执着于因果这两种差异。执着于因果,尚有因果可以遵循;执着于断灭,则堕入所谓的顽空,“必背我化”。

  今劝行者,理虽无生,然二谛道理,非无缘求,一切得往生也。

  “二谛道理”,真谛俗谛的道理。在道绰禅师整个《安乐集》中,提示的就是“位赅上下,凡圣通往”的真实的弥陀功德。由弥陀不可思议的愿力,“一切得往生也”。

  是故《维摩经》云:「虽观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这是一切诸佛菩萨于如幻因缘中所建立幻化国土,以令众生得真实安乐。所有的幻化,因为众生无有断灭故,一切世间无有顽空故,所以以延续相中安立众生,令众生得毕竟安乐,乃至趣向究竟菩提。

  极乐世界是报身土——有始无终之土,无衰无变,建立常然,摄化十方,必成菩提。这个因缘与所谓的应化土有别。

  又彼《经》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

  心智无作,以种种身六度万行,利益世间,是谓菩萨行。所以诸菩萨皆以种种方便入种种幻境中建立种种幻化因缘以饶益众生,而于种种幻境无染无著,是谓菩萨行。因为无作故,虽是无作,以种种现身;虽知诸佛国与众生本是空,常修净土利益世间。这是所谓真谛与俗谛的真实融通。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我们学《净心戒观法》,里面也提示了很多,这是道宣律师如实的教言。经的教言与祖师的教言是等无差别的,欲令众生于无染着处勤行菩萨道。

  是其真证也

  道绰禅师借助经典的文字不断的给我们提示,破除这种所谓往生取相的畏惧,也破除这种所谓无相断灭的邪见的疑惑。

  问曰:今世间有人,行大乘无相,亦不存彼此,全不护戒相。是事云何?

  答曰:如此计者,为害滋甚。何者?如《大方等经》(大方等多罗尼经卷四意)云:「佛为优婆塞制戒,不得至寡妇处女家、沽酒家、蓝染家、押油家、熟皮家,悉不得往来,阿难白佛言:『世尊为何等人制如斯戒?』佛告阿难:『行者有二种:一者在世人行,二者出世人行。出世人者,吾不制上事;在世人者,吾今制之。何以故?一切众生悉是吾子,佛是一切众生父母,遮制约勒,早出世间,得涅槃故。』」

  问曰:今世间有人,行大乘无相,亦不存彼此,全不护戒相。是事云何?

  又设置一个问。有人执着于大乘无相,或者说以大乘无相为方便,不顾戒律,乃至说以无相来破戒律的住世正因。我们都知道,佛不为圣者制戒,亦不为智者制戒,所有的戒律皆为初发心者守护清净法益所设立的无漏戒体,令众生通过戒而得见法性方便,所以戒是入道初行。“全不护戒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答曰:如此计者,为害滋甚。

  这在我们中国现实现状中是极为普遍的。以无相作为自己犯诸过失、纵容自己业习的一个最好的借口。这个借口是危害很大的,“未入圣位,以凡滥圣”,必然受无尽的苦报,无力自拔,所以说“为害滋甚”。

  何者?如《大方等经》云:「佛为优婆塞制戒,不得至寡妇处女家、沽酒家、蓝染家、押油家、熟皮家,悉不得往来,阿难白佛言:『世尊为何等人制如斯戒?』佛告阿难:『行者有二种:一者在世人行,二者出世人行。

  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世间与出世间皆以戒法而安立,何以故?为诸法方便故,若不如是,则凡夫众生无所依从。

  出世人者,吾不制上事;

  已成就出世功德者,不需制戒,何以故?此人已远离对待心智,于无对待心智中建立种种方便,自他二利,无染无著的功德已经成就,所以不假以戒。但我们一定要知道,若是在凡位之有情以凡滥圣,这是很容易自欺、很危险的一个事情。要如实的自知,如实的行持。

  在世人者,吾今制之。

  这个戒,为优婆塞所制的戒是为世间人所制,非为出世者制。

  何以故?一切众生悉是吾子,佛是一切众生父母,遮制约勒,早出世间,得涅槃故。

  佛对一切众生视若一子、视若父母、视若自己,把最尊贵、稀有、难得的亲证的法益毫无保留的回施于众生。戒法亦复如是,念佛的行持亦复如是,只是表现有所差别。

  “破妄计大乘无相”通过这两个方面让我们有一个审思:一个是依法性力,二是顺二谛——俗谛与真谛的说法,让我们有一个观察。

  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者。

  问曰:依大乘圣教,菩萨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今劝众生共生净土,岂非爱染取相?若为免其尘累也?

  答曰:菩萨行法,功用有二。何者?一证空慧般若,二具大悲。一以修空慧般若力故,虽入六道生死,不为尘染所系。二以大悲念众生故,不住涅槃。菩萨虽处二谛,常能妙舍有无,取舍得中,不违大道理也。

  是故《维摩经》云:「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舍,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亦如是,为欲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者。

  “爱见大悲”,这是一个会通处。有人就设置这样的疑问来阻碍念佛人取相于诸佛净土,这是不是一种爱见呢?

  问曰:依大乘圣教

  我们知道有声闻乘教,也有大乘圣教。在显教中多有表述。

  菩萨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

  即认为实有众生可度之类,生起所谓的爱染,这种爱染称为“爱见大悲”,如此多有遮蔽,所以应舍离。以这一段文字作这么一个设问。

  今劝众生共生净土

  我们知道大乘教言中,说“愿与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所谓的同生彼国。

  岂非爱染取相?若为免其尘累也?

  不知道我们有没有这样的问题。道绰禅师给我们做了一个设问,一问一答让我们来观察。我们在净土法门中,或者说在实践过程中,或者说听到、看到有这样的疑问都需要解除。

  “今劝众生共生净土,岂非爱染取相?”舍此生彼是不是取相呢?这是一个很直接的设问。要生净土必舍此浊土,这是不是爱染呢?是不是取相呢?很清晰的一个问题。

  答曰:菩萨行法,功用有二。一证空慧般若,二具大悲。

  他从悲智二法中讲,菩萨行法具足这两种方便。

  一以修空慧般若力故,虽入六道生死,不为尘染所系。

  因为智慧力故,在生死六道中,不为尘染所系。若是没有般若智的观照,入六道就是凡夫,必然被尘染所覆盖、所牵制。

  二以大悲念众生故,不住涅槃。菩萨虽处二谛,常能妙舍有无,取舍得中,

  我们知道一切众生于有无二种边见多有偏执。菩萨在取舍得中能妙舍有无。所谓“舍”者,不坏于有无幻相,于有无之中得以妙用,不染着于有无的偏执。所以是为悲悯众生,顺应众生有无,令众生得以真实的利益。所以菩萨是没有取舍的,没有取舍所以是妙舍有无的染着。众生不染着于有就染着于无。所谓众生者,就是凡夫知见所导致的心智与生命的延续。

  不违大道理也。

  欲令一切众生往生阿弥陀佛国土非是爱染,非是取相,此中因为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虽处二谛中,只是妙用罢了,在真谛中、俗谛中无有染着。因为不住世间的沉沦故,所以依般若智;因不断灭故,依大悲来令众生往生彼国成就菩提。所谓悲智二法的运用,非是“爱见大悲”。此教此言不可舍离,因为舍众生欲证空慧,这样虽然不再六道轮回,但没有利益众生之利,所以菩萨于六道中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但为众生示现故,显现悲智双运。

  是故《维摩经》云:「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舍,随意无碍。

  这个讲得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地上造立宫殿,随意无碍。

  若于虚空,终不能成。

  要是生断灭想,你怎么来安立这些所谓的能遮蔽有情的房舍宫殿呢?于空地造立宫舍是为方便。

  菩萨亦如是,为欲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

  所以一切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皆非为自身求愿生。何以故,他深知无国土可取故,亦无有众生可度故,但为意欲烦恼执着有情趣于诸佛净土,令众生得以归向。诸佛菩萨之行持不为自求,欲安乐众生而行种种法。

  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这是所谓的诸佛国土皆以悲悯力而建立,依愿力而建立,依不退转的这种顺性功德而建立,所以说能令众生得毕竟安乐。往生彼国,往生即是所谓的无生之说,虽是无生,“非于空也”,就是说不是没有实报。所谓“实报”,众生畏惧空故,诸佛安立慈悲净土,就是说依佛愿力顺性建立庄严的国土,令众生毕竟解脱。

  这一段文字,我们应该对所谓的“取相”、所谓的“爱见大悲”有一个认识。像这样的疑虑我们要不断的去观察,甚至有意识的引发自身对这些地方的观察力,以破除心中深层的疑虑。这些疑虑会阻碍我们于净土一法的抉择,往往会耽搁我们一生成办的佛法利益,佛法利益终不现前,在这种疑惑中,徘徊自己。现在的净土行人于这些设问中往往一带而过,实应该细细地观察,不可草草。若不如是,遇事则迷、则乱。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