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集
录音记录:明忻
这二十分钟我们还是依止道绰禅师的《安乐集》教言,来学习、观察、审视净土法门这些具体的行持法则或者观察法则。
二、问答解释。
问曰:向言无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不堪者;为当直将人约法作如此判,为当亦有圣教来证?
答曰:依《智度论》(卷二九、六七意)云:「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何意然者?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育,方可长大,能绍继家业。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为斯益故,多愿生也。」又彼《论》(卷六一、六六意)云:「譬如鸟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须依林传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随感赴益。又阿难白佛言:『此无相波罗密,在何处说?』佛言:『如此法门,在阿毗跋致地中说。何以故?有新发意菩萨,闻此无相波罗密门,所有清净善根,悉当灭没也。』」又来但至彼国,即一切事毕,何用诤此深浅理也。
昨天我们把“破系心外无法”这段文字作了一个提示,以令在上士、破相与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因无果、无思无不思的法则中得到安住之类的有情得生诸佛的清净国土,与取相往生这一类有情,就是中下之士取相往生,这两种方法,就是位赅上下,咸得往生的大机——这机就是位赅凡圣,令有情遇此法则咸能成就菩提,住不退转。
评判这两种机,破系心外无法,通过这地方下手,令我们知道净土一法广大与真实的功德,令我们生起决定信。
已破除这种相之人,于无修修法则中得以安住者,能荷负如来家业,得无碍辩才,现世与人作依怙,舍报往生阿弥陀佛清净国土。那么初发意菩萨多有畏惧,他比喻象个孩子一样需要父母的摩洗养育才能长大成人。菩萨亦复如是,需要亲近诸佛如来才能真正使法身增长。他举了个例子,象鸟子翅膀未成,令其高飞、远飞是不可的,只能依林传树,渐次地真正圆满自己得力的因缘。
又阿难白佛言:『此无相波罗密,在何处说?』
这是对机之说。因为佛说法有畅佛本怀之说,令一切凡圣有情凡遇者必成无上道业;也有顺应众生现量说,以众生现量先以欲勾令其生起爱乐,然后令入佛智。这方法是有一定差别的。
佛言:『如此法门,在阿毗跋致地中说。
净土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回施,是不管凡圣有情平等回施的。果地觉为因地心的教言也在阿毗跋致中说,因为它令一切众生入阿毗跋致。我感到这举的例子实际是个过渡的说法,这篇文字还表现着道绰禅师在这个地方尝试着抉择,在引导我们趣向的抉择。
何以故?有新发意菩萨,闻此无相波罗密门,所有清净善根,悉当灭没也。』」
“灭没”就是不当机之说,令众生失心。这是提示性的,上士、中下士之说,堪与不堪。他来破这个,实际转化一种说法。
我们看下一篇文字:第四、破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者。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问题,我们看他的文字怎么讲:
第四、破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秽国教化众生,不愿往生净土,是事云何?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不染,逢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若是实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变,欲济彼者,相与俱没;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
是故《智度论》(卷二九意)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者,圣意不许。」何意然者?龙树菩萨《释》(卷二九意)云:「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热汤投之,当时似如少减,若经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发心救苦亦复如是,以贪嗔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故也。」
今天刚才有几个菩萨在谈论这个事情,就是发愿问题,这是修行佛法的一个焦点问题。若不明心愿,修法终是无益,所谓“不明自心,修法无益”。
发愿实际就是发心之说,发心之说若是不恰当,就象我上午举的例子一样,如以一升热水投入四十里冰中,象龙树菩萨举的例子,多有有情如是作为,以猛利心生起沸腾之水,但在无尽的自己的烦恼业海——冰海中是很难融化的,融化之刹那又消归于冰。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看这一段文字。这在现世学佛之中,多有此类。我感觉主要是辨识不清楚,说誓愿不誓愿,是真是妄的愿,我们善于审视,切莫草草,若不然,不光圣者所诃,我们现前也应鼓励他去自我审视,最起码去自我审视。
第四、破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者。
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业相中也经常生起这样的很强烈的地藏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乃成菩提”这样的心智,也就是说有一众生未成佛,誓不往生,一众生不往生极乐世界,誓不舍离此浊恶世界。这样的愿望是依什么样的因缘来发的?是不是确切呢?是不是能尽于未来际所守护、作抉择呢?在任何危难、任何因缘中都不倒不迷呢?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秽国教化众生,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往往初发心在这个地方,或者初发意菩萨,或者刚刚接触到佛法的菩萨,若在这地方认识不清楚,往往就会有一个误区,这误区就是不如实——不如实地了知现前因缘,发什么愿不知道,就是说容易迷失自心,或者自己的现业。
不愿往生净土,是事云何?
这是一个特别大问题。历代净土祖师怎么发愿呢?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愿:“不违安养入娑婆”。不违安养就是愿生净土,以净土功德力回施众生,令众生得以安乐。你不舍浊土要令众生得生净土,那是不违安养,令众生有所归依、有所依相。
有人说在此世界仗借自力,不舍秽土,仗借自力令众生得以安乐,得以成就菩提。这地方一定要细细地思维它的差别。若不如是,怕是自未成就,他未成就,结果双堕,就是度他未成,反被众生度。很多现在的这些菩萨到世间度人去了,没有度成(反被)度回家了,回家倒没有什么,只是让人感觉在佛法中生起了惋惜了。但是业相如是也没有什么,只是说很多人很多人要度人度人,度到最后就被烦恼业习、世染所度。这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尤其是初发心,刚刚遇到佛法,得到佛法的利益,生起了一念猛利,但是不能如实地、贴切地、细腻地观察所应发愿,所应的守护。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
有一类这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呢?
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
八地以上菩萨。那你说:“八地菩萨我不知道是个什么,能不能把佛不退教言回施给有情呢?”这不是一类说法,他说的是现量说,再一个是回施佛功德说,这是有差别的。我们看下边的文字:
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不染,
这种状态,因为他已于不作意中、无用功中得以真实安立,远离造作,以报德摄化有情,就是很自然地会生起如法地度脱众生的悲智心、悲智之力,就是在世间染着因缘中、杂恶因缘中无有退转,无有退失之地。这样是一个说法。
逢恶不变;
通过一年一年的业缘的观察与感知,逢善不变、逢顺缘不变的人比比皆是;逢恶缘违缘不变的人,甚为稀有,此类善知识甚为稀有。在顺缘中,在赞叹、供养、爱乐、信顺的因缘中能不变还是可见可知的;但在违缘中、恶缘中,乃至毁灭因缘中,不动不摇者甚为稀有。这可不是说一句话的问题,是于业相一如的守护。
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
这个例子很简单,就象水乳相合是众生与烦恼业习的状态,你说我这个乳与水是不合的,你放在一起,终归要溶化在一起的。若是水油之类的,象鹅、鸭入水一样,它是不会被水所侵害的。因为其因缘是这样的因缘,就象油与水一样,是不溶的,虽然是在一个容器里,它已经质不一如了。这是说它不退转的法则,不会被坏因缘恶业所侵占、所玷污了。
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
这是让我们审思的一种方法。我们每天拜往生礼赞,一般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方法,“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我们一般是“愿共诸众生,同生安乐国”。为什么都是这样的愿呢,就是“不违安养入娑婆”?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有依止的,在凡夫众生现量中,若不以佛的愿力因缘,若不以佛清净摄化,必有退转。要是不审视清楚,往往我们会笼统的,或者莽汉地去欺骗自己的心与业,一到事实面前,轮回业熟面前,那可就受苦报了。这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愿共诸众生,同生安乐国”,就是“不违安养入娑婆”,就是“身是娑婆中身其已是极乐中人”。虽然在五浊恶世,已经不受五浊恶世的侵害。虽未现量住不退转,但以佛愿力亦得不退转摄化。这是净土法门与圣道门所修行次第现量的一个差别相,要是分化不出来,往往我们会堕入一种自我的轻许与迷惑之中。
我们在拜往生礼赞文字的时候,我以前感知最大的是“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是不违安养的,这是愿生净土的心,可不是说“我在娑婆世界,就不离娑婆世界”,“大家生,我不生”,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众生生,你必然就生了。劝人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皆是因阿弥陀佛净土功德摄化感动了我们,才能使我们回施这样的功德力。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
有的人我们知道是以现量度众生,就是他已经成就了不可思议的智慧善巧,在这世间以自己的善巧令众生离苦得乐,成就出离生死苦海这样的威德,不假于诸佛国土的。在净土一法一定要缘阿弥陀佛的大愿力与清净国土不退的摄化作为根本的依止,彰显自性圆满的真实功德,彻底在这里得到安养与真实,若不如是,那堕入圣道门了。
因为净土法门的判教——就是圣道与净土,或者难行、易行二道,净土法门祖师的判教与其它法门的判教是不共的。我们知道,天台有所判教——五时八教(编注:分五时、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五时:指佛陀一生说法的五个阶段。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化仪四教:指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乃就佛教化之形式与方法分类而成;化法四教:指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乃就佛化益的内容分类而成。故化仪譬如药方,化法譬如药味。),华严有判教(编注:五教十宗。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十宗: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各有自己的说法,律宗有自己的判教——制教、化教之类的说法(编注:化教是说如来教化众生令得禅定及智慧的教法,在三学中是定慧法门,在三藏中是经论二藏。泛说因果,通化道俗,所以叫作化教。制教是说如来戒饬众生控制行为的教法,即诸律中所诠的戒学法门。说诸律仪、唯制内众,所以叫作制教。),各有自己的判教。
净土法门的判教一定要清晰,若不清晰,就混入旁依净土之中。我们于现世修行净土的法义不能彻底地了晓觉知,很难产生与众生抉择的善巧,因为自己尚不能清晰抉择。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十分重大的生死问题!是不能草率的,一点草率都要不得,更不能自许的。
若是实凡夫者,
烦恼业习尚重,粗重烦恼无伏无断,见思二惑荡漾于生命,于依正二报中处处得用,这样之人就是实凡夫者,即现量凡夫。其本质来说,如梦如幻,无有实有,现前果报如是。
唯恐自行未立,
要是我们于净土法门没有真正地深入了解,自立真是无以依从。要对净土法门有个了解,就象《无量寿经》所授记一样:闻名即得往生,闻名即得如佛金色身,闻名即得度众生之力。要是以佛的愿力会成就这样的三种功德善巧,要是以自己的修证现量——举个例子,我们到他国去做臣民与避难是为方便,我们到他国去做国王是为难;再举个例子说,我们坐飞机,以飞机的速度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到达极远的他方,但我们要想以自己的通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到他方,那就要严格的修持;要是能借着飞机之力,你可以很快地到他方。在后面道绰禅师举的例子,尤如跛脚凡夫,即瘸子,没有办法,他连驴子都跨不上,但要乘着龙王的神力可以一时游于四天下。
那我们乘着阿弥陀佛愿望、果德的回施,可以令我们得三种功德的善巧,在此浊恶世界令众生同生彼国,住不退转。这是以佛愿力而展现的威德,非是你修证,这是无修修法则中所呈现的不可思议的利益。
现在多有有情,也多有因缘,大家基本上是沉浸在自己的修持功德上欲予众生真实利益,实在是不能。但假设以我们的修持令众生生信,唤醒众生以佛陀的果地回施令众生得以安乐,这是方便。
此法中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很多人把净土一法当成圣道修持,以此来断除见思二惑,以此来成就一心、三昧这一类的说法。行不行呢?一样可以,但这非是此教言之根。这根就在于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无有疏漏的教言,上至菩萨,下至蜎飞蠕动,法界一时畅明的大功德相,这是阿弥陀佛的报德回施,非是我们业力修持的知见、感知所照见的。
这实在是一个大问题。若辨思不清,往往以自己的现量,自以为是的时候就会产生困惑。多听有人在学净土法门的时候,说:“这个不能往生,那个不能往生。”此实非是净土法门的教言所摄。上至等觉菩萨,下至蜎飞蠕动,皆以此法而得度脱,是为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之威德,就是他的果德的回施,他施的是佛的威德,佛的果德心智所现,所幻现,非是众生现缘修持所现。
这是要细细地不断地在这里去思维观察,依《无量寿经》,依净土历代祖师的清净教言,才能观察到此处不可思议净土教言与圣道教言的差别。要有这样清晰的认识,若不如是,多有混淆。
时间又到了,谢谢大家。明天继续学习。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