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能弘法师:生命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30日
来源:   作者:能弘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能弘法师:生命

 

  茫茫宇宙,无家可归,故此当下是家。宇宙无尽,时空无尽,故此当下圆满。但它已不是现在,它已经超越现在,但不离现在,当下即是至美至妙绝对清净圆满庄严,不可言说。

  生命

  生命的真实是当下,离开当下的生命,只是活在流变、不实、如梦的人生中。

  从究竟的真相来说,唯有当下的生命才是真实的、有意义的;从相对的真理来说,三世因果如是无差,过去影响现在,现在影响未来。若能时刻以究竟真相面对相对现实,无所住而生其心,即能解脱。

  心即是世界,世界即是心,解脱与否在当下,这个世界不妨碍你的解脱,解脱乃在自心,自心解脱即不为世界所困扰,困扰自己的并非世界,而是自心没有洞见实相,被无明所蒙蔽而已!

  以真理的心去面对现实将是不一样的清净生命,以非真理的凡情俗见的惯性去面对现实,依然是落入生死轮回的困扰中。

  所谓的“记忆”,其实就是“死亡者”的“再生”。人生就是死亡的过程,生命并不是增加的过程而是减少的过程,但减少似乎是一种增加,问题是你认为寿命是既定或者未定,但这只不过是表象,事实生命并无增减,生死只是假名。

  生命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曾经年轻的人已到中年,中年也在不停地老去,一切都在无停留地变化着。清醒的心没有变化,经历的一切只是经历,经历的只是过客,无停留的消逝。不变的是明了、清醒的心,它空空如是。形形色色的过客(经历)似乎是那样实在,其实却是虚幻不实,在当时却因为迷妄而觉得相当重要。一切不可得,但迷惑的心还是会抓住这些过客,以为相当重要,以过客为主人,喜怒哀乐不停迷惑于其间,不知道空空的心并没有生死、来去、增减,亘古亘今只是如此,不可名状!过去、未来、现在只是人的错觉,是人在假相的造作中出现的观念。除了因缘聚散的假相,没有什么,只是如此这般的呈现着究竟的真实。

  与今人吵架,不如与古人对话!

  当你绝望回首时,佛就在你眼前。

  当你在绝望中转身的时候,你就看见佛了。

  当绝望来临时,你是选择随它而去的堕落呢?还是选择蓦然回首地跳出呢?

  生命并不是必然的悲凉,因为佛陀时刻与你同在,只是你发现了没有呢?

  对于世间的任何贪著都只能引生烦恼、痛苦。只要存有“我”、“我所有”的心,生死轮回就不断,造业受苦就产生了!

  处世间而不著世间、不贪恋世间,苦恼就可避免。尽责任、义务,但不要有“我”、“我所有”的执著心,一切皆了知是因缘,生命就会不一样的轻松!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没有绝对安宁的地方,贪求寂静有时也是困扰,因为它也是无常的,假如没有贪嗔痴的话,世界也就不会成为障碍了!在安静的地方,有安静的心,应该培养智慧,了知因缘生灭、无常苦空的事实,在看破中放下不符真理的执著,解脱才会呈现,生命将会越来越坦然!这个世间永远不宁静,唯有内心真正放下了一切贪嗔痴,宁静才真正呈现了!

  当看透了花开花落、聚散无常的时候,心如止水,定慧即呈现矣!

  心清境宁,虽粗茶淡饭也是怡然自得;烦恼现前,纵山珍海味也是坐立不安。

  茫茫宇宙,无家可归,故此当下是家。宇宙无尽,时空无尽,故此当下圆满。但它已不是现在,它已经超越现在,但不离现在,当下即是至美至妙绝对清净圆满庄严,不可言说。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开始即是结束;开始不是开始,结束不是结束。当下即是开始也是结束,当下是无常也是性空。在当下出发,回归当下,涉万里路,历诸艰辛,经历浩劫,无数成住坏空,不离当下,当下无始无终,因为缘起性空!当下即是,本来大圆满。妄想幻化,无整无散,无嗔无贪,明明了了,寂然真净,不颠不倒。

  真理并没有离我们多远,就在当下。身心世界总是在生灭变迁中,如果你在当下观照到身心无常变幻,当下就是真理了,对真理愈是深刻的观照,则愈是远离谬执和痛苦!佛陀的大慈悲历万古而常新,一花、一草、一人、一物、一尘、一刹,莫不展现着佛陀无所不在、无所不到的慈悲安详,众生能体会到吗?若息下妄想执著,当下就能体会与佛同在,不曾离佛的美妙。佛即是法,法即是僧,三宝的恩德在当下呈现!

  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因为生死在哪里,涅槃就在哪里,烦恼无自性,觑破即菩提(觉悟)。故说烦恼即菩提,看破烦恼无自性,放下谬执,当下即是菩提(觉悟),烦恼不可得,当下即觉悟现前。妄念在哪里生起,正念即可在那里生起。迷惑的时候,生活的世间到处是生死烦恼;觉醒的时候,一切如梦幻了不可得,正念现前不颠倒,清醒分明,随处解脱。一念迷,当下即生死轮回;一念觉,无执无住,当下即清凉解脱。就如放电影,每一个静止的图片经过机器运转,灯光、银幕投射,则喜、怒、哀、乐情节俱到,若忽然机器停止,则一切情节了不可得,只是已逝的静止图像,毫无生命。人不放下时,仿佛烦恼痛苦不得了;一经放下,也是如此了不可得,清凉自在!修行即是于时时处处保持正念,在行住坐卧中转迷惑为觉醒,转烦恼成菩提。修行是随时随处的,是任何人都应做的,只是是否认识到了修行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人随时随地都在造业,善业、恶业、无记业(不善不恶之业),修行即是断恶修善,转无记业为善业,更进一步看破我执之虚妄,放下我执而以无我之心修一切善业即可出生死轮回。对自他身心有益的是善业,对自他有害的是恶业,说不上是善是恶的是无记业,但无记业本身可成为善业也可成恶业,如吃饭、洗碗、炒菜,本身是无记业,如果边吃饭、洗碗、炒菜边策划对别人有害之事,或边起嗔恨心则是恶业了,但如果吃饭前先虔诚供佛,布施众生,吃时带着感恩、惜福、惭愧、平等、无贪嗔痴心等正念则是善乃至解脱法了,吃完后再真心回向也是善法、慈悲心了。洗碗炒菜可以修六度波罗蜜或只是带着善念欢喜心也是善法。当然善法也可变成恶法。当善法以恶的动机而进行时,就是恶法了。故此修行是任何人、任何时、任何地都可进行的,绝非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地点才可进行。修行即是在当下断除自己的恶业而修善法,而发善心,转变自己的无记业为善业,转变自己的贪嗔痴成戒定慧,乃至于在看破“我”和“我的”虚妄,以放下我执的心修解脱道、菩萨道。故此修行是在当下的,当你具足正念,放下恶法,转变无记业为善业时,修行就是在当下了,觉悟也在当下开始了。不用去哪里寻找佛法,佛法就在当下。

  当没有正念的时候,无明就蒙蔽了心,面对愉悦或不愉悦的境缘,立即落入贪嗔惯性的反应中了,生命在当下失去了自由!修行即是在当下提起正念,于觉照反省中扭转贪嗔的惯性,这需要当下看破其无常无我的本质,而放下谬执贪嗔的习气,完成正念的清凉解脱,真正的功夫在当下!其实所谓的愉悦、不愉悦或中性的对象都只不过是四大元素运动变化的假相而已。对于有限的感官意识来说,只是纯粹的欺骗罢了!活在有限感官意识之中,难以看清真相,但即使是从理论上了知本质的无常变幻不实,没有在当下扭转业力惯性的执取,还是毫无办法,对境依然受苦!

  故此,具备正见,切实的修行,不能忘失正念,即使过程中有挫折,但应不达解脱不罢休!如此说来,志愿、毅力相当重要!

  心里不论有什么法尘现起,只要了知它就可以,任其生灭,只是不执以为实,知其本质虚幻无常,觉醒的心不执著,当下即不会迷惑颠倒。

  过去如梦不可得,未来未到不可执,生命的真实是当下,当下是妄执分别还是正见正念,决定着当下的生命质量。修道人即是在当下改变生命状态的错谬妄执而成就正见正念的真正活着的生命,没有虚妄的生命。

  因为了知缘起的真相才能面对缘起的现实而没有困扰。因为知道有所造作而产生缘起,故此应以善的、无漏的真理洞察一切、面对一切,离开恶的、有漏的惯性造作(谬执妄习),生命才会有不一样的质量。

  无论何时何地,无常缘起的真相总在当下呈现着,深刻深入地体会应该不离当下,身、心、世界,人、事、物,哪一样不是无常缘起呢?哪一样东西是实在不变的呢?当我们看到事物的现象时,要同时观照到它的本质,生起只是生起,消失只是消失,无论停留多长,总是变幻不实,平淡、平静的看待一切人事物,以智慧的观照对待人生的过程,清净本然的心不离当下!应该在当下看到真理,真理在当下,解脱在当下。

  一切现象皆因缘果报,不离无常变化,其中无我可得。

  透彻因缘果报、无我空性,当下即涅槃寂静。

  告别过去,让自己的心灵在当下活得更好!让心灵在当下更加开放开阔,毕竟过去只是我们执著的痕迹。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未来到,现在也在流变,当下的生命就是圆满、美妙、真实的,你体会了吗?不要浪费当下完美无缺的生命,这一切是你所能做主的!

  只要当下的生命是圆满有意义的,生命就是无限的美丽,不要担忧过去和未来,生命的究竟真实是不要浪费当下。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是什么身份,生命的意义是我们在知足中奉献,在清凉平静中充满慈悲和智慧,平等地、无私地对待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在感恩惜福无执著的人生中从容镇定地活着,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就可以了,以觉悟的心好好生活。

  因为我们用慈悲、感恩、惜福、宽恕、智慧的心灵对待这个世界,所以我们活在诸佛菩萨的加持中,活在美好的心灵世界中。

  如果能够以所能做到的一切去奉献,这就已经足够,生命可以活得非常美好、轻松,只要我们有一颗非常美好、轻松、感恩、宽恕的心灵就已经足够。

  不要把生命拖入无谓的担忧和痛苦中,可以轻松尽责地去生活。

  人生的过程中,虽然有各种不同的遭遇,但重要的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去面对。在得意和怨恨中总会受伤,明白缘起无常的心灵将会平静从容的生活、工作。我们似乎活在同一个世界中,但其实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们似乎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但其实是活在共同的宇宙中。

  不要忽略我们的言行举止和心灵,我们付出什么,也必将收获什么。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行动,决定着我们生命未来的走向……

  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佛菩萨的力量。只要我们改变不良的习惯、语言、行为、信念,我们的生命将充满美好!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种奇迹,爱护生命,不要浪费、摧残尊贵奇迹般的生命。以真理的觉悟好好地生活吧!让我们安详地来到这个世界,也最终在安详中离开这个世界!这个世间不会造成你的痛苦和解脱,它们只是在呈现着无常变化、因缘生灭的真相而已,当下是无明、执取,还是看破、放下?这才是痛苦或解脱的所在!

  接受自己的生命,喜爱自己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是天生具足佛性的,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都可以修行成佛陀一样伟大的慈悲和智慧,相信我们的努力,谦虚的接受佛陀大彻大悟的教导,生命将是不一样的生命!

  依靠别人,生命将是脆弱的,因为别人同样无常。以真理为皈依,以觉醒的心为皈依,以解脱的心为皈依,生命才是坚强、勇敢、自信的!

  高远的追求,必须落实在当下的实践中。没有高远的追求,生命将没有方向,人生将空虚庸碌;没有脚踏实地地实践和坚持,生命将浮躁不安,人生将在空幻虚谈中度过。

  一个人有高远地追求和实现目标地明确实践,他就不会沦落、庸碌、无所事事。生命应该有神圣的召唤,才会有圆满的价值!

  人得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才能领先世界。唯有圆满、完善、超越自己的人,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活在回忆的痛苦中只能让心灵再次受刑,于事何补?不如振作,重整信心去对待生命,在绝望中怨叹只能堕落,正义和光明永远存在,祈祷和宽恕使你没有离开佛。当你佛性现前时,梦幻泡影中的一切又算得了什么?

  生命可以远离爱恨情仇的纠缠,只要心撤离了凡情俗见的执著即可!生命当下即是淡泊却妙不可言的!活在这个世界,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无常观的生命乃是清凉安乐的生命,对梦幻泡影的观照会让人生脱离假相的谬执,契入智慧清凉的佛心!除了舍生取义以外,自杀是懦夫的行为,有勇气自杀,为什么没勇气生活呢?

  过去已经过去,没什么可沉迷的;未来还未来到,没什么可妄想的;现在也是无常变化的,没有什么可执著的。看破虚幻不实的假相,放下是非得失的挂怀,生命就是如此坦然自在!

  当下的生命是如此美妙,不要抓住不好的经历和无谓的担忧一再地惩罚自己,过去的已经过去,生命当下的觉醒和正念才是最真实可贵的。明了当下清醒的心乃是如此的圆满和美妙!

  不要说一切都是注定,尽人事以顺缘份才是比较积极智慧的做法!

  知足常乐,人其实只要很少的物质就能维持生命的继续,大多时候,我们是在浪费!快乐与幸福乃是心灵的问题,欲望无尽只能导致苦恼无尽。当心灵充满真理的洞见和喜悦时,一切穷通得失,福禄寿夭并不重要,生命将可以是随时随处安乐、平静、自然、坦然的,它绝非压抑者的聊以自慰,而是因为相对于真理、智慧、法喜的生命来说,世间的一切并不重要,也显出世间的形形色色是如此的无常苦空、梦幻泡影、谬妄可笑了!

  心执尘境,喜怒哀乐,难免生死烦恼。世上本无事,人心自搞鬼!

  不要恐惧,假如如理如法的话,何须恐惧?每天在改变恶习、恶见,这就是进步,走向解脱。每天在放纵恶习、恶见,这就是堕落,在重复轮回。世间人总在追求幸福,但真正获得幸福的只是短暂的安慰,转而又陷入痛苦。为什么?因为向外追寻的路并不正确。幸福与否,乃在于是否解脱,究竟的解脱才是彻底的幸福!对于真理的坚持,确实能够解脱。

  对于非真理的固执,却只能产生痛苦!

  四大元素、粒子的波动聚散中无有实体,一切香臭、美丑、可欲不可欲、粗细、悦耳不悦耳、酸甜只不过是元素、粒子的变幻,它如此的迷惑着人心,死活不自由。其实,人心迷妄,又何能透破这些肥皂泡沫般的聚散呢?自欺欺人的迷魂阵啊!

  在透破现象的假相的时候,你会发现:身体、墙壁、大地、水果、蔬菜乃至大小便没有差别,它们只是四大(地、水、火、风)因缘聚散、元素排列不同而已,但基本元素(地、水、火、风)并无差别,完全平等。

  身体就是地(各种钙、铁、锌、钾……)元素、水元素、火(热量)元素、风(空气)元素四大种性所构成,四大比较和谐称为健康,四大比较不和谐称为不健康。四大因缘生灭,法界实无增减,妄执四大为“我”,则贪爱、嗔恨纷起,轮回生死无有了期;若能随时洞察生灭假相,不被聚散无常所左右,则解脱自在矣!人间万象、诸事纷扰,皆因认假相为真实,落入生死轮回中而不能自拔矣!若非仗善知识提携点明,何由解脱?

  不论你逃到哪里都逃不过无常。假如内心没有智慧,决不能在这个世间寻找到宁静。烦恼的心,贪嗔痴的人是不可能永远平静的。世间无常,不圆满的本身只是因缘聚散的假相,本来涅槃寂静!解脱没在别处,就在生死的当下!不要把任何美好寄托在别人身上,那样你只会受伤,感觉好坏就在你的内心,只有放下贪嗔痴,才能真正究竟的幸福。角度不同,看事物的结论也不同;超出有限地争执,即是全体开阔的眼光,境界完全不同!

  如实地面对这个世界才能如实地得到解脱。

  生死、涅槃都在此心具足,烦恼即生死,解脱即涅槃!

  看破梦幻泡影,放下执著、分别,当下法界本净!缘生缘灭本如此,生死大梦难窥破,五蕴无实如泡影,看破放下妙难言!

  世间的一切事物反映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又用自己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能够心物两亡,毕竟无我吗?那就是解脱了!完全没有束缚,一切对立和执著分别完全消融了,无分别却分明了然,非般若现前么?

  把天下还给天下,把是非还给是非,把一切还给一切,一无所有,无名无字,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没有恨,没有爱,不需要留下什么,微笑平淡静静地看着这个世界,一切本来没有停留,只是缘聚缘散,没有痕迹!

  一切只是一切,生灭聚散,没有不变实在的事物可得,这个世间不论哪里都充斥着贪嗔痴,撤离了游戏的舞台,没有什么,只是如此而已!

  一切事物总是因缘生灭,没有什么值得我们爱恋与憎恶的,我们随着外境颠狂,只不过是自己在制造着悲欢离合罢了!自己是导演,迷惑投入表演的也是自己,天地是舞台,旁人事物是场景!

  因为称赞、荣誉而得意,就会因为讥笑、毁谤而悲伤。莫看轻了贪嗔痴的业力,人皆有之,圣解脱又岂是表面文章!莫被暂时的花环所迷惑,不知深浅,否则痛苦将会接踵而来,因为一切现象皆无常。若能以平常心对待诸人、事、物,则超然脱俗,自然好坏无挂碍,解脱自在矣!现象的世界,不论动静的一切事物只不过是生灭波动的四大作用罢了,其中无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可得,一切本来如此!经常如是的观察,生命将会逐渐远离一切忧悲苦恼!表面的贫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解脱。而内心的解脱表现在里表不二的安详中,这皆是来自看破放下的功德!

  学佛的心态:尊重自己,明白自己佛性具足,不需要自卑;尊重别人,知道别人也是佛性具足,没什么可傲慢的。接受自己的弱点,包容别人的缺陷。以平静的心面对社会人生,在自信和谦虚中完善自己,充满勇气,永不放弃,必然能够圆满人生。

  苦只是自己所造成,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有某种致命弱点,如自卑、嗔恨、妒忌、无中生有讲是非、贡高我慢……不会反省自己的人,总是怨恨别人造成了自己的不幸。不改正自己习气、缺点的人,总是把过错推给别人。

  学会随喜赞叹,培养开阔的心胸。总是挑剔别人的毛病,却不懂得反省自己的缺点,这是非常要命的痛苦!每当我们在反省中改正自己缺点的时候,我们应该充满欢喜,因为我们逐步走向佛陀的圆满,即使其中有困难,这过程本身也是值得欣赏和努力的。

  对于一位有大志向、有大毅力、懂得反省、知道感恩、具足宽恕的人来说,一切顺逆诸境都是对他的成就,不论其中名利是如何的诱人,遭遇是如何的坎坷,这些都是最大的挑战和促使他勇往直前的力量!

  困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够平静地去面对它,当心能够从容镇定的时候,智慧自然就会现前了,着急不能解决的事,往往就在平静的时候迎刃而解!

  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随时忏悔起心动念的恶业,保持内心清净。培养、保持内心的善念,修诸福德、功德,一切行为、语言上的善恶以心为源,故此,应于起心动念处多观照、省察!

  是非人总说是非话,眼睛总是盯着别人的是非,却忘了照顾自己的心,这是多么疯狂的烦恼啊!这是多么可怜的疯狂啊!

  一个活生生的人死了,火化成一堆灰,随风飘扬,谬执于他(她)的音容笑貌,原来是如此虚幻不实!爱恨情仇,原来只是自己在作弄自己、欺骗自己而已!自己与他人原来就是如此虚妄,痛苦、烦恼都是自己的表演,别人、环境只是场景,迷惑的人总是活在这般可笑可怜的自虐中而不自知,好像还必须如此不可!唉!一声长叹,一声大笑,人世间戏剧不断,退出戏剧的表演,突然明白了镜中花,水中月,梦幻觑破,定慧现前矣!还疑什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