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七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6日
来源:   作者:慈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七集

   录音记录:明忻

  道绰禅师《安乐集》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

  昨天我们把名即法,名法异这一段文字作了提示。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名即法的法则,以指指月即是名法有异。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给我们提示些什么。

  又问曰:若人但称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得往生者;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所以者何?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复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谓余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又设了一问。

  又问曰:若人但称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得往生者;

  (念佛)这个法则的利益。

  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这是个设问。这个转折想让我们观察。我们都知道在无尽刹土中,种种众生表现种种业报差别,莫不是我们每个有情自己的设置,因果的延续,其本质无生。设这个问亦复如是,本来没有这样的问题,给我们设置这样一个问,希望我们作一个对比观察。对比观察是学佛中十分重要、有趣的一个事情,若不善于对比观察,那经常会堕入迷茫、于法不能抉择、徬徨的这种心智中;经常善于对比观察,人就会以法性抉择,就是说任何因缘来了,能直接了当地、无疑无虑地来守护着无造作的心地,无畏地处理世间的事情,修证一些法则;或者有一个参照,缘它而成一些法则。这是对比设问。

  答曰: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在《往生论》中,谈净土五门修法中的第二门,口称念阿弥陀佛名,与彼光明名义相应,相应就是心智,口称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光明名号,这光明,说十二光明也好,无尽光明也好,与其光明相应,那么这样是净土法门的修行者,就是以赞叹门来修证念佛法则。这样的人也能得到成就,就是会得到法的相应,如实修行、成就,得往生大利,或者回心自见自心本无障碍的真实功德。(编注:天亲菩萨著《往生论》“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无明犹在,不能满愿,就是说不能与这光明相应。他解释了几种:

  所以者何?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这个“不知”是从哪个角度来审视呢?是不证知,是不闻知,还是不了知呢?凡夫对诸佛如来是实相身是无力证知的,一般我们只能闻人说,“噢,诸佛如来有广大法性身,有无边清净的法身,也有圆满的报身。”那么(只是)听这样说,有所亲证没有呢?这个“知”,为不知。现在我们所有的知基本上是闻说知,证知之人甚为稀有。道理上是明白的,道理上是有了解的,道理上是有听闻的,(然而)道理上是没有抉择的,或者是有少分的随顺道理而得一些法性的感知。

  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第二个身份量就重一些。若是未证法性真实,未了晓法性周遍真实教言,或者说真实功德,是很难明晓为物身的。过去人讲大地山河皆是法王身。(编注:洪寿禅师“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真正证得为物身者,一处一物莫不是实相,那四种俱生智一时畅明——就是法界体性智得以真正运用出来,平等智、妙观察智、乃至大圆满镜智都能运用得出来。

  知为物身——诸佛如来是实相身,一般从教理上还是比较容易闻说,乃至说理解、随顺的,但是为物身,则是需要亲证功德与利益了。这个知不是说感知,是亲证如是法义。为物身。你说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是实相身还是为物身呢?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来思维这个事情。这个知,要是真正与彼名义相应,那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的名义,有法性彰显,也有法身彰显,亦有报身彰显,亦有应化彰显。那你说他是实相身还是为物身?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与名号彻底彰显无疑,是什么身?这个地方是需要观察与思维的。

  复有三种不相应:

  前面是看你所证之量、所知之量,没有这个量,你只能用下面的因缘来启发这个量了。我们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入清净道业。你不知,那下面有三种不相应:

  一者信心不淳,

  众生皆以对待心、生灭心安立信与不信。说我们生信了,今天信了,明天就又不知道这个信是个什么。或者说,道理十分清晰的时间还是信的,睡一觉醒来,眼睛一朦胧,说你还信不信啦?他都忘了信不信了,他感觉不出来自己信与不信了。

  若存若亡故。

  因为在对待心中生出来的信疑之信非是抉择,这个信是恍惚的,是变异的,是对待的,他没有真正的力。

  二者信心不一,

  好比说念佛。有人说:念佛法门是甚深微妙禅啊。他一听,喜欢禅宗啊,那我就念佛吧;

  有人说:念佛可以了生死成菩提啊。好,哎呀,那就念佛,了生死成菩提吧;

  有人说:念佛可以得三昧证神通。哎呀,那就念佛证三昧吧,求神通吧;

  有人说念佛可以得到什么福德因缘,有吉祥感徵。哎呀,那我就念佛吧。

  这个念佛的心愿不一,信心不一,就是促使他守护这个法则的原因是不一样的,那(若念佛)不相应了,那就没有决定,他就会变异。有人求吉祥,结果没有得到吉祥,那就说名号功德不真实的;

  有人没有得到三昧神通,说这也没有得到神通,那就不念了;

  有人说,念佛能断烦恼了生死的,怎么妄想更加炽盛呢?那又不相应了;

  有人说念佛得到什么样的福报,他念佛也没有这样迅速的感知。那么这些因果不相应,他就产生疑虑,所以信心不一。

  谓无决定故。

  无有决定。那真正的念佛人,若顺缘中、逆缘中,若有感徵、若无感徵,一心存念,那这就是真正的吉祥啊;若有三昧之征兆,未有三昧之征兆,安乐行持,未得三昧亦得三昧正受,正受现前;有人求通力,因为心无挂碍,总持一法,那虽然没有得通力,亦通达无碍的。那么(关键是)这个心智决定未决定。

  三者信心不相续,谓余念间故。

  我们现在念佛人都象是烧水,道理似乎明白一点了,念佛念佛,念十声二十声不念了,象烧水一样,在这地方刚刚感受到一点水温,火又抽掉了,又干其它事情去了。没有相续之信心与愿望。念五分钟的佛,打十分种的妄想。说发愿了要修净土法门了,三天热度上去了;后天说我还是修其它的吧,我还是学教吧;教学三天了,我还是学禅吧;禅还没有参三天呢,我还是修修密吧。那这样间断地,就象这一壶水、一壶水、一壶水,三壶水在那儿摆着,这个水烧高二十度了,又换一壶水。或用这个炉子上烧一烧,那个炉子上烧一烧,就是没把一壶水烧开。每人要烧开一次就行了,烧开一次它永远是开水了,放凉了也是开水,叫凉开水,但毕竟是开水了。你要是一直没有烧开,温嘟嘟的,很多人修法就是温嘟嘟的,这个地方温一下,那个地方温一下,就是间断呗。

  很多人说:哎呀,某某人修法怎么得力,某某人修法怎么不得力呢?我遇到一个出家师父说:念真言念多少多少千万遍,佛念了多少多少万遍,读经读了多少多少万遍了,是不是真有很大的成就呢?我说:有!念真言,每个真言都有很大的成就。你要是无染无著就是最大的成就,若染著了,那就……有人就以此为因缘了,认为自己怎么样了,成了,那这也是间断。过去人一信永信,不碍再发,一得永得,不容毁灭,他不能改变了。我们现下真正抉择这一个法则的时候,是不会再产生动摇了,无间——不可须臾离,也无所离。法性之周遍我们虽然没有亲证,佛陀毕竟已经讲了,佛陀已经亲证了,我们但是随顺观察就可以得无碍力。那这是不相续。

  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

  释迦佛在《般舟三昧经》上讲,“人一日一夜念佛不舍,立一念,断诸想。”实际希望我们在一个事情上去深入地观察一次,就象烧开水一样,一回就把它烧热。一日不行,七日七夜;七日七夜不行,九十日;九十日不行,九年。非得把这事情做完不可,宁舍身命,不能不把法义解决掉的。这样的人能成就道业。象我们这样似乎是在学佛,结果呢,五分钟以后去打妄想了,似乎有点法意了,五分钟以后又去搞其它名堂了,这样间间断断的。

  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这生者,往生利益,若遇决定之人,是无疑于往生与不能往生的。现在多听世间人谈论“往生”二字,认为往生就是死亡呗,就是把自己治死了,命根断了,就是往生了。常年我遇到这些菩萨说这个问题,千人说万人说,就这么一个说法,似乎这条命整死了就成佛法了。你感觉不知道他们在搞些什么名堂,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话。上午有个小伙子跟我说:“就想死。”“为什么想死?”说“死掉了就往生了,就解脱了。”我说:“死掉了就解脱了,那枪毙人的地方就是解脱场,对不对?砰砰砰砰砰!战场就是解脱场?砰砰砰砰砰!大家都解脱了。怎么解脱?人死掉了呗。”就把死当成往生,把死当成解脱。

  社会上很多这样的小孩子,学习压力大了,就想死。一到高考前夕经常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的,干什么呢?就说:我想死。干什么?怕考不好,想逃跑,逃跑是不能逃的,说死了就回避了,死了就不考试了,对不对?实际我们世间人遇到艰难了,遇到新的障碍了,这是修行的最好最好的时候了,最有味道的时候是这个时候。唉,这人会想逃避,怎么逃避?死掉。过去人讲,死了死了,一死百了,实际不是,这是骗人的话。一死恶业更加炽盛了,一死烦恼更加重了,一死你更没有把持力了。人身尚好把持啊,要死掉你怎么把持自己啊?中阴身,荡荡悠悠的,不知道业风把你吹到哪个地方去了。现在这样的事情特别多。

  我们学习佛法说生死,这个生死不是色身的生死,是你意识造没有造对待业,在这个贪嗔痴慢疑中有没有取染,这个是生死关口。非是命运之交代,那只是个死亡的表相罢了,那当然也是个交口。

  实际我们每个念头的生灭生灭中,你是怎么择取,这才是真正了生死之处。那我们说三心能不能生,能不能往生,就在这个地方抉择的。能不能得到解脱呢?(若能)无挂无碍,心智空明,即得解脱,那是丝毫不用怀疑的。你心智中畅明,色身若在若不在,若此身若彼身,你了无挂碍的。

  现在社会的这种宣传令无量的众生迷失了自心的修持,而在乎色身的存亡,这是十分可笑的幼稚教诲,很愚痴的一个引导。不知道人为什么会这么愚痴,传播着世间的这种颠倒的教诲,也不知道为什么世间人会接受这种愚痴颠倒的感知?很多人就在这地方堕入歧途,所谓的歧途就是求死的歧途啊。你要是不学佛的人嘛,倒也正常,要是我们念佛人、学佛人啊……

  但你说我对这个社会无牵无挂,我对这个欲界一切爱染彻底地舍弃,厌此三界,但念阿弥陀佛,向往极乐世界。这样行不行?行的,这是一种修行念佛的鼓励,但这不是真正法义的抉择。若作抉择,象很多善知识抉择这个往生,说不违安养,饶益世间有情。他不舍往生的愿望,普利着世间的有情。这个世间有情,包括自身的生命。念佛回向众生,皆令现世安乐,舍报安祥。这就是淳心。

  这段文字比较明确的是信心的问题,与法相应、与名义相应的问题。有人念佛不得破除无明,因为“若人但称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得往生者。”实际说对待心就是无明,取舍心、畏惧心就是无明,这成为黑暗的障碍,这障碍不在其它中,就在你现前业缘中你怎么来运用罢了。有的众生虽然在念佛,但是于无明不作舍弃,实际自己虚妄心智中徘徊挣扎,欺骗自己本来清净的心,不得利益。所以,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这一段文字比较清晰地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与法相应的修持问题。有人说,我念佛就妄想多。你念佛的时候,看看是以心念佛,还是以妄想心念佛?以心念佛就是无牵无挂地念佛,就是本心念佛。那要是以自己的(妄想心念佛),好比说,我念佛,出来个妄想,实际这个妄想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你可以先把佛号提起来,也可以把佛号放一放,我就看你这个妄想也行的,我盯着这个妄想,我就看这妄想是怎么来怎么去的,实际一样是在念佛;我也可以提起念佛的佛号,万德洪名的无对光,看看它在怎么想,它怎么延续。因为它象石火电光一样,妄想实际是一闪就出来了,就灭掉了,若二石相击,冒出来个火星就结束了。但人拼命地去抓它的时候,就开始生烦恼了,甚至以为它实,那就开始造诸恶业了。

  我们真正作为一个念佛者要用悲心念佛,妄想来了是很欢喜的事情。一个妄想,就是一个法界众生被度掉了,一个法界有情被彻底照亮了。你根本没有什么好畏惧的。妄想反而是度化众生之方便,正是阿弥陀佛威德之功德显现之时。你不会怕妄想的。有人鼓噪这个妄想,那你就苦到自己了,你就会侵害自己的心智。

  真正作一个念佛人,念佛法门是很简单的法门,念佛就是容易把种子翻出来,翻出来正好念佛,就这么简单。打七的时候,人翻种子翻腾得厉害呢。过去人在禅堂坐禅,他们有一个故事讲得最好,说归元寺(编注:在武汉)有一个卖豆腐的,勤苦得很,到寺院,(别人)说:“老王,今天不要去卖豆腐,来坐坐禅吧。”“有什么好处呢?”“真有好处!”他就坐,坐着坐着,把十年前种子翻出来了,人家欠他的二斤豆腐钱没还呢,他想起来了。人一坐一静下来了,种子都翻起来了。我们念佛也是这样子的,很多沉淀很久很久的种子,甚至宿世的种子都会翻起来的,很有味道的。他说:“哎呀,这个坐禅真有好处。”为什么呢?人家十年前欠我二斤豆腐钱也想起来了,你看看这不是大利吗,对不对?实际说我们打坐的时候烦恼生起来了,种子翻出来了,就是豆腐钱呗,对不对?就是好东西,那不是你的财富嘛?!实际烦恼是财富。大家忘掉了,(种子出来,)你一看,哦,就可以要帐了。要什么帐呢?你了解它了。

  时间又到了,明天我们接着学习。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