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弘法师:第一次闭关随笔 修行 一
能弘法师:第一次闭关随笔 修行 一
不断地反省,去除各种罪恶和负面情绪;不断地增长、培养各种正面的、善意的身体行为、语言行为、思想行为,用正见正念不断地净化自己的心灵达到平等、慈悲、觉悟,这就是所有佛陀的共同教导!
学习佛法应当有平常心,不要因为听得懂而傲慢,应当知道,实践才能带来真实利益;也不要因为暂时听不懂而沮丧,应当谦虚请教,从懂的开始做起,必受利益。
经曰:“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大地平。”言虽浅显,然义则甚深!同样的话,在证悟者口中说出和在情识分别理解者的口中说出,其中的差别有如天渊!
痛苦不安只是内心的折磨,当人不改变习惯性的弱点时,总是放任贪爱、嗔恨,随着自己的习性反应引来一大堆苦恼,然后认为是外界出现了问题,外缘不好。自身看不到自己的弱点,才是无法改变痛苦烦恼的来源!
担忧的习气和乱联想的毛病会造成痛苦和干扰!
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将决定我们下一步生命的方向,自己所付出去的终究收获在自己身上。人生的遭遇都是我们的行为、语言、心态所造成,唯有改变自己的业力惯性,才会让生命转弯!当下是戒定慧,还是贪嗔痴呢?应当警醒莫忘失,让我们生命变得灿烂欢喜来自我们当下的修行。
住相布施是福德,无相布施是功德!
明缘起,故不造众恶而心安;明性空,故虽修诸善而不执著乃解脱。放下一切贪嗔之习气,无所住而随缘自在。
妄语覆真心,杀生碍悲心,偷盗碍慈心,邪淫碍定心,饮酒、邪见(痴)碍慧心,嫉妒碍喜心,贪嗔碍舍心。
众生妄见缘起假相,以无明我执分别妄生烦恼生死;其实诸法性空,本自寂灭,若狂心歇处,本即菩提,因众生无明,起惑造业,枉受诸苦。佛生悲悯,说戒定慧,令证空性,得清凉解脱。然诸法实相本自清净,不可思议,只要歇业习,本即解脱清净。故经曰:“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诸有为法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若歇妄执,尘劳罪垢本不可得。一切罪垢本浊心妄想所生,若不扰乱其心,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矣!
贪嗔痴是一切罪恶烦恼之总纲!
有无明即有自私我执,即有贪嗔;有贪嗔,即使做好事也不能去掉罪恶、烦恼的困扰!
往往因有“我”和“我的”在,好事有时也会变成自赞毁他、嫉妒、排斥他人的罪恶烦恼的借口,造无边口业、意业,乃至身业。
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难免总是要失望!应当自作皈依,作自己心灵的主人,自得其乐!
有所依靠,终将落空,一切有为法总是梦幻泡影、无常苦空,不自由来自于被束缚于自己的懦弱中!
人之悲哀和弱点在于不能自作皈依!
皈依三宝不只是形式的,而是去实践戒定慧达到觉正净。慧即觉,定即正,戒即净。戒定慧在断贪嗔痴,断贪嗔痴即觉正净,即了生死。所以佛陀说应自作皈依,以法作为岛屿、依止。佛是法的觉者,僧是法的实践而净化心灵达到和谐清净者,单只是理论性的探讨佛法,并不能了生脱死,了生脱死在于实践佛法,实践佛法应落实八正道,八正道即戒定慧也!
佛陀在《法句经》里说:即使在战场上战胜千人千次,然而,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至上胜利者。
此身如寄、幻躯无常、生死如梦、五蕴皆空,毕竟了不可得,更有何执?
弥陀院是讲戒定慧三学实践的正法道场,那是不是来这里的人修行的就一定是正法,一定会受正法的利益呢?不一定的!为什么呢?就如你千顷良田,但你每天只是去看看,也不耕种,那良田再好也长不出粮食,只能长草。如果你再在良田上撒野草的种子、荆棘的种子,那也只能长草、长荆棘。所以,一个人只是经常到弥陀院,但并不按照戒定慧的教诫去行去做,或者还执著以前的邪知邪见,没真正学佛,即使他到了千百次,也是不能受正法利益的。如果他来了之后,又总是来说是非、捣乱,不学正法,不忏悔改过从善,又是很危险的!这是必须理性认识到的。当然,这个人假如来寺院,持戒、闻思正法、改变错误思想观念、依法而修,不论他发的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心,所受利益是难以称说的,今生来世的善果远因都不可思议,而心越大越殊胜!
千百年来佛法广大实在利益了无数善男子善女人,可谓深入民心了!
修行了生死之所以难,在于爱执业习不改,如果看破缘起幻相,痛下决心,誓死放下业习,则人人俱可成就,一点不虚矣!
情爱乃生死之根本,古德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修行人当重正法了生死,而断情爱免轮回。如此方是明白人矣!切莫颠倒!
一切有为现象皆会改变,春夏秋冬、顺逆得失流变无常。感受在迁变、贪嗔尽枉然,平等地看待冤亲,放下梦幻无常的执取,生命才是真正的安乐坦然!一切现象只是因缘聚散、无常苦空,放下即涅槃清凉,不异佛国。一有执取,即造作因果,爱恶是非、痛苦烦恼滋生蔓延矣!
因为见地、发心的偏正、大小不同,最终结果也不同。
平时大家有种错觉,好像听懂了、想通了就结束了一样,其实这只是开始,因为即使听懂了、想通了,不等于做到了,做不到,没有真修实证,烦恼依然不断,生死轮回依然没出,了生脱死就是空话,修行的实际利益并不能彻底得到。佛陀说:说得太多而做不到,还不如懂得少而做得好的人受益!
生死大事未了,还忙个甚么?若说度众生,自己生死未明,又如何度众生?生死未了,自欺不得!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失去什么东西,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得到什么东西,不一定是好事,得失随缘才能安于正道了。有正念者,处贫寒能磨练道心;定力未足,处安逸反而容易销蚀道心。人贵有道,不在物之增减,昔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水,人皆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为什么?因为有道的原故。忘得失,宠辱无惊、进退自如,安于自适,闹市溪山均无碍无得,方可谓定慧功深,如此生死淡淡,名利如浮云,更何忧其他?此身如寄旅,生死炽然,犹如幻梦,不了生脱死,纵功名富贵满天下,又能如何?
心里放空净,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心里不要有是非、人我,那都是垃圾,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荡荡!
心里一大堆的是非人我,就是杯子里装满了垃圾。都倒光了,好装甘露。
眼根清净,不看是非;耳根清净,不闻是非。空净清净的心,没有是非人我的垃圾,才有正念,才相应解脱,好修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