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觉真法师:彻悟人生 第三十三个故事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2日
来源:   作者:觉真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觉真法师:彻悟人生 第三十三个故事

 

  古代,有一位哲人,能回答大家所提出的疑难问题。有一个人,偏不相信哲人的智慧。这一天,他带了一只小鸟,来问哲人:

  “先生,我知道你很有智慧,但我要亲自得到证明。请问先生,我手中的这只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说完,他在心里想,如果哲人说是活的,我就把小鸟捏死。如果他说是死的,我立刻放手让鸟飞走。

  哲人望了望他,静静地说:“你要它活,它就是活的;你要它死,它就是死的。”

  你的选择,在你自心。好一个哲人,结论由你吧。把答案抛给了对方,而且直接揭示,结论在你心中。

  大正藏《杂阿含经》卷十第二百六十七经说:“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比丘,我不见一色种种如斑色鸟,心复过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是故,比丘:当善思惟,观察于心。……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这同《华严经》中“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蕴,……无法而不造”,三界唯是一心所作,可谓一脉相承,一源相通。教育各宗,教理则一。释迦牟尼佛始终要我们善于思维,观察自心,从心上息除妄念。色法随心之观照而变化,“境随心转”,“境由心生”,这都是佛教的名言。世间没有任何永恒不变的主体,一切烦恼、痛苦、欲念、喜、怒、哀、乐、爱、恶、惧,皆由心所造成。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居易说:“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铃断肠声。”各人看到花,看到月,听到鸟鸣,听到铃声,各人的感受不同,都是由于各人的“心”不同。同是看到一丛花,植物学家想,它是什么品种?诗人想,这是春天。商人想,它能卖多少钱?哲学家想,这是生命的必然。林黛玉看了要哭,要唱出一曲“葬花词”来。这就是佛说的:“心生则法(不同的事物)生,心灭则法灭。”

  人的心,究竟在哪里?据说茶陵郁和尚有一次过桥,因滑倒而开悟,作一偈云: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

  百丈怀海禅师也有一首名偈:

  放出沩山水牯牛,

  无人坚执鼻绳头。

  杨柳芳草春风岸,

  高卧横眠得自由。

  那颗“明珠”是什么?为什么“久被尘劳关锁”了?一旦发现,彻悟了,就是心解放了,“尘尽光生”,“无人执鼻牵绳”,任运自如,与大地山河同一同在。可是,有几人发现了自己的“心”,找到了自己的“心”?

  有一天,佛陀静坐之后,在森林中漫步。这时,一群青年走来,向佛陀打问:“刚才你有没有看到几个女孩子从这里走过?”佛陀问:“找她们干什么呀?”这群青年说,昨晚同这些女孩在一起寻欢作乐,可是一早醒来,女孩子不见了,还卷走了他们的钱财。佛陀反问道:“是寻找女孩子和钱财重要?还是寻找你自己重要呀?”

  寻找自己,不就是寻找自己的“心”、寻回自己的“心”么?人,迷失了自己,既不认识自己,也不知寻找自己。这是人的根本问题。

  许多人不认识自己,原因就是不认识自己的“心”。不知道你有没有思索过: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永远不会老,永远不会死。这是什么呢?就是“心”。人会老,天会老,但“心”不会老。人会死,万事万物都会死,但“心”不会死。人人都有一颗不会老不会死的“心”,为什么不去寻找、为什么不去找回来、为什么却又不知道去开发呢?人们都在忙于开发客观世界,开发小到细胞核大到宇宙空间的外部世界,为什么不来开发自心呢?

  我从报刊文摘上读到一篇摘自《中国人才》的题为《失败源于心》(王文忠:《失败源于心》,载《中国人才》2000年第七期)的文章,其中说:将一个铁笼子一分为二,把狗放进笼子的一边。一旦在笼子底通电,狗就会受到电击的刺痛,很快跳到笼子的另一边去,以躲避电击。而当另一边受到电击时,这些狗又会很轻松地跳回来,到没有通电的一边去。然而,一批同样的狗,被放进笼中受到电击时,它们却不做任何跳跃和挣扎,只会浑身发抖,低声哀鸣。为什么这些狗会表现出这种任人宰割、再不作任何努力的惨相呢?原来,心理学家曾把这些狗,拴在一个铁柱上,时不时地用电刺激它们。狗受到电击后,会挣扎,会跳跃,会试图逃避。但是无论它们怎样挣扎,都摆脱不了电击的折磨。经过几天数十次的电击和无效的挣扎之后,这些狗,都放弃了努力,再也不挣扎,不逃避了。这时,再把这些狗,放进铁笼中,对这种轻轻一跃就能摆脱的电击,它们已习惯了失败,认“命”了,不逃了。作者问道:在某些场合下,人是否也同样会像上述的狗一样,自认“失败”的命运,不再努力了呢?

  所谓失败,其实就是自己的一种感觉。是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行动多次受阻,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前途的一种绝望感。这种绝望感,真的把人毁了。在客观世界中,本没有什么失败,失败仅仅存在于失败的人的心中。所以,中国有句古语:“哀莫大于心死。”所以,我们又有了一句俗语:“失去了钱财,只是失去了一小点儿,失去了信誉和名声就失去了很多,如果失去了信心和勇气,那么,一切就都失去了。这个“信心”,这个“勇气”,这不正是你的“心”么?在文学的语言体系中,有一句常用语:“性格即命运。”如果换成佛教的语言,不就是“你的命运,就是你的心”吗?“心即命运!”命运决定在自心。世上本没有“命运”,但心灵决定了你的人生状态,决定了你的人生走向。只有改变你的心灵,才能改变你的人生状态;只有改善你的心灵,才能改善你的人生状态。

  有位诗人叫顾城,杀妻又自杀;台湾的著名作家三毛,也是自杀;他们都不是活不下去,都是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制造这样的悲剧呢?是“心”出了问题。广州有一个关怀别人的“防止自杀热线”创办人陈世清,最后他也自杀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从报纸上曾经读到一则记者的专题报导,题目是《心理咨询:要解心结》。这具题目很吸引我。“心结”是怎么来的?又怎样“解”这个“心结”呢?文中提供了一些数据,某市有49所医院开设健康咨询门诊部,从业人员达到139人。而该市有各类心理障碍的人,约有60万。在香港,每天的报纸上,几乎都有烧炭死、跳楼亡、服毒药等等自杀的消息。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这样作贱自己的生命?如果说,已经遭受某种沉重的打击了,为什么还要自我折磨,再造成自己加给自己的二度伤害呢?幸福,痛苦,顺境,逆境,都是一种人生状态。也许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但完全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自心,自心一变,境界大开。可见,研究“心”的学问,破除心的迷误,如何强心护心,真是一个社会性的大课题了。

  唐代石头希迁禅师给我们留下了一首著名的偈语:

  从来共住不知名,

  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

  造次凡流岂可明?

  久远以来,我们每个人都和一个最亲近的人住在一起,“从来共住”却“不知名”。他是谁呢?就是我们自己的(人人本有的)真如佛性。人的可悲就在这里,不识“自己”,不识自家本来面目。怎样才能“任运”随缘,相互携带,相互帮助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呢?现在社会上,许多人不懂得顺缘随缘,当然不能随境自在。不能随境自在,也就不容易安住。连安住都做不到,还谈什么随心度众、广结法缘呢?世间多少麻烦、是非、不快,都由不认识自己而起。古来那些“上贤”尚且不能认识自己,更何况我们这些凡流众生呢?不明白自己,也就是不明白自心。

  前面所谈到的种种社会悲剧,心理失衡,也都从不认识自心、不明自心而来。人在失意时,就仿佛被全世界否定了一般,内心被强烈的失落感、危机感、绝望感所包围。无奈,无助,沮丧,甚至不知道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了。有的人,由于内心恐慌,在烦恼无法排解时,就会寻找发泄的渠道,酗酒,行凶,殴打亲人,或者残害自己又毒害他人。本来没有什么“世界末日”的来临,可是,不识自心又不知调整自心、转变自心的人,他真的让他的“心”陷入“世界末日”的危机之中了。不,这是一种迷,迷就产生愚。愚和智的区别,就是迷和悟的区别。“一念之愚”或“一念之迷”,从佛学来说,就是烦恼心,刹那心,不是清净心。如果息灭一念,息除妄念,那就是清净心了。陷身于烦恼苦海的人,为什么不放下一念,转变一念,让自己回复一颗清净心,平常心呢?清净心,平常心就是智慧心。

  佛陀的智慧,是要让世人找回自心,让自己得到心灵的解放。唐代黄蘖希运禅师曾经指出:“学道人多从教法上悟,不从心上悟。”又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从心上悟!说得多好啊,悟在心悟。

  智慧在哪里?智慧本来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真理本来也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我们还不知道我们本来就拥有这一份无价的资源。为什么没有发现?因为我们把自己的心闭锁了,我们没有打开自己的心,只要我们能学习佛法,学习佛的教导,打开自己的心,发现自己本来就有的智慧,那就从黑暗中见到了光明,从混乱中看到了头绪,从迷茫中看到了方向,从困惑中得到了清醒,从痛苦中得到了解脱。这不就是一种觉悟吗?

  智慧不是一个对象,不是你可以去寻找到的。智慧无须寻找,它就在你的心里,是你本有的。觉了,悟了,那就是智慧。惟觉悟方能达于智慧,惟智慧方能得到证悟。《罗摩衍那》中说:“万物都植根于智慧。在智慧之上没有更高的层次。”“大地以智慧为基,因为智慧,太阳普照;因为智慧,风儿吹拂;万物依赖于智慧。”《摩诃婆罗多》中说:“凭借智慧,达摩(Dharma意译法、轨持、轨范)得以维护;凭借勤备和实践,知识(Vidya)得以维持;凭借清净,美丽得以保持。”(雷蒙·潘尼卡著《智慧的居所》,王志成、思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第1~10页)

  这个美好的整体的世界,是我们自己的家园。没有世界,就没有众生。没有众生,就没有佛。没有佛,就发现不了我们自己的心。没有佛没有心,也就没有了世界。世界无外不在,佛也无处不在,原因就是心无处不在。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三位一体。这是佛陀的教化,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就是佛性。佛性是我们人人本有,真如也是人人本有的。宇宙万有的心物本体,就是真如。所以《华严经》中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一”是人的“心”,这个“一切”就是宇宙,就是世界。世界有多大,宇宙的空间有多大,人的心,也就有多大。所以,人的心和宇宙、和世界,既是相通的,也是同一的。人在宇宙之中,宇宙亦生在人心之中。宇宙涵括了人类。人心也涵括了宇宙。

  这里,让我再回顾并引用雷蒙·潘尼卡先生的一段话:“智慧是幸福和喜乐的源泉。神学家、哲学家、婆罗门、知识精英、祭司和博士们,都宣称拥有智慧,并掌握了通向智慧居所的钥匙。然而,智慧不是少数人的对象,智慧的居所是我们的宇宙,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母亲大地,我们的心。”(雷蒙·潘尼卡著《智慧的居所》,王志成、思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见封底。)佛陀揭示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智慧,在雷蒙·潘尼卡先生的这一席话中也得到了印证。

  请读者允许我再不厌其烦地强调一下:我们并不是因为有了智慧,再开发出人的佛性来。不,不是,佛性人人本有,佛性本来就在那里。他也不是因为我们信佛、学佛、修行才有了。这是因为我们能认识自心,找回自心,烦恼去除、离妄去执,看破放下,这就是智慧的显露,智慧的解放。多减一分无明烦恼,多去一分妄执,便多显露一分智慧,也多见一份佛性。只要我们的心,安了,清净了,必能显现一切,必能显现佛性。所以,般若学,涅槃学,大乘佛学,就是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由有佛性。这佛性,就是解脱的内在根据,就是人人皆可成佛的内在根据,就是佛教的智慧观。

  发现这一宇宙,人生真理的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人,不是天神,不是上帝,他姓乔达摩(Gautama ),名悉达多(Siddahartha),释迦(Sakya)是他那一家族的族名。释迦牟尼,是人们对他的尊称,译为中文,即释迦族的圣人。他舍弃王位,入雪山修道,在菩提树下悟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的宇宙人生的伟大真理以后,走向人间,周游各地,广度迷误中的人们,在世说法四十九年,他并不是要创立宗教,要人们向他顶礼膜拜,他从来也没有以权威、教主自居,他食无甘美,居无定所,过着十分清净俭朴的生活,既不立像,也不著书,更没有指定接班人,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他所说所做的就是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理,带回给人类,让人类认识自性,让人类不要迷失自己的心,要发现自己的心,开发自己的心。

返回目录

---------------------------------------------------------------------------------------------------------

更多觉真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