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21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2日
来源:   作者:常福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21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祇是祇陀尊者,是一位太子。给孤独是一位长者,释迦牟尼佛在邻国讲法的时候,给孤独长者去走亲戚,遇到佛陀正在那国土说法,生起了无上的信心,回来以后就去找地方。就像我们到沙河来一样,找地方给我们住。当时释迦牟尼佛在说法的时候呢,这位长者看到佛在哪里说法,他说我那个国家也需要佛法,就回去寻找地方。有一天就看到祇陀太子的花园,非常的好。给孤独长者就想把这个花园给买过来,供养释迦牟尼佛来讲法。祇陀太子心里想,我这个园不是一般人能够买得起的。当时给孤独是个大财主,非常有钱。祇陀太子知道他有钱,就问他,外面园那么多,为什么要买我这个园呢?除非你把金子铺满园子的地面,我就可以卖给你。给孤独就把自己仓库里所有的金子搬出来,把整个园铺满金块。祇陀其实讲笑话的,他以为这个给孤独不会这样做。没想到,到园里一看,哇!全是黄金铺着,非常吃惊,就问给孤独,这是什么力量,让你这样做的?当时印度分成五个小国,他说他到那个国家看到释迦牟尼佛正在说法,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他了。无比珍贵的佛。祇陀心里想,我这个国家以王独尊啊,我是太子,人家应该对我们的国王有无上的尊重,还有什么力量超过我和超过国王呢?他说这个人肯定很了不起!生起了信心。祇陀心里想,还有很多的树没有用金砖铺起来,不可能把树砍掉吧?他说你把这个园供养给佛,那我就把这些树供养给佛,他说这个树是我的,我把这些树也供养给佛。是故呢,祇树给孤独园呢,是两个人布施给佛的。因为祇陀是太子,本来给孤独是占大部分的,太子就是几棵树而已,但是因为祇陀是太子,所以放在前面,叫祇树给孤独园。

  这里面有一个很深的含义,释迦牟尼佛本来就是表法的,这个园也是真实之园,这个国家也是真实之国。释迦牟尼佛来此世界,其实都是表法的,任何一个文字,任何一个现相都是表法的。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回到舍卫国,就表佛转五蕴魔成为五分法身。祇树,树是表如来德的意思,“七重栏徇,七重罗网,七重行树”,树是代表丛林,代表德。孤独园是表如来心地。园是表心地。是心地有无量之德。所以呢,这个孤独园呢,是表佛陀成了佛以后,转三界五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说,化孤独园成为自性,心地啊。心地如园,我们每个人的心地都有一个园,园中有树,树是表如来功德林,所以呢,“七重栏徇,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啊,树表这个意思。

  “与大比丘众”,大比丘就是阿罗汉,“千二百五十人俱”,俱是具足的意思。比丘就是出家人,加个“大”字,是发了大心的人,叫大慈,还有大悲。而大慈大悲也是表佛陀的大慈大悲。大慈表无住之心,大悲表悲之心。佛陀化现人间,行大慈大悲之力。所以这个大,代表发心的意思。大表是真如实性,尽虚空遍法界。大是表大福、大德、大智、大神通,什么都具足了,究竟圆满。所以这个大,是表佛陀的慈悲的示现。比丘为众,是表佛陀的化身。比丘者,只要剃了头出家的人,都为释迦化身,释迦牟尼佛子、化身,具足出家相,就具足了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化身为子啊,也就是说佛子,佛陀的孩子。也代表着因,表示着令众生远离尘雾,转迷成觉,这么个体。众,代表多的意思,表示具足的意思。这个多和一般人的多少的多,是两回事。多到无尽,多到具足,他这个德是具足的。表示着佛陀有大慈大悲,化现人间。“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千二百,表示着度化众生的一个方便。什么方便呢?“如是我闻”表闻的方便。我们世间有很多的数字都是不可思议的。举例来说,八字,八大自在,十八不共法,都是佛的境界,佛陀是表法数。二十一,一十二,十六,十八,二十一,三十六,五十三,八十一,还有四十一,八十八,九十六,一百零八,二百一,八万四千,这个数字呢,都是表法数一个圆满的数字,其实都有依据的。这个数字都是不可思议的数字。你像菩萨往往发大愿,十二大愿,三十六大愿,五十三尊佛,四十一品无明断尽即佛。它这个数字为什么是非常圆满的数字,所以呢佛教讲那个数字,印度当时是没有数字的概念的,到了中国以后有数字的概念,它是一个表法的意思。所以呢,一千二百五十,它是一个表法的数字。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眼睛具备八百分功德,因为它只能看到一半,看不到后面。耳朵可以闻十方,具备一千二百分功德。眼耳鼻舌身意它的功量,能量,它的功德都是有差别的。它的圆满相,就代表佛了,代表跟佛相应的功德。不圆满的,都是跟众生心相应的。一千二百分功德,一千二是代表耳,我们闻性是周遍十方。一千二本身就是一个圆满的数字,是代表佛陀圆满的这个法功德,和闻功德。所以呢,我们闻法,这个闻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还有这个意功德,像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这个意念的功德也是一千二百分功德。因为我们一动念可以想到十方啊。像我们嘴吃东西,咸酸苦辣,是八百功德。鼻子就可以闻到十方,鼻子闻香味,十方的味道都能闻到。我们鼻子可以具足十方的功德。眼睛看前面,八百功德。耳朵听十方,一千二百分功德。我们的身体接触以后,才能够知道,不接触不知道。接触前面就是前面,接触后面就是后面,它不能够一下子接触十方。所以呢我们这个身体具备八百功德。

  《楞严经》里面二十五圆通,最重要的两个,一个是耳根圆通,一个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而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正好是意根示现讲念佛,观音菩萨正好讲耳根圆通,是讲闻性,反闻闻自性,意根圆通和耳根圆通的并修,闻性的这种灵性啊,和我们意根的灵感啊,比任何一根都要强。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是用意根念出来的。耳根闻是闻根,闻根是具备一千二百分功德。意根是具备一千二百分功德。所以呢,很容易纳受佛的功德。很容易圆满的接受佛陀的法。所以呢,我们在娑婆世界不像在它方世界,我们耳根和意根修行的这个体是非常快速的。所以净土法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它是互不相离的,一个专忆,一个专闻,忆闻双修啊。你念南无阿弥陀佛,耳朵在闻,意在念,它都是圆满的体。可看出念佛法门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意跟念阿弥陀佛直接是相应的。意念佛者,觉性与觉相应。耳者,闻也,闻即觉也。闻到是觉,闻阿弥陀佛名号就念念觉,而念念念阿弥陀佛,闻就觉。所以闻是觉的体,念是觉的体,你本身具备意念的一千二百分功德。你耳根的圆通也具备一千二百分的功德。耳朵听到这六个字的音声,它本身是圆满十方的。但是你看到字,只能看到一方,所以你看到的阿弥陀佛,和你耳朵闻到的阿弥陀佛,是有差别的。你眼睛看阿弥陀佛和耳朵闻阿弥陀佛,绝对是有区别的,因为阿弥陀佛本来就是遍满十方。你一念南无阿弥陀佛跟十方是相应的。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用我们这个反闻闻自性的这个体,来了解你念阿弥陀佛的一刹那的一念,跟你的反闻闻自性的一念,跟你这个耳闻的一念,它是圆满的。所以呢,因为圆满的闻性,代表着阿弥陀佛的法的圆满,也代表着众生闻性的圆满。所以呢,我们现在闻性完全可以纳受佛陀圆满的功德。代表着一千二百,它是一个闻性的功德,是代表一个圆满的体,是代表佛陀的这个果上法身的功德,也就是真如实性。这个五十是什么呢?五十代表法性中具足的德行,就是十住、十信、十回向、十地,五十位,五十是代表它这个报身的庄严,也就是它的功德具。这个五十是代表佛陀大悲心利益众生的一种方便,这种方便的体,一千二百的圆满和五十位住的权教,权实相应。权是为了度化众生,没有权不能度化众生,就不叫做一千二百五十人具。也不能代表着是佛果。佛果的权实是一体的。胜义谛跟俗义谛不二,是理事圆融。在事叫权,在理上讲叫实相,也就是我们的法性。法性实相与传承、种种方便都是一体的,如太阳光。太阳不离开光,光不离开太阳,寂照双运,寂就是法身,照就是光明,它是不二之体,有寂必有照,有照必有寂,没有取舍,本来具足的体。

  十信是什么呢?每个众生皆有佛性,每个众生本来是佛,十法界所有的众生同一佛性。不管是十方诸佛、菩萨、声闻,乃至于六道众生,它是同一佛性,这个叫做信。信无差别,在信位。为什么说发菩提心即成正觉呢?因为从信位上讲,每个众生即佛。除我们众生的信以外,一切皆妄而不信,十方诸佛、十方菩萨、乃至于六道众生除此佛性之外,皆是妄见。就是一切差别之相和一切无差别之体,无差别之体就是佛性,与众生无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十法界之相,它是名言,而这些名言都是妄见,妄见是众生之见,安立名字。所谓佛菩萨众生,乃至于六道,都是一个立名,叫名言。到了一定的境界,这个名言是不存在的。我们众生这个地方有名言可立,阿罗汉他不会说自己是阿罗汉,佛不会说他自己是佛,有佛不有所得吗?不是有妄见吗?不是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吗?所以呢,菩萨也没有。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为菩萨。有我相人相等还是菩萨吗。但是我们众生就不一样了,执着名言,认为有佛可得,有菩萨可修,有阿罗汉可证,有六道轮回可断。我们把这个名言当作真实,妄执生死,把六道轮回当作真实了。阿罗汉是安于清静,菩萨安于六度,诸佛安于国土,都是以大悲心示现,传承教法。阿罗汉没有传承教法,安住清静体,没有教化众生,他没有大悲心愿,他只能正觉,不能得无上正觉。

  信者、不信者都是这样的。没有一尊佛不依此佛性而利益众生,没有一尊佛不依此佛性而成等正觉。没有一个阿罗汉不依此佛性而进入空性,没有一个缘觉菩萨不以此佛性而四处经行,没有一个众生不以此佛性安住六道。我们现在六道都是以此佛性而安住的。离开此佛性一切皆妄识作怪,所以呢我们执妄为体,迷失我们的佛性,就是迷失我们的自性,也就是华严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就是我本性,就是我自性。有理即佛,有名言即佛,有观行即佛,有相似即佛,有分证即佛,有究竟即佛,只要在此世界示现了,都是佛法,一切众生皆是佛,因为一切众生无可得故,佛无可得。一切法无所住故,法界空;一切自性无所得故,阿罗汉空;一切众生无所得故,生死空。佛、菩萨、阿罗汉、六道众生全空,了不可得,无所得故。

  所以我们要了知这个佛本身跟众生心是相应的。所以说我讲二百五十人俱是佛的功德,跟我们有联系的。把佛法讲完其实也就把我们本性显露,所以呢,如果你是大智之人,其实很简单的,我们众生闻法即成佛。

  是故心大,叫大比丘。什么叫大呢?大智、大悲。大智是拔除众生执着故,三毒炙然,我们贪嗔痴心非常毒,非常深,以大而度之。没有大心,我们拔不出来的。我们执着于相而成形,没有大悲,没有大智,拔不了众生的贪嗔痴。没有大悲就不能够行方便,怎么能跟众生同事呢?怎么能做众生父母呢?大悲就是行六度波罗蜜帮助于众生,这个大不可思议。我们不要以为听到这个经,你已经开悟了,其实我们毒很深的,只有大智、大悲才能够拔掉。

  如果你是智者、贤者、圣者,闻到这部金刚经,你轻而易举的能够摄受,就像六祖大师一样,立即可以当下乘当受持无疑,贪嗔痴立即断掉。但是我们无始以来,在六道轮回里面,三毒在你内心中藏得很深,不是很容易拔出来的,真的很难拔出来的。我们起心动念很容易趣入贪嗔痴的体里面去,随时可以示现出来,我们随意就可以观察到。所以我们要把这个贪嗔痴拔掉,还是要下一翻功夫,不是说听听金刚经你就觉悟了,那是骗人的,我们绝对不是六祖大师再来,你永远记住。像四祖圆寂的时候自己用三昧真火自焚,你有这个功夫吗?六祖去世的时候,全身舍利不腐,他知道一百五十年以后有人来砍他的头,人家就有这种定力神力一闻即悟即持。我们没有这种智慧啊,从一祖到六祖,他并不是说闻到了以后是无所谓,他是真正的是菩萨再来,真正是古德、古佛再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人。像印光大师,他用毛笔写字的时候,舍利从毛笔尖上掉下来,祖师就是祖师。不管哪个祖师,观察他的异象,都是不可思议的。真正把金刚经搞懂的人,是不可思议的人。仅仅闻到了、听懂了,那绝对不行,还要经过一些修行观察,千万不要侥幸。

  什么叫宗门,宗门就是实修。无住为体,无念为宗、经相,宗就是用,就是修,要找到这个诀窍,后面会讲到遮和止。并不是说你了解了金刚经就是同金刚经相应了,其实普贤行愿也是同金刚经相应的,地藏经也是同金刚经相应的,因为利他即自利,利他之体就是无住之体,在你利他的一刹那,本身同无住就是相应的。住是我们的执着,但是利他本身就是无住,跟法界相应故。为什么持戒、修福呢,发起利他的心的时候,一切善法皆无住故,这叫遮。遮就是发大心故,可以与智相应,不是说我们讲智我就是证智了,不讲它也得智,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不想到北京,但是只要你坐上去北京的飞机,你就会到北京,我们不一定要一个名词来示现,这里面有不可思议之妙用啊。我们要开了智慧以后,这种力量自然会生出来。所以我们不能够一根筋,老是盯着一个名词上面,我们生起利他之心,修一切善法为利他而做,这叫大力。因为毒深故,不以此心难以教化,难以化掉我们的贪嗔痴毒。唯有此大心,才能够灭我们的无明,灭我们的执着,灭我们的贪嗔痴。有人发勇猛大悲之心才能够灭除自己的贪嗔痴。拼命的把自己的家产给舍掉,拼命的去布施,布施到自己一无所有,这个时候贪心就断了。如果家里有一百万存着,而自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啊、无所住心啊,好像自己无所住了,其实那个贪心在那个地方。你只有把那一百万舍掉,它才跟无贪相应的。你嘴巴上讲不贪了,无所住,其实啊你一百万存在银行,那不是自欺欺人吗?因为我们有深毒在那个地方,不以大心难以消除此毒,你心里面一定要知道、要纳受,不然叫自欺欺人。

  如果在十信位发菩提心的话,就成等正觉,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已经是佛。因为十信位同一佛性,证明同诸佛共一身体。只要你会于此心,此信位相应的时候,证明现在所做的一切善法,生出利他之心,就是没有我相的执着。我的心、我的自性,从信位上讲,同一法身。我这个法身,我们现前的这个自性,虽然是六道轮回,但是同释迦牟尼佛的自性是一体的,空性纯理,都在一个理上面。就像十个手指一样,十住、十信、十回向、十地,同一手掌。大家想一想,我们只要没有个个大小手指的执着,就全部是手掌。而只要你跟手掌相应,跟四个体都是相应的,是一通百通。如果你这一个体觉悟了,只要你把我执破掉,利他,你就会于法性。在你会于法性的时候,跟它是同等的。水泡从水里起来,只要到水里面去,一切泡的功德都是你的。在你利他的那一刹那,跟十方菩萨是同一生命,所以你在做善事利他的功德,会以小善成就大功德。这个时候你信位俱足,你当体所做的善法跟诸佛是无二故,因为我们是同一身体。我们现在坐在这个地方,我们是同一法身。释迦牟尼佛也在这个地方,菩萨也在这个地方,因为我们同一个身体。但是我一动一念,为什么不知道诸佛菩萨的事呢?因为第一,你没有证到法身,当然不知道一切诸佛菩萨事了;第二个,你执着于这个身体了,就象执着于这个小手指的相,因为执着于身体产生障碍,所以你见不到无生实相。有一天你证悟了它,你就会见到它。但是虽然你见不到它,但是你信位里面已经用智慧见到它了。你见不到它的这个体,但是你可以见到它的性,有人修行可以见到十方诸佛,但是他不知道十方诸佛的功德,就是你见到佛的性,但是没有见到佛的愿,但是他的愿也在这个性体上,所以我们现在在此世界做任何的善法,发菩提心,不生执着,那你和诸佛、菩萨、声闻同一体性显现,已经跟他同体了,所以在此世界你和佛是不二的。在信位上面,你已经就成等正觉。但是你这个十信里面,为什么不能像佛陀能知一切众生心呢,因为我们这里面还有许多的次第。虽然你已经知道我们现前的功德与佛无二故,体性无二、智慧无二、功德无二,但是从相上讲还是有二。只要你不到八地菩萨,你就还有次第在,必须要修,但是这个修是不退转的,信者即成正觉,就已经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明修什么呢?修三贤之德,十住、十行、十回向和十地。

  得十信位的人,他已经具有了佛住,可以伏住自己的心,建立菩提心出来,菩提心已经真正的落于心。所以信位的功德已经不可思议。从理上讲,信位即成等正觉。从相上讲,信位就是大国王,信位就可以进入到欲界天、色界天,你就可以做天王,可以做色界天的天王,如果你还有欲,就是有色在,没有断除生死,但是有信位住,你最起码是在欲界天当天王和生到欲界天当太子、王子,乃至于做国王。如果对自性没有坚固的信心,或者不信,乃至于没有闻到,那你下辈子就不是王。王与法性相应故,只要谈到这个王字,一定是跟法性相应的。只要你闻到了法性的一念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就是你闻到了般若智慧,此人功德已经不可思议。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你闻到了,闻进去了,听懂了,你这个人就住了国王位了,或者在人道做国王,或者在天道做天王、欲界天王。无色就是二禅天,进入到色界天是心想,想什么来什么,以想为根本,以想为体,叫想生,也是个化生。欲界天还有胎生,色界天是化生,不依须弥山而住,是想生,超越六欲天,到了上面,就是色界天,没有山河大地,没有须弥山,是在色空里面。再往上面就是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天,那个天是不可思议的。你到八地菩萨也好,还是辟支佛也好,只要你闻到了信位华严境界,菩提心就生起来了。但是金刚经里面的菩提心是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闻此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才叫做菩提心。但是如果你要是读华严经现量可以发菩提心,那是以菩萨大智、大悲里面进入的,那里面有大方便,是方便门而进入的。但是金刚经任何方便都没有,它是直接是我们的悟性趣入。

  你为什么就降伏不了烦恼,还有变异生死呢?还有分段生死呢?还不能做主,到哪里投胎还做不了主。十信位决定了,一定要信,信位并不是我们模模糊糊的信,而是对果上面生起无上的信心,认为果的因建立一切十法界的因,十法界是一果因,一果之因就是十法界,十法界的体就是一个无住果体。果体跟众生的因是不二的,因是十法界,果体空性是一个,华严境界是依毗卢遮那佛而住。他就像放无量光明一样。那为什么要建十法界的众生呢?十法界的众生是对于迷来讲的。难道毗卢遮那佛还有迷吗?但是有传承的教法讲了,毗卢遮那佛只有十地,他没有什么十住、十信、十回向,入地就是菩提心,地位就是佛陀的果德、大悲心。圆满功德,对众生方便的名言来讲,叫做大悲心,其实毗卢遮那佛没有大悲心的这个意识和概念,我们把它取个名言叫做大悲心,其实名言都是虚妄,但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取个大悲心与它相应。

  所以你跟天人讲大悲心,他理都不理你。跟我们讲大悲心我们痛哭流涕的,感谢啊,报恩啊,你对天人讲有什么用?你对天人就讲你功德殊胜,因为天人本身就很快乐,哪知道什么大悲心。大悲心是对我们人来讲的,事实上在别的很多世界都没有大悲心这个名词。在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要这个名词呢?方便安立出来的。所以我们这些众生需要一个名言来安立,所以听到大悲心这个名词就感动不已。其实观音菩萨哪有大悲心之念呢?他的大悲心就是他的功德巍巍,他是无量劫修出来的,成佛以后就没有什么众生之念了,自然得度。佛陀发出光就是大悲心,他没有什么十住、十行、十回向名言可得,这些是众生因位上次弟,完全是众生降伏其心的一个体。

  为什么叫十住呢?因为众生没有住啊,以佛为住啊。难道佛还有住吗?什么是十行,佛陀业尽情空,哪里还有什么行呢?行是灭业的关系,灭除我们无量劫以来的业障、尘沙之惑,这叫做行,以佛之行来断我们的无明,以佛陀的光明断我们的无明。什么叫回向呢?本来一念遍十方,十方就是一念,不需要回向,本来就是十方,那我们为什么要回向呢?是菩萨因地的回向,果地是自然回向。所谓回向是众生之名,在佛那个地方自然遍十方,还要什么回向呢?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光明遍十方,是方便安立之名,你到那个地方都没有回向之名。十住、十信、十回向都是众生安立的名字。到了华严最高的境界,地就是大悲心,功德巍巍,华严境界,不可思议的妙德啊,空有不二的体,彻底舍去了对立的思想。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个体远离相对,在绝对的体里面,法身跟报身觉性的妙用,这里面有不可思议之妙境,那个境界就是华严境界。那里没有什么度众生啊这种概念,没有这个体,在我们娑婆世界就是有,有而无有,无有而有,大智里面无住,大悲里面有相,有相而无住,无住而有相,相即无住,无住即相,

  我们有相住就是有相住,无住就是无住,我们要取无住舍有相,老是颠颠倒倒搞来搞去的,不知道到底是有相就是无住,在华严境界里面,有庄严相就是无住体,所谓有相住是众生的念,所谓相上无住体是佛之体,佛体有相而无住,不离有相庄严而建立无住,不离无住而建立无庄严,全部是绝对之境了,没有相对的体了。只要你在十住、十信、十回向里面,你都没有真正的进入华严境界。超越十地,十地都是众生因地所建立的。我们有十地之名,证明还有我执在。十地之名都没有了,连等觉、妙觉都没有了,就是独立的毗卢遮那佛和他的华严菩萨安立在一起,不可思议的妙境,但是也不离当下。

  从十信里面,我们就知道了这个道理。安住十信,建立十住,十信就是十住。十住里面有一个相续无住体。如果你究竟当下承担,剩下的修行就是除习气,我们有无尽的习气。在你除习气的这个过程之中,你首先安立一个决定智,诀窍就是你选择了佛法,选择了这个信,从这个信上面下手来修行,那你就方便。如果你没有信之体,你没有闻到无住体,你所有的修行皆已经虚妄,

  什么叫无漏呢?全部法的显现,是平等清净的,无有贪着。第二个,心的显现,是清净的,当体空性。自性法门,唯显无念为宗。其实每一个众生都是佛。但是每一个人的愿力不一样。阿罗汉也是佛。从解脱上讲,无二的。不通达于自性,跟解脱不相应。解脱体你已经得到了,你就永远不会退失。这种解脱,不是我们肉体快乐的解脱,解脱是你的自性解脱。只要你得到了解脱体,永远就离开了六道。就像金子一样,做了一个茶杯,茶杯打破了,金子还在。这个金子就是解脱之体。你得到了,永远不会退失。但是茶杯破了,一断分段生死就没有了。金子永远是金子。但是如果你金子没有得到,就像我们没有闻到这个般若智慧,没有闻到毗卢遮那佛,信不具足,没有这个信就是迷,就是没有得到金子。信就是得到金子,一旦得信,就永不退失,就永远不会离开三宝,永远是跟体是相应的,或做国王,或做大臣。此四地菩萨到七地菩萨之间,都是圆成功德,圆满自性的功德。从一地菩萨到四地菩萨,这些人呢都在修自性的心圆满。从四地到七地、八地菩萨,是修法上的圆满。法上的圆满就是功德的圆满。

  所以呢,阿罗汉也是佛,解脱佛,是心上的解脱佛。那我们呢,是迷之佛,我们属于是迷惑的佛。六道众生都是佛。这个佛就是觉,你没有觉,它也是佛。因为你并没有离开佛啊。所以每个众生自性都是佛。但是呢执着于相,但是呢你体是佛。六道众生,我们男是男之佛,女是女之佛,还有快乐佛。大家看过一个叫快乐佛吗?两个手举着叫快乐佛,快乐佛,很快乐,吉祥如意的意思。这些佛你都没看过。还有很多的佛我们都没有看过。我们的意识里面的佛,就是像释迦牟尼佛成等正觉样子,我们就不认为我们人是佛。所以星云大师告诉众生:我是佛,我是迷之佛,佛是觉之佛。觉也是佛,迷也是佛,他先是佛,我是后是佛,其实都叫做是佛。你要当下承担。如果你通达了这个道理,啊,原来我就是佛啊,六道轮回也是佛啊,阿罗汉也是佛啊。所以小乘教法没有佛菩萨,阿罗汉就是最高的佛,但是呢,他没有大悲心的佛,没有利益众生的心。解脱无二故,他也叫佛。

  所以我们没有解脱就无解脱佛,所以你要相信,我是一个没有解脱的佛。我就不喜欢住在像这样的佛体上,我要住在究竟解脱之佛,我要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不想度众生只想解脱,你证个阿罗汉就可以了。有人说我到西方极乐世界我再也不回来了,这个世界太苦了。这个心就是阿罗汉的心。这个就叫小乘的人,小乘的人证个阿罗汉就可以了。发大心的人,我发了大心,但是呢又没有降伏我的五毒,又没有降伏我的生死,那怎么办呢?但是呢你又精进,没有断欲,没有断色,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他都没有断,但是呢他对于华严境界也通达,他也相似的断一些,他会生到哪个地方去呢?比如已经证到了法空,了解了法性,安住不动,发菩提心,但是我烦恼又没有降伏,你肯定没有解脱,你还有贪嗔痴,但是我要发无上的菩提心,此人会生到兜率天。你要坚固,你会生到兜率天,住在须弥山顶上。须弥山上很多的这样的众生在那个地方,但是呢烦恼,他也知道这个体。其实啊,须弥山,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华严一品啊,华严里面的其中的境界,但是呢不是毗卢遮那佛的境界,是华严因地上的境界。因地上的境界都是离不开毗卢遮那佛的。因为我们的自性就是毗卢遮那佛,我们现在也离不开啊。但是我们不会到这个世间来了,如果你悟到这个道理,你一定会在那个地方。

  在那个地方干什么呢?等待着当来下生,等待着弥勒菩萨出世,然后我们跟着弥勒菩萨一起来到时间来度众生。还有一种众生,不发大心,但也悟到这个自性,并且证到了无漏,大阿罗汉,自解脱就可以了,我不想度众生,不发心,他不会生到须弥山,生到识空里面去了,住在非想非非想天。佛陀说,这是阿罗汉、众生的一个大难。释迦牟尼佛呵斥小乘,为自了解脱的人,这个人只顾自己了,不能够利益众生。那个地方怎么出来呢?只有佛劝请、菩萨劝请,菩萨再来也没有用,等待他的因缘成熟,才能会从这个地方出来,亲近与佛。那个地方确实是很自在。但是你要证到啊,你不证到没有用啊。你要证到无漏才行。你证到非想非非想,要破识空、法空,你才到那个地方去。但是你悟到这个华严境界,你又没有证到心空,又没有证到法空,心空、法空不具足,无为没具足,你没进入无生法忍,住不到那个地方去,那你就会住到哪里呢?就会住到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里面去。无色界天就是识的境界,欲界天就是欲望的境界,到那个地方干什么呢?做天王啊,或者做王子啊,或者做臣子。有的到此世界,你看毛泽东,像这些国王,为什么能生到此世界呢,不做天王呢,到人间做人王呢?都是因为过去闻到以后,余习未除,还来到人间,还是这个样子,但是呢他有分段生死。要是读华严经悟道的,他不会退,他下辈子还会来做国王,那是看他个人的因缘。或者到天上去做王,在人道做的善事多,可以到天上去做王,受业支配,但是他也不会退。所以很多大人物,像周恩来、毛泽东这些人,这些王者,你没有资格说他,这些人都是具备乐大乘的教法。这些人都是从华严里面出来的。是大菩萨而来。

  我们要感受到,这个世界菩萨所护,只有到八地菩萨,才能当家作主,才能够自己去供养十方诸佛,才能到他方世界随意自在,八地菩萨的时候你就已经功德已经圆满了。才进入到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出菩提心,你就不能老是守着那个菩提心不放,要出菩提心。从地位上来讲,明菩提心,从四地上都叫明菩提心。四地下伏菩提心,伏住你的菩提心,你虽然没有发出菩提心,但是你这样的观察,把它显现出来了,伏住了,所以你把你的心安住在菩提心的体上面,这叫伏。十信就是发菩提心。把你的菩提心一直地安住在那个地方。虽然你发菩提心你不知道,到了八地菩萨才能明菩提心。八地以上的菩萨叫出菩提心,真正出菩提心完全是无住利他无住我见的修行十力、十愿、十智,力、愿、智现前,这个叫出菩提心。事实上我们念阿弥佗佛,自然暗合妙道,不可思议的境界。

  十行,其实就是六度,就是破除我们的细惑烦恼,破除我们的三毒,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断除我们对这个社会上的名、利、色、财、睡,降伏这些东西,降伏我们一切烦恼,种种知见,所知障、烦恼障。知障就是我们的知见烦恼,烦恼障就是我们的贪嗔痴的烦恼。这两种,烦恼障和所知障,都是在十行里面破。十行,佛之行。十住、十信、十行,它是一体的。如果你安住的体上面,自然而然的圆满。因为讲相的时候,是方便,如果你有大力勇猛精进,一念就超越了。你一念安住在体上面,当下承担,无事不办。这个时候,你十住现前,一切皆空,就是毗卢遮那佛。十住现前,一念遍十方故,回向现前,住位现前。如果你把金刚经真正搞懂了。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立即现前。它是不二的,不可能金刚经和华严经有任何的冲突,就是华严经有方便,因为十住里面有十住法,十行里面有十行法,十回向有十回向法,这里面有一些次第的方便,它讲相,不讲空性。而金刚经直接承担于自性的本性,空性,这是为最上乘者、大乘者说。所以我们要敢于承担,这个当下一念不可思议。如果我们这里面有六祖再来,那么就不需要看华严经,看金刚经可以了,立即进入到华严上品,可以见到毗卢遮那佛。金刚经也可以到那个地方去,是不二的。

  所以我一念心就十法界,十法界就是这一念心。这一念是从体里面出来,从我们法性里面出来,是故我这一念跟体相应。我这一念与十法界是相应的。所以这一念至十方。但是我们三毒在我们心中非常深刻的时候呢,你不会把它遍十方,你会占为己有。因为我执很重,你会跟回向心产生一个幻境,这种虚幻之境建立了我们分别的相。其实我们是一相,大家为什么分一二三四呢。都是我们自己的妄执所建立的。妄执又从哪里出来呢?都是深深的毒,往往不容易放弃这个我执。如果你贪嗔痴非常淡泊,你对这个执着是非常淡泊的。你会自然而然的回归到这个体。所以我们要发心不断地把你这个功德回向十方世界去,跟十法界相应,我所做的善法与十法界相应故,是故此善对地狱恶鬼畜生来讲,就是度,对于十方诸佛来讲,叫做供。上供下度,对于恶来讲,我们就是度它,以我所做善法度地狱恶鬼畜生,众生不度尽誓不成佛。佛菩萨哪一天不是在度众生?发这个愿,这个愿是叫做无愿。为什么呢?你所发的这个愿,事实上这个愿本来就是跟无愿相应的。本来就毗卢遮那佛无念体跟十方世界法界相相应的,你说我度一切众生,众生不度尽我誓不成佛,你说是你的愿吗?是毗卢遮那佛无愿无住体,你在做善之时,跟佛功德相应,跟毗卢遮那佛相应,跟十法界所有菩萨心相应。所以发此愿就是无愿,无愿就是此愿。

  所以,上成等正觉无有障碍,下度化众生也没有障碍。说不成佛也可以,说成佛也可以。说成佛,本来就是毗卢遮那佛。说不成佛,他一直在度众生,众生不尽誓不成等觉。所以我们度众生,这一念善法度众生,是永远无尽的。所以,上成佛,因位这一念与佛心相应故,已经成等正觉。所以,成佛跟度众生永远不会冲突。在地藏菩萨那里说众生不度尽誓不成佛,在释迦牟尼佛说我先成佛再度众生。中间有没有障碍呢?在法性上面,一点障碍都没有。但从名言上讲,互相有冲突。为什么我们看佛经、互相有冲突呢?那个地方要我成佛,这个地方说众生不度尽誓不成佛,是不是有障碍呢?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其实没有障碍。见到地藏菩萨我说我不成佛我要度尽众生,其实啊,根本就没有我,无住即佛在度众生。所以这里面随意发愿随意自在。无愿之愿,所以发愿就是无愿,你把功德回向于十方,就是无愿体。在发的时候正好与十方相应。

  原来我发的这个愿就是无愿。但你不发这个愿,你就更麻烦。因位发愿是去除我执啊,它是一个遮止的关系啊,遮于贪嗔痴啊,让我们进入无住体啊。如果你不发,你贪嗔痴那么重,你不发反而把毗卢遮那佛给遮了。所以一定要发,在发的时候恰恰跟毗卢遮那佛相应。为什么呢?这一发并不碍啊。你这一发愿,你了知是无愿之体的话,你发愿又有什么障碍呢?所以要明了。明了做一切事情都没有障碍。如果不明了就是迷,就执着了。明了以后怎么发愿没有障碍。所以你在外面说,这边要发菩提心,那边要成等正觉,所以菩萨所做的行为不是众生所能想像,所以我们在衡量菩萨的心,就错误了。非常自在的一个体里面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但是众生互相冲突,往往以世间的道德,世间的思维,来想佛菩萨是怎么做的。在法性里面是没有障碍的,所以我希望大家对华严境界,对于这个真实体,不断思维,以后你怎么发愿没有障碍,但一定要明了你发的愿是无愿之体。愿而无愿,度众生没有度,六祖讲三十六对里,说有即无,说无即有,你说有,我就说无,你说无,我就说有,永远跟他反着来的,众生必须要逆,逼到他当下一念不生,顿了无生,南摩阿弥陀佛!

返回目录

----------------------------------------------------------------------------------------------------------------

更多常福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