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宽运法师: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四)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宽运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宽运法师: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四)

 

  莫待老年方学道.少年转眼成白头(下)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接11月18日文)

  所以古人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期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们不要迟疑、不要空等待;很多人说,等我老了才学道吧;其实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时,就什么都做不了。古人又说:「莫待老年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 」就是劝我们,不要等到年老才来学道,应该趁着有气力、有精神的时候,多做一些了生脱死的实修功夫,这才是人生的正确之道。

  接着太子又说:「正如大王之前所说,须依家法,作于祭祀及行布施,随意规求未来世诸种果报。大王当知,我是不会求取这样的快乐的。若诸苦来逼,为切故求,而得乐者,这并非真正的快乐。凡夫求于后世果报,祭祀诸天及火神,必须杀害众生的生命。这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若人行于慈悲,应该不损害其他生命;即使杀害众生祭祀,可得常乐定之果报,仍然是不可以的。况且一切所得果报,都是非牢固法,都是无常的,终归破坏尽灭。」「又复大王,凡人欲行解脱法,若无有别利,或无行行,或无持戒,或无禅定,犹尚不可损害他命,而求未来利益果报。又诸凡夫,在于世间,因为杀生的缘故,假使得到安乐果报,亦是不善的。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慈悲心的缘故。况复未来望得善报,那是不可能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很多人杀生拜祭天人、鬼神,用种种动物的肉来祭祀,都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修行人,要有慈悲心,要戒杀放生。因为刚才说了,杀害其他的生命来祭祀天人、鬼神,就是一种没有慈悲心的表现;如果没有慈悲心,又怎会得到善报呢?再说一切世间果报都是无常的、都是坏灭的,都不是究竟的。因此我们若能茹素、放生,便有很大的功德,另一方面亦能长养我们的慈悲心。

  此时,频婆娑罗王听到悉达多太子的一番话,便生稀有奇特之想,以慈悲心问太子说:「善哉!善哉!沙门瞿昙,大有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美德,能于世间中,舍弃诸欲。仁者比丘,你从何方忽然而来呢?是何聚落所生呢?是什么种姓呢?父母现在何处呢?你又叫什么名字呢?」频婆娑罗王说完这番话之后,便至心谛听。

  当时太子,正心直视,语气温和,回答大王说:「大王当知,去此北方雪山之下,有一大聚落,名叫释种,那里有一城市,名为迦毘罗卫城;城中有一释种之王,号名净饭,是我的父亲;我是他的儿子;母亲名摩耶,我名悉达。」

  时频婆娑罗王,听完太子的说话,泣涕悲啼,过一会后,将满面泪水拭干。对太子说:「仁者真是稀有比丘!既生如是大种姓家,为何在此山林内独行呢?林中诸兽猛恶,可畏可怖。在此荒野山林中,独自一人,无有伴侣,无有娱乐,如何得住、坐安乐呢?」

  太子回答频婆娑罗王说:「大王当知,我现在一无所畏,诸恶禽兽,亦复不惊,不怖不怯,即使有恶兽想来侵害我,亦不能动我一毛。大王当知,我只畏被生、老、病、死所逼迫,所以来到山中修行。诸恶兽中,惊畏林内。虽然独一无伴,但我以法自娱。大王当知,其实世间上,衰老最为可畏。为什么呢?老来逼时,能夺年少,盛壮将去,摧折身形,腰脊伛偻,不能行步,犹如枯树。谁喜欢看见呢?所以这是最可畏、可怕的。」

  我们经常说修行为了生脱死,这是释迦佛给我们的教诲。释迦佛也是如此,他的一生其实是一种示现。他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为解决人生、老、病、死的问题。我曾问过我的师父永惺上人,他说老有老苦,走路也不行、眼睛也不行,想修行亦无力,而更难堪的是,心虽未老,但身体却已老去,恢复不了昔日的青春;所以说:「愁啊!愁!白了少年头。」青春是无常的、是有限的;十年、二十年一下子便过去了;前几年看来还是青春的小伙子,转眼间,便到中年、老年了,所以曾有人慨叹说:「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岁月无痕,不知不觉。所以我们今天趁着有气力,就应该好好地修行、念佛。

  刚才说的是老苦,接着太子又说了病苦:「又复大王,疫病的到来,是最可畏的。为什么呢?我们健康之时,不知不觉,一朝痛切,宛转呻吟;就好像花色充鲜,忽然悴减;烦冤楚毒,眠坐不安。这个时候,谁能代替?卧在床枕,力不从心。因此,病最可畏。」

  以前有一个关于病的公案,就是天台宗的耆宿谛闲老和尚,他得了病;病情非常的严重,非常的痛苦。于是便有人对老和尚说:「这个病都是假的呀!」他回答说:「对呀!病是假的,但痛是真的。」一个人有病的时候,真的是非常的毒苦;不要说是念佛,就是连食饭、说话的力气也没有。所以我们常常说:「不怕死,就怕病。」我们之所以病,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够清净,我们食五谷杂粮;由于我们的心不清净,身体也自然就不清净,病痛就特别多,俗语说:「没有病,就不会死人。」而等到病苦来临的时候,我们又不记得念佛了;所以我们现在趁年青时多念佛、多累积资粮,等到老、病的时候,虽然念不来了,亦会有定力,亦不容易忘失。

  以上引述了这么多的对话,是希望透过这些对话,来了解释迦佛是如何对待生死、如何对待五欲的问题。同时增加大家对释迦佛的了解、对佛教义理的认识。我们要知道,念佛法门,确实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因为念佛能断种种的欲望、断种种的烦恼,真正能达到清净的彼岸。所以我们大家都要珍惜念佛的机会、念佛的因缘;我们不但在佛堂里念佛;而且在行、住、坐、卧之中都要念佛,每天要给自己一个定课,例如每天最少念一万声、两万声;我们对自己要有要求,单在佛堂里念佛还不够,应该早也念、晚也念、六时皆念。由于念佛法门在行持方法上比较简单,我们无时无刻都可以实行,在等车、在坐巴士、在散步、在吃饭,在做种种事情的时候,都可以念佛。所以大家要善用零碎时间来念佛。我反来覆去地说,无非为鼓励大家念佛,否则便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希望大家好好的珍惜。

  阿弥陀佛。 (未完待续)

返回目录

----------------------------------------------------------------------------------------------------------------

更多宽运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