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80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80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衹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它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释迦牟尼佛在说他自己过去世的供养。释迦牟尼佛初发心在尸弃佛,在燃灯佛前得无生法忍,经过三大阿僧衹劫的修行。阿僧衹劫代表无量的意思,即无央数劫,指无限长之时间。央,尽之意;劫,极长之时间,就是经过了极长的时间。一个阿僧衹劫又一个无量阿僧衹,无量辗转无量,一个无量阿僧衹劫再辗转一个无量阿僧衹劫,再辗转一个无量阿僧衹劫。所以叫无量,这个无量阿僧衹劫是非常非常的长。释迦牟尼佛修行,从初果发心到四果,需要两个阿僧衹劫,一直到八地菩萨,需要一个阿僧衹劫,总共三个阿僧衹劫。地球坏一次是一个大劫,一个大劫就相当于一个阿僧衹劫,一个阿僧衹劫有八十个小劫,四个中劫,一个大劫。地球坏三次就是三个阿僧衹劫。
所以从信位修行,一直到佛位要三大阿僧衹劫。从第一个阿僧衹劫,一直到燃灯佛第二个阿僧衹劫。释迦牟尼佛从初地开始发心,有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前承事供养,无空过者。主要是讲金刚经的本体,相当于他在一个无量阿僧衹劫,两个无量阿僧衹劫里面,供养八万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前,承事供养,一般就是饮食啊、衣服啊、汤药、卧具啊,四事供养。出家人讲经说法也是供养,般若供养。这里讲释迦牟尼佛供养这么多佛具足的功德。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术比喻所不能及。”后末世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就相当于这个时候。能受持读诵这部经典,受就是闻到这部经典,持是能思维这部经典,就是思维般若,读诵就是能开显或者书写或者讲,这些所得的功德,远远超出我两个无量阿僧衹劫供养诸佛的功德,承事供养功德。你今天闻到这部经经典的功德,相当于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面前承事供养。可看出金刚经何等的重要。就告诉我们金刚经本身是大乘的教法,对于利根的众生,闻到即持啊。对于顿根之人,给于加持。利根的人闻到般若就会深信不疑,就像六祖大师一样,一闻即悟。释迦牟尼佛左讲右讲,左比喻右比喻,左校量右校量,他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就是在加持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在佛法上面还有怀疑、不信,所以空过。这里面暗示我们,于后末世能闻此经典实属稀有。在末法时代我们去供养诸佛那是太难,我们连闻佛法的因缘也非常少,我们对佛的这种信心非常少,不但我们对佛的这种信心,对佛法的这种信心都非常少,连我们现在对出家人的信心都非常少,连我们孝敬父母的心可能都会很差,对社会上的贤德之人都可能没有信心。
我们心中斗争坚固,内心中对贤人嫉妒瞋恨,对父母孝敬往往是在有利的条件下可以,没有利益就不行,对于恩师往往说跟我有缘就好,没有缘他就不好,往往有这样的心生起。现在学徒都是这样了,在师父面前作学徒的都要拿工资了。我以前在师父前学过手艺,一年三千那是跑不掉的,我父亲亲自去送。我每天给我师父挤牙膏、早上起来把脸盘放在那个地方,把洗脚水打好,我跟他学一年半时间,每天都不缺的,几乎中间没有断过,都是这样的,习惯了,我认为在师父面前就应该这样子的。这是我在俗家的时候啊,跟俗家的师父在一块,没有一顿饭比师父吃得迟,都是在师父前面吃完,绝对不会在他后面吃完,所以练出了我现在的吃饭快,这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快,以前学徒的时候就是这样学的。睡觉一定是师父睡了我们才睡,吃饭一定是在后面,师父拿筷子了我们才拿筷子,还提前要吃完,绝对不能在他后面吃完,宁愿饿肚子也不要吃了,就是这种观点。
所以我出家在我师父前作侍者的时候,仍然如是。我师父在世的时候,我作他侍者,那是每天早上起来首先给他打洗脸水的。我师父他每天早上上殿啊,早上三、四点钟他就起来啊。我常常给他倒洗脚水,给他揉脚,你们做过这样的事吗?你们给爸爸妈妈洗过脚吗?那时我又在打板,还要当师父的侍者,还要天天到师父那个地方去。但是现在人呢,就没有了。所以在末法时代,众生斗争坚固啊,无有承事供养之事,内心中常常有不满。觉得合于你的口味,你就对他好。我们对贤人,有德之人,我们不尊重。我们对父母不孝,不尊重。我们对自己的师父不尊重。接着我们对僧宝不尊重。接着我们对法不尊重。到最后面呢,对佛不尊重。对僧不尊重,就是你已经离开师了。在因果上面讲,对社会上的贤惠、父母不尊重,你可以还有被救的机会,但是唯有对僧宝不恭敬,对师不恭敬,你远离佛法。
如果对某一个僧人你不恭敬,这人感召的业报,就是生生世世遇不到良师,遇不到好师父来教化你。释迦牟尼佛举例说,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因为有五百弟子跑到阿弥陀佛那边去了,释迦牟尼佛就跟那五百弟子说,那是邪师,不要去学,诽谤那个师父,结果释迦牟尼佛就堕到地狱无量无边劫,出来又堕到地狱,出来又堕到地狱,生生世世受人家诽谤。因为诽谤善知识,诽谤僧宝。对僧宝的不恭敬,对于师父的不恭敬,你在修法上面来讲,只要你对师父有强烈的不恭敬的心,修一切法不能成就,这是肯定的,你紧紧记住,不管你怎么修法。如果你心中没有对师父的恭敬心,师父是魔王你都不要管,你必须要恭敬,因为这个恭敬里面有暖顶的功德,有加持的功德,所以师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对师父恭敬,这一生中没有成就,一转生过来,照样有善知识在身边。如果你对师不恭敬,这世又没有修成就,那一转身就离开了,没有善知识的诱导,你没办法进入佛法。所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善知识是佛法中最重要最重要的缘起。如果没有善知识的诱导,那就很麻烦了。我们看经典怎么看,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开导,实在是难以会入。学佛法有个窍诀,这种诀窍很难打开的。我现在不管听到哪个法师讲法,我一听到以后我就得诀窍啊。我不知道我过去是什么果报,反正现在不管任何正师父也好,邪师父也好,我一听他讲法,只要一句两句我就得诀窍,我就得到很大的受用。我不需要去大篇大论的说,不需要很多很多的东西,我只要一句两句我就感受到我这一天就够我思维了。为什么有这样的功德生起呢?无非是对法尊重故,对善知识的祈求力非常高。
我在东林寺清楚的认识到我自己对于善知识的祈求。我一直后悔我自己没有读书,所有的只要比我知识高的人,我都很尊重。不管他是有聪明知见,还是有世智聪辩,悟道不悟道,我不管,只要你比我知识高,我就认为你很了不起,因为我觉得我读书很少,我就认为你比我高,我就对你尊重,我就是这样的状态。所以我在东林寺,知识高的人我都把他拉在身边,并且尽量把事情交给他做,让他留在寺庙里。一点都没有任何嫉妒和瞋恨的心,对有知识的人,我都是非常渴望的心态,对知识的渴望。并不是在他身上教我什么东西,完全是我这个心。所以我们对别人,不要看别人悟不悟懂不懂,还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概不管,只要他比你知识高,你就应该生起恭敬心,就是这样的心态,你不要在旁边说别人不好不对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心,才令我们心中有一个善知识的心态,这可以在我们心中生出一种功德,这种功德完全是你那个心里面出来的,并不是对方给你的,这是不可思议的感应道交。所以对于善知识的渴望的心一定要重。但是末法时代的众生对这方面非常非常的弱。我们往往错在哪里呢?我们不知道恭敬心很重要。
每个人机缘不一样,我能够依止于善知识,但是我同时又多看经典,依止于经典。因为我对于善知识的渴望,同时我又对知识的渴望。我看书,我觉得别人都懂,我应该也懂。我对别人尊重,同时对书上的研究力也非常高,但是我不会盲目的去听某一个人去讲,你讲了我听着,但是我广泛的去认识。这个心很重要。
为什么讲后末世众生,因为这部经典对末法时代的众生有极大的利益,因为后末世众生斗争坚固,证明这部经典并不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的人学的,应该是对我们说。如果我们闻到这部经典,也同时暗示了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能闻到金刚经应当奉持,不可以轻视于他,不能随意对他产生诽谤、不欢喜,可能有很大的过失,不要轻视他。
又告诉我们,这部经典能消除我们的业障,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不得不奉持这部经典,为真实救度的慈悲。你要感受到这部经典的慈悲,悲心。这部经典又是末法时代三宝的命脉。如果没有这部经典,可能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它的命脉就断了,如来慧命就断了啊。如果你对这部经典不感兴趣,就等于是如来的慧命断了,对众生发不起菩提心,众生不能荷担如来的家业,不能令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啊,这都是一种过失。所以,唯此部经典是三宝的生命。这就告诉我们,我们要尽力的弘扬此般若之门,不可以执着我执于小见,以我见为重。一般的众生往往以我见去修行。我持某一个咒子,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是坐火车的,我是坐飞机的,读这个经典快,怎么坐火车,怎么坐飞机啊?跟般若不相应。听人家说,自己一窍不通,跟般若不相应,嘴巴上说一说,问他的时候一窍不通,不知道大乘经典都是跟般若相应,任何经典都是开显般若。
持咒中的般若,如何持般若波罗蜜多咒?如何持往生咒?如何持大悲咒?
如果跟般若不相应的,都是我们众生凡夫的测量,测度佛经,自己认为念什么咒子我就快,这个咒子快,那个咒子好,念这个咒子是坐飞机,念那个咒子是坐火车,念那个咒子是坐轮船,念那个咒子是走路,被法所执啊。被法堵住了,它不是开智慧的,把这个法变成一个法执,这是很危险的。这个都是小人心量,用小人心来测量佛智,不知道任何一个法门,都是开显般若都是圆通的。大家紧紧记住,任何一个咒子前面都有经,经是广开咒意,这个咒是什么意思,然后持咒会心,那个叫做持咒。咒是秘密之意,应相显心,一持咒就明此相,所以咒是显德的,咒子是总持,咒子是名,持名显相。比如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它是一个咒子,但是你把阿弥陀佛光明相说出来以后,你现在说我怎么念呢?我不知道怎么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念就出来了。知道此相,然后咒子一持跟相相应,一刹那就对了,这个才叫做持咒子。比如: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你不可能念这么多啊,一念咒子,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就是十八界、五根、五力都是空,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空有不二,那你不能这样念啊,就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你自己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你,你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心,受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受,想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想,行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行,识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识,六根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六根,六根就是空,空就是六根。这样你没办法念啊!你知道这个道理是大空现前,无住之相,法界之相,无住之心,这个时候,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咒子就念完了。此咒与此经相应故,咒子是叫总持,此经与咒合一。
因为一部经不能全部念,但是一句咒子把所有的经典就念完了,所以这个先要闻经后持咒,不闻经而持咒那是迷、愚。如果你有经有咒,这是叫有相有体,有总持有开显。持咒是密啊,密是有显在那个地方。如果不知道它的经意,就搞个咒子给你念,那是瞎胡闹的,骗人的。包括我们念阿弥陀佛也是一样的,任何一个咒子不了实意,持那个咒子只能总持,你不断的念,念到一定的时候,我空法空心空,那达到什么样的心量呢?你也会得到一些力量,但是这种力量那是在事上面,在事上面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衹劫。如果般若开悟的话,一念即足也。如果你把般若打开以后,一念咒,一遍就可以了。过去人持咒子,有人持了一辈子也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人家了解经意以后,一持咒,一念就可以了,一声就可以了,一遍咒子他就开悟了。为什么呢?持咒总持于法界。悟是来自于闻性,闻到以后一念咒子,因为把妄心摄住以后,此心与他所闻的法恰恰相应的,一相应当下实相即生。所以,持咒是摄心,一个是闻法的心,一个是妄心。
持咒的目的干什么呢?先闻到法以后妄心未断,而咒子一持,妄心灭,你所闻的这个法显了,法显出来,你妄心就断了,顿时你就进入其境。(此中有次第)你一遍念了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三遍不行四遍,但是一定要先闻到法,然后与这个法相应,这个叫做咒。如果你没有闻到法而持咒,没有多大的用,为什么呢?你没有闻到法,你只能降服一下心。所以有人持了一辈子为什么没有力呢?因为他没有闻到法,心不能趋向法故。比如说桌子,我说这个木头是我心,桌子是我身,这个是假我,我已经知道了,但你现在没办法,妄心很重啊。那我给你搞个跟它相应的咒子,它有总持,比如我给你搞个咒子是:“桌子板凳”,然后你一直念“桌子板凳,桌子板凳”,这时你心里面妄心慢慢断了,然后渐渐地木头就是我的心,不断的相应不断的相应,妄心断了以后,嚓的一下你就跟实相相应了,然后你就是桌子,桌子就是你,木头就是你,你就是木头,这个咒子正好跟桌子相应,去妄心顿时你就变成桌子了。如果妄心一断,你跟它就相应了,所以一定要把它开显出来。什么叫桌子凳子,桌子凳子是一个名而已,所以咒子它也是总持。比如大悲咒,是多少菩萨的名字,这些名字都可以开显出来的。必须把它真正开显出来,要知道这是谁的咒子,这是干什么的。大悲咒跟大悲心是相应的,持大悲咒就是大悲手,手是大悲手,意是大悲意,口是大悲口,你不断的念不断的念,法界不就显现出来了?你必须要了解这个。现在人说不要去开显了,你就持就可以了,如果你什么都不知道,瞎胡念的话,那个是迷信的骗人的。所以闻而不解,增长无明;闻而不信,增长狂见;信而不解,增长无明。这是《涅槃经》里面说的。所以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把它解开。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这句话的意思,释迦牟尼佛告诉善男子善女人,告诉我们,这部经典的功德实在是广大。有受持读诵此经,法身报身化身已经融成一体了,此经不可思议,果报也不可思议。众生闻到这部经典的功德“我若具说”,意指释迦牟尼佛也很难说功德之广。就像地藏经里说,地藏菩萨所度之众生有多少呢?问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一看,他也不知道,太多了,已度、未度,已度的佛、正度的菩萨和未度的这些众生,像云一样在空中飘来,文殊菩萨说数不清。释迦牟尼佛说:不但你数不清,就是我也数不清啊。他说:这些众生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所度,十方诸佛所皈依,十方菩萨所皈依,十方众生所皈依,无尽的佛菩萨众生都来皈依地藏菩萨。这里讲:我若具说,佛不能说,他是断言辞的断议论的。一个是断言辞,心灭处,因为此经典是断言辞的,对意来讲是没有言辞可说,对所得的果报来讲是不可思议的。或有人闻,一般人闻到以后,心则狂乱。狂者,狂妄,妄谈般若。未解真实,义理不明,不但自己把自己的心搞乱了,惑乱众心。一般人听到金刚经,他要不就执着有,要不就执着于空。什么都是空的,那吃喝嫖赌啊,做好事做坏事,都是空的。或者什么都是空的,我什么都不要做了,都是狂人说。末法时代的众生,往往有这种病,要不就心即狂乱,要不就怀疑不信,说他达不到无相,或者说也证不到空,不了解它的含义。
“我若具说”,分出几个意思,他说我很难说啊。释迦牟尼佛讲金刚经,五次校量。第一次校量是以三千大千世界衡量金刚经的功德。第二次以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来衡量金刚经的功德。第三次以恒河沙的生命作为衡量金刚经的功德。第四次以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以恒河沙的生命来布施,也不如念金刚经的功德。这一次又在校量,以自己自身供养诸佛,佛都说不尽你的功德。五次校量,彻底的把佛陀的本怀从金刚经里面说出来了。所以金刚经彻底的表露出佛陀的本怀。所以我们要研究金刚经,了解佛陀的真实本怀是什么?所以我们要看到,释迦牟尼佛这一生中,这一代的教法,其实都在金刚经里面。不管是讲任何一部经典,包括讲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任何一部经典,都在金刚经的体上。现在我们信阿弥陀佛,绝对是开显我们的智慧,开显我们的本来。所以要了解我们本来的心地,必须要闻金刚经。五次由浅而深,分得很细,一下子讲这个金刚经有这么大的功德,我们很难接受。
因为我们众生的心量,没办法一下子接受这个功德,所以释迦牟尼佛从粗显,到从微细破我见。因为金刚经是讲两体,一个是讲粗,首先开显无相;然后讲细,开显无念。先是从无住生相,就是世间一切法都是无相体,而无相就是无住生心,叫我们离相。离相是对于粗见来讲。我们不断的离相,心慢慢的细下来,然后再接受它无念体。就是要你有这个无相的念,那是断菩萨的烦恼。教信行证,首先讲教,就是如来实相,讲真如。众生闻到以后相信,相信以后产生思维,就是行,行就是观察的意思。行然后证,这最后面就讲证了,讲菩萨讲证。现在还是讲的行的范围之内。得忍辱,即释迦牟尼佛忍辱波罗蜜显示出我们的这个闻思修的体,后面还有证的体。若不这样的去分说,一下子告诉你,你闻到般若以后是不是马上就能信呢?马上就能证呢?比如一切都是空的,我知道金刚经就是讲诸法空相,法上面建立空,那你就这样空就可以了吗?如果不经过很微细的分判,微细的观察,你的心一步一步的到里面去,讲金刚经讲了这么长时间,就是让你的心一层层的剥,一层层的剥,慢慢的你心到那个点上面去,然后你才能够信。
如果真正的讲金刚经,其实一句话就讲完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家就开悟了。可不可以呢?释迦牟尼佛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之间都是开显般若,没有这个二十二年慢慢的用心来开显,众生不能一下趋入。所以我们需要很细很细的心,到里面去。不然的话,我们听到了金刚经心是狂乱的。很多人听到金刚经,不经过思维不经过修行,以为你已经开悟了,其实他的心还是很乱的,非常狂乱的。所以我们闻到金刚经,不免有这种过失。或者往往的畏惧,一闻到无住一闻到这个经典的功德,心里面有点怀疑。比如说一念地藏菩萨有无量功德,一念释迦牟尼佛有无量功德,一念阿弥陀佛有无量功德,为什么念他的功德有那么大呢?为什么闻经的功德有那么大呢?不相信的原因,是因为你心没有趋入,你没有思维没有开悟。要真正开悟的人,他一定会相信不疑。像我们现在,肯定是深信不疑的,因为我了知它的实相。
你无住就能生出无量的功德,有住就生出妄见,妄见就不在菩提心上。没有菩提心就不能荷担如来的家业,不能在法上面建立无住之心,离相,你就不能获得广大之功德。广大真实的功德是从无住心里面生出来的。只要你离开无住就是有住,只要有住全部是胎卵湿化就是三界。离开无住心,都是迷。但是我们有住的时候,勉强的听到一些无住的言辞,而不能够建立观照,不能离言说相,不能够离名说相,不能够进入以无为而安住,无为就是涅槃之妙心,每个众生都有无为的妙心,这叫究竟觉。而众生不以无为而安住,一切众生不能离名说相,离名说相就是不要有攀缘心,法上当下,一切法的当下都是无为,无为无不为,无为是涅槃妙心,无不为是无攀缘之相。什么叫无攀缘?在一切善缘没有另着相,当下体里面不要生出另外攀缘之心。什么叫攀缘之心呢?我们要做佛,我们要做菩萨,不知道当下就是做佛,当下就是做菩萨,当下你就是觉,离开当下觉你就是攀缘;离开当下佛你就是攀缘,离开当下做菩萨你还是攀缘,攀缘就是离真如离如来,离如来非究竟觉。离开当下就叫有为了,为什么呢?因为不知道一切处无为安住,离开此当下的无为,还另外找无为,你不是头上安头吗?你在一切处找无为就找不到了为什么呢?当下就是无为;一切众生以无为安住,一切众生当下就无攀缘之心,只要你无为不攀缘你当下就是真如之见。你有攀缘就没有无为,你有攀缘心,你就有佛菩萨可行,你就有涅槃可得,有另外的无为可立,你就离真如越来越远。像这样的人闻到金刚经会怀疑,为什么会怀疑呢?你想,他已经离开了无为,你跟他讲当下无为他怎么听呢?他有了攀缘之心,你叫他不攀缘,他怎么做得到呢?所以说易就是当下,说不易,你有攀缘之心一点办法都没有。当下无为即真如之见,离心缘相,就是真如。
释迦牟尼佛微细的校量才能够令我们慢慢地趋入,五次校显又说明一个什么呢?如来“我若具说”,具说的意思就是我广说此意,“受持此经者所得功德”意在四劝,就是劝我们大家:我现在已经把这个金刚本意离相之说已经统统的给你说了,“我若具说”即现在我也没办法说了;后面我不可能再说这个意思了,我五次在你面前校量了,也就是劝我们大家必须要以此经典而实际修行,不可以闻这部经典当做是耳边风,只听一听没有实际修行,要真实的修行久久方能相应,不然的话不能相应,不能相应则狂,要不就是疑。“或有人闻”,并不是所有的人,“或有人闻心智狂乱狐疑不信”,就是劝我们大家不要怀疑。当知其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离“不可思议”之名得什么?“无说之说”重在照不在说。断言词寂灭处的真意?
“佛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说法,其实无法可说,这个说法就是言辞道断。表面上是一本书,我讲了这么长的时间,讲“无说之说”,其实我根本就没有说,因为如果你要是执著言辞,那就是说;如果不执著言辞,你内心中真实产生观照,我说了个无说体,无说而说,就是没有说。
为什么呢?我说是要断说断言词。经义不可思议,不可思就是不要用思维;不可议,不可以口说不可以思维;所以金刚经不是叫我们胡思乱想,不是教我们口上玄谈,他要我们实际修行。所以说法者是为佛的弟子,行般若者才是真实佛陀的法语,只有把这部经典变成实际的行为,教信行证,教是显出来了,信是信了,然后你观察,然后去证它;这才是你的实际行动。如来在众生心中显,如来说法他是没有说的,那我们说法总是认为我在说法;其实释迦牟尼佛说“若有说我说法者,即为谤佛”,所以这部经典显意里面就是“没有说法”,所以这部经义不可思议,不可口说不可思维。我在讲的时候叫做议,叫做玄谈。
破文字相,离文字相,而说究竟之意
果报亦不可思议,果报就是众生闻此经典,细审你的行为,寂灭现前,经典上讲“言词断,心行灭”,所以叫果报亦不可思议。这部经本身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与实相般若。文字般若建立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建立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又建立文字般若;实相就是文字,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实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一切青黄赤白,这一切都叫做文字,而这些只是我们的观照。我心歇灭处,一切相是我心,一切心是我相,离相不说心,离心不说相。离心说相,其相为妄,离相说心,其心为妄。离心离相,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离开这个相,说心,因为相就是心,你离开相,就是离开心了,那再说心,那心不就是妄的吗?离心说相,你心就在相里面,你离开心来说相,那相不是妄见吗?所以你现在看到这本书里面的文字包括他的意思都是他的德,看到这个文字就了解他的德在里面,此德依文字之观照,文字即空。比如说钟就空掉了,为什么呢?钟的本体无可得故,每个字都没有实相,大家看到这个字,所以书上面没有文字,大家再看看书上有没有文字,实在没有文字,看是文字,只是我们眼睛里面色,我讲话那是声音,声音而出;你随我这个声音观察到实相的时候,我音即灭,我写个字,然后依这个文字的意观察实相,文字即灭;所以文字没有体的,谁能把文字拿出来呢?是不是?谁说这是一本书呢?所以文字的意就是实相;实相之义叫离名说相,即是如来,这本书就是如来。而离言说相,即是究竟觉,你知道文字了不可得,就是究竟觉,就是佛,究竟觉就是无为。离名说相即是真如,即是如来;如来就是无,无攀缘相。你不要说,我离开这个书可不可以,此书此相,此相此书,这个相出来了,文字即灭;文字出来相即生;依名显相,依相示名,依这个“钟”示这个字;看到这个字,就识其体,体显字灭,字就灭;字生出来跟这个相生出来,它建立我们的心,心起观照,所以文字变实相,观照它是一体的,不可以分开的。
就像叫妈妈,你马上就知道什么叫妈妈,文字就没有了;妈妈的文字在哪里呢?文字就在妈妈的相上面;有没有一个文字在呢?文字能抓得出来吗?文字实在是空寂的,知道吗?所以离名说相即是如来;大家要会到这个意思。所以我在讲法时,有没有我在讲法呢?实在是没有我讲法;既然没有了,世尊在面前也是没有讲法;除非你有妄心在,你有妄心在就有常福在讲法,你没有妄心于般若没有妄心现前的时候,此讲话与实相相应故,此我讲每一个文字,我讲桌子,桌子就在我面前,我讲眼睛就眼睛,讲鼻子就鼻子,讲嘴巴就是嘴巴,讲声音就是声音,我讲话的声音,这里面全是实相,没有一个真实的文字的体来拿出来给你看,完全是一个实相。所以持戒就是实相,没有一个另外的妄心可得;就是我们这个地方的众生都没有妄心,都是真体。
你一定要悟到此,你要悟进去就对了。所以果报就是心行灭处,言词断,说法无法可说。你闻到这部经典,法没有得说的时候,这个当下就是心行灭处,心行就是妄心灭处,在文字印到你心里面去,变成实相的时候,你就灭了;那果报亦不可思议了;为什么呢?法报化现前故,法身是无住之体,心灭时即法身显时,你的报身即法界显的时,你的化身即究竟觉。所谓法身清净十方诸佛所住的地方;所谓报身十方菩萨所住的地方,所谓化身就是你现在的意识,好像有生有灭,实际上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是法身,所以闻到此经,一闻到心里面他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要识到此本意。
金刚经上半部如何讲离相?下半部如何析离念?
这个金刚经上一半部,第一至第十六品其实已经讲完了;下半部从十六会到三十二会,这段是更深的一层,上面是叫离相,下面是叫离念。离相离念是金刚经上下部。释迦牟尼佛讲金刚经分二个部分,一个部分讲无住,一个部分讲般若正智。什么叫无住呢?首先告诉我们如何伏住“惑”,我们迷惑,妄心生起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生相呢?因为你有妄生,就有四生,有四生就有六道轮回,其实都是我们一妄心里面生出来的。这后一步是在度一切众生无众生可度这个体里面,我能度能伏的这个念,乃是分别,还是住;就是说:我们现在还有一个我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能度无量众生,我能复活,我能悟道,就是说我能度众生,我知道无众生可度,你知道无众生可度的“这个念”还在,证明你还有一个“心行”没有灭尽。就是说你能证悟这个道理,所悟之智,能悟之真如,我已经悟到了真如是什么了,原来真如就是“离言相”、“离名相”,由离言相而知无为,由离名相至无缘,我知道这个世界没有我的缘,你还有一个“我无缘”的念等等,这些种种都叫念,知道吧!这个念还叫做四相。你能证悟,但是连这个能悟的心都不能要;那你彻底的进入到正智里面来,这个叫做智,所以后面都讲的是正智。正智:彻底的抛弃我能念的心。过去在前面讲离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后面讲: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后面老是讲“我我我我我我”什么都是我;后面问的话还是一样的,他最终的目的还是要破除我相我见。
前面的一部分十六会以前对凡夫来讲,以凡夫有人我之执,因人我执著是生死所续,所有的众生就是人我对立后生出种种烦恼,这叫做凡夫,彻底的凡夫。二乘之人有法我之执,法空故是故我也空,他有法空,人我法空就是阿罗汉,依法空修行住入清净,也就是说他在哪个地方呢?禅宗来讲叫“沉寂呆空”,就是“寂灭”在那个地方,空在那个地方不动,这就是阿罗汉二乘之见。凡夫阿罗汉这两种人都有五蕴之身:为什么呢?阿罗汉虽然五蕴少一点,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五蕴皆空的时候,那你就是法身大士了,但是阿罗汉不是法身大士,他还有五蕴之苦,五蕴是在无明中生,他还没有断除五蕴之身,还有生的体在。这个生是什么生呢?也就是说法性空生,就是有一个空在那个地方住着,不能够出来。
这后一步是说菩萨。菩萨大悲为了开显众生的菩萨道,但是菩萨还是有情执,即有所执能证之真如,能证所证之众生,还有计量之佛。就是说他还有计量,计量就是能证所证之法,还有我证能证。因为有我证能证之法即有细惑,有细惑就有寿者见,有我所证之智为我见;能所证之真如为人见,有能证的我所证的法为众生见,有我众生的计量为寿者见,所以菩萨还有四相,后面微细地破此四相,把我破掉了;只要把“我念”破掉了,你就可以脱壳了;可以脱六道轮回之壳了;或者脱菩萨壳直接成佛。
经里讲人我执、法我执,前面是破我执的,后面专是破法执的,其实前面也有破法执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这就是离念;我住于法,不应该有所住之心呢。“无我相无人相”,“亦无非法相”,“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破法执。可见法执人执有粗有细:粗者“分别我、法二执”,细者“具生我、法二执”。为什么呢?一个是对于世间唯有我执、法执,这叫粗相,这个粗相依境遇缘,依境界攀缘有为,生起了我法二执;但是我们在细里面讲,境未生之前缘没有生起来之前,我们心中本具微细的具生我法二执。
如果内心里我法二执的念都没有了,外面所有境现前,执不会出现。前半部呢是慢慢的破除这个境,然后把我执跟法执给破掉。但是我们微细的具生我执跟法执,细惑的烦恼还没有破;细惑的烦恼就是菩萨的所知障。他什么都知道,他不知道“什么都知道的那个我”还在那个地方。比如我们现在在寺庙里边大家守规矩做事,你自己守规矩肯定是错的,那是粗相的烦恼,我叫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大家都老老实实的那样才是。但是你不知道,你的习惯里面还有一个我念,后来你到外面去以后呢,你改变不了。原来的庙那样做,你这个庙里为什么这样做?证明你心里面还有个微细的我执在那个地方,具生的我执。每天要上殿过堂,到别的庙里面不上殿过堂,要打坐,或者吃饭也要打坐,跟这儿不一样,他心上马上就会生出烦恼,为什么跟那个庙不一样?还有一个具生我见在那个地方;你在这个寺庙里面你非常的如法,到别的寺庙里就不如法了;这个还是比较粗的。真正的细的话,即不生;完全是以法为自性了。就是说你融到法里面去了,证量了。如果你证量上证到金刚经,你可以像六祖大师一样,他有神通的,真正的把菩萨把所有的我念给去掉了,很多法就显现出来了,你真正的就在法里面了;现生中得大受用;不可思议的境界,清净的境界,都会显现出来。但是我们对金刚经不感兴趣,没办法趋入。所以具生与分别是二回事,具生是内,彻底地顺从于法这个体,不是一般人或菩萨能做到的;
第三个前令离相,后令离念;前面是所执,后面是能执,前面是讲所执的境与心,就是一切相上无住之心,为什么叫你无住呢?因为无住是本体,法界本来就无住之心,相是无相住是无住,无住无相是谓离相,叫我们明了这个意思。你自己闻到后,如是思维的念,你能够发起念头的这个“能”还没有断掉,你这个“能念”有微细的四相在里面,要把它断掉才行呢?所以你“能执”是妄见,“所执”是幻相,就是说你还有这个幻境,证明你还有“能见”在那个地方;你有“能见”就有“幻觉”,能见断,幻觉即灭。比如我走到外面看到宇宙如幻如化,证明你还有幻化还有“能”在那个地方,有“能见”“我能”,有我们内心的那个细惑烦恼。就是说,你感觉到不执著了,但是你不执著了但也不会拿起。真正的菩萨不是这样的,每个众生走路真正的感觉到并不是“幻”,也不是“真”也不是“假”,完全是我自己;你看到众生的心就是你的心,看到外面的法就是我的身体,你彻底没有我了,真正的能够感受到“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真正的刀斩在别人身上,就像疼在你身上一样,他有这种境界感,一个人修慈悲心修多了以后,人家一刀砍在猪身上,就像砍到自己身上一样;真有这种感觉。所以菩萨如果离内在的所执,你一定与外在的一个大悲心是相应的与大智是相应的,真的能与法同体。这个法上面同体的时候,你坐在那个地方彻底的离相,离内在的这个我执离念,这个要通过去证,如果你没有证到就很困难。所以我们修行叫先悟后修,前面讲先是悟,信了,你观察了那叫悟;后面的才叫证,先悟后修,叫渐修,渐修就是证量,你可以证得到。证到全体,还是当下,就是你自己也融到法界里面去了,没有什么如幻。有人达到心清净的时候,确实也是会遇到一些幻相,比如我们在分别法里面在我执的妄见里面很清净的时候,你走在外面你确实看到外面很清净,其实外面很清净还是“幻相”范围之内,还属于是“我执”,“我念”在那个地方。
其实前半部讲完就应该开悟了。开悟了就没有事了;但是因为对于钝根之人,只好讲后部分重复讲了,令钝性众生直至开悟。其实不是这样的,前面是断相叫离相,后面讲离念,你说离念深还是离相深呢?先是离相,后是离念,离念是离我,离相是离境,先开悟是境,明了实相;如来显现了,便究竟觉,然后令入真如。然而你自己妄心不断不能亲证,亲证以后犹如如来啊,那你走在路上就像佛一样了。这里面没有什么往生的概念了,是当下的体。就是说如果你闻到真如,就像六祖大师一样了,现量上面就受用了,你不能够说我等将来,这里面没有将来一说,当体就是;现在过去未来都是你一心,那有什么现在过去未来的体的存在?也没有一个什么下一步,就是要你现在当下做佛;要令你做化身佛,报身佛;你悟到此金刚经,你就是佛;就是这么个体。所以闻到金刚经,为什么一再讲功德大功德大呢?就是说要我们当下承当,并且要实证。“若不离念,则无离相”,你如果不离念的话,你相也离不了。我们讲的是这个经,讲的是实相、真如,如来体,究竟觉,觉了以后你就是离念,如果你不离念的话,你这个所谓闻到的这个真如,只是耳闻而已。因为你没有修没有观照,你观照时就是离念时。所以这里面前面一品有没有离念呢?前面也有;“能作是念不?我不作是念。”“应生清净心,应生无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离一切诸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都是谓“离念”。所以前半部分也讲了很多离念的概念;如果你要是悟到离念,就是进入后品,信心不逆,不会离开金刚经,则为荷担如来家业,则为真实发菩提心。
前一部分说“离一切诸相才是发菩提心”方为利益一切众生菩萨。你不离相,就不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离相才能荷担如来家业。后面“无有法名为发菩提心,无有法名为菩萨,以及一切法皆是佛法”,这里面跟前面讲的还不一样。前面是离念, “一切法皆是佛法”即无有法。没有什么法是发菩提心,无有法名为菩萨。前面讲“离一切相发菩提心”,完全是讲实相。什么叫发菩提心?离一切相发菩提心。后面讲“没有法名为发菩提心”,“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二边不立,后面才是真实的。前面我们听了以后还要离一切相,有离一切相就是离妄,还有一个离妄的念。其实后面就是要全盘的接受,没有什么妄的体,本来就是真如。像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和神秀大师讲“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又不一样。六祖大师告诉我们要安住在法上面,不要认为还有尘埃可得,还有妄可生。这后面完全是当下承当,彻底的是你,根本没有众生,没有妄的体,全是真如。这就是我平时讲的,像鸭子要到水里面去,不要在水上面飘着;在水上飘着,那就有妄立,就有离相这个言辞,有这个“离一切相”“发菩提心,方为利益众生”,方为可以荷担如来家业,它住了“离我相”的这个体。但是如果你全部住到这个法里面去了,就完全没有我了。就像一个人一样,在牛屎里面他就有牛屎的臭味,如果你住在香里面,它完全是香味;你跟他讲臭味,他听都听不懂;我没有闻过臭味,我怎么知道臭味呢?
我们完全融到法里面去的时候,全部在金刚经的体里面。大家想一想六祖大师当时是怎么做的,全部住法,一念承当,全部是金刚经的显现;不可思议的这个体。所以我们要有大勇猛心。圆觉经里面也这样讲“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金刚经的前一部分亦是这样讲,“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为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金刚经的后半部分也是这样说;我们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是圆觉经后面一部分不是这样说,不但要远离幻体,连我们能远离幻的这个心都不应该生起,全部住到体上面来了。所以要明了,非法非非法,有住则为非住的体,显般若正智是独尊,一真法界,因为自体本是一尘不染。其实我们平时讲这个自性三宝,什么叫涅槃自性呢?我现在生灭无生,生跟灭的本体就是无生就是真如,不要离开生灭另有真如可得,生灭的本体就是真如。住在真如,哪有妄可离呢?因为真如是实相,实相的体是没有妄体。离妄是对于粗相来讲的,对于真菩萨究竟菩萨道来讲就是真如,生灭就是真如,就是我的全部,我就是生灭生灭就是我,彻底的没有一个我离生灭,也就是自性。也就是说生灭的本体是清净的,我骂你是生灭的,或者我对你讲点好话,讲点坏话,好像有好有坏的生灭,那完全是凡夫。他是叫我们出离,这个是幻的不是真实的;再来告诉你,我骂你的声音是清净的,我骂你就没有了;既然没有我骂你,清净的本体就是你的真如啊!所以这个法界本身就是真如体。这个真如是什么呢?真如即是涅槃,真如就是生灭体叫无缘。涅槃就是无为;所以无为就在我讲话的声音里面,生灭就在我讲话的声音里面。生灭叫做无缘,生灭本体清净也叫做无为。
什么叫无缘呢?无缘即是真如;就是如来;无为就是清净,涅槃;所以涅槃即是无为,无为即是涅槃。就是离言说相,离名说相。离言离名就是真如,叫做离心缘相。你彻底的没有心了,此相是涅槃之相是无为之相,是真如如来实相;所以你当体即是。所以此相就没有事了,如果你悟到此理,也没有什么相可离;全体真如;一真法界,全部就是一真法界的体,这个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叫做自性涅槃。在相上面悟到自性涅槃的体,不可思议,一体显现。大家想一想,究竟觉十方诸佛在哪里?十方诸佛依无为立,得无为者即得十方诸佛。菩萨在哪里?菩萨在生灭体里面,菩萨不离生灭而入涅槃,因为生灭就是涅槃,他当然不离生灭而入涅槃了,菩萨不离众生而入涅槃,不离生灭不入涅槃,生灭的本体就是涅槃,还入什么涅槃呢?我们现在生灭的本体就是涅槃的自性,就是清净二相,一个是究竟觉,一个是无住相,一个是如来就是无取无舍的体,也就是无缘,生灭无缘,所以大家都要知道无缘无为,无缘是如来,无为是究竟觉。所以在无缘上面是无为,在无为上面是无缘,这个里面当体即是。悟到这个道理,叫做离心缘相,就是真如。
如是观者一部金刚经所有的体,其实二个字解答就是真如,整个金刚经就是真如二字。所以云居山真如禅寺,真如分开来即无为无缘,无为是众生的究竟觉,无缘是如来之心相,法界就是如来,如来不是另外一个如来,如果你究竟觉,都叫如来。如果你有妄心生起,你有缘就不叫如来。如来的实相在你心中,你就变成妄执了,那你就叫做众生;如果你跟如来相应,都叫如来;如来是实相,如来是无所来无所去,如来是无取无舍;如来是无缘之相,无缘就无佛可成。我要成佛,我要做佛事啊,这些都与实相相违背了,都是离如来相的。所以你要离四相,必须将我要成佛、我要做菩萨的心舍掉。当下即佛,当下具足。你摄取无为十方诸佛就得到,你摄取无缘十方菩萨就现前,十方诸佛十方菩萨现前,你就是究竟觉;你现在就是佛;就是如来化身。所以在这个体里面,就叫真如二字。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全部经典的真义,是究竟第一义谛,所以金刚经真是不可思议。我们把这个心会到此本意,绕来绕去可能大家都有点头晕了。南摩阿弥陀佛。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