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7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7

  「譬如满月照明,星宿亦能照明。」「如是,憍尸迦!一切世间善法、正法、十善乃至一切种智,若诸佛不出时,皆从菩萨生。」前面第三段是释提桓因以三种咒赞叹般若波罗蜜。这里是第四段,佛认可他的说法。认可他的说法,分二段,先「述其三咒」。「述其三咒」有三段,第一段是「法」说,这是昨天所讲的。现在这第二段「譬如满月」是譬喻,譬喻一切的佛法都是由佛的大悲心所宣说的;但是佛若不在世间呢,就是由菩萨来宣扬佛法普度众生的。所以「譬如满月照明,星宿亦能照明」。

  「如是,憍尸迦!一切世间善法、正法、十善乃至一切种智」,一切世间的善法,这是指世间;「乃至一切种智」,这是指出世间的佛法。「若诸佛不出时」,不出现世间的时候,「皆从菩萨生」,都由菩萨的大悲心、大智慧里边宣扬出来的。

  「是菩萨摩诃萨方便力,皆从般若波罗蜜生」,说这个话做什么呢?菩萨能有这么大的智慧、慈悲,宣扬世间的善法、出世间的善法,他那个智慧从那里来的呢?「是菩萨摩诃萨」的方便力,这个「方便」就是智慧,般若也是智慧,方便也是智慧,但是可是不一样。说般若,是见真理的智慧;说方便力呢,就是通达因果缘起的智慧,通达因果缘起的智慧,这也包括大悲心在内。菩萨虽然通达了一切法皆空,菩萨还是广修一切善法,这是他的方便的、智慧的力量,菩萨还大慈大悲地广度众生,这也是菩萨的方便的、智慧的力量,一切众生也是空无所有的,但是他还去度众生呢,这是菩萨的大悲心的方便智。

  这样的智慧从那里来的呢?「皆从般若波罗蜜生」,从这个见真理的智慧出现的。见到真理之后,你才能知道一切法是从因缘生,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我们凡夫虽然也可以读书,也有很多的分别心,但是不知道世、出世间的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都是不真实的;如梦中境,像梦里面的境界是不真实;水里面的月亮也不真实,都是不真实;我们认为是真的,这就和诸法的真实相相违反了。所以我们没有见真理的智慧,同时也不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方便智慧,我们也是没有;佛菩萨具足了这两种智慧的,具足这两种智慧呢,这个般若波罗蜜是无漏的、清净的智慧,这个智慧,一切圣人,这个方便智和般若智这两种智慧,一切圣人都是先具足了般若的智慧,然后再发出来方便的智慧的,这个方便的智慧受到般若智的影响,般若智是清净的,所以方便智也是清净的了。

  所以这里面说,是菩萨摩诃萨的方便力,他能够为众生宣扬善法、正法、十善法乃至出世间的一切的佛法来觉悟众生,这是菩萨的方便智。菩萨这个智慧,还是不是容易成就的,也是要长时期地听佛说法,也要在众生的世界学习世间的一切法,然后才能够成就这个方便智的。这个方便智「皆从般若波罗蜜生」,是从般若波罗蜜中生出来的。

  这件事,我们若是广读《大般若经》和《大智度论》,我们会明白这件事。就是菩萨得无生法忍之后,他学习戒定慧得无生法忍之后,他广学一切佛法的,到十方世界、到佛的世界去随佛学习一切佛法;他也到众生的世界来学习世间的一切法,就是做医生这件事,他也学习;我们众生要造房子、建筑这件事,他也会学习,世间上没有一法菩萨不学习的;但是得了根本智以后,他才做这件事的,他才做这件事。在凡夫的时候,当然也可能学习多少,但是那都不算数;得了圣慧以后,由大悲心,他遍一切众生的世界、一切的佛世界,学习一切一切的法。所以这个方便智是从般若波罗蜜中生,成就了般若波罗蜜,才去学习一切法,就成就了方便智,是由般若波罗蜜中生。

  这个原因在那里?为什么不先学习方便智,而后再成就般若的智慧呢?当然也有这种情形,这种情形,但是于佛的大悲心,有一种不同的情况,就是你不成就见真理的智慧的时候,你还是个生死凡夫;生死凡夫呢,他就有贪瞋痴的烦恼,有贪瞋痴的烦恼就容易造罪,容易造罪就可能跑到三恶道去了,跑到地狱去、跑到饿鬼的世界、跑到畜生的世界去受苦去了!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所以在凡夫的时候,先积极地学习见真理的智慧,见真理的智慧成就了呢,把贪瞋痴的烦恼断掉了,这个时候,这个菩萨、这个圣人,他决定不会再到地狱去、到那个畜生的世界、到饿鬼的世界去受苦了,就得到安全了。所以,你成就了这样的安全的智慧了,你再学习一切法,在众生的世界里面学习一切法,是这样意思。如果说,我不学习根本智,不学习根本智,你这个危险性一直地随着你,你随时犯错了,你就可能到三恶道去!

  所以是先学根本智,就是般若波罗蜜;然后学习世、出世间一切法。所以这样子呢,就从般若波罗蜜生出来这样的方便力,这样的智慧,「皆从般若波罗蜜生」。

  「是菩萨摩诃萨以是方便力,行檀那波罗蜜乃至禅波罗蜜」,菩萨他成就了这样的方便的智慧,通达一切法是如幻如化,都是不真实的,但是他还是去修檀波罗蜜,就是行布施。这个布施,多数还是指财布施,就是救护一切众生的苦难,行这个布施波罗蜜;也是有戒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忍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乃至禅波罗蜜」,他都是这样修学去。

  禅波罗蜜这件事呢,就是世间的禅,有欲界定、未至定。然后色界四禅,也有中间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有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是世间禅。这个世间禅成就了以后,还要学出世间的禅法,出世间的禅法,就在初禅里面也可以学习,二禅里面、三禅、四禅里都可以学习,乃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也都可以学习;所以在这个世间禅里面,又出生无量无边出世间的三昧,所以在初禅里面有无量无边的三昧,二禅、三禅、四禅里也有无量无边的三昧,这都不是短时间可以成就的,都是要长时间的修行的。

  我们不用功的人,好像吃饱饭了、睡觉睡好了,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做似的。但是那个圣人可不是,得无生法忍的圣人,他忙得很!度众生忙,他自己的功德没有圆满,要积极地努力修行!想要度众生,你没有三明六通,你能度众生吗?三明六通也要经过长时期的修行才成就的!所以圣人还是很忙的!

  所以这上面说,成就了这个方便力呢,他还是要修行六波罗蜜乃至禅波罗蜜。他还要修习「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这是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上,一共说到十八种空,就是「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一共十八空。这十八空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详细的解释,现在我想我们不要讲那么多,就讲一空,就讲一个空,不要讲那么多,就讲一个「内空」好了。

  「内空」是什么呢?「内」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内」;还有「外空」,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外空。现在我们讲「内空」:内空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我们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不真实的,所以叫做「空」,是这样意思。

  佛教说这个「空」,是一种理论,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空是对有说的,空和有是相对的,若说空,也就是有有,说有,也就是有空的,是相对的;若没有空,也就没有有,没有有,也就没有空了。但是「有」是怎么样有的呢?「空」是怎么空的呢?这里面是有道理的。我们若想讲空,我们先解释什么叫做「有」。

  「有」有三种有:第一个「有」就是「缘起有」,第一个有是缘起有,像这个房子是有投资的人,然后政府要批准,这个建筑师把图宅画好了,还有建筑公司,这些因缘都具足了,这个房子出现了,那么这叫做「因缘有」,也就是所谓「缘起有」,这是缘起有。第二个叫做「自性有」,这个自性有怎么讲呢?就是不需要因缘发起,它本来就是有,那么那就叫做「自性有」。譬如说是这个空地,没有人投资,也没有画宅师画图宅,也不需要政府批准,这里自然有一个房子,那么那叫做「自性有」,这是第二种。第三种是「妄执有」,就是你虚妄执着有的,你虚妄执着有,并不是那件事是真实是有的,什么是妄执有呢?譬如是这光线不好,可也不是一点也没有光线,那个地方有一堆绳子,那个绳子盘在那里,我们稍微远一点看上去,就是一个蛇,看见蛇在那里;那么这就是你妄执有,当然也是和因缘有关系,那里没有蛇,你就说有蛇,这是妄执,你虚妄分别的,那么这么三种,这三种有。

  现在我们这里说「空」呢,就是没有「自性有」,也不是「妄执有」,所以叫做「空」;「缘起有」还是有的,不能空,缘起有还是有。那么怎么知道是自性空呢?就是因为是缘起有,所以是自性空。譬如刚才说,我们说这个房子,这个地方是空地,现在有房子,是缘起有的;如果这些因缘都没有,这个地方就自然地有个房子,那么叫「自性有」。现在我们事实上看,如果没有这些因缘的时候,有房子在这里吗?没有!所以那叫做「自性空」。

  这样说呢,现在已经有了房子了,已经有了房子,你观察这个房子不管那一部分,不管是房盖也好、是这个地基也好、这个墙壁也好,乃至这个灯也好,都是因缘来的,没有一件事是自性有的,所以观察缘起的这个房子还是自性空,它自性是空无所有的,那么这就叫做「自性空」。

  这个房子这样子,我们的生命体亦复如是。生命体,佛法里面讲呢,就是按人的情形来说呢,就是由父母的帮助;第二要自己的业力,由自己的业力。说是生起的时候,由父母的帮助,还要有中阴身现前,再加上自己的业力,这三种因缘具足了,这个生命体就出现了,就会出现了。

  我初初学习这样的佛法的时候,我问我的老师,给我说法的法师,我问他一个问题。譬如说这个人他是个男人,他生存的时候是个男人,但是死了以后,第二生就变成女人了;那么他前一剎那这个生命体结束了,第二剎那这个中有就出现了,这个中有出现的时候,他就要找个地方去投胎,假设他做人的话,就找父母去投胎。投胎,他前一剎那他还是个男人,后一剎那,她就有女人的想法,她看见男人,她有女人的想法,这个男人看见女人,男人有男人的想法,女人有女人的想法,这个男女的思想是不一样。但是你原来是男人,第二剎那以后,这个思想就变成女人了,怎么会这样子呢?我的老师回答:这是业力的关系。

  那么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行」就是业力,那个「识」就是分别心。为什么前一剎那是男人的分别心,第二剎那变成女人了,是行缘识,那个业力来推动这个识,它就有变化了,就有变化。譬如说是我们这个人,前一剎那还是人,后一剎那变成老鼠了,变成老鼠的时候,它是老鼠的分别心,就不是人的分别心了;它也有心,但是那个思想不同了,为什么会这样子?业力的关系,叫「行缘识」,业力的关系。所以我们这个生命体的成就,一个最重要的因缘就是业力;其次若按人来说呢,按现在的人来说,还要父母的帮助。现代的人和古代可能不同,现在要避孕,你要想做人还不容易,她避孕了,你就不可以投胎,不可以投胎的。所以一定要父母同意,要没有避孕的时候,那就情形不同;说现在避孕呢,你要父母还要同意,那么他的业力也成熟了,中阴身现前了,这个生命体才出现的,这样的因缘,我们这个生命体就出现了;如果没有这个因缘的时候,是没有这件事的,没有这个生命体,是不可得的。这样也可以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因缘有的、都是自性空的,所以这叫做「内空」。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有的人,他这个眼有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眼睛,但是有的人眼睛有威,有的人眼睛没有威,好像是睡觉还没睡醒的样子,没有威。为什么有差别呢?就是不同!有的人眼睛盲了,为什么你的眼睛没有盲,我的眼睛盲了呢?是因缘。譬如说是我们大家都需要有灯,若是一个人把我们这个灯都破坏了,我们在这儿读经,你把灯都破坏了,你的眼睛有危险,来生你的眼睛就危险。譬如说是道路这个地方黑暗,大家从这儿走路不安全,有人发心在这里设一个灯,光明的布施,将来这个人的眼睛就会要比一般人好,就会好得多,这是一种情形。另外,譬如说是这个地区没有学校,没有学校,他就发慈悲心,就在这里成立一个学校,请来老师,很多人在这里读书,使令人开智慧,将来这个人的眼睛也就比一般人不同,就是特别,也会不同的。说人家在这里要办学校,政府都批准了,但是开公听会的时候,你就是要反对,他没做成,将来你的眼睛有问题。

  这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有关系,都是有业力的关系。说我们大家都做人,但是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互相都不同,因为业力不同,业力的不同。所以我们佛教徒,学习了佛法以后,我们若希望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好,要多做功德。譬如说我愿意做一种功德,是凡是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他的眼睛有病,我去帮他忙,找医生给他看,找医生来给他看病,帮他眼睛治好,你去专做这种事。或者有人发心,我专侍奉老人,只要老了,他什么事情我都愿意帮忙,你去做一种功德;或者是更多的功德,我就愿意帮助人,那么你将来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就好过一般人。说利益人的事情,我都不愿意做,那你将来能不能做人还不一定,都是不一定的!

  当然这个人,有的人智慧高一点,有的人智慧低一点。我们智慧低的人,就是老老实实的,我心里面不高兴,我就骂你;我欢喜了,我就赞叹你;智慧高的人,不一定!智慧高的人是另一回事,他那个心里面有机心,人家说城府深,是这么回事。我们看是做恶事,他可能是做善事;我们看是他做善事,他可能是在做恶事,这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不一样的。但是在因果来说呢,任何人不能占便宜的,这佛法里面讲,人是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你的心怎么样动,不管怎么样机巧,阿赖耶识都如实地记录下来,一点也不会令你吃亏,一点也不会占便宜的。

  这就是表示是因缘有的,因缘也是各式各样的,所以所生法也是各式各样的;既然是因缘有的,所以它这个自性都是空无所有的,你观察它的自性,是无有少法可得,所以叫做「空」,叫做「空」的时候呢,我们用功修行的人,才用功修行的人,当然是多拜佛、多拜佛消消业障,多读经也能消业障、也开智慧,然后才能观我们这个身体是空的,不然的话,不一定,能明白这个空还不容易。明白了以后,你能静坐的时候,能这样观察,也不是容易的;你在纸面上这样分别,也可以为人讲,但是坐在那里观,观不上来,你观察不上来,还有这种事情。

  这个空,我刚才说,这样讲的,这叫做「自性空」,但是另外还有一个空,就是我空,要修习我空。刚才说自性空,也应该包括我空在内,但是应该特别地说出来才好,就是我那一天曾经解释过。「我空」呢,就是在我们的色受想行里面,眼耳鼻舌身意里面,另外有一个我的体性,这是印度的外道有这样的执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因缘有的,都是有老病死,这是无常的,很容易破坏的;但是印度的外道执着另外有一个不可破坏的我,是常住不变的,它有真实的体性的。那么这个我呢,就是外道那么执着,但是我们的释迦牟尼佛说,你执着那个我,是你执着的,这是妄执有;事实上是没有这个我,只有眼耳鼻舌身意、另外没有我,只有色受想行识、另外没有我;如果有的话,应该说色受想行识我,说眼耳鼻舌身意我,那么眼耳鼻舌身意是六个,加我应该是七个,佛否认这件事!另外没有我,只是眼耳鼻舌身意,只是色受想行识,另外没有我。就是我们这样观,观察我们这个生命体,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色受想行识也好,都是剎那剎那生灭变化的,这个变化的生命体里面,另外没有一个不变化的、常恒住的我,是没有,没有这个东西,这叫做「我空」。

  当然我们中国人,我们学习老庄哲学、孔孟之道,都没有这样讲,都没有很明白地说有这么一个我的东西,没有。但是我们平常说话呢,我们在书本上写文章的时候,也常好用这个字,我,我怎么地,也常是用这个字。这个和印度的外道那个思想不一样;我们没有去分别,在色受想行识之外有个实体性的我,没有这么想,但是我们还是执着有我的,还是用了这个字,也是用了这个我的名字,同时也还是执着有我,不过不是像外道那么分明,那么明白执着有一个我。所以我们若想要修学圣道,也还要作如是观,观察这个生命体里面我不可得,还是这样子。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