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一 序品---同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一 序品---同
序者,叙述本经之由绪也。有通序,有别序。前述当时说法处所, 与听众机类;后述大会发起因缘,与表演境界。义理同科者聚为一段,谓之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阿罗汉千二百人,菩萨摩诃萨八万人,及无数声闻四众、天龙八部等俱。
此通序也。结集者自述当时法音曰“如是我闻”,乃经首恒例。凡自开经至结经一段时间,谓之“一时”。佛即“佛陀”之略称,指当日说经之释迦牟尼如来。王舍城为中印度摩竭陀国之都会。此城周围有五山,第一山名耆阇崛,义为灵鹫。
阿罗汉本声闻乘极果之名;大阿罗汉则法身大士示迹漏尽比丘者。千二百人,乃举重要者而言。舍利弗、摩诃迦叶、须菩提、迦旃延、目犍连、富楼那、乔陈如诸尊者尤称上首。或译万二千人,盖兼摄次要言之。凡发菩提心者得称菩萨,加以摩诃萨三字,则为“大士”,乃真实发大菩提心能转大法轮者之尊称。八万人,隐指八类菩萨各以万计。文殊、弥勒、药王、观音、普贤诸大士,皆本经特殊人物也。声闻四众,内含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学无学人俱有之;义如常释。阿难、罗睺罗乃比丘之独出者。波阇波提、耶轮陀罗则比丘尼中之领袖也。以上诸圣名义分详各品之中,今暂不述。
天龙八部,详为天(诸天)、龙(诸龙)、夜叉(恶鬼)、乾闼婆(香神)、阿修罗(非天)、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乐神)、摩睺罗伽(蟒神)八类。等者,摄取一切人非人各类也。天中昭著者,为忉利天王释提桓因,大梵天王尸弃、光明等。龙中昭著者,为难陀、跋难陀二龙王。其紧那罗、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亦各有名王。详如原经,兹不赘。若阿阇世则人王中之殊胜者。俱者何?围绕释尊而住也。
佛为菩萨说大乘无量义经已,随入无量义处三昧。是时天雨四种妙华,供养佛及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会中四众八部等皆大欢喜,得未曾有,一心观佛。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彻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尽见其中六趣众生;及诸声闻之得道;诸菩萨之修因;诸佛之入灭。诸佛灭已,弟子复起七宝塔供养佛舍利。
此别序也。以教菩萨入无量义处为基础;以放毫光照东方佛国为境界。释尊将演法华先说无量义经者,以菩萨须与无量义相应,方堪接受法华也。是种经典,寓一本万殊深旨。得其本者,直达菩提心妙体。依智起用,能以一身示无量形;一音显无量理。学人如法受持,一向虽未修习六波罗蜜,而六波罗蜜自然现前;即身复得无生忍,生死烦恼一时顿断。由此接受法华,庶无障碍。然初心菩萨未彻本性,如何能显此等清净心地?则须仗佛加护而后有成。故是经具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三昧义为正受,或定;即心住一处不被摇动也。
释尊说是经已随入无量义处三昧者,所以强其力用,令会众皆见瑞相也。在此力用之下,惊觉十方如来共起加持;所有佛土从而六种震动,诸天普雨妙花。六种震动者:一曰动,二曰起,三曰涌,四曰震,五曰吼,六曰击;取“震动”二字概括六种态势也。妙花有四种:一曰曼陀罗,指适意白团花;二曰摩诃曼陀罗,指白团之较大者;三曰曼殊沙花,指柔软赤团花;四曰摩诃曼殊沙花,指赤团之较大者。
是经本以菩萨为当机,而四众八部等受强大加持力,亦得见东方万八千世界一切事相。六趣众生固无所不现;声闻菩萨诸佛胜迹亦概呈目前。普佛世界震动,当机独见东方万八千世界者,蒙十方如来以“一切种智”加持,先提起本具普贤心;应诸外迹,许见东方局部佛土也。阿鼻义为无间,乃地狱之至下者。阿迦尼吒义为色究竟,乃色界诸天之最高者。佛舍利即佛之遗骨。
弥勒菩萨观是神变已,心念:世尊入此不思义三昧,事甚稀有;与四众八部同一疑情,欲求解决。于是代表大众向文殊师利菩萨启问瑞相因缘。
弥勒正译梅怛丽药,义为慈氏;乃释尊座下“补处”(继释尊成佛者)菩萨之姓。别名阿逸多,则“无能胜”之义。二千五百年前,随释尊应世示生于南印度婆罗门家;先佛入灭,上生兜率内院;四千岁满(当阎浮提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后),下生此土;继释尊之后为贤劫第五位应身佛。夙世恒修慈心三昧,故取以为姓(或曰名),溯其本愿,乃毗卢遮那心数中金刚因菩萨所支持者。故世世能依慈心三昧,广转法轮;为众生植菩提因。实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早已成就;独称慈氏,举一摄余也。随时可以成佛,而悬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后乃克应现;三乘教人共业所感,彼时方告缘熟也。《无量义经》为《法华》前驱,弥勒非不知之;而必咨询文殊师利者,藉文殊答词以释群疑云尔。
神变者,以神通力变化事相,出乎大众常识之外者也。识力所不能穷究,谓之不可思义;略云不思义。瑞相,即上文地动乃至起塔等事。启问瑞相因缘,即询何因而致此也。
文殊师利对弥勒及诸大士言:世尊将说一切世间难信之大法,先现此瑞相,过去诸佛不乏其例。如无量无边不可思义阿僧祇劫之前,有日月灯明如来应世,演说正法;为诸声闻、缘觉菩萨三类根机广宣三乘教已而般涅槃。递次相承,共二万佛,同名日月灯明,皆说三乘教法。最后之日月灯明如来,未出家时有八子各领四天下,威德自在;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八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一心修行,为大乘法师,各于千万亿佛所植众德本者。
文殊师利或译曼殊室利,义为妙吉祥,或妙德,或妙首;通常略称文殊。此位菩萨具有性相互融之德,入俗无碍。诸佛应世,恒以“文殊三昧”为所依;故称诸佛之师。法华境界,瑞相不可思义;文殊能彻其妙,酬答因缘自然如数家珍。论其功行,早已成佛;然以“证智”化他,是其本誓(见《大日经》八秘密印);故恒随诸佛示迹为法王子(即佛之子)。释尊时代,则名文殊师利菩萨,诞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婆罗门家;助弘一乘正法。释尊灭后四百五十年,印度有马鸣大士出现,堪承其道,乃于本生处入灭。而常住法身,恒密照中国五台山,随缘应化,神妙莫测。
凡可以意识思议者,其事易信。三乘教法摄机较广,即是之故。一乘教法离言绝思,唯依密法行之,日久可奏实效。然世间众生无相当智慧,未明宗旨所在,辄起疑情,故称“难信”。此等众生苟非夙种一乘正因,须以不思义瑞相引其兴趣。过去诸佛遇缘熟时,对正信之机不妨取方便之行;非唯释尊为然。但知见不正者未便示此瑞相,免堕邪信也。“阿僧祇”义为“无央数”。累言“无量无边不可思义阿僧祇劫者”,极言其久远而已。
如来从受用身应现世间,当机若未开发大量福德,不能见庄严佛相。心较净者,许见化身流露光明。名曰日月灯明如来,表当时众生多有离尘之志也。然智慧尚浅,未克明心见性,无由领会一乘妙旨。藉识化度,不可不权用三乘教法。对声闻机为说四谛(苦、集、灭、道);对缘觉机为说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对菩萨机为说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等。化缘已尽,体察众生尚无引入一乘机会,则般涅槃。即泯化身复归受用境界。
二万佛历劫相承俱名日月灯明如来者,众生根机无大变异也。唯说三乘教法者,一乘缘分总未成熟也。最后一佛始有福慧双具之大机出现,皆示迹为佛之子;在俗为转轮王。“四天下”者,东、南、西、北四大洲也。以威德统驭四洲,原属金轮圣王;实乃地上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为无上正等正觉。圆满此道,世间则尊之为佛。八子以父出家修行克证佛果,知修行宜先离俗;遂各舍王位,专心出世之法。因夙根甚厚,广植德本;故能自他并度,恒为大乘法师。盖一乘将行之前奏也。
是时日月灯明如来为菩萨根机说大乘《无量义经》。说已,入无量义处三昧。天雨四种妙华供养佛及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会中四众八部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复见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万八千世界,如今所见无异。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愿乐听法者,睹此瑞相,求其因缘,知将为妙光菩萨说一切世间难信之大法。如来从无量义处三昧出,即说此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大乘《妙法莲华经》。
一乘大法之得流现,必有大智慧者为正机。其时日月灯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萨,堪以当选。相缘入世者,复有若干上根作上首弟子,如佛八子之类。八子离俗修行,即作大乘法师。是知当时行菩萨道者众。观“无量义”会中,在座已有二十亿菩萨,可知其盛。具此盛况,宜佛宣说《妙法莲华经》矣。文殊凭其经验答复弥勒,虽未遽言释尊将说何经,大众固可推知将说《法华》耳。
日月灯明如来广宣《妙法莲华经》,亘六十小劫身心不动。会众在座听受,谓历六十小劫犹如食顷,无有一人身心懈倦。说是经已,如来自言:今日中夜当般涅槃。随授记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名净身如来。中夜时至,即入灭。灭后妙光菩萨持此《法华》,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前如来八子复师妙光以坚固无上妙心。其后历劫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正觉。最后成者名然灯如来。
深证觉体者,旷劫无异一念。无量无边偈颂之大经,只是一念演成。需六十小劫者,循俗谛而言。听众谓如食顷,虽仗佛加持力超出凡情之上,犹带时间见也。食顷之时,欢喜所励,身心自不致懈倦。最上大教已宣,如来本怀斯畅;可以涅槃。然必付托有人,责任方尽;于是有德藏菩萨授记之事。德者“师利”本义。具足文殊德行,宜其成佛,故与授“补处”之记。然非仍名日月灯明如来,而号净身者,众生机类转趋清净世界也。日月灯明灭已,妙光菩萨继续宣扬《法华》。八子将来成佛,皆利赖之。然灯如来,即释教诸经所传曾为释尊授记者。
当时妙光领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读诵诸经皆不通利,多所忘失;然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承事供养赞叹,广种善根因缘。其人谓谁?即汝弥勒前身也!妙光非他,乃我文殊前身也!今见此次瑞相与前无异,故知世尊当说大乘《妙法莲华经》。
获得心中妙光,庶能与法华境界相应;故法华正机端推妙光菩萨。八百弟子固皆志求心光发明者。然彼求名菩萨心光尚微,涉世多滞;对于名闻利养未能无住;虽读诵大乘等经,实不通利。通者,达旨也。利者,无碍也。时或勉强护持其心,寻即忘失。然于无量佛所植众德本,终于今世作弥勒菩萨,与于等觉之列。心光妙明者,应诸外迹一切不染;故今世有文殊师利之名(具入俗无碍之妙德)。文殊答词唯详述往事,临末点出释尊必说法华,中间未尝谈及法理。此纯寓理于事,一乘教法往往如是。
论曰:众生心中原摄一切种性。能圆证之,则成一切种智而入佛位焉。所谓佛慧、佛知、佛见诸名,皆缘此智而来。众生虽未得此智,而所摄一切种性,却为成佛之本;故又称此性为佛性。已证佛果之人,慈悲所行,恒愿一切众生开发自心佛性,而密密加持之。众生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深厚,虽蒙加持不能自觉。为补助计,不得不从外迹指示。先令当机破除执着,俾无明渐薄。薄至心光自能流露,则佛性见焉矣!基此心光以开发一切种性,佛境渐彰,终成正等正觉;是乃唯一入佛之道。此一乘,佛乘之名所由立也。破除执著诸对治法,统属三乘;只作一乘预科。应身如来亲宣此旨者,厥有《妙法莲华经》。是经号曰佛所护念,以加持力为主也。又曰教菩萨法,凡受持者胥归菩萨行也。然开权显实,非届缘熟不能说;强说之者,反滋流弊。往古日月灯明如来时代,经二万佛应世,总从预科施教。最后一佛机缘告熟,始有法华之演。遭遇之难如此!丁兹末世,犹得于释尊遗教中窥见是经,焉可不知宝贵耶?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