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四十日(一) 至简至明,周遍摄化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四十日(一) 至简至明,周遍摄化
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如实照见我们的现行
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依正二报,眷属与主功德,全显阿弥陀佛自他二种受用。我们在娑婆世界欲得二利方便,总是有阻碍,因为我们的心智与法性的贴切、亲证不够,往往在变异心智中会有种种选择、种种徘徊、种种杂缘作为。故极乐世界自他受用的细致描述与观察,使我们了解——我们的人生应该顺性而行这一生活主题,或者说这个究竟的意乐。这个意乐是顺性而成的,是阿弥陀佛乃至十方一切诸佛亲证的真实法益,是不容颠覆的真谛、事实。所以十方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此威神功德揭示十方法界一切众生的生活主题——顺性者得以圆成,逆性则多生杂类因缘。杂类因缘产生了十法界。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以一真法界的功德普照十方世界,令一切十方世界之众生,即九界众生咸得不可思议的法益与加持,或说增上缘。
阿弥陀佛的眷属功德与主功德是主次分明的。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生存,因为杂缘炽盛、杂染炽盛,因为无始以来因缘的累积、沉淀,因为秉性、习性的蒙蔽,造成了我们对这个主次认知的混乱。一旦我们人生中的主次不分明了,那我们就需要受到教育了,如传统文化中所讲——善者恶之师,恶者善之资。那么师资在我们这个法界就自然成就了主次的一个教化机制,故佛陀教诫九界众生,不是来教导我们,是我们需要。一切诸佛出世,是看到了这个世间的需要,或者说他真正顺性地、如实地表达了这种实际地理。
我们通过佛陀了解了一切众生的生命极致,最为方便、最为圆成、最为自在、最为稀有的一个究竟地理,或者说实际地理。过去人讲本地风光,这是一切众生如来智慧德相的本来面目。实际我们现在是不了解我们自身了,所以佛出世,希望我们了解自己,如此而已。这样我们在学习、实践教法中,就有一个如实的、平静的心、平等缘起,这个十分重要的。
世尊出世,于一切众生只有增上提携,没有丝毫的压力。所以我们看到如来世尊所有的教化故事都是从容、安详的。【举例:目犍连遇到马胜比丘,见其步履安详,徐徐而行。如此从容,如此安然自得,于是就问,汝师是谁?教你什么法?马胜比丘就说了那四句偈子——诸法因缘起,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做如是说。目犍连一听到这四句偈子就证初果。】
很多人看过《涅槃经》说,智德,断德,恩德,三德为佛法,缺一则不是佛教,就会认取涅槃外道、解脱外道、智慧外道。为什么把这些外道名词汇集在一起形成佛教的词语呢?实际是令我们一切染著在任何事情现前之刹那自行解脱。自显自解脱是真实的法益,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是其真实状态。纠缠、固执、迷失,这就是所谓的凡夫业。任何事情自显自解脱——菩萨证之未圆,诸佛世尊亲证之其周遍,在万事万物有为无为的作为显现之刹那自行解脱,所以世尊是无为者,是休息者,大般涅槃者,是广大心智平等者,远离了一切造作,远离了一切迷失,远离了一切固执。何以故呢?真正透视了自显自解脱的法性妙用。
所以马胜比丘讲到这样一个偈子,就会使目犍连证得初果,目犍连转达给舍利弗,他们一起去见世尊,一句“善来”,就证阿罗汉果,因为在世尊的威德加持下,犹如照镜,直接照到本来面目,不需要任何假设。
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依正二报也是一面镜子,来直接照见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背离。世俗人往往是背性、逆性而生存,即染著、固执、分别对待,造成了种种烦恼、业习,种种染著、沉沦于世间,其主题就是执著与沉淀——执著是我们困惑的主题,徘徊是我们择取的主题,但都是违性的。
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眷属功德与主功德,让一切有情如实地照见我们的现行。”照见”是十分重要的,否则我们在见思二惑中就不知自己的现行状态,大部分学佛者,或者世俗人对现行的了知是不够的,所以往往迷于现行,计较于现行,或者忧郁于现行。而诸佛如来在这种现行中自行解脱,喜悦轻安,不管是大悲轻安、至静轻安、寂灭轻安,无一不是轻安——如来三业,但以轻安而示现。众生的业是沉重、烦恼、固执。
很多人说这个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如实,其如实不来去,其如实不增减,其如实不生灭,其如实不垢净。就象一个大圆满的镜子,令一切众生的举心动念了了可知,现行业缘了了可知。这样一个稀有直接的修法为什么会被人忽略呢?因为太简单易行了,很多人就会轻视它,这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
大道至简
我们经常会看到“加法”的修持,即不断地增加,在次序上不断地累积。世俗的法则是累积法则,比如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不断地在累积东西。阿弥陀佛的教法不是这样,它为众开法藏,直接打开一切众生的如来藏性,让我们本具的功德生起作用,圆满回施,普遍饶益,顺性而行,其性德本也具足,不假造作与修持!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加法和累积了,所以就变得很沉重、疲惫。故佛教的修法中要有个回向——平等舍,回于性德,如实安住,不增减安住,不因为修德与作为去增减自己的心理,增减自己的感受,增减自己的认为,以为有什么得失,若这样一衡量,加法就会出来,积累的意识就会求回报,那就开始有缠缚,自显自解脱的善巧会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溜走,积累的沉重、选择的沉重就悄悄地开始作茧自缚。
所以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乃至种种庄严,无外乎是令我们如实地照见现行。这一句阿弥陀佛,在称念之时,即可以照见现行,只是说感觉太容易、太简单——这两个东西是我们修行的障碍。大家要反思一下。复杂的东西在这个时代被认为有价值、尊贵,繁琐的东西可能被认为里面有内容,这没有问题,但是你不知道这个至简至明包括了一切繁琐与复杂,而很多繁琐与复杂的细节往往会丢失巨大的无作为的内容,即顺性的内容。
老子讲“大道至简”,净土法门是至简至明的一个修法,我们在不断审思观察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个“易行”,实在是来自于阿弥陀佛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来自于对二百一十亿佛土的观察,来自于五劫的思维,而与一切有情做一个补充的慈悲回施,令我们在这个简单易行的法则上得遇、得闻、得以实践。就象很多孩子出生以后,父母就会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家庭,走向社会的方方面面设计、思考,为他们买房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实施教育,布置一些社会环境,使他们未来的生活有一个通畅的次序,这样家庭的孩子就比较省力,做事情也比较容易成功。要是一无所有、全盘打拼呢?也是可以的,但是这样的人就比较辛苦,心理会积攒很多违缘的创伤,到关键时候就会放弃,因为他没有长辈、前辈、善知识们给的一个易行的设置。这个“易行”,实是佛菩萨的智慧与慈悲给予。
简单,一定是来自于智慧的过滤;易行,一定是慈悲的过滤。过滤掉复杂、无意义,即花架子与包装,直指最简单的一个法则。所以在四种度众生方便中,名号度众生最为方便,所谓名号即是法,名号即是功德,名号即是成就,所以以名号号令十方,同归具足圆满的安乐国土。这一念的引导,音声为佛事,令众生闻得解脱!在我们汉地人的心目中,闻解脱的概念往往是不成立的。但我们在世俗中会运用到“闻即得到利益”的操作,比如部队,一个人喊口令,千人万人“齐步走”,为什么呢?这一个音声就可以指挥一个部队。这一个音声为什么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呢?实际往往我们会忽略。阿弥陀佛的名号为什么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呢?我们称它为万德洪名,但是有几个称念者在称念、传达之时即令自己、称令听闻者具足万德呢?所以此性德名号、摩尼宝号,各个不知其摩尼妙用,不知性德之全体,没有一时因缘随顺性德,一时因缘而步入如来的功德智藏。所以这个名号往往是凡夫妄想的对称,而不是顺性的对称,它是打开如来藏性之宝库的钥匙,称念时这个宝库就打开了。怎么打开呢?一切顺性而显。非是来去,非是增减,非是垢净,非是大小。在以名号度众生的修法中,我们要通过很多的熏习,才能改变世俗的认知习惯,改变所谓的法越复杂就越有价值和内容的这种陋习,实际这是习惯于积累与沉重,习惯于繁琐的陋习。
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阿弥陀佛主功德成就给我们揭示了顺性的善巧方便,“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我们以正觉心智顺性观察世间,阿弥陀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的心念与佛陀的心念是没有任何距离的。我们一定要有这种认知、体会,那我们念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心作心是,这个念佛的力就能从我们自己的传达与回馈中体会到。
眷属功德,是我们在违性中的觉悟。我们顺性的一切修持与作为,就是法王的住持,住持着源头,这个源头就是我们的心地。我们每一个举心动念,就是法界的源头,若善于运用每一个举心动念,我们就会得到充盈的人生,就能体会到人生中每一时刻真正的价值,就不会虚度年华,不会认为那个地方更尊贵,这个地方更轻贱。何以故呢?每一个举心动念的价值是等值的,从凡夫地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作为的举心动念都是源头,这样审思我们的现行,我们就有自我的尊重,象尊重佛陀一样地尊重自己的每一个举心动念,象尊重佛陀十八不共、十力四无畏等等极大善巧一样尊重我们的烦恼,尊重我们的现行,尊重我们所有的习性、秉性的造作。尊重它干什么呢?令其觉悟,而不是迷失。那么这就是无量的眷属。虽然这些眷属的初始之缘,多是违性,就象我们的烦恼,我们的贪嗔痴慢疑的习惯,生起之刹那都是违性的,但是在觉悟的一刹那,也就成为阿弥陀佛摄化一切众生的刹那。
阿弥陀佛普摄十方法界。我们这样一想就把自己丢弃了。阿弥陀佛摄化我们每一个众生当下的每一个心念,我们当下的每一个心念与十方诸佛如来的心念是无隔无距离的,是无对无别的,是等值运用的,若顺性,若违性,诸佛如来在这个地方彻底透视了他的本质。
所以“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样的教诲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实践法的大原则,也就是让我们认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一个大原则,也是十方诸佛如来出现于世实施教法的一个大原则,也是顺性的一个大原则。这个大原则我们一旦运用成熟了,我们就有方便,此方便就是举心动念。
佛法不再佛一边,也不在众生一边,用者是啊!谁用它就会显示在哪一个生命的个体表现中。人人本具有觉悟的动源与种子,十方诸佛如来同我们的法性、心性的本质是等值的,没有差别的,只是说先者为贵,这是十分重要的。
佛果回施,随顺安住乐
眷属功德,实是我们违性造作的举心动念、自他感知业力交织的一个总集相。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眷属是什么呢?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此云何不可思议,凡是杂生世界,若胎生若卵生湿生若化生,眷属若干,苦乐万品。以杂业故。彼安乐国土莫非是阿弥陀佛正觉莲花所化生,同一念佛无别道,四海之内皆兄弟。如一母同胞,极乐世界就不是万类杂品了,皆是依佛愿而成就,依以念佛而成就,所以皆是正觉华化生,皆是正定之聚,依念佛故四海之内皆兄弟,往生者皆如同胞兄弟。这就是净土法门所讲的——犹如太子,一出生即压群臣。一念佛,即是一乘佛道的种子与功德。因为随顺佛愿故,随顺法性故,即住阿毗跋致,即得不退转。
人在此处稍有认知与随顺,即生起极大的喜悦。所以此法是“但得诸乐,无有众苦”。所谓众苦,就是杂缘的种种受累与感受,“万类杂品”的种种感受的颠覆与变异往往使我们受许许多多的苦。而在法性的流畅下、愿望的广大摄化下、随顺下,但得诸乐,因为远离了杂业相互侵害的、扭曲的、逼迫的苦,所以但得随顺安住之乐,安住于阿弥陀佛的报德,随顺着法性,在安住与随顺中远离诸苦,但得诸乐。乐者,随顺乐,安住乐。所以安乐国土是一个安心法门、快乐的法门,其主题是以安心为前行的,这个安心是令人快乐的。
因为世俗人违背了性德,万类的杂品、万类的杂业,相互交织在一起,自他业共业相互交织在一起,这里面的头数是不可细分的,是无量无边的,是非无数,苦海无涯!那么顺性者,简单至明,安住无疑,远离一切疑虑的对待,远离取舍,清净安住于真实的法性之中,顺本净而安住于法界,在这个浊恶世界中,以本净作为生命主题的相续,在本净具足中相续。何以故呢?阿弥陀佛来给我们作证,证什么呢?——你本来具足。你不具足,他来补偿你。就象一个大的国际银行样,他不断给你融资、投资,不断给你注入新的活力,你去作为就行了。阿弥陀佛在我们这个颠倒的世俗世间,就像一个有具大资产的执持者,你任何的作为,只要有不足,他马上给你来弥补、回施。何以故呢?他发了这样的誓愿——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正觉。这个愿望与作为是顺性而来的,是令人生信的,是可见可知的。其愿望与功德用之不竭,取之不尽,我们在顺性之刹那,也会得到这样的利益与善巧。此善巧是顺性而来的,是无为而至的法界的本来拥有。
念佛者犹如太子,一生即压群臣。极乐世界的眷属亦复如是,皆依念佛、随顺佛愿、随顺法性而贴切如实地安住,这样四海之内皆兄弟,同一念佛无别道。假设我们把念佛作为我们未来的生命的主题,那你但得诸乐,无有众苦是一定的,是真实不虚的。
极乐世界的教法,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十分成立的,你可以去观察,对比,实践,也可以疑虑它,但一定要遵守一个法则去观察,去对比,去实践,而不是用你的妄想,用你的业习,自我蒙蔽地去观察,那就违背了正思维、正观察的善巧。
佛陀对我们的教法,是以悲智二法利于世间的,所以他会思考的很周全。这个简单易行的念佛方式实在是阿弥陀佛无量兆载永劫修持所成就的方便,就象现在人开汽车,用相机,用手机,坐飞机,前面的设计是很繁琐的,但使用的人,或者被载负的人就感到舒适、安乐、简单,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目的地。这个简单易行的背后,来自于阿弥陀佛无量兆载永劫修持的辛苦,来自他五劫思维的观察的细致与善巧,即慈悲观察的善巧,来自于二百一十亿个佛土诸佛种种殊胜功德的对比。阿弥陀佛找了一个最简单的,给这个娑婆世界或者他方世界之无力修持者予以方便。佛以回施善巧令众生得入如来智海。回施,或者说给予,阿弥陀佛整个教法就是给予。
法界是无对待的一个平等世间。但我们在业力的造作中往往建立了我、我执、法执,就会对立。所以阿弥陀佛的回施是揭示了这个法界的平等性与真实性。不说回施,我们不知道怎么来接受。所以阿弥陀佛为大施主,回施众生以功德与善巧。回施,实际本质是揭示一切众生的本具善巧,揭示我们佛性的妙用。但“揭示”太直接了,大家就不能承受。说“回施”,大家在一个对立的过程中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一个得到的过程,通过感知、认知,把它激活了,这时候就比较踏实。就怕落于泛空的感知上。一说法性,一说寂灭智海,很多人就会泛空,产生断灭知见,产生恐惧,黑洞效应。那么这个“回施”——回施一个极乐世界,回施阿弥陀佛的殊胜功德,回施阿弥陀佛的接引,尤其对那些染著于相的有情来说,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化现其身,接引此人,是一个极大的安慰。这个安慰实际是以回施的面目出现的。那么揭示,是不动本位,非于增减,无生本生,真实安住。但一说无生界,大家又开始回到这个娑婆世界受苦了。所以往生彼国是必生,虽无来去必生彼国,虽是必生实无来去啊!法性平等故,法界平等故。我们对此认知不够,那就慢慢地去熏习,去实践,认知、实践、熏习。
(岁次辛卯五月二十五 2011年6月26)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