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5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5

   尔时,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我不说但有尔所功德。

  前边第一科「天主明受持般若功德」,这是第一科。现在第二科,「佛广明功德」。前面第一科,是天主说前边说受持、读诵、正忆念般若波罗蜜的功德未尽,就是只说出来一部分的功德,还有功德没说,所以释提桓因又说出来五种功德。这下面第二科,佛广明受持读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很多功德。这里分两科,第一科「明非止五种更有余功德」。

  「尔时」,就是释提桓因赞叹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的五种功德之后,佛就告释提桓因,就说了:「憍尸迦!」憍尸迦是释提桓因前一生在人间做人的名字,翻到中国话「茧儿」,叫这个名字。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我们能够这样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法门,「我不说但有尔所功德」,我不说只有那么多的功德,指前面说的。这是第一科。

  下面第二科「出余功德」,分四科。第一科「明受持般若故得五分法身」。

  何以故?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无量戒众成就,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成就。

  我不说只有那么多的功德,「何以故?」什么理由呢?「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这一位佛教徒,或者是在家居士、或者是出家的法师,他能受持、读诵、正忆念的话,能这样学习般若法门。「不离萨婆若心」,就是他学习的时候,他能与萨婆若心相应,他不远离这萨婆若心,就是他这一念明了性的心和诸法实相相应,或者说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能这样相应的话。

  「无量戒众成就,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成就」:这个「不离萨婆若心」这件事,我们学习佛法,多数是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就是常静坐的人,能够成就欲界定;欲界定就是《瑜伽师地论》说的九心住,就是欲界定,欲界定初开始当然是散乱的境界,最后就能够明静而住,这心里面没有散乱、也没有昏沈;没有散乱,心里面就是寂静,没有昏沈就是心里面明了,明了而又寂静,这样子相续住,相续地寂静住,那么这个境界本来是很浅的,但是达到这个境界还不容易。如果是你进一步超过了这欲界定,到了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的时候,这个时候呢,它这个明静而住的境界能相续不断地继续下去,而且还有轻安乐;这个欲界定的明静而住没有轻安乐。这时候可是有一点特殊的快乐,这个时候你若能够从文字上明白了,色即是空、受想行识即是空,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能与这个离一切相的相应,那你能这样观一切法空和离一切相的境界相应,这就叫做「不离萨婆若心」,这明了性的心和这个观一切法空的无我、无我所的道理不相离,就可以名之为「不离萨婆若心」。

  若是常常静坐的人呢,如果得到未到地定,当然这个是随时可以现前的境界,随时在心里面能出现这件事,并不是难事。但是,这种境界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相似的,就是不离萨婆若心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这是一种。第二种是真实的不离萨婆若心,那就是圣人了。

  如果你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能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你有什么功德呢?「无量戒众成就」,这个戒的功德你能成就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就是受五戒,在家居士受五戒,第一条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那么出家人,这比丘、比丘尼,那戒就是多了,更多的戒。如果是有的佛教徒,顶多是一世,这一世我能够受持比丘戒,死了以后,不一定,不一定再能够奉行这个比丘戒,不一定,比丘尼也是;有的人呢,这一世做比丘,下一世还做比丘,下一生还做比丘,那么无量千万世他还是做比丘,他能持戒律,无量无边戒的功德都成就了,就是这样子。如果是得了无上菩提成佛了,那是百千万劫都是持戒清净的,所以「无量戒众成就」。

  这样子说呢,就是「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这应该是得圣道以后。这个得圣道与不得圣道有什么不同呢?得了圣道以后就不退转了,就是不失掉,这圣道不失掉,永久是清净的,所以「无量戒众成就」。若是没得圣道,就是没有不退转,就可能会失掉,你现在的程度有可能会失掉了,失掉了以后,那就不一定能持戒了。所以现在说「无量戒众成就」,就是不会退转,就是应该是得圣道的人。

  「定众」,刚才说就是得九心住,就是欲界定;若得到未到地定呢,叫近分定,再进一步就是色界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当然这是指凡夫的境界。若是你能学习般若波罗蜜正忆念,就可能得圣道了,那个定就是无漏定了,这就是不一样了。无漏的三三昧:空三昧、无愿三昧、无相三昧,这样子这个「定众」也是很多了。

  「慧众」,就是有智慧。这个智慧,我们通常说就是闻思修三种智慧,但是在修的时候,修我空观、修法空观,有我空的智慧、有法空的智慧。这个我空,若是我们不学习经论,只是参话头,完全没有这回事,完全不会想到有我空这个事,完全不知道这件事,也可能对于这件事不相信,没有信心。但是我们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上面就说到我空、说到法空,就说到这里;那么这个我空和法空,在《大智度论》里面也这样说、《瑜伽师地论》也是这样说,也是这样说的。但是我们若不学习《大智度论》、也不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不学习《瑜伽师地论》、《解深密经》,不学习这些经论呢;其他的经论不提这些事,就提了,也不是真实,那么也不修这件事,这样,从这些经论上看,你不修我空观,你不能够灭除去我执的话,那都是凡夫境界,就不是圣人,不可能会得圣道的,是这样子。但是我们汉传佛教就是这么回事,你那些经论我可以不学,我不知道那个事,也可以这样子;这样子,那你能得圣道吗?这也就是这么回事儿。

  这样说,「慧众」就是要我空的智慧、法空的智慧;什么叫做「我」,就是在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个常恒住不变异的这种体性,那是我,其他的有无常的、生灭变化的,那都不是我;在这个生灭变化里有不生灭变化的,常恒住的,就是我;执着有我,就是这样子,这样子叫执着有我。如果你没有这么样观的话,没有做如是观的话,你这个执着还在,执着就是凡夫,就是凡夫。

  现在这个呢,有无量的戒众、有无量的定众,就是看这上面说有无量的戒众,那就是圣人;圣人的时候,他在禅定里面修我空观、修法空观。这样子,他的我空观成就了、法空观也成就了,在大乘佛教的圣者,那就是十地菩萨,那他成就了我空观、也成就了法空观。小乘佛教的学习《阿含经》,《阿含经》也说到法空观,但是说的少,所以小乘佛教徒多数修我空观,他没修法空观。修我空观也可以得圣道,可以成为圣人;小乘佛教当然就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那么大乘佛教,他也修我空观、也修法空观,所以他的智慧高过小乘人。这是「慧众」。

  「解脱众」,就是解脱了很多的烦恼;解脱很多的烦恼,我们一般都说贪瞋痴的烦恼,其实贪瞋痴的烦恼,在我们凡夫,我们感觉到我有贪心、我有瞋心、我有愚痴心、我有高慢心、有疑惑心,各式各样的烦恼;这个我我所这也是烦恼,我们凡夫不太明白,不是太明白。但是我们读《阿含经》的时候、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时候,佛菩萨的这个见地,我的烦恼是非常重的;你若是断除了法执,但是没断我执,还是凡夫;你若断法执、也断我执,那么你就是圣人了。从这里看出来断除我执才可以成为圣人;不断我执、只是断法执,你还是凡夫,这可见我执的烦恼很重,所以这上面说「解脱」,解脱了我的执着的烦恼,也解脱了法执的烦恼。这是「解脱众」。

  「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众是什么呢?就是譬如你收个徒弟,你收个徒弟的时候,你徒弟现在也修我空观、也修法空观,你师父就知道,他现在得没得解脱,知道他现在得初果了,这叫「解脱知见众」;知道他现在用功修行很精进,但是没断烦恼,这个我的烦恼还在,没得解脱,这也叫做「解脱知见众」。这个法执的烦恼也是很多、很微细的,也是逐渐、逐渐地你统统知道,那叫「解脱知见」。

  这是你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法门,你就会得这么多的功德:戒众功德、定众功德、慧众功德、解脱众、解脱知见众的功德。

  下面是第二科,「明受持般若与佛无异」。

  复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当知是人为如佛。

  「复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你常能与般若的第一义谛相应的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为如佛」,和佛相似的,不是佛,但是和佛相似,那就是得无生法忍以后这些。那么就是这个人能破烦恼障、也能破所知障,他这个智慧境界和佛相似。这可见,我们得五分法身,前面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是五分法身。五分法身是阿罗汉所成就的,现在说与佛相似,就是超过阿罗汉了。

  复次,憍尸迦!一切声闻、辟支佛所有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不及是善男子善女人戒众乃至解脱知见众,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声闻、辟支佛地中,心得解脱,更不求大乘法故。

  「复次,憍尸迦!一切声闻、辟支佛所有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不及是善男子善女人戒众乃至解脱知见众」,这是第三科「明受持般若故所有五分法身胜二乘五分之上」,超过阿罗汉、辟支佛以上。

  佛又招呼憍尸迦!一切的声闻、辟支佛这两种圣人,他们都成就了戒众、也成就了定众、也成就了慧众。我们有些人得了定以后,就认为已经得了智慧;他的什么理由呢?你得定的时候,心里面也有明了性,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认为这就是有智慧,其实不是;那个寂而常照,有寂、有照,都是定,要另外的,你能通达我空、通达一切法空,那才是智慧。所以这个有戒众、有定众,还有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这个辟支佛和阿罗汉;「一切声闻」就是指阿罗汉说,这两种圣人有这五种功德。

  「不及是善男子善女人戒众乃至解脱知见众」,他们两种圣人五分法身的功德,还不如这位善男子善女人,他学习般若波罗蜜、他的受持、读诵、正忆念所成就的五分法身的功德,不如他们的功德大。差多少呢?「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就是阿罗汉和辟支佛所成就的五分法身是一分,增加到一百分,也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戒众乃至解脱知见众」那么样的殊胜。增加到一千分,增加到百千万亿分,乃至用算数譬喻那么多,更多,也不如这位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所成就的五分法身功德,也不如他。

  「何以故?」什么理由这么说呢?「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声闻、辟支佛地中,心得解脱,更不求大乘法故」,就是声闻、辟支佛这两种圣人,他们是「心得解脱」,解脱了见烦恼、解脱了爱烦恼,解脱了这两种烦恼,成就了五分法身。但是,他有一个问题,是「更不求大乘法故」,他们再不希求大乘佛法的无量功德,他不求了,就是得到小乘功德到此为止了,所以他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乃至解脱知见的功德殊胜,原因就在这里。

  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这个善男子,他有发无上菩提心,他要求无上菩提,他能广度众生,这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的,所以他们的五分法身不殊胜。

  这是第三科。下面是第四科「明书持经卷得二世功德」。

  复次,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般若波罗蜜经卷,供养、恭敬、尊重,华香、璎珞乃至伎乐,亦得今世、后世功德。

  前面是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下面呢,有一点不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持」般若波罗蜜经卷,就是书写,书写、受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这一部经,我重新写一部,或者写两部、三部、四部去流通,同时还能供养这部经,用香华,我们通常说用香、华来供养佛,现在这里说我供养这部经,用香、华供养这部经卷,对于这部经卷表示特别地恭敬。什么叫做恭敬?就是尊重它,不要随便地亵渎;用「华香、璎珞乃至伎乐」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亦得今世、后世功德」,你这样子来恭敬、尊重、赞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能成就现在生的功德,也能成就后世的功德,也能成就的。

  这是说「书持经卷得二世功德」;但是什么叫做现在世的功德?这下面解释,就是第三科「天主发愿守护行般若人」。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供养般若波罗蜜,恭敬尊重,华香乃至伎乐,我常当守护是人。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说:「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这个释提桓因他是佛教徒,在小乘经典里面说他是得了初果;若是大乘经典,那就是得无生法忍,就是菩萨了。释提桓因先称佛为「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读诵、正忆念,能够肯这样子学习般若法门的话,他能学习到什么程度呢?「不离萨婆若心」;譬如说有人赞叹我好,我心里面就高慢起来,就感觉了不起了;不,他的心,赞叹他,他心里面和诸法实相相应的,「不离萨婆若心」,不离诸法毕竟空的第一义谛,心里面与第一义谛相应。你毁辱他,他的心也能与第一义谛相应。你能达到这个程度,你又能「供养般若波罗蜜」,对般若波罗蜜又能「恭敬尊重」,用「华香乃至伎乐」这样子恭敬尊重供养。「我常当守护是人」,这个释提桓因他说:他「常」,不是短时间;长时期地来守护这个人,守护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人,守护他,令他什么时候都能得到安全,不会有什么意外的事情。

  这是释提桓因在佛前这样发愿,他要守护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这样子。我们平常说是有因缘,警察会保护你的安全,我感觉警察不行;得要释提桓因肯发那个心,那是特别安全的,因为他有神通道力啊!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所以我们若是能发心受持、读诵、正忆念,华香供养、尊重、赞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不离萨婆若心,就能得到释提桓因的保护。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欲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无量百千诸天皆来听法。是善男子善女人说般若波罗蜜法,诸天子益其胆力;是诸法师若疲极,不欲说法,诸天益其胆力故,便能更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是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供养华香乃至伎乐故,亦得是今世功德。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欲读诵说般若波罗蜜时,无量百千诸天皆来听法」,前面说「二世功德」,那这个释提桓因保护你,这就是现在世的功德,他来保护你。这下面第四科,「佛重明功德」,就是再说明学习般若法门的功德。这里分二科,第一科「广明功德」,分六科。第一科「明得胆力说法不断果」。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招呼这个释提桓因,叫「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这个人,「欲读诵说」、他要受持、读诵摩诃般若波罗蜜,他还要演说、讲说般若波罗蜜的时候,这个人发这个心,「无量百千诸天皆来听法」,也就是前面说受持、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这个善男子善女人,这个人若是讲说、读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时候,或者他在讲说的时候,「无量百千诸天皆来听法」,来听他讲说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件事呢,我们肉眼所不能见的,因为看不见这件事。下面有解释,是说,不是说人间的人,他是说天上的人,还不是少数,「百千诸天皆来听法」。

  「是善男子善女人说般若波罗蜜法」的时候,「诸天子益其胆力」,这个诸天子用天上的甘露能够入在他的身体里面,从他的毛孔里面入进去,能增加他的胆量,他的胆子大了一点,这无量诸天来听,他心里不害怕。

  「是诸法师若疲极」,说这些讲经的、受持、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的这些法师,他讲经的时候,他可能…那个他的身体不是天上人的身体,是人间的父母所生的身体,这个身体不能和诸天相比;诸天的那个身体没有老,诸天的身体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身体不老、也不病;我们的身体有可能会老,也有病,也还要死亡的,所以身体不是那么强,有可能会疲劳。但是现在诸天子益其胆力了以后,这位法师若受持、读诵,为大众讲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时候就有变化了,「是诸法师若疲极」,若他疲劳的时候,不想说了,因为辛苦了。「诸天益其胆力故,便能更说」,诸天增加他的体力,用天上的甘露增加身体健康,他就有能力又继续地说法,能这样。

  「善男子善女人受是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供养华香乃至伎乐故,亦得是今世功德」,说这位善男子或者是善女人,受持、读诵、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他又能供养,用华香来供养,「乃至伎乐」,音乐,微妙的音乐来供养恭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亦得是今世功德」,他也能成就现在世的功德,就是诸天益其胆力,他也能够做这件事。

  这是第一科。下面是第二科「得无畏果」(具二慧故)。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