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敕修百丈清规·白话文:敕修百丈清规 3、关於普通僧众的仪规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4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敕修百丈清规·白话文:敕修百丈清规 3、关於普通僧众的仪规

   3、关於普通僧众的仪规

  沙弥剃度受戒的仪规

  沙弥初次剃度受戒

  译文

  行者初次得到度牒时,用垫著衬布的木盘托著度牒呈送给自己的业师及两序执事僧看,并且在上述各处都揷香礼拜三拜。然後选定一个吉日设置供品行剃头仪式(按照佛律,应该在露天找一个地方设置法座,洒上香水,周围要有七尺的周长,四个角上都悬挂旗帜。时下剃度多在大殿中进行,法座面向佛像,或与佛像相对。如果是在法堂中进行,必须按规矩摆设佛像、鲜花、香火、蜡烛。现时也有在僧堂中剃头受戒的,那是因为僧众多、僧堂中座位方便。)先禀告维那,由维那与戒师作梵阁黎、引请阁黎商议。日子选定之後,则於前一天晚上剃头,只在顶心留下一小束头发。(这一撮头发梵语叫做「周罗」,中国称为「小结」。)要设置戒师座位和几案,其座与住持座位并列。几案上安放香烛、手炉、戒尺。又在圣僧像的右边设置作梵阁黎的座几,与戒师座几相对。几案上安放磬,圣僧像案前放袈裟、直裰、度牒。从行者寮开始打钹引剃过头的行者到土地堂、祖堂、佛殿等各处炷香、礼拜三次,按次序站立在僧堂前。

  这时敲钟集众,头首、住持都入僧堂之後,戒师和作梵、引请二位阁黎才入堂,展坐具行三拜大礼,各自归位。僧众们都坐定了,引请阇黎走到戒师面前,展坐具拜三拜,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戒师问道:「僧众都到齐了吗?」答道:「都到齐了。」又问道:「僧众们是否持同戒、行同道?」答道:「的确是这样。」戒师再问:「僧众们集同处、持同戒、行同道,想要做什么事呢?」答道:「为行者剃头受戒。」戒师说:「可以。」於是引请阇黎起身,收起坐具,敲响手磬,引已剃头行者入堂,先到圣僧像前拜三拜,次到戒师前拜三拜,都跪下来等候受戒。

  作梵阇黎敲响大磬,用梵语念诵道:「具有五大神通的神仙,作者在咒术中,为那些惭愧者,摄集一切不知惭愧的人。如来立下的禁戒,每半月宣讲解说一次。用说戒而得的好处,向诸佛叩头礼拜。」又诵二「云何梵」经文说:「为什么这本经典裏说,究竟是要到彼岸的?希望佛陀把其中的深奥道理,广泛地向众生解说。」用梵语念诵完毕,又用汉语宣布道:「为剃头受戒的人说戒。」戒师站起来,全体僧众也跟著起立。

  戒师握著手炉说:「守戒的德泽、禅定的德泽、智慧的德泽、解脱的德泽、解脱知见的德泽,化成无限的光明照亮了云台,照亮了一切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十方无量法、十方无量僧。凡是见到和闻听到的人都受到熏陶,证悟到最高佛法,一切众生也都如此。现在就将今晨剃头受戒开启的功德,首先祝愿皇帝万岁,大臣们千秋;天下太平,佛法常盛:伽蓝、土地,更加威灵显赫,保护佛法,保护信徒,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各地施主,添福增慧:全寺院的人,也都获得实惠:修道的沙门,平安快乐:师长、父母,道业超隆:剃头沙弥,修行无障:三途、八难最黑暗艰难的地方,都脱离生死轮转的苦海:一切处所的众生,都到达彻底觉悟的彼岸。为此,还要仰仗大家念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一连念佛十遍,大家又坐下来。

  原典

  沙弥得度

  凡行者初受度牒,以柈袱托呈本师、两序,各处揷香礼三拜。选日设供剃头(按律:选处设座,令於露地①,香水洒之,周匝七尺,四角悬旛。今时多大殿,须向佛,或相对设座。若法堂中,须设像,花、香、烛如仪。今僧堂中,为众多便床坐也。)先禀维那和会戒师②并作梵阇黎③、引请阇黎④。选日既定,则隔宿剃头,顶心留发(名曰周罗。梵语周罗,此云小结也。)设戒师座几,与住持分手。几上安香烛、手炉、戒尺。设作梵阇黎座几于圣僧右,与戒师对。

  几上安磬,圣僧案前置袈裟、直裰、度牒於上。自行堂鸣钹引剃头人出土地堂、祖堂、佛殿各处炷香,礼三拜,序立僧堂前。

  鸣钟集众,头首、住持俱入堂讫,戒师、二阇黎始入堂,大展三拜,各归位。大众齐坐定,引请阇黎至戒师前, 大展三拜,胡跪⑤合掌。戒师问云:「僧集否?」答云:「已集。」问云:「和合⑥否?」答云:「和合。」戒师云:「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云:「为行者剃头受戒。」戒师云:「可尔。」引请收坐具起,鸣手磬,引剃头人入堂,圣僧前三拜,次戒师前三拜了,就跪。

  作梵阇黎鸣大磬,作梵云:「神仙五通⑦人,作者於呪术。为彼惭愧者,摄诸不惭愧。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以说戒利益,稽首礼诸佛。」「云何梵」⑧:「云何於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作梵讫,复白云:「为剃头受戒者说戒。」师起座,大众俱立。

  戒师秉炉白云:「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十方无量法、十方无量僧。见闻普熏证寂灭,一切众生亦如是。即将今晨剃头受戒开启功德,先愿皇帝万岁,臣统千秋,天下太平,*轮常转,伽蓝、土地,增益威光,护法护人,无诸难事,十方施主,福慧庄严,合道场⑨人, 身心安乐,师长父母,道业超隆,剃头沙弥,修行无障,三途⑩八难⑾,咸脱苦轮⑿,九有⒀四生,俱登觉岸。仰凭大众念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云云。十号举, 大众复坐。

  注释

  ①露地:露天之地。

  ②戒师:又名戒和尚。精通戒律,被请来主持沙弥受戒仪式、向沙弥传授戒律的法师。

  ②作梵阇黎:阇黎是教授弟子、纠正弟子行为,为其作轨范的僧人。作梵阇黎是禅林中为沙弥受戒时用梵语念诵礼赞的僧人。

  ④引请阇黎:禅林中沙弥受戒时负责引导和教授沙弥的僧人。

  ⑤胡跪:古代西域僧人拜坐的姿势,右膝著地,竖左膝危坐。疲倦时两膝姿势互换,故亦称「互跪」。

  ⑥和合:三名以上僧人集同处、持同戒、行同道者,称为「和合」。

  ⑦五通:即五神通:㈠天眼通,能见一切物;㈡天耳通,能闻一切声音;㈢他心通,能知所有人心中所想;㈣宿命通,得知自己过去世之事;㈤如意通,又称神境通,能自由自在,连石壁都不能阻碍。

  ⑧云何梵:又称「云何呗」,一种以梵音诵出的经文,见於《涅槃经》卷三,以首句有「云何」二字而得名。

  ⑨道场:有多种含义。此处为寺院的别名。

  ⑩三途:三种危险之途,即地狱、饿鬼、畜生三者。具体说就是火途,即地狱趣猛火所烧之处;血途,即畜生趣互相吞食之处;刀途,即饿鬼趣以刀剑杖逼迫之处。

  ⑾八难:佛教称见佛闻道有八种障碍:㈠地狱、㈡饿鬼、㈢畜生、㈣郁单越、㈤长寿天、㈥聋盲瘖哑、㈦世智辩聪、㈧佛前佛後即二佛中间无佛法处。

  ⑿苦轮:又称苦轮海,指生死之苦果轮转不止。

  ⒀九有:又称「九居」,指三界中有情乐住之处。即:㈠欲界之人与六天,㈡初禅天,㈢二禅天,㈣三禅天,㈤四禅天中之无想天,㈥空处,㈦识处,㈧无所有处,㈨非想非非想处。

  译文

  引请阇黎也握著手炉,教导沙弥们说:「请戒师授戒的话,本应由你们自己陈述。你们如果不会,就跟著我来说。不过,我说『某甲』的时候,你们要改称自己的名字。」接著又拖长声调念道:「大德一心忆念著我,某某今请大德为剃头受戒的师父。希望大德答应作我的剃头受戒师父,因为我是归依大德的:我能获得剃头受戒,是因为大德慈悲,同情我们。」念完,剃头人礼拜一次:再次称慈悲、同情,礼拜二次:第三次称慈悲、同情,又礼拜三次,并且就此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 双手合十。

  戒师说:「善男子沙弥。」(剃头沙弥答应一声「诺」)戒师继续说:「心的本源深湛寂寥,佛法之海浩瀚深邃。执迷不悟的人永远沉沦於无边苦海,悟道的人常能处在超脱的境界。

  想要承传佛法妙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家为僧。出家後无拘无束,就像虚空一样放旷,又像晈洁明月一样清净。具备了修行的因缘,成道的结果就不太遥远了。首先要有必然获得果报的信心,最後一定能证悟佛法真理。所以释迦佛祖世尊,舍弃皇帝宝座,半夜翻城而出,脱掉皇子的龙衣,跑到山中削发出家,经过多年的苦修,继以不受任何干扰的静坐思维,终於修成正果,证悟真理,成就了最彻底的觉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诸佛,没有说过在家成道的话,我们禅宗的历代祖师,又有谁是蓄著不净之头发而能度脱别人的呢?所以佛佛授手、祖祖相传,都是摆脱了一切世俗事务,才成为法门大器, 为弘扬佛法作出杰出贡献,使得天魔拱手服输,邪门外道归依了佛教教化。对上报答了父、母、师长和佛祖的恩情,对下解脱了众生的苦难。所以说『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辗转偷生,那是由於不能割舍尘世的恩爱:抛弃恩爱进入佛教的无生无灭境界,那才是真正懂得报恩的人。』出家之後,就超越了世俗情与礼的束缚, 不礼拜君王,也不礼拜父母。你现在可以离开这一座位,想念皇帝让你在王土上立足,以及父母生你养你的恩德,专心虔诚地向皇帝、父母礼拜辞别,以後就再也不拜皇帝和父母了。」

  沙弥就向戒师礼拜一遍。引请阇黎敲著手磬把沙弥引到僧堂外,望著北方京城所在向皇帝三拜谢恩,又三拜谢父母恩,就换上僧服,引入僧堂在圣僧像前拜三拜,又转到戒师前拜一拜,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戒师用净瓶为沙弥灌洗头顶,用手指弹几滴水到头顶上,拿起刀为沙弥剃头。同时念起一道偈语,僧众都跟著同念道:「善哉大丈夫,能够了却世间生死的羁绊。脱离世俗趣向涅槃佛境,真是稀有的不可思议的事情。」连念三遍後, 沙弥起身向戒师拜一拜。引请阇黎把他领到本师跟前,也是右膝著地,竖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本师拿起剃刀说:「你头上最後一结头发,梵语称为周罗。只有作师父的一人才能把它割断。我现在就为你把它除去,你肯吗?」回答道:「可以的。」本师在这时要说一番切合事件又富含佛理的话,并念诵落发偈说:「毁坏身体的原貌而牢守自己认准的志向和气节,割断恩爱告辞自己的双亲。出家去弘扬神圣的佛法,发誓要度脱一切人。」连念三逼,大家同声应和。沙弥礼拜三拜,仍保持「胡跪」和双手合十的姿势。本师拿来袈裟,也有一番教诲性质的符合佛理的话,把袈裟放在沙弥头顶上,再念诵一首偈语道:「大哉解脱服,不具具体形象的福田之衣!披上身就决心奉持如来的戒律,广泛地超度一切众生。」连念三逼,众人同声应和。

  原典

  引请秉炉教沙弥云:「请师言句, 汝合自陈。汝若不能,随我声道。凡称某甲处,当称自己名。」复唱念云:「大德①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剃头受戒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剃头受戒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剃头受戒,慈愍故。」剃头人礼一拜,再称慈愍故,礼二拜;三称慈憨故,礼三拜,就胡跪合掌。

  戒师云:「善男子②沙弥。」(应诺)戒师云:「心源湛寂,法海渊深,迷之者永劫沉沦,悟之者常处解脱。欲传妙道,无越出家。放旷喻如虚空,清净同於皎月。修行缘具,道果非遥。始从尅念③ 之功,毕证无为之地。所以大觉世尊,舍金轮之宝位,子夜踰城;脱珍御之龙衣,青山断发;客鹊巢於顶上,挂蛛网於眉问。修寂灭而证真常,断尘劳而成正觉。三世诸佛,不说在家成道;历代祖师,阿谁行染④度人?所以佛佛授手,祖祖相传,不染世缘,方成法器。

  故得天魔⑤拱手,外道⑥归心。上酬四重⑦之恩,下济群生之苦。所以云『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舍;弃恩人无为,真是报恩者。』出家之後,礼越常情,不拜君王,不拜父母。汝今可离此座,想念国王水土之恩,父母生成之德,专精拜辞,後不拜也。」

  沙弥就礼一拜。引请鸣手磬引出堂外,望北三拜谢恩,复三拜谢父母恩,即更僧衣,引入圣僧前三拜,转戒师前一拜,胡跪合掌。戒师用净瓶⑧灌顶⑨,以指滴水於顶上,执刀剃头。仍举偈,众同诵云:「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

  弃俗趣泥洹⑩,希有难思议。」三诵讫,沙弥退,礼一拜。引请领沙弥至本师前,胡跪合掌。本师执刀云:「最後一结,谓之周罗。唯师一人,乃能断之。我今为汝除去,汝今许否?」答云:「可尔。」有垂示法语,仍举落发偈云:「毁形守志节,割爱辞所亲。出家弘圣道,誓度一切人。」三举,大众同声和。沙弥就礼三拜,仍胡跪合掌。本师持袈裟,亦有垂示法语,付袈裟置沙弥顶上,复举偈云:「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来戒,广度诸众生。」三举,众亦同声和。

  注释

  ①大德:原为佛经中称佛之名,後转义为对年高僧人或有才德僧人的敬称。

  ②善男子:佛教中对信佛的出家或在家男子称为善男子。对信佛女子则称为善女人。

  ③尅念:「尅」有「必」、「期」的意思。由「因」必得「果」,故云「尅」。「尅念」意即产生一定会得到果报的想法。

  ④染:染垢、染污、不洁不净之义。指执著之妄念及所执之事物。

  ⑤天魔:释迦佛在世时的魔王,名波旬,意译为「障」,能为修道作障碍。

  ⑥外道:不受佛教教化,别行邪法之人。具体种类不一。

  ⑦四重:指四重圆坛,又称四重曼茶罗,具体为中胎、遍智院、文殊院、释迦院。

  ⑧净瓶:又称澡瓶,陶瓷做成,常贮水,随身净手用。

  ⑨灌顶:用水灌洗头顶。本来是古天竺国王即位时的仪式,佛教密宗加以仿效,在僧人继承阿阇黎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更後禅宗也仿此,在沙弥受戒时行此仪式⑩泥洹:涅槃的另一译法。

  译文

  念偈语完毕,沙弥披上袈裟,对本师礼拜三拜,又对圣僧像礼拜三拜,再礼拜戒师三拜,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戒师说:「善男子!佛法就像大海, 越入越深。你既然已经出家,应当先受三归五戒,才能与大僧接近,向他们学习:接著再受沙弥十戒,才能共同享用僧人应有的供养。奉持这些戒律都要专心诚意, 不能够随随便便,抱无所谓的态度。我现在为你召请佛、法、僧三宝,为你的受戒佛事作证明。」拿起手炉,又说:「一心奉请法力无边的诸佛、像大海一样深广的经典,以及修行过程中的一切菩萨和罗汉、僧侣,都垂恩降临,共同为沙弥受戒作证明。」一连召请三逼,乃说:「善男子,你希望皈依戒法,先要忏悔涤除自身的缺点过失,就像要为一件衣服染色,先要把衣服洗乾净一样。你现在要怀著十分虔诚的心情,随我忏悔。」於是念道:「我过去所造的各种恶业,都是由於与生俱来的贪、瞠、痴,通过身、口、意表现出来造成的。这一切我现在都表示忏悔。」戒师带头念三次,大家跟著念三次,沙弥三拜,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

  戒师说:「善男子!你既然已经涤净身、口、意造成的恶业,现在应当归依佛、法、僧三宝。」於是拖长声音念道:「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无上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已经归依了佛,已经归依了法,已经归依了僧。如来的觉悟程度是无可比拟的,他不但自己已大彻大悟,而且帮助众生也能觉悟。他是我的最高最好的老师,我现在归依他,从今以後,称佛为师。再也不信邪魔外道。因为我佛慈悲,一定会怜惜我们的。」沙弥随声念诵,大众也跟著应和。(自「归依佛」起,至「慈愍故」,总的连诵三遍,但「慈愍故」这一句,第二遍叠念二次,第三遍叠念三次。)每诵一遍,沙弥都随著礼拜,第一遍完礼一拜,第二遍完礼二拜,第三遍完礼三拜,然後就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

  戒师说:「善男子!你既然已舍邪归正,戒体就圆满了。如果想要心识护持你的戒体,应该受五戒,即:终生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这五种戒相,你能遵守吗?」答道:「我能遵守。」戒师又追问道: 「上述五种净戒,哪一种都不能违犯,你能遵守吗?」答道:「能遵守。」这五戒就这么受持了。沙弥拜三拜,仍旧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戒师说:「善男子!五戒是进入佛法大道的最初的因缘,也是想脱离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者最先要做的大事。此外还要受沙弥十戒,受了沙弥十戒的出家人在戒法仪式上就完满无缺了,我们中国把他叫做『勤策』。他们跟师父住在一起,在物质供养上与一般僧人享有同等的权利,所以又叫做『应法沙弥』,应该虔诚遵守如下戒条: 终生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坐卧高广大床,不用花鬘、璎珞、香油装饰、涂抹身体,不有意去听或观看娼优的歌舞,不拿金银钱宝,不在佛律禁止进食的时间进食。这些沙弥戒相,你能遵守吗?」答道:「能够遵守。」又问:「上述十支净戒,一一不得违反,你能遵守吗?」答道:「能够遵守。」

  原典

  毕,沙弥披袈裟,礼本师三拜,礼圣僧三拜,礼戒师三拜,胡跪合掌。戒师云:「善男子!法如大海,渐入渐深。汝既出家,当先受三归①五戒,方得近事大僧; 次受沙弥十戒,乃可同僧利养。事在专诚,不得慢易。我今为汝召请三宝②,证明佛事。」秉炉云:「一心奉请无边佛宝,海藏经文,十地③三贤④,五果⑤四向⑥,同垂感降,共作证明。」三请讫,乃云:「善男子!欲求归戒,先当忏涤愆瑕,如人浣衣,然後加色。汝今至诚,随我忏悔。」举云:「我昔所造诸恶业⑦,皆由无始贪、瞠、痴,从身、口、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举,众三和,沙弥三拜,胡跪、合掌。

  戒师云:「善男子!汝既净治身、口、意业,今当归依佛、法、僧宝。」乃举唱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无上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归依佛竞,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大师,我今归依,从今以往,称佛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慈愍故。」沙弥随声念,众皆和。

  (自「归依佛」起,至「慈愍故」通诵三遍。如「慈愍故」次则再叠之,三则三叠之。)每诵一遍,沙弥随礼一拜;二遍二拜,三遍三拜,就胡跪、合掌。

  戒师云:「善男子!汝既舍邪归正,戒已周圆。若欲识相护持,应受五戒:不杀生

  不偷盗

  『尽形寿不淫欲是五戒相,汝能持否?』」

  不妄语

  不饮酒

  答云:「能持。」「上来五支净戒,一一不得犯,汝能持否?」答云:「能持。」是事如是持。沙弥三拜,胡跪、合掌。戒师云:「善男子!五戒为人道之初因, 出三途之元首。次受沙弥十戒,形备法仪,此称勤策⑧。依师而住,受利同僧,是为应法沙弥,应当顶受:尽寿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坐卧高广大床,不花鬘、璎珞、香油涂身,不歌舞作倡故往观听,不捉金银钱宝,不非时食。是沙弥戒相,汝能持否?」答云:「能持。」「上来十支净戒,一一不得犯,汝能持否?」

  答云:「能持。」

  注释

  ①三归:又称三归依,即归依佛、法、僧三宝。

  ②三宝: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佛即释迦牟尼佛,也泛指一切佛;法即佛教教义,僧指继承、宣扬佛教教义的僧众。

  ③十地:亦译十住,指佛教修行过程的十个阶位。

  ④三贤:大乘佛教以「十心住」、「十行」、「十回向」三阶位的三贤位,处在这三阶位的菩萨皆称贤者,因为他们尚未断尽迷惑,未入圣位,故称为「贤」。

  ⑤五果:佛教分析「因果」关系,一般认为种种不同的「因」会造成五种不同的「果」。

  ⑥四向:达到某种果位的因位,共有四种,分别为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阿罗汉向,合称四向。

  ⑦恶业:佛教认为,身、口、意三者的所作所为称为「业」,由「业」的善恶,将会得到相应的报应。

  「恶业」即乖谬的「业」,必将得到恶报。

  ⑧勤策:已受十戒的沙弥,因为立志要成为正式僧人,勤奋地自我策励,故称。

  译文

  这件事情,经此仪式後,就算圆满了,沙弥已经受十戒了,又拜三拜,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戒师说:「善男子!你受戒之後,从今应该把它作为最高准则,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并把遵守戒律所得的利益,供养佛、法、僧三宝,辛勤地积累福德。应该像佛法教导的那样对待师父和阿阇黎,对各个层次不同地位的僧人也应常怀恭敬之心。努力地按佛法修行,以报父母的恩情。穿衣服只要能遮身体御风寒就行,不讲究颜色鲜美、花纹好看:饭食只求能维持生命,不能够追求好吃好喝:花香、脂粉,不能让其近身:美貌的女子、动听的音乐,都不看不听:说话口气要温和,要合乎正理,不要议论别人的短处:若有人争吵,要出面加以调解,使其和好:平时行事要严格遵循男女有别的原则,还要仁慈为怀,不损伤草木:交友要选择贤者,还要以圣人作为效法的榜样:要大公无私,穿的法服,用的食器,常常拿出来与人共用:严守佛的教诫,不是规定的用餐时间不食,不合佛法的话不讲:努力勤奋地探寻教理奥义,不断复习,温故知新;坐的时候思索禅的道理,起来时讽诵经典文句:通过不懈的修道,堵塞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途径,开启通往无生无灭真理的大门:在比丘法中,增长纯正的道心,而不削弱智慧的作用。以长夜不灭的明灯化度万千众生,希望自己能在这个过程中成就彻底的觉悟。若是有上述这般的志向,那就真正是佛的弟子。」沙弥又拜三拜,右膝著地,竪左膝危坐,双手合十。戒师起身熏炉,念回向功德词句道:「以上剃头受戒的功德,奉献出来,祝愿诸天和神龙,以及主宰著世间万物的伽蓝神,各展威风和神通,保护僧侣和佛法:并祝堂头和尚常为苦海的桥梁:诸执事僧永作法门的柱石:全寺僧众一起乘著智慧之船驶向觉悟的彼岸:今天剃头得度的沙弥,也都到达得道的目的地。父母恩、师长恩、国王恩、施主恩,这四大恩德一齐得到报答: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有因有果的三种生死境界,都获得助益:全宇宙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学得佛的智慧。一切地方、一切时间的一切佛、一切菩萨都获得大智慧到彼岸。」说完回向词,戒师仍旧就坐, 作梵阇黎打著手磬说:「处在世界上,就像处在虚空中,又像是洁白无瑕的莲花,出离水面,心中清净无染,完全超脱了泥、水的拘束。叩头礼拜最高的尊者,皈依佛,获得佛法正道,道心永远不削弱:皈依法,靠佛的巨大智慧,获得总持大法门:皈依僧,平息各种争论,广大众僧团结和睦,融为一体。前面的剃头受戒功德,作为能得出果报的无限美好因由,散入广大世界中。向佛、菩萨等众圣人稽首礼拜。」

  原典

  是事如是持。沙弥三拜,胡跪、合掌。「善男子!汝今受戒之後,当须顶戴奉持,不得违犯。所持戒律,供养三宝,勤种福田。于和尚、阿阇黎一如法教①,於上、中、下座心常恭敬。精进行道,报父母恩。衣取蔽形,不以文彩;食取支命,不得嗜味;花香脂粉,无以近身;好色邪声,一无视听;徐言持正,勿宣人短;倘有争者,两说和合;男女有别,草木无伤; 非贤不友,非圣不宗;法服应器②,常与人俱;非时不食,非法不言;精勤思义,温故知新;坐则禅思,起则讽诵;闭三恶道③,开湼盘门④;於比丘法中,增长正业⑤菩提心,而不退般若智⑥。以长明广化众生,祈成正觉。用心如此,真佛弟子。」

  沙弥礼三拜,胡跪、合掌。戒师起身熏炉,回向云:「上来剃头受戒功德,奉祝护法天龙⑦、伽蓝真宰⑧,各展威灵,安僧护法;堂头和尚,常为苦海之津梁;执事高人,永作法门之柱石;合堂清众,同乘般若之舟;剃头沙弥,共至菩提之岸。四恩⑨总报,三有⑩齐资,法界有情⑾,同圆种智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尊菩萨摩诃萨⒀摩诃般若波罗蜜⒁。」

  戒师仍就坐,作梵阇黎鸣磐云:「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著水,心清净,超於彼。稽首礼无上尊,皈依佛,得菩提,道心常不退;皈依法,萨般若,得大总持门⒂;皈依僧,息诤论,同入和合海⒃。上来剃头受戒功德、无限殊胜良因,散周沙界⒄,和南圣众。」

  注释

  ①法教:佛法的教导。

  ②应器:正式僧侣的食器,即铁钵。有「应法」、「应受供养」、「应自己的食量而食」等含义。

  ③三恶道:依恶业可往来之处有三所,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又称三恶趣。

  ④涅槃门:进入涅槃城之门户。佛经称涅槃城是圣人居住的地方。

  ⑤正业:清净之「业」,脱离一切邪妄。净土宗以念佛为正业。

  ⑥般若智:即般若,梵文Prajna 的音译。是佛教所称到达彼岸的「六度」之一,意译为智慧。意思是通过佛教的特殊认识,或称特殊智慧,去达到涅槃之彼岸。

  ⑦天龙:诸天与神龙。「天」指「梵天」、「帝释」等。

  ⑧真宰:天为万物的主宰,故称真宰。文中似乎是泛指一切能主宰人间事物的力量,实即指伽蓝神而言。

  ⑨四恩:有两说。《心地观经》认为是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南宋道诚所著《释氏要览》

  认为是父母恩、师长恩、国王恩、施主恩。

  ⑩三有: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称之为「有」;三有指三界之生死。

  ⑾有情:指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即「众生」。

  ⑿种智:佛的智慧能知一切种种之法,名为一切种智,简称种智。

  ⒀摩诃萨:摩诃萨埵之略称。「摩诃」意译为「大」,萨埵意译为「心」,或译「众生」。合起来就是「大心」或「大众生」,是菩萨的通称。

  ⒁摩诃般若波罗蜜:梵文Mahaprajnaparamita 的音译,意译为「大智慧到彼岸」,六度之一。

  ⒂总持门:总持的意思是持善不失,持恶不使起。总持门即总持之法门。又作为密教的别名。

  ⒃和合海:僧众和合为一味,犹如海水一味;而僧众多,又如大海之深广,故称和合海。

  ⒄沙界:恒河沙一样的世界,比喻世界之广大。

  译文

  引请阇黎等到作梵阇黎念到「处世界如虚空」时,就打响手磬(即引磬),引导沙弥向戒师礼拜三拜,转身又向圣僧礼拜三拜。礼拜完毕後一边向大家作揖致意, 一边走出堂外,站在下手。戒师和二位阇黎在圣僧像前展坐具行三拜大礼,完了也出到堂外。堂司行者敲堂前钟三下,住持离开僧堂。大众随著下座,由首座带领到方丈室向住持礼拜祝贺。

  如果僧徒人数很多,方丈室容纳不下,住持应当到法堂上接受祝贺。客头行者还是预先安排好香烛、炉、瓶、屏风、椅子备用。首先是戒师和二阇黎行礼。初展坐具礼拜时说:「承蒙信任,差遣我们为沙弥授戒,我们勉强承担这一重任,终因人事生疏,有负重望,内心不胜惶恐之至。」住持答礼说:「沙弥剃头,有劳你们鼎力成全。」戒师和二阇黎再次展坐具致礼,只是说些嘘寒问暖的客气话,接著以坐具触地致礼三次,便成礼而退。

  其次是首座和一般僧众上前揷香,有的行展拜礼,有的以坐具触地致礼,有的免礼,随宜而定。再其次由侍者和住持的弟子们揷香,展坐具行三拜大礼,拜完不收坐具,致词道:「沙弥获得剃度,全寺上下同心欢庆,仰接尊严,我们心中都不胜欢欣雀跃之至。」又三拜,上前问候寒温,退下来再三拜,收起坐具。最後沙弥揷香,展坐具行三拜大礼,不收坐具,致词道:「托和尚的福,我们幸运地剃了头,具备了作一名正式僧人的完整形象,还穿上了庄严的袈裟,从此不受尘世的烦恼, 摆脱了情爱的束缚,内心不胜欣喜感激之至。」又三拜,上前说:「今天天气正合时令,虔诚祝愿堂头本师大和尚生活如意,健康多福。」退下来,又三拜,收起坐具。

  住持到各僧寮看望大家,答谢大家的祝贺礼拜:沙弥也一一到各寮舍行礼感谢。事後还是住在沙弥寮,等待他日登坛受戒。受戒後的谢戒词是:「某等荣幸地获得了完满的戒品,置身到正式僧侣的行列,以後要多蒙庇护关照,特此拜谢。」答词是:「你们早就获得佛的预言,注定要成为一名僧侣,如今受戒完满,有了充分的僧人资格,希望坚忍不拔地奉行佛的禁戒,大力支持和弘扬我们禅家的法门。」

  原典

  引请阇黎候作梵合黎举「处世界如虚空」时,即鸣手磬,引沙弥礼戒师三拜;转身礼圣僧三拜。毕,问讯出堂外下手立。戒师、二阇黎圣僧前大展三拜而出。堂司行者鸣堂前钟三下,住持出堂,大众下床,首座领众随诣方丈礼贺。

  如众多,住持当就法堂上受贺。客头行者仍预排列香烛、炉瓶、罘罳、椅子伺候。先戒师、二阇黎行礼,初展云:「蒙差授戒,勉强只承。人事荒疎,有淹尊重,下情不胜惶恐之至。」住持答云:「沙弥剃头,有劳神用。」再展敍寒温毕,触礼三拜。住持答一拜。

  次首座、大众进前揷香,或展、或触礼、或免。次侍者、小师揷香,大展三拜,不收坐具,进云:「沙弥得度,举众同欢,仰接尊严,下情不胜欣跃之至。」又三拜,进,敍寒温,退,三拜,收坐具。次沙弥揷香,大展三拜,不收坐具,进云:「某等叨圆顶相,幸挂田衣①,不受尘劳②,永离爱网③,下情不胜欣感之至。」又三拜,进云:「即日时令谨时,恭维堂头本师大和尚尊候起居多福。」退,三拜,收坐具。

  住持巡寮报礼,沙弥一一诣寮礼谢。只就沙弥寮安下,俟他时登坛受戒。

  谢戒词云:「某等获登戒品,滥厕僧伦,仰荷庇庥,特此拜谢。」答云:「宿承佛记①,僧戒圆成,坚忍受持,力扶宗教。」

  注释

  ①田衣:袈裟之别名。袈裟的形制竖横割截,不加缝缀,有似田畦,故名。

  ②尘劳:烦恼之异名。各种烦恼污秽真性,扰乱身心,故名。

  ③爱纲:比喻为情爱所束缚。

  ④佛记:佛之悬记,即佛之预言。

  解说

  沙弥一般是年龄未满二十岁,已出家未剃度的出家众。从沙弥自身来说,作沙弥是出家之道的第一阶段:从僧团来说,根据佛律有许多事比丘不许作,沙弥则可以代作,所以沙弥在僧团中有重要的作用,一般僧团都有一定数量的沙弥。

  僧团中对於剃度沙弥出家的人,有著资格的限制,综合起来说就是:最好能够具备《僧只律》所举的十德,至少也不能缺少两个条件,即具有十年以上的比丘戒腊,又能通解二部律典。这种剃度沙弥的比丘叫做剃度师,又叫戒师或戒和尚。

  除了戒师之外,剃度沙弥出家还要有教授阿阇黎。其中又分为用梵语作礼赞的作梵阇黎和打磬导引仪式进行的引请阇黎。戒师和教授阿阇黎合称为「二师」请了「二师」,又徵得了僧团的同意,就可以开始进行剃度沙弥的仪式。仪式很隆重,因为仪式虽是一种形式的表现,但却由於形式的表现,能够影响到心理的转变。就是说沙弥经此一仪式,自己感到自己的确已是僧众的一员,是佛陀的弟子,有一种献身於佛的光荣感,也有了必须严守佛戒的责任心。

  仪式的主要内容依次是:脱去俗衣,换上僧装,剃除头发,受三归依、五戒,最後受沙弥十戒。五戒是基本的禁戒,自古至今,一般出家人都应做到,而且也是做得到的。十戒却是较高较全面的要求,由於时代不同的缘故,现在有些戒条已行不通,必须灵活对待。

  下面即以不捉金银钱宝戒为例,略作说明。

  追求物质享受,追求财富,这本来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受这欲望的驱使,人反而变成物的奴隶。佛教追求灵魂的解脱,所以要摆脱财富之累,在戒律中定出了不蓄积财富,乃至以为捉持了财富都是犯戒的条文。在佛祖看来,定出这一条戒律,等於为出家弟子们解除了一条可怕的链索。

  反对出家人接触财富,把财富置於无用之地,在佛教初创的时候,还是可以做到的。

  那时社会还比较落後,货币的作用有限。出家人的生活尤为质朴,日中一食,是沿门托鉢而得:树下一宿, 是随处可求的安身之所。衣服也容易觅得,最简单的办法是拾取死者或送丧者弃置不用的衣服,化为己用。衣食住行的问题解决了,对财富的确可以视为身外之物,加以鄙弃。

  但是社会一天天发展,代表著财富的金银钱宝,作为物质交换的媒介,渐渐变成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乃至不可须臾分离的东西。僧人生活的必需品,即衣、食、卧具、汤药,一般已不能从施主直接取得,而要通过金银钱宝去交换而得。因此之故,禁捉金银钱宝的戒条,不得不要作一些变通。起初的变通办法是「说净」,即另请一位俗人为「净主」,凡是收受了银钱货币,便说是为那位俗人代收的,是那位净主的,而不是我自己的。这样一说,便可以收下了,不算犯戒了。到了现代,这一禁戒更加放宽,只要有正当的理由,僧人便可收受私出入银钱货币,连「说净」手续都免去了。

  由上面这一例子,可以说明佛的戒律必须随时代而修正。僧人们对於佛戒,重要的是领会其精神实质,必须严格遵循戒律的基本精神,对於某些具体条文,则可以根据时代特点而灵活运用。当然,这种灵活,也只能由僧团制定统一的标准,作为个人来说,仍然必须严格按照佛律和教规、寺规行事。

  僧众登坛受戒的做法

  登坛受戒

  译文

  前世、现世、来世的三世一切诸佛,都强调出家才能修成佛法大道。历代承传禅法奥秘的祖师也都是僧侣,原因是只有严格奉行戒律,才能真正弘扬佛法,作一切人和一切有生命之物的典范。所以参禅问道,首先要受戒持戒,如果不通过戒律的修持做到不犯过失,防止非法的言行,怎么能够成佛作祖呢?登坛受戒之前,应该预备比丘僧穿的三衣,即所谓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以及食器和其他乾净的新衣服。如果没有新衣,把旧衣洗乾净收拾整齐也可以。入坛受戒的时候,要一心专注,切不可分心想别的事情。做一名正式僧人,外形上像佛,行事上遵循佛的教诫和律条,生活上享受到与佛一样的待遇,这不是一件小事,岂可随随便便掉以轻心?如果有人受戒时衣物食器不是自备,而是借用的,即使登坛履行了受戒仪式,却不能真正获得戒品。

  如果不曾受戒,一辈子都是无戒之人,表面上入了空门,实际上学不到佛法,只是白白消耗施主施舍的财物而已。

  受戒的过程,先受了小乘的声闻戒,进而应该受大乘的菩萨戒,这是学佛修道循序渐进的道理。

  原典

  登坛受戒三世诸佛皆日出家成道,历代祖师传佛心印尽是沙门,盖以严净毗尼①、方能弘范三界。然则参禅问道,戒律为先,若不离过防非,何以成佛作祖?受戒之法,应备三衣②鉢具③并新净衣物,如无新者浣染令净。入坛受戒,一心专注,惧勿异缘④。像佛形仪,具佛戒律,得佛受用,此非小事,岂可轻心?若借借衣鉢,虽登坛受戒,并不得戒。若不曾受,一生为无戒之人,滥厕空门、虚清信施。

  既受声闻戒⑤,应受菩萨戒⑥,此入法之渐也。

  注释

  ①毗尼:又译作毘奈耶,即律藏的梵名。

  ②三衣:指正式僧侣穿的九条衣(僧伽梨)、七条衣(郁多罗僧)、五条衣(安陀会),常用若干条布纵横交错缝制而成,图案呈田字形。

  ③鉢具:即比丘僧吃饭用的食器。

  ④异缘:指做事不专心,心中有杂念。

  ⑤声闻戒:似指小乘戒律。声闻指只能遵照佛的说教修行,并唯以达到自身解脱为目的的出家者。

  ⑥菩萨戒:大乘菩萨僧的戒律:主要内容有十重禁四十八轻戒,其依据是《梵网经》

  解说

  佛教界有一种说法,叫做「学禅的可以不拘小节,学律的事事都得谨慎。」那意思好像是说禅宗对戒律是不很重视的。其实这说法并不准确。至少在百丈怀海改革教规之後,特别是元代《勅修清规》颁行之後,禅宗就已把受戒持戒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节强调「只有严格奉行戒律,才能真正弘扬佛法」,便是明证。

  这一节还强调了受戒时不但要重视形式,还要全身心的投入,即要一心专注,切不可分心想别的事情。又说受戒时衣物必须自备,使用借来的衣物参加受戒仪式, 不能真正获得戒品。这也是强调要以虔敬的心情对待戒律。凡此都说明禅僧切不可藉口「禅在自心。」而轻视戒律、不守戒律。

  游方参请的仪规

  云游参学

  译文

  如要云游四方参学请益,先得禀告师长,经同意後就拜别师长,找一个向所佩服的有道老前辈处,请求容留,并就在该寺挂单寄寓。(根据佛律的规定,比丘僧在讲求佛法,同时又有食物供应的地方可以住下来,在讲求佛法,但食粮缺乏的地方也可以住下来,而在不按佛法办事只是衣食充足处却不应该留住。)关於投依他寺求参学请益的具体做法,《古清规》规定:首先到知客寮拜访,其次到堂司挂单,待到维那把你在禅堂的座位单及经案送来後,再到侍者寮烦侍者报告请示住持,经同意後到方丈室拜谒住持。

  现代游方僧人挂搭,初到一寺,先安顿在旦过寮,推举一位熟悉丛林规矩、办事能力强的人作参头,率领众人到客司, 穿戴整齐排列在门口右边,对知客说:「暂到寺裏的游方僧人前来拜访。」知客当即把大家接入屋内,参头说:「祝愿知宾尊长禅师生活如意多福。我们早就钦仰您的高尚道德,现在得以瞻仰尊严,私心不胜感激之至。」知客答道:「也是我们山门的荣幸,荷蒙诸位远道光临。」作揖请坐、烧香,请吃茶,并粗略地问一下游方僧来历。

  至此,游方僧们就起身感谢招待吃茶的盛情,告辞回旦过寮。

  知客随即到旦过寮回礼。参头接入,大家互相作揖致意。知客致词说:「祝愿诸位尊长禅师生活如意多福。刚才承诸位屈尊光临,特此拜谢,私心不胜感激之至。」答词是:「我们礼应拜谒看望您的,怎敢劳动您不辞辛苦屈尊光临?」接著参头独自把知客送出门。

  如果想礼拜住持,那就等放参後到侍者寮拜访侍者,礼节与拜访知客相同。礼毕,游方僧起身禀告说:「我们特来礼拜和尚,有劳侍者通报一声。」侍者作揖请大家再坐下来,详细询问来由,或者问明白诸位游方僧在本寺的乡亲、同学、办事後,说道:「请各位暂且回临时安顿的住处,容我向住持通报。」随即到方丈室请示住持,如果住持同意接见,第二天早晨鸣钟,侍者命客头行者报知游方僧前往方丈室拜见住持。倘若住持未有空暇与游方僧见面,侍者应连夜打著灯笼到游方僧歇息处答礼,婉转以好言安慰大家。

  拜见住持的礼节是:早上吃罢粥,参头带领众人到住持寝堂,恭候住持出来。侍者接入堂内,参头进前说:「请和尚结跏趺坐。」然後转身在住持左手边揷香,退身同诸游方僧一起展拜。初展坐具时说:「我们久闻和尚的道德风范,今天得见尊颜,私衷不胜欣喜雀跃之至。」第二次展坐具时说:『今天天气正合时令,祝愿堂头大和尚生活如意多福。」说完以坐具三次触地表示礼拜。如果是住持入室弟子的同学,则说:「久承您的恩泽和庇护。」并且另行揷香行礼。礼毕就座,侍者烧香,大家吃茶。住持询问各人的乡里、名字及在何处坐夏,大家都要据实回答,不可多话。答完起身到炉前致谢说: 「我们十分荣幸地承蒙您屈尊接见,特此拜谢。」住持把大家送出,参头说:「和尚尊重。」随即到侍者寮向侍者致谢道:「有烦您大力支持,特此拜谢。」

  回到旦过寮外,在下手站成一排,等候住持回礼。住持一到,大家一齐作揖致礼,接入寮中,致词道:「祝愿堂头大和尚生活如意多福,我们刚才前往谒见礼拜是自己的本分,没想到和尚屈尊前来回礼,内心不胜感激之至。」住持说:「居住条件不好,诚恳希望多多谅解,并留下来共同弘道。」大家把住持送出,参头转至上手把侍者接入,与大家向侍者作揖致礼,说道:「祝愿高侍禅师道体健康多福。我们礼应到贵寮拜访,反而烦您屈尊降临,内心不胜感激之至。」侍者说:「我们寺院很荣幸,荷蒙诸位远道降临,因为琐事缠身,迟至现在才前来答谢,实在惭愧得很。」

  原典

  游方①参请②

  禀辞师长,慕有道尊宿处依栖求挂搭。(准律云:比丘有法有食处应住,有法无食处亦应住,无法有食处不应住。)《古规》:首到客司相看,次往堂司挂搭,送单位③、经案定,然後到侍司通覆,诣方丈礼拜。

  今时游方挂搭,初到旦过④,推熟於丛林能事者一人为参头,领众到客司,具威仪列门首右,白云:「暂到相看。」知客即接入,词云:「即日恭惟知宾尊长禅师尊候起居多福。久钦道誉,获奉瞻际,下情不胜感激之至。」答云:「山门多幸,特荷远临。」揖坐,烧香,吃茶,略询来历,即起谢茶,归旦过。

  知客寻往回礼。参头接入,普同问讯。知客词云:「移刻恭惟诸位尊长禅师尊候起居多福。适承降重,特此拜谢,下情不胜感激之至。」答云:「礼合拜看,何勤降重?」参头自送出门。

  若欲礼拜住持,则放参後诣侍司相看,如前礼。起身禀云:「某等特来礼拜和尚,敢劳侍者通覆。」侍者揖再坐,详询来由,或乡人、法眷、办事分明,侍者云: 「且回安下处,容某通覆。」即上方丈咨覆。如允,次早钟鸣,侍者令客头报相看。如未暇,侍者挑灯诣安下处报礼,善言安慰。

  相看之礼,粥罢,参头领众诣寝堂,候住持出,侍者接入,参头进前云:「请和尚趺坐。」转身左手揷香,退身同众初展云:「某等久闻道风,此日获奉尊颜,下情不胜喜跃之至。」再展云:「即日时令谨时,恭惟堂头大和尚尊候起居多福。」触礼三拜。如入室弟子法眷,则云:「久承慈癊。」别揷香行礼。就座,侍者烧香,吃茶。住持问乡里、名讳及夏在何处,各须实答,不可多语。起身炉前谢云:「重承降接,特此拜谢。」住持送出,参头云:「和尚尊重。」随至侍司致谢云:「有烦神用,特此拜谢。」归旦过外,下手排立,候住持回礼,同问讯接入,词云:「移刻恭惟堂头大和尚尊候起居多福,某等适来分合礼拜,过蒙降重,下情不胜感激之至。」住持云:「安下不便,幸望欵留。」众送出,参头转上手接侍者入,同众问讯云:「移刻恭维高侍禅师道体起居多福。礼合诣寮拜看,返辱降重,下情不胜感激之至。」侍者云:「山门多幸,特荷远临,报谢稽迟,下情多愧。」

  注释

  ①游方:指僧人云游四方。又称行脚。

  ②参请:参学请益。

  ③单位:禅堂中贴著自己名单的座位。

  ④旦过:旦过寮的简称。禅林中供行脚僧宿泊处称为旦过寮,取住一宿第二天即去之义。

  译文

  如今游方僧人大多不入旦过寮,每到一处,就访寻同乡头首,并住进其寮舍,自古以来的老规炬逐渐被人遗忘了。住持遇到名声很大的僧人前来拜访,亲自送他至客位,并就在客位回礼。一般年资高的僧人前来拜访,就在法堂西半边迎候住持回礼,并要劝阻他不必如此屈尊降临。而径山、阿育王、天童、灵隐、光孝等五大名山禅林的住持,对来拜访者则不予回礼。早粥与午餐之间请用点心,当晚特地备汤招待,游方僧们披衣赴席。住持接入僧堂,在炉前互相寒喧,然後就座。侍者烧香,揖请用汤。暍完汤,客人起身至炉前致谢。

  须用两展三礼的礼节。接著脱掉外衣,就座用晚餐。如果住持不得空,请头首代为陪客时,头首必须亲自起身烧香。住持亲自陪伴用汤,乃是最周到的礼节。

  第二天早上吃罢粥後请茶,参头带领众人排队站在住持寝堂前,等候住持一到,就快步上前作揖致礼, 说:「一夜来我们都在心中祝愿堂头和尚生活如意多福。我们承蒙厚爱,邀来至此,内心不胜感激之至。」入座後,侍者烧香,大家吃茶,然後起身到炉前两展三礼谢茶。初展坐具时说:「我们承蒙招待茶点,特此拜谢。内心不胜感激之至。」第二次展坐具时说:「今天天气正合时令,祝愿堂头和尚生活如意多福。「退身以坐具三触地表示礼拜,住持送出两三步。

  如果要求挂搭寓居此寺,当此之时,参头应该带领众游方僧,转回身来,至住持前禀告道:「我们深感生死是人世头等大事,谁也无法回避迅速到来的死亡。久闻和尚道德高尚,特来依附。恳望大发慈悲收下我们。」禀告完後,不等住持表示意见,就大家都用坐具触地一拜,说:「谢和尚让我们挂搭。」首先应当让参头得到挂搭,其他人可以不限时间和处所,寻找适当的机会,以适当的方式请求住持允准留住。方丈室中为住持服务的人不得呵斥禁止。如果住持同意了,依旧以坐具触地一拜,求住持写一个帖子到侍者寮登记名字上册,说:「刚才得到方丈指示,现在来贵寮附名。」侍者按次序先後一一发榜给堂司,维那接榜後令行者请新来挂搭的僧侣喝茶,喝完交出度牒登记在床历上(详细情况在「大挂搭归堂」一节介绍),等候送归僧堂。有的人有事要离寺,必须遵守僧堂制度,过半个月後才准请假。古话说:「请假游览名山者,一般以半月为期。过期即取消寺籍,想归寺者必须重新挂搭,并依旧遵守僧堂制度。」但是因为师长、父母疾病、丧事而请假者不受这一规定所限。

  附注:凡是禅林,寝堂中必定设置学者参学时供师家坐的椅子,以示尊重师道。新到的云游僧拜访住持,住持应当居中而坐,让新到者揷香展坐具礼拜。新到者侧坐接受敬茶,礼仪上倒无妨碍。现在北方还是实行这种规矩。但近来一些新人丛林的沙弥,刚刚获得剃度成为一名僧众,便与名寺住持及禅林老前辈平起平坐,认为这是正常现象。积久变成习惯,成为丛林一大弊端。甚至於越分犯上,招致外侮,师道荡然不存。徒不知能尊敬师长,就等於尊重佛法:尊重佛法,则丛林制度严肃,力量强大。比如西域佛寺中的诸位师长,其徒众把他们看得像君、父那样尊贵,崇奉惟恐不及。这可成为我们效法的榜样。

  原典

  今游方者多不入旦过,到处辄寻乡曲头首寮舍安泊,古礼渐至无闻。住持遇名胜相看,就送客位回礼。上座①相看,就法堂下间迎侍住持回礼,免烦降重。而五山②大方,别不回礼。牛斋请点心,当晚特为汤,披衣赴。住持接入,炉前通寒温,就坐。侍者烧香,揖汤。汤罢,起就炉前谢汤。须两展三礼。抽衣就坐药石。如住持不暇,请头首代相陪时,当自起烧香。住持自伴汤,乃尽礼也。

  次日粥罢请茶,参头领众排立寝堂前,候住持至,即趋前问讯云:「经宿恭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某等重承宠呼,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入座,侍者烧香,吃茶,起至炉前两展三礼谢茶。初展云:「某等重承煎点,特此拜谢。

  下情不胜感激之至。一再展云:「即日时令谨时,恭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退身触礼三拜,住持送出两三步。

  如求挂搭,参头领众回身进住持前禀云:「某等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久闻道风,特来依附。伏望慈悲收录。」禀讫,不伺允否,即普触礼一拜云:「谢和尚挂搭。」当先挂搭参头,其余不拘早晚、不择处所,各知进退,伺候住持求住。

  方丈近事人毋得呵禁。如允,仍触礼一拜,就求帖子到侍司附名,云:「适奉方丈慈旨,今就上寮附名。」侍者次第发榜头下堂司。维那令行者请新到吃茶。

  毕,出度牒上床历(详具大挂搭归堂),候送归堂。或有故出入,须守堂仪,半月方可请假。古云:请假游山者,常将半月期。过期重挂搭,依旧守堂仪,如迫师长、父母疾病丧死者,不在此限。

  凡寝堂中必设参椅③,示尊师道也。新到相看,住持当居中位,令其揷香展礼。侧坐受茶,於礼无损。今北方犹行之。近时新学沙弥才方入众,便与大方宿德分座抗礼,视为故常。循习成弊,至於猎等犯分,以启外侮,师道荡然。

  能尊师则算法,尊法则丛林纪纲振矣。若西域诸师,其徒奉之犹君父之尊,惟恐不及,可为法也。

  注释

  ①上座:有多种含义,此处指禅林各寮的首座,又作为禅林中对禅众的敬称。

  ②五山:南宋时禅林仿印度五大名山之意,创中国佛教禅林五大名山之说,㈠为杭州径山兴圣万寿寺,㈡为宁波阿育王山鄮峰广利寺,㈢为宁波太白山天童景德寺,㈣为杭州此山景德灵隐寺,㈤为杭州南山净慈报恩光孝寺。这五山都属於临济宗。元文宗时把金陵天界龙翔集庆寺定为五山之冠,明代依然如此。

  ③参椅:学者参问时师家坐的椅子。其形制一般是脚木交叉可以折叠式。

  解说

  游方参请是僧侣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艰辛的云游生活(长途跋涉,食宿条件常常很差)磨练自己,消除贪图逸乐的思想,增强修道的意志和信念。二是拜访名师,参学请益,提高佛学修养。三是游览名山,获得人们崇敬的菩萨(如峨眉山的普贤、五台山的文殊、普陀山的观音、九华山的地藏王)的庇佑。禅僧们经过一段游方参请生活後,一般都能达到三个预期的目标,宗教修养水平获得很大提高。

  现代佛教界仍有游方参请的作法。但交通条件比古代好多了,可以乘火车、汽车、飞机,不必步行跋涉了。所以通过游方得到磨练的意义减少,观摩、问学、开眼界、进行文化学术交流的性质加强了。但总的来说,游方参请仍是提高僧人宗教修养水平的有效形式。

  坐禅的仪规

  坐禅

  译文

  每天吃完早粥,堂司行者先请示首座,在僧堂前和众寮前都挂出坐禅牌通知全体僧众,同时命供头行者在僧堂内装香、点灯,做好有关准备工作。至时先打众寮之前的云板一声,大众都到僧堂面向裏头坐下。等到普通僧众都到齐了,报告各位头首,第二次打响云板,等候头首们入僧堂。过一会儿第三次打响云板,副寮将各僧寮的门都关起来。这时再先後打响首座寮前板三声,第一声首座出门,第二声大约走到半路,第三声入僧堂,先到圣僧像前烧香,接著巡堂,从南半部到北半部走一图,然後回到自己坐禅的位置上就座。再接下来通报住持,打响方丈板三声。住持入僧堂,也是烧香、巡堂,走法是从北半部向南半部绕一圈,便归自己坐禅之位坐定。

  开始坐禅後,要过较长时间僧众才可以一个个起身到僧堂外稍事休息。起身时要看看自己前后左右的情况,如果自己上下手有人先出去了,就要忍耐一会儿等他们回来了再离僧堂,以免造成一整排的坐位都空空的。如果有人把坐位的敷设物留下,人却走掉了:或者暂时来随众坐一会儿禅,不久便留袈裟在坐位上,自己跑到外面玩耍作乐,都应当查明给予惩罚。

  坐禅期间出入僧堂的规矩是,头首和大众都从出入板旁边往来,只有前堂首座一人准许从住持前面出入。堂司行者等到开饭时间到,按顺序逐一请示首座宣布放禅。放禅时转从圣僧像後右边出门。行者撑起门帘,摘下坐禅牌,轻轻摇动出声。住持、头首出堂时,堂司行者侧立在门右边伺候,并作揖致礼。

  在寺院遇到有迎接宾客、祈祷、集体劳动、看诵经文、追送亡故等任务,以及逢上僧人剃头、洗衣的固定时间,则不坐禅,也不坐参。但晚参之後坐禅如常,住持、首座也照样巡堂。堂中有一面值堂牌,写著轮流在僧堂值班的顺序,并且两面都刻有「轮次直堂,周而复始」八个大字,下面有住山僧的签押。其顺序是按照坐禅位置,也就是按照各人的资格高低循环往复地轮流。值堂人在每天五更钟的最後一声敲过後交代给下一个值堂人。值堂人要整天看守僧堂。如果有人要在僧堂开柜、揷单、下鉢、抽去座位上的铺设物离寺,都要预先告知值堂人。直到放参钟敲响时,把僧堂暂时交付圣僧侍者看管。到了晚上,则众僧都在僧堂守著自己的坐禅位置了。值堂牌则要到第二天早上移交给下一位值堂人。

  近年来值堂人有成群的伙伴相陪,大家分发果子,乱吐果核,聚谈戏笑,习以为常,恼乱禅寂。对此住持、首座要严加禁戒,对违犯告诫者要给予处罚。

  原典

  坐禅

  每日粥罢,堂司行者先覆首座,僧堂前、众寮前俱挂坐禅牌报众,令供头僧堂内装香、点灯。先鸣众寮前板一声,大众归堂向裹坐,次第俱集。覆众头首,鸣板第二声,候入堂;少缓鸣板第三声,副寮闭众寮门。鸣首座寮前板三声,初声出门,二声约到半途,三声入堂。首座圣僧前烧香、巡堂,自下间至上间一匝,就归被位坐。次覆住持,鸣方丈板三声,住持入堂,烧香、巡堂,自上间至下间一匝,归位坐定。

  久之,僧众方可次第起身抽解①,又须看上下肩起止急缓,免见成连单位空缺。或有留被在堂,不随众者;或有暂来随众,留袈裟在被位於外放逸者,皆当检举惩罚。

  头首、大众并从出入板往来,唯前堂首座许从住持前出入。堂司行者候斋,次第覆首座,放禅转从圣僧後右出。撑帘下牌,轻撼作声。住持、头首出堂,堂司行者右边侧立,伺候、问讯。

  或山门有迎接、祈祷、普请、看诵,送亡及众寮净发②、洗衣,则不坐禅,亦不坐参。参後③坐禅如常。住持、首座仍巡堂。堂中有直堂牌,刻云:「轮次直堂, 周而复始。」住山押,两面刻。照依被位资次,每日五更钟绝後交下次人。终日看守。或有开柜、揷单、下鉢、抽被④者,皆当白直堂人知。至放参钟鸣时交付圣僧侍者看管,至晚则众僧皆守被位矣。牌则在次早交过。

  近时直堂成群相陪,分俵果核,聚谈戏笑,习以为常,恼乱禅寂⑤。住持、首座力戒,违者示罚。

  注释

  ①抽解:坐禅中间出僧堂稍事休息,或者新挂搭之人归寮安息,都叫做抽解。

  ②净发:指僧人剃头。禅林中僧人每半月剃头一次,成为制度。

  ③参後:晚参或放参之後。

  ④抽被:抽去坐禅时坐席上的敷设物。似乎又可借指离寺,与「抽单」意思相同。

  ⑤禅寂:坐禅时摒除杂念,在静寂中思虑佛义,这种境界称为「禅寂」。

  坐禅的技术要点

  修习禅定的要点

  译文

  说到学习佛教的智慧,富有觉悟的修道人总是树立极大的慈悲思想,发下宏大的誓愿,认真修习禅定,发誓度脱众生,而不是只求自己一身得到解脱。修习禅定的要点是,忘却世间的一切,停止一切思想活动,使身和心交融无别,共同处在脱离一切俗物的自由自在的心境中。要做到动与静完全一致,毫无差别,还要掌握饮食的质和量,调节好睡眠的时间和深浅,在闲静的处所厚厚地铺一层坐垫,结跏趺坐,也可以采取半跏趺的姿式,把左掌轻轻按在右掌上,两手的大拇指互相顶住,端端正正地坐著,使得两耳分别对著两肩,鼻子正对著脐眼,舌尖顶著上腭,牙齿紧合著嘴唇。眼睛要微微张开,以免昏沈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入定,起的作用最大。

  古代修习禅定的高僧坐禅时眼睛一般总是开著的。法云、圆通两位禅师最瞧不起闭目坐禅的人,骂他们为黑山鬼窟,这裏面是深有道理的。坐禅时世间一切善恶都不要考虑。一有忆念,就会觉察到事情的善恶,经常有是非、善恶的判断,就不能进入息虑疑心的定境。

  只有做到精神不昏不散,万年一念, 思想才能处在似有似无、似断似续的朦胧境界中,这是坐禅的关键所在。

  坐禅是使人身体平安、心情快乐的修行方法,但许多人却因坐禅而导致了疾病,这是由於他们没有掌握要领。若能得其要领,则自然身体轻松安乐,精神爽利愉陕,能够依靠神寂的力量经常体会到佛法的妙处,做到寤寐一致,生死无二。只要诚心诚意地照此去做,必然能有大收获,我们说的决不是骗人的话。怕只怕你的道行高了,魔障也更猖狂了,因而出现多种多样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能不被邪恶的假相所迷惑,一心一意思虑和体会佛法的真实性质,则无论碰到怎样的情况都不能阻碍你修习大道。例如《楞严经》、《天台止观》、《圭峰修证仪》等经典, 就都阐明了恶魔的一切作为皆因人心的虚妄而起,而不是外在实有的东西。修行人禅定和智慧的修养高了,恶魔的障碍自然就消失了。

  如果想从禅定的境界恢复到平常的状况,应该慢慢地活动身体,安详地起来,动作不能突兀猛烈。由禅定恢复常态後,要经常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手段,保持禅定的力量。各种修行方法中,禅定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不安於禅寂、澄清思虑,那么就会辗转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到处一片茫然。这就好比在静水中探取明珠容易,在翻滚涌动的浪涛中取珠殊难的道理。心情湛然不动,像澄澈的静水一样,那么清净的佛性自然就可发现了。所以《圆觉经》说:「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坐。」《法华经》说:「在於閒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可见超凡超圣,都必须借助静虑的条件:坐著站著就悄然涅槃化去,也要靠禅定的力量。一辈子努力修禅,尚恐虚抛岁月,得不到正果,何况迁延时日,不修禅定,要如何能够消除罪业呢?希望各位禅友,多多记取《圆觉经》等经典的教导。认真习禅,自利、利他,同成菩提佛果。

  原典

  坐禅仪

  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味,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①,动静无问,量其饮食,调其睡眠,於閒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跌,以左掌安右掌上,两大拇指相拄,正身端正,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拄上腭,唇齿相著。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若得禅定,其力最胜。

  古习定②高僧坐常开目。法云③、圆通④禅师呵人闭目坐禅,谓黑山鬼窟,有深旨矣。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⑤起即觉⑥,常觉不昧。不昏不散,万年一念,非断非常⑦,此坐禅之要术也。

  坐禅乃安乐⑧法门,而人多致疾者,盖不得其要。得其要则自然四大⑨轻安,精神爽利,法味⑩资神寂而常照。寤寐一致,生死一如。但办肯心,必不相赚。然恐道高魔盛,逆顺万端。若能正念⑾,现前一切不能留碍。如《楞严经》⑿、《天台止观》⒀、《圭峰修证仪》⒁具明魔事⒂皆自心生,非由外有。

  定、慧力胜,魔障⒃自消矣。

  若欲出定,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後,常作方便⒄,护持定力。诸修行中,禅定为最。若不安禅⒅静虑,三界流转⒆,触境茫然。所以道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⒇澄清,心珠(21)自现。故《圆觉经》(22)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法华经》(23) 云:「在於閒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是知超凡超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一生取办,尚恐蹉跎,况乃迁延,将何敌业(24)。幸诸禅友,三复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觉。

  注释

  ①一如:不二不异,无分无别,即佛教所称的真理,又名「真如」。

  ②定:指禅定。通过精勤修习而使心定止於专一境界。

  ③法云:金代末年的禅僧,浙江临海人,俗姓刘,初出家於山西洪洞,受学於广化,参叩禅法於韶山,後住持南阳崇胜观音院,又造灵山报恩寺。

  ④圆通:古代禅师,事迹不详。

  ⑤念:指记忆。

  ⑥觉:有「觉悟」和「觉察」两义。此处指觉察,即察知恶事。

  ⑦非断非常:断指时间上连续,常指连续不断。非断非常指一种似连续非连续的朦胧境界。

  ⑧安乐:身体平安,心情快乐。

  ⑨四大:一指地、水、火、风,即佛教认为构成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二指组成人的身体的发毛爪齿、皮肉筋骨、涕涶精血等物质。

  ⑩法味:仔细体会佛教妙法而心生快乐,这种妙法的滋味称为法味。

  ⑾正念:抛弃邪妄的表象,只考虑和体会佛法的真实性质,称为正念。

  ⑿楞严经:佛经名,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等。共十卷,为唐代般刺密帝译。本经阐明「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之理,并解说

  三摩提之法与菩萨之阶次。楞严经乃是开示修禅、耳根圆通、五蕴魔境等禅法要义之经典。

  ⒀天台止观:指天台宗的基本典籍《摩诃止观》,为天台宗始祖智(左“豈”右“頁”)所著,主要述说修习圆顿止观法门的方法与效果。

  ⒁圭峰修证仪:华严宗五祖宗密禅师住长安终南山圭峰,称为圭峰禅师。其所著论修行证悟佛法仪规的书称为《圭峰修证仪》。

  ⒂魔事:恶魔所作的事情。

  ⒃魔障:恶魔的障碍,梵语称为魔罗Mara。

  ⒄方便:佛教术语,指灵活、巧妙的手段。

  ⒅安禅:坐禅进入无思无虑、无知无觉的精神状态。

  ⒆三界流转: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轮回受苦。

  ⒇定水:譬喻定心湛然,像静止的水面那样澄澈。

  (21)心珠:心性清净,有如明珠。

  (22)圆觉经: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罗译,是唐、宋、明以来华严宗、天台宗、禅宗盛行讲习的基本典籍之一。

  (23)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主要说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实、指归净土的思想,宣扬济世精神,是天台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其<普门品>主要宣说观音菩萨的普门示现,为信仰观音菩萨者特别推重。

  (24)敌业:「敌」有抵抗、抵消的含义。「敌业」犹如说抵抗或抵消罪业。

  解说

  坐禅是禅林宗教生活的主要内容。本书安排了两节篇幅敍述有关坐禅的情况。其中第三章第四节讲的是坐禅的仪规,包括入僧堂坐禅的时间、次序、坐禅过程中出入僧堂的办法,休息、吃饭都作了明确规定。从中可以看到,整个坐禅的活动是严肃、单调、沉闷的。

  但是对於在禅寂中体会到禅悦的禅客来说,那又是身心愉快的一种享受。关键在於能否正确理解坐禅的意义,以及能否正确掌握坐禅的技术要领。所以第三章第五节就这两点作了专门的详细的阐述。学习坐禅的人,一定要体会精神,把握要点否则就可能会如书中所说,因坐禅而导致了疾病。这就像气功是可以健身的,但有些人方法不对,练气功练得走火入魔,反而把身体搞垮了一样。

  有一些外国的研究者,认为中国的禅已被迷信所窒息而衰微了,也就是在中国已不再有禅了。如果把这话理解为现代中国佛教界禅已不如古代之盛,那它是对的。但中国佛教禅的传统并没有消亡,有不少寺院,仍设有禅堂,寺中的坐禅活动依然如仪进行。例如民国年间江苏镇江的金山寺,便有很标准的禅堂和很严格的习禅生活。近几年来,人们重新认识到禅的价值,想了解禅和学习禅的人又多了起来。那么应如何安排坐禅活动、如何掌握习禅要领呢?本书这两节内容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些借鉴。

  坐参的仪规

  坐参

  注释

  上午吃过斋饭後,堂司行者禀过首座,在僧堂和众寮前各挂出坐参的牌示。黄昏时,在僧堂内装上香、点上灯,并敲响众寮之前的云板。听到第一声响,大众进入僧堂:第二声响时首座以下的头首入僧堂,第三声时, 首座才入堂。(不必敲首座寮前板。若是大坐参,就要敲首座寮前板三声。)这时就去禀告住持,打响方丈板,与坐禅时的情况相同。有的地方坐参时僧众不披袈裟,这是不符合教规的。

  堂司行者等到晚粥熟了,禀告首座,首座就宣布放参。说完从圣僧像後右边走出,取下坐参牌,敲堂前钟三下。僧众们都归至自己位置上,互相合掌致敬。接著住持、头首按次序走出僧堂。其时大众都从位置上起来,向外移动半个坐位的距离,目送住持、头首出堂。

  前辈、住持、头首也与大众一样,回到众寮用晚餐。

  追溯坐参、放参名称的由来,那是因为古时候僧众每晚都必须参拜住持,求其开示法要,故尔首座率领大众齐集僧堂门前,坐等鼓响就入堂参请,所以叫做「坐参」。而宋代汾州太平寺的善昭禅师,因为考虑到天气太冷,为了照顾僧众,就免除了徒众冬天晚参的仪式,於是便有了「放参」的说法。

  原典

  坐参

  斋罢,堂司行者覆首座、僧堂、众寮前各挂坐参牌。将晡时,借堂内装香、点灯,鸣众寮前板。先一声大众入堂,二声以次头首入,三声首座入。(不鸣首座寮前板。若大坐参时即鸣三下。)却覆住持,鸣方丈板,与坐禅同。有处不披袈裟,非法也。

  堂司行者候晚粥熟,覆首座云:「放参。」转圣僧後右出,下牌、鸣堂前钟三下。众就位,普同和南。住持、头首次第出堂。众下床,各出半单。前辈、住持、头首亦同归众寮药石。

  盖古者每晚必参住持以求开示,故率众齐集,坐待鼓鸣而往参之,名曰坐参。因汾州地寒,昭公①罢之,遂有放参之说。

  注释

  ①昭公:宋代禅师善昭,俗姓俞,太原人。住汾州(今山西汾阳)太平寺太子禅院,三十年说法不倦。

  德高望重,天下道俗仰幕恭敬之,不称其名,而称为汾洲禅师,後世尊称为昭公。

  解说

  在<住持章>中,也有「晚参」、「小参」及「当晚小参」诸节,那是讲住持接受僧众参请的情形,重点是讲住持应如何行事。这一节「坐参」,则是讲禅林僧众日常参拜住持求其指示法要的情形,重点在於诸执事与一般僧众的行事。

  参学这种形式,是禅林中进行佛教教育的好方式。在参学过程中,固然主要是住持演讲禅理,用各种方法启发後学:但是僧众也可通过回答问题甚至提问的方法,阐述己见,共同探讨佛法奥义。所以这样的「坐参」常能收到切磋琢磨,教学相长的效果。

  另外,「坐参」又是体现禅林礼法的重要形式,所以雍雍穆穆,尊卑有序,进退井然。

  文中特别提到某些地方坐参时不披袈裟的现象,批评那是不合礼法的。这正是强调坐参的严肃性,应该用十分庄敬的态度对待。

  全寺上下集体劳动的规定

  普请

  译文

  实行全寺上下集体劳动的制度,旨在贯彻不分职务和地位高低,大家平等出力的精神。

  凡是有禅徒集体居住的处所,遇到一定要依靠众人力量才能办成的事情,先由库司向住持禀告,然後命行者传话给首座和维那,分付堂司行者挂出普请牌通知大众,并在牌上贴一张小纸片,上面写明劳动的时间、地点。至时用木鱼或鼓声通知大家。大家闻声後各拿一块垫肩绊膊搭在左臂上,奔赴指定地点作务。除了看守寮舍、轮值僧堂和年老、有病者外,都应该一齐参加集体劳动。要牢记怀海祖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古训。

  原典

  普请普请之法,盖上下均力也。凡安众处,有必合资众力而办者,库司先禀住持,次令行者传语首座、维那,分付堂司行者报众、挂普请牌,仍用小片纸书贴牌上云:某时某处。或闻木鱼、或闻鼓声,各持绊膊搭左臂上,趋普请处宣力。除守寮、直堂、老病外,并宜齐赴。当思古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诫。

  解说

  禅林的「普请」制度,即全寺上下不分尊卑长幼一齐参加集体劳动的制度,是根据怀海大师的倡导,千百年坚持不替的优良传统。普请制度加强了禅林内部的凝聚力,也调整了佛教与世俗社会的关系,使得某些教外人士批评僧侣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论调失去了依据:使得坐享供养的佛教,通过农禅结合,改造成开辟山林荒野、创造社会财富的佛教。故此普请制度对於禅宗的存在、发展,具有莫大的意义,作禅林住持、执事的人,一定要认识及此,模范执行普请制度,不得以重重藉口破坏普请制度。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