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经经首 第二十九集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5日
来源:   作者:海云继梦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经经首 第二十九集

   我们再往下看经文:“已曾供养,一切诸佛,无边际劫,欢喜无倦”。这个前面我们讲过,到“一切如来功德大海咸入其身”的时候,是把这个境界讲到最高峰了,就是结束了,后面这几句都是总结,结论。也就是我们人真实的生命就是法身,真实的生命这个本体到了最高阶段以后都在干什么,生命的存在是什么现象?

  就好像现代人一样,赚了钱干嘛,吃嘛,吃啊吃啊,养得肥肥的,越来越矮,越来越矮就是越来越胖,然后又开始去用机器,用什么去减肥再把它拉长,这叫甘愿。世间人有这矛盾现象,又爱吃又怕肥,这个很麻烦。生命的目的就这样,所以当到了这个时候,其实他的生命是无意义的。赚了很多钱,你看吃的肥肥的,说臃肿不好听,水肿比较像,然后又开始一公斤多少钱开始去减肥,他赚钱干嘛,你说你赚钱的目的是干什么。这是这个虚幻世界的一个典型,物质文明发展到这里,你就看到病态。

  可是法身不一样,当一切法界能量全部涌入你身中以后,你在十方诸佛国土都要来往,都可以自在来往,来往干什么?“已曾供养”。这些当然是指这些大佛大菩萨,那我们就是要去那里供养诸佛,“无边际劫欢喜无倦”。你供养,我们讲过,供养是培养自性善根。那这些大菩萨,这二十位大菩萨跟一切诸佛,他不必再培养了,他已经够了,已经都达到止于至善至高的这种标的了,全部百分之百都兑现了。你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怎么进行?所以就我们因地来讲,我们正往那个方向爬。现在最重要的是,要跟各位说明的是:供养诸佛而不疲倦。

  我们吃会疲倦,我常跟各位讲这个例子,是我师父讲给我听的。他说吃没什么好吃的。他说,天津八国联军攻来的时候,有一个守城的,就关城门的一个工友,就跟那个天津的,现在叫市长,就跟他讲,假如敌人打来我们怎么样怎么样,他有感觉大概什么时候会打来。这个市长就告诉他,就怎么做怎么做。果然八国联军打过来没打进来就绕道走了。很高兴,市长就给他记一个大功,说:“你要什么?”他说:“我很想要吃你那个,你每天都吃的鲜虾馄饨,我要每天都吃。”他说:“好!给你吃。”吃了三个月,那个皇帝诏书,就皇帝跑掉了,但是也诏书给他说守城有功。他接到这个,然后再问一下说:“还要再奖励一次,你现在要什么?”他说:“能不能不吃。”“为什么?”“我现在看到鲜虾馄饨就想吐。”他一要求,市长一高兴,一天给他吃五餐,早餐、午餐、晚餐还有两顿点心都是鲜虾馄饨,这三个月一想到就想吐。吃啊,会腻,欢喜有倦,不是无倦,但是你供养十方一切诸佛,无倦。

  跟各位讲,你身体体能增加,所谓体能增加就卡路里都增加,你就会一直一直越来越矮。法界能量增加不会越来越矮,你放心,它不会。这是一种真实生命的现象,这一点各位一定要去体会。我常跟各位讲真实生命,真实生命,法身慧命这种东西,你真的要去体会。为什么我们要追求这个真实生命,不要这个虚幻生命?这是用二分法,不是很正确,但是也清楚地可以表达出来。

  你要由第一生命转入第二生命,然后一直追求到n+1个生命,这个是比较正确的。要从第一世界转入第二世界,然后一直追求到达n+1个世界,那个世界去,那才是真实的世界。永恒、圆满,那个生命是永远灿烂的。这个你大脑是没办法想象的,而且他跟十方诸佛都相应,换句话说,这个生命是觉知的、觉醒的。我们现在的生命,现在你这个假的生命里百分之九十是昏睡的,百分之九点九是杂乱的,只有百分之一是真的。而那个真的你感受不到,它被那个百分之九十九给压住,就那个一,就是你必须找到这个一,从这里开始成长起来。每个人都还剩下那个一,那个一代表整个法身慧命的那个菩提子。你那菩提种子要让它发芽起来。

  现在我们在学佛、在修行、在训练就是找到那一个。因此你必须对这个真实的生命有所肯定。我相信各位会发现到,这些知识分子理性越强,喜欢逻辑推理找证据的人,你跟他讲佛法没有办法。因为他没有办法找到那百分之一,他怎么翻箱倒柜找的都是那百分之九十九,所以他不可能接受你讲佛法,因此我们说这个人因缘还没到。因缘到的人我们都会说他善根很够,对不对?那不是善根,那都是因缘。

  那么经过我们努力以后,这个百分之一会一直增加。它怎么增加呢?看你那百分之九十九打掉哪一个角,那个菩提子就往那边长。那百分之一,看你把哪边剁掉,贪嗔痴你剁哪一个,菩提就往那边长。那你现在一直打不掉的,你不要一直费神费在那个地方,打不掉就打不掉,下辈子再打。

  所以有很多东西我们跟你讲,习气你很难改,对不对?只有笨师父才会叫你改习气,你知道吗,那不是找你麻烦吗?但是你必须觉知那是你的习气或者不好的习气,你必须觉知。觉知以后要怎么改?你自己要想办法,因为那要一段时间摸索。贪吃的人叫他不吃,你要他的命,对不对?你要知道这个是不好的,什么时候他要改,你看因缘到你就发现他变了一个人。现在他在贪吃,你跟他讲,那你不要被揍就好,这就是习气。习气你只要教他说:“知道吗?这是不好的。”要真正的知道,应付的不算。真知道不好,那么他对这习气,他每天在吃的时候都会:“哎呀,哎呀,就很喜欢吃,可是这个就不好吃,不好吃就是爱吃。”你看几年以后,他自然就脱落了。所以那个觉知是最好的方法。只有我们这些笨同修才老是指责人家那个,要他改,要他改,那习气根本不能改。不是说他现在不能改,你怎么改?你说嘛,你说他怎么改?习气,他的惯性就在那里。可是当他觉知以后,真的发心知道这个是不好的时候,总有一天他会改。这辈子没改下辈子也一定改,因为觉知已经成为他的生命因素了。你要留意到这一点。

  所以笨的人,他真的感觉到说:“哎呀,我真惭愧,我怎么这么笨?”这就是觉知,告诉你,下辈子凭这个觉知他就智慧第一了。现在假如我们大家都以为“这家伙就笨,我才不喜欢跟他在一起”。你就没有觉知你有哪些缺点,你这一个这辈子的聪明,它是杂质。这辈子的聪明是杂质,这辈子的笨也是杂质,下辈子就变了。但是你觉知一起来它就是你的生命因素。你觉到哪里觉知到哪里,你善根就增长到哪里,这个是最大的一个重点。所以这一个“诸佛”,这“一切觉悟”,你在人生生活、现实的生活中,你有没有朝这边走,这个就那个菩提种子开始成长的地方。生命在这里无边无际,他不会疲倦的,所以他“欢喜无倦”。你要记得这个原则。

  第二个,“一切如来得菩提处,常在其中亲近不舍”。这句话可以破我们很多错误的观念。“一切如来”,你注意啊,“如来”我们讲是法界自性,对不对?如来本来是通性,现在讲“一切如来”是什么?我们讲,你的生命因素有无量无边,我们通常假设你有一百个生命因素,假设的,其实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你就没有概念,一百个。一个生命因素得菩提处,就是到达一百分的时候,那么你的觉知就到达其中“常在其中亲近不舍”,就到达其中亲近不舍。当你所有的生命因素,一百个生命因素,每一个都到一百分,那每一个他都到,这个时候那个如来,那个自性,那个生命因素就叫“一切如来”。所以他讲的跟你概念中讲的,外面十方的一切诸佛是不一样的,它是你生命中每一个生命因素的觉醒,乃至到达止于至善。你知道吗?这个地方你留意啊。

  能知、所知,能知是心,所知是生命因素。留意看看,能知的心是不是你的生命因素,所知的生命因素是不是你的心?在这个时候你知道,能知所知是一,心跟生命因素是一,生命因素是无量无边,心是不是也无量无边?心是一还是无量无边?这都出来了。心跟生命因素是一,不是多,这是第一个。

  生命因素是一还是多?这个你的疑情要去参,你修行修到高级的话这些问题都出来。你现在还没有进入高级,所以都没有这些问题。但这些不是知识,你去感受才知道。生命因素从因地来讲是多,你留意到,是多,到了等觉以后,它们开始互相交融,其实又是一了,所以从因地来讲是多,从果地来讲是一。那么生命因素既是一,心当然也是一。同样,心在因地是多心,到果地是一心。记得,那么心跟生命因素是一,心当然也是一,尤其在果地的时候。所以能知、所知是一,不是二。讲到这个地方来,你就会知道为什么讲经的人会讲到云端去?听不懂,他就跑到云端去了。这个是,谈这个大家都喜欢听,这才叫佛法,既讲能所,又是一,又是多。一多都是华严的“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里面的。这里面你根本就听不懂,但是你从这里可以看,这每一句都在讲,这个地方已经是十玄门的理论了——“一切如来得菩提处,常在其中亲近不舍”。假如这些理论你不知道的话,那这文字你根本无解。从文字上每个字你都懂,解释没问题,但是那个境界你到不了。

  我们这样子跟各位剖析是希望你能够去感受到,感受到的那个善根跟那个福德是很殊胜的。我更希望各位能够珍惜这一会,你能够珍惜,它是真的存在。虽然听不懂,听不懂也欢喜,下辈子还会得到。若听不懂,说我跑错地方了,下午应该睡午觉怎么跑来这里了?来这里受罪啊?告诉你,你没来受罪下午睡午觉你就做恶梦,消你业障。你要是来这里听得很欢喜,你会觉得说好在没有睡午觉。但是你要听得很难过,你说早知道你就睡午觉。告诉你,你睡午觉一定得恶梦。好,这个是一个。这个地方讲还好讲,下面这个不好讲。

  “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恒以所得”,当然他有证得嘛,对不对?“普贤愿海”是什么?我们天天在念,就普贤愿海,普贤菩萨的愿海。这要你讲吗?普贤愿海是什么?那个,就是这个。讲那个、这个,这样就好了。这个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就讲完了。这样吗?

  “普贤愿海”,愿跟行连在一起,那就是普贤行愿海。对不对?那行呢,这里就告诉我们,我分两层定义来讲。第一层是这万行圆满。万行,你已经都行满了,行满以后果德就庄严,对不对?它现在重点就强调你行圆满了。为什么叫万行呢?因为万是表多,你有无量无边的生命因素,每一个因素都修到圆满了。所以我们跟各位讲,所成就的菩萨跟诸佛净土都是真实的,都是十全十美的,原因就在这里了。他是因为这样子微尘数劫勤苦修行,虽然有些时候按照弥勒菩萨的法身慧命成长曲线角度太小了,他有点躺着成佛,他不是坐着成佛,他是那一种真正的富贵公子哥来成佛的那种状态,但是他也要修,比别人加好几倍的时间来修,我们通通叫做尘沙劫劳苦修行。那么这样的修行是让他所有的生命因素一个一个通通到达止于至善。这里面要有愿要有行,所以叫海。那么多的生命因素通通有愿有行,通通到达圆满,所以不是讲万行就讲愿海。其实万行跟愿海是一样的,海跟万一样的意思,表示无量无边的意思。一个从行讲,一个从愿讲。

  好,那这些行愿都在讲什么?行也好愿也好,都在讲真实生命的境界,都在谈这个东西。而这个地方呢,为什么不讲普贤行海或者普贤万行,而讲愿海?它特别强调你因地的行,特别强调因地的行之前的那个愿,这个是果觉因心。假如强调行的话就会倾向苦集这一面的行法。强调愿的话,它是强调灭道这方面的行法,而普贤乘是标准的灭道行法。

  现在你注意看,我们佛教界里头的佛教社会,它在讲修行的部分,它分不出苦集灭道的行法有什么不同,分不出来,看不到。我在《华严禅行法二》上面很清楚地跟各位表达这一点。从苦集下手的疑情是一个行法,从灭道这个方面下手的疑情是一种行法。而不管怎么样架构心灵方程式,从苦集这边下手架构的心灵方程式跟疑情是属于传统佛教,原始佛教的行法,就微观佛教的行法;但是宏观佛教的它是从灭道上面着手,这疑情跟心灵方程式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宏观佛法的行法,一个是微观佛法的行法。那么宏观、微观的部分,我们也跟各位讲过很多了,讲得很清楚了。微观主要是讲如何解脱的这个部分,也就是我们讲那个参禅技术面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特别提出来的,有别于当时印度教各种盲目修行的这种差别,微观佛法是强调这个部分。

  宏观佛法不止这个,当然这个也需要,技术面这个也需要,它更重要的是工程面这个部分,如何帮众生调理,让他能够从意识流走到概念包,从概念包回到染识,然后从修行的立场叫他放下中心价值观,回到净识的这个基本立场上来,这个是宏观佛法它所强调的。但是它没有否认要技术面,我们在跟各位讲的都是技术面、工程面同时要具足,所以我讲技术面、工程面的时候,已经超越了大小乘的对立那个部分。

  通常我跟各位讲的,通常的,所讲的微观的佛教就是你一般所讲的声闻乘或者小乘,南传佛教的部分。宏观的佛教通常就是讲大乘,北传佛教的部分。但是我们已经很具体的把它划分出来,大乘佛法在讲什么,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小乘佛法,假如大乘佛法里头不包括小乘的话它就不存在了,它就不叫佛法,它叫人天乘。现在台湾最大的宗派也是人天乘,到处讲慈善救济的那都是人天乘。因为这当中没有佛法,尤其没有解脱道的这个佛法,就不叫佛教,它只是三教九流的佛教,你要留意到这个部分。

  那么普贤愿海就是告诉我们,你怎么样透过行法到达真实生命的境界跟领域里,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关键。尤其对于那个生命的永恒性,灿烂光明,一再饶益众生的这个部分,这是普贤乘里头不同于其它宗派的地方。你看那个图,基本上图的架构——佛教、佛法画下来就是大小乘。小乘下来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大乘画下来就是波罗蜜乘跟一佛乘。这一佛乘就是我们这里讲的普贤乘。我们第四期佛教思想发展的部分是要以普贤乘的思想为中心。这个几十年下来我们把它摸索得很清楚。

  佛教的生命也是活的,它不会终止。其它的宗教它必须终止了。为什么?因为它一神论。它的绝对权威到了这个时代它已经不适用了。佛教不是,佛教的市场会继续发展,继续扩大。这世界所能留下来的大概三大宗教,旧有传统留下来的。婆罗门教系统是一个,因为它有一种叫做《优婆尼沙陀经》,知道吗?那我们这边叫做《增一阿含》,佛教叫《增一阿含》。什么叫增一?它可以一直写下去,只要有成就者出来它就可以再写下去,叫增一,再增加一个。那就是永恒的意思,它不是停止了。

  一神教它已经截止了,所以他的《圣经》你看会越来越少。为什么越来越少?因为他本来讲地球是平的,现在讲地球是圆的,那个《圣经》就要拿掉,要不然会被人家笑:“上帝的预言怎么弄错了。”本来是太阳绕着地球转,现在发现地球绕着太阳转,那个《圣经》又要拿掉。所以你看他的《圣经》已经不三不四了。耶稣到二十三岁的时候哪里去了?找不到,为什么?因为那不可说不可说,因为不可说所以达文西密码就跑出来了,他就替你说。所以他的《圣经》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会越来越少,到最后就只有两个字,就“圣经”,其它没了。因为它都违反物理定律,那就只好一直拿掉了。佛法不会,佛法会一直增加,印度教也会一直增加。第三个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也会一直增加。因为它们的生命,都是生命的永恒性,它会一直延续下去。所以你是很有福报的,在我们道场里这三大派系都存在。

  而普贤愿海是特别强调这个部分,到达止于至善以后那永恒的生命是什么,它强调这个东西。我们通常不认识这个部分,所以你发愿也发不到这里,你就发到我出三界就好了,就stop了。我证阿罗汉就好了,就stop。然后更大一点,我成佛就好了。结果你成佛、证阿罗汉、出三界都差不多,给你讲一讲什么叫成佛,大概都是讲灭尽定。灭尽定就是跟这个一样,全部都入灭尽定。那不对,成佛的生命还是存在的、活泼的、永恒的,他没有停止。这个普贤愿海强调的是这个部分。你假如对这个果地没有这种认知,你发不起。你可能发大愿但不是发普贤愿。只要是发普贤愿,那都是四无尽境,众生有尽,虚空有尽,众生烦恼有尽,我愿无尽。我们现在发的愿都有时尽,有尽时,那都不行,那都不叫普贤愿。普贤愿是众生有尽我愿无尽;众生心念有尽我愿无尽;众生烦恼有尽我愿无尽;虚空有尽我愿无尽。你要发这个愿。你说你也愿意发,那内容呢?内容不敢说。那地藏菩萨的愿是最典型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会说我有够倒霉,对不对?为什么发这个愿?那天,众富师突然噎住了,昏倒了,有个师兄去把他急救救起来,救完以后:“我会被他煞到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去煞到壁。“我要怎么办?”他没碰到我,碰到我,先打三十大板。你看吧,你造了那么大的福报你还怕什么,可见这个人从来没做过好事,不然行善事怎么会被煞到。这个都是不曾发过广大愿,那普贤愿就更不用说了。

  那么以这个愿要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这里就讲到佛教基本结构。智身具足,具足智慧的本体要做什么?就是要成佛嘛。没有智慧是不能够觉悟的,觉悟需要智慧,但是弄清楚,觉悟不需要知识。这是第一个,觉悟不需要聪明。你知道,觉悟不是要聪明也不是要知识,觉悟是需要智能。所以你就会看到,这个智慧跟聪明没什么关系,智能跟知识也根本没关系,你要留意到。

  我举个例子你看,很多小孩子,我讲小孩子,大人不要中箭。因为你学佛所以带他来,从小,“拜师父!”“啪!”就趴下去。“哇!好乖!很有善根。”看到师父就拜,看到师父就拜,那个两三岁很乖,一拜下去脚都翘起来,头还“叩”一声。到三四岁就比较不会了,四五岁就比较好了,七八岁开始读书以后,“拜师父!”就转头了。“怎么越大越不象话,越小你就很有善根,长大怎么没有善根。”既然有善根,善根怎么倒缩。这个不是善根,这个怎么,他灵巧,他看到爸爸妈妈在家里都这样拜,来到这里,一讲拜师父,啪,他就拜下去了。他灵巧,他马上跟你学,而且他很顺。越长大,你看,他的我,自我,我执开始成长了,你叫我拜我才不拜。因为他已经开始进入叛逆期了,进入自我肯定期了,那时候你就看到,他还有什么善根,这是问题啊。这个时候的父母你就要注意要引导他,你这个不会处理,这孩子将来可能要等老了以后才会再学佛,你这当中就空白了。那就善根晚发,不是早发。

  这时候你一定要带他,不是叫他拜,你只能够讲一讲:“嗯?你今天好像没有拜师父哦。”“哎,你今天到佛堂好像都没有拜佛。”这样就好了,然后他就会自己去调整,因为从小你带他来他都会拜,现在为什么开始他不拜?你要看到他已经在转变了。原来我,自我没有出现,现在自我逐渐出现了,也就是这个孩子心理开始长大了,社会年龄逐渐有了,他要肯定自我。你要命令他,他不听,他有自己的看法了。有自己的看法,那你应该高兴,但是你也发现到他已经不是奶嘴塞给他他就拼命吸的那种生命了,他开始会检讨说你根本就塞假的给我。你知道吗,他不会跟你讲说这是假的我不要。他不会这样讲,但是他会找寻他所要的。当你还是惯性老是塞那个奶嘴给他的时候,他就不会理会你这个父母,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长大了。你要留意到。

  所以善根、智慧这种东西绝对不是你脑筋里头想象的。觉悟是生命因素彻底展现的一种境界,也不是你说你要觉悟你就能觉悟的,不是那个东西,那个根本就是知识的定义。你能不能够让你的生命很自然的兑现出来,像花开一样。看那个嫩叶长出来,有没有,它很自然的。不是每天你去看它它才长给你看,不是,你不看它它也长出来。花开,它很自然地展现,这个是生命的状况。这一个感受到这种生命的状况叫做觉悟。而要去感受这种生命绽放的状况你必须要有智慧。所以刚才我们谈过,你必须要能够珍惜跟尊重;你没有珍惜的心,没有尊重的心,生命的存在你绝对感受不到,你就不会有智慧。

  智慧是从感受中来的,智慧是从疑情中来的,智慧不是从书本上来的。所以你在读经,为什么叫读经不叫读书?读经不是让你用读书的脑筋来读它的,这一点你就要弄清楚了。你假如读经还用读书的方法来读经的话,这本经又变成书了。这个你一定要弄清楚!这个能够分辨清楚,你才有办法真的进入萨婆若海。你要拥有生命的智慧才有可能,不然不可能。我们一再的跟各位讲说智能不是知识。不可能,但是你无法分辨,你也没有办法拿到很明确的证据来说明,所以这个只有摸索。你自己提着疑情慢慢去感受哪里不同。

  我跟各位讲很清楚,经跟书就是不同。经的意思就是线串,就讲那个线,把它串起来的那条线叫经。它主要是因为贝叶经进来的时候上面有那两条线串着,其实我们古代的书册,有没有,册、竹简也是绳子串的,是有同样的意思在做表达。但是经本的重点主要是讲生命的,书本主要是讲知识的。今天教育普及化大家都读书读很多,你就以你读书的那种经验,那个惯性,那个相续心,那个模式用来读经,通通不开悟,因为你已经把经变成书了。不是,所以为什么诵经我们会用那个方法诵,大家也知道,“叩叩叩……”,像骑马一样,火车跑铁轨一直跑过去,里面是什么?不是,跟你读书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因为诵经是在培养你的智慧,培养你那感受的能力。那个经文讲什么你不要用大脑去思辨,因为你一思考那经文就过去了。对不对?经文像流水一样一直过去呀,你一思考这一句什么意思你就跟不上了。它不要你思考,关键就在这里。你会说那很无聊。那是你大脑无聊不是生命无聊。生命如流水这样过去,你要去训练那感受,感受是全方位的。你认为那诵经声好或者是这样速度唱诵的韵律好。我常跟维那讲说你带领人家诵经,你有没有感觉你的韵律更好。那是很重要的一个韵律,一种感受。当一个维那不会去调整这个,那就不是好的维那。

  我们眼睛在看文字,你会有,那个文字就像电影一样“啪啪啪”一直过去,你没有办法停在那里去欣赏它。你停在那里欣赏它,它一幕一幕一直过去了,对不对?所以你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知道,按照经文下来,你怎么压缩成一个画面。经文整个这样诵下来,它其实是个画面。你画面能停住吗?你可以停住啊,可是当你像看电视这样看过去的时候,它没有办法停住。可是你的心要能这样流过去变成一个画面出来,这是个诵经的方法,智慧是从这里得来的。因为你有这种感受的能力就叫做智慧。你对真实生命,那感受就感受真实生命的存在嘛,所以我们说感受的能力叫做文殊菩萨,生命的存在叫做普贤菩萨。这个感受,用百分之百的文殊菩萨来感受百分之百的生命存在的普贤菩萨,当这两个合起来就是毗卢遮那佛,华严三圣就是这样来的。所以能、所,你把它分辨清楚你就看到了。用百分之百的感受能力去感受那百分之百的生命存在。百分之百的文殊跟百分之百的普贤嘛,那不是毗卢遮那佛吗?法身就兑现了。所以智慧,这个智身,就那智慧的本体你能够掌握住那就可以了。

  一切众生的智慧本体都要显现出来,这个告诉我们说我们到达止于至善以后你的工作就是要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很简单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怎么到达止于至善的生命领域,用普贤愿海啊。所以这个地方来讲,这个文字是非常高非常高的,这最后一句,为什么说到达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以后生命是永恒的,生命是恒动的,怎么动?“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成佛以后的工作就是做这个。这样清楚吧。

  所以我们在讲的文字很简单,你可能不了解它的深意。为什么这经文要这样一再一再地讲,这个五天其实两节课就够了,讲十节课干吗?一定要你回来从基础上走过来,而且这条路绝对可行。各位不要担心,你这十堂课听下来,包括前面的你把它加起来,你就已经是无量无边的。我不会只讲这个境界不讲行法,我也不会只讲行法不讲境界,因为这是华严的一个特质。任何境界都有行法,没有行法这里不能兑现,但是《经首》所讲的佛境界它就是普贤愿海。

  普贤的万行圆满了,所以我们说叫普贤乘。你是普贤行者,先发普贤广大愿,然后去力行去实践,把它给兑现出来。这个是最高的境界。你看这经文多完美,到最后收尾,到达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这个境界是恒动的。现在语言反而不好解释它,但这里讲,怎么动呢?“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所以到达十全十美的境界以后,不是闲着没事做,更不是你想的根本没事做。不是,它一直在做饶益众生的事,成熟众生的事。而这条路你应该要走一趟,你不走过去,你怎么达到这里呢?这不是知道就好。

  所以你看这最后的圆满真是不可思议。这个不是一般文学家所能写的,这是经本。经是生命的境界,它到了那个领域它就停在那个领域里头去表达那种状况,不是我们用脑筋去写的,去编排剧情,没有,这不是。这个都是那个境界浮现的时候他在做的,这个境界在哪里,就是我们这张画,这张画上面写的是“释迦牟尼会”,有没有?释迦摩尼佛这一会,它是个动态的,它不是静态的。因为它画在那里你只看到他们都像模特一样,对不对?各人摆个姿态在那里给你照相。不是,它是动态的,它是一种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那些佛,它用一佛表十方一切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那旁边用两个菩萨代表那二十位菩萨,还有其它的世主等等,声闻、罗汉也都有。其实它讲的就是诸佛菩萨在那边教化众生。而那些众生呢,通通是把他的业力寄在缘起法界里。那菩萨呢,就“恒以所得普贤愿海”,在这个地方——缘起法界里“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它里面的相都是你在这个娑婆世界的相。他不管你相,他只管你的业力,在缘起法界的这些业力。所以我们现在的努力,我们就是要把我们的生命提升到足以把业力寄存到缘起法界去。最简单的方法我们也跟你讲了——圆融道,你假如要从胜解脱道来,也可以。那你的心灵方程式要怎么架构,你解方程式的方法要怎么立起来,你才有办法进入。大概这两个架构好,一个很简单的时间里,刚才跟各位讲,你可能会遇到瞌睡魔,昏沉,也可能遇到欢喜魔,这两个阶段。过了以后基本上交给缘起法界是没有问题的,绝对没问题,但是你那个瞌睡不能克服,没办法。

  所以我们跟各位讲说修行为什么出家好?为什么好?早上三点半,我们是懒一点,四点半,四点半把你挖起来,看你还回不回去再睡回笼觉。因为你一定会有这种情况:三点半、四点半起来,那会有昏沉,那个三年的时间就能克服。你看假如三年还没有办法克服,那个人大概朽木不可雕。那么三年以后他会很喜欢,因为他稳定了,瞌睡的问题解决了以后他会起欢喜心。欢喜心的时候那就看他的习气,有的人会攻击别人,看人家这样子看不惯。有的会一张嘴巴“滴滴答答”讲给人家听。因为他确实是克服一关以后上来,这个欢喜魔就起来了。那欢喜魔要能够再打掉、再降伏。基本上你还是,因为你出家,我现在假设你出家,那你呢,继续再行这个菩萨道,再做下去,随着僧团这样运作下去,基本上你的业力都已经到法界去了。色身在这里会不会有挫折有困难呢?会有。那你不要理它。最好的医疗方式:不要理它。那你就会一直超越,一直超越。那个超越你在现实看不到,看不到,怎么看得到,你怎么超越。你还是一个脸七个孔,对不对?眼睛横的,鼻子直的,嘴巴横的,改不了,还是那个调调。但是在法界里头就很清楚,你的整个过程会很清楚。所以你从这边来看行者,你不要从相上看,相上你看不出来。

  师父还是一样,要吃饭呐,他也会感冒,因为这些业来的时候他都会有,甚至于他还会遭遇车祸等等。你不要以为“师父修得那么厉害,车子撞上来应该车子翻倒”。你以为师父是大石头吗?因为那是业,叫做业相。他也会遇到这种种挫折、是非、毁谤、栽赃、抹黑,都有。那是因为他过去因,对不对?他以前抹黑的人或者栽赃的人都是无名小子,那就没关系,那是他在因地就要过了。当他修行很好的时候,为什么发生这种状况?因为他在因地去抹黑了人家有成就的人,所以当你有成就的时候那一报还一报嘛。但是因为当初你是凡夫众生,所以现在呢他也是凡夫众生来对你,对不对?但是你已经过了,你已经到圣地了,到圣人的这个地方,你应该把业力交给缘起法界。当你交给缘起法界的时候,那就会有惊无险的过去;但是你要是这个地方没有弄好,没有交给缘起法界,那你有惊就有险,苦报就现前。你要交给缘起法界了以后,那你的色身在这里有惊无险。因为业力在法界里头。菩萨“恒以所得普贤愿海”——透过这些苦难,你会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从我们自己来讲,你透过这些苦难你会获得智慧,色身、法身同时成长。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

  我们讲到这里,这经文不是我写的,释迦摩尼佛成道的时候的境界,希望大家能够具足信心。到这里他最后讲“成就如是无量功德”。就是说在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里,你事实上你的生活状态就是这种无量功德。这经文是讲这二十位大菩萨成就这些功德,那就告诉我们在那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里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看你要不要去,这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我们认为最大的福报。至少我们在因地可以看得到、听得到。

  我希望这一会我没有白费各位的时间,我相信我们在坐各位这一会这十堂课,还有前面几会那些人听的也一样的殊胜,在电视上播放出去,我想大家所获得的利益也会跟各位一样。我们在这个地方也祝福各位,大家早入法界。这辈子最少也要入缘起法界,能够再入性起法界那是更好的。不管怎么样经过这一生,你要知道这一生一定要成为分段生死的最后生,再来,那就乘愿再来。那人家一见到你,将来,我们在见面的时候:“啊!你又来了!”那叫做再来人。不要一见到:“我认识你吗?”“我们哪里没见过?草堂山大华严寺,曾经相会一堂。”

返回目录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