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4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4

   我讲个故事好不好?讲个故事。我们讲个阿罗汉的故事,不是讲佛的故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人家,应该是有钱的人家。他家里的杂事不是自己做,就是有工人来给他做这些杂事。有工人来做杂事,这个工人,是一个年纪很大了,是一个老女人为他服务,可能在那里做事也很久了。这一天,她拿一个器,文上就说一个器,我们现在说,或者是个桶,或者是什么,到河边去取水。取水的时候,在那里哭,痛哭,非常地悲痛。这个时候,佛的大弟子迦旃延尊者,摩诃迦旃延大阿罗汉来了。这个大阿罗汉就对这个女人说:老母啊,你哭什么啊?那么她就说:我为我们家的主人做事,我犯了一点错误,就打我啊,使令我老也不得休息,很苦啊,很苦。我想要死,又不能死,要生存做事吧,时时地受苦恼,我怎么能不哭呢?要哭,要发泄自己内心的痛苦。这个迦旃延尊者问她:为什么你一定要给他做工呢?说:我贫穷啊,我不给人做工,我怎么生活呢?原因就是贫穷的关系。迦旃延尊者说:你可以把你的贫穷出售,卖掉它嘛!卖掉就不穷了嘛。不穷,问题就解决了嘛!那么,这个老女人说:贫穷还可以卖吗?谁买呢,还有人买吗?迦旃延尊者说:是可以出售的,可以卖。你要相信我的话,可以卖,可以卖。一直这么说。说是啊,你告诉我,我怎么出售?若可以卖,要怎么样卖呢?说是有个方法可以卖。这样子喔,你先到河里面去沐浴一下,然后告诉你出售的方法。那么,这个老女人就去在河里面沐浴。沐浴完了,这时候,迦旃延尊者说:你送给我一杯清水,就这样做。说:我用什么去取清水呢?我没有器啊!说这现在我拿着的这个是我们家主人的。那不要紧,我这个钵给你,你在河里面取个清水送给我。这很容易做的嘛,她就这样子做了,送给这个摩诃迦旃延尊者。

  迦旃延尊者接受了这个清水以后,就对这个老女人说: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后不杀生、不偷盗,就是受了八关斋戒,这样子。受了八关斋戒,你在你家里边,你在那里住?说:我自己没有住处啊,我给他磨磨,磨东西的时候,我做完了工作,就是在那里住。做什么事情做完了,就在那里住;若没有做什么事情,就在粪堆的旁边住,就是这种境界。但是迦旃延尊者说:你今天不要这样!你今天,你心情啊,你念你主人的好处,他不可能完全对你很恶的,一定还有一点好处。你只念这个好处,其他对你引起苦痛的,你不要想这个事,你只念这个好处,心里不要忿怒,这是一个。等到今天晚间的时候,你等你的主人都休息了,你默默地,不要出声音,把门开开了,在门的后边,用这个清净的草铺在那里,就在那草上休息。休息的时候,你不要睡,你不要打妄想,你念佛,那就是念佛的功德,不是执持名号这样念佛,念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你念这个。这样子,就好了,就这样子,你这个贫穷就出售了。喔!这很容易,可以做,她心里面感觉到很欢喜。她也就按照摩诃迦旃延尊者的开示,就这样做了。

  等到第二天早晨,主人一起来一看,这个老女人在门后边死了。死了呢,这家的主人非常地忿怒,就是派人用这个绳子绑在她两个脚这里,拉到树林子里边去,就丢在那里了,丢在那里就回来了。但是这个老女人死了,到那儿去了?到忉利天上去了,生天上去了。那么生到天上去,生到忉利天,天上的人和我们人间的人不一样,我们人间的人胎生,要经过多少个月;天上的人是化生,无而忽有,就忽然间,这个身体就出现了。出现了,就是像人间的四岁、五岁的小孩子那么大,很快地就是个大人了。当然这个时候生到天上去,他那个地方,有五百天人做他的伴侣。五百天人做他的伴侣,他是五百天人的王,这个老女人。他那个地方,不是太明白,应该他是男人了。欲界天,应该也是有男女的,他可能是变成男人了。他生到天上去,这个天福是自然的,不须要和我们人间要经过时间,这个福报才来,他不是,他自然就是在那儿享福了。

  这个时候,我们的大阿罗汉尊者舍利弗也在天上。舍利弗尊者在那里,立刻就知道这个天人是怎么来的。但是,有的天上的人有利根的,自己知道,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地方,会知道;但是这位天人不知道,他前生怎么回事儿,他自己不知道。不知道,那么舍利弗尊者就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的?说:我不知道。不知道,这时候,舍利弗尊者把这个道眼借给他用,还有这回事!给他用,他一看,喔!我原来前生是在人间,非常苦恼,是因为摩诃迦旃延尊者让我卖贫,就来到这里。所以他就立刻地领这五百天人,就来到人间。来到人间,这个天人他一得到消息,他就知道他原来的尸体在那里。五百天人加上他,就是五百零一个天人,放大光明,用天花来供养这个尸体,做这个事。做这个事呢,那家那个主人就看见了,这个地方怎么这么光明啊?什么事情啊?他就到那儿去看去。到那儿看呢,就和这个天人说了,说这个老女人非常地臭秽,非常地令人憎恶,你们为什么给她天花,供养她做什么?就问这件事。这个天人就是如是如是地,和这个原来的主人说了一遍。当时主人怎么反应?这一段文上没有说。

  然后,供养这个尸体,用天花供养以后,就到迦旃延尊者那儿去了。到那儿去的时候,当然非常地感谢摩诃迦旃延尊者,迦旃延尊者就为他说法,说这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人间是苦、天上也是苦啊!这一说呢,天上的人比我们人间的人的根性要利,因为他的身体不同,我们人间的身体不那么好。他们就得须陀洹果。看这个事情真是!也可能她受了八关斋戒也是有关系,也可能以前栽培过善根。得了须陀洹果以后,这件事就是结束了,就又飞回到天上去。这个故事就是讲完了。

  这是什么呢?摩诃迦旃延尊者他说的,也是智慧境界,但是是小乘佛法,小乘的智慧;现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的智慧。小乘的智慧,就是修无常观,主要是无常观和无我观,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得圣道;大乘佛法,这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的智慧,是属于自性空观。自性空观比无常观、比无我观厉害,这个作用更大,得圣道更容易。无常观,也就是无我观,这样思惟,只是在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常乐我净,没有我,还是有色受想行识的;但是若修自性空观,我不可得,色受想行识也是不可得,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很容易得无生法忍的。

  现在这里,这前面这两段文:第一段,以舍利满阎浮提,和般若波罗蜜经卷来对比;第二段,以舍利满大千世界,你供养舍利,和学习般若波罗蜜的功德来对比。这是赞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功德很伟大,很广大的。

  这下面是第三科,「举满十方恒河沙世界舍利格量般若经卷」。分两科,第一科就是来对比他们的功德;第二科是释疑,还有疑问,要解释。这个格量又分两科,第一科是格量般若,就是赞叹般若。又分两科,第一科是自己用功修行的功德来做比量。又分四科,第一科是说本末,先标出来。

  复次,世尊!置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舍利,如恒河沙等诸世界满其中舍利作一分,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二分之中,我取般若波罗蜜。

  「复次,世尊,置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舍利,如恒河沙等诸世界」,现在这个比前面说的是更多了。把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舍利这个事,先放那里,我们再重新说,说什么呢?「如恒河沙」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满中都是舍利,这是一分。「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只是一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那么多的舍利相对比。「二分之中我取般若波罗蜜」,释提桓因还是,他的这个思想没有改变。

  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舍利,是般若波罗蜜修熏故,舍利得供养。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舍利,恭敬、尊重、赞叹,其功德报不可得边,受人中、天上福乐。所谓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处,乃至他化自在天中受福乐;亦以是福德因缘故,当得尽苦。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是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舍利」,诸佛的舍利,还是由般若波罗蜜的熏修,我们的身体才能成为舍利的。「是般若波罗蜜修熏故,舍利得供养」,这和前面的道理还是一样。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舍利,恭敬、尊重、赞叹,其功德报不可得边」,你供养恭敬舍利得到的果报、功德,如意的果报,没有边际,没有边际的。这功德果报,你譬如说是,我有五万年的果报,这么长的在天上享福。但是这五万年,到时候结束,就完了,就是有边际。现在说的这个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佛的舍利所得到的功德果报,是没有边际的。怎么没有边际呢?

  「受人中、天上福乐」:你若能够对于佛陀的舍利,能够恭敬、能够尊重、能够赞叹,你将来得到的功德,受人中的福乐,在人中你得到福乐;还能够得到天上的福乐,到天上去。

  人中的福乐是什么呢?「所谓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这个「剎利大姓」,我们这么解释好了,就是做国王、或者是做大臣,就是这一类的人就是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我们这样说,就是读书人。读书人是有学问的人,他们也有大福德的境界。「居士大家」,居士大家其实也就是居士大姓。居士是什么呢?就是有财富很多的人,就是这种人。那么,受人中的福乐,就是这些人。

  「四天王天处,乃至他化自在天中受福乐」,若受天上的福乐,最低的一层天,就是「四天王天」这个地方,在这里受福乐。「乃至他化自在天中受福乐」,四天王天以上,就是忉利天,就是释提桓因住的地方,然后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个福报、功德是愈来愈高,就是在这里受福乐。

  「亦以是福德因缘故,当得尽苦」,这上啊,没有说到色界天上去,没有这么说,只是在欲界天。「亦以是福德因缘故,当得尽苦」,因为你是在人间也是大福德的人,到天上去享福的人,也因为你在这里一直地享福的关系,你「当得尽苦」,你会得到因缘,能灭除流转生死的苦恼,你会这样子,就是得圣道了,「当得尽苦」。

  若受是般若波罗蜜,读诵、说、正忆念,是人能具足禅波罗蜜、乃至能具足檀波罗蜜,能具足四念处,乃至能具足十八不共法,过声闻、辟支佛地,住菩萨位。住菩萨位已,得菩萨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是菩萨为众生故受身,随其所应,成就众生。若作转轮圣王,若作剎利大姓,若作婆罗门大姓,成就众生。以是故,世尊!我不为轻慢不恭敬故,不取舍利。以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般若波罗蜜,则为供养舍利故。

  「若受是般若波罗蜜,读诵、说、正忆念,是人能具足禅波罗蜜」:这前面是说供养舍利的功德,能在人间享福、能到天上享福。享福的时候,还和一般的人不同,终究有一天是得涅槃了,灭除生死之苦了。这是供养舍利的功德,这样子。

  「若受是般若波罗蜜」:若是我们能够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部,我们来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我们能够又「读诵」、又能够为人解「说」、又能够「正忆念」、修止观,我们若这样做,「是人能具足禅波罗蜜」,那就和舍利不同,我们能得到色界四禅。「乃至能具足檀波罗蜜,能具足四念处,乃至能具足十八不共法」,能得到超过舍利的功德,这个不同,这是不一样的。

  若是我们也不供养舍利,我们也不学习般若波罗蜜,那这件事就不一定了。那你能不能够做大福德人,也不一定;可也不是说决定不能,就是不一定。你若不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那也不可能会得到禅波罗蜜,六波罗蜜的功德;也不可能得到四念处,乃至具足十八不共法,这些事情都不见得能得到。那么是干什么呢?能干什么呢?就是啊,也可能有多少福报,也可能没有福报,是贫苦的人,就是这样子。就算是有一点福报,也不是很大。那么因为你不学习佛法,你智慧不大;智慧不大,就功德不大;功德不大,你说要做大福德人,那不一定,就是这样子。就算是得大福德,因为不学习般若波罗蜜,不容易有正见!那有可能会有邪智慧,你得了大福德以后,你又造罪了,会有这个不同。所以我们佛教徒真是幸运,我们和一般人不同,我们也是在这个世界上做事情生存,但是同时也供养舍利,也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们佛教徒应该这样做。不要是小小有点信心就好了,你不要这样子;兼而有之,也做点事情,但是也栽培善根,要这样做。

  「过声闻、辟支佛地」,我们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可能会到小乘佛教的地方去,但是你一定会发大悲心,就超过二乘人、超过了声闻、辟支佛地、超过小乘佛教学者。「住菩萨位」,你就会安住在那个发大悲心、行六波罗蜜、广度众生的,在那个位置上安住,你会这样子。

  「住菩萨位已,得菩萨神通」,你安住在菩萨的那个身分以后,菩萨有大悲心、有大慈悲心,他不能够,我唯求自利,不会这样,要利益众生。利益众生,你一定要有神通,因为众生是欢喜神通的。所以你若有神通,他就会做这个事,他会修禅波罗蜜;由禅波罗蜜,再修神通,就有神通。那个由禅定修神通,而成就的神通,不是小小的境界,不是小小的事情,那是广大的境界,和一般的人,不是今天有的时候,看见什么什么人显了一点事情,那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说是「得菩萨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得菩萨神通的时候,那个神通是什么境界?从这个佛世界,到那个佛世界,都是乘着神足通去的。不须要乘飞机,你乘着神通就能做这件事,这不是小神通能做到的。说是到阿弥陀佛国,他就能从娑婆世界,一入定,现神通,就到阿弥陀佛世界去了,就是有这种力量。所以「从一佛国至一佛国」。

  「是菩萨为众生故受身」,这个菩萨不断地学习般若波罗蜜,他可以不要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很明显的不是个好东西嘛,令我们常常有病痛,要看医生,那个事儿好吗?我看,的确不是那么如意!但是菩萨有大悲心,他为了利益众生,他也来到这个世界,也得这么一个身体,也是这样子。我们说这个,释迦牟尼佛他有时候也看医生,那就是为利益众生,就是忍受这些事情,是那么回事儿;不是佛还有什么罪过,须要受果报,都是为了利益我们的关系。「是菩萨为众生故受身,随其所应,成就众生」,随顺那个众生的根性所适当的、所相应的,来利益众生,为他宣说一个法门。他是由布施波罗蜜得度,或者是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随顺他的因缘,为他宣说佛法,令他得解脱,这样子。

  「若作转轮圣王」,前面说,「为众生故受身,随其所应,成就众生」,下面就是举一个实在的例子。佛菩萨来到人间度化众生,可能他现一个身份,做转轮圣王。实在他是大菩萨,但是现出一个转轮圣王的身体,现这么一个身,这还是大福德境界。「若作剎利大姓、若作婆罗门大姓,成就众生」,可能这样子;也可能做一个大学教授,他用这个身份来度化众生;也可能现出一个乞丐来度化众生,我们从这些灵验记能看出来这些事情。

  「以是故,世尊,我不为轻慢不恭敬故不取舍利」,这释提桓因又重新说这个事。因为这样的关系,学习般若波罗蜜有这么广大的功德。说「世尊」,所以「我不为」,并不是「轻慢」舍利,「不恭敬」舍利故,我不请舍利,不是这个意思。「以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般若波罗蜜,则为供养舍利故」,所以我们善男子、善女人,我们供养佛所说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则为供养舍利。我们若供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那就是供养舍利了,所以兼而有之。若是我们只是供养舍利,是不是也就等于供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呢?恐怕不是,恐怕不是的。所以应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世尊!有人欲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世界中现在佛法身、色身,是人应闻受持般若波罗蜜,读诵、正忆念、为他人演说,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当见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诸佛法身、色身。

  「复次,世尊,有人欲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世界中现在佛法身、色身」,这是第二科「明受持般若乃至演说,当见诸佛生法二身,能看见佛的身」。这是释提桓因他又说了,「有人欲见」,他想要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世界中现在」的「佛」,不是只是在一个世界里见佛,要在十方世界这么多的世界里,想要见佛。见佛的「法身」、见佛的「色身」。那么这件事,佛教徒应该会有这样的心情,可能嘴没有说,心里头想要见到佛的法身、想要见到佛的色身。但是只是这样想,事实上办不到,办不到这件事。现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方法,怎么样能见佛的法身、见佛的色身呢?

  这个「法身」,就是前边「深心入法中」那个法,就是第一义谛,佛以第一义谛为身,这是一种。这个「色身」呢,佛先成就法身,而后成就色身,就是有形相的这个身体,有眼耳鼻舌身意这样的身体,这个色身。这个色身,或者这样讲,譬如说在人间,在我们人间,譬如说,佛现一个老比丘身,这是色身,我们可以看见,也可以和他说话。但是佛有的时候现广大的身体,不是这么小小的这个身体。广大的身体,譬如说我们人间的人的身体,现在的人的身体小了一点,若是古代的人,人的身体就高大;就是我们平常的人,古代的人身体比现在高大。若是我们看经论里面所说的,譬如说欲界天、四天王天、忉利天他们的身体就是高大,和我们人不一样,可能他们那个人的身体比这个房子还要高。他们若来到我们这儿同我们见面,是要这样看的,看见我们人的身体很小。等到再过多少万年以后,人的身体是更小,人的身体好像有这么高,愈来愈小。如果佛到我们人间,我们现在的人的身体这么大,佛来到人间的时候,身高丈六,一丈六尺这么高,就高大,和人不一样;若是佛现身度化天上的人,那身体是更大,要比天上的人身体大。我们读这个大本的《无量寿经》、或者是《十六观经》,看阿弥陀佛的身相,那是非常高大,和我们完全不一样。这个是我们眼睛可以看见,若法身是离一切相的。

  我们从这学习圣道的次第来看,我们想要见佛的色身,要先见佛的法身,然后才可以见色身的,是这样子。但是若做梦,就不受这个限制,做梦我们看见佛,也可以这样子。但是若圣道的次第,你一定先见第一义谛,就是佛的法身。你能见第一义谛,就能见佛的色身了,就可以和十方一切佛见面,可以和观世音菩萨见面。他们这些佛菩萨和我们见面,那就是色身和我们见面。佛的那个色身,都是没有老病死的,寿命都是无量寿的。阿弥陀佛叫无量寿,其实其余的一切佛菩萨都是无量寿,都是没有老病死的。他们修学圣道成功了,得到一个没有老病死的,不老、还不病、也不死,有无量无边的神通变化、有广大的智慧,是这么一个境界。

  我们现在人间的人,有一个什么境界?常常地要想吃饭的问题。就是今天要做这个东西吃、明天做那个东西吃,老让它可口一点,要这样子计算这件事。当然人是没有智慧的,有的时候会吃毒、服毒,他自己不知道这件事。这实在若佛菩萨来看,这是个苦恼的事情,我们吃饭这件事是苦恼的事情,不是个理想的事情;那这个佛菩萨没有这个问题,佛菩萨没有这吃饭的问题。不要说佛,我们到色界天上的人他们也没有吃饭的问题;只有我们欲界的人,欲界天上的人也吃饭的,这都是苦恼的事情。

  所以现在这文上说,「有人欲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世界中现在佛」的「法身」、现在佛的「色身」,那你想要这样做,我们能动这个念头,这件事非常伟大,我们有这个想法吗?我看多数没有这个想法。但是有的佛教徒可能会有,就想要见佛的色身,要见佛的法身。那怎么样才能满愿呢?「是人应闻受持般若波罗蜜」,你应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学习这个法门。「读诵、正忆念」怎么样学习呢?要「读诵」它的文句、「正忆念」里边的道理,这就是一个文、一个义。但是另外还有一件事呢,「为他人演说」,你不要自私啊,你得了宝以后,也要和人共有。其实佛法的确是这么回事儿,不可以啊,这个好东西我要隐藏起来,佛教徒不应该这样子,所以「为他人演说」。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当见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诸佛法身、色身」,你若这样做,你会满愿的,你会见到佛的法身,也能见到佛的色身。这件事我们头几天已经讲了:就是你正忆念、修止观,你见到第一义谛了,你就可以见佛,你就有这个能力。但是我们现在一直地我们不能见到佛,什么原因呢?我们没有见第一义谛。我们只是啊,学习佛法,也在文字上这样思惟,你不能够真实地见到第一义谛,你不能。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又不大欢喜读经,也不欢喜这件事。那么,欢喜什么事呢?就是自由、自由自在,欢喜这件事。欢喜这件事,你想要见佛,很难的,不容易,不容易见到佛的。

  最近有一个同学到我们佛学院来,算是我们佛学院的学生了。他告诉我他一件事,他在五岁的时候,五岁的时候,那当然是很小的小孩了,就是观世音菩萨这一天来了,和他见面,不是做梦,也不是做梦。观世音菩萨带他到虚空里走了一圈,然后就没有和他说什么话,就是这样子,带领他在虚空里走一走,然后又回到地面上来,就不见了,有这么一件事。你看这个事,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我们还是很羡慕这件事!我是感觉到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你能够常常地用功,不要懈怠,你常常用功,观世音菩萨会来照顾你的,会有这件事的。

  所以是「当见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诸佛法身、色身」这件事,我们会出现这件事。这说得很简单嘛,就是你能够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法门,你还能常读诵、还能常忆念、还能为他人演说,这件事就成功了,就能出现这件事。

  我感觉到,我们为别的事情不怕辛苦,就是辛苦啊,也要忍耐一点,要把这件事做成功。现在这等于是释提桓因讲的,我们增加一件事,就是要见佛的法身、色身。做这件事,就是常来学习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常能读诵、正忆念,就可以,就能够成。这件事儿,我认为比吃饭的问题更重要!你只是增加,拿出一个小时就可以,读诵这个文、还能正忆念,来学习这个法门。学习久了,你也能够通达第一义谛,然后也可以为人演说,就会成功的,就会成就这件事。因为见到佛的法身、见到佛的色身的时候,这个文上就是简单地这么说,实在里边不只于此。你也可以主动地请问,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那一段文我不懂,请慈悲开示,那佛菩萨就会讲解,会有这件事。那么,你有什么问题,你可能不须要请问,佛菩萨也就可能会和你说,这不是很吉祥的事情?令我们开大智慧啊!我们要求说,我愿意要到阿弥陀国去,那佛菩萨就带你去走一走。只要你能见到他,你向佛菩萨要求的事情合理,佛菩萨会答应你,会满你愿的,这不是很好吗?是很好的事情!

  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亦应以法相修念佛三昧。

  这是佛菩萨劝我们念佛,这个法门。这是第三科,「明无得」。「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这个修行般若波罗蜜,怎么叫修行般若波罗蜜?就是你静坐的时候,你用这般若波罗蜜的道理去思惟、观察,也就是在奢摩他里面,观诸法实相,就是这样正忆念,这是一个行般若波罗蜜。另外,我不是静坐的时候,但是我在见闻觉知、遇见一切境界的时候,你也用般若波罗蜜那个智慧去观察,你不要用贪瞋痴去观察。看见不高兴的事情,心里憎恨;看见好的东西,贪心就来了,那这样不行,那不是行般若波罗蜜。你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一切法如幻如化,都是不真实的,观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心里面在这里面活动,那叫做「行」,行般若波罗蜜。

  「亦应以法相修念佛三昧」,还应该念佛。当然这不是持名念佛,不是执持名号。「亦应以法相修念佛三昧」,这个法相,这个法,就是第一义谛;以第一义谛来修念佛三昧。修念佛三昧怎么修呢?当然你先要通达第一义谛的道理,先要通达这个。然后你还是修奢摩他,心里面寂静住,明静而住,然后思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高大的身相,有无量功德庄严的身相。你在奢摩他里面这样思惟,和我们虚妄分别、散乱的心不一样,不一样的。当然你可以读这个《十六观经》,那上面写的、形容出来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那么你在奢摩他里面观想,他就会现出来。现出来的时候,然后呢,你再用诸法如的道理,就是法相那个法的那个道理,第一义谛的智慧,观察阿弥陀佛的相,是如幻如化的、是毕竟空寂的;观察自己也是如幻如化、是毕竟空寂的,心里面入于第一义谛,离一切分别相,那这就是修念佛三昧,这样子叫做三昧。如果你没有奢摩他的时候,那不叫三昧,因为心里散乱。这样修念佛三昧。

  我读这个慧远法师,慧远上人的传,就是净土宗的初祖慧远法师。读他的传的时候,我心里面也有感觉,有一点感觉。他是怎么回事儿啊?他那一年才二十岁左右,他来亲近道安法师,正赶上道安法师讲这个《道行般若》,《道行般若》就是《小品般若》,是十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那个实在就是《大品般若》,是三十卷。他听道安法师讲这个《小品般若》讲完了,他说出一句话来。这个慧远大师,他是对于老庄非常有研究的人,所以听道安法师讲《小品般若》讲完了的时候,他说出来一句话:说是老庄「但糠秕耳」,就是老庄说出来的道理,若不听闻佛法的时候,老庄哲学,这大智慧境界。但是一听闻了《小品般若经》以后,哎呀,那只是糠秕耳,就是不是真实的智慧境界,会说出这么一句话来。他就知道佛法是真实,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他就出家了。

  他出家了以后,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他到了庐山的时候,他三次见到阿弥陀佛放大光明!那就是见到佛的色身。见到佛的色身,我们从经论上的开示看出来,他是先见佛的法身,然后才能见到佛的色身,那就是他见到第一义谛了,就是圣人了。他念阿弥陀佛是我们这个执持名号念佛吗?一定不是的,不是,不是这么回事儿。所以他有这种境界。那从这里看出来,这句话不虚妄啊,不是虚妄的,是真实有这件事,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中国汉传佛教的这些高僧有这件事。我们在《高僧传》上,不只慧远大师,还有其他的法师也是见到佛的色身的。但是我现在又有虚妄分别心了,我们净土宗的祖师,也可能我读书少的关系,没有提倡这件事,没有提倡慧远大师念佛的境界,没有人讲这件事,没有人提这件事。

  「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亦应以法相修念佛三昧」,就是以第一义谛来念佛,而是在三昧里面念佛的,是这样念佛的。那么我们净土宗的祖师多数提倡念阿弥陀佛名号,当然这里面可能是,我看今天的佛教徒是这样子,古代的佛教徒也是这样子,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太辛苦了,感觉辛苦,就是执持名号念佛好了,就是这样子,这样契机!的确是契机。但是这个文上可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阿弥陀经》不同,它那是执持名号念阿弥陀佛,这上是以法相、以第一义谛来念佛,是这样子。这样念佛,当然我们可能又是,哎呀!这样太难了,我们就念阿弥陀佛名号不是很容易吗?很容易,结果你的成就很少。你执持名号念佛,当然也很了不起,也是功德很大,但是你若肯努力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通达了第一义谛的时候,这样念佛,不得了啊!也可能不须要很长的时间就成功了。因为什么?因为这个闻思修,得到这样的智慧,这个智慧厉害!我不闻思修,那你一直念佛的名号,你的智慧很浅;很浅,结果你的成就也就是很浅,就是这样子。「亦应以法相修念佛三昧」。现在是到点了,那么就讲到这里。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