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慈法师:美德充学
正慈法师:美德充学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善知识:
刚才客堂将《弘化禅寺环境美化、绿化管理规理规约》发给了各部门,希望各部门要对照执行。不能让它成为一纸空文。
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如同觅兔角。龟毛、兔角世上有吗?佛法根植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需要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去悟,去求证,去体验。有弟子问我:“禅在哪里?”禅在哪里?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行住尘卧皆是禅。衣食当中有道,道心当中自衣食。不要心外求佛,佛外求心。我在佛学院读书时,有一次我去江西云居士参学,云居寺的首座和尚专门讲“行、住、坐、卧”这四个字,对我的印象很深。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就是要寻找自“我”。要找到自己,“我”是谁?我有小我与大我。小我充满了“贪、嗔、痴”,充满了自私自利、贪图小便宜。“我”字当头,当客观世界的人、物、事与“我”产生关系时,则产生了贪,受欲取和恨、爱、妒、报复等种种心理变化。于是就产生了烦恼,产生了“我乱”,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又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这就是业,是迷时的业感缘起。我们学佛,就是要从这个万恶之源的小我中解脱出来,找到迷失中的“大我”。去除高慢,成为一个能接受客观真理的觉悟者。万事万物唯识所变,正所谓“万境本闲,唯人自闹”。我是谁?我中无我,我中有我。
佛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它在思想、方法、理论、修学上与中国的儒家、道家非常接近。古人讲通经过教,我们讲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修学的最高理想与目标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即究竟圆满的智慧。佛陀四十九年所说,不外“戒、空、慧”三学,以“智慧”为目的,以“戒、空”为手段,慧从定生,因戒生定,因定生慧。这和儒家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很相似。佛法修学从“戒”开始。五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这些戒的意义狭小,不是佛的本意。佛经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具诸佛法身光明,一切从生能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得德相我们为什么不能具备?佛说“但以妄想的,抓着而不能证得。
太虚大师说他自己:比丘不是佛未成,应当称我的菩萨。他敢自称菩萨,他也无愧于这个称呼,我们敢吗?太虚大师提倡“人间佛教”,强调以人为中心,以成就法界园明的佛果为终极目的。赵朴初会长更把人类佛教的内容具体化,指出人间佛教的基本内容就是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秉乘“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思想。以人为本,人成即佛成,做人和做佛是不二的。因此,我们提倡“养德充学”。
养就是培养,我们参禅也好,打坐也好,都是养。古人讲礼、讲气。老子,孔子,朱程理学都离不开这两个字。养德即养气,养洗然之气,养浩然正气。古德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我们中国把菩萨翻译成“觉有情”,西方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学者把菩萨翻译成“英雄、斗士”。我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汉传佛教的每个庙里的主殿叫大雄宝殿,供奉世尊释迦牟尼佛,恐怕全世界的佛教道场都是这样。我们称世尊为世尊为南无阿弥陀佛。其实他的全称应该是“南无大雄大力,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我们为大法而生,我们要养出“千里一点浩然气”的气魄来。为我们的道场,为佛法,为我们的佛教事业而贡献我们自己。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多磨多难,他自小就家教很严。他上学时要过一条小河,河宽水急,憨山大师不敢过。他母亲就将他推入河中,逼他过去。在父母的培养下,憨山大师自小就养成了一股浩然正气。明末的各种政治斗争几乎每次都把憨山大师卷了进去,甚至朝廷还把他充军到南方的漳蛮之地,九死一生。憨山大师凭着胸中的这股“千里一点浩然气,不为所屈,为中国佛教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人神共仰。
今天,我们生活在末法时代,我们就缺乏那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为佛法献身的浩然正气。在世界三大宗教当中,伊斯兰教为了圣诚耶撒坦,中东地区日夜不宁;基督教的罗马教庭,在全世界的基督教徒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连美国公众的宣誓,都要把国旗列入“神”的下面。而佛教呢?当阿富汗的塔内班政权把巴来扬大佛炸掉以后,除一部分学者以外,佛教界基本上没有一点回音,令人深思,也令人忧虑。难道我们就不需要养这股“浩然”正气和大雄大力的精神吗?
佛教讲慈悲,但慈悲也是靠自己养出来的,学识要自己充实,要静下心来,认真修学。无精打采、空虚、打妄想都不是养。从内到外,学佛不是靠装出来的,是修出来的。我们要常常返闻闻自性,“返闻”就是自己问自己,今天是不是进步了,是不是努力了。“自性”就是心,我们的自心是不是在寻找自性,是不是心无挂碍了?古德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我们要自己做自己的镜子,每一天都是做人的开始,每一刻都要提醒自我。
东晋的道安大师,人称中国的小释迦,中国汉传佛教的奠基人。其长相又黑又丑,人称漆道人。但是,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他将西来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也是使中国佛教脱离老、庄玄学独立发展的第一人,我们今天的早晚课诵就始于他。人说“漆道人,惊四邻”。又说他是“丑僧妙道”。真是人丑道不丑,人贫道不贫。初语唯识学的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在印度各地讲经说法时,印度各地的高僧与他辨论,竟没有人能改动他所说之法的一个字,深得人们的敬佩。佛光山的星云大师一贯以弘法为职志。普济为怀,利乐有情,他把佛光山建设得特别好,他走到那里,那里就有佛法。这些高僧是自己修来的,是自己养“德”养出来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一个人从他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他一定要死亡。不论是准,我们每过一天,就与死亡靠近一天,有人感叹:什么事情都可以开后门,唯有死亡开不了后门。人生的真相就是一天天接近死亡。《涅槃经》说:人命之不息,过于山水,今日虽存而明日难知。有时我就有这个感觉,有时一觉醒来,恍若隔世。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为什么而生?是不是为大法而生?我们为什么活着?人生的真谛在哪里?我们要寻找到理,这个“理”就是法。
人生如春梦,大梦谁先觉。我们身为佛子,过去学佛拜师必须五年学戒,这五年内必须毫无保留地听从老师的教戒,完全依照老师的指导去做,这是过去的教育方式。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信息网络化,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作为一个现代僧人,需要我们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圣辉法师说:今天不办教育,明天就没有佛教。目前,中央领导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投资上亿元新建中国佛学院和加强省级佛教团体的建设。
中国正信佛教人才危机。中国许多民众对佛素来信仰,但对僧人不够尊重。原因就是我们部分僧人的素质太低。如玄奘大师所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信众进庙拜佛是冲着佛菩萨来的,不是冲着僧人来的。我们现在是在吃“佛祖”的老本。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话:“干部下岗,职工分流,唯有和尚供不应求。”的确也是如此。目前,在中国农村大量建庙,就是没有和尚去住,即是有僧人的地方,这些僧人大多不懂教规教义,自行其事。如果我们不养德充学,佛学就会毁在我们的手里。
佛教有没有希望?有!非常有希望。中外的一些社会学家们一致认为: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力量当中,有两种最是长期起作用的,其一是宗教,二是经济。人类社会在消灭了阶级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宗教还将依然存在。正因为如此,重振佛教,令正法久住人间,就是我们现在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苏东坡说:“三天不学,面目可憎。”苏东坡一代文学泰斗,尚且不敢三天不学,何况我们?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希望大家努力修学,充实自己,找回自我,养德以充学。
流汗之室加袂,三途难入阿陀愿海。
作为一个僧团,我们要以六和敬为基础,加强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庙要象庙,僧要象僧。
2003年4月26日
(刘佐宏2006年10月14日校)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