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华严文集:《华严五教章》介绍(觉深)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9日
来源:   作者:觉深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华严文集:《华严五教章》介绍(觉深)

   《华严五教章》介绍

  觉深

  1、《五教章》作者介绍

  法藏法师,唐代僧人。华严宗实际创宗者,宗内称为三祖。本康居国人,其祖父侨居长安,以康为姓。17岁入太白山求法。后去云华寺师事智俨,听讲《华严经》,得其嫡传。高宗咸亨元年(670),荣国夫人杨氏死,武后施宅为太原寺,度僧以树福田。于是同学道成、薄尘及京城其他大德连状荐举,度他为僧,得受沙弥戒。先后于太原寺、云华寺讲《华严经》,武后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以贤首之名,人称“贤首国师”。此后,广事讲说、著述并参加译经。证圣元年(695)于阗沙门实叉难陀在洛阳大遍空寺,重译《华严经》,他奉诏笔受。新译《华严经》,虽较旧译增加了《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华藏世界品》、《十定品》等品,却仍有脱漏。他用晋、唐两译对勘梵本,并把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在长安补译的《入法界品》阙文补在新译的脱漏处,使现行《华严经》得以完善。圣历二年(699),新译《华严经》告成,诏令法藏在洛阳佛授记寺宣讲,深得武后赏识。他还参加翻译了《密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宝积经》、《显识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等多种经论。其生平资料,现可参见的有:崔致远所撰的《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阎朝隐所制的《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续法的《法界宗五祖略记、法藏传》。另外,《宋高僧传》卷五、《佛祖统记》卷二十九、卷三十九、《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二、《释氏稽古略》卷三等也都有记载。

  2、《五教章》注疏介绍

  日本 寿灵述《华严五教章指事》(6卷)《大正藏》卷72。

  佚 名      《华严五教章名目》(3卷) 《大正藏》卷72。

  日本 凝然述《五教章通路记》(52卷) 《大正藏》卷72。

  日本 审乘撰《华严五教章问答抄》(15卷) 《大正藏》卷72。

  日本 圣诠撰《华严五教章深意钞》(10卷) 《大正藏》卷73。

  日本 灵波记《华严五教章见闻钞》(8卷) 《大正藏》卷73。

  日本 实英撰《华严五教章不审》(20卷) 《大正藏》卷73。

  日本 凤潭撰《华严五教章匡真钞》(10卷) 《大正藏》卷73。

  日本 普寂撰《华严五教章衍秘钞》(5卷) 《大正藏》卷73。

  高丽 均如撰《五教章圆通钞》(10卷)《大藏经补编》卷2。

  霭亭法师著《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集解》(10卷),台湾华严莲社出版。

  宋·道亭著《华严五教章义苑疏》(十卷)

  宋·观复著《华严五教章析薪记》(五卷)

  宋·师会之《华严五教章复古记》(三卷)

  宋·希迪之《华严五教章集成记》(五卷)

  后四人被称为宋四大家,此四部论著皆可见于《卍续藏经》第103册

  这些注疏中,有的简略,有的则比较繁琐,近代霭亭法师所著《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集解》较为适合于初期学人。

  3、《五教章》内容介绍

  [1]解题

  《华严五教章》一书,全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另有《华严五教章》、《华严一乘教分记》、《一乘教分记》,、《华严教分记》、《教分记》、《华严一乘分教记》等名。

  [2]内容概说

  本论是华严教义的概说书,华严宗的教判论著,也可说是佛教概论书。全书共分十门,其组织次第分别为:建立一乘门、教义摄益门、古今立教门、分教开宗门、乘教开合门、起教前后门、决择其意门、施设异相门、所诠差别门、义理分齐门,主要是开释如来海印三昧(华严家以此三昧为华严大经所依之总定)的一乘教义,并将如来一代教法分类为五教十宗,主张《华严经》是超越诸教的别教一乘,是诸经之王,最为殊胜。兹将其各门内容略述如次:

  第一、建立一乘:叙述一乘的意义,即华严独特的一乘与融合三乘于一乘的意义。贤首大师将一乘教义开为同教、别教二门。这是依《华严经》中所说义而建立一乘义。谓一乘不同于三乘,而《华严经》中所说更是超越于诸教的别教一乘。并依《法华经》所说建立同于三乘,会归一乘的同教一乘。此门中,说明此同、别教的特点、类别,就是“建立一乘”之因由。

  第二、教义摄益:叙述一乘与三乘的教义,与其摄化机宜利益的差别。

  第三、古今立教:贤首大师总括古今诸贤所立不同教判,各有差别不同,因而于此门中列举古今十家不同教判,作为其龟镜。即:1、菩提流支依《维摩经》等,立一音教;2、诞法师依《楞伽》等经,立顿渐二教;3、光统律师立渐顿圆三教;4、大衍法师立四宗教;5、护身法师立五种教;6、耆闍法师立六宗教;7、南岳思禅师及天台智者禅师立四种教;8、江南敏法师立二教;9、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乘教;10、大唐三藏玄奘法师依《解深密经》、《金光明经》及《瑜伽论》,立三种教,也就是指三*轮。

  第四、分教开宗:此门主要是在展示华严宗的教相判释。是依其自宗宗义,将佛陀一代圣教分别判作五教十宗。五教,即将如来所说教法分为五类:1、小乘教;2、大乘始教;3、终教;4、顿教;5、圆教。十宗则依佛陀所说的义理区别为十:1、我法俱有宗;2、法有我无宗;3、法无去来宗;4、现通假实宗;5、俗妄真实宗;6、诸法但名宗;7、一切法皆空宗;8、真德不空宗;9、相想俱绝宗;10、圆明具德宗。

  第五、乘教开合:论述小、始、终、顿、圆等五教以及一乘、三乘之间相互的关系,谓五教若依根本而说,五教总为一乘,一切教法皆依一乘为根本;若依众生根机,如来开方便门,则有五教、三乘等说,皆是于根本一乘实义中所流露。

  第六、教起前后:论述如来在宣说一乘、三乘等法,在时间上有前后顺序,依其类别而分则有“称法本教”、“逐机末教”等本末二教。

  第七、决择前后意:如来所说教法类别为五,然此五教宣说时间或前或后,前后差别难知。如来之所以先后宣说此等教义,此中以十门分别其意。即:1、或有众生于此世中,小乘根性始终定者;2、或有众生于此世中,小乘根不定,堪进入大乘初教即便定者;3、或有众生于此世中,于小乘及初教根不定,堪入终教即便定者;4、或有众生于渐教中根不定,堪入顿教即便定者;5、或有众生于此世中,顿悟机熟即便定者;6、或有众生于此世中,三乘根性定者;7、或有众生于此世中,三乘根不定,堪进入同教一乘者;8、或有众生于此世中,三乘根不定,堪可进入别教一乘者。9、或有众生于此世中,具有普贤机者;10、或有众生于一乘别教,解行满足已,证入果海者。

  第八、施设异相:别教一乘教法与三乘教法差别难量,于此众多差别相中,章主从说法时、说法处、说法主、闻法众、所依定、法眷属、位相、所行、所说法门等十门不同,以显华严一乘经教与诸三乘经教间之无尽差别。

  第九、明诸教所诠差别:前九门乃从一乘与三乘能诠之教而论,此中再以十门论述五教所诠之义不同。即:1、所依心识;2、明佛种性;3、行位分齐;4、修行时分;5、修行依身;6、断惑分齐;7、二乘回心;8、佛果义相;9、摄化境界;10佛身开合。

  第十、义理分齐:前九门中已明一乘与三乘等教之差别,是故此门中阐述此一乘缘起无碍法门义。此中分从四门阐明华严别教一乘圆融无尽的义理。即:1、三性同异义;2、缘起因门六义法;3、十玄缘起无碍法;4、六相圆融义。

  所谓三性同异义者,三性是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此三性真妄融通,一异无碍,如本章中所说:“三性一际,举一全收,真妄互融,性无障碍。”

  所谓缘起因门六义法者,谓诸法于缘起之时,一切“因”法,皆具有六义:1、空有力不待缘,是刹那灭义。2、空有力待缘,是俱有义。3、空无力待缘,是待众缘义。4、有有力不待缘,是决定义。5、有有力待缘,是引自果义。6、有无力待缘,是恒随转义。此六义开合自在,或约体唯一;或约义分二,谓空、有;或约用分,则可归纳为三:有力不待缘、有力待缘、无力待缘。

  所谓十玄缘起无碍法者,谓以十门显示法界圆融、事事无碍、相即相入、无尽缘起的玄义。此十门分别从喻、法、时等方面明诸法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之义。分别为:1、同时具足相应门,2、秘密隐显俱成门,3、一多相容不同门,4、诸藏纯杂具德门,5、诸法相即自在门6、十世隔法异成门,7、因陀罗网境界门,8、唯心回转善成门,9、微细相容安立门,10、托事显法生解门。

  所谓六相圆融义:说明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等六相,相互圆融而不相碍。六相圆融是十玄缘起的基本,透过六相,论述法界缘起事物中的相貌与关系,以证成华严法界一大总门体的圆融理境。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