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惟因法师:《六祖坛经》讲义(7)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0日
来源:   作者:惟因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惟因法师:《六祖坛经》讲义(7)

 

般若品第二

第二章是讲说有关般若的真谛。般若是梵语,称为智慧,体就是实相,不论在什么环境因缘,都以实相智慧来观照一切诸法整理,就能勘破虚伪,还我本来面目。也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保住自己本来具有的真性,应用一切,清净无为,真心智能常放寂光,证悟方法妙理。

释品题:六祖因韦刺史的请教而为大众开演大智慧度的法义,故以“般若”为品师竟。

次日,韦使君请教。师升座,告大家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道!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第二天,韦刺史又虔诚地向六祖请求教益。“请教”是已经受教而仍然有疑难的问题请求指示而获益的意思,称为请教。六祖大师就上堂升法座而告诉大家说:“你们全体要澈澄清净自心,来念取内在智慧的观照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又作莫诃,译为大。船若译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波罗是彼岸,蜜多是到,也就是乘此大智慧就能由生死苦海渡到涅槃的彼岸,译为大智慧度。净心念是以自己真正的大智慧,明悟心性的本体。大师接着说“你们这些有善知善见的读书人,觉悟智慧的智体,世间所有的众生本来都具有,只因一念妄缘不觉,真心的性体受迷,自己就无法体悟智慧的妙理。只好凭借大善知识的,先知先觉者启示或教焉,豁然开悟,明见真性。”

应当要了知愚蠢的人和智慧的人,妙觉真性本来没有差别,只因六尘初缘或者沉迷执着或是明悟了达的不相同,由此而有愚痴和智能的殊异。我现在为你们说大智慧到彼岸的无上妙法,使你们各自得以开发智慧,经说:“佛性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本来是佛,与佛无异。”由此可见惠能大师指示大众能得智慧,要大众专心一意的倾听说法,然后增长信念,闻见修整,任何经法若不凝神静究,就无法行深般若,得大智慧,而觉悟心性。因此我为你们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是指了悟一切、知识渊博的学者。世间的人一天到晚口中念诵大乘佛经,却不认识自己的妙明真心,就像饥饿的人谈论山珍美味而终不能饱尝一样。如《楞严经》说:“于未予不修得,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因此,学佛的人光是口说与心不修行,就是经历多少劫数也还是见不到真性,悟不到真理,到头来究竟一点益处都没有。前面讲的这一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指离一切妄念之念,亦即无念之念,净心念是为了制心一处,使听法时容易领悟。”初念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一术语。正是净心的方便工具。六祖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此说确是根据佛说,亦即宗门最原始最根本的佛说。《八十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中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重颂》中说:“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

以上经文,实为禅学的真正起源处。六祖所说正与《华严经》佛旨相合,亦正是所谓“般若非心外新生,一切人脚跟下,无不圆成,无不具足,于自己悟处,以平等印,一印印定,更无差别。”这些都是指示着“觉智只在自己内证彻悟,非从他人得”的顿禅心源。参学人于此,须要从自心上好好明辨,当下识取本来面目,不要粗心错过为是。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也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剎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印度语言的雅言。古印度人,认为自己所说的语言,是禀承大梵天王所说而来的,称为梵语,梵是净。华言译为以广大的智慧就能到达光明的彼岸。修学佛法必须从内心的实际去行持,达到心行一境,不是只在口头上去念,那是无补于事的。由此可见净心念的重要所在。主要指明嘴巴说的好听,头头是道,心中却不去实行的人,就像梦幻、化境的现相,如空中花,水中月,都不实在。无有自性、性相称为如幻如化,犹如晨朝的露水,阳光照射当即消逝;如空中闪电剎那疾过,都无实体,毕竟虚无。《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果口念而能心中实行,心口相应契合,表里一如,言行一致,才能获得豁然悟道的智慧妙用。当这一念清净的菩提自性就是人所本有的佛性。如古德说:“离住佛之外,即无有佛。”这就是离开自己的心性外就没有别的佛可言,进一步指明众生原本的觉性与佛无殊的道理,只须自家言下承当就是。什么叫作摩诃呢?摩诃的意义是大。这里说明我们的菩提心是无可限量的广大,甚到像那太虚空一样的没有边际,更没胡方形或是圆状,没有大的或者小的计量,也没有青的、黄的、红的、白的颜色,也没有上面和下边,长远和短暂,也没有真恨和喜悦,没有是或者不是,没有善或者不善,没有开始和结束等对立性的分别。心境寂然清静,了无一物,灵灵分明即是佛性。诸佛剎士,即诸佛国土,尽皆等同虚空一样,世人的妙真如性本来空寂无碍,并没有微尘许的佛法可以得到,清净自性的真如空体也是这样的。这说明修行者着相心外求佛,就无法见到自己真正的本性理体。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业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变复如是。”

善知识!你们不要听到我说空就又去执着于空。第一切莫妄执着空,倘若有人认为什么心思都不去想,静静地坐在那里,仍然是落在无记空的执着上去了。所谓“无记空”,是说善不善都不记忆分别的空。虽不缘善不善等事,但住着无记,这并不是自性的真心。非善不善非无记性,才是本来面目的光境。换言之,昏住的境相,称为无记空。这里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很多修行人都犯此病,如气功、外道等都落此无记空时,不依上亲近善知识的指点,多以认贼为父,妄执为真心现前而无法摆脱此境。着魔是一句话,将错就错,错在何处,自家不能明了。因此必须参访明眼人为此引证,以免上当受骗的过失存在。这一点是每个修学者特别注意的关键所在。

善知识!有情的依正国土称为世界。世为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名是迁流。界指界限方位。整个世界的虚空包含着一切万物的种种色像,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满天星门,连绵的山峰和海河,辽阔的大地,清泉的源头和山谷的溪流涧水,以及繁茂的野草森林,修善的人、作恶的人、般若智慧的妙少、五逆十恶的邪知邪见之法。“天堂”,是指天界的宫殿称为天堂,是天人所处的地方,能有随心享乐的环境,都可比喻为天堂。“地狱”是指地下牢狱为地狱。凡所处的地方,只有受苦而没有喜乐的环境,都可比喻为地狱。上天堂,坠地狱都由自己业报决定。毕竟是有还是无?禅宗却有另一种解释,明朝达观禅师曾有一种见地,我们不仿拿来看看如何?“向无中说有,好像眼见空花;就有中说无,却又手捞水月。可笑的是,眼前见牢狱不出,心外见天堂欲生。殊不知铁怖在心,善恶成境,但了自心,自然无惑。”可见天堂地狱原是“世道人心”的反映,历行十善的菩提心的人世间就反映出天堂境像,五逆十恶的人世间就反映出地狱的恶境,那只是随机善巧方便超越有无之说,不须问天堂地狱在何方。

在银河系中对每一个星球来说,一边是高广无边的山峰,一面是一望无际的海。以地球看来,海洋比例并不亚于陆地的广阔。“一切大海”,是指无涯无际的世界上许多大海。《华严经》对海有十种相的概括说:“一、依次序渐渐深邃。二、其余支流流水入大海,使原来的大海名改作支流的名。三、大海将尸化沉海底,又被群鱼所噬,故不受死尸。四、所有大海同一海味。五、海中蕴藏无穷珍宝之物。六、大海是没有底的深。七、广大得不可限量。八、是容纳巨大得无可形容,如鲸鱼等大身惟一地方。九、潮浪不会超过极限。十、即使如何大雨还是普遍的收容下来,再说还有又高又妙可颂可赞的群山。”“须弥山”就是铁围山,是天帝释居住的地方,又名金刚山。在大海的中间,又作须弥楼、修述楼山等,也是大自然的腾景。巍巍象征无比高超的修行圆满的人格。在古印度的世界观,认为器世界的最下层为风轮即是大气,其上为水轮即是大洋,再上为金轮即是大地。在金轮上有九座山八个海,互相间隔围绕,以须弥山为中心。依次的外围是持双、持轴、檐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铁围等八山。须弥诸山是指须弥山及其外围的八个山,考之于现时的地理学,须尔楼山即今的喜马拉雅山,山峰为珠穆郞玛的峰顶。诸山则凡属帕米尔一带向四面展延的诸大山脉,诸大主峰都是。此亦可以发源于此的四大河流印度河、恒河、博叉河、斯徒河作为证明。然而无论是山或海,总都含藏在虚空中屹立着。世人的妙性真空,也如同这样能含藏的一切诸法。

“善知识!自性能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日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兴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从上面所说,可明白自性能够包含万法无穷即说为大,一切万法就在每个人的本自妙性中显现。如果有人能够觉悟光明的心性,无论见到任何人不好的或好的行为,完全有不受取也不舍弃,也没有一点执着着所染的观念存在。整个心性清净犹如虚空一样,就称之为大,也就是摩诃的真义。

善知识!那些沉迷不悟的人,只用口说说而已,真正觉悟了的大德心中念念清净,待持一如,定慧平等。但还有一种迷昧所执的人,为装作整个心思放空,静静地坐在那里沉空滞寂,死死执着于无记空,什么都不去思维,自以为了不起,这就叫“夜郞自大”。这种装模作样的人,并非真正懂得摩诃般若的行持方法,实在不可与他交谈往来,因为他执着于不合正法的无记空顽空。禅宗叫黑鬼窑窟,拔无因果的外道见,称为邪见。

这一段主要说明修“心行”须在自性上见,切莫着“机境”,佛也是机境,法也是机境,若说心论佛,谈迷说悟而有一法可得,就是有所着。此处“闻说空便着空”。就是很好的例证,因为所著的机境虽然不同,而这个“着”却仍然是相同的,故在心行上自然毫无是处。“第一莫着空”是为了破空见。《中观论》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空见也是诸见之一。若已离诸见,也须离却空。否则,欲离诸见而反着诸见一。若已离诸见,也须离却空。否则,欲离诸见而反着空见,那就仅等于以见易见罢了,仍然没有远离诸见。所以必须要进一步破空见。接着又用“世界虚空能含万物”比喻,“世人性空能含万法”,借以说明心量的大就是摩诃般若,故称摩诃。这正是前文中“自性能生万法”一句的六祖自注,也正是从“无相偈”到“五个何期”后心行历程的六祖自白。因系实际新验得来,说得格外透彻极了。换言之,如何能彻底远离诸见?在使“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连此“虚空”一念也不执着,才真正能广大无碍,才真正能自证菩提。《华严经》曰:“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见,令心所向皆无碍。”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用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善知识是正能善知善解诸法事理,识心达本的人称为善知识。自性的心量是非常广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周遍整个法界。所谓法界,梵语达摩驮都,译为法界。有二种义,一约事言,法即诸法,界谓界分,现象界一切事物,各有其殊相和界分,就是法的一一即称为法界。二约理言,有依生圣道的因义,有诸所依的性义,有诸缘起相不杂的分齐义,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称为法界。华严宗建立四法界,《清凉大疏》云:“统惟一真法界,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有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三、理事无碍法界,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总称为四种法界。真如自性的妙用,当同时就了解分明,抉择诸法无有障碍,心得相应,妙用现前便觉知一切圆融性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指明法住法位。法性就是诸法差别位上见,在诸法差别现象上也显出法性的本体来。所以说:“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若能于一切中了知一,就得一切智;若更于一中了知一切,就得一切种智,也是佛教中最究竟的智慧了。天台、华严二宗对此“法法本印,法法相入”的理论,发挥的最多。例如“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之说。“一破一切破,一立一切立,一权一切权,一实一切实”之说。“一尘一切尘,一毛孔一切毛孔,一相一切相,一身一切身”之说。“一门一切门,一种一切种,一智一切智,一理一切理,一佛一切佛”之说,都是启人深省。佛法主要讲一切圆融无碍,也就是妙法毕竟与佛性契合一如,六通自在。不论是去或来自由自在,真心的性体无有停滞止住,于诸法中无有障碍就是大智慧的般若义理。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慧,都是从自性中而产生,并不是从外面得来,不要错用心意,就叫作真如自性本体而起的妙用。从一真法界的立场上,能观照一切诸法皆真的光明。转迷悟开,真心能量的大事因缘。心量是指离一切能缘所缘,离一切诸见,离相无相,离性非性,而无心自在的真如心量。大事是指转迷开悟之事。心量大事是说开发真如心量,是转迷开悟的大事因缘,千万不能错过,并且不在修行空心静坐等小道观念。修行的人不要口中整天说空的道理,心里面根本不按口说去修真空的行持。口是心非,恰好像是一个极其平凡老百姓,秘书却妄称是一国的天子,事实上终究不可以得到王位。这种人怎能算是我的弟子呢?善知识!空间什么叫作“般若”呢?般若是梵语,中国话叫作智慧,就是明了一切世间真谛名为“智”能够照见通达明了真义的名为慧。无论相住在任何诸缘万境之外,能于书夜二六时中心行念念了达诸法体空,而不作遍计愚妄、常观、真心修行的智慧,这就是行深般若的智慧。倘若一念愚昧无智,就是般若智慧全然断绝。如果一念灵知,回光反照,就是般若智慧生起圆满。由此可以明了心量实是般若的心体,广大无边,是无心之真心,是离量之真量。它含摄了法,而万法也生在其中,亦即本体存在一切差别事相中,而一切差别事相上正好荐取本体。所以说:“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一切,一切即心。心境无二,更无罣碍”(见《传心法要》)虽然如此,也只有“无心而心,无量而量的智慧心量,才能广大无边,遍周法界。学佛参禅,在修心行而见自性,不修沉空守寂的小道。若口念而心不去实修。或者只知空心静坐,纵能诵得一大藏教或做到灰身不智,又怎能体悟自性真空的境界呢?正如石头希迁所说:“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返回目录

----------------------------------------------------------------------------------------------------------------

更多惟因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