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日(三) 快于我法来娱乐休息!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日(三) 快于我法来娱乐休息!
净土这个教法我们能得遇得闻,是一个稀有难得之因缘。在这个减劫的时代能得遇,主要是它跟这个时代对称。要是我们人寿现在有四万岁,或者六万岁,乃至两万岁也可以,我们也不急于去寻找一个什么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拿出五百岁去寻找,拿出一千岁去修行。现在时间太短了,人生这一百年我们算的出来的,太短了,我们能主动的机会又太少了,我们自身这个念头,三业中的意业,能把持的机会,能运用的机会太少了。过去叫芸芸众生,就这样过来了。什么样过来了?共业引导到哪个地方,大概就到哪个地方,浑浑噩噩的这一辈子啊,主要是还短。
实际作为一个学佛人,要是不透视人生,不去审视自业他业共业的交织,我们很难真正认识到我们学佛的价值,也就把学佛当成一个泛泛的世俗事了。很多人虽然学佛了,但是没有在自己的生命中得到真正的佛法利益,学佛者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
过去一个常规的说法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实际大家都是口头上的话。你真正感觉人身难得吗?我们真正尊重我们这个人身吗?你说哪个人还不尊重自己呢?但往往我们这个自尊加上引号还是可以的,这个“自尊”,给它翻译成自大也好、自慢也好、自我强化也好、自卑的一个极端也好。你若真是知道自尊的内容了,那这个尊重己灵啊,即你对自己这个灵魂意识要是真正尊重的人,你就知道你的意识所缘就是你尊重与不尊重的一个特别的评判标准。你能看见你的意识所缘吗?你要是缘的三恶道的因缘,你肯定说不上自尊;你缘的三善道的因缘呢?你能保持个平衡就不错了。那三圣道的东西,我们有个增上随顺,那就是一个增上的修持了。那么在净土这个教法,它认为这些毕竟都是不究竟的。不管是三恶,三善,三圣,这都不以为究竟,为什么呢?还是从念佛的角度来谈。这个九界,念佛人看着都是不究竟的,用念佛的心来审观,我们缘这个九界,都是不够自尊。为什么说不够呢?没有满足你的究竟心智,没有彻底地回归到一个究竟的安乐上来。
我们现前的自我业力的坚守,那一定是自大的。但作为念佛人,我们来审视九界,三善,三恶,三圣我们来审视它,真正地自尊在这个地方择取不出来的,所以这个念佛者一定不是自大,他是一个彻底的俯视。要俯视九界。你要没有这个心,你很难去念佛,因为九界对我们太亲近了。或者说三恶道也好,三善也好,对我们太亲近了,那三圣道跟我们的亲近度就不会够高的。太亲近的东西你要不去俯视它,你根本没办法超越它。
所以念佛的人还面临一个大的问题——就是亲疏缘的抉择。现在我们减劫的亲缘,基本上在不定聚的这个业缘中徘徊,偏向于恶业。现在我们的意识基本上在三善三恶中徘徊,但是偏重于三恶道。这是共业催出来的一个结果。为什么偏重在于三恶道呢?是减劫所造成的。为什么要反复地提这个东西呢?就是要我们认清我们择法的必要性,念佛的必要性,或者认清它是必行的一个法则!我们有三种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我们在不定聚中徘徊,徘徊在善恶之间,但是偏重于三恶道。何以故呢?因为减劫所使。减劫的共业、大滑坡造成的。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因缘下,我们对三圣道的进趣基本上是无缘的。这从共业讲的,有些大德不会包括在内。
我去南传走了一些地方,到泰国以后,我就很吃惊的。在金三角那一带,美施乐,一直到我们做短期出家那个省份叫清迈,这一带走了十几天,跟我们国内的情况差不多了,许多寺庙已经没有僧人了。我说这话不是严重,是很严重的,因为什么呢?泰国的经济很发达了,就没人愿意出家了。经济发达了,人自由了,人的五欲可以得到满足了,寺庙里已经没办法待了,修行就不要提了。没有人了,你修什么呢?基本上是无缘的,因为什么呢?经济发展了,人的空间,地球村嘛现在是,小小地球村。爱到哪地方到哪地方,爱做啥业做啥业,爱犯啥罪犯啥罪,爱干啥干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已经是无法无天了。当然泰国象法身寺也在办短期出家,他们的规格大,一次剃十万人,一眼看不到边。因为长期没人了,短期呗。但要说修行,已经进入了这个时代了,经济发达,人没办法修行了。
因为在这个不定聚的人类的业报中,一百岁以里一压缩,人太苦了,时间太短了,八万四千岁的记忆我们都有,因为我们那个阿赖耶识不会因为你生生世世轮回折腾,就忘记一些东西,它忘记不了。我们潜意识中有一个东西在召唤我们,你看八万四千岁人多宽松啊!这个记忆啊,深深地埋在我们心底了。当然我们也有其他记忆,但我们在人类中,人类等值的记忆就容易浮现出来。若在天,天类的意识就会浮现出来。你这个记忆一想,人八万四千岁,睡觉能睡五百年,摇篮里嘛,摇五百年。很多人说现在人怎么这么贪睡呢?我说咋不贪睡呢?过去一睡睡五百年,现在满睡也睡不了几年对不对?满睡能睡一个星期,就浑身酸痛对不对?怎么说呢?我们的记忆造成了我们在这个短促时代对安逸、睡眠、放逸的追求的心念,所以这个时代的人特别地向往休息。
所以释迦文佛在这个人寿百岁的时侯讲法,他不讲其他东西,他讲的都是“快于我法中娱乐,休息”!经常读读经藏的人都知道,他会讲这两句话——一个是休息,一个是娱乐。来吧,快来快来,到我法中娱乐!再一个就是到我法中休息!为什么呢?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缺乏娱乐,缺乏休息。你说为这一百年就娱乐了,你试一试,就是满给你娱乐,你能娱乐个啥呢?还没娱乐就白发苍苍了,对不对?还没娱乐就长大了,要工作养家糊口去了,我们基本上没有太多娱乐的时间。
时代是这样子,人寿百岁我们娱乐的机会没有,或者说娱乐的机会十分少十分少的,所以我们渴望得到娱乐。所以释迦文佛一应世说,五浊恶世,苦难有情,我当予其教法,什么样的教法呢?令其安乐与休息。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所有的世尊给我们的教法都是——离苦得乐,所有的教法都是这一个中心点——欲使我们离苦得乐。为什么呢?这个世界的人太苦了。许多年轻人,许多在社会上还经历不足的人,说不苦还可以,也的确有人中之天,就是苦不多,但是毕竟是太少太少。大部分人都在勤奋地为自己的衣食,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面子在拼命地作为,在工作。离苦的机会他想都不敢想,尤其是我们中国人,那更是这样子。中国人对子女的眷恋,对子孙的眷恋,那是不可思议的,很多白发苍苍的人还在照顾着自己的孙子、重孙子等等,那真是没有离开的机会。
所以离苦得乐的教法,我们都十分需要的。极乐世界这个教法无疑是最可取的了,它的名字给我们讲的很简单——“但得诸乐,无有众苦”,“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你说我在这个娑婆世界,我先满足了,再往生极乐世界。那不行!我告诉你,那是梦想!你先往生,再回来满足。你这个秩序要颠倒了,你就大错特错了。
很多人把这个秩序颠倒了,想着在这个世间,象过去印度的婆罗门一样,先去生儿育女,建立家业,圆满这个了,再去出家。但是你要知道,婆罗门相续的是人寿两万岁的修行,时候他们就可以这样。我们现在想满足世间的作为了再去修行,很困难很困难。这一步迈出去修行,十分困难,再说我们中国没有这种传统,就是说对修行没有这种认取。看到一个乞食的会说,年轻轻的怎么要饭呢?但是要到印度那些国家,人一看就赞叹,哎呀,这么年轻就出来修行。不一样的心理,整个是翻翻的。
所以净土这个教法呢?是令我们先有一个根本的回归,那么你再修短自在,再完成你的事业缘、因缘、情缘等等,满足你所有的愿乐,那是一定能满足的,为什么呢?你有自在力了。往生彼国,心得自在,身得自在,方便自在,分化无量世界都可以。但是我们这种业相业报身中,你想得自在,分明你在自欺!分明在自欺!分明你达不到,你还在浪费自己的时间,造成堕落的一个现缘!你堕落了,迷失了,你想得诸乐,你乐什么乐?没地方乐了,只有苦了,迷失了,甚至以后遇法的机会都没有了。
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用念佛来俯视九界无疑是一个彻底出离的方法,再来回顾到九界中,那我们就有极大的殊胜方便。我们沉浸在这个三善、三恶、三圣的因缘徘徊中呢?这个境界太多,这个风光太多,耽搁我们的地方太多,毕竟不是究竟的安乐,毕竟不是究竟的法则。所以说念佛一定要解决九界事!倾动九界,普利于九界,就是说你要颠覆它。你说这不是心太狂躁了吗?不是,是因为念佛因缘的一个彻底认知罢了,是仰仗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的透视能力,而不是说我们真正什么能力,不是这样。就这么说吧,我们想看一个城市的全貌,你到两万公尺以上,你看得清清楚楚的,但你在五百公尺上面,你看不到,只看见一小片,因为你的可视度不够。那我们念佛人就站在一个可以俯视九界的,这样一个佛的果地觉的、随顺佛愿的心智上,这样一个力度上去审视九界,那我们就在一个究竟的法益上有一个彻底的回归。这样我们来选择,真正建立安心的事实了,再回看九界,各得其方便。要不然你就会大错特错地陷在善道、恶道、圣道这样一个循环中,不能自拔。这风景太大了,路途太遥远了!就这善道的修持的路途有多遥远?欲界色界无色界天有多少个层天?那我们要一层天一层天地去享受一遍,去体验一遍,再去念佛,不知道你已经到哪一天去了。
所以这个境界太大,这个九界是个大境界,要是在我们自己的力量,你根本跳不出这个大境界的。这个境界太大了!象这个三善道,三圣道,我们人类只是一分,天道的境界对我们的吸引力太大了,我们很难跨越。很多人读过耆婆的故事,读过狮子觉的故事,他们都有预约说生到兜率天马上就回来汇报,结果呢?升了以后一点回信都没有,目犍连就去一看,耆婆坐着那个马车,无量的天女前后围绕着,他说和尚,我去娱乐去了啊,看都不看就跑了。啥都不行了,忘乎所以了,境界太大了。有一次世尊讲法,有十万天女护持的天人,有五万,有三万,一万,一直退到十个、五个天女护持的这样的天人。有十个、五个天女护持的天人说,我记忆之中,我在人类之中五欲多不得满足,现在我有五欲之快乐,何必去听法呢?我们说这个记忆就是境界太大了,就我们这一生我们的境界就太大了,什么都不能满足,突然到那个欲界了,什么都满足你,说你来听法吧,你说对不起,我要娱乐。因为太需要了,因为你在人间没有娱乐过,那个娱乐不是我们想象的娱乐,是满足的娱乐,那境界太大了。你还要去做天呢,你出不来了,就把你圈定了。这九界,三圣道的快乐,一点点你就麻烦了。
因为我们记忆里苦的东西多了,所以我们要做就做一次大事吧,就念佛了,用念佛直接超越这些大境界,到真实的一真法界去娱乐吧。这样就有真正的究竟方便。菩萨四种正修行,讲到的都是一真法界的娱乐。
九界是个大境界呀!对我们人类来说这个境界太大了。很多人给我说现在很多人去澳门,去中缅边境赌博,抓也抓不完,前仆后继的,很多。他们问为什么呢?是不是中国人好赌呢?我说不是。中国人心里有个东西没有放下,赌博是一种什么心理呢?——重新来的心理,彻底重新来的心理。很多人总想彻底重新来,因为他心里粘的东西太多了,太负重了,赌一把就想彻底重新来一次。这都是记忆造成的,记忆就是境界,这境界他逾越不了,一到那个因缘上,他就逾越不了了,为什么呢?境界太大了!就是说我们世俗中太缺少这个东西了。你要不是真正的念佛人,不能彻底地俯视这些九界的业习,那九界小小事是逃不出去的。
“一念及一时,放大光明,悉能遍知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一切众生苦。”九界众生都是有苦的。在净土这个法门中,九界为苦。行诸菩萨道,在弥陀这个教法中亦是苦。阿弥陀佛有个愿——“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这个“超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净土教法的特征。超出常伦,就是九界秩序。九界这个秩序排列的很大的,我们人类是三善道的一分子,择取的心理比较重,就在不断地徘徊,所以称为不定聚。我们这个减劫中的不定聚趋向于恶道的机会多。因为什么?我们的记忆所造成的。要是我们过去做过天人,看看现在,人受不了的,太匮乏,太多的委屈,太多的不自由了。每个人的记忆海中,都是有无量无边的记忆的,但我们提纯哪一点记忆呢?运用哪一点记忆呢?
在念佛法门,要超出,超越你所有的记忆。让你所有的记忆归到零位上去,归到空净的本质上去,来念佛,与佛相应!因为我们在佛这个角度上呢?我们是从生盲,我们过去没有遇到过。我们要遇到过,我们不至于在减劫中,在这个娑婆世界沉沦。你说你是倒驾慈航的,那你现在放放光就行了。大部分人都是沉沦在这个减劫,五浊恶世的减劫,是很苦很苦的。
我们并不是一个自由者,自在者,所以我们记忆中佛地的作为是没有的。我们要把九界的东西回到零位上去,来忆佛念佛,以佛性来印契,以佛的果地觉来印契我们现缘的心智。所以讲“一念及一时,不前不后,放大光明”,实际就是印契光明,以念佛印契自心,以佛心为自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凡夫心念佛时,即佛心。
在念佛法门中,印契光明是十分重要的。以名昭德,以德显心,以心致用故,心放光明。此心、众生心、佛心本无差别,即平等心。平等心放平等光,饶益十方法界,平等利益十方,所以令一切众生离差别苦、对立苦、障碍苦、所依苦,业力纠缠之苦。我们这个九界的苦是个大的苦痛,因为什么呢?我们在择取不清晰的情况下,就在这儿徘徊。这个徘徊的苦是人类的一种彻骨彻髓的苦。很多人做一生事情就没有干净历练过,没有爽快过,都是在徘徊,得失上,大小人我上徘徊,亲疏上徘徊。
念佛人的功德与利益,所以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为什么能普照诸佛会呢?阿弥陀佛这个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他的名号利益亦复如是,此名号功德亦是佛中王、光中尊。因为阿弥陀佛的三身功德依这六字洪名而彰显,彰显其法身清净,报身圆满,应化无碍,所以一句名号具三身功德。那我们持名之时,阿弥陀佛的三身功德平等地摄化着一切,圆满地摄化着一切,无碍地摄化着一切,我们回归到这种清净、圆满、无碍的当念中,那就是所谓“一念及一时”这样一个修持与善巧。你用一念,你随顺一念,你作为一念,这一念易不易做呢?善导大师怕我们对这一念模糊了,他就说一声、十声。害怕我们把这一念跟自己拉开距离了,他说你念一声、十声,亦得往生。佛愿住持故,佛力住持故。
因为我们一切众生的性德与诸佛的性德等无差别,以念佛名号故,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故,来平等印契法界众生的佛性,或者启迪众生的佛性,它的妙用起用于当下,就如如来藏性经所讲,我们每一个人在本位上都坐在清净的法性莲花上。这个莲花是没法枯萎的,法性没法衰败的,没法增减的,没法被颠覆掉的。但我们执着自己的业力,执着自己的蒙蔽,在蒙蔽的这个缘上丢失了这个清净法性的作用。那我们随顺着弥陀的圆满的报德,来起用这个法性的作用,我们会透过弥陀的圆满报德、无碍的应化,使我们本有的佛性有一个契合的作用,一个印契的过程。你在赞佛,感知佛,念佛的这一刻钟,印契就会产生个事实。
这个最主要是要实践,不实践没有丝毫的意义。所以法性无始以来无增无减,犹如大地,犹如虚空,包容众生,载负众生,众生常用而不知。我们身在其中而不知。迷失于自己的固执业习,固执所知,乃至种种交织业缘的蒙蔽,乃至共识的蒙蔽,不能回到自己安乐的本家本国,就是所谓的法性海。所以阿弥陀佛建立作用一个国土,揭示了众生本家本国的本来的庄严面貌,使我们有一个参照,往生彼国,深达法性,究竟安乐,出一切苦。
我们下去面对的实际就是念佛的大事了,摒弃九界的大境界,来作念佛的实践者。我们在念佛的过程中,乘着佛愿念佛,随着佛的果地觉清净念佛,圆满念佛,普利一切念佛,感恩念佛,在这样念佛的作为下,我们逐渐会体会到“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实质作为与效果。大家下去是要实践的。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十六2011年7月16日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