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本源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二十六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0日
来源:   作者:本源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本源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二十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问。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答。此义即出天奇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问。一猛提醒。何止长夜复旦。】

  这个地方是说明为什么执持名号不劳参究。“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天奇毒峰”指天奇本瑞禅师和毒峰本善禅师,“天奇”、“毒峰”皆是地名,古时对祖师大德的称呼,都是用他们所在地的地名,像我们称莲池大师为“云栖”和尚,也是采用的地名。天奇与毒峰是禅宗的两位祖师,皆主张参念佛人是谁。天奇禅师示众禅语中讲到,终日念佛,不知全体是佛,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谁。现在这里讲持名念佛不劳参究,是不是违背了祖师大德的意思呢?蕅益大师很直接地回答这个问题,不劳参究就是出自天奇等诸大德的意思。大师非常有见地啊,一般人听话只是依文解义,不知意在言外,而错解祖师的意思。祖师感到大众虽然在念佛,但是心很散乱,不肯死心塌地求生西方,因为不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不能理解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彻底悲心说这部弥陀经的目的,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发愿执持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祖师大德看到众生散乱心称念,心有不甘,当下诘问,念佛者是谁?这一问就犹如当头一棒,使这些散乱心念佛的人顿时开悟,明白能念佛的心与所念的佛本为一体,全佛即心,全心即佛,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才会死心塌地去念这句佛号,所以真正明心见性的他会老实去念这句佛号。我们在经中看到一些法身大士都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前面讲过了,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非常快速。“何止长夜复旦。”众生由于当初一念不觉产生无明,无明就产生贪嗔痴,指导身口意不停地在造惑业,惑业就产生业力牵引着我们在六道之中不停地轮转,永不见光明。我们这一世得到了人身,能够闻到佛法,就是始觉之心开始动了;能够修行破除无明,真心就能够显现出来,又见天日,重见光明,这就是长夜复旦的意思,说的明白一点就是破迷开悟。

  【我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苦欲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

  祖师大德的本意是叫我们发愿执持这句名号,但是末法众生业障深重,不明白祖师大德的意思,不肯念佛,却在参念佛者是谁。古时候众生的根机相对而言稍微好一点,能够参究成功。到了现在末法时期的众生业障深重,却还在参究念佛者是谁,悟自性弥陀,这是错解了祖师大德的意思。蕅益大师在此地打了一个比喻,叫“拿敲门瓦子打自己亲生父母”。过去的大户人家,房子都有好几进,像现在寺院一样的,进来了有大雄宝殿,再到后面有藏经楼。那人是住在最里面一间,外面敲门又没有门铃,里面人听不到的,就拿敲门瓦子撞击门,里面人听到了才出来开门。我们现在是拿敲门瓦子去打自己亲生的爹娘,这就是比喻错解祖师之意。

  【进问。此在肯心者则可。未肯者何得相应。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

  “进问”就是进一步问,对于能够老实念佛的人可以不必参究,那对那些业障深重、没有明心见性又不肯老实念佛的人,如果不参究,怎样与释迦牟尼佛的悲心相应呢?“曰。噫。”噫是蕅益大师的叹恨之词。“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能够老实念佛的人就不需要说了,不劳参究老实念佛,就是对那些不肯老实念佛人所讲的。只要你能够发心,放下万缘,将万念转化为阿弥陀佛这一念,所有的妄想都放下,就是一句佛号,不要夹杂,不要间断,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必定与释迦佛的悲心相应。“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不肯老实念佛的人就是因为没有明心见性,不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我执和法执思想非常强烈,好像生牛皮一样。这是比喻,牛皮要做成皮鞋一定要经过处理才会柔软可用,生牛皮非常坚硬不能屈折。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我执跟法执相当强烈,只有死心塌地去念佛,通过念佛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就能像熟牛皮一样柔软可用。“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有眼睛的人无需在大白天去点灯,“目”比喻正信已开之人,正信具足的人已经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就会老实念佛,契合如来悲心。而无目的人去寻找灯具,找到了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无目的人比喻不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苦苦参究念佛人是谁,心中觅心,好比骑着马去找马。无目的人只要老实念佛,时间久了本来面目自然就能显现出来。接下来,蕅益大师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的一句话,来证实不劳参究。

  【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敢有触者。宁不被烧。】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有“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个地方所讲的“方便”就是一切方便法门,包括参禅、修观。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只要执持这句名号,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就必定见佛,时间久了,我们自性本具的佛性就能够显现出来,就是禅宗所讲的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持此一句弥陀名号,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是一行三昧,犹如猛烈火焰谁敢触之,触了以后哪有不烧之理呢?

  【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这个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临终佛现。宁保非魔。”佛在弥陀经中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将佛号念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来接引。但是我们看《地藏经》里面讲到,到了临命终时,百千恶道鬼神变作父母、眷属来接引我们,要知道这些鬼神都是我们宿世冤亲债主来报复我们,接引我们堕落恶道。佛在《楞严经》中又告诉我们,有五十种阴魔会变成种种的境界来诱惑我们,甚至于现佛身、菩萨身、比丘等身口说经法,诱导我们下地狱。到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会不会是魔变的呢?“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修心人指参禅的人,参禅人打坐时要去除一切妄念,一念不生去参话头,心光直照话头,反复参究,不会去想佛,也不念佛,但是在临命终时佛来了,这就不是一件好事情,有可能就是魔变的。所以参禅的人讲魔来也斩,佛来也斩。“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对于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人,我们在念佛,所期望的就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告诉我们,“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所以念佛最终感召到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清净大海众来接引,这是与佛相应,感应道交。“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修学净土法门的人能够念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一定蒙佛接引,这时决定不会招致魔来。我们从三个角度来讲,首先从自身角度讲,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心地非常清静,水清月现,因为我们心地清净,就会感召阿弥陀佛来接引。从佛的角度来讲,阿弥陀佛本愿不可思议,他一定会来接引至诚恳切念佛的人。从法门的角度来讲,我们修净土念佛法门,能够得到一切诸佛所护念,龙天护法更加维护你。所以我们念佛的人,只能保持阿弥陀佛这一念,如果有其它的念头,那我们心地就不清净了。如果在临命终时不是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是药师佛来接引我们,那就跟我们所期望的相违背了,这个药师佛有可能就是魔所变现的,我们动了这个念头就不能往生了。有人要问了,阿弥陀佛也有千百亿化身,到临命终时如何辨别这尊佛是不是阿弥陀佛呢?那就在于你平时所观想、所念的这尊佛像是什么样子。楞严经所讲,佛本无相,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脑子里面的阿弥陀佛是什么样子,到了临命终时来接引你的就是这尊佛,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有一尊固定的像,经常忆念,临终的时候就是那尊佛来接引。

  【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

  这段讲到两个问题。第一个和七日不乱有关,弥陀经告诉我们,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蒙佛接引,这个七日一心不乱,是指平时要一心不乱还是临终时一心不乱?藕益大师告诉我们,平时就要达到一心不乱。所以我们平时就要下功夫,平时念佛就是为临终服务,我们现在念佛,在这儿举办精进佛七,目的就是克期取证,以期达到一心不乱。第二个问题,如果现在念佛念到了一心不乱,会不会再起惑造业呢?如果现在念佛真正念到一心不乱的程度,真正的念到了事一心不乱,那也就是没有我执心了,就不会再造人我是非,一切都是无我了。到理一心不乱那是更加不得了了,法身大士的地步,怎么可能再会起惑造恶业呢。念到这种功夫,往生决定有把握。

  【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

  这段是破十念一念疑,也有两个问题。“大本十念”,大本指《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小本,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其中有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宝王一念”,是指唐朝飞锡法师所著的念佛三昧宝王论所阐述的一念往生的道理。无量寿经所讲的十念必生,与念佛三昧宝王论所阐述的一念往生,适用于平时还是临终?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十念通二时,通平时跟临终。晨朝十念属于平时,晨朝十念是慈云忏主所提倡的晨朝十念法,这个修法非常适合现在的上班族。每天早晨洗刷干净,焚香西向,念十口气,每口气随个人气力长短,念三五声至七八声佛号,念好回向,用时很短,这十念要放下一切万缘,晚上也是这样,洗刷完毕睡觉之前,面对西方,如果有条件就焚香,没有条件的至诚恭敬就可以了,这是十念法。“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观无量寿经第十六观中讲到,造作五逆十恶的人,本应该是堕落恶道,但在临命终时能够遇到善知识开示净土法门,十念也可以得生,这个十念与刚刚讲的十念得生是相同的,属于临终之时,临终时候信愿具足,十念就可以往生。“一念则但约临终时。”这就是宝王论所阐述的一念往生的道理,临命终时能够对娑婆世界的一切虚假现象彻底了解,彻底看破放下,一心求生西方,一念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假如我们现在念佛的人,念佛念了一辈子,但是到了临命终时对这个世间的一切放不下,最后也不能往生。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蕅益大师慈悲到极点,考虑的也非常周详,把大家的一切疑问全部考虑进去了。前面讲到十念一念可以往生,那我们现在干嘛这么辛苦,天天上殿过堂,还要办精进佛七,那不如到了临终之时,十念一念往生不就好了吗?蕅益大师回答到,若无平时念佛的功夫,临命终时怎么可能把心安住在这句佛号上面。有些人叫他念佛他不高兴,因为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他觉得念阿弥陀佛就是叫他去死,现在很多人有这样的误解。黄泉路上无老少,印光大师叫我们把死字刻在额头上,就是但念无常。我们现在在佛法上面下功夫,无常来了随时自在往生,更何况我们业报没有结束,念佛是福慧双修,有福报有智慧。现在所做的一切,当然不是单单地为了求福报,最主要的是临终的时候能够自在往生,现在就是求一心不乱。我们现在当下的发心都是在为临终服务,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现在不勇猛精进,临终就没有把握了。“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有人会想到,我们前面讲了五逆十恶之人往生的典故,张善和一生杀牛为业,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开示,他马上能够生起信心,发愿念佛,最后往生。很多人觉得这样好了,我临命终时能够有人给我助念,现在就不需要下功夫了。我经常听到很多人跟助念团的讲,最后你帮我助念啊,把自己往生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助念团身上,这是错误的。经典当中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从这句当中我们要明白,张善和往生不是偶然,他是必然,他善根福德具足,前世决定是一个念佛人,但是这一世由于没有好的因缘,没有遇到佛法,所以迷惑造业,但是一旦因缘成熟,他马上就会生起信愿,念佛发愿求生极乐。我们如果把临终往生寄托在助念团身上,你就是有好的因缘,有人给你助念,但是你能否生起信心,能否发愿呢?在我们助念的八九位老人当中有这样的例子,有人学了一辈子佛,但到临终给他助念的时候,他说错特了错特了,对不对,因为他没有深信没有发愿,善根福德不具足啊,有好的因缘没有用啊。那如何加深善根福德呢?平时下功夫念这句佛号,发起真信切愿,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临终之时如果再遇到善友助念,就是非常殊胜啊,必定往生。像张善和这样的例子,一万个当中也找不到一个。“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净土或问是元代苏州狮子林天如维则禅师所著,书中对把往生的希望寄托于临终助念,现在却不念佛的侥幸心理大加呵斥,在净土十要中有这些内容,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

  有些人看了弥陀经,到西方极乐世界要过十万亿佛土,距离是相当远了,我们坐飞机、坐飞船、坐火箭到那儿不知道猴年马月了,他就不愿意发愿,这是错误的认识。六祖惠能大师告诉我们,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不出我当前一念心性,不但极乐世界不出我一念心性,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皆不出当下一念心性。阿弥陀佛也是自性之佛,不是在心外还有一个佛,仗自性之佛接引往生,还会有什么困难?

  【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

  这里用比喻说明上面阐述之理。就像镜子一照,不会有远近之分,远近皆摄于其中。镜子是平面的,但是里面摄入的山水楼阁,层次宛然。镜子比喻我们的心性,大圆镜智,数十层楼阁比喻十万亿佛土。佛来接引就像镜子一照一样,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全部摄于其中,没有远近,没有先后。《华严经》讲,我们的心性为什么无法展现出来,就是因为无明、妄想、执著覆盖于上,如果超越了无明妄想执著,往生西方就没有来往,阿弥陀佛接引我们也是不来而来,就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

  这段是以法合喻。“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如镜中所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层数无性,一照全部摄于其中,没有先后。“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佛与圣众是不来而来,我们往生是不去而去,从事相上来讲往生有来去,但是从理性上讲是没有来去,自性就是弥陀了,当下就是净土。

  【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这段是总结。这部阿弥陀经字字句句皆是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海印三昧”跟“大圆镜智”是心性不同的名字,海印三昧是心性之体,心性就像大海一样深广,能够映现一切万法,比喻心性能造百界千如,一切法都能含摄其中。大圆镜智是心性之用,唯识宗讲,成佛就是转八识为四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就是大圆镜智。佛的智慧如镜子一样,能够圆满无缺照一切万法,弥陀经是佛证得实相之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如是如是”,就是实相当中流露出来的,所以字字句句皆是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

  【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

  这段是破二行差别疑。蕅益大师将信愿持名的信愿判为慧行,持名判为行行,如果把持名判成行行,也就是助行,那什么是正行呢?按照一般的修法,慧行就是修慧,从理观入手,于观慧当中能够具足禅定。行行就是修定,从事修着手,而诸禅定能够辅助开智慧,属于做功夫,所以称行行为助行。一般是将慧行作为正行,行行作为助行,要解不是这样讲的。蕅益大师讲到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前面判信愿为慧行,判持名为行行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其实在一心当中就具足了信愿行三资粮。我们讲一心念佛,“一心”就是具足了信愿行,如果一心不具足信愿,在念佛的时候就与佛不相应,下面把这三者间的关系说明了一下。“盖无愿行不名真信。”如果你说你非常相信释迦牟尼佛的话,相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但是你没有发愿和行持,那你就不是真信,不是真正的发心。“无行信不名真愿。”如果你说发愿往生西方,但是你不信释迦佛跟阿弥陀佛,不信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也没有行动,那就不能说是真正的发愿。“无信愿不名真行。”如果非常精进地念佛,但是没有信没有愿,觉得这个娑婆世界挺好啊,家财万贯,我才不愿意到极乐世界去,那你这个行就不是真行。我们前面讲了,信愿就是智慧,像人的双目一样决定方向,你现在只会走路没有眼睛,始终是到达不了目的地,只有具足双眼才有方向感,这样走才能到达目的地。我们现在念佛如果没有信愿,不能决定你的方向,你到底是要往生还是要干嘛?我们念佛一定要真信切愿,没有信愿就不是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信愿行执持这句名号,这样才叫一心念佛。所以在一心当中具足信愿行,每念一句佛当中具足了信愿,那就是跟佛相应;如果嘴巴在念佛,脑子里还怀疑还夹杂,想着什么时候回家,接下来到什么地方去,那就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嗓子也枉然,这样不能与佛相应。前面我们讲到念佛法门什么是善根,什么是福德?善根是亲因,福德是助缘。二乘的善根少,人天的福德少。如果我们现在具足信愿执持这句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这样就必定往生。

  【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这段引用经典来作证明。为何一心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呢?《观经》当中讲到,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方所讲的至心念佛,就是至诚一心念佛,这样念佛能够灭这么多罪业,这个一心念佛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吗?

  【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暗消。称洪名。万罪灭。】

  这是破平时念佛除罪疑。有人要问了,临命终时有些人很清晰,知道自己因为造作了很多恶业马上就要堕落恶道了,这时能够闻到净土法门就拼命地去念,非常猛烈,能灭很多罪业,那我们平时至诚心念佛能不能灭除罪业呢?蕅益大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就好像太阳一出现黑暗就再见,我们无始劫以来一直在无明驱使之下造作恶业,牵引我们在六道轮回一直在黑暗之中,今天我们能够一心念佛,具足信愿去称念这句佛号,那一切罪业悉皆消灭,这都是祖师大德讲的,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具足信愿去称念这句佛号。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

  这段是破除散心称名除罪疑。有人问,至心念佛能够除无量无边的罪业,那我们现在口念弥陀心散乱,散乱心念佛,能不能消除罪业呢?前面我们讲到了,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是法藏比丘因地大愿大行积功累德所成就的,我们现在称这句名号,就能将佛的功德转化为自己的功德,所以不管散心定心去念这句佛号,都能灭无量罪业,得无量功德。但是大家要知道,念佛的根本目的是要求生极乐世界,散心念佛就不一定能够往生了,为什么?“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平时散心念佛,力量非常薄弱,很难消无始劫以来成就的罪业,我们无始劫以来一直在迷惑造业,生活在黑暗之中,那罪业无边了。如果现在能至诚念这句佛号,就能够灭无量罪,平时功夫强烈临终就有把握,平时散乱,临终肯定是随顺自己的罪业而去。

  【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

  这段是引用经典来证明。“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出自《普贤菩萨行愿品》,我们无始劫以来所造的罪业如果有体有相,那是尽虚空遍法界也装不了。现在如果有人一天念十万佛号,持续念一百年,每一念灭八十亿生死重罪,大师用了一个比喻,所灭的罪业如爪上土,未灭的罪业如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忏除罪业清净,依靠自己的力量了生脱死,非常艰难,唯一的途径就是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一心执持,求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我们出离六道最殊胜的途径。

  【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

  我们只有平时信愿具足称念这句名号,念至一心不乱的程度,“不乱”就是不为一切境界所转。所以能否往生你可以自己去衡量一下,别人来骂你了,你动不动嗔心,别人来赞叹了,你起不起欢喜心,不管嗔心也好欢喜心也好,这都是烦恼。如果你动了心,那我告诉你,从目前来看你不能往生,如果你能够如如不动,往生有把握。蕅益大师打了个比方,“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好比一个勇猛强健的勇士,被三军所围绕,能够冲破重围。“三军”就是比喻三种烦恼,你如果能够念到一心不乱,就不会为见思、尘沙、无明烦恼所乱,任何境界拿你没有办法,所以这个“一心”就是我们现在发心。特别我们现在举行精进佛七,不是在这儿念着玩,要克期取证啊。平时老菩萨在这儿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达到一心,达到了一心就不会为种种的烦恼所扰了。

  【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

  这里是喻证。散乱心执持这句名号虽然不能往生,但是在阿赖耶识里面已经种下了金刚种子,不会毁坏。下面蕅益大师举了一个老人得度出家的例子,我们在前面讲过了。

  【伏愿缁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

  蕅益大师真的是苦口婆心到极点了。“伏愿”显现出大师的心情,跪在地上乞求四众弟子。“缁素”,“缁”指出家人,在印度出家人着染色衣,“素”指在家居士,着白衣,所以称在家居士为“白衣”。“智愚”,智是世智辩聪,愚就是目不识丁的人。大师希望一切众生都能遇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的法门,底下用了四个“勿”,大家仔细看。“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不要觉得极乐世界离我们很远,生起退诿之心。“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也不要觉得很简单,就是念这句佛号嘛,不能策励精勤去修学。“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很多人存在这个问题,觉得这个法门很简单,就念一句佛,应该是阿公阿婆所修的,我等“智慧之人”应该听教参禅,不需要去念佛。这是没有明白净土深意,如果明白净土深意的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作心是,就不会觉得净土法门很简单而轻视之了。“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讲要解的时候我就担心,以前念佛念的很简单,觉得就是念一句佛号,现在听师父讲要解觉得很深了,佛的境界了,有些人听了以后要达到这么高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时不敢去修学了,这也不对了。

  【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就是前面所讲的,所念之佛号不可思议,法藏比丘因地大愿大行积功累德成就的,这句佛号代表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依正庄严,所以这句佛号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心性也是不可思议,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念的心跟佛是一样的,也具恒沙功德,所以能念之心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只要肯念这句佛号,当然了是要一心称念,每一声当中皆具无量无边的功德,持无量声,声声皆具无量功德。所以古德讲,这段文字里含有三要。所念之佛是境要,佛号为心性所缘之境;能念的心是心要,能所不二,心佛一如;信愿持名念佛就是法门要。这个“要”就是“妙”的意思,不可思议。我们明白这些道理,抓住修学的纲领,依照这个修行,现在肯下功夫,信愿具足,必定能够得到一心不乱,得到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胸有成竹,决定自在。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返回目录

----------------------------------------------------------------------------------------------------------------

更多本源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