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傅味琴: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0~19)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5日
来源:   作者:傅味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傅味琴: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0~19)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0)

  傅味琴

  2006.3.9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于2006.3.7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任意说人好话,任意说人丑话,都是太轻率了

  提要:

  ■ 因见太子喝牛奶而退心是错误的

  ■ 任意说人好话,任意说人丑话,都是太轻率了

  ■ 不要轻易拜师,也不要轻易抛弃师

  ■ 众生的习气不明道理,愚蠢的人自以为是

  因见太子喝牛奶而退心是错误的

  后来释迦佛想到最有缘的就是原来跟太子一起修行的五个人,这五个人都是净饭王派来给释迦太子送东西的,本意想劝释迦太子回宫,如果太子不回宫,为免得他受苦,就把生活用品留给他,结果释迦太子坚决不回去,这些东西也全布施给附近百姓了。五个大臣受了感动也不回宫了,跟释迦太子一起苦修。后来看到释迦太子从雪山洞里出来喝牛奶了,他们就对释迦太子看不起了,因为他们不理解。看到释迦太子苦修就受感动,喝了牛奶就怀疑退心。结果释迦太子到菩提树下成佛了,这五个人披着头发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还在拼命的苦修。

  任意说人好话,任意说人丑话,都是太轻率了

  你们这一个环节也要学。对一个真正善知识,你不要轻易地有看法而引起退心,当然,也不要一看见这个人某一点好就认为是善知识。装腔作势,口里说得玄妙,暗地搞假的一套,现在这种人多的是。有的人一会儿信心冲上来了,没多少天信心掉下去了,有信心的时候把你捧上天,一不对把你打下地狱,好话也是他说,丑话也是他说,这样也太轻率了吧?

  不要轻易拜师,也不要轻易抛弃师

  从前我在深圳时,有两个人一起来我这儿学法,一开始一定要拜我为师,一定要大礼拜表示恭敬,我说“你们要冷静考虑,能海上师法流是讲成就的,如果半途而废,你跟我都干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结果她们经常信心动摇,又到我这儿来忏悔,忏悔过后没几天又来忏悔,因为怕不忏悔要背罪过。可见他们连忏悔都不懂,忏悔就是认错改过,忏悔了又犯犯了又忏悔,这算什么忏悔?

  有一次又来忏悔了,说有位法师对她们说:“不要轻易拜师,也不轻易抛弃师。你的法是傅老师传给你的,你必须跟傅老师继续学下去,抛弃师就等于杀死一个人的罪,这是根本罪。”他们吓坏了,又来跟我忏悔。

  佛教有个规定,你要拜师,彼此要先了解三个月到六个月。最好要共住在一起,细致地观察。你观察下来觉得这个师不够你的理想,你可以走,师父观察下来认为你这个徒弟不够格,也可以不收。但是,六个月以后你依止他学法了,师有师的作法,你就不能看他的过失(是指非原则性的)。这么做是为了保证你的成就。

  尤其是你们新同学,如果经常跟我在一起,不理解的地方很多啊,随便抓一点来都可以没信心:傅老师应该有禅定功夫,怎么他自己高血压没办法?傅老师是老一辈了,怎么老说笑话,听说傅老师年轻时候有神经衰弱,我看他现在神经衰弱还没好,所以晚上睡不着。(众笑)这个样子,我不是新疆人也变成头上全是小辫子,这对你有什么好处呢?你是来学法的呀,你管我晚上睡得着睡不着?(众笑)

  众生的习气不明道理,愚蠢的人自以为是

  而且还有奇形怪状的,有新同学说,“对这儿,我是没信心,你看老同学竟然不做好榜样。”我没有叫你跟他学坏呀。假如我叫你去做一件工作,你听不听我的?他不听我的,你听我的,结果就两样了嘛。你不能说:这个老同学不听傅老师的,我也不听傅老师的。那你是跟他学,不是跟我学了,这都是众生的习气呀。末法时期众生不讲道理,习气奇形怪状。愚蠢的人自以为是,在有智慧的人看起来尽是笑话。还好,你们看我喝牛奶可能没退心吧?到底是真的有信心,还是因为自己也喝牛奶,大家彼此彼此,一起喝。(众笑)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1)

  傅味琴

  2006.3.9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于2006.3.7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讲正法,指缺点,难道反有罪过

  提要:

  ■ 比丘代表如来形象,不留须发,不著俗衣

  ■ 出家人不要给人飘飘欲仙的感觉,也不要满脸黑胡子

  ■ 原始佛教比丘不穿长袍子,天寒地带可以开许以御寒

  ■ 讲正法,指缺点,难道反有罪过

  ■ 佛门没人管,有错不能说,难道腐败下去有功德

  比丘代表如来形象,不留须发,不著俗衣

  后来释迦太子成了佛,就到鹿野苑找到这五个苦修的大臣,由于成佛以后,自然就有一种威德,使人不得不服,所以五个大臣就归依释迦佛。释迦佛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说完,这五个大臣头发胡须自己全掉光了。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出家人,不能留头发,不能留胡子,不能穿世俗的衣服,要穿释迦佛的衣服。因为比丘是代表如来形象,如果出家人不照释迦佛的规矩做,自搞一套,你不能以他为榜样。

  现在出家人留胡子的少了,我年轻时候经常有看到,当时社会上的老人都喜欢留胡子,因为清朝人大都留胡子的,这都是读书人的风气。在中国佛门里长期以来搀杂了儒教道教的思想就把释迦佛的影响冲淡了。

  出家人不要给人飘飘欲仙的感觉,也不要满脸黑胡子

  我刚进佛门时看见一个法师胖胖的,身上的衣服因为料子很薄,轻飘飘的,再加上留了胡子,那个时候给我的印像,很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众笑)后来又碰到一位法师,在佛教青年会讲经,人瘦瘦的,也留了胡子,讲法摸胡子。出家人要剃除须发,头发胡子要剃光,连我一个居士都没有胡子,《水浒传》里有个花和尚鲁智深,满脸的黑胡子,(众笑)这样就看不到比丘的形象了。

  原始佛教比丘不穿长袍子,天寒地带可以开许以御寒

  比丘代表如来形象,使人一见就起恭敬心,如果比丘跟世俗上人没有区别,人家怎么生起恭敬心来?中国的气候比较冷,可以开许穿长袍子,照理来说,应该是里边多加一些衣服,外面仍然要跟释迦佛穿的一样,要穿袈裟,而且生活中该穿什么衣服,劳动时该穿什么衣服都有规定。东南亚原始佛教,没有穿长袍子的,他们就是照释迦佛的样子穿的。

  这一次纪念释迦佛出家,趁这个因缘,把这些事情按照佛制规定跟你们讲讲。因为我们这儿四众弟子都有。

  讲正法,指缺点,难道反有罪过

  都说“老师讲的法是正法”,也有说“这要求太高了”,这不是我提高的,释迦佛就是这么说的。有说“老师讲法是正法,不过太正了。”(众笑)意思太正了也不好,有的听到我指出不对的地方,他就想,这个老师骂和尚。说法的人在法上给修行人指出错误希望能改正,难道也有罪过?我是个懂法的人,我会骂和尚吗?要知道,如今假和尚很多啊。

  佛门没人管,有错不能说,难道腐败下去有功德

  在中国的佛门里,长期以来都有这样一种歪曲的说法,“不能说”。事实也不能说,“说了背罪过”。吓得大家都不敢说。有的小住的同学就跟我提出这个问题来,还有的人来信,也提这个问题。难道指出人家错误,希望他改正要背罪过,难道要让佛门一步一步腐败下去有功德?很多人想不通,想不通也不能说!这也叫压抑。

  有人说我骂和尚。正是冤枉!现在只要你指出他的错,他就说你是骂,那么出家人做错了,怎么办?按照我的想法,应该是由丛林里的长老比丘或清净比丘站出来呵责处罚,把佛门搞清净。如今呢?有的方丈也穿西装了,全在赶经忏做佛事,有几个寺院不卖门票的?没人管了。懂法的人总有颗菩提心,讲法时总要说明白:这样做不对那样做是好的。尤其是我,人家不敢说的,我却年年说月月说天天说。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2)

  傅味琴

  2006.3.9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于2006.3.7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佛说“智者应训诫他人以及防止他人犯错误,

  这种人受到善人喜爱;只有恶人才会讨厌他”

  提要:

  ■ 佛说:“人们应跟随指摘人们过失的智者”

  ■ 佛说:“智者应训诫他人以及防止他人犯错误,这种人受到善人喜爱;只有恶人才会讨厌他”

  ■ 我说出对的一面和错的一面,以防你们今后犯同样错误

  ■ 不破不立,对的错的,说法人都应该说清楚

  佛说:“人们应跟随指摘人们过失的智者”

  这个冤枉自然会有人给我平反,谁?就是释迦佛。释迦佛证明我没错。在《南传法句经》“第六智者品”里,第76条,释迦佛说:“人们应跟随指摘人们过失的智者”,这么看来我没错,你们跟我学法也没跟错,都是真正的佛弟子。又说“如同跟随向导至被埋没的宝藏”,就像跟随一个向导,他引导你到被埋没的宝藏,这个向导是引导你去得宝呀。“对于跟随此智者的人”,——并不是像没有智慧的人乱说一通,一会说那个人错,一会说这个人错。对于跟随这种有智慧的人,“只有益处,绝无厄难。”只有利益,绝对没有危险、苦难。

  佛说:“智者应训诫他人以及防止他人犯错误,

  这种人受到善人喜爱;只有恶人才会讨厌他”

  第77条佛又说,“智者应训诫他人”,一个有佛法智慧的人,应该指出人家错误,还要呵斥他,这是智者应该做的。“给予他人劝告”,目的是希望他以后别做。“以及防止他人犯错误,这种人受到善人喜爱,只有恶人才会讨厌他。”对于造恶又不想改变的恶人,哪会喜欢你呢?按照释迦佛的教导,我是应该这么做的,而且你们跟我学法也没有错,只有好处没有危险苦难。哪怕恶人不喜欢我,但你们很喜欢我,可以证明你们都是好人。

  我说出对的一面和错的一面,以防你们今后犯同样错误

  我所以要指出错误,这是菩提心呀,除了希望这些错误能得到纠正,也是为了让你们知道对的一面和错的一面,以防你们今后犯同样错误啊。

  常有人劝我,“老师啊,你何苦呢?”1994年我在隆昌寺,我妹妹也来听法,她就这么劝我,后来我在福鼎,妹妹又来劝:“你又何苦呢?到处招冤家。人家喜欢搓麻将牌就让人家搓嘛,你讲法管讲法,偏要说打牌是卑鄙的。”(众笑)在福鼎时也有人劝我,“老师,你讲法就讲正面的,错误的东西你少说说。”

  不破不立,对的错的,说法人都应该说清楚

  要知道不破就不立,你不破错的,正的会立得起来吗?势必形成混淆。好人也好,小偷也不错,这个社会会安定吗?很快就会变成小偷社会。警察不抓小偷,小偷肯定越来越多了。从前听说有个强盗村全是强盗。这些道理不说清楚,人们至少思想糊涂:这个也是对的,那个也是没错嘛,我到底依哪个?如果认为“你喜欢照哪个嘛就照哪个”,这是糊涂,是对错误现象的包庇。而且包庇的人往往立场坚固,似乎一定要保护到底,从前叫“铁杵保皇派”。所以事情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这个老师专门喜欢说人家闲话,我每天到这山顶平地上,不管是坐在露天,还是坐在茅棚里,你看我有没有说人家闲话?(众笑)那么为什么到你们这儿要说呢?我是为你们别学坏了,我是讲法的人呀,要把法讲清楚的。你们呢也应该要有这样的认识。今天到这里。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3)

  傅味琴

  2006.3.11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于2006.3.7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厌离荣华富贵是出家的内因,

  观众生的愚痴痛苦是外因

  提要:

  ■ 出家是舍去尊贵,走向平民

  ■ 有智慧的孤独是为了要静静地思考

  ■ 为了排除干扰,释迦太子雪山苦修六年

  ■ 成功的道路是寂静

  ■ 从紧张中搞出来的东西是有限度的

  ■ 一切成就都要从量变到质变,要自然而成

  ■ 吃喝玩乐虽说是放松,其实也有紧张的一面

  ■ 厌离荣华富贵是出家的内因,观众生的愚痴痛苦是外因

  出家是舍去尊贵,走向平民

  释迦太子为了要解除众生的痛苦,为了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去出家修行。他离开王宫到远处的森林里,剃掉了表示尊荣的头发,穿上了平民的服装,因为他看到人间到处是阶级压迫,富的人富,穷的人穷,有权的人可以统治一切,老百姓虽然勤劳,可始终是烦恼痛苦。

  有智慧的孤独是为了要静静地思考

  出家修行是为了追求真理,如果你不是专心一意的话,你也很难成功。人所以不能专心一意,是因为周围的干扰太多。一个科学家他要有所发明创造,就要摆脱种种的干扰,包括他头脑里的胡思乱想、种种世俗上的欲望。他必须离开名利场所,放下吃喝玩乐。孤独有时候是有好处的,可是这个孤独,不是变态的孤独,也不是个性上的孤独,而是一种有智慧的孤独,因为他要静静地思考,他要专心地研究。

  为了排除干扰,释迦太子雪山苦修六年

  同样是摆脱干扰,释迦太子跟世俗上人又有区别。世俗上的人把精力投向于他的事业,目的是要达到自己的成就。而释迦太子离开王宫,一个人在雪山洞里苦修了六年,目的是要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下,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

  成功的道路是寂静

  无论世间人还是出世间的修行人,都是通过寂静这条道路成功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生在考试时,如果心能够安定下来,想不出来的问题就能想出来。有时想来想去想不出来,其实他准备得蛮好的。看看时间快到了,再想下去也没有意思,把考卷一交,走出考场,一出门就想起来了,这是什么道理?就算你有所准备,可你不能紧张啊。为什么出考场能想起来?因为他想考完了,就没紧张了,没紧张倒想起来了。

  从紧张中搞出来的东西是有限度的

  人世间太紧张,从紧张中搞出来的东西是有限度的,它冲不破最高的一层。我们修行人主张从紧张中解脱出来。并不是你心里想不紧张就能不紧张,心跟外面环境是一体的,释迦佛也说,“众生无心,由境生心”,由于这个环境,所以会产生这个心。环境紧张,你心也会跟着紧张。

  一切成就都要从量变到质变,要自然而成

  从佛法来看,小孩子上学前上学后都不宜紧张,现在的科学也是这么讲的,可谁也没有去重视。照我所懂得的科学说法,小时候太聪明太紧张,这个人成年以后没什么大成就,除非是极其特殊的孩子,可这种孩子不多的。小时太紧张,到了老年也许会得老年痴呆症。所以一切成就都要从量变到质变,一切都要自然所成。

  吃喝玩乐虽说是放松,其实也有紧张的一面

  有人说吃喝玩乐是放松,其实它也有紧张的一面,也很累啊,体力消耗大,精神太紧张,有时还是高兴而去败兴而回,因为半路吵架,吵架是紧张再加烦恼。可是世间人有谁这么细细地去观察体验人生啊?

  厌离荣华富贵是出家的内因,观众生的愚痴痛苦是外因

  释迦太子离开王宫,从主要的方面来讲,因为他厌离荣华富贵的生活,他有一颗慈悲心平等心,他不愿意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要去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把人世间一切苦的根源找出来。虽然内因为主,但不可忽视环境啊,环境是外因,他看到众生的愚痴和痛苦,这就是外因。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4)

  傅味琴

  2006.3.11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于2006.3.7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释迦佛的苦行是一个过程,

  结束苦行是进入另一个过程

  提要:

  ■ 释迦太子六年苦行,使他排除了人间很多的贪欲、瞋恚和愚痴

  ■ 人不往觉悟方面走,就会朝贪瞋痴方面走

  ■ 释迦佛的苦行是一个过程,结束苦行是进入另一个过程

  ■ 释迦佛成佛后讲的道理全是智慧的道理,没有愚的道理

  ■ 佛法的智慧,可以从一个法讲出一百个法,一百个法也可以容纳在一个法里

  释迦太子六年苦行,

  使他排除了人间很多的贪欲、瞋恚和愚痴

  释迦太子在雪山洞里六年苦行,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有人说他后来觉悟了,认为六年苦行没有什么益处。释迦太子在雪山洞里又不是在搓麻将,至少他排除了人间很多的贪欲、瞋恚、愚痴,因为在苦行的时候这些东西不容易产生。他是自愿苦行的,苦行还贪什么呢?他苦成这个样子,谁还来抢他几粒芝麻?还有什么冤家?没有冤家哪有矛盾?没有矛盾哪来瞋恨?每天都这么做,肯定会有质变。

  老人常讲:若要小儿好,常带三分寒与饥。小孩子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能穿太暖。从前科学叫你吃好,越吃越高级,现在绕了一个大圈,又回到老路了,说只有饿肚子才能聪明。科学天天在绕圈子,还比不上老年人生活经验的累积。

  人不往觉悟方面走,就会朝贪瞋痴方面走

  如果释迦太子不是苦行的话,吃得胖起来了,人一胖就容易睡觉,天天昏昏沉沉,聪明还出得来吗?可是人活着就有种能,这种能不往觉悟方面走,就往另一条路走,他会贪钞票特别聪明,他恨人、搞人特别聪明,愚痴颠倒特别厉害,走歪路了。在我们看来这种人不叫聪明,叫愚痴颠倒。疯子不会有人称他极其聪明,疯子还会跳上桌子发表竞选演说,因为满脑子的贪瞋痴,所以会疯,出轨了。

  释迦佛的苦行是一个过程,结束苦行是进入另一个过程

  后来释迦太子明白自己苦行的阶段应该结束了,为了迎接新的过程,必须增加体力,如果再像从前那样苦行下去那就错了。所以他洗了个澡,接受牧女供养的牛奶,恢复了体力,在菩提树下证果成道。他喝牛奶是为了恢复体力,并不是贪吃牛奶啊。

  释迦佛成佛后讲的道理全是智慧的道理,没有愚的道理

  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成为一个智慧圆满、彻底觉悟的人。觉悟是从智慧中来的,全世界所有的老师都叫学生学智慧,没有一个叫学生学愚的。国外有愚人节,那是开开玩笑,而且只有一天。如果天天过愚人节,这个国家还像样啊?偏偏在佛门里边有人提倡“要学愚”,那是违反释迦佛教导的。以后的年代,年轻人都有文化,年轻人本身就好学,如果佛门里再不纠正这个错误观点,年轻人进佛门一听到要他学愚,扭转身就走了。

  释迦太子成道以后所讲的道理全是智慧的道理,没有愚的道理。愚怎么能使他彻底觉悟呢?愚人会讲出三藏十二部吗?愚人会讲四十九年法吗?

  佛法的智慧,可以从一个法讲出一百个法,

  一百个法也可以容纳在一个法里

  释迦佛讲了四十九年法,如果要今天懂佛法的人来解说,我看两百年也解说不完。我讲经说法快四十年了,也只讲了一小部分。七十年代初,温州请我去讲法,我讲了四个晚上,只讲了“慈悲喜舍”四个字。可见得佛的智慧极其深广,你不广开的话人家听不懂。而且有智慧的人,可以从一个法讲出一百个法,一百个法可以容纳在一个法里。

  打个比方,北方天王毗沙门最富,听说中国的财神就是毗沙门的儿子藏巴拿。据说毗沙门天王手指甲里一点肮脏掉在人间,你拿到了一辈子都用不完。可以作个启发,你现在虽然身处末法时期,只要你能够听到佛法,哪怕只听到一次,这个好处你一辈子都用不完。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5)

  傅味琴

  2006.3.11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于2006.3.7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四谛法能使凡夫转成圣人

  提要:

  ■ 四谛法能使凡夫转成圣人

  ■ 四谛法初转,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

  ■ 释迦佛又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 释迦佛又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 娑婆世界有了释迦佛、四谛法、五比丘,从此就有了三宝

  四谛法能使凡夫转成圣人

  释迦佛后来接受了天人的劝请,他就开始说法度众生。首先到鹿野苑。当初五个大臣,看见释迦太子这样苦修,受了感动,也去苦修了。后来释迦太子喝了牛奶,他们错误地以为释迦太子退心了,就跑到鹿野苑去了。释迦佛想,他们五个人跟我最有缘,我该先去度他们。四谛法说了三次,这五个人全证阿罗汉果,这就是佛教历史上有名的三转十二法轮。四谛法就是苦集灭道,又叫四圣谛,为什么要加一个圣字啊?因为能使你从凡夫转成圣人。为什么要转三次?因为五个人根机不同。

  四谛法初转,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

  初转“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有两个悟了,就从烦恼苦海里得到解放,证了阿罗汉。“此是苦”就是告诉你世间上一切都是苦的,你要把苦的原因找出来,才能解决苦啊。“此是集”是告诉你,苦的原因是烦恼的聚集。烦恼越聚越多,所以人间越来越苦。“此是灭”,灭掉了烦恼以后,那是极其的洒脱,极其的自在,一点都没有苦,因为没有烦恼就没有苦。“此是道”,要彻底没有苦,你要走上通往灭谛的道路,这个道就是三十七道品。

  释迦佛又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看到还有没证果的,释迦佛又说了第二遍:“此是苦汝应知”,有的人明明苦不知道是苦,以苦为乐。人世间这种人特别多,比如骂人,未骂之前心里已经够苦的了,因为他心里怄气。等到骂出口的时候更苦,一骂人,对方一个耳光打过来,鼻子都差一点打歪了。被打了他还认为痛快,总算骂到你了。至于别人打他,他不算在里边。如果算在里边呢?更加苦,他还手,人家就把他牙齿打掉,眼睛打瞎。有人奇怪,这些人怎么老喜欢骂人呢?这是他喜欢呀。所以人喜欢自己找痛苦。佛告诉我们,不光苦的东西是苦,如果你知见颠倒了,把苦的事看成快乐,这个快乐也是苦。

  “此是集,汝应断”,苦的因在哪里?原因在烦恼起来了。烦恼越聚越多,必然会产生苦。烦恼要断掉,你才能解决苦。

  “此是灭,汝应证”,此岸是无穷无尽的苦,彼岸是无穷无尽的乐,你必须要亲自走到彼岸,亲自证到这个境界。

  “此是道,汝应修”,修道就是修路,要走到彼岸,佛给你指条路,这条路不好走啊,得花点劳动把路铺铺平。鲁迅也说:路是人走出来的。人生的路要铺平,我们修行人要把通往彼岸的路铺铺好。

  释迦佛又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

  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第二遍说完,又有两个人证了阿罗汉果。最后一个还有怀疑,释迦佛又转了第三次,“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就是我在断烦恼上已经成功了;“此是灭,我已证”,我已经证到了灭谛的境界;“此是道,我已修”,我是亲自走过来的,你应该相信我是过来人。这么一讲,全证阿罗汉果了。

  娑婆世界有了释迦佛、四谛法、五比丘,从此就有了三宝

  从此以后,娑婆世界就有了三宝,宝是希有难得、极其珍贵的意思。释迦佛是佛宝,佛说的四谛法是人世间一切法中最最珍贵的,所以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因为五比丘证阿罗汉果了。假如你还没有证果,但是你在努力修行,正走在证果的路上,这叫贤僧,已经证果的叫圣僧,合起来叫贤圣僧,像这样才能称僧宝。佛教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今天,在娑婆世界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6)

  傅味琴

  2006.3.11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于2006.3.7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佛法能让你自觉地排除危险与苦恼

  提要:

  ■ 为使比丘们安心修行而供养他们,这个功德极大

  ■ 四谛法是根本法,能纠正修行人的错误

  ■ 苦是果,集是因;灭是果,道是因

  ■ “知苦思断集,慕灭乃修道”

  ■ 要听法,才会生起对灭谛美好的羡慕心

  ■ 听到释迦佛智慧的话语,就能使人心情舒畅

  ■ 佛法能让你自觉地排除危险与苦恼

  为使比丘们安心修行而供养他们,这个功德极大

  老话说:烧香要烧到苦庙里去。初听好像是因为苦庙穷啊,苦庙为什么穷?如果因为他们不搞钱、不卖门票、不做佛事、不赶经忏,也从来不叫烧香的人丢点钱,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修行,他们整天在修行,你去供养他们,让他们安心,能继续好好修行,这个功德就大了。

  现在完全颠倒了,苦庙穷庙没人去,那些富丽堂皇的庙,买门票都要排队。去的人多,当然投钱的人也多呀。应该要雪中送炭,不要去锦上添花。

  四谛法是根本法,能纠正修行人的错误

  为什么说了四谛法,五比丘就证阿罗汉果了?因为这是根本法。所有佛法都是从四谛法广开出来的,这是一个根子。再加上这五个比丘,原来就是不爱好荣华富贵,也不图享受,苦修了几年,当然有一定基础,只是他们路线不对。有了基础,路线不对,也到不了目的地。释迦佛就给他们指正,根据什么指正?就是四谛法。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苦是果,集是因;灭是果,道是因

  苦是果,集是因,因为有烦恼,才有受苦的果;灭是果,道是因,因为你肯修道,所以你才会灭掉苦。拿人间的事来打比喻,你肯学一点人生的智慧,把人生的路铺平,半路上就不会翻跟斗。到精神病院去的人就是因为人生坎坷,自己又没有智慧,摔倒了没爬起来。

  “知苦思断集,慕灭乃修道”

  你要完全排除人世间的苦,你必须要走上修行这条道路,首先要把这条路修好。佛法里常有这么两句话,“知苦思断集,慕灭乃修道”,你只有先知道苦,才会想去断烦恼。打个比方,你只有知道生病的苦,你才会去看医生,才肯吃药。妈对孩子说:“你肚子疼吧,这药你吃了,以后别喝冷水了。”小孩就懂了,就把喝冷水的习惯改掉了,那么因为喝冷水而引起的肚子疼从此就没了。

  要听法,才会生起对灭谛美好的羡慕心

  “慕灭乃修道”,对于灭谛这种境界我们非常羡慕。那是听法才会羡慕呀,你法也不懂,你怎么会羡慕呢?如果什么也不懂,就去羡慕,那笑话不笑话?比如社会上年轻人到了青春期,凭着一种本能,相互有一种吸引力,爱慕心就出来了,开始谈朋友结婚,结果又忙着离婚。

  有个女的问男的,“你总说我好,我问你,我好在哪里?”男的回答不出来。只是因为她是个女的就去爱,这种本能会有好结果吗?看看报,满报都是婚姻的痛苦。

  前个时期杭州有个企业家禅定营来开化文殊院,他们一面听佛法,一面学禅定。有的企业家说:“我们开始只是来学学禅定,后来听听佛法觉得有道理。”临走时又说:“我们真不想回去啊。”他对我们这个环境发生爱慕心了,因为看到我们这儿是人世间的一片净土,天天在断烦恼,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从没有人欺负人的事,所以也想留下来,这就叫慕灭乃修道。那么灭谛到底是怎么样的,你听法听久了自会懂。

  二月十五是释迦佛涅槃的日子,咱们要讲讲涅槃的功德。涅槃就是灭谛的境界,也就是彼岸,假如你们听得高兴,你们肯定会安心在这儿修道了,(众笑)这也叫慕灭乃修道。

  听到释迦佛智慧的话语,就能使人心情舒畅

  当年五个比丘听到这四谛法就证阿罗汉果了,乃至于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只要听到释迦佛智慧的话语,人们心情就舒畅了,而且还有抵抗力,能抵抗种种危险的有害的东西。你们今天听了佛法,可以说老人变年轻,年轻人更年轻,唬起的脸开始圆了,圆的脸开始笑了,尤其是你们年轻人。外面有人可能会看不惯,“你们这些年轻人怎么修得天天哈哈笑的?这么高兴叫修行吗?修行人应该是个苦恼人。”(众笑)笑话不笑话?因为他们都不懂佛法啊。

  佛法能让你自觉地排除危险与苦恼

  从前接到苏州一个学生的长途电话他告诉我,某人由于很多天没有听到傅老师讲法,他有点顶不住了。我说“啥顶不住?”“他要喝酒了。”听到法就能不喝酒,不听到法就要喝酒,这就说明法的力量,法能让你自觉地转变一切苦恼。今天就讲到这儿吧。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7)

  傅味琴

  2006.3.12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于2006.3.7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释迦太子出家后经苦行、成道、说法、

  度五比丘建立僧团,从此世界上就有了三宝

  提要:

  ■ 释迦太子出家后经苦行、成道、说法、度五比丘建立僧团,

  从此世界上就有了三宝

  ■ 六道轮回在人世间难免还有一点痕迹

  ■ 因为福气保护着我们,所以人无法直接体会三恶道的苦

  ■ 苦的性质是一样的,仅仅是程度上有差别,所以众生都在苦的逼迫之中

  ■ 古今中外,连个解脱苦的头绪都没有找到

  释迦太子出家后经苦行、成道、说法、

  度五比丘建立僧团,从此世界上就有了三宝

  我们讲了释迦太子出家后经过六年苦行,到菩提树下成道,于鹿野苑说四谛法,度五比丘,从此建立了僧团。这是一件极大的事情,从此娑婆世界就有了佛、有了法、有了比丘僧,因为非常稀有难得,所以称三宝。

  颂:世轮苦逼解无端 逾城出家示善离

  六年难行彼岸竟 获胜静虑我顶礼

  六道轮回在人世间难免还有一点痕迹

  下面我们来说一说三宝的功德,“世轮苦逼解无端,逾城出家示善离”,世间上像车轮那样,一直在生死流转、六道轮回,从没有停息过。过去我们天道也去过,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全都去过,受尽了种种的苦,可是我们没有宿命通,都想不起来了。但是我们过去世的罪障、业障不一定都清净了,所以六道轮回在人世间难免还有一点痕迹。这仅仅是痕迹,也就是说当年在六道轮回里的苦,我们今天在人间只能够感受一点相似的东西。

  因为福气保护着我们,

  所以人无法直接体会三恶道的苦

  人间也有天堂那样的享福,也有阿修罗那样的斗争,可是跟真正的天道、真正的阿修罗都比不上,人间也有贪欲、瞋恚、愚痴所产生的种种痛苦,可是远远比不上真正三恶道的苦,为什么道理?因为我们今天虽然有福气,但比不上天人的福报大,我们今天虽然有种种的痛苦,可是还是有人的福气在保护着我们,所以无法体会当人的福报享完以后,真正掉在三恶道时的痛苦。

  苦的性质是一样的,仅仅是程度上有差别,

  所以众生都在苦的逼迫之中

  可是我们在人间,也能够看到畜生道抽筋剥皮、愚痴颠倒的苦。有时人间的斗争非常残酷、非常残忍,像阿修罗那样苦,也有人活活的饿死,即使不饿死,在饥荒的年代里,由于贪吝,可是吃的东西越来越少,就像饿鬼那样的苦。还有像地狱道那样的火烧、刀割,死又死不掉,活又活不成的苦。有些人不相信有三恶道,因为他在人间没有体会到三恶道的苦,他所体会到的只是人间的苦。其实苦是相通的,不过是程度上有些差别,性质是一样的。就看你的福气怎么样,你造的罪怎么样。所以一切众生都在痛苦的逼迫之中。

  古今中外,连个解脱苦的头绪都没有找到

  我们今天假如没有受到什么苦,那仅仅是在透口气罢了,好比遇到个冤家,他拼命地打你,打到后来他也疲劳了,停下来休息休息,休息好了,继续打。佛门里的人都承认自己业障重,可就是没有警觉,嘴里喊业障重,却不肯好好修行。还有些人想趁这个冤家休息的时候,尽量地玩,结果明天苦又来了。也有些人想得到解脱,古今中外,那些心地好一点的、喜欢研究学问的人,提出这个学说那个主义,这个方法那个改革,可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解脱,连解脱的头绪都没有找到,好比一团乱麻找不到一个头。许多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许多事情搞坏了当时还不知道,要等到几年以后才知道,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现实。所以释迦佛说一切世间法都是有漏法,都有漏洞的。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8)

  傅味琴

  2006.3.12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于2006.3.7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娑婆世界众生与释迦佛有缘,

  这是解脱生死轮回的缘

  提要:

  ■ 释迦佛找到了解脱苦的方法,还是从逾城出家开始的

  ■ 快乐的地方往往是难修行的地方

  ■ 不理解佛法,佛门充满假相,修行就更渺茫

  ■ 娑婆世界众生与释迦佛有缘,这是解脱生死轮回的缘

  释迦佛找到了解脱苦的方法,还是从逾城出家开始的

  就像轮子没有一个开头的地方,众生的苦也是如此,一直在六道轮回中转动,你想找出它是从哪儿开始的,找不到的。人世间这么长的历史,到今天,世俗上的人没有一个能真正找到解决苦的办法,只有释迦佛找到了,佛伟大就伟大在这里。

  释迦佛能够找到苦的根源、解脱苦的办法,还不是从逾城出家开始的?假如有人说“释迦佛当年用不着出家,在家也能修得好”,这就把释迦佛成功的历史否定,就等于否定释迦佛。一切的功德一切的成就,照佛的历史来讲,都是从出家开始的。

  快乐的地方往往是难修行的地方

  快乐的地方都是迷惑人的地方,如果这个快乐的地方有善知识、有菩萨、乃至于有佛,能经常给你教导,这还有点保证,因为你是在善知识身边。可是你想成就,还是会延缓很多年。拿娑婆世界这么苦的地方来做比较,佛在介绍极乐世界时提到,像极乐世界这么殊胜的地方,娑婆世界修一天要胜过极乐世界修一百年。这个一百年可是极乐世界的年代,不是娑婆世界年代。有人拿电子计算机计算过,要多少亿的年,数字长得来我也没办法背出来。

  不理解佛法,佛门充满假相,修行就更渺茫

  如果你不提这些话,你就在把释迦佛的法掩没,否定,释迦佛的话就是法,你不根据释迦佛的话去理解,你的修行更加渺茫。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为什么没多大希望?因为充满着人为制造的假相。经书上这个话,就是释迦佛给我们敲的警钟:修行要苦修行。条件好,这是适合不愿意苦修行的人,你叫他苦修行,他宁愿不修了,那么佛大慈大悲,让他到个快乐的地方去修吧,所以历史上有个老爷庙,里边生活舒服得很,当然进老爷庙的这些老爷要交很多很多的银元。这是宗大师悲心的关系,意思是说总比你不修行浪费一辈子好啊。现在人病为什么好得慢?不说医生的水平,至少跟吃的药大有关系。现在的中药质量大有问题,有的医生开了方子不叫你在外面配,他自己有个配药房,价格比外面贵,可是药也比外面好,所以他看病效果好。到一般的药铺里去抓药,总觉得效果慢得很,即使慢也比你不吃好啊。可是当你遇到了能快的条件,你为什么不要呢?

  娑婆世界众生与释迦佛有缘,这是解脱生死轮回的缘

  我们今天作为南瞻部洲的众生,尤其是母胎生下来的人身,那是极其殊胜的。以这样条件去修行,极快极快,你为什么不要呢?每个宗派都好,但是离开了佛的教导就不好。宗派是弘扬佛陀的教法,而不是为了人多钱多。释迦佛到娑婆世界成佛受十方如来赞叹,释迦佛来娑婆世界成佛,原因是娑婆世界是最苦的地方,因为有释迦佛来娑婆世界成佛说法,所以两千五百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还能得到佛法的智慧,还能走上解脱的道路,这离不开释迦佛的悲心,这个悲心够殊胜的了。娑婆世界众生跟释迦佛因此就有了缘。

  现在大家都喜欢讲缘,其实世间上讲的缘很低级庸俗,他们对什么叫缘都没有搞清楚。从前有一年上海一个大学请我去开讲座,我在黑板上写了二十八个题目,说“今天你们喜欢听哪个题目,我就讲哪个题目。”这些大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就是“什么叫缘分”。可是他们满脑子都是男女相爱的缘分,作夫妻的缘分,这是生死流转的缘分。而我们今天娑婆世界众生跟释迦佛的缘分,那可是解脱生死轮回的缘分。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9)

  傅味琴

  2006.3.12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于2006.3.7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佛弟子要有释迦佛的细胞,

  总该表现出释迦佛的精神

  提要:

  ■ 厌恶娑婆世界的佛弟子,有缘成无缘

  ■ 愿往生他方世界的众生,要满他愿,但也不要把生长你的国土说得那么不行

  ■ 众生都有佛性,修行的目的是从肮脏修成清净

  ■ 佛弟子要有释迦佛的细胞,总该表现出释迦佛的精神

  ■ 希望你学释迦佛的法,在释迦佛成道的世界证果成道

  厌恶娑婆世界的佛弟子,有缘成无缘

  人人都喜欢跟有缘的人在一起,偏偏现在有些人不想跟释迦佛在一起,还想离开娑婆世界。当年韦提希夫人因为儿子要把她害死,她起了瞋恨心,认为娑婆世界太肮脏了,从而厌恶娑婆世界,所以她要走。释迦佛悲心,为了满她的愿,就显神通让她看到十方净土,由她挑选。韦提希夫人也应该说跟释迦佛有缘啊,因为她当年也是佛弟子。这么好的缘,结果被她的儿子破坏了,当然也包括她本人起了厌恶娑婆世界的心。

  娑婆世界众生是苦,娑婆世界众生确实造业很重,好事干得少,坏事干得多,确实是肮脏,那么当年释迦佛为什么不抛弃娑婆世界呢?你到底是跟释迦佛学,还是跟韦提希夫人学?这是很明显的主题嘛。当然是对娑婆世界众生要有慈悲心,而不应该有厌恶心。

  愿往生他方世界的众生,要满他愿,

  但也不要把生长你的国土说得那么丑恶

  我并不反对往生他方世界。我只是把问题说说清楚。该怎么做?还是应该照释迦佛的教导去做:满众生愿。如果这个众生愿意在婆婆世界转世,就让他转世,你要赞叹他。如果他想到他方佛土去,你也满他的愿。比如我们国家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爱国,希望大家把中国建设好,从前不是有支歌吗,“洋装穿在身,一颗中国心”。当你想到美国去的时候,国家也对你赞叹,还帮助你去,但是希望你去了要爱国。也就是说你不能把生长你的故乡看得如此的不行。

  众生都有佛性,修行的目的是从肮脏修成清净

  如果说中国穷,永远穷,中国人太肮脏不讲卫生,好不了啦!这就错了,这就违反了佛法的道理。一切都能变,怎么会好不了呢?今天中国不是富起来了吗?我小时候,别说小城市,就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照样有人在马路上小便,还有人大便呢。难道他们不喜欢干净啊?每个众生都有佛性,连只小狗大便完了也懂得用土去掩盖掩盖,哪个众生不喜欢干净啊?为什么有人随地大小便?贪方便啊!众生的习气,懒呀!今天上海也好,各个城市也好,这些还看得见吗?我多年前去过张家港,张家港是全国闻名的卫生城市,还不是从肮脏变成干净了?

  佛弟子要有释迦佛的细胞,总该表现出释迦佛的精神

  在我看来,你跑到一个富裕干净的地方去,还比不上留在祖国,把祖国建设得富裕、干净,否则我们为什么称地藏菩萨是大愿地藏菩萨?你既然喜欢离开,那么去净土总比你到三恶道好啊,释迦佛甚至叫阿罗汉也不要涅槃,要留在世间,十六尊大阿罗汉接受释迦佛的叮嘱,长住生死林。这些事实你不考虑,你能进入佛之知见吗?所以会形成末法时期,就是因为长期以来佛教历史上很多人搞片面、搞掩饰、搞误导。我这些话是根据释迦佛的教导讲的,我这个老师既没有证果也没有成道,可是我总觉得自己身体上有释迦佛的细胞,至少可以说在我的八识田中有释迦佛说法的种子。有了这个种子,有了这个细胞,多少会表现一点释迦佛当年的精神。

  希望你学释迦佛的法,在释迦佛成道的世界证果成道

  我弘扬的是释迦佛的法,我也希望你学习释迦佛的法。希望你们既来之则安之,继续学下去。过去有许多同学留不住走了,假如老师同学们挽留,他还要起瞋恨心呢,意思:这儿总是要留人。从前在福鼎的时候,有个比丘尼就跟我提过,随来随去那岂不更好吗?我回答她:这儿是办学,不是开旅馆。我这样的心态我这样的愿望没有错吧,至少有点释迦佛的精神?释迦佛是希望我们在娑婆世界证果成道。

返回目录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