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印海法师:《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4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4日
来源:   作者:印海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印海法师:《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4

   尔时,世尊于初夜分,举身放光,其光金色,绕祇陀园周遍七匝,照须达舍,亦作金色。

  此下广说众成就,先说放光集众。放光中共有三段:一放光,二雨华,三化佛说法。今指放光,本经集众,佛先放光,所以与余经有所不同。因为弥勒为一生补处大士,功行深远,佛若不放光,诸有缘人,无法见闻。同时浊世众生,根钝障深,智能难生,佛若不先放光警惕群生,无法自悟,佛今先放光,借此召集大众。经中常说:佛陀所有威仪,举止行动,语默动静,所有三业活动皆为教化众生,调伏身心,一切皆可称为佛事。今放光现诸化佛说法,目的在此。佛陀今说此经,特于初夜放光。不同说涅槃经时于朝晨放光,亦不同说法华经时于白日放光,说般若经时于日中放光。这有两种原因:一、释尊出于五浊恶世,众生烦恼深重,为勘除众生无始无明昏暗,故于初夜放光。二、现说本经,为使在释迦法中尚未得度者,令见弥勒智光,能破无始无明,特于初夜放光。

  佛陀说此经时周遍全身,同时放光,不同于涅槃从面门;法华从眉间白毫放光;般若次第全身放光;正显明佛陀慈悲普济,智光遍照十方有情,使令行者皆能普渡无遗,又其光是金色者,不同说法华时是白光之光,说涅槃时是四色之光。以此世界中以黄金色最为贵重,显示佛陀出现于世,说法利世,希有难得,如优昙钵花。此金色光遍“绕祇陀园,周遍七匝”,为警悟出家二众。此中不多不少,以七次为限,表示此光能令出家二众守持七聚禁戒,除尽杀、盗、淫身行中三恶业,舍灭语行中妄言、两舌、恶口、绮语之四种过失。勤修七菩提分法,能于七生中速超生死之苦海。佛德巍巍,自在无碍,为使在家二众亦得警悟,又将此光远照于须达长者之房舍。普召无量大众,见光参与法会,闻法皆获深益。

  有金色光,犹如霞云,遍舍卫国,处处皆雨金色莲华。

  二、雨华:照耀于祇园、须达房舍之金色光,犹如傍晚日落灿烂夺目之晚霞云彩,反射遍满于整个舍卫国,这显示佛陀受须达长者恭请,来舍卫国说法度生,现又说弥勒净土,为弥勒菩萨授记作佛,足以证明此国众生与弥勒菩萨有大殊胜因缘!此金光霞云能遍舍卫国,并且能雨金色莲花,此一特胜现瑞,表示舍卫国物产丰饶,政治文明,人文荟集,得道者众。象征弥勒菩萨因深果远,累劫修成,具足世出世间无边功德。

  现在雨金色之莲花,不雨其它诸华者,因莲花在佛法中最受尊重。如诸佛菩萨都以莲华为座,表示诸圣贤及十方净土众生均从莲花化生,所以称净土为莲邦。又以莲花比喻妙法不可思议。如妙法莲华经。以莲华本具五种德用,比喻修行者亦具五种功德:一莲花有掩污功能,莲花生在污泥中,荷叶覆于水面,遮蔽污水,喻如修行者能灭身口意三业众恶。二莲花能结莲子,喻修行者听闻此经,得出世善根,将来以此证果。三莲花芬芳香味远闻,喻行者见佛闻法,身心清净,福慧增长,名闻十方。四莲花出水,喻修行者见佛闻法修持,精进不懈,必定超出生死爱河而登觉岸。五莲花能开敷,喻修行者经修行证果,得大智能,进而以法度生,广宣妙义,如花开敷。以上五种比喻,无论就佛法说,就修行者说皆有甚深义趣。

  其光明中,有无量百千诸大化佛,皆唱是言:“今于此中有千菩萨,最初成佛名拘楼孙,最后成佛名曰楼至。”

  三、化佛说法:释尊举身所放金色光明中,又有无量百千诸大化佛说法,显示佛的神通妙用不可思议,也说明弥勒上生兜率是化迹,并非本真。释尊于此同时显现百亿释迦同唱是言:为弥勒菩萨授记作佛。同时又有贤劫一千菩萨,其功德与弥勒相等,亦与弥勒有大因缘,皆来此会,令诸众生生起信诚,得以亲近。贤劫一千菩萨因缘,据《千佛因缘经》说:过去有一轮王,娶二位夫人,第一夫人生有千子,各人皆发无上道心,希望将来皆得成佛。父王为探知谁能先成佛道?即以香水洗净筹码,令千子各取一码,得第一号者,即先成佛。结果第一名拘楼孙佛,第二名俱那含牟尼佛,第三迦叶佛,第四释迦佛,第五弥勒佛,如是乃至最后楼至佛。轮王第二夫人仅生有二子,眼见千位兄长皆得成佛,因多生修集善根福德,有愿必成。但是,诸兄成佛时必须有人大力护持,所以第二夫人第一子即发愿,生生世世愿作梵王,护持佛教。如释尊在菩提树下成正觉后,再三思维:“此法妙难思,辛勤我所证,疾入于涅槃。”梵王为使佛法住世,当即劝请释尊应为有缘者开示方便之道。释尊即随梵王之请,去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四谛*轮,从此佛法永传人间。第二子发愿生生侍护佛身,此即金刚密迹大力士。佛的堂弟提婆达多,虽随佛出家,常想迫害佛陀而作新佛。有一次,知道佛要从山下经过,特在山顶推一大石,向下滚落,希望将佛压成重伤。幸有金刚密迹力士协助抵住大石,佛仅破伤脚面。这些皆是金刚密迹力士的大功德。

返回目录

----------------------------------------------------------------------------------------------------------------

更多印海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