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九讲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6日
来源:   作者:佛光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九讲

 

  上一段讲到楞伽王如何能够通过自思维正法而去契入佛地真实的受用境界。他善巧地从如何发起的,都讲得比较系统的。大概地知道一些就行,因为具体的东西还需要你自己亲身经历才行。你如果没有一个亲身的实践的过程,怎么说呢也是一种感受。这里讲到一个次序问题,你透过思维不分别意识,这样去认识,然后慢慢地去远离这个心·意·意识这三种相续见。这样的话对于所谓的外在的缘起相的执著就会放下,这样就能“入如来藏,趣于佛地”从而证入空性,这是这么一个次第过程。

  我们应该这么去修学,这么修学外在的表现是什么呢?你就能如是见,应如是见嘛。以如是之见实践一切真理,就是见一切如来,也能如是见一切诸法。我们所见的一切诸法都并不是如是见,所以我们会产生分别和执著。产生分别和执著的一个结果就是烦恼生死这个相续的过程发生。

  这从我们自己自身的现象上你去怎么去感受呢?怎么去认同呢?我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什么观点?学佛呢,不要把佛法跟自己分开。你跟自己分开的时候,最后只能说佛法是佛法,你是你,两个呢不尽相同。我们现在学佛一定要把佛法的一种观念,息息相关到自己的生活相续境界里头去,这叫如是之见。

  这样做的一个基础应该是什么——永离心意意识,这样才能观察一切诸法而去修内行。内行是什么?就是你从心底里去认识,逐渐进入空性的过程和行程。“莫著外见,莫堕二乘”这是他影响力就发显出来了。影响力发显出来的时候自然就符合空性了义这个道义,超越现在我们所说的,包括一切外道邪见都不会干扰你了,这是在这么一个过程。

  这一切一切,前面讲的这个比较系统的过程,我们思维起来好象是有一些不是很容易,所以他后面又详细地讲了一下。“若能如是,即是如是修行”,我们能如是,什么叫如是?我们真正按照上面所讲的思维模式进行下去的话,这叫如实修行。什么叫如实修行?真实的行持真理,实践它。

  “如实修,行者行”,何为行者行?实践真理的这个人能真正地实践真理,“能摧他论,能破恶见”,何为摧他论?行者行是自利的部分,你通过你自己的认识去实践它,这是自利的部分,而摧他论,破恶见,这叫利他的部分,显现的利他的部分。能舍一切我见执著,对于自己所谓的执著的东西统统都能放下。放下的标志是什么呢?“以妙慧转所依识”,这是他外在形象的标准。

  我们人的观点,作为众生法界的缘起相,他不能放下,他没有进入空性、实践空性这个理的时候,他所表现的是什么?是执著,不能转化他的认识。我们上回说过妙慧是什么?就是我们认识到的这个理性,你依这种理性,这种理性是符合空性的。空性是什么呢?空性我们说过,空性是不妨碍任何东西的,这种运作、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在这称为妙慧。何为妙慧?以你这种能观察的作用,这个心能作用,把你以前你所认识到的,那种能力、观念、见解就会改变。

  “所依识”是我们自己认识世界、身心的虚幻的一种认识,意识的一些东西,它不是真实的,它是如幻的。怎么说如幻的呢?我们说过,你看待一个事情的时候,产生所谓的感受,然后下一次又发现相似相续的境界的时候,你又接着去用起来它,这就是所谓的所依识。我们认识这个杯子,我们怎么知道这是茶杯呢?我们不需要去想就知道它是茶杯,对不对?这个茶杯的概念从哪儿来的?是从前尘影像来的,是我们的认识所依,你再见到它,你认识它,为什么?你有个依,依靠的认识。

  那个能依靠的认识从哪儿来?从前尘影像来,本来是虚无的,是众缘和合的,它是没有它的特性的,没有它的本质的,是属于众缘和合的。所以说本身就来自于虚幻,你依虚幻再判断的东西更是虚幻,并不是真实的。我们要懂得这样的道理就不会任意地去妄加评论和判断一些事。你想我们经常去妄加评论一些事,评论一个人的好坏,评论这个事情的好坏,评论一个事件的是非,我们都是很容易凭着自己的一厢的臆测去判断这些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不是它真实的实质的呢?我们不可而知。

  尤其在人和人之间接触的时候最明显,人和人之间接触交往的时候,你会很直观的去认识这个人怎么样怎么样,对不对?实际上你那个判断一定是正确的吗?不是那样子的。所以说我们要依妙慧而转所依识,我们要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去观察。这个观察要符合空性,符合客观。空性就是什么呢?用我们现在话讲,叫绝对的客观,绝对清晰的一种认识,不是相对的。你要站在绝对的角度,什么叫绝对的角度?没有相对法来说,没有对立面来说,你不要以你为对立面你来看待问题。以你那个观点作为对立面看待问题的话,从来都是错误的。我们只要以自己的观点为对立面看待任何问题,你放心一定是错误的,有偏差的。

  我们要摆脱以自己的观点为对立面去看待世界身心,看待这个一切一切的发展,这样才能清晰地认识它,这叫以妙慧来转所依识。我们所依识是指的什么?就是指的自己的认识,自己的虚妄的认识,本来不实的认识,为什么?我们自己的身心感受,它本身是虚幻地来的,就是他没有一个特定的感受,但是你为什么有感觉呢?这就是个虚幻的和合相,以前种种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作用,并非真实有性。

  我们以前不是打过比方吗,还说这个冷热的问题,咱们平常不注意观察它,夏天的时候,我们空调的温度打到26度的时候你的感觉是很凉爽的对不对?我们冬天的暖气温度烧到17,8度烧到20度的时候,你就觉得要出汗的感觉,你看一个26度,一个十几度,这个冬天的温度还不如夏天的温度高,反而你感觉夏天是凉爽的,冬天你感觉反而是热的呢?啊?为什么?你记住,就是你的错觉。

  因为你那个错觉,我们总有一个认识说我们在冬天呢,这是一个最大的错觉,然后你就觉着冬天就是很冷,我们有点十几度温度我们就很暖和了。因为这种大的意念,这种大的这种念力,佛法叫共业力,致使你就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因为你执著了嘛,你认为在冬天它就是这样子。你认为在夏天它就是那个样子,实际上夏天我们感觉到凉爽的那个温度,比冬天你感觉到暖和的温度高的多,这就是我们的错觉,这就是所依识。

  我们依止的是什么?我们依靠判断那个是冷暖的温度的意识是什么?是我们在冬天和夏天那时候的认识,是当时那个环境下和合的那种认识,你依那个认识去判断这个温度,所以你就有冷热分别,但是实际上冷热是你分别出来的。按照温度的高低按说应该是夏天应该更热一点的对不对?这就是所依识。我们判断所对境界当中那个感觉的时候依的是你以前的那种认识,当下对环境的那种认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这个错误怎么去改变呢?要以妙智,就是你这个能观察,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客观的分析和判断这个能力,这个当下一念正觉心去看待这个问题,去观察、分析。实际上我们这样分析一下我们就知道,并不是说那样的一个真实的现象,还是我们的错觉,这叫妙慧转所依识,就给转了。

  这里也透着一个什么意思呢?我们所见的一切身心世界的烦恼,都可以依这个微妙的智慧来转化,来转变。你比如我们以前经常谈到一个问题,就是人生病的这个概念,人说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觉得这两个应该是理所应当的,世间常理嘛,我们都觉得这个道理没有错误,对吧?但是我们要分析分析的话,一定是错误的,为什么?按照佛法来讲的话,人有病的时候是好事,为什么呢?他不去造别的业去了,对吧?而且你有病的时候,人人都对你特别爱护有加,又关心你呀,知道吧?你还有没有过印象呢?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总渴望着自己生两天病不用上学去了,而且还能吃点好东西,那你说生病是坏事吗?未必是坏事。最好玩的LDD同志,一不愿上学就告诉他妈,他生病,他发烧了呢,他那个念力很强,说发烧还真发烧了呢,那你说那个病是坏事吗?都不是坏事嘛,对吧?

  那有钱是好事吗?男人有钱就变坏。我们要了解这个智慧呢,我们就会把这个认识改变。不要固定的模式的你那个认识,你那个认识一定是错的。所以为什么《四十二章经》佛开示我们说,你不证到阿罗汉你的心是永远不能相信的。阿罗汉叫正觉,你没有得到正觉,就是你不具备真正认识你身心世界这个能力以前,你不要去搀和你的身心世界。怎么叫不要搀和呢?你在你那生活圈儿里一定是五迷三道的,要求助于智慧,求助于佛法的加持,这样才不会出很多错误。

  偶尔地犯犯错误是可以的,这个小小的错误是可以弥补的,偶尔的,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嘛,但是你不要总出错啊,总出错的话你自己受罪,没人替得了你,所以说我们要谨言慎行,好好的依佛法去修行,那样的话,选择人生道路就会避免错误,避免错误最后自己不会吃亏,所以佛法是最务实的。

  佛出现世间,唯一的目的是让众生离苦得乐,以佛的智慧来开解众生,让众生离苦得乐。何为苦呢?不知所措,烦恼,无因,无明,这就是根源,那是苦因噢。我们现在要断其苦因,修其道,正觉其心,这样的话才会出离苦难,这叫什么——苦集灭道,四圣谛法。

  那们自己不明白这个的时候还以为自己是好的呢,你说这个人到底什么是苦啊?我告诉你,世间的东西都是苦,你说哭是好处,笑是好处啊?你们不知道吧?实际上我告诉你,人要经常哭一哭,排泄一下情绪啊,还好呢,毒素还出一出,对吧?你不要认为笑是好处,笑得肚皮疼,笑抽筋儿的都有。没有一个绝对的,哭笑适度为好,你别哭起没完了也不行,你一笑起来就傻了,那也不行。这叫适度为好,你感觉开心就好了,这也是告诉你,认识可以转变的。

  我们这个认识都是靠不住的,真的。我问你呀:“小妮,你认识WY几年了?你觉着你认识他吗?我今天让你改变改变你的认识,你对他有个印象存在,实际上那个印象是假的,真的,他时时刻刻的都已经在脱离他的印象了,就是你对他所有的印象他会改变的,他如果不会改变,你看你当初认识他是个什么感觉,后来是什么样子,你看你会发现这个人飘忽不定的感觉,是不是?只是你认为,我认识WY,他就是那个样子呀,所以你还愿意跟他接触,如果你发现他的内心世界的话,你会很可怕,你说这个人怎么这样呢?这是真的实际的问题,知道吧?”

  实际上每个人都在骗自己,都在根据前边自己所谓的判断来骗自己,骗自己进行下一步的生活,实际上你下一步的生活是建立在虚妄的假的观点上的。那你凭什么再继续跟他交往呢?因为你按照以前你认识WY的那个观点,在继续你以下的跟他交往过程,对不对?是这样吧?但是你记住,以前的观点恰恰要不得,它已经是过去的东西,过去的肯定跟现在不一样的。他时时在变的,就这样,以前你跟他借十块钱,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借给你,他现在有孩子了,他就会考虑考虑,我要不要借给你,对吧?很实际的问题呀,就这么简单。你还心里想着,WY肯定是很大方的人,他肯定愿意借给我,后来你借了两回,发现他很婉转的跟你说一句,“现在没有钱”,很失落。

  就是这样,实际上你对他以前的那个认识,那只是你自己的一种感觉,自己一种所谓虚妄的判断,我们要去看到当下的情况,这就是我们要知道这个妙慧,要以智慧来看待问题,那样的话你就真的叫“能修菩萨大乘之道”了,这叫菩萨。

  菩萨是什么?懂道理的人,我们顺应道理而不是顺应感觉,感觉是小孩子。你区分大人跟小孩子的界限是什么?你已经长大了的标志是什么?不是说你这个东西(拍拍身体)这团肉长大了,是你懂得道理了,你懂得去顺应你自己的道理去做事了,而不是顺着感觉。那个“小屁点儿”,他就要顺着自己感觉,自己感觉好了就怎么也行,他要紧着上厕所,没人理他,他就地就解决了,他有感觉了,他就要解决。你大人会吗?实际上大人也会,你到高速公路上你看去吧。

  你想这就是人性啊,没有说实际谁大谁小,但是我告诉你,菩萨就不会,菩萨不会做出像我们这所谓的大人的很多行为,实际上我们所谓的这些大人啊,还不如个孩子呢,那孩子有很多方面比大人还要强得许多许多。大人一句话噎得你几年不用理他,那小孩儿不会,小孩儿打架完了接着玩,是吧?你跟你们家先生打架完了,你们就不玩了。要有那种智慧和勇气的话,很简单,再跟他玩两年,那叫大人,他懂得道理。啥叫道理呢?需要跟他玩的时候,这叫有道理了,存在就是道理。好比说你现在需要有事情跟他交谈,或者说你有事情需要跟他继续一下关系,好,你就可以放下所谓的感觉去跟他接触一下,那叫顺应道理。而不是说,因为你顺应感觉,说我烦死他了,我不跟他接触了,不行,这就需要顺应道理。

  我今天早上才教训了LE,因为搞对象的事跟她妈妈吵架,向我抱怨说:“唉呀,现在的父母怎么这么自私啊,光顾他们的感觉,哎呀,真是太讨厌了。”我说你不能那么说,父母说什么你只管听,做不做是你的事,但是你作为孩子来说,你不能那么去说父母,那不是你做孩子的该说的话,这叫懂道理。那你说我们现在人读书了,有文化了,反而很多事他做的不懂道理。

  道理是什么?道理是要各尽其分呐,各安本分,这叫道理。你存在的是哪个形象概念里头?人总要自己的社会角色、人生角色的,你在社会人生那里你是个什么角色?你是妈妈呀,你是老师呀,你是爸爸呀,你是孩子呀?你都要很明确的,你不能把角色混肴了,你不能把你在你儿子那里当爸爸的角色,放在你妈妈那里当祖宗去了。现在人就颠倒的很,我记得有一回跟你聊过,你在你HK那儿你是当爸爸的,你在你儿子那儿当爸爸的那种感觉,你用这种感觉在跟你爸爸聊天的时候还是那种感觉,你就错了。

  你要晓得,爸爸看孩子永远是孩子,哪怕你再大他也觉得你是孩子,但是你感觉好象是我都当爹了,你还在这儿教训我不合适,对吧?实际上就有这种感觉在里头呢,但是你要是了解他的心行你就知道,我们懂道理,顺应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们就要知道他的心思是那么样子,我们就不会违逆他,最少言辞态度上不会违逆他。因为你还有个性嘛,不是说不准有你的个性,在你没有真正的修证空性以前,你的个性是存在的。存在时候怎么办呢?最起码对于父母来说,你不要给他一些言辞态度上的违逆的意思。

  好歹这个对父母来说还是好的一种感觉,毕竟跟你有缘的,我们对自己的朋友还能礼让有先呢,何况父母爹妈呢?这很简单的道理,尤其结了婚的,婆婆呀,公公啊,人家父母养儿啊,希望到年纪大的时候,最起码有一个所依靠的感觉,但是恰恰我们这些人不懂这些道理,我们就觉得自己成了家了,干嘛总回妈家去,对吧?你那时候没有成家的时候,你懂得有事去找妈妈去。你成了家了,一年也不一定看她几回去,首先你这就不对,所以你这样做了,然后你不要再指望你将来你有孩子以后,你再希望他能去那样照顾你,那是不可能的。

  这就已经把人伦道德的事都给忘记了,忽略了,实际上这个人间的事,就已经荒废了。人间是注重天伦之乐的,首先你不给人家施与天伦之乐,那你怎么能有天伦之乐?我跟你说,我这人做得很好,我懂得叫我们家外甥女去孝顺俺爹去,所以说我们家外甥女一直对我们特别好,为啥?你教给她道理,她首先敬畏你。她跟她妈妈吵得杠杠的,论功劳说妈妈养女儿肯定很费劲的哈,当舅舅的从来就动动嘴的,但是你要知道道理是不一样的,教给她道理,是开她的心的,叫她的心地开明的。

  我们现在要学的是开明心地的方法,一定要让你的智慧入心。所以说你看这个讲起来很有意思哈,懂得道理的话你就会有感受,你这个感受来自于你真正的人生体现出来的,并不是说我们平常的一个人的一种简单的认识。

  这是能修菩萨大乘之法,何为大乘?就是大仁之士。这里讲小孩跟大人的区别,小孩子的心思就是顺应感觉的,他不会去顺应道理的,我们现在懂道理就称为大人。但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完全成就智慧的功德呢?因为我们能力还差,还需要去训练。什么叫能力呢?顺应道理的这种感受这种能力还没完全成熟,有时候还使些小个性,还会依着自己过去的个性来使一下,那样不好。所以说我们要亲近有智慧的人,要修菩萨大乘之道。

  修菩萨大乘之道目的是什么?能让我们入如来自证之地呀,你能真正的达到真理的标准所表现的东西。而如来自证之地是什么呢?真理真正展现的时候实际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就找到了,这叫如来之地。我们没有真正地做到的时候,我们就没办法知道究竟的价值意义所在,你也没有办法实践自己真正人生的目的。

  何谓如来自证之地呢?这个真理只有你自己亲身实践,亲身去证明,才能显现它的功用,我们知道这个空性很好,我们知道佛所说的解脱道很好,我们知道佛法很好,但是我们不要光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现在学佛的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事相皈依。何谓事相上的皈依呢?比如DX她们,那些老太婆们,很虔诚地在做佛法上的事,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去庙里烧烧香拜拜佛,去朝五台山。五台山的门票现在涨到200块钱了,这些老太婆们还要去,还要组团呢,真的很虔诚。很多老太太都是儿子给点生活费攒起来的,真的很虔诚。而且她到庙里头烧香去,烧一根香,她能体念一大堆,儿子孙子孙侄子什么一大堆,真虔诚,叫愚昧的虔诚。真愚昧啊,稀里糊涂的。昧是昏沉,愚是不开窍,不开窍的昏沉,觉着那儿有个佛,我们去拜拜烧烧香就好了。实际上那样能得到作用吗?也有善根,但是什么时候作用?不知道。真的,这是实话。她就没办法去证到如来所谓之地,真理性的东西就体现不出来。这是一种人,现在这种人占大多数。

  还有一种自作聪明的人,就是理相的皈依,理上的一种认识,我管这种人叫自作聪明。你像ZSB啊,TQG啊,都是号称学佛的人,也看几本书,也去听听讲课,也可以谈论谈论,也明白很多道理,一说起来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后边一句话就是“哎呀,还没到时机,还没到缘分,因缘到了再说。”什么都是要推到还没到缘分。TQG有一句话“没感觉,等有感觉了再说”。ZSB是什么样呢?“没弄明白呢!”弄明白了,放不下。“这样就完了吗?”放不下。他并不去实践,他觉得自己好像有点清楚了,实际上并不清楚,所以说这种人呢也是不可取的,他也没有办法入如来之地。他不亲自去证明,只是听到一些道理,听到了他也听明白了,不能说他不明白,他不去证明。他渴望着某一种人来给他证明看,人家证明给他看了他还是不相信,还是懒得去,这种自作聪明的人希望怎么样呢?最好我不用干,别人能给我弄成了就好。大有人在,盲目地去崇拜那些活佛啊,上师啊,别人修好了,他自己拣现成的可以。

  这点我就很客气的告诉我们“长老”,你师父的修行很快圆满成就了,但跟你没有关系,你不修的话,一点没有用,为什么?佛祖都不能帮我们,谁帮我们?佛祖的亲儿子都下地狱,他也无可奈何。为什么?他不信他的法呀,不去修证啊,那是不行的。听懂了一定要去做,哪怕你听懂一点,你也要去做这一点。不是说让你所有接受你再去做。你能接受到什么,这就是你的所有,你把这点做好了,你自然会扩大,你自然会增进,增上。你一点儿听懂了,都不去做,一点儿没有收获,就这么简单。所以说要入如来自证之地也就是这意思。

  别跟我们那些大德们学习,听,听,听,听了很多很多,不去做没有用,真的没有用,遇到境界还依然自己很明白地告诉自己一句话,“我们业障很重”。一说都要推脱到业障很重,你知道你业障重,为什么还不快当下去改正呢?改正了不就没有业障了吗?我们都知道业障很重,很执著,你还去继续执著,那就没有办法了,无可救药。知道你就赶快去按照人家告诉你的方法,对的去做就好了嘛,做一次没有感觉,做两次没有感觉,你做个三次五次自然就有感觉了。

  就像佛经一样,佛经你念一遍肯定没感觉,多念几遍呀。那你说这不是很无聊吗?我告诉你,你念别的更无聊,还不如念这个。佛经的确很无聊,为什么?念来念去都是这么点意思,实际上你弄懂了都是一个意思,但是我告诉你,它比别的还稍微好一点,别的东西更无聊,财,色,名,食,睡,绕来绕去就是那么点儿事,就那个圈儿,他还出不来,更没意思。还不如这个好玩呢,这个他跳出来了,你念这个能跳出来。那个是在里头,就跟驴拉磨似的,吱溜一圈儿,吱溜一圈儿,没有意思,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这么宝贵的生命这么去让费,真的是可惜。天天驴拉磨,吱溜一圈儿,早晨上班儿,晚上回来,早晨上班儿,晚上回来,就这样几十年就过来了。你像L居士已经退休了,终于不用拉磨了,最后他努力实现的目标都归别人了,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结果怎么样?那真是含辛茹苦地养大了都归别人了。XIA也正在步她的后尘,辛辛苦苦要把孩子养大,过两天就归别人了。

  所以说孩子结婚的时候,当妈妈的心里头说不出是喜呀、是愁啊、还是悲伤啊、哀怨呐,真是那样子的。那就真叫五味瓶啊,酸甜苦辣咸,全都有。所以我看这些人结婚的,没有一个真正高兴的,强颜欢笑啊,步那个后尘干什么去呀,真是吃饱撑的没事干。结婚结婚,碰到就昏头。我们这种人呢就应该是“汝应如是勤加修学”,我们对这种道理应该多多思维,多多去想,勤加修学。

  “令所得法转更清净”,我们这么去修行,这么去思维,能够让我们在现有这个生活空间里头会变得更加清净。我们为什么更加清净?我们不受各种情绪的干扰了,我们的生活就会有条理性。你不会受内在和外在的干扰,你的生活就变得有条理、清晰可见。我们的生活境界变得清晰的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真理的那种感觉,就是所谓“善修三昧三摩钵底”呀,三摩钵底是什么呢?就是如幻的人生经验,何谓如幻呢?你现在的人生过程,体会到这种道理以后,你可以完成自利利他的功用,三昧的功德呀。三昧就是正受力,你以对真理的感受所产生的那种能力,完成自己的人生以及利他的功德,这属于三昧的功德。三摩钵底是如幻的经验嘛,就是在这个如幻的过程之中体会如幻的道理。

  “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为胜乐”,二乘外道是什么呢?就是得少为足啊。要具体到我们这人生社会里头是怎么叫二乘外道?就是我们得到的所谓的成功,然后你安住于那种成功的境界,安住不舍,这叫二乘外道,并不是真实圆满的你。比如你现在正在读书,要攻克博士学位,这就是二乘外道,然后你这一段时间之内你都会沉浸在那种过程里头,包括你以后拿到学位了,还有一段时间你还沉浸在里头。但是你突然有一天会发现什么,你虽说拿到这个学位了,但是你又要面临新的选择是你的就业问题,或重新分配问题,或怎么样,你会有一种新的考虑,我以前所从事的职业是不是合适我现在的所谓的感觉呢?它就属于二乘外道,不究竟的意思。

  二乘外道入到所谓偏空之涅磐里头了,有余涅磐。他就觉得好象已经获得解脱啦,怎么样,怎么样,就像你读书拿到学位了,哎呀,我已经拿到学位了,这个人生的成就有一点感觉了。世人都是这么想,实际上你往下走一走啊,还真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以前的工作肯定不希望再干下去,新的东西又没有找到,就产生一种茫然。二乘外道安住到他所谓解脱境界里头,有余涅磐里头,偏执空,他认为一切都空啊,万法皆无。好,安住到那里头不出来了。

  真的很舒服啊,实际上你也很好了,别人都羡慕你呀,你也感觉挺好的,实际上是如幻的。我们还要面对现实,面对现实就是一切问题都会存在。你只有真正地保持你的智慧能力的话,这才有能力去应付这些,所以说“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为胜乐”。我们对眼前所谓的境界不要去贪执,你不用去贪执它,你自然没有挂碍,你自然就能够真正体会到道理的存在。

  如凡修者之所分别,外道执我见有我相,及实求那而生取著。

  “如凡修者之所分别”,二道圣论这样修行的人跟凡夫的分别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分别执著见。你看你取得学位了以后,跟你上小学,考上初中,考上大学,都是一个感觉。小孩子第一步迈出去,走路,是一个感觉。我们现在这个感觉跟他是一样的,还没有跳出烦恼,都在烦恼圈儿里,这不是我们应该有的,称为“外道执我见有我相,及实求那而生取著”。

  什么叫外道?除了佛法正觉道理以外的都叫外道。佛告诉你无我,而外道执我为真,执著一个我的意识成为真的东西,认为一切都是有我的,所以说你就会在实践当中体现出来,我要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我要去体现我的生活空间,种种的外道见解就出来了。见有我相嘛,他就感受到我相存在,因为他虚妄执著有我呀,就是假想的我也好,他还是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相存在。有我就有彼,才有相对法的生成,“及实求那”,霎那之间生灭的产生,也就是这意思。

  “而生取著”啊,所以说你会不断地攀缘,让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一种存在的东西,如果你没有一个相对法的存在,我就是没有一个所缘境界,不能体现我的存在。我们怎么去认识到自己呢?怎么知道自己存在呢?你得有相对境界的存在,首先有这个身心感受的存在,如果没有这个身心感受的话,你能找到你在哪儿吗?你跟我说你在哪儿呢?没有这个身心感受,实际上真的找不着自己在哪儿。我们取著的东西是什么呢?生取著就是相对法当中的执著的境界,能够让自己所谓的我存在。

  二乘见有无明缘行,于性空中乱想分别。

  二乘是什么意思呢?二乘就是除了菩萨乘以外的缘觉跟声闻乘,“二乘见有无明缘行”,他认识到所谓的无明,念,念头的运行要依那个所依缘进行。念头的作用,是我们能感受到生命实质的一个东西,你有个所谓生命实质现象的东西从哪儿表现?从你念头的觉察性。你的念头怎么就能知道有作用了呢?你必须得有一个所依缘、所对境,然后你才能知道有这念头的存在,这时你能够感觉到有生命。如果你这个念头没有一个所依缘,就说觉察的一个对象存在的话,你念头往哪里使?找不着了吧?

  找不着了以后就没有这个无明了,你没有这个无明就不存在这个缘的发生。无明就是你的念不动了,缘就不存在了。所以说有缘无缘呢?是一念之想。你跟他有缘,就是说你对他还有一念的判别和执著。你跟他无缘呢,你对他没有那个感觉了,消失掉了,认识改变了,你就不会认为跟他有缘了。你经常这样思维,经常这样训练的话,你认为你跟这个世界有缘没缘都是一念只想。你跟这个世界没缘的时候,你一念定力下去,三分钟不到你就断气了,断气了你就可以往生了。这种训练很厉害的,你一念定下去,我跟这世界没缘了,咵,就走了。但是这得训练,训练个七八天就能练成,这叫顿脱法。

  不过这种还是不要练,容易死翘翘。当然不怕死的可以试试,历史上有个禅师就练成了。就是给岳飞报信的那师父,岳飞回临安城路过一个庙,一个师傅不让他回去嘛,他回去了。没听人家话,他就在监狱里头感慨。秦桧知道什么意思了,就派人去抓那个师父。他刚刚敲开门,问那个老师傅在吗,人家给他写墙上了,人家知道他去,“你往东来我往西,不是老僧道法高,险些被你抓”,老僧呐,人家道法高,你没办法,你抓不住人家,他刚敲完门,人家刚圆寂,人家知道他来。

  那是人家道法高,行,要是你道法不高的,就逮住你挨揍吧你,肯定倒霉的,那是顿脱法,那就是念力,一念正觉成就。那还不够高明,他还有个身体在那儿,真正高明的连身体也没有了,那才有意思呢。那把秦桧都吓死了,疯僧去扫那个家伙。秦桧到庙里去烧香嘛,有疯僧拿大扫把扫他,扫完了当时就没了,最后把秦桧吓死了嘛。所以说历史上那些禅师了不得,真的,历史上那些高人呐,太多太多了。

  这是二乘外道境界,外道执我,见有我相,取著行,都不是对的啊,“二乘见有无明缘行,于性空中乱想分别”,在他实际的作用——空相中乱想分别,实际上那个空性里没有所谓的缘起这种东西,只不过是我们乱想分别呀。

  楞伽王,此法殊胜是大乘道,能令成就自证圣智,于诸有中受上妙生。

  “楞伽王此法殊胜”啊,这个道理是非常殊胜的,殊胜就是不一样的。“是大乘道”,何为大乘道?成就法身之道称为大乘道,能够成就法身真正的作用。

  “能令成就自证圣智”,这种道理能够让你真正的自己体会圣境智慧那种解脱力量,这称为自证圣智。“于诸有中受上妙生”,你能够成就这样的智慧,在一切所谓现象发生的时候,你感受到的就是上妙,最好的,最不可思议的生存的一种空间和环境。在一切诸有中,你有上妙的智慧,你有殊胜的智慧,你自然有最好的环境。

  这是佛告诉你的,这是真理呀。我们有着什么样的认识,我们才有什么样的生活空间,对不对?这是无可厚非的。你的认识没有那样,你的智慧心境没有,你的生活空间是很糟糕的。老百姓就是老百姓的认识,对不对?有一句话叫是官比民清,心大福大就是这意思。我们能成就自证圣智,自然在一切受生过程之中,感受到最殊胜最好的美妙的生活世界。

  楞伽王,此大乘行破无明翳,灭识波浪,不堕外道诸邪行中。

  “楞伽王,此大乘行”,这是真正修行的为大乘行,真正实践圆满生命世界这个行,这种过程,“破无明翳呀,灭识波浪”,破无明翳就是把无明那个病彻底消除了,就是把你错误的生命法则就彻底改正过来了。“灭识波浪”,识就是我们对现象判断以后产生对自身的干扰,就是识心嘛,意识。心识灭处,你智慧之光就升起来了。“不堕外道,诸邪行中”啊,我们就不会在外道,邪呀就是不正确的行为当中过活了,我们也不会落到外道知见当中去。

  楞伽王,外道行者执著于我,作诸异论,不能演说离执著见,识性二义。

  “楞伽王,外道行者执著于我”,何为外道行者呢?向心外去追求道理存在的人就称外道人。认为真我是存在的,“执著于我”。“作诸异论”,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去论断真实我的存在,这是外道的一个作为。

  所以你看基督教也好啊,伊斯兰教也好,包括中国的道教,都强调一个所谓的真的神,真的我存在的东西,所以它不能演说表达“离执著见,识性二义”,执著见就是说它不能舍去某一个所谓的观点,它一定要有一个所谓的观点出现,这叫执著见,识性是什么呢?以这种认识,认识的作用。任何的一种所谓的学说也好,它必须假借在某一种认识上,然后才能展开他的理性空间。佛法没有这个东西,佛法告诉你要透过这个东西,我们现在所有的世界上流行的所谓的学问,包括历史上的东西,他只给你说这个现象是怎么回事,他没有说这个现象后面是代表什么,他讲不出来,这个还很深,明天我们接着谈。

  善哉!楞伽王,汝先见佛思惟此义,如是思惟乃是见佛。

  你必须得先见佛,见佛就是说你必须得先觉悟这个道理,然后才能明白这个意思,如是思维,乃是见佛,你这么样思维是真正地认识佛法。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