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持念)
中国佛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持念)
有人说:佛教徒既然是消极怨世、逃避现实而出家,那么不食人间烟火才是正理。这显然是错误的。佛教是为了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生与死)而产生的,所以不可能脱离世间而存在。佛陀一开始就提出了“众生平等”的救世思想,这就说明佛教应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故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古训,在中国,第一个阐述佛教与社会关系的人是东汉末年的牟子,他在《牟子理惑论}中说:“佛与三皇五帝无异,同是世间圣人,能导人至无为。”东晋儒家孙绰在《喻道论》中说;“佛即导也,乃引导人成立完整之人格……周孔救时弊,释理明其本。”道安法师明确的告诉我们;“不依国主,法事难立。”二十年代太虚大师说:“佛教僧徒应遵循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精神,以求中华民族之民主与自强。”他把自己所倡导的佛教教理、教义,教产三大改革与孙中山先生的民权、民族,民生的三民主义相印证,从而推动了近代佛教的复兴运动。在今天,佛教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社会是怎样的关系呢?佛教徒对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且很有研究念和探讨的必要。下面就中国佛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
众所周知,我们的国家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巨大的工程。这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能在短,时间内立足于强国之林的重要保证和头等大事。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呢霄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继承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全部有价值的精神成果,加以发展租创造而形成的一项全新的,而又复杂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是人类文明史上思想领域里的一次革命。它既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两个方面,又包括个人文化科学修养,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能力、精神境界的提高和社会精神生活,习俗风尚的发展与改造两大范畴。就其层次来说:首先是社会文明礼貌及诚信谦让风尚的形成和职业道德的遵守,·更进一步是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良好的生存环境,在法制基础上的民主与自由,最高层则是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与互助的社会新型人际关系;从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佛教做为中国政治,科学、文化,哲学,艺术、宗教等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将占有一席之地,发挥显著的作用。佛教从一开始就反对印度的种族制度,宣扬“众生平等”的救世思想,以消灭剥削压迫,建立“没有痛苦,但有诸乐”的极乐世界为目的,以普渡有情,福利群生事业为手段,进行着教化世间,弘法利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佛教传入中国便与儒家伦理、孝道和仁、义、理、智、信等思想相融合。在今天,佛教的慈悲济世思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精神与一切为他人着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殊途同归之妙,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佛教的教理、教义及戒律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中国佛教与社会主义理想的关系
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在进行着一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指导的开天辟地的宏伟事业。因此必须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为振兴中华民族立志献身的新一代,才能担当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大厦之重任,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国家县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也是二切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现阶段所应共同担任的历史责任。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古印度封建社会初期的皇族,看到社会的不平等,贫富不均以及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放弃富贵的宫庭生活,到民间探索和追求解放大众的真理和道路,提出了佛教救世之道尸一即佛教的教理、教义和戒律。他所倡导的“众生平等”思想,其含义就是说:不管你是哪一个民族,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性别年龄的差异、地位文化的高低、贵贱贫富的不同,在政治上和宗教信仰上是一律平等。这说明在几千年前的释迦牟尼佛巳成为追求世界大同、人类和平与真理的伟大先躯。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代的朱士行,东晋时代的法显,唐代的玄奘、义净、鉴真,近代的虚云、圆瑛、太虚等高僧,为了弘扬如来的救世思想,或踏遍青山,或漂洋过海,或饱经风霜,历尽艰险,足迹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所追求的自利利他,普渡众生,消灭苦难,建立人间极乐净土的思想和行动,是永垂青史的。
中国佛教协会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创会宗旨。所谓庄严国土,简单的讲就是要美化国土,建设国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献策出力,利乐有情就是尽一切力量做服务社会,福利人群的实际工作。因而建国四十余年来,佛教界涌现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和优秀工作者,特别是为国家旅游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开展对外友好交往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国家发生困难的时候,我们佛教界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参与分忧解难,和政府及人民千道共度难关,当国家出现自然灾害的时候,佛教徒自觉集资出财,帮助人民解决困难,与人民同舟共济,当社会出现动乱的时候,我们佛教界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劝导佛教徒积极维护和平安定的社会秩序,服从改革开放政策的需要。因此,不管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代看,谁有理由说佛教是时代的落伍者而无益于社会的呢?
二、中国佛教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道德是要求每一个公民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具有集体主义思想,顾全大局、诚实守法,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能扶贫济困的新型社会群体关系。它对提高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的养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道德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之一。
佛教的道德主要体现在大悲和劝世行善两个方面。大悲精神以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济人之所需、利人之所行,毫不吝啬、无需报酬的奉献自己的一切,以救拔众生的苦难,劝世行善,实际上也是体现了慈悲的精神。佛经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因而佛教道德思想在净化人们心灵,提高人类道德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著的。佛教的僧团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立下了“六和敬”的制度。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的六和合精神。“口和无诤”可以增强人们的互敬互爱及和睦团结,养成群体意识,而且有利于集体主义思想的建立,“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则应该是大同思想的萌芽。现在我们提倡学习的雷锋精神,从佛教大慈大悲的观点来看,也具体体现了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目的,这即是菩萨人生观的实践,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所以,在我国全民信佛的地区和信佛家庭,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及“六和敬”的精神便成为每个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成为检验道德标准的尺度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佛教僧团强调“爱国爱教”.,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佛教“报四重恩”中的“报国土恩”即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报三宝恩”则是爱教的精神。如果一个佛教徒只谈爱国,不谈爱教,那么就意味着他放弃了自己的佛教信仰,如果他只谈爱教,不谈爱国,就意味着他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因此,弘一法师“念佛不忘爱国!”的名言,即是要求我们把爱国与爱教紧密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做福利群生,服务社会的工作,才能更好的体现佛教救世的宗旨。
三、中国佛教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实体部分,包括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例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文物,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项文化事业建设,它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意义重大。它直接影响思想道德水平和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给予精神动力和智力的支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了继承租发展中华民族古典文化及吸收和发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
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便与中国文化相互吸收和融合,因此佛教文化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赵朴初居士曾经总结说:“在哲学史上,佛教提供了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方法,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哲学思想。从文学史上看,佛典的翻译实际上是中国翻译史上之先河,数千卷梵文译著的本身就是一部部不朽的文学作品。佛教还为中国的文学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遣词方 明,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取其精华,弃新的词汇。《法华经》,《维摩诘》其糟粕。’这才是对待我国以及世界文化,《百喻经》等对晋唐小说的创作, 的正确方法和正确态度。
四、中国佛教与社会主义纪律的关系
怎样才算是有纪律呢?主要是指学习和掌握宪法及法律常识,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遵守社会公德,做遵纪守法的公民。从历史上看;没有纪律的军队就没有战斗力,没有纪律的团体就会涣散,没有纪律的社会就要天下大乱。所以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纪律是维护社会秩序,执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保证。
佛教自传入中国就以“五戒十善”为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在今天,佛教徒不仅仅局限于受清规戒律的约束,而且包括了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物质文明的繁荣昌盛,遵守社会劳动纪律,做农禅并重、学禅并重、工禅并重、商禅并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等等新的内涵。讲到清规戒律,例如东晋儒学家郗超对五戒十善的解释,他说:“五戒者即为戒心行,十善者行为之准则。不杀生可长寿,不偷盗者常乐,不淫欲者常清净.不妄语得敬信,不饮酒乃明智之举。”即是从“戒、定、慧”三个修持层次,“身、口、意”三个方面,以治心为主,治行为目的,防患于未然。“欲知前世事,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事,今生作者是”的佛教因果报应说,在人们的心目中巳根深蒂固,而且在有效的预防犯罪行为方面起着法律难以达到的效果。近代太虚大师说:“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一个佛教徒人格的完成,不仅自己可得心灵之净化,情操之陶冶,进而得自由解脱的大道,而且在引导人们人格的完成,提高人类的道德素质、法制观念的养成,增进和睦团结,乃至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平共处的世界秩序,自由民主的政治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佛教与中国社会主义的纪律也是相适应的。结束语
从以上所说的中国佛教与社会主义的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四个方面的关系可以看出:佛教不仅在过去为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载入史册,而且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之中,乃不失一股巨大的动力,能够团结所有佛教信众同全国人民一道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值此时刻,我们佛教界千千万万佛陀的子孙和信众们,能为东方巨龙的腾飞,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些什么呢?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和历史使命。
佛教的理论既然是为了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明了世间诸事的根本,导化群生,利乐有情,那么我们就应该发扬入世的精神,用出世的道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值得称道的积极救世的大乘佛教。这就是说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是:所有的佛教徒都应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宗旨,团结在“爱国爱教”的旗帜下,努力使佛教的教理、教义及戒律的精华与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适应,使新一代佛教徒自觉的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的一份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佛教的复兴事业,为维护人类和平幸福与康乐,为建立众生平等的人间净土,谱写出新的篇章。
注:此文为演讲稿,在1991年ion份福建咎宗教局举办的福建省宗教院校师生“爱国爱教,团结奋进”主题演讲比赛中荣获学生组第二名.(此稿稍有修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