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一讲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6日
来源:   作者:佛光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一讲

 

  释佛光,俗名徐清林,1952年生于黑龙江省安达市。幼年时家境贫寒,缀学参加劳动以贴补家用。青年时期就职于安达市工商局,在工作期间偶然接触到佛法,悟透人生实无常,轮回苦无尽,体悟到佛法的博大、慈悲,遂萌生脱尘之志,舍业出家。

  我们学习佛法呢,从基础概念开始,到明白道理、明白佛法,有“生起次第”的一种感受。何谓“生起次第”?我们对佛法从信、解、行、证,这四个步骤一步一步地去延伸,把佛法真理跟我们现实的生命现象完全契合,相融到一起,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渐入的过程。 从佛陀四十九年的教法当中,我们可以观察得到,它的核心是般若,它能够从最完整的角度,最完善的体系,最圆满的一种证量和结论,去揭示我们真实生命现象以及本有的那种功德、妙力,种种的生命奇迹。

  佛陀用了整整二十二年讲授般若,而这般若到底是什么?《心经》短短二百六十多个字,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含义?我们跟着经文去看,去感受,产生了很多很多的疑问。而当我们明白般若的时候,就知道了佛陀真实的心地和用意所在。

  要想成就佛法真实的功德,无非要从听、闻、解、脱这四个步骤进行。听是什么呢?是我们接受佛法的开始。闻,是依着真理去不断地熏染,不断地闻熏闻修,这是第二个步骤,相当于修行的过程。解是什么?因为你通过修行而得到与之相应的功德力,把现象界的束缚解开了,我们对现象界的执着从而得到解放,开解。脱是什么呢?脱是完全离开相对而进入绝对的境界,脱离一切相的束缚,到达最圆满究竟觉的境界。这是修学般若法门的四个进程。

  听闻解脱四个进程从《金刚经》里最能体会得到。《心经》比较概括,相当的浓缩,《金刚经》是相当详细的。过去我在讲述的时候也曾经给你们说过佛法的大体轮廓,《心经》、《金刚经》、《楞严经》,再往下《华严经》、《大般若经》,象金塔似的。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能把如此缜密的一种真理系统跟自己的生命结合起来?因为佛法太深奥太玄妙,跟我们现实生活、现实生命现象结合不起来的时候,它等于没有用。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一件很好的器物在你这不适用,便不能体现它的价值。我们现象界生命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能不能通过学修佛法这些经典教义而得到解脱,这是我们关键的问题所在。佛陀有二十二年去讲授般若,可见它是最实际的一种概括,你拿起来就可以用,灵灵活活的、无处不在。

  我们从第一段经文就可以看到,佛法这么完美、精深的道理,能否跟我们现象界的生命去结合、契入?般若就解决契入的问题。它是通过听、闻教你契入的真理,契入法身绝对的状态,这是我们修学般若,学习佛法核心的目的。 今天我们利用这个机会,这个非常殊胜的地方,去学修般若波罗蜜。它不是信仰,是一种绝对的真理。一般人都认为宗教是一种“信仰”,佛法也是一种“宗教”,不是那样的。

  信仰是什么呢?信仰是从内心深处对世界的观察,对生命的解释,从而产生他自己的观念,这叫信仰主义。佛法不同。佛法不是告诉你主观思想的观念,而是告诉你“如是”。

  何为如是?绝对符合真实状态,就是“如是”的那种状况。这是般若的基础,它直截了当地直示我们生命当中的绝对。般若法门殊胜无比,教会我们去观察现象、看待问题,我们能通过现象进入绝对的状态。

  般若法门又称为“诸佛之母”,三世诸佛无不是以此法而进入绝对解脱的境界。所以说我们要想究竟成就佛法真实的功德和受用,就必须得去修行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最重要的一个是般若波罗蜜。前五种波罗蜜哪怕你修行得很精进很清净,修行无量劫,若没有般若波罗蜜,叫有漏福报,有漏的善根。而般若波罗蜜是直接叫你从有漏的凡夫状态,进入绝对的无漏的清净的圣人解脱状态。所以说修学般若波罗蜜是非常重要的。

  《金刚经》教你从现象界直接契入法身本体,直截了当得很。所以说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传扬禅宗法门的时候,他是以《楞伽经》作为印证法的依据,从四祖以后基本上是以《金刚经》来印证是否得道,尤其五祖大师最为推崇的是《金刚经》。而《金刚经》呢,佛祖讲得很清楚,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何谓最上乘者呢?就是要成佛的人,发心要绝对成就无上正等菩提的人,发心要出离一切轮回而成就自在解脱的人。所以说要听授般若法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必须得有广大的心量和福德与之相应。

  我们现在看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常有人这样解释:金刚,是比喻,般若,是一种空性,波罗蜜是到彼岸,大概是这么一个意思。金刚般若波罗蜜是佛教教法当中的一个术语。般若,就是直接告诉我们这个本体,这里讲的般若就是空性。空性,是我们真实的生命状态,就是法身、佛性。般若这个佛性,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特性是什么?就象金刚一样。金刚是什么?金中之刚,是最坚硬的一种基础,它能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般若这个体象就是如此。我们空性的体象,具有不坏的一种特性。我们这个身体要坏,但是我们这个般若本体性不坏,就象金刚一样。波罗蜜是它的作用,能解脱一切烦恼。因为啥?它能够改变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变化,能到彼岸。如果它不能解决一切,就到不了彼岸,明白这意思吗?

  那如何能够在我们这个现象界的生命当中去观察般若这个特性的存在呢?顺着师父这个思路去想,你就能够感受到般若本体的存在。你看啊,我们一天,有好的心情,有坏的心情,你别管好的心情和坏的心情,到头来自然会消亡。好心情和坏心情能在一个作用体里消亡,是不是?容受好坏的那个东西是什么?有没有想过?这个道理我详细地再分析一下。你看,虚空有明有暗,对不对?别管天黑天亮,虚空是容受它的,只是明暗的变化而已,对吧?虚空没有变,虚空对于所有的一切来说,它从来不变的,是不是?符合金刚之性吗?它是不坏的,对不对?我们容受好坏心情的 “那个东西”呢,我们不知道啥东西,它也是不坏的。我们好心情的时候,我们也清楚,我今天很高兴,你清楚能清楚自己高兴的那东西它不会被高兴所感染到,是不是?你今天很生气,你也很清楚自己很生气,你能清楚生气的“那个东西”呢,也不会被生气所感染到。包括你睡觉的时候那个迷迷糊糊状态,你也清楚得很,对不对?这个你去细细观察,“这个东西”就叫“般若”。

  能够容受好坏的“那个东西”。你看,它符合金刚波罗蜜,其性不坏,其体不坏,它在好的心情里头,是圆满的作用,在坏的心情里头,还是那个作用,是不是?所以说它能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有的一切现象在它面前统统都要消融。它首先符合金刚特性。而般若空性呢,我们那个觉性没有体相、没有形状,但是它能叫你解脱到彼岸。别管好坏都会过去,是这道理吗?你说它是不是就象虚空一样从来不变的?只是你看来看去看不住,动不动就被境界转掉啦,因为你习惯于对境界的执著和攀缘,不习惯空性的那种正觉感受,你习惯于对境界,所谓的那种法相的执著,所谓缘起法的一种概念。你对那个缘起法太敏感了,一下子就执著到里头去了,又产生如幻的生命现象出来。其实你想想你的心情的变化,它根本跟你那个心就没关系。

  分析“心情”这两个字,心是那个作用体,情是执著那种现象,因为你的心对现象有一种执著,所以就有变化,生灭如幻的生命。你去想想,我们的觉性智慧是本具有的吧?它不是外边修得的吧?每个人都有的。没有人教你解脱,你也要解脱呀,再难受你也要解脱,寻找不难受的,是不是?什么东西在让你不难受?就是般若本体的那个体性,只是你把主人翁忘掉啦,你被现象迷惑啦。

  经题的意思,用现代我们能理解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真实生命体的那种形体和作用力”、亦即“形象和作用”,从文字意义上讲这是《金刚经》所要揭示的。

  从教义上讲,又分世间般若和出世间的解脱般若。世间的般若是我们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从理性上认识它,从而摆脱对现象的执著,不被我们所见的一切生命现象中理性的东西所束缚,这属于世间般若的核心。

  出世间解脱般若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通过我们心灵世界的微细变化,从而能达到跟所有一切世界、生活空间当中一切真如自在合二为一的那种状态,这是出世间般若思想的核心。从究竟了义上讲,这两个部分是相融相通的,通过世间般若的修习,能够直接进入到绝对的解脱般若的状态。

  世间般若和出世间般若解脱的目的不一样,它对于现象界不存在改变的能力,也不去起现行的改变,是随因缘法而转变,它通过内心对现象的观察,而去运用本体那种绝对的法身力量,随着因缘法而改变现象,但并不是去直截了当的从现象界去改变,是顺应缘起法的改变。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福德、因缘、善根,善根、福德、因缘,是世间般若。

  出世间解脱道,唯有诸佛的心印相传下来。是不立文字的,代代相传。为何佛祖一再讲“佛法难闻”?这个佛法是难闻,不容易听得到的!出世间的般若思想,你一听一闻就解脱了!

  通常世间人认为自己得修行,得“修“出来一个东西。并不认为是开启契入那种佛性状态。就这一个契机观念就已跟佛陀的正统思想完全相背了。所以一再强调的善根、福德和因缘,又是两层天的境界。

  善根是什么?在出世间解脱思想中,一切众生善根具足!福德是什么呢?有正确的观念,用行为去增上,行为完全和信念统一。善根和福德的聚合,叫因缘。善根叫因,福德叫缘,这两个东西聚合了,就叫因缘具足了,于是一切万法建立。这样就能跟现象界的生命搭上钩了。

  佛陀告诉我们自性具足,我们为什么显现不出来呢?方法不对!所以显现不出来。善根具足,我们空性本体当中,善根是具足的不坏的,是不是?就象金刚一样。福德是什么?我们增上的行为,跟我们认识真理的标准的增上行为统一起来。

  怎么加强你的观念认识呢?没有行为去实践它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两种现象的发生,就叫因缘聚合。这个道理你从现象生命里一想就想得通:你有一个想法出现了,你不去做行不行?不去做绝对不行。你会说:“有时候做不成。”做不成说明什么?因为你那个信念建立得不坚固,你自己就打鼓,这事玄不玄啊?你没有真正发出来你的善根力。

  而什么样的状态是善根具足呢?完全是自己从心里流露出来的对你自己想法的那种执著,对自己观念的执著,完全是从内心当中流露出来的,这个才叫善根具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非常原版地解释我们本体生命状态和形象的一部经。

  般若思想就象人世间的根本法则一样,它是法身建立的基础,换句话说,你想开启法身般若本性的妙用,那种本体具足的功德和受用,必须得修学般若,必须得修学空性思想。修跟学是增上的一种行为。想得到完美的人生,也得有这个东西,否则不可能实现。所以说佛陀以他的亲身示教告诉我们,般若存在于我们生活现象里头。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我们读过很多经典,很多经典中佛祖一讲经,就要干嘛干嘛,反正弄一大通折腾。而这部经,没有这个现象。恰恰以一天生活的真实写照来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的存在性。这个真理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现象里,我们要通过生活现象的观察而进入绝对的法身状态。

  第一段蕴含三个概念,第一个告诉我们:什么是佛。我们天天学佛、念佛,到底什么是佛?真理与行持相无二分别,不起二念,绝对一真法界,是为佛。“一时佛在舍卫国……”整篇告诉我们,这就是佛的一种状态,佛祖就是这样子的,如是之见。

  啥叫如是之见?佛祖吃饭和我们吃饭不一样,我们会产生很多很多想法,这个味道怎么样啊,那个味道怎么样啊,会有很多所谓因缘种性的生起,缘起法的建立。佛祖没有这个状态, “尔时,世尊食时”,到吃饭的时候了,该做那种程序了,他不起心,是无心的状态在做。“尔时,世尊食时”,到那个时候,他就不用去想嘛,是不加执著分别的,这就告诉我们什么是佛。

  什么是佛?一切真实就是佛。不是我们心目中所想像的那个佛,哎哟,无量光明啊,放光动地啊,我们要看到佛的真实的一面。为什么?因为只有你见到佛跟我们能够相沟通、有相同的东西,我们对佛才有信心的建立。他天天三十二相、紫磨金身,我们吓死啦,我们绝对不敢相信我们能跟他一样。这从另一个层面告诉我们,我们跟他生活在同样一个空间,生活在同样一个氛围里头,所以说我们也有机会,也有因缘跟他一样。真实是佛,平等是佛,无二分别就是佛。

  佛在哪儿呢?佛在一切处,就在你的生活现象里头。如果你一天当中的生活境界能够完全跟《金刚经》第一篇写照相应了,好,你是佛。你相应了,你就是佛。那你说:“成佛了有什么好处呢?”成了你就知道了。

  第二个概念告诉我们:佛从哪去得?到日常生活里头去。把我们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执著,去还归本体空性当中去,消融的过程,也就是成佛的过程。我们对现象那种执著和迷惘,回归本体般若那种空性,这就是佛。这就是所谓修行成佛,所谓的“修行”成佛的过程。

  第三个概念告诉我们:心、佛、众生三类平等,心、佛、众生绝对平等。心是什么,佛祖这一天的行为,这就叫心,这个心,跟我们的心是一样的,我们饿了也知道吃去,但是我们因为饿了而吃,佛祖就不同。而且你看佛祖次第乞食,他是表示平等性,那么尊贵的佛陀,自己去洗碗去,这就表现的平等性的存在。

  《金刚经》是最有意思的,为什么?它能够教我们“有用”。教我们去离开所谓的幻想境界,进入绝对真实状态,这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段从文字意义上看很简单,好象是另一个开篇跟上面没什么联络,其实不尽然。如果没有上面完美的一种生活状态,须菩提不会发了这种问题来。

  须菩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 “解空”第一。他对空性本体的那种生命状态的理解,在所有弟子水平里头是超出的。但只是解空第一,证空性的功德还差一些,为什么呢?因为他成阿罗汉了,不是佛。

  “长老”的意思,指在僧团之中戒腊增长的人,这个戒腊不是指出家多少年,而是指受戒多少年。在结夏安居的时候,作一个蜡人,代表自己,结夏的时候犯一个戒,相应的部位就残缺,证明戒体不全,比如犯一个根本性戒,脑袋就没了,没得头了,要是一个结夏下来,这个蜡人完好,叫一个腊。十年以上的戒腊,称为长老。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大众是他的常随众,佛陀有一千二百五十长随众,那也是相当浩大的声势,一个团的兵力,“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偏袒右肩(袈裟的围饰方法),须菩提通过观察佛陀这么多年的生活状态,发现佛陀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人。因为佛陀内心那种解脱境界,是他所感受不到的。他通过这么多年的观察,发现佛陀在另一种生命状态下,保持绝对清醒的一种信念,所以称为“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如来是什么?如来是本体生命运行的轨迹,是本体生命(或叫绝对生命)那种状态运行的时候所产生的规律,称为如来。如来在经文里“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它没有所来处,也没有所灭处,所谓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正是你本体生命运行的轨迹,这种轨迹就导致在一切生活境界之中,绝对是清醒和觉悟的,不糊涂的。

  根据他这句话来观察我们自己的生命现象是不是这样,你在任何状态下都是清醒的,对不对?那个清醒的觉体是什么呢?是你的信念。

  你看,“善护念诸菩萨”,“诸菩萨”是什么意思呢?——在一切境界之中的觉悟。明白吗,不是说诸大菩萨。“护念”是什么呢,绝对的本体对一切境界的觉悟绝对是呵护有加的,绝对没让你有丝毫的迷惑。再滥的人,他也知道他做那事不好,为什么呢?善护念诸菩萨。

  为啥加个“善付嘱诸菩萨”呢?他护念的同时,就教给你怎么做。你想你自己那个生命现象是不是这样子?你明白的时候绝对知道怎么做,是不是“善付嘱诸菩萨”?甚至来说,你不明白的时候,你也知道怎么做。这个明白和不明白,是你意识层面的东西,而你这个本体,是超出你这个意思层面的东西。

  而我们生活中的生命现象是什么?是在意识层面当中去影响、去作用的。这个绝对的本体,在意识层面里头起绝对的作用。记住啊,它是起“绝对”的指导作用,“绝对”的控制作用。它不但在你这个生活层面里头是这样,而且是超越现象生活的。所以说这叫“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它入世间,又不入世间。所以称为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发现佛陀通过他实践的东西,把本有的解脱状态完全的展现出来了,处处行,处处圆满,发现佛陀了不得。他就问佛陀,我们也想跟你一样,无上正等正觉,怎么能够让我们这个有漏不完美的生命现象活动变成跟您一样呢?“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怎么能够把我们心态摆正,能够叫我们的行为规范,跟您一样——正觉?你所发现的那个轨迹我们也去运行一下。

  佛就说:“善哉!善哉!”为啥说善哉呢?佛赞叹他,太好了,你终于发现了,如汝所说,正象你说所的,你说的没有错啊,我就是处在这种绝对的状态当中,所以说我一切生命的轨迹都显得非常圆满,佛认可他的那种感悟。是啊,正象你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佛陀是从觉悟的状态下明确的告诉我们,这个绝对的生命状态对我们现象生活一定是这个样子的,所以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两句话有两个不同的角度,从佛陀的角度来说,就是这个样子。从须菩提的角度来说呢,他有所疑问,是不是那个样子?

  汝今谛听,你仔细听着,我给你解释,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想发明本体心性绝对作用力,想发现利用起来这种绝对作用力,这种认识从哪儿开始运行呢?应该用你的直觉去认知周围的一切,不加二念分别。《楞严经》有一句“直心是道场”,什么叫直心是道场?你那个心,用你那个直觉性。

  我们这个生命体有三种东西可以作用——根、尘、识。根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识是六根对六尘产生的一种认识,这三种东西在了义经典教义上讲,我们的根,胜义根是遍布虚空遍布法界的,而我们现的就叫浮尘根,啥叫浮尘根?他是那种根的影子,我们本来生命那种根的影子,它不是真实的根。

  我们怎样解释这个“应”字呢?因为我们本有那个觉性是遍虚空法界的,所以这个觉性的作用称为“应”,感应的应,它有感应之机,感应那种作用,这种觉性作用应该怎样去作用呢?“如是”作用就好。就是要在绝对的真理状态下,不掺杂任何东西,真如之性所在之处,依真如本性所在,而起的一切所谓的正觉。应如是住,以这种心相,直觉的心相来观察一切就OK了。啥叫直觉的心相呢?这是一个什么,它就是个什么,你再加一个种种的现象,那就是你自己的了。你能明白的话,那就于一切境界中不生二念想,如是降伏其心就好了。“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他还不清楚呢,他希望佛祖给他再解释。

返回目录

----------------------------------------------------------------------------------------------------------------

更多佛光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