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仁焕法师:佛的法化与教育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4日
来源:   作者:仁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仁焕法师:佛的法化与教育

 

  广西灵阳寺2008年国庆念佛七法会开示录

  (10-4下午)

  佛的法化与教育

  常住三宝慈悲,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大家好!

  佛慈悲讲道四十九年的时间,后来观察到众生很难得到改良的作用,最后佛发现只有法化的作用,才能给众生得到生命的改良。如果给众生自己修,来改良生命,那么就很难达到。

  讲到这里,也许大家容易说:“我们从今以后就不用修了。”这么讲就错了。想问大家:如果我们没有把小孩送进学校,在家能自己有文化吗?(众答:没有。)小孩在家自己学,达到有文化是很难很难的,应该是接受教育才能有文化。所以佛明白到,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成为规范,才能得到改良。所以极乐世界也是规范人的行为,改良生命的行为!

  佛的愿力,是愿望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好。特别他在第一愿,乃至一个昆虫他都法化,有成佛的条件。那大家想一想:假如佛没有这样的慈悲本领,一个昆虫怎么有成佛的条件呢?这是因佛慈悲法化的条件而成立的。

  人分有两个层次:先天是聪明,后天是智慧。智慧是通过接受教育以后才成立,聪明是从先天带来的。那么觉悟是通过修行得到进化和改良的作用才有的。所以大家应该懂得,生命有先天和后天,有接受教育和修行的进化。佛就在慈悲的教育上,愿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和佛一样有共同的智慧,再指导我们每个众生在生活修行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成为觉悟人生。

  如果觉悟也从先天带来,那佛也不用到雪山去修六年,这就表示觉悟是在后天修得的。先天是有聪明,智慧是通过教育而得,觉悟是通过修行而得。大家明白了吗?(众答:明白。)所以我们要接受佛慈悲的教育,接受佛智慧的教育,接受佛觉悟的教育。

  佛教的教育有两个层次,物理教育(非中学所开设之物理科目)与心理教育。而心理教育在佛教来讲更加重要,为什么呢?人光有知识文化,没有心理道德教育,这些知识文化也可以成为反面作用。

  很多人在生育方面都没有良好的规划,结果怀孕以后又堕胎,这样就可能导致以后难生小孩。有些人一生都没有怀孕,这和老祖宗无德、缺德非常有关。如果怀孕以后堕胎,那夫妻两人就是后天缺德。

  现在的青年人成家立业,虽然社会知识文化很好,但是对生命的心理教育根本不懂。比如小孩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我们几乎都说小孩不懂事,但是我们所作所为小孩都知道,只是他没有能力表达。所以在教育方面,特别是从怀孕开始,到小孩十二周岁的这一段时间很重要。如果这段时间基础不良好,长大以后再努力,就很难改变。

  特别是从怀孕到刚生下来三周年内,父母应该为小孩做良好的定位。为什么我今天特意讲到这个道理呢?因为通过多年的总结,比如很多人都来寺庙求生小孩,问:“我如何向佛菩萨请法?”我们就指导对方说:“请求菩萨慈悲,给我生一个有健康有智慧的小孩,将来长大以后成为于家庭有用的人才,于社会有用的人才,成为国家的栋梁!”这就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定位。这样生下来的小孩也都是菩萨乘愿再来的。

  如果你们这样请法以后,自己应该为小孩广种福田。我讲这个道理,很多人认为拿钱给寺庙没有意思。现在我们已经通过观察发现,如果没有为小孩广种福田,这个小孩身体并不是很健康,而且小孩往往越来越大的时候,就讨厌父母。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讲一讲地藏王菩萨救渡父母的过程。因为对未学佛的人,我们也不好意思和对方讲,你先广种福田来请法,佛教叫做供养法。如果我们这么说了,那就好象变成叫人家拿钱给我们一样。所以佛教有一种方便,你先许个愿,满愿了再做功德,这种方法是不对的。

  你们看地藏王菩萨去救渡父母,他是父母得渡以后才做功德,还是先做功德才救渡父母?请大家回答。(众答:先做功德。)地藏王菩萨把所有的财产去供养佛,所以他才有缘份进地狱去救渡父母。这是经典里面的道理。

  所以希望大家明白,我们的修养是人的精神改良,我们的供养是福报的改良!如果我们都讲究修养,没有广种福田,那不对。我曾经跟两位同修到外面去,他们的修养应该比我好。后来我们到一个尼众的寺庙,我拿一万元来供养三宝,他们对我讲:“应该是她们供养我们才对。”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讲:“她们是二僧,我们是大僧。”后来我讲:“二僧不是三宝吗?我们大僧才是三宝吗?”

  所以,我跟了他们几年的时间,发现他们始终没有福报。

  我到哪里都认为:十方来十方去,十方常住十方用。所以,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地藏经》的道理?《地藏经》是告诉我们:福德的修养,福报的修养。没有哪一部经典象《地藏经》讲得那么清楚。愿望我们把经典的道理学明白,不要把经典念多少部了也没有用。

  谢谢大家!

------------------------------------------------------------------------------------------------------------

更多仁焕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