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焕法师:冥阳两界共同离苦得乐
仁焕法师:冥阳两界共同离苦得乐
广东徐闻真武寺2011年农历4月十七至二十四佛七
仁焕法师开示
(二十二上午) 冥阳两界共同离苦得乐
今天是我们冥阳两界接受佛慈悲共同离苦得乐的时间,那离苦得乐的标准是怎么样呢?没有烦恼存在,没有痛苦存在,没有障碍存在,这就是叫离苦得乐。不能走路的,能走起来,恢复正常,不会说话的会说话,有包块的能消除,这是身体上的离苦得乐。真正的离苦得乐,是我们的灵魂得到佛的法化,断恶修善。也就是说从今以后成为一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这是叫灵魂得度。身体没有障碍,就叫做身体得度。
我们的灵魂跟老祖宗有关,我们的身体跟父母有关。我们要想离苦得乐,第一要超渡老祖宗,第二要回向功德给父母。老祖宗和父母成为天堂的人了,那我们就会成为天堂的后代。
大家要知道,我们有缘分在这个地方离苦得乐,这个地方缘起发心人是广严法师的功德。她能够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建设这样的场地,提供方便给大家,现在建设的费用已经接近四百万,没有她的发心,我们就没有这个场地,成为我们冥阳两界共同离苦得乐的因缘。
离苦得乐首先是来自佛的慈悲,第二是常住三宝的慈悲,第三是发心人的慈悲,第四就是我们信心欢喜接受的功德。没有前面三个条件的具备,我们就没有条件接受到离苦得乐的功德了。所以大家必定要明白,佛是代表天,常住是代表环境,发心人是代表人和。我们如果都接受这三方面,就有离苦得乐的缘分了。
什么叫做发心?第一自己想离苦得乐,第二愿意离苦得乐,第三接受离苦得乐。有些冥界的生命,往往附在人的身上,有的说自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又有的说是观世音菩萨。我们的身上有无数无量的众生,但是不是观世音菩萨,也不是阿弥陀佛,也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什么呢?是没有离苦得乐的众生。如果是释迦牟尼佛,他就不会附在我们身上,我们身上像个垃圾桶一样,他是清净的佛,佛哪里会附在一个垃圾桶上?菩萨也不会附在一个垃圾桶上,唯有受苦受难、原本就是垃圾才附在垃圾桶上,附在我们身上的这些众生叫守尸鬼。
我想说:附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一切生命,人身这个垃圾桶始终要报废,不送去火葬场,也要埋入地下,所以你们附在我们这种身上是没有一点作用的。愿望所有一切的生命,随着西方极乐世界佛光的接引,随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这个离苦得乐的因缘,永远不再有众苦,永远不再受到恶报,永远不存在有烦恼差别。
愿望我们冥阳两界有缘分在这里离苦得乐。我们应当为自己离苦得乐,为这个地方承担和付出我们的一片爱心。愿令这个地方成为佛教养生的基地,成为冥阳两界离苦得乐的基地。离苦得乐,必定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有这样的条件就是我们的善根福德圆满。善根福德的圆满就是我们离苦得乐的因缘。
我们想离苦得乐,第一要有想离苦得乐的时间,第二要有想离苦得乐的环境,第三要有想离苦得乐的夙愿。时间是天,环境是地,助缘是人和。这几天就是我们离苦得乐的时间,我们来到这里就是我们离苦得乐的环境,我们冥阳两界共同集会在这里,就是我们共同离苦得乐互相成全的功德。谁发心,谁就有善根福德,没有发心自然就缺少善根福德。我们每天早上念《阿弥陀经》,有一段经文:不可缺少善根福德因缘。现在我把善根福德因缘都讲出来,能依教奉行就是离苦得乐。
我们下午就送往生牌位,讲到送牌位,我们人人都怕死人。过去认为往生牌位是死人的,延生牌位是活人的,这是我们没有觉悟。过来汉传佛教怎么做呢?我们首先回向给活人,然后再回向给死人。我们都没有想到,我们的生命是来自死人的,所以我们现在死人活人一起送,一起超渡。方法就是每一句佛号就把老祖宗请来,一句佛号一念一请,十念以后又从一开始,一直念到我们送牌位为止,不漏网一个老祖宗,不管是堕胎婴儿也好,是因灾难死亡也好,统统离苦得乐。到我们送牌位后,不能走路的能走路,有病痛的消除了,表示我们冥阳两界共同离苦得乐了。这个不是用语言来讲,那是实在实在的离苦得乐。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