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蔡惠明:西藏行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5日
来源:   作者:蔡惠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蔡惠明:西藏行

 

  今年九月七日至十一日,我有幸随上海佛教参观团到西藏访问。朝拜了拉萨市的大昭、色拉、哲蚌三大寺和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参访了西藏佛学院、比丘尼庵和藏医院,游览了罗布林卡、八角街等。受到好客的西藏佛教兄弟的热情接待。共同的信仰,使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双方关心的护持三宝,培育僧材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取得见和同解。通过这次访问,增进了汉藏两族佛教徒之间深厚的友谊与互相了解。藏传佛教独特的艺术,格鲁派的显密双修、严持戒律的净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这里,谨就见闻所及,向“内明”读者作介绍:

  1,藏傅佛教的源流

  佛教在公元四世纪时传入吐蕃。七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佛教。八世纪时,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生等到西藏弘传显、密两教。十三世纪后期,在青海湟中出生的宗喀巴大师入藏,以噶当派教义为立说之本,针对藏传佛教当时腐败情况进行了改革,提倡僧人严守戒律,规定学经次第,严密寺院组织。明永乐七年(一四O九年),西藏山南阐化王扎巴坚参资助他创办并主持大祈愿会(即传召大会)于拉萨,还为他兴建甘丹寺,从而形成了格鲁派,就是俗称的黄教。后来这一派在西藏渐成为执政教派。我们朝拜的大昭、色拉、哲蚌三大寺都属于格鲁派,保存了大量的唐代风格的佛像、壁画等文物,有力证明藏传佛教与内地的大乘佛教属于同一源流。

  格鲁派的教义,认为释迦如来一代正法,不外教、证两种,而一切“教”的正法,又摄在经、律、论三藏之中。一切“证”的正法,摄在戒、定、慧三学之中。因此三藏不可偏废,必须全修才能领会其义。当时西藏有些佛弟子不很注意全修,甚至讥诽三藏多闻者分别师是戏论者,以为修学一门简暑的法门,便能得到解脱。格鲁派极力主张对经藏多闻深思,在大小乘的三学上,认真修习。对于律藏也努力闻恩,以成办戒定二学。至于论藏的闻思修也不能放松,在如实通达诸法性相后,成就慧学。同时认为正法是否清净,在于能否实践见,修、行三种离垢而定;能否实践见、修、行三种离垢,又依他们本身是否能够随顺解脱为尺度。

  宗喀巴大师对于西藏佛教中流行的各种异说,也在他的主要着作中给予批判,提出了一整套佛教理论、修行的方法。格鲁派兼具西藏各派教义之长,还具备五明学(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以及文法、历算等世学。

  二、大昭、色拉、哲蚌三大寺

  大昭寺在拉萨市中心。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俊经历代修建增建,形成了庞大的建筑群。坐东向西,殿高四层,上覆金顶,辉煌壮观。具有唐代风格,也吸收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特色。寺中正中有大木柱二十根,柱上斗拱架梁浮雕精美,有人物、天鹅、大象、鸟兽。主殿二三层檐下,有成排的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泥质半圆塑雕。四周走廊和殿堂满布藏式壁画,描写历史人物事迹和佛教经变故事,长近千米,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大殿正中供奉唐文成公主当年由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十二岁时等身镀金像,仪态生动大方。寺内还保存着公主柳和唐蕃会盟碑等古迹。公主柳亦称唐柳,在大昭寺前,相传为唐文成公主在大昭寺建成后亲手所植。唐蕃会盟碑也在大昭寺前。唐长庆三年(公元八二三年,吐蕃彝泰九年),吐蕃赞普赤砠德赞为纪念唐朝和吐蕃最后一次会盟而建。碑身呈方柱形,高四·七六米,宽九十五厘米,厚五十厘米。碑面及两侧以汉藏两种文字刻载唐蕃友好关系历史和此次会盟的经过及意义·它是千余年来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物证,也是研究吐蕃历史的重要文物。现保存完好,碑文绝大部份清晰可辨。

  去年二月十七日至廿六日,在拉萨恢复被“文革”冲击中断了二十年的传召大会。大昭寺内干盏供灯长明,法号呜呜,经声不绝。一千多名喇嘛按照古规举行了各种佛事活动。八角街头人山人海,经幡飘动,香烟缭绕,朝拜和布施的香客络绎不绝,途为之塞。诵经、辩经、讲经、花灯会、民间歌舞、瞻仰强巴佛……内容丰富多彩,一派升平气象。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赶来主持法会。在大昭寺前还举行答辩考试,参加的格西们来自各大寺,他们视一切喧染为杂念而舍离。以极清苦的生活,认真钻研和勤学苦练,获得格西学位,并通过预考才有资格坐在传召大会的应考席上,由家多的着名高僧提问。在答辩中,他们以自己渊博的佛学知识,口若悬河,引经据典,辩论各种疑难问题。经侍读经师等监考人员考核,成绩卓着的授予藏传佛教的最高学位——格西拉让巴。去年答辩中,色拉寺麦扎仓(经学院)的格西益西旺久荣获桂冠。

  色拉寺在拉萨北郊三公里的山麓下。明永乐十六年(一四一八年)由宗喀巴的大弟子绛钦却杰(曾受明朝封为大慈法王)兴建。全寺分结巴、满巴、阿巴三个扎仓。当时喇嘛定额为五千五百人。寺内存有大慈法王自北京带间的金写藏文大藏经,我们有幸获得瞻仰,上有“永乐大帝御赐”六个大字。还有旃檀木雕十六尊者像一套、明代内地织的大慈法王缂丝像一幅。这些文物,都是汉藏佛教徒友好交往的实物见证。

  哲蚌寺位于拉萨西北五公里的半山坡上。明永乐十四年(一四二八年)由宗喀巴另一大弟子绛央却杰发心建造。殿宇连接,规模宏大,层次错落有致,具有藏族佛教建筑艺术的特色。全寺分果芒、罗色林、德央、阿巴四个扎仓。当时的喇嘛定额为七千七百人,是藏传佛教的最大寺院。主要建筑“大经堂”,雄伟壮观,雕柱精美,可容八千人修法诵经。寺西南方的甘丹颇章(宫),建于明嘉靖九年(一五三O年),为达赖二世至五世居住的地方·历世达赖都以此寺为租庭。寺内收藏的历史文物、佛教经典及工艺美术品十分丰富。

  我们朝礼三大寺时,法号长鸣,两序喇嘛列队欢迎,主持喇嘛向参观团长、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师敬献哈达,并互僧礼品。在大经堂释迦牟尼佛像前,我们顶礼膜拜并诵“心经乙。举行座谈中,我们对拉萨三大寺在寺庙管理、保护文物、教理研究等方面的宝贵工作经验尤其感到兴趣。虔诚忠贞的老喇嘛们在“文革”的大风湏中,挺身而出,无畏地保卫寺院和文物,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我们谨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对这些无名护法的勇猛形象,留下了美好的忆念。

  三,雄伟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在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我国着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布达拉,或译“普陀”,梵语慧为“佛教圣地”。公元七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联婚,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宫廷,后世屡有修建。至十七世纪中叶,达赖五世受清朝册封后,又由他的总管第巴·桑结嘉错主持扩建重修工程,历时近五十年,始具今日规模。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原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宫体主楼十三层,高一百十三米,东西长四百余米,建筑面积十三万平方米,全部为石木结构。内有宫殿、佛堂、习经室、寝宫、灵塔殿,庭院等。全部建筑依山势参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体现了藏族建筑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一些风格。我们被允许进入达赖十三世的灵塔瞻仰致敬,塔身以金皮包里,宝玉镶嵌,辉煌壮观。各殿堂墙壁绘有题材丰富、绚丽多姿的壁画,工笔细腻,线条流畅。宫内还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如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西藏官员的诏书,封诰、印鉴、礼品和精雕细镂的工艺珍玩,罕见的经文典籍,以及各类佛像、唐卡(卷轴佛画,另作专门介绍)、法器、供器等。我们朝拜的是西白宫和正中的红宫。红宫的主体建筑是达赖的灵塔和各类佛堂。宫内共有灵塔殿八座,五世达赖的是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殿堂三层,塔高十四点八五米,分塔座,塔体、塔顶三部份。经过处理的五世达赖的遗体就安放在塔体之内。塔身为金皮包里,珠玉镶嵌,仅包金就耗费黄金十一万雨。西大殿是灵塔殿的享堂,具有五十根大柱,面积约六百八十余平方米,为红宫最大的殿堂。殿内高悬乾隆二十五年御赐“涌遵初地”区额,中间是达赖宝座,四壁是他一生的传记壁画。东壁突出地绘有二八五二年时,达赖五世到北京觐见清朝顺洽皇帝时的情景。殿内保存有康熙皇帝所赐大型锦绣幔帐一对,为达赖坐床和亲政大典时应用,实为布达拉宫的稀世珍品。据说康熙为织造这对幔帐,专门建造厂房,费时一年才织成,并派钦差大臣专送给达赖五世。享堂四周还修有“仁烩拉康”等佛堂作为厢殿,里面藏有精刻的“甘珠尔”等藏文大藏经。由此西大殿上楼为画廊,再拾级而上便是松赞干布的修法洞,里边保存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公主等的塑像,是吐蕃时期的优秀雕塑品。

  令人感兴趣的是:三年前布达拉宫强巴佛殿的一场火灾,促使这座古老的宫殿引进了现代技术密闭式的配电系统。我们发现昏暗的酥油灯后,原来幽深莫测的雕塑群现已通明透亮,却不见电灯。据介绍,这是工人们采用折射反光原理和布光方法,将灯安装在隐蔽之处。如原来黑洞洞的时轮殿,现在亮得可数清“坛城”上镶嵌的珍珠。这裹利用低压冷光源,既达到照明目的,又防止辐射文物,真是一举两得。还有过去为达赖喇嘛坐床理政的东、西日光殿,现装上了三·五米长的桶幡灯,与两侧等高的丝织经幡相得益彰。上饰珠光宝气的玻璃花球,使殿堂更加富丽堂皇。事实证明,全面改装配电和照明系统不仅保证安全,有利于保护文物,而且收到美化环境的效果,使这座古老的宫殿焕发青春。

  四、西藏佛毕院和藏医院

  西藏的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道场,也是进行文化教育的场所。僧人落发入寺之后,便开始学习藏文、背诵经典,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再进扎仓(经学院)学经。要想取得“格西”学位,还得精通“大般若经”、“中观”、“戒”,“实相”等因明着作,并研读内明、工巧明、声明和医方明。我们在色拉寺看到一个僧伽培训班,属于预科班性质,结业后升入西藏佛学院的正科班深造。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七日至廿六日在大昭寺前恢复举行的传召大会上,曾举行“格西拉让巴”的答辩考试。应考的都是自幼剃度出家,具有二、三十年以上僧腊的格西。他们在各大寺院里,视一切喧染为杂念而舍离。以极清苦的生活,专心钻研和勤学苦练,获得格西学位,并通过预考,才能坐在答辩行列中。由为数众多的高僧提问,内容涉及“俱舍论”、“律藏”、“因明学”等。在答辩中,他们口若悬河,引经据典,辩驳各种疑难问题。经侍读经师等监考人员审核,成绩卓着的授予藏传佛教的最高学位——格西拉让巴的桂冠。在这次答辩考试中,色拉寺麦扎仓的格西益西旺久荣获特等第一名,拉让巴贡觉丹增、土登白玛、根顿嘉措、强巴释迦等分别获得第一、二、三、四名格西拉让巴学位。

  西藏佛学院设在拉萨市西北哲蚌寺的山麓,现有学僧一百三十多人,院长卓密·强巴洛珠现任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副会长,是位学识渊博,精通三藏的老格西。他说,佛学院办学宗旨是:继续发展有着一千三百年悠久历史的藏传佛教,培养德才兼备、学修并重,懂得现代科学和常识、广学多闻的僧材。我们去时,学僧们正聚集在院前广场上复习功课。两人一组,一个跏趺而坐,提出问题,另一个站立于旁,击掌回答,生动活泼,但严肃认真。我们对前面几个只有十六、七岁的小学僧最感兴趣,问他们为什么到这里来学习。他们回答说,家庭世代信奉佛教,是父母送来的。他们受佛教薰陶较深,发心苦读十年,考取格西学位,为弘传藏传佛教而献身。看到他们天真的表情和诚挚的答覆,我们感到法喜充满,从心底为藏传佛教有如此众多的接班人而高兴。

  我们来到藏医院参观,它的前身为“门孜康”,建于一九一六年,一九五九年以后改为藏医院,现设有门诊部、住院部、藏药厂,还有专门研究医学和天文历算学的重要基地,人们称赞它为二尚原明珠”。

  藏医、藏药与佛教也有渊源关系。七世纪时,唐文戍公主入藏,带来了“洽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着四种。八世纪时,盆城公主进藏,又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着,并把其中一些着作译成了藏文。藏医创始人、“四部医典”作者五妥·元丹贡布(七O八—八三三)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为搜集和研究民间医方,总结民间医药经验,走遍西藏各地,还多次赴内地五台山及印度、尼泊尔等地。藏医的诊断,采用“望、闻,问、切”方法,就是继承汉医的传统。过去很多喇嘛掌握了藏医药技术为信徒和民家治病,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五、在活佛家中作客

  九月九日中午,在参拜布达拉宫后,我们应邀到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副会长生钦·洛桑坚赞家中作客,他是位世袭的活佛。活佛,藏语“朱古”,慧为“化身”。藏传佛教内依转世制度而取得地位的高级僧侣的俗称。其中地位最高的为达赖和班禅;其次为法王,清代给予“呼图克图”封号的转世者(旧有“八大呼图克图”等的称号);再次为一般活佛,原来照宗法制,是父子世袭的。目前西藏政教合一的局面早结束了,但活佛在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中仍有一定的地位,这是最具体、最能体现政策的措施,作用非同小可。

  这是一座有东西厢房五间的二层楼现代建筑。宽敞的客厅里摆着雕刻精致图案的藏式长桌和以西藏氆氇为座垫的凳予。壁上悬挂着色彩鲜艳的酥油壁画,装饰橱中陈列的是精镂雕刻的珍玩和西藏工艺品,展现了民族的特色。好客的主人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藏菜和点心。为了尊重汉僧的素食习惯,全部是净素的。酥奶茶、糌粑糕、乳酪汤风味别具,美味可口。藏菜舆川菜类似,以“辣”与“甜”为主,色、香,味、形俱佳,促使食欲大振。虽然仅是一顿饭的时间,但洋溢着亲如一家的情谊,信有前缘。生钦活佛还给每人一本拉萨传召大会的画册,“西藏风情”图片一套,和藏药健身丹一粒。大家欢喜地接受这些有意义的礼物。

  六、“本教”与藏传各教派

  本教是佛教未传入西藏前的一种古老宗教,俗称黑教。它出现过三个派:一、笃本,二、恰本,三、觉本。“笃本”是最原始的教派,没有什么经典,主要活动是占卜吉凶,驱役鬼神。以后发展为九乘。恰辛、朗辛、楚辛、斯辛为四因乘,格尼、阿嘎、昌松、耶辛为四果乘,外加之最高一乘,共为九乘。从支弓赞普开始,逐渐形成“恰本”,有一套宗教理论和仪式。到松赞干布时期,佛教开始传入,再到赤松德赞,干脆下令本教徒改信佛教,违者被诛。从此原始的本教被灭,出现了“觉本”,也就是基本佛教化的本教。它保留了原始本教的内容和仪式,但其主要内容却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些说教和仪式。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一词,最早大约出现在元代,当时写作“黥马”,明代沿用,有时亦写作“黥麻”或“喇嘛”,都是同音异写。到了清代,喇嘛一词被广泛应用于官方文件和个人着作中,流传至今。它从原来意义上讲,是具有褒义的,含有上师、师长的意思。明万历六年(一五八O年),土默特蒙古俺答汗,尊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为“圣识一切瓦尔达赖喇嘛”,为有达赖喇嘛之始;清顺冶十年(二八五三年)正式册封达赖五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地位。此后,藏传佛教不仅流传于西藏地区,我国内蒙古、新强、青海、四川以及锡金、不丹、尼泊尔、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都有流传。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除藏族外,还有汉、满、土、蒙古、裕固、纳西等族。

  藏传佛教经过长期流传,形成了各教派。但目前占优势的是格鲁派。格鲁,意为“善规”。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大师在噶当派教义基础上,对其他教派进行改革后所创立。主张以“中观见”为中心,学行并举,显密并重,僧家严持戒律,学经遵循次第,加强寺院组织等,又称新噶当派或甘丹派,俗称“黄敦”。山于禁止喇嘛娶妻,宗教领袖采取转世相承的辨法,出现了达辍、班禅两大系统。我们参拜的布达拉宫、大昭、色拉、哲蚌等三大寺都属于黄教寺院。内地所建的藏式寺庙,大部份也隶属烙鲁派。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的最早教派,俗称“红教”。宁玛,意为“古旧”。十一世纪时,由索穹巴、卓浦巴两上师创立,奉八世纪到西藏传布密教的古印度高侩连华生大师为祖师。因宗信旧密教,与当时奉行“新法”的其他教派对立,故称:宁玛派”。西藏的多吉扎、敏珠林和四川西部的竹庆、噶妥等寺为其着名寺庙,内地也有流传。

  萨迦派俗称“花教”。萨迦,意为“灰白土”。十一世纪时,宫曲赞普从卓密译师习新密咒,于末熙宁六年(一O七三年)在后藏萨迦地方建寺传教,创立萨迦派。萨迦寺主由宫曲赞普一家世代相承,在元代盛极一时,第五代祖八思巴曾为元世祖忽必烈灌顶,尊为帚师,并创制蒙古文学,封为“大宝法王”,统辖西藏政教大权,为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开始三兀末,其权势为噶举派取代,但仍保有萨迦地方的影响。因该派寺院墙上涂有红、白、灰三种颜色,故称花教。

  噶举派俗称“白教”。藏语“噶”,意为口授,“举”意为传承。十一世纪时,由玛尔巴创立。他曾先俊三次赴印度学习密教,自言证得“万有一味”的境界。后经再传弟子达薄拉吉融合噶当派教义,成为一个独立教派。支系众多,其中帕木竹巴、噶玛巴等支系的领袖曾受元明两代王朝的敕封,继萨迦派执掌西藏地方的政权。清代黄教大兴,噶举派中仅止贡、主巴、噶玛、达珑四个支系尚保持一定的影响。主寺多在前藏。

  愿三宝的慈光永远照耀着幸福、美丽的西藏!

  摘自《内明》188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