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心得解脱(吕芳民)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5日
来源:   作者:吕芳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心得解脱(吕芳民)

 

  人之所以忧悲苦恼,在于欲贪及不明苦之因缘,欲贪愈强,苦亦将随之增强。透过分析、观照,我们可以了解每一个「苦」的背后,都存在着黏着的支撑与系缚。若欲贪灭尽,则一切挂随顺因缘,心无束缚,不论于顺境(可意境),或逆境(不可意境)中,皆能合乎中道的取舍,心得解脱。

  欲贪的形成在于根、境、识相应后产生乐的感受,进一步地产生渴爱的执着,而紧抓不放,紧黏不离,且生主宰欲,主宰欲一生,不如意,求不得苦便生。若不知苦的正确疏导或处理方法,则容易产生压抑与排斥,于是「求不得(排斥不得苦)」再生,心理挣扎煎熬更盛,如同「苦上加苦」。苦越盛,趋乐的心念也会愈强,趋乐则用攀缘乐境来转移苦境,由于刺激心灵及感官,于是又助长了欲贪,心更不易满足,如此循环不已,轮回不息。所以欲贪不除,心便不得自在,不得清净解脱,当然,更不能说「欲境即涅槃」了!

  由行为的表象,不能认定其有无欲贪,因为同果不一定同因。主要在于其背后推动的心念是否考虑因缘需要性,或是业力的使然。考虑需要性,就是理性判断当下的状况,做出当下最佳选择。若是欲贪业力的推动,则身心将不自主地受习惯力的牵制,不得自在取舍,欲贪的对象也将如磁铁般的将我们牢牢的吸住,于是理性在业力的侵袭下,逐渐减低,痴性也因欲贪的强化,而相对地渐渐加重。欲贪的动机,无论仅是心念,或已形成行为,皆是「恶业」,皆应用观照来消灭它。反之,心念于一切时、一切地丝毫都无贪念、瞋念、痴念,一切因缘分明,则处于任何境界,皆为「涅槃」。也就是六根再度历缘对境时,不起一丝染着之心,一切如实,才算是从欲境中获得解脱,身心才能安祥。而经由四念处观照、分析的学习,渴爱与欲贪将逐渐止息,心灵的解脱,也将指日可待。

  对付欲贪最好的方法是「正念」,正念就是观照,观察念头的生灭,执着的变化,观察因黏着而起的排斥、瞋恨、冷漠,观察苦恼的形成与消失,并且仔细的思维、分析其中因果关系,在每一次贪的业力展现时,都能清楚当下的变化情形,如此,不断的以观照力与业力相抗,在时胜时败的过程中,欲贪将逐渐减弱,对人事物的黏着性会慢慢的松弛,也因此而使依靠欲贪存在的瞋恨、苦恼转淡,于是内心清净自在,无所忧虑。进一步地,在人际关系的互动中,冲突渐减,关怀渐增,对世事的慈悲心亦逐渐增长。

  观照的要点在于面对、仔细和专注。要能勇敢面对,才能观察清楚。也就是面对着苦受,不压抑、不排斥、不逃避,本着「欢迎光临」的心态接受它。心念逃避苦时,告诉自己「逃避」。排斥时,告诉自己「排斥」,并注意苦受的当下变化情况,如同看心电图一样,起伏变化处处分明。这样对包身四大变化如实知,对情绪生灭如实知,对六根一切触受如实知,即有利于培养如实智慧,愈如实,欲贪愈低,解脱的可能也就愈大了。因此,灭尽欲贪,才能心得解脱,去除渴爱,才有涅槃可言。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