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法华经》讲座 二
梁乃崇:《法华经》讲座 二
时间:2011年11月12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大家早,我们今天来看《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就在这本的第三十页。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这一段念完了,我解说一下。前面释迦佛入定,放白毫相光,出现了非常壮观而生动的景象,当时的人都看到那一副景象。这时候,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意思就是祂出定了。本来在三昧中,现在从三昧中出来了,就变成平常的状况,那一副生动的景象就结束了,回到一般的状况。安详而起,就是出三昧了。
这时候祂就告诉舍利弗,舍利弗是祂的大弟子之一;祂说,诸佛的智慧,是非常深、深到无量无边,祂的智慧是难解难入的。你如果不是佛的话,是很难懂,很难进去的。「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声闻和辟支佛是没办法知道,没办法了解的,一般凡夫那更不可能了。「所以者何?」为什么这样呢?佛亲近过百千万亿、无数的佛,祂亲近过、跟祂们学,把诸佛所教的法都修过了,做的时候是很勇猛精进的,因此祂在法界很有名,很多众生都跟祂接触过,都受过祂的教化。「成就甚深未曾有法」祂已经修过、成就了很多很深的、从来没有过的一些法。祂「随宜所说」随机说法,真实的意义「意趣难解」有时很不容易懂的。
祂又告诉舍利弗,我从成佛以来,依种种因缘,以种种的譬喻,讲过很多法,教过很多很多方便法门。「无数方便」这个方便的意思就是随机随宜;祂所说的法、所做的法,都是来引导、教导众生的,「令离诸着」令他们离开执着。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让众生离开执着的。「所以者何?」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如来的方便、知见、波罗密皆已具足。方便就是随宜调整、随机调整的方法。波罗密就是到彼岸的智慧;所谓彼岸就是佛世界,回到佛世界的智慧,佛有这样的多种方便法,能够引导众生,令离诸着。「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如来的知见是很广大深远的,无量无边没有障碍,「力无所畏」祂没有什么害怕和担心,祂的禅定、解脱也深入无际,深到无边无际的深度。「成就了一切未曾有法」成就了大家听都没听过的一切法。「未曾有」就是以前没有的,以前没有的祂都已经成就,那有的当然都成就了。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所以如来能够分辨,会种种分别;我们说要无分别,祂有本事种种分别,各种分别祂都分得清清楚楚。不是分不清楚,好人坏人分不清楚,香蕉大便分不清楚,不是这样子的。那些分不清楚的,祂都分得清清楚楚,而且「巧说诸法」,对于各种法祂都有巧妙的解说,讲的话都很柔软,让众生听了以后都心里很舒服,祂是做到这样子的。「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无量无边的、从来没有的法,祂都成就了,都做好、做到了。这一段最重要的一个重点,就在说佛的智慧,非常广大深远、无量无边,能力也是无量无边,度众生的本事也是无量无边、深入广大。祂的这些能力、这些智慧,是罗汉和辟支佛完全不知道,无法知道的。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第一句话「止!」的意思是什么?「止!」唉!不能说,不要说!意思是这个。「止!」不说了、不说了!「舍利弗!不须复说」,不要再说了,为什么呢?佛成就了第一稀有难解之法,祂成就了最高的、没有办法理解的那个法,祂成就了这个东西,只有佛和佛知道,你如果不是佛的话是不会知道的。所谓诸法实相是什么?就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这个是只有佛和佛知道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下面就是祂重复用偈子在说。「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祂说,除了菩萨信力坚固的以外,诸佛的弟子众也曾经供养诸佛,而且一切有漏都已经修尽,已经做到无漏了,「住是最后身」,已经做到最后要成佛的阶段了。「如是诸人」像这样子的人等,「其力所不堪」都还是没有办法了解佛的智慧。「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下面举的例子就更具体了,假设全世界的人都像舍利弗你这么有水准,一起共同来,想了解佛的智慧,也没有办法测度佛的智慧。「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剎,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也没有办法了解的。满十,刚才是说我们现在的世间,现在说十方世界;就算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都是舍利弗,或者是其他的弟子,也装满了十方的佛土,一起来想佛的智慧是什么,也没有办法知道。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就像辟支佛的智慧,祂已经是最后的无漏身了,就最后阶段了;充满了十方世界都是辟支佛,祂的数量就好像竹林里的竹子一样多,他们共同一心来测度佛的智慧;这个讲的是空间。再来是讲时间的无量劫,亿无量的这个劫,很长很长的时间,大家一起来,想要知道佛的智慧,一点点都没有办法知道。「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剎,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已经很厉害的菩萨了,像稻草那么多,充满了十方世界,而且以恒河沙劫数的时间,一起来共同思量佛的智慧,也没有办法知道。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不退转,就是八地菩萨以上;不退转的菩萨多如恒河沙数,一起来求,想要了解佛智慧,也不能够。「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这样子的佛智慧,我已经得到了,「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只有我知道这个智慧实相,十方佛也像我一样都知道,只要是佛都会知道。所以舍利弗你要知道,佛说的话是没有不同的。
「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对于佛说的,你应该要相信、不要怀疑。世尊所传下来的法,到以后「要当说真实」你要把这个真实的说出来,告诉声闻乘的、以及求缘觉乘的。「我令脱苦缚」我先令他们脱离痛苦,得到涅槃;涅槃就是把痛苦化空、化无。祂教他们怎么化除这些痛苦的束缚,把它化空、化无,这就是涅槃。
佛是以随机另教的方便法,教了三乘教。为什么会教三乘法呢?为什么不教佛的智慧呢?教你做声闻、罗汉和辟支佛,根本不会懂得佛的智慧的,为什么会要这样子教呢?为什么有佛乘、声闻乘、辟支佛乘,这三乘都教呢?因为「众生处处着」因为众生处处执着,为了把他们从执着当中救出来,所以才会有这三乘法;也就是教了声闻乘、辟支佛乘。祂前面就说了,辟支佛乘和声闻乘,就是得了果位,也不会懂得佛的智慧的,为什么不直接就教佛乘呢?因为有的人还没有办法听懂,先要把他从执着中救出来;先要做这个事情,才有这回事的。
这么一说完,祂就又说了:「唉呀,只有佛乘才是好的,只有佛才是最高的。你成了辟支佛也好、成了罗汉果也好,那个智慧都很差的,你们根本就不会知道、不会懂佛智;佛的智慧、佛的深远、佛的广大,你完全都碰不到。连不退转菩萨也没办法的,那其他的就更不用讲了。因为祂前面就教了声闻乘的法,也教了辟支佛的法;声闻乘的法教得最多,这个时候,祂教的弟子里面,大部分都是学声闻乘的。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这个时候,祂的弟子们,大众里面那些声闻乘弟子,祂最早教的阿若憍陈如等人,就是五比丘;他们都已经是阿罗汉,都得了阿罗汉果。也有很多还没有得阿罗汉果的,只是发心要修这个声闻乘、或辟支佛乘的,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就是男性的居士,优婆夷,女性的居士。他们听了前面佛所说的那些话,就说:「咦?今天怎么搞的,世尊为什么说这样子的话?说佛得到的法是很深的、很难解的,所说的话也很难知道,祂的意思我们也很难知道,所有的声闻和辟支佛都不会知道。咦!怎么讲这样?我们学了那么久,还说我们都不知道。」
「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他们心里就想:「佛所说的解脱,怎么得到解脱,我们也修了、也学了;这个解脱法我们学了,而且也已经修到涅槃啦,这些苦都解掉了。今天这么说,说我们什么都不懂,到底什么意思?」「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这个时候,舍利弗就知道,四众,就是比丘、比丘尼、居士、女居士这四众,他们心里面有疑问;其实他自己也有疑问。所以他就「而白佛言:」他就向佛说了:「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他就把问题提出来了。他说,为什么说佛所成就的智慧、佛所成就未曾有的法,会这么深,这么难呢?我跟您学习以来,从来没有听您讲过,你以前都没有这么讲过呀!现在我们大家都有疑问,「惟愿」希望世尊把这个事情,为我们再说清楚一点,到底什么意思?
《法华经》是在佛要圆寂前说的,以前没有讲过,是留到最后才讲的。「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因为佛这次说法,没有人问祂,祂就自己说了;以前的话,大概都是有人问了,然后佛才说。这一回一开始祂就自己说,没有人问祂,祂就说了。这是舍利弗重复再说这个偈子。「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佛何故说是,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及干闼婆等,相视怀犹豫,瞻仰两足尊,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舍利弗说:您说我是声闻众里面的第一,第一等的第一名,「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有些地方,我们来把它解说一下。这个偈子主要就在说,他们不懂啊,希望佛说明一下。不过它里面提到「瞻仰两足尊」,这个是称释迦佛的。两足尊,佛的十个尊号里面,有的时候会提到两足,两足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智慧、福德俱足圆满,我们就称祂有圆满的智慧,就说是两足,这是称佛的。「佛口所生子」佛口是什么?佛口就是佛的嘴,这一句话是舍利弗说的;他们当时都接受一个观念,就是,佛子是从佛的口生出来的。唐朝时候的禅宗也提这个说法,说我们是佛子,是从佛口生出来的,意思我们不是从娘胎生出来的,是佛口生出来的;有这样子的想法和说法。这里舍利弗就这么说了「佛口所生子」,祂就说,我是佛子,是佛口所生的。
这个要怎么解读?我们就说,佛子的肉体是娘胎生的,但是肉体之外的那一个灵体,就是灵魂体,那是佛口生的。也就是,投胎到胎儿中的那个灵魂是佛口生的,并不是说那个肉体也是佛口生的,不是这个意思;肉体是父母所生,这一个灵魂是佛口所生,这样子来解读就可以了。这个是当时就有的想法,所以在这里,舍利弗就说出来了。大概那些学禅宗学得比较深入的人,就会有这个想法;现在很多学禅宗的人也不知道这个想法了。我们再来说,一定要从佛的嘴生出来,不能从别的地方生出来吗?不是,也可以从别的地方生出来。说「佛口所生」是举这个状况里面,当中的一个状况。严格来讲,也不是从佛口生的,是从佛的心生出来的,是佛心所生。说更究竟一点、更正确一点、深一点的说法,就是佛的心生出来的;佛心可以分出一个分身,分出来的一个心,那就说是祂生出来的。我们的心不是也会生出心吗?就这样子生出来了,这就是佛心所生。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这个时候佛就告诉舍利弗:「停!停!停下来!不要再说了!不要再说了!如果我说这个事情的话,一切世间的天和人都会吓到的。」「舍利弗重白佛言:」舍利弗不死心,叫他不要说他更要说啦。「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他说:「希望佛您要说,您要说啊!为什么呢?因为参加这一次法会的,这些无量的众生,他们以前就见过佛,他们的根器也很好,智慧也明白。听到佛说的,不管您说什么吓人的话,我们都能够相信。」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舍利弗又说了偈子:「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您不要担心,我们这里有人会相信,不会害怕的。「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这个时候佛又要阻止舍利弗。祂说:「不要问这个事情了,说这些事情,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听了以后都会吓到的,会惊疑的。而且增上慢比丘,有傲慢心的比丘,就会掉到大坑洞里面。」「尔时,世尊重说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祂说,有增上慢的比丘听了以后,一定不相信、一定怀疑的,这样会造业,会得到恶报的,所以我还是不要说比较好。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舍利弗又说:「我们这些比丘,已经跟您学了很久了,一定会相信您说的,不会怀疑的。」「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我为佛长子,惟垂分别说,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他说:「我们听了会欢喜的,您不要担心。」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好,你已经请了三次,那我就不得不说了。「说此语时,」说这个话的时候,「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刚刚一句话:「好,我为你说,你已经请三次了,那我就说吧。」这话一说完,那里面就有五千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就从座位上起来;就这样起来,合掌行礼就走了,就这样子。佛也没有去制止说:「你们留下来,不要走。」没有;也没有别人说:「你们干什么?做什么?」「我们要上厕所。」也没有这些话,都没有,要走就走了。如果有人问的话,可能他们就会说:「我们要尿遁。」而离开。这里祂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人,他们的罪孽深重,又有增上慢。他们,实际上没有得果位,却自以为已经得了;实际上没有证,他们自以为证了,所以才会这样。」我想这几句话,应该是后面的人加上去的补充,说明为什么他们会走,就把它先放在这里了。实际的状况,应该是他们走了,佛也没有这段话,佛就漠然,就让他们走,走了以后才开始说法。
他们走了以后,「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佛接下来说什么呢?「我今此众」也就是留下来没有走的,「无复枝叶」就没有杂枝杂叶了,枝枝节节的事情没有了,「纯有真实」留下来的是纯净、真实的。那些要离开的,他们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他们退了才是好事。「汝今善听,当为汝说。」现在我就讲给你们听。所以就有后面,以下的这个《妙法莲华经》。
这一段,我想我们要了解一下。这五千比丘如果没有退,如果他们想要退,舍利弗说:「佛要讲大法了,你们怎么还要走?留下来不要走。」就把他们留下来了,会发生什么事?后面讲出来的经文就不是现在的《法华经》了,一定不是。因为佛要说法的时候,祂一定是要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懂。那么,什么东西大家都会懂呢?这五千比丘都可以听懂的,大家才会懂嘛。如果祂讲的是五千比丘以外的人都懂的,可是这五千比丘听不懂,那祂就不会讲。祂一定会把它讲到,就是这五千比丘也会听懂了。祂一定是这样做的。
所以这一个《法华经》,就不会是现在我们读到的这个状况、这种样子的《法华经》。以我来猜测的话,那个说法的层次,就会比现在这个层次低,是那五千比丘都可以听懂的经典。所以祂就说:「啊,他们离开了也好。」这样祂才可以讲出现在这个层次的《法华经》。我甚至还要说,这一场会里面,如果再退一万个,剩下更少一点,那讲的会更精彩。
所以说,祂是随机变动的,祂讲出来的东西,至少在当时一定是最适合的,对在场的都适合,这是必然的事情。所以你们要问一些深的、好的东西,人愈少就愈精彩,就愈适合你个人。如果你只有一个人问,讲的就是适合你的。如果还有旁的人听,祂都要顾虑到的,让旁人听了以后也不至于产生误会。祂的话就要调到那种样子,对你来讲就不是那么精准,不是那么精准适合。
所以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佛是漠然不制止的,意思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对他们的选择是尊重的,不要勉强。这样子不制止,这个就叫随顺因缘。那么什么样子的事情就是不随顺因缘?「唉哟!你们这样一走,我们人数就减少,就不热闹了,这个盛会就失色了。啊呀,不要走,留下来啦!」如果有人干这样子的事情,那个就叫不随顺因缘。如果佛制止:「你不要离开,我要讲大法了,你们跑了干什么?」这个佛也不随顺因缘。佛现在的作法,祂这样做就叫随顺因缘。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祂说,这样子的法,都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才说一下,时机没到是不会说的。就好像昙花,并非经常开放,昙花就是这样子,开一下就谢了,大概开个十多分钟,其他的花都可以开很久,可是昙花不是,昙花怒放,开得非常美,哇!好美,但是大概十多分钟就谢了。现在要说的这个法,就好像昙花一现这样子。为什么佛讲的这些会让人很难懂呢?因为祂不是思量、分别心说的,祂是以无思量、无分别的心说的,祂随机随缘而说,以种种方便、各种譬喻演说佛法;所以一般的人,以思量分别心就不容易了解,只有佛才能明白。
佛为什么要说这样子的法呢?佛是因为一个大事因缘而出现。什么是一大事因缘?就是为了来度众生。欲令众生,第一个,「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就是要让众生开佛知见。然后第二个「欲示众生佛之知见」,就是一个是开,一个是示;再来呢,欲令众生悟佛知见,而出现于世。再一个呢,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而出现于世。这个就是最有名的,《法华经》里面的「开示悟入」。是为了欲令众生能够开佛知见、为众生示佛知见、为众生悟佛知见、为了使众生可以入佛知见,而出现于世。这就是所谓的一大事因缘。所以,也没有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度众生,就是为了度众生成佛。用另外更简单的话,就是为了这个,没有别的事。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祂告诉舍利弗,诸佛如来就是为了教化菩萨,所作所为就是为了一件事情,教化菩萨成佛;为了把佛的知见示悟众生,就是表现给众生看,让众生能悟佛的知见是什么。所以如来都是教一乘法,就只有佛乘。因为祂为了显示佛的知见给众生,让众生能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开示悟入。悟什么佛的知见呀?没有别的,就让你了解佛是什么,让你懂得佛是什么,也希望你成佛,就做这件事情。所以祂讲的就是佛乘,为众生说法只有一乘,只有佛乘没有其他乘。没有什么二乘、三乘,没有辟支佛乘、没有罗汉、声闻乘,没有这些的。而且不只祂这样,其他十方诸佛都是这样子的。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祂虽然说了各式各样的佛法,那都是一佛乘,没有别的。「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未来佛还是这么做的。「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所以都是一个,只有佛乘。
「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就是想把佛的知见展示给众生知道,「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就是开示悟入。「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我也是这样。「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因为众生有各式各样的欲着,所以我因应他们的各种变化、各种不同,做了各式各样的调整的说法。但是不管怎么调整、怎么变,都是一乘佛。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在十方世界里面,哪有二乘?只有一乘,当然不可能还有三乘,二都没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因为在这五浊恶世里面,众生的心污垢很重,又吝啬、又贪、又嫉妒,成就了很多不善的果报。诸佛以祂的方便力,因应这样子的状况,就把一乘佛法说成三乘;是因应这个变化而说成三乘的。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如果我的弟子里面,有人认为自己是阿罗汉、是辟支佛,却没有听过、也不知道诸佛如来要教化菩萨,就算祂教了辟支佛乘和声闻乘,那也是只一佛乘;如果他们不懂这一件事情,他就不是佛的弟子,就不是阿罗汉,就不是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这里讲的很重哦,如果有比丘、比丘尼,自己认为自己已经得到阿罗汉果,四果罗汉,已经得到最后的究竟涅槃了,他不想要再进一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谓增上慢人,指的就是已经得到阿罗汉果、得到了辟支佛果,但是不想再进一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不想要再求菩提心;那么这些都是增上慢人,因为他已经自满了。换句话说,所谓增上慢人,就是已经自满了、满足了,不想要求菩提心的人。
「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如果真的得到阿罗汉,又不相信只有一佛乘法,罗汉法、辟支佛乘都是方便法,那是不可能的。这样就满足了,不相信只有一佛乘法这样的事情,那就不是了,就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除非佛灭度了,眼前没有佛了。「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如果佛灭度以后,这个《法华经》还有人能够受持,还能够了解这个经,这个人就很难得了。「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这样的人,当他遇到佛的时候,他就得到解答、得到解脱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你要相信佛说的,只有佛乘没有其他乘。那五千比丘,认为罗汉乘就够了,辟支佛乘就够了,就称为增上慢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这个偈子满长的,我先读一段,需要解的地方,我就会停下来解;不需要解的就念过去。「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护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鲜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舍利弗善听,」这些增上慢的人,他们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陷;他会有这样子的反应,其实是在保护他的瑕疵,保护自己的缺陷。这些小智者已经离开了,他们是大众中的糟糠;因为佛的威德的关系,他们自动离开了。他们福德比较少,所以还不能够接受这一个《法华经》的大法。这些留下来的人,枝枝节节的部分已经没有了,只有比较纯粹、真实的部分,舍利弗你们就好好的听。
「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你们的各种欲性、或者是善恶的业,这些佛都知道。所以佛会用种种的譬喻、言词的方法,说得让你们欢喜。「或说修多罗」就是智慧,「伽陀」就是佛陀,「及本事」祂一生的经过;「本生未曾有」还有祂的本生,以及未曾有种种法、《未曾有经》这种。「亦说于因缘」祂也会解说各种因缘,「譬喻并祇夜」祇夜就是思维,「优波提舍经」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会教这些。
「钝根乐小法,贪着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那么一些钝根的、喜欢小法,又贪着于生死,对生死问题很在意、很苦恼的;「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他不学那些深奥的东西,「众苦所恼乱」又被很多苦恼所困惑;对这样的众生,我就说涅槃法。所以大家听到涅槃法,都以为好深、好高;不高嘛,就是为这些苦恼的、乐小、贪生怕死的这些众生,讲这个涅槃法的。「我说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我先说了这样的方便法;遇到这样子的众生,就只好这么说,先教涅槃法,然后让他进入佛智慧。我还没有说他们会得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像《法华经》,为什么以前都没有说?你们说以前都没听过,因为说的时间还不到啊。「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只要是大乘弟子都会成佛道的。
「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佛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为了度众生。祂也会很方便的迁就你的状况,说各种不同的法、不同的事,这都是方便法。祂主要的目的就只有一件事情,为了度众生成佛,没有第二件;如果还有第二件的话,那都是假的。
「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祂教你小法的话,是祂的堕落、祂有罪的。除非是方便,你就是需要这个,别的还听不进去,祂迁就你;如果不是这样,祂不会做的。祂只要对一个人这样做,祂是会受罚的,祂会堕的。「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这才是真相。你看,佛度众生,度了那么四十九年,到最后的时候才说出真相;之前没说,就是因为时间没有到啦。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坚着于五欲,痴爱故生恼,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在这一个世界里面,就有这么多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受苦,他们心里面都装了很多错误的见解,他们依照这些错误的见解,就「具足六十二」,六十二是什么?就是在相中变魔术,好的说成坏的、死的说成活的,活的说成死的,这样变来变去。不只是说而已,很多事情,假的做成真的,真的做成假的,变来变去。「深着虚妄法」就在这个虚妄的这个法里面,就陷进去了。自己又自以为高明,心都很曲折,这样的话,就千万亿劫都听不到佛的名字,也听不到正法。这样的人很难度。祂说,为了要度这样的人,我就说这世间很苦,就告诉他要去涅槃,所以涅槃法是这么来的。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并不是真正没有了,不是,「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样的人就已经成佛道了。「诸佛灭度已,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佛灭度以后,有心很善、很软的众生,他已经成佛了,他是佛再来。「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砗磲与玛瑙,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沈水,木蜜并余材,砖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好,到这个地方要说明一下。
以上这里说,像一个小孩子在那里玩,在沙滩上堆一个塔出来,说这个是佛塔,这些小孩子就都成佛了。这是什么意思?并不是所有的小孩子,只要这么搞一下,他就已经是佛了,不是。而是这个小孩子祂本来就是佛,祂现在再来;祂做什么事都是佛做的。那有没有这样子的小孩子?有,很多。祂是告诉你,祂是小孩子、祂也是佛。你不要以为,小孩子就不是佛,祂是佛再来的,祂本来就是佛,祂现在再入胎来做众生,祂在玩小孩子的游戏,无论祂在搞什么,都算是佛做的事。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有些雕刻师,祂是佛,所以祂雕的那些佛像都是佛。但是也有雕刻师,他雕出来的是佛像这东西,但是他不是佛。那谁会知道?佛就会知道。就算你是小孩子在那里堆沙,祂都知道。为什么,祂会读得出来,是这个意思。「皆已成佛道」指的是这些。「或以七宝成,鋀石赤白铜,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样子里面,有些人祂本来就是佛,祂在做这些佛事。「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你就是拿一个指甲在那里画画,画一些佛的画像也都成佛了。
「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就这样子做就成了。「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这样也成佛了。「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若人散乱心,」散乱心喔,还没有清净心,还是散乱心哦,「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就南无阿弥陀佛就成了。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全部都成。「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着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弊,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祂是说,祂刚刚成道的那个时候,祂发现这些众生都很难度,不晓得怎么度他们。
「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
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释迦文佛,祂不是武佛祂是文佛。「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是因为这样才变成有三乘法的。「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不敢相信自己能作佛的,「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喜称南无佛,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思惟是事已,即趋波罗奈,」祂考虑到这样,就进入波罗奈。波罗奈是什么?我们知道有波罗密、是代表到彼岸的智慧。波罗奈是什么呢?也是智慧,波罗密这样子的智慧比较抽象,是不具相的。波罗奈这样子的智慧是具相的,所以很好用。但是也是智慧,像波罗密一样是智慧,但是祂可以具相,可以在相里面变大变小,变多又变大,可以这样子变化的,这就是波罗奈。所以祂就进入波罗奈,不是进入波罗密。进入波罗密就没有办法入世间,做那么多事情了。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祂能够转法轮,是入到这个世间来转法轮,是因为入了波罗奈,「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从久远劫来,赞是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便所说法?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所以祂就说明了,祂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本来就想去涅槃算了,后来转念,还愿意来度众生。但是发现这里的众生很难度、麻烦多,所以才变出涅槃法、三乘法,来迁就这里的状况。现在时候到了,我要把我最原始的本愿,讲佛乘的这个心愿要说了,这就是《法华经》。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着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现在祂就把方便法舍掉了,前面说三乘就是为了方便才说的,现在因为有你们这些大菩萨来了,正好可以把这个方便法把它丢掉,就只说无上法了。「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都要做佛,不做罗汉了。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譬如优昙花,一切皆爱乐,天人所稀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稀有,过于优昙花。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以五浊恶世,但乐着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好,到这里念完了。释迦佛吐露祂最后的心声,是要等到时机成熟才吐露的,时机不到祂还没有吐露。这一段,祂就把祂在世间成佛,度众生的这一个历程揭露了,最后的底牌揭露了。所以要听到这样子的大法,是不容易的;平常听到的,都是什么罗汉乘的法、辟支佛的法、涅槃法,喔,原来那些法都是铺路的,为迁就众生的方便法,真正的根本法是这个。但是我可以跟大家说,真正的法还有比这个更深的。好,我们就念到这里,大家有问题可以发问。
【现场问答】
问:佛口生佛子,佛心含摄众生心,灵体如何决定投生何处?
答:灵体他自己可以决定的,他会依他自己所形成的因缘而定,依所有的因缘而定的。
问:不孕的众生是何故?业障不净阻碍故吗?
答:不一定的,因为很多生出来并不是佛子。我们讲佛口所生,生出来是佛子,那你这个不孕,到底是指生出来的是佛子?还是不是佛子也算?如果连不是佛子也算的话,为什么有的人不生?这个就是没有儿女的因缘,那人家就不来投生,就没有投生的因缘,如果你想有子女而没有,那就可以称为有障碍。灵体如何决定投生何处,很多原因不一而足,当中有一种,就是那个妈妈在求,这个灵体跟他那个妈妈有缘,就会接收到她求的讯息,就来投胎了。
问:请问佛子的定义是什么?是只有学佛的众生算是?或者一切众生都算是?
答:不是,这里所定义的佛子,意思就是,祂的灵体就是佛来的,就是从佛世界来的。灵体的那个等级就是佛,然后来投胎到人世间,出生了。这样子的,我们就说祂是佛子。如果那个灵体不是从佛世界来的,从天、从菩萨、或者从别的地方来的,那就不称为佛子。佛子的定义是这个。不是佛子的,能不能够变成佛子?可以。修行自熏成种就是成佛子。
《圆觉经》里讲三摩钵提怎么修,就是自熏成种。那个种,指的就是佛子,就是你努力去修,自己就把自己变成佛子。
问:是否我们的觉性是从佛的心之所生?
答:可以这么说,我们的觉性就可以说是佛心,就是佛心所生的。
这边的觉性又有括号(自性),觉性跟自性有距离的,定义不一样。自性那个,是在觉性里面,画了一个boundary condition。那个boundary condition是自己,那个就叫做自性。就是边界条件,所以祂的范围比较小。
好,回答完了,谢谢各位。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