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林克智:《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十疑 如何修行疑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8日
来源:   作者:林克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林克智:《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十疑 如何修行疑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断淫欲得生彼否?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 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

  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已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

  故《涅槃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如是。”

  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纵使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作七种不净观。一者观此淫欲身从贪爱烦恼生,即是种子不净。二者父母交会之时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净。三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即是住处不净。四者在母胎时唯食母血,即是食啖不净。五者日月满足头向产门,脓血俱出臭秽狼藉,即是初生不净。六者薄皮覆土,其内脓血遍一切处,即是举体不净。七者乃至死後胀烂坏,骨肉纵横狐狼食啖,即是究竟不净。

  自身既尔他身亦然,所爱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厌离常观不净。若能如此观身不净之者,淫欲烦恼渐渐减少。又作十想等观,广如经说。

  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谓厌离行。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

  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途动经劫数,如此轮转无始已来未曾休息,何时能得救苦众生?

  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於恶世中救苦众生。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又愿生净土须具二行,一者必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二者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何者为三种障菩提法?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当怜愍一切众生欲与其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若能远三种菩提障,则得三种顺菩提法。

  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染身心障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众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违菩提门。是故安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遮菩提门。

  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净土常不离佛,得无生忍已,於生死国中救苦众生。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即菩提心。此是愿生之意。

  二、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译】

第十疑 如何修行疑

  问: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但不知道该怎么修,才能得种往生之因,而得往生之果报?我们这些凡夫俗人都有妻室,不知未断淫欲,是否也可以往生?

  答:决心往生西方的人,只要修两种行,就一定能往生彼国。一种是厌离行,一种是欣愿行。

  厌离行是说,凡夫从无始以来,就被五欲境界所缠缚住,因此在五道里面轮回,受种种的苦。如果心里不厌恶此五欲,不想离开此五欲的话,想要脱离三界实在是遥遥无期的。所以我们要经常观想,观看我们这个充满了脓血屎尿,含藏了一切恶臭污秽的臭皮囊。

  《涅槃经》说:“这个身体好比是一座城堡,里面住着愚蠢而吃人的罗刹,有智慧的人谁会喜欢这样的身体呢?”经上又说:“这个身体聚集了所有的苦恼及一切的污垢,就像被绳子捆绑着的一块会腐烂的肉,根本没有什么好处。就是诸天的身体,也是一样的。”

  修行的人不管是动是静,不管是醒着或睡时,都要经常观想这个身体只有苦没有乐,对它深生厌离之心。纵使夫妻间的事,不能一下子就断掉,也要渐渐产生讨厌的心态,淫欲心重的要修七种不净观:

  一、观想我们这个淫欲的身体,是从父母贪爱淫欲的念头而来的,这是最初的种子不清净。

  二、父母由於淫念起而行淫,行淫时父精母血结合,我们的神识就进入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体中,这就叫做受生不清净。

  三、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居於五脏六腑之内,这就叫做居住之处不清净。

  四、胎儿在母腹中,食的是母亲的血,这就叫做饮食不清净。

  五、在母胎内期满之后,胎儿要出生时,自然头部转向产门。出生时刻,脓血一起流出来,又臭又脏,满地狼藉,这就叫做初生时不清净。

  六、出生之后,日日长大,全身被一层薄皮包裹住,皮内到处是脓血,这就叫做全身不清净。

  七、死后,尸体肿胀腐烂败坏,被狐狸野狼吃得骨肉纵横,这就叫做到了最后都还是究竟不清净。

  我们自己的身体如此,别人的身体也同样。因此我们对于内心贪爱的男女肉身等外貌,要深深生起厌离之心,常常观想它是污秽的。如果能这样观身不净的话,淫欲就会日渐减少。

  此时还可以再作十种观想,经典上都有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多讲了。

  此外还要发愿,愿自己能够永远离开这个在三界中,充满脓血污秽、沉迷淫欲及五欲的杂食之肉身,愿自己能够得到净土的法性生身。

  以上就是所讲的修厌离行。

  其次要讲欣愿行。修欣愿行有二个步骤,第一,要先明白为何要求往生。第二,要观净土的美好庄严,心里很喜欢想要去。

  先讲求生净土的意义,我们求往生净土,是为了要救拔一切痛苦的众生。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能力。如果我在浊恶的世间,周遭环境太恶劣,说不定我还会被宿世的恶业所束缚,而堕落三恶道,求出无期。如此轮转于六道生死之中,无始劫已来,未曾有一时的暂停休息,这样下去自己也难救,救度受苦之众生要到何时呢?

  为此我们应该求生净土,到那里可以亲近诸佛圣人,等证到了无生忍,我们就有能力到浊恶世中拯救苦难的众生了。所以《往生论》里说:

  “所讲发菩提心就是发愿成佛之心,发愿成佛的心就是发心度脱众生免受灾难之心,而度众生的心就是摄受众生往生佛国的心。”

  发愿生净土要具备二种修行:第一,必须首先远离三种障碍菩提门之法。第二,必须得到三种随顺于菩提门之法。这样才能获得清净的菩提心。

  首先我们讲要远离那三种心:一者、依于智慧门,不追求自我的安乐,而远离了我心中贪著自身之烦恼。二者、依于慈悲门,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而远离了不想安乐众生的烦恼心。三者、依于方便善巧之门,应当怜悯一切的众生,希望给予其安乐,因而远离了恭敬供养自我身心之烦恼。若是能远离上面所说的三种自利心的话,自然就能生出三种清净的利他心,那就是:

  一、无染清净心,能够不为自己求各种快乐。菩提是无染污的清净之所,如果为自己求快乐的话,就染污了身心,就障碍了菩提门。

  二、安清净心,就是能够为众生拔除痛苦。菩提心就是能让众生获得安稳无忧的心。如果不发心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让他们得以脱离生死的束缚,那就违背了菩提门。

  三、乐清净心,就是要让一切众生获得大菩提涅槃的心。菩提涅槃是最究竟之处,能够获得永远的快乐。如果不发心让一切众生获得毕竟的常乐,那就遮障了菩提之路。

  那么这种菩提心要如何才能获得呢?要生到净土,经常不离诸佛,待证得无生忍后,再到有生死浊恶的国土之中,去救度苦恼众生,这时才能获得。菩提心是慈悲与智慧的互相融合,虽在一心禅定之中而常以妙用利益众生,圆融自在无有障碍。此即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意义。

  接下来谈如何修行以得到往生?那就要修观想法。首先要观想阿弥陀佛,观佛的法身、报身等,观佛身金色光明中的八万四千种相状,每一种相状中的八万四千种妙好,每一种妙好又有八万四千种光明,而这些光明一直在摄取念佛的众生。又观净土的七宝庄严及种种的殊胜妙乐,这些观法在《观无量寿佛经》里,全都讲得很清楚。此外,平常还要常常修念佛三昧,还要修布施持戒等一切的善行,同时把这些善行,通通回向施给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国。如果能够这样去修,绝对可以往生。以上所说,就是所谓的欣愿门。

【讲】

第十个疑问:如何修行疑

  第十个疑问解答应怎么修才能往生西方。凡夫俗子都有妻室,不知未断淫欲,是否也可以往生?大师回答:决心往生西方的人,只要修厌离行和欣愿行,就一定能往生彼国。究竟怎样修呢?我们看征问:

  征问

  【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断淫欲,得生彼否?】

  我们许多同修都一样,在听了智者大师对上面九个疑问的解释之后,现在都决心要求往生西方了。并认识到生净土的目的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但不知在因地要作什么行业?要有怎样的因缘,才能够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这是第一个问题,是修行的正行。第二个讲破除遮障,我们不但要修正行,我们大都是在家学佛的凡夫,这种男女间的淫欲如果还没有断,是不是会构成障道的因缘?疑问里包括正修与破障。这二个问题都非常重要,这是成功的关键。下面我们就来看智者大师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释疑

  【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

  我们想要求生极乐世界,想要跟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感应道交,我们必须要做二件事情:第一是厌离行,这个就是破除障碍。第二是欣愿行,这是讲到成就的净因。智者大师先讲破障,就是要我们先破除障碍,障没有破就没有办法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这个障碍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先看第一段:

  【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已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

  先说我们有很多人念佛,但是为什么一直没有办法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问题。凡夫无始劫以来所造的罪业,还不是主要的问题,过去造了很多罪,若肯忏悔就好,这都不是问题。那么问题在哪里呢?在于对五欲的缠缚,就是说我们虽然念佛,但是心中对财、色、名、食、睡,还是深深的爱着,不肯舍离。这就会让我们这一念心跟阿弥陀佛名号之间,筑成一道非常坚固的墙壁。也就是说,我们因为贪着五欲,所以轮回六道,备受众苦。就是说三界是痛苦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但是为什么我们知道了,还是不断的来受生呢?因为在痛苦当中,我们认为它还有一些快乐,因为对这些快乐的执着太重了,所以我们宁可去承受这些痛苦,这就是生死的根源。所以身为一个念佛人,假设不能厌离五欲的话,是没有办法出离的。

  这就指出了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念佛,但很多人都失败的主要原因。同样一句佛号,在不同人的心态里面运转,产生的功德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人有障道的因缘,没有厌离世间的五欲就是病根。

  以下讲对治方法:第一先讲修观对治,第二再讲发愿远离。我们先看第一段:

  【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故《涅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如是。】

  首先我们要修观。为什么要修观呢?我们今天贪恋娑婆世界的五欲,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生起了颠倒。也就是我们贪恋娑婆的五欲,不是说娑婆世界的五欲,有真实的好处值得我们贪,而是我们没有看到五欲的真相。对治贪欲不必从贪本身去治,人为什么起贪呢?一个人会起贪,前一个念一定是起颠倒,你只要把这个颠倒破掉就好。那颠倒怎么破除呢?主要的是要认识贪欲的真相。

  智者大师有大智慧,他说:在对治五欲中,先要远离色身,所有产生对五欲执着的,就是这个色身。那这个色身要怎么远离呢?我们应先观察这个色身有内相的不净,把这个皮肉剥开来以后,我们看到里面除了脓、血、屎、尿,根本没有干净的东西。即使是外表,也是九孔常流不净,颜色是不净的,味道也是臭秽的。所以,我们所贪爱的色身,它的本质是不净的、是臭秽的,它不值得我们贪爱。我们之所以贪爱,是因为我们过去的颠倒。

  以下大师引《涅槃经》来证明:“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身城是我们贪爱的色身,这个色身中有很多很多的烦恼罗刹鬼安住着。什么叫做罗刹安住在色身呢?简单的说,色身是造作罪业的根本。同修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过去为什么会造罪?就是因为人人都有色身,所以才会造罪啊!因为有这个色身,就必须去满足色身的需要,就产生很多的贪求,所以才造罪。所以色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负担,它是能造罪的根本。其次,“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如是。”我们这个色身不但是造罪的根本,它又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同修们也可以回忆一下,每当我们有痛苦的时候,都是些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也是因为有这个色身啊,要是没有色身,那什么来感觉这个痛苦呢?这个身体病了就头痛、喉咙痛、流鼻水、牙齿痛、耳朵痛、肚子痛、腹泻,有许许多多的疾病,没一样好受的。所以这个色身叫做扼缚痈疮,扼缚就是捆得死死的,绑得死死的,为何说绑得死死的呢?内心有无量的烦恼先不说,比如牙齿一痛,就会痛得忘记了佛号。我们这个身体本来就是一个痛苦的毒疮,但是我们还要把它抓住,你说这个是不是颠倒呢?天人虽然有许多福可以享受,但欲界天的色身,还是同我们人身一样要败坏的。

  《净土圣贤录》讲到,罗允枚是一个在家居士,他长大后,先因为多病而放弃事业,后又念佛归心净土,到七十多岁往生。他在往生前说:“七十年来拖着皮袋,今日撇下,何等自在”。你看一个开悟的人,他回顾他过去的生命,是拖着皮袋,就是这个色身对他产生负担。所以我们一个修念佛法门的人,要有二个观念:第一个,色身是造罪的根本。我们不喜欢造罪,但是你有色身就会造罪。我们不喜欢痛苦,但是你有色身一定会痛苦。所以我们要远离造罪、我们要远离痛苦,别无选择,唯一的办法就是远离这个业报身。

  【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纵使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作七种不净观:】

  修行净土法门的人,不论在走路还是坐着,是睡着或是清醒时,都要常想到我们这个色身只有痛苦,没有一丝快乐,要赶紧生出厌离之心。年轻的在家同修,纵使夫妻间的事不能立刻就断绝,但也要渐渐生起厌离心,作下面所讲的七种不净观,是很好的办法:

  【一者观此淫欲身从贪爱烦恼生,即是种子不净。二者父母交会之时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净。三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即是住处不净。四者在母胎时唯食母血,即是食不净。五者日月满足头向产门,脓血俱出臭秽狼藉,即是初生不净。六者薄皮覆上,其内脓血遍一切处,即是举体不净。七者乃至死后胀烂坏,骨肉纵横狐狼食,即是究竟不净。自身既尔他身亦然,所爱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厌离常观不净。若能如此观身不净之者,淫欲烦恼渐渐灭少。又作十想[8]等观,广如经说。】

   这一段同修们一看就懂,“十想观”也是差不多。我在这里就不再解释了。

  当然,大乘佛法远离色身不是断灭,它一定要追求另外一个,我们看下一段:

  【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谓厌离行。】

  这个发愿太重要了。我们都是念佛人,念佛首重信愿,故经常要有一个愿力,就是我们心中经常要有一个想法:我希望在未来的生命的当中,要永远远离这个三界的业报身,这是一个杂食臭秽的色身、这是一个造业的色身、痛苦的色身。远离这个色身之后怎么办呢?愿得净土法性生身,希望得到净土弥陀本愿功德所创造的法性生身。也只有这个愿望,才能够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

  《净土圣贤录》讲到一个公案,在明朝末年,有一个居士叫做黄元孚,他出生在一个读书的家族,他的祖父、父亲都是读书人,在朝庭中做一些小官。这个黄居士从小也读一些圣贤之书,但是结婚以后身体一直不好,没有办法做官,因此就闲居在家。他得的是肺痨病,严重的时候还要吐血。他的小舅子是信佛的,有一次来看他时对他说:“姊夫啊,你被病痛折磨成这样子,倒不如我带你去参加我们的念佛会念佛,你心中有个归依处就会好一点”。这个黄居士说:“也好吧,反正我现在生病,闲居在家,打妄想也是这样过,我跟你去念佛好了”。他去念佛以后,就有些好转。要是长时间没有去念,就会再发作。就这样断断续续、时好时坏。经过几年以后,突然间有一次病发作得很厉害,吐了很多的血。这个时候他的小舅子又来看他,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使他产生很大的觉醒。他说:“姊夫啊,你有没有想过你死亡以后要到哪里去?”这件事情就刺激到黄居士,他说:我念佛的目的,是为了要让身体快些好起来,我继续的过生活,我那有想到念佛要到哪里去啊!这时候,他一回光返照:唉呀!我过去的念佛,没有厌离色身,方法是错误的。我为什么念佛呢?我希望病赶快好起来,没有修厌离行,把所有的功德都用在表面。这时候,他就真实的觉悟了。这个人很有善根,他就辞亲出家了,出家以后很用功。他到莲池大师住过的一个道场出家,出家以后还很用功的修行,临终前的最后七天,断绝一切外缘,七天不睡觉,为临终作最后的冲刺。念到最后,异香满室,安然坐化,整个房间都是莲花的香味,而且是坐着往生的。

  我们现在回顾一下黄居士的修行方向:他刚开始的念佛没有厌离行,他刚开始是利用佛号把他的病痛消灭,恢复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念佛,当然不能启动无量光、无量寿。它本来是一个摩尼宝珠,结果这个摩尼宝珠对于他,只是转成一粒糖果而已。后来他心态改变了,他知道治好色身的病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远离色身,追求另外一个法性生身,这个时候他的心就真实的感应道交了,你看念到异香满室、安详坐化。我看那个传记,他出家念佛也没念多久。念佛不在时间的多少,但所用的方法要对。就是我们与阿弥陀佛感应的方法要对,而其中重要的就是厌离行。这就是说,我们应该要先破障,破除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功德之间的障碍。

  再看第二段的明欣愿行,这是讲正修: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

  净土的正行有二个:一个是讲到往生之意,就是讲求往生的愿力,我们的目标在哪里,这就是发愿的问题。第二个是念佛的方法,观彼净土庄严等事,这个地方是因为早期的念佛,你看智者大师、慧远大师都是观想念佛的,所以讲观想极乐世界的庄严等事。

  前面是讲念佛的目标,后面是讲到念佛的方法。我们先看目标,这个地方也可分二段:第一段是发明正义,第二段是引经证明。我们先看第一段:

  【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途,动经劫数。如此轮转,无始已来,未曾休息,何时能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这个地方讲到往生的心态问题,往生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它是能不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关键。所讲心态又分二段:第一个先作一个总标。为什么要求生净土呢?为的是欲救拔一切众生之苦,这个很重要。念佛的心要跟大悲心相应,诸佛的心是大悲心,如果我们的心是自私的心,那就没有办法感应了。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我们每一次回向的时候,虽然愿生西方净土中,到最后一定是要回入娑婆度有情。

  同修们要知道,我们离开娑婆世界,也就是净土法门所讲的厌离娑婆,是暂时的离开娑婆世界,是为了救拔一切众生而暂时离开。再往下看就知道。

  我们自己想一下,我是想发大悲心,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今无力”,我没有足够的戒定慧圣道力来加持自己,我也没有方便力来救度众生。没有自利利他的功德力,我们就算有这个大悲心,但在这个五浊恶世当中,所面对的众生,都是烦恼很刚强的众生。我们自己烦恼粗重,众生的烦恼也粗重,结果是都堕落。于是又沦溺三途动经劫数,如此生生世世的轮转,恶性循环未曾休息。这就是我们自己不会游泳,而要去救度那些也不会游泳的人,其结果当然二个人都会沉下去。那怎么办呢?为此,我们要远离这个干扰太重的五浊恶世,先到西方净土去,暂时的去亲近阿弥陀佛,亲近十方诸佛,去听闻正法,成就无生法忍的船,再回到生死大海中,就能够自在地救度一切众生。

  这样的大悲心,就是要暂时离开苦难众生的想法,有没有经典根据呢?以下智者大师用《往生论》来引证:

  【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这个地方,是净土的菩提心之最重要的证明。天亲菩萨说:什么叫发菩提心呢?简单的讲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说你不想再做一个生死凡夫了。不想再做生死凡夫,印光大师《文钞》讲得非常贴切,他说:一个修净土的人,他心中的想法就是:即便来生做一个大国王,可以护持三宝。做个大富长者有钱有势,做一个大法师,有弟子好几十万、好几百万能够成就大总持。以上这些都可以不要,我们现在想到的是愿作佛,因为上面说到的不管是国王也好、大富长者也好、大法师也好,都是一个生死凡夫,我不要。所以菩提心的本质,是你想要愿作佛心,对那个圣道的渴望。愿作佛心,就是度众生心。我们为什么愿作佛呢?重点就是有圣道的力量,才能够救拔有情。而度众生心,就是摄受众生往生净土的心,把大家都度到净土去,这是最圆满的做法。

  这个菩提心简单的讲,就是救拔众生的心,但是做法上有二种:一种是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流转,这个不容易,是悲增上。第二种是先暂时离开到净土去,然后再回入娑婆。这个菩萨暂时离开娑婆世界,他也是菩提心的一种,同修们可以把《往生论》读一读,就知道暂时离开娑婆的众生,是不会伤害到菩提心的。故在这里我们要明白,就是修净土的人,念佛的动机,是为了利益有情而求生净土,这很重一要。这段讲的是发愿。

  【又愿生净土须具二行,一者必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二者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何者为远离三种障菩提法?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当怜愍一切众生欲与其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求生西方净土必须具备的两种修行是:第一、要远离障碍,若是会障碍修菩提行的,我们要赶紧远离,主要的障碍有三个方面。第二、就是顺菩提门的方法,我们可以顺着菩提门一路走去,直到成佛。

  我们要远离哪三个障碍菩提的法呢?

  第一,要远离贪念。依照智慧门,用智慧不求自乐,远离我们贪着自己的心,要为众生想。

  第二,要远离害心。我们要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的苦,使众生远离不安稳和恐惧的心。

  第三,依方便门,方便就是说要想尽办法怜愍众生,好好地说法救度他们,给予一切众生快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

  【若能远三种菩提障,则得三种顺菩提法: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染身心障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一者无染清净心,无污染就是不为名、不为利、不为财、不为色,不为自身祈求诸般快乐故。因为无上菩提乃是无染的清净之处,若是为了自身求安乐,即染污了身心而障碍了菩提之门,是故无染的清净心,是随顺于菩提法之门。

  【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众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违菩提门。是故安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为了拔除众生苦难的缘故。无上菩提心乃是安隐一切众生的清净处,若是不作愿发心救拔一切众生,令其远离生死之苦,即是违背菩提之门,是故安乐众生的清净心,即是顺菩提门。

  有些人非但不安清净心,甚至坏众生的清净心。古人的参访是在经教通达、不会迷惑之后,所以他出去参访时不会颠倒,不会走错路。而现代人的“参访”是不懂跑去问别人,结果得到的是一人一种知见,参到最后就乱了!现代人的参访与古人的参访不同,古人的参访叫做印证,印证自己的心地功夫,是不是真正开悟了,这才叫做参。我已经证悟到相当的功夫,我出去云游,求证我的观念是不是正确,那才叫做参。现在人不是叫做参,他是遇到每个人就问,问得太多反而昏头转向,枉费他原来的修行,出去不久就全退转了。所以说我们要安清净心,就是安稳住众生的清净心,要记得啊!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故。菩提涅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遮菩提门。】

  乐清净心,不能读作lè清净心,要读作yào清净心。就是欢喜得到清净心的人,欲令一切众生得到大菩提、大觉悟。涅槃,就是不生不灭。遮,就是障、止的意思。乐,以为欢喜的意思。障菩提门,那么你的菩提门,觉悟就停止了。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毕竟恒常安乐之处,若不作愿发心欲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是遮障了菩提门。

  【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净土常不离佛,得无生忍已,于生死国中救苦众生。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即菩提心。此是愿生之意。】

  此无上菩提是怎样得到的呢?这就要求愿往生净土,常常不离于佛,待得到无生忍之后,才能于生死浊恶的国土之中,救度苦难的众生。大悲与智慧在内心中圆融具足,虽在一心禅定之中而常有利益众生的妙用,圆融自在无有障碍,此即是菩提心,亦即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真正意义。

  这以下讲修行:

  【二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

  这个地方讲到正行,正行当中先讲观想正报。前面讲到心理的准备,厌离三界的色身,好乐净土的法性生身;第二个,你要生起一个度众生的心,而求生净土。这以下讲到正行。你这个时候要怎么缘呢?要缘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功德怎么缘呢?或者缘法身,我们讲实相念佛,你思惟阿弥陀佛的心是我空、法空的,我的心也是我空、法空的,所以自他不二,这是缘法身、是实相念佛。能念所念性空寂,这个就是思惟法身,报身,前面是理观,这个等是应化身,这二个都是事相上的观察,观想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或者是观察应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总而言之,观察色身的二个重点:第一金色,第二光明。所以观想念佛,第一是佛的身相,第二是身相所释放出来的光明。比如说八万四千相,这相有种种的好,重点就是观相好,一定要有光明相出来。

  上文是讲观想阿弥陀佛的正报庄严,我们再看依报:

  【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观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

  这段讲观想依报庄严。正报观察以后,观察依报,观察极乐净土。经典上说:生处的庄严,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或者住处宫殿的庄严,经典上讲得很多。接着讲常行念佛三昧,早期的念佛是定心念佛,这个标准对于我们来说是高了一些。刚才讲的是正行,就是观想极乐世界正报、依报的庄严。

  以下讲助行:

  【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前面是直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是透过回向,间接的感应道交。修行布施、持戒的善法,这可当做佛号的辅助。蕅益大师作譬喻说:念佛如果是一艘顺风的船,你的布施、持戒就是船上的桨。你这艘顺风的船已经很快了,再加上这个桨的推动,就跑得更快了。布施、持戒当然不是净土的正行,但是经过回向之后,它也可变成一种感应的力量,这个就是欣愿门。

  好,我们《净土十疑论》就讲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

返回目录

----------------------------------------------------------------------------------------------------------

更多林克智居士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