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法师: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澄观法师小传 序 破妄显真的《心要法门》
海云继梦法师: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澄观法师小传 序 破妄显真的《心要法门》
澄观(738—839),唐代僧人,为华严宗第四祖。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俗姓夏侯,字大休,号清凉国师、华严菩萨、华严疏主。11岁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14岁得度。乾元元年(758)以后,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又依本州昙一律师学南律,诣金陵玄璧学鸠摩罗什所译之三论。大历年间,在瓦官寺学《大乘起信论》、《涅槃经》,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论疏义》,复从天竺法诜等习《华严经》。大历七年(772)往剡溪,从成都慧量再习三论。大历十年至苏州,从湛然习天台《摩诃止观》、《法华经》、《维摩经》等经疏;又谒牛头山惟忠、径山道钦等,究学南宗禅法;复见慧云,学北宗禅法。此外并兼通吠陀、五明、秘咒密仪轨、经传子史之学,而尤重法藏之华严教学。
大历十一年,游五台山、峨眉山,后返居五台山大华严寺,专修方等忏法。尝讲华严宗旨于大华严寺、崇福寺,名震京国,声达帝听。贞元十二年(796)应德宗之召入长安,与厕宾三藏般若共译出乌荼国王贡献之《四十华严经》,进之于朝,奉敕奏对华严大宗,帝大悦,赐紫袍及“教授和尚”之号;又奉诏于终南山草堂寺制《新经之疏》十卷,是即贞元《新译华严经疏》。贞元十五年(一说十一年)德宗圣诞,召入内殿,阐扬华严宗旨,帝朗然觉悟,谓“以妙法清凉朕心”,遂赐号“清凉国师”。师曾立十愿以自励,依此赐号而称清凉十愿。顺宗即位,亦礼之为国师,朝野悉慕高风。宪宗元和五年(810),答宪宗之间,述华严法界之义,以深惬帝旨,加号“僧统清凉国师”,任国师统,并敕有司铸金印。开成四年示寂,世寿102(一说元和年中示寂,寿70余)。葬于终南山石室,相国裴休撰碑文。
师身历九朝,先后为七帝讲经,弟子有宗密、曾睿、法印、寂光。著作颇多,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华严经纲要》三卷、《五蕴观》、《三圣圆融观门》等三十多种。
序
破妄显真的《心要法门》
《心要法门》一文是唐朝的华严大师——清凉国师答复顺宗皇帝修学的心要,它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心要法门》文字优美、文简义约,读来虎虎生风。除僧肇的《肇论》,及僧璨《信心铭》外,于文于理尚无出其右者。
《心要法门》一文,是针对世人意识中的二元对立性而发。所以,行文的重点,就在破脑筋的意识状态,及纯粹的逻辑推理?换言之,就是在破二元对立的执妄观念。故其文体亦以对仗工整而见长。在这短短的507个宇当中,清凉国师在理论性文章的领域里,为我们写下了旷世的特殊成就。这种洗练的文字成就,除了《老子》、《系辞》外,尚未有能与之辉映者。
就法义的阐述而言,本文虽然也是属于“破立双举”的文章,但就其论理的技巧以及行法的修学规范而言,则本文仍属于“但破文章”的系统。以其思想之纯熟,而能彻底的“破妄”,故其观念的表达,自然而能“显真”。所以,文中论理的技巧,多用“破妄”、“显妄”、“彰执”的方式,而不以“立真”的方式呈现。这种行文方式称为“破妄显真”,其重点仍在于内心的经验、体验与感受。
清凉国师在《心要法门》中,很巧妙地将华严思想与禅行的行法相结合。当然在这简短的507宇中,不深入做宏观的探讨是无法了知的。首先由义学、行法、教学法及禅法思想的形成,来探讨唐朝时代的佛法思想背景:
一、义学方面:唐朝的华严思想,尤其是比丘系的系统,是承袭北方地论师的华严思想。由智俨的《搜玄记》,可以知道比丘系的华严思想,是以汇总方式而集大成的。贤首的《探玄记》,与清凉的《华严疏钞》都是承袭此一思想源流的。既然是搜集、汇总而产生,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绝对的依存关系。
二、行法方面:不论是佛图澄的佛法、菩提达摩的禅法,或安世高以来的禅数之学,都以北方为重镇而互相交融。安世高的禅数到了菩提达摩的时代,反而成了祖师禅的前行与熏习阶段课程。在历史上也属于准备成熟阶段。所以,达摩一到,经过三代的调整与适应,中国的祖师禅法更斐然有成。
三、在教学法方面:在大小禅法的过渡中,般若与佛性思想的萌芽,以及老庄、《周易》思想的重新厘订,使佛、道两家思想相交融,造成中国思想界的成长与扩大。并且由“知之”的领域,步入了“行之”的领域;致使在中国大地种下了卓然有成的修行方法。这当中由“知”到“行”,或称由“修养”到“修行”的生活领域扩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教学法的一种突破与蜕变。这种教学法的改变,造成了中国思想界,尤其是佛教的大变革、大革新两方面,都产生了新生命。
四、中国禅的形成:中国禅宗泛指禅、净、律、密四大宗派,中国佛教则指唯识、法性、天台、华严四大教派。中国佛教中的禅修及教下思想,都融入了中国道家的思想理念。在义学上对于佛法的诠释、分析、解读几乎离不开中国传统的哲思范围。甚至对于佛境的诠释与证验,也全部都是中国人生观的穷尽与超拔。而在行门的指导与楷模上,则是以老庄的自然平静,与《周易》的天行健相交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称为中国佛教,比纯佛教是较为恰当的。
在此一大前提下,佛教本身也激荡出几番涟漪。首先是安世高的《安般守意经》及《阴持入经》中,出现了“心”、“空”、“般若”的思想概念。但因这些经典皆属行门,故对义理并未深究。其后的魏晋玄谈非但未促进禅法的精进,反而使般若之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也为后来的义学奠定了百家争鸣的深厚基础。而达摩的禅法便是在这一块沃壤之上落地、生根、成长、茁壮,乃至百花繁盛。
清凉国师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及学风、道风之下,展开了他的思想建设。这其中他广泛而灵活地运用中国人所熟悉的传统的“思维模式”及“语言模式”,来表达佛教深邃的心灵境界。在他浩瀚的著作中,《心要法门》是最成功的代表作。而他在中印文化的交融上,更可谓是大成就者。他使当时以及现代的中国人都能够清楚地明白“修行的要领”在哪里,以及“为什么”。
这种情形就像现代人受了西方教育,满脑子西方的思维及语言模式。若要将东方这种深邃的心灵境界,表达出来让大众了解及经验,那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西方的思维模式”及“西方的语言模式”来表达最有效。清凉国师深得个中三昧。今日吾人欲将之重新表达,无非就是再一次运用新的思维模式及语言模式,重达一遍而已。值此付梓之际,聊述于兹,以明述而不作之意!
《心要法门》的特长是在破“心境的二元对立性”、“主客的二元对立性”、“能所的二元对立性”,这种两边偏执的对立性,是人类意识发达的大脑产物。以此“妄执”分别妄境,各以为真、各以为正,所以是非竞起,善恶对立;殊不知这种妄执皆是一隅之见,不但不能促进个人乃至人类全体之福祉,反而干扰了人类原本可以复元、恢复本来面目的“生命情操”。所以,清凉国师但以破妄执的立场,陈述世人的“通病”,并以此自然地彰显了真理存在的标的。他这种不指而显、不立自彰的行文笔法,不但可当“真理大师”的雅号,更可荣登“文字大师”的宝座。
但在译文及批注中,笔者没有清凉的文字情操,无法达到那样高的水准,唯有依于今日西式逻辑的思维模式及语言模式,勉力去揣摩,或许还能让人如实了知的地步,唯盼抛砖引玉,远识大德共襄盛举!
普贤行者 海云继梦合十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