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法师:药师经行法 第一讲
海云继梦法师:药师经行法 第一讲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 行法
西元二○○九年十月二十八日 至 十一月一日
於 美国‧芝加哥 药师经行法
药师经行法第一讲
大家请放掌!这个宗教活动还是要有一个宗教仪式,虽然它是个仪式,它有它的歷史价值跟意义。你说它有没有实质的作用,那我们只能用现代的话说,让你先放下凡尘那些骚扰,把心灵先沉淀一下,然后我们再开始。在古代这地方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叫做开场白,我们这个时代也是一样,任何典礼开始先唱国歌,然后主席致词,然后才正式展开要讨论的内容。这个仪式的形式不同,那仪式的标準都一样,但是它的宗旨,就是让你把心神寧静一下,在纷纷扰扰你抓不到中心思想,先寧静以后我们再来谈谈中心思想要讲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药师经》,也就是药师佛,有关药师佛这个是甚么东西。那么从我们现代人的立场来看佛法,这样的一部经我们有必要瞭解它的歷史背景,这一点大概在歷史上没人这样讲过。你知道《药师经》讲在什么时候吗?没有人能研究,因為它只有「如是我闻,一时」,他从没讲过这个「一时」是哪一时,所以你现在很难,很难。我们唯一就是从这部经裡头提到一个相对比的,就是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可见这部经的出现一定是比《弥陀经》晚一些,它既然比《弥陀经》晚一些,那我们就要看看《弥陀经》是什么时候所诞生的,大概你就可以捉到一个相关的理路跟它的背景。《弥陀经》在歷史上很多人讲,註解也一大堆,假如严格要讲,有关《弥陀经》的讲法大概不下一万种以上。但是呢我们也很难去掌握到底《弥陀经》是什么时候讲,那你没有办法从真正的时间上去考证,我们只能够说从法义上去考证。我们可以说《弥陀经》是《华严经》的眷属经,假如说《华严经》的眷属经,那它应该是《华严经》的哪一部份?这是第一个要考虑的,然后再确定《华严经》是怎么形成的。像《地藏经》我们说它是从《华严经》裡头出来的,它是﹝昇忉利天宫品﹞后面的一个部份,它是专讲裟婆世界的状况,这是一个。第二个,《弥陀经》的出现是在第三十一品,三十一品﹝如来寿量品﹞裡头,讲到裟婆世界以后,讲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么《药师经》呢? 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东方,它也应该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它也是啊《华严经》裡面的一部份,也是在三十一品裡头,这个大概很少人去留意到。因為透过法义来做研究啊,你比较能够瞭解它的思想脉络,你假如要用时间的考证,这根本无从考证起,这是一个。第二个,《华严经》它本来就是个大经集,它是匯合起来的匯集本,它跟这种小部经是一气呵成的情况不同,不一样,那它是一个经过时间,结合古代五大文明的精华所產生的一种状态。这样讲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明明就是佛陀成道的时候在菩提树下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的,这个你知道,我也知道。这个不要紧,我要讲的是我知道你不知道的,大家都知道就不用再讲了。因為传统的那个讲法,在古代这样做交待就可以了,我们现代人没有办法这样满足这种求知慾。你要知道《华严经》虽然是在印度產生的,可是我们认為华严的故乡是在新疆,西域这一带不是在印度。因為整个佛教史裡头看《华严经》是从罽宾国传进中国的。而这个“十万偈”是在罽宾国,不是在印度。為什么不在印度產生?為什么歷史上没有从印度到罽宾、到西域这个地方的记载?而只有从罽宾到中国的记载?你就知道它產生的背景是不太一样的。但是我们这样讲丝毫不会詆譭《华严经》的殊胜与崇高的地位。不要说讲法不同你就认為怎样,我们自己本身是华严宗人,对于《华严经》的那种崇高地位是不容许打折的。这个我们都很清楚,你不用担心。
我现在是依託著《华严经》来跟你讲说《药师经》是从﹝如来寿量品﹞上面讲出来的,它的原因是一个基本上的出处。这裡头有两个东西是我们要跟各位讲说这些经典到底它是在讲什么,这个是一个重点,因為很多人哪没有办法去体会,只是把它当佛经就来读诵,然后你不知道这部经為什么要出现。经之所以叫”经”,不叫书,因為不管叫经也好、叫书也好、叫册也好,在整个歷史上,中国文字发展的歷史上,它有很大的差别。「书」是一种知识性的东西,「经」它不是知识性的东西,这是有一个明显的差别,所以称為经典的东西都是生命的,不是大脑的知识的。凡是大脑知识的,在中国文化的系统裡都叫「小学」,属於生命上的东西就叫「大学」。很不幸的,这几百年来人类所发展的知识,所有的 university 裡头在,教的都是「小学」,没有教「大学」,你去留意一下,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事。人类的文明发展到这裡啊,根本上它就走错了,它只从小学上面发展,没有从大学上面发展;所以大家都在读书,没有人愿意读经,读经你会觉得没什么意思啊。為什么没意思?第一个,不增加你的生產力;第二个,不增加你的竞争力;第三个,不值钱。人有修养又怎样?人要会赚钱,不是要修养。修养又不能换成现金,对不对?这个就完了!所以很多人会骂现代人拜金,现代人重物质不重精神。不是,他為什么会这样?因為整个教育系统裡都是强调「小学」。
「小学」教的是竞争,好听啊叫竞争,讲得现实一点就是掠夺;我抢你的,先抢到再讲,抢到再讲。你认為我不对?可以,上法院讲,上法院讲!你把你的汽车抢来用,然后你告我,我们上法院讲。到最后证明是你的,好吧…那破铜烂铁还你。法院可能搞个十年下来,那车子就还你,那到底要怎么办?怎么办,你说怎么办?这是你的啊!你的就是这一部啊!这个问题是「小学」裡头一个必然的一个灾难,那么这种掠夺式到现在整个世界灾难已经来临了,谁也无可逃避,这个叫普世价值观的错误,普世价值观的错误。所以我们要告诉你,经典是生命的东西,它才是「大学」,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小学」可以不必要。你不要以為现代的科技文明是前所未有的,告诉你,只是这一部份,古代的科技很多现代你都做不到。古代不是没有科技,我们到石窟去看,那石窟怎么凿的?叫现代的建筑专家再去弄一个石窟哦,告诉你,绝对弄不下来,那是古代的科技。它怎么丈量的?在一个石头山裡头,如何在裡面塑造用原来山上的石材,在裡面塑造一尊大佛?它是怎么规划的?我们在想他们从下面往上刻,还是从上面往下刻?由左边往右,还是右边往左?这些都是科技,都是科技。它不是一尊石头像在那裡,它不是扛进去的,它本来就在裡面啦,这要极高的科技文明,现代没有一个人做。现代的科技不是以前的科技,所以你所专长的只是这一部份,古代人专长的是那一部份,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现代的人比古代的人厉害,没有!因為你大脑就那么一块,脑容量都一样,你往这边发展,他往那边发展而已。就好像有人读农的,有人读工的,有人读化学,有人读物理,只是这样的不同而已,都属於「小学」。
但是「大学」不同,它经典就是这种状况。所以我们告诉各位,这部经它基本上的结构在告诉我们一个状况,告诉我们一种状况,為什么我要从法义上来讲,我把这三部经对著讲给各位听。第一个《地藏经》,主要是讲娑婆世间的状况,贪嗔痴所造成的这个娑婆世界的结构。六道眾生,尤其三恶道,所以地狱恶鬼列了很多,阎罗王他讲了很多,这就是讲娑婆世界的大概状况。那么,它也教我们要怎么样免离这种痛苦,这个世间是痛苦的要怎么免离。那他讲要发大愿,这是简单它只提到这裡,所以讲到地藏菩萨的前生,他都一再的发愿;不管第一次从长者子一直到最后的这个光目女、婆罗门女,都是一再的发愿,那是出离三界的一个要领。那这裡我们就不跟各位谈这些什么叫凡夫种性、菩萨种性,到如来种性的整个演变的过程,那是理论的部份。那么极乐世界它讲的是离开娑婆以后的第一个休息站,你上菩提道以后的第一个休息站。它讲得也很清楚,到了极乐就是「阿鞞跋致」,这是第一个出来了。「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就好像我们车开上交流道你不能倒退,你只能前进,前进可快可慢,但是就不能倒退,就是这种状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要领,好,除了这个部份以外,那现在就是从娑婆到极乐,这一段路要怎么走。那这个地方所讲的,就提出《药师经》来了,叫「本愿功德」。这个是文殊师利菩萨讲的。我跟各位讲,这部经主要的功能有两个:第一个是佛的本愿功德,第二个是消除业障,听闻佛名可以消除业障。就是这两个,你的业障不除啊,那你去不了净土,因為你有很多障碍。不是说带业能不能往生的问题,你假如发不起愿,你根本就无法上道,上道是很重要的,你假如有俗事把你纠缠著,你就上不了高速公路,对不对?菩提道也一样,假如你世俗的事太重,你无心上菩提道啊。
所以呢你必须把你要上菩题道的一些障碍给除掉,你才有可能上菩提道;这是个关键,所以拔除业障是很重要的。那如何拔除业障?那这法门啊它教你,这个就是「药师经」的特色。所以我们跟大家讲说,要修学佛法两个下手处:第一个是《地藏经》,第二个是《药师经》。《地藏经》是透过发愿的方法来转入净土;《药师经》是拔除业障转入净土。那么裡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发菩提心,你不能发菩提心没有用。发菩提心以后发大愿,来超越自己,这个通常我们叫做圆融道。发大愿不要讲甚么修行,所以《地藏经》裡头没叫你怎么修行,大概就叫你多行善,印经、造塔、绕塔、然后发愿度眾生、对三宝具足信心、大概就是这样子。它没有告诉你甚么一心不乱、置心一处,没有!《药师经》就不一样,為了拔除你的业障,你要怎么做,所以它这裡头就有详细的行法在,你要先把这个东西给弄清楚。那么要讨论这个部份之前,我们还有一个就跟刚才讲的这歷史宏观的因素有关的,那就是佛教的思想到底是在讲甚么?这裡是宏观的一个问题。讲了半天,佛法在讲甚么?就叫我们往生净土就好,是这样吗?那这裡头就牵涉到它整体的结构。為什么要讲《华严经》?华严经典跟其他经典有什么不同?因為所有的经典它都讲一个点,像《药师经》,像《弥陀经》,像这个《地藏经》,它都讲一个点。极乐世界,或者娑婆世界,或者从娑婆到极乐的方法,就这样子。那佛法到底在讲什么?就只有这样吗?你要知道佛法完整的状况只有看《华严经》,华严经大概它分两个部份讲,一个讲法身,一个讲法界。
大部份的人认识法界,不认识《华严经》讲法身的部份。讲法身的部份严格讲那就法身论,法身的一个思想系统。那么法界呢?它也是个思想系统,那这个部份到目前為止没有人仔细的分析过,我大概的提供给各位做参考。法界到底是什么?这个东西啊一直没有人定义,没有人定义。大家都知道法界、法界,甚至于华严宗又叫法界宗,那法界是什么?就叫法界。有人就把它翻成宇宙,是吗?也是啊,但,也不是啊!「法」这个字在佛教裡头来讲,指的就是正法,法这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讲叫真理。「界」就是范围,界限,真理所达的范围叫法界。换句话说,在真理的范围内都叫法界。那么真理的范围包括那些?这个就是问题了。真理的范围包括甚么?假如我们不思考这些,你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我跟各位讲,因為这是它的标的,它的标的,佛教的标的。佛教不是要你信信佛,拜拜佛,做个佛弟子三归五戒就好了,那没有意思,没有意思。你想想看,佛陀那么辛苦修行,他证得的是什么?他是要把他所证得的让我们了解。那他所证得的就是法界,要让我们去瞭解法界。那假如你不瞭解佛陀的这种境界,你怎么能叫佛陀的信徒呢?但是我们现在都不管这些,大家就在那边吵:念阿弥陀佛好,还是念观世音菩萨好?对不对?我信这一宗好那一宗好?是寧玛巴好,甘玛巴好,还是宗喀巴好?对不对?不是哪个好的问题,到底它在讲甚么。法界很简单的讲,就是真理的范围裡,包括第一个,就我们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是我们的立足点,是你的立足点,你必须认识它;要你认识它,所以有《地藏经》,这很简单嘛!但是这个世界我们立足点裡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怎么不真实法呢?是因為你用的是五蕴跟六尘,五蕴六尘结合的是一种虚幻。各位裡头有医生,你大概知道我们的大脑结构裡头头有几个区块,就是所谓识性裡面讲的:阿赖耶识、末那识,跟第六分别识。在你的大脑裡头,这些东西是让你活在错误的范围裡,也就是啊「小学」发达的原因。现在你所接受的污染,就是这三个部份。那佛法告诉你,假如能够不用这三个部份,那他可以进入另外一个领域。那么你现在必须先放下这个部份,娑婆世界的根源先放下,然后再进入另一个领域裡。那个领域叫净土法界,我们这个世间叫世间法界。法界的第个二部份叫净土法界。净土法界就有点我们这世间法界要进入灵性世界裡头的一个过渡区域,过渡的区域。透过净土法界以后,你才能够到达所谓成熟的地方,叫缘起法界。缘起法界到纯粹的,我们现在俗话叫纯灵,纯粹是灵的那个法界裡头,叫性起法界,用白话来讲叫灵性世界,灵性世界没有红尘的杂染。现在大家觉得学佛以后应该要这样子,可是,你还没有到那裡,你连净土法界都转不过去。当你这整个架构不了解的时候,你在修学上面乱成一团,乱成一团。佛法的歷史那么长,现在知识又这么发达,讯息又那么丰富,那你所有的东西集过来,你分不清楚,你也不会分类,所以你在佛法中在学什么你不知道。所以常常有人这样问:法华的「性具三千」跟华严的「性起法界」有什么不同?不是有什么不同,那两个不同的世界。「性具三千」讲的是界内,界内就三界内,三千大千世界。「性起法界」在三界外,世间法界以外的。
「性具三千」指的是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性起法界」是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以外的地方。那你搞不懂的话,你会把它对比起来,那这个都叫杂讯。我们在修学上同修们很多人非常认真,非常用功,不可能成就,因為杂讯互相干扰,杂讯互相干扰,所以我们為什么跟各位讲说,你一定要一宗一派,你把那个思想给釐清楚,你用慈恩宗的去把它釐清也可以,没有说不行;你用天台宗的也可以,不是不行;你用华严宗的也可以。那问题是你只能这一宗一派来弄,你现在不可能自己去创一个宗派,你怎么创啊?你自己都搞不清楚状况啊,所以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依止某一宗,因為它已经一两千年了,它的思想形成把佛陀的这些东西分析得很清楚,你一定要从这裡来,这个是你在修学中非常重要的部份,这个部份我们叫做工程面,工程面。工程面是整体的,整体工程的一种瞭解。那你真正想要修行的,其实是技术面。现在很多人一用功,技术面跟工程面分不清楚。就好像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不对?这没有错!那你现在要切菜拿个螺丝起子,就在那边比手画脚,这个是最有名的世界名牌的螺丝起子,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我现在拿螺丝起子要切猪肉一样,那叫笑死人。原则没错,你拿的佛教的原则没错,可是你的用已经用错了。你不会用了,拿螺丝起子怎么切菜!?对不对?你说也可以,当然也可以啊!打成果汁比较快,对不对?你怎么不说用铁鎚来切菜啊?因為你只随便抓到一个工具,那就要去做你要做的事,那你说是这样有没有错?从你讲的大原则没有错,可是这实际上的用上面你出问题了。
这个,跟各位讲,读经发生问题就在这裡,就发生在这裡。几乎每一个用功的同修都犯同样的错误,同样的,修密的人这种问题更严重,他搞不清楚哪一宗哪一派是怎么修的。所以我们在看这些行法的时候啊,你一定要抓到一个重点,每一宗每一派都有它的东西,那么它的东西裡头随著歷史跟文化背景的不同,有很多是附加在上面的迷彩。藏密裡头有一帮修的叫瑜伽,到最后叫无上瑜伽、大手印,你去留意看看,大手印跟事业手印其实哪一个殊胜啊?是事业手印殊胜,不是大手印殊胜。但是后来為什么强调大手印?其实就是个空性而已。无上瑜伽也是讲空性,空性在我们大乘来讲,它是最基础的,是最基础的,不証得空性,下面都别谈了,所以它刚好倒过来。所以它的理论不是从佛陀传下来的,它是从实修的立场一步一步走上去的。那你根本就分不清楚哪个宗派是怎么讲的,所以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你要跟哪个宗派你就跟那个宗派走,你绝对不要跨越雷池。那么有的宗派有那个因缘,你去修也可以,不是不行,这个叫加持。加持的时候,不要让它来干扰你原来的修法,你要懂得这一点。你在修行,可以,加持它可以,有那因缘。你也不要视它為什么仇人啦、猛兽啊,不必如此。加持可以,但是不要干扰你原来的思惟模式,尤其是工程面这个部份,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修学上面你一定要依止於道场,依止於善知识跟依止於法门。在这个前提之下,你才能够架构你的思惟模式,你的语言模式,因為这一宗所用的语言跟那一宗所用的语言不一样。宗喀巴他不讲虹身虹光,寧玛巴一定要讲虹身虹光,那你怎么讲?
所以你去跟宗喀巴格鲁派讲说那虹光,你不被打死才怪,因為那一派不讲这些!所以你到华严来,华严要讲的跟天台裡头要讲的是不同的,思惟模式也不同,逻辑也不同。所以这一点是很重要,你在哪个宗派之下,你就一定要依止那个宗派。但是我们有个心量,不排除其他宗派,也不要忽视别人的成就,这个时候我们叫随喜讚叹,称讚如来:你修的那法很好,好好修!人家讚叹你也一样,你就谢谢就好了。「那既然我们的很好,你為什么不来修?」这个是造业,不要讲这一句话。所以我们告诉各位说,你在那裡修法你就在那裡修,不要来这裡,没有鼓励你。假如你不知道跟谁修,那欢迎你来这裡,这裡教你。你要记得这一点,人家那个地方修得好好的,你就鼓励他不要跑,好好在那裡修,真有困难,那我们来协商,研究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个是一个行者的一个基本心态,这个不是在拉选票,到我们这裡来好!到我们这裡来好!你要当选什么?没有必要,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法。你在那边要用正确的心态去修学正确的法,这样就好了。来到我们这裡,是用我们的这种情况,所以这一套你要讲清楚,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那我们跟各位谈到了工程面的部份,也谈到技术面的部份。技术面其实很难直接跟各位讲,因為它实际上就是修法的问题,但是大家想修行都是要修技术面,没有工程面的铺垫哪,技术面修不好,修不好。因為那个思惟模式一进去你就迷路了。
所以我一再跟各位讲,我们的法,贤首宗宗本身是中观论派,大乘佛教的义学主流,它的精华在我们这裡。大乘的第二个宗派就是大乘瑜伽行派,大乘瑜伽行派啊就是慈恩宗為代表,行法也在我们这裡,所以我们叫贤首兼慈恩宗。那大家可能会觉得慈恩宗怎么有行法?慈恩宗是我们对玄奘大师有误解,有误解。讲到这部份,就要跟玄奘大师做歷史上的翻案。大家认识玄奘大师吗?告诉你,你根本不认识!你认识的是唐三藏,是孙悟空跟猪八戒的师父,你认识的不是玄奘。玄奘,尤其在台语念起来哦跟三藏又更像,所以ㄙㄢㄇ-ㄗㄥ,ㄙㄢㄇ-ㄗㄥ,差不多嘛!唐三藏哦三藏法师嘛!玄奘法师、三藏法师,差不多嘛,所以你根本认识的就是猪八戒的师父,你认识的不是玄奘大师啊。而大家对於玄奘大师那么有名气都认识了,除了【西游记】以外,你大概根本就不认识。勉强的说,他是唯识宗。玄奘啊,是唯识宗的第一代祖师,因為他有个弟子,叫窥基,把唯识啊宏扬的很好;而玄奘大师本身又著作了一本叫﹝成唯识论﹞,所以你就称為他是唯识宗。其实喔,玄奘大师在唯识宗的地位并不高,因為玄奘带回来的唯识啊叫新唯识,在他之前魏晋南北朝就有一派叫唯识,那叫旧唯识。他新唯识成立的时候啊,旧唯识就对他一直攻击,到现在新旧唯识还一直在吵架,已经吵了一千多年了,一千多年了,一千四百年了,肯定还要吵下去。这是為什么会吵呢?那当然以后我们会讲给各位听。
玄奘大师真正带回来的重点不在唯识,假如论经典,他带回来的是般若经典。他最有名的经典,大般若经大家知道,我肯定你没有看过,因為那部经不但六百卷部軼相当庞大,念起来只有一个结论:很痛苦!非常难念。你為了把那个词句念顺,你就忘了它裡面在讲什么。这是他的个性使然,他的个性。他不像鳩摩罗什,鳩摩罗什在翻译经典,他会调整成為我们汉文的语言模式,但是玄奘大师在翻译经典,他一定要用印度的语言模式来翻,所以我们念起来就很痛苦。他最有名的两部经典:一部就是《心经》,一部就是这个《药师经》,所以你看,你怎么认识他?所以你看歷史上很有名的一个《金刚经》,一个《药师经》,所以你紧急状况要喊救命的时侯就背心经,结果背心经的时侯,你就记得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你不知道它是什么用意啊,这个就是关键处啊,就是关键处。所以我要跟各位谈的玄奘大师真正的翻译经典的功夫,用得最多的是在般若系裡头。般若系啊不能叫唯识,它要叫唯智,它是讲智慧的。这两个系统的经典有什么不同?它不是唯识唯智的问题,它是从行法中来的,因為行法裡头,从大乘瑜伽行法,因為它在那澜陀寺的时候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修行人都在修这个法。戒贤律师教给玄奘大师也是这个行法,这个行法叫大乘瑜伽,也就是无著、世亲传下来的,玄奘大师带回来。他没带回来留在印度的那部份,去年十二月三十号我去把它接回来。我们是同一个系统的,叫大乘瑜伽行法这个部份。那这个部份的行法它有一个特色,要修你就先悟后起修,先开悟再修,这个行法的特色。其他行法我们叫做南传的行法,是修到开悟為止,这个是差别在这裡。那这个悟后起修的这个部份,要怎么先破根本无明开悟才开始修的这个部份,牵涉到的就是入三昧,入正定以后的境界所谈的就叫唯智,入正定以前的境界就叫唯识。
那么入定以后的状况,出定以后来讲给人家听,就要讲唯识,因為你在定外,你不知道定内的东西,在讲定外的,所以他用唯识讲。那么在定内裡头要讲的讲定内的状况,直接,就是说行家跟行家直接讲的,那叫唯智。你知道吗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一个人他要是没有入三昧的,一个高等成就的人,他没有办法两边都讲。玄奘大师在那澜陀寺十几年了,就学这一个,入三昧以后,他把生命观境,就是三昧境,直接用唯识表达的这个部份,他在那边大般若经讲得很清楚,所以他才把大般若经拿回来;翻译的第一个重点,就是要翻这一个。但是我要教那些还没学的人怎么办?那不能用大般若经讲,那就要用唯识讲,因為你会一直问為什么?為什么?问為什么的都是唯识,你不会讲说為什么,没有為什么,你只要问為什么就是唯识啊。唯智的不问為什么,直接感受,所以唯智的人就问怎么入定?这入定你去接受那种经验就对了,直接在裡面做表达。那你假如没有入定经验,不会入定的人想要弄清楚,我们现在知识份子最大的业障就是:我一定要弄清楚,这样去做才不会弄错。那这些叫业障鬼,你要弄清楚你就去弄唯识,唯识弄通了,你要走喔你还是跌倒,因為你不会走,因為弄唯识懂的人几乎都不会修了。他都会讲,讲错他也不知道,因為他没有修过。本来唯识是入定以后,三昧境界瞭解了,把他的状况分析出来,讲给大家听的,讲给你这些不懂的人听的。现在不懂的人去研究那些逻辑,然后讲给不懂的人听,两个都不懂,这个叫做「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唯识没有错,是研究唯识的人。
我很简单跟各位讲,所有读唯识的人都知道一句话:「六七因地转,五八果地圆」。很清楚哦!这句话古代祖师大德讲得很清楚。我跟你讲的,没有错,绝对正确,但是你解释出来就全错,就全错。因為你不知道啊!你只能文字这样讲我就肯定六七因地转,五八果地转,对不对?果地圆啊果地转,反正就是果地再讲,六七就因地先转,你就六七因地要转,这种人绝对转不成。因為他是告诉你修行的状况,你入三昧以后你会起的第一个作用,就是第六意识那个分别识要先转成妙观察智,然后你才会看到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那个传统叫前五识,其实是前六识。前六识的任何一个这个识性要转成成所作智,你才看得到。所以第六先转,然后看到第五,然后一直转到全部这六尘全部转成成所作智的时候,那第七平等性智起来;平等性智一起来以后,才发现大圆境智嘛的存在。所以它讲得没错,六七先转,五八后转。其实转第六识看第五,转第七是看第八。阿你就把六七一直讲,五八一直讲,那讲什么?你不修行,只好讲不修行的话。所以告诉你,你一定要行法,你不行,绝对不行,这是技术面,这是技术面。我这样讲,你就哦那这样很简单,我就这样转,那又变知识啦!你又变成书啦,不是经啊。你怎么知道第六意识出现?你把它转成妙观察智,你怎么知道前五识六识出现?你把它转成成所作智,你怎么知道?你根本不知道嘛。这不是你知道的问题,这是做到。
你入三昧以后,它才会出来。问题是入三昧,「三」是正,「昧」是定,三昧是正定的意思。这个地方在区别的是,你入定有正定有邪定,要先把邪定除掉。要除掉邪定啊,不是怎么除掉的问题,是你入定之后,把你的境界讲出来,师父跟你讲那不对,你就放下,知道吗?这叫中根器,师父说不对你就放下。上根器的人因為工程面完成了,一入定就知道它不对,不用问,这个叫上根器。下根器的说:嗯那是真的吔!你当然是真的啊,真的是邪定。叫你要放下,你又不甘心:唉,我难得入定,还叫我丢掉!你不丢掉,你正定入不去,特异功能就出现了,敏感体质就出现了;还有一些暗示,催眠术都出现了,你就走那条路去了,这个叫邪定聚。所以第一个能不能入定,是我们检别的。第二个,入了定是入正定还是邪定?是我们检别的。那你入了正定以后,才能够明心跟见性,所以破根本无明第一个就是明心见性。在明心与见性的时候,你就看到妙观察智的成立跟成所作智的成立,你就入三昧了,不然你进不去啊。这个不是用讲的,讲经词好讲,但你要来到这裡,刚才讲的从入定到明心见性,一般人要三年。
这三年的意思是指你前面的资粮道跟前行是具备了,这些我们基本道场行法都有了,你假如没有这些的话,你没有办法架构共同的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修行领域裡头的共识要没有的话,你这裡进不去,进不去。现在很多人用手机,对不对?你知道嘛,我只能用 NOKIA,其他我不会用。听说三星不错,那个拿哦起来就乱了。為什么?因為它的程式我不懂,你知道吗? MOTOROLA 也蛮好用的,可是它的程式你不会用,你知道吗?这就技术面的问题,会用的人,他很好用,他不会用的人,他就是不会用,他至少要花一段很长的时间下去摸索。修行这东西也一样,所以你要用什么你就最好是只用一个厂牌,你要不用一个厂牌,你什么厂牌都用,那你就是手机店,对不对?你不是行者,你就什么厂牌都会用,就变这个样子,那你跟手机店没两样。这不能成就啊,这不同的,所以我们要留意到,你在修行的时候,在技术面一定要接受人家的指导。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你跟师父学,是把你的法身慧命信托给师父,这时候师父要替你承担百分之百的因果,你只要跟著师父就好,其它没你的事。你要掉到地狱去,你就跟阎罗王讲,我是谁的弟子,怎么会掉到地狱来?阎罗王就会去找他了:你怎么把弟子带到这裡来?那这个师父一去跟阎罗王:他喔,他不是我弟子,他就百分之九十九跟著我,百分之一还是自己去偷吃香肠,百分之百的因果他自己背。你要记得啊,跟师父没有百分之一的保留,你只有百分之百的付托,因為这哪一点在哪裡要转,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啊。那个关键点在哪裡,你现在不知道,但透过那个部份,我们讲到十信位以后,那就放你自由了,这叫「迷时师渡,悟时自渡」,自己渡自己,但是师父要带你,就带到十信位圆满。十信以后你就入法界了。入法界你自己来,那就不管你了,因為你要為人师表了,不是再靠师父了,你要留意到的是这个部份。所以整个修行的过程裡,我们跟你强调的是十信位以前的部份,在十信位以前的这个部份裡啊,真正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入初果的这个阶段。因為入初果之前,要检别的是邪定跟正定,而你最难处理的问题啊是你喜欢邪定,不喜欢正定。不是你不喜欢正定,你在理念上,理性上你还是要正定。对不对,一定的。可是你的那种觉受上啊,你是要邪定。
很多的老同修啊学佛几十年了,一开口啊都是怪力乱神,什么怪力乱神都是邪定。他看到什么啦、什么境界啦、怎么样啦、怎么样啦,都是那些怪力乱神,跟他讲那个不是,是真的啦,怎么样啊!人家虹身也怎么样,什么鬼附身,甚么东西,一大堆这些,我说学佛学到那裡去了?為什么会有这些状况?没有办法,他贪著邪定,这个叫做邪知见,没办法。你没有一个良好的,没有一个良好的修学环境,那么你吸收到的一大堆啊都叫杂讯。杂讯裡头随著你的生命品质,高的人会在纯理上的杂讯,低的人会在事相上的杂讯。所以我们说程度低的人,假如杂讯太多啊,他是不能开悟;这种人开悟,会把狗屎啊当香肠吃。因為都一样嘛!那狗屎当香肠就麻烦了,因為他在事相,他程度低。程度高的呢,他是知见不正确,所以对程度高的人,我们更要求的一点就是正思惟训练,没有正思惟训练他不能產生正知见。那你程度假如没有到那裡不愿意,或者文字工程不愿意,逻辑思惟不愿意,那可以,不要这个训练。但是你在修行,正定具一定要有,因為你有了正定具,能够入了三昧以后,你出来的知见也会正确。但是你要是有正思惟训练的正知见,那你就可以行菩萨道,但你要是没有正思惟训练的正知见,那你就凭正定具来產生正知见的话,通常他不太能行菩萨道。但是一般的一个大成就者,来宣扬佛法是可以,但是他没有办法舖陈大理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第一节课我们悬谈就跟各位谈到这个地方。大家休息一下,我们等一下再讲。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