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一集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2日
来源:   作者:海云继梦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十一集

  【正行篇--还法】

  我们现在看看二十二页“还法”,还法的意思是还原,回到原来的地方,意思就是真正的修法是这一法。观法只是将止法的“所”交换成观法中的“化境”,而不再守住息入息出,但是化境还只是初相,不是定案,但在还法中,此一化境乃是正式的所观之境。

  换句话说,前面止法以前它所训练的都只是一种基础训练而已,到观法的时候才把这个息入息出转成化境、变化境界,但是变化境界还没有定案,必须在还法的时候我们才确定。从这个地方确定。那么你修行的成就、境界如何,从这个化境来确定、来勘定。假如说我观的是太阳,那么跑出来的是月亮,那证明你是错误的,是从化境上面来看。因为你已经确定我修这一法,那么显现的世界应该是这个世界,所以不会弄错,这个时候才叫做真实行。

  但是我们前面是基础,没有前面的基础你这里转化不过来。所以我们在观法中跟各位讲,你不要一直想要从中间插进去。“师父,你看我要怎么样入定?”入定很简单,你不打妄想就入定了,问题你不打妄想你弄不来。“我要观那个出现。”你要想那个出现比较容易,观那个出现不容易。要观那个出现,那你就要这样真实功夫走过来。

  那么你到观法的时候,是用化境去交换止法的那个息入息出。我们也跟各位讲过,这个时候,你在观化境的时候它变化相很多,这里面有一个动态的感觉你要弄清楚,我们这样分是数、随、止、观、还、净,这样一步一步分开来。你在修行的时候不是这个样子,你数法完成自然你就会带入随法,随法完成自然就会带入止法,止法完成的时候,那你就会从息入息出转过来化境。所以你现在不要讲什么境界,你现在都还早,你一二三都算不好,还什么境界现前呢?那可见那都是魔境不是化境,心魔显现。

  昨天在讲观法的时候,我们跟各位讲说,你那些显现为什么都不对,不是说师父轻视你们、藐视你们、不承认你们成就,不是,因为你早期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当中所遭受的压抑、污染、暗示,那这东西太多了,你知道吗?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有个同学肚子很痛,所以男生很想帮忙,女生有事男生当然想帮忙,不帮忙的大概不是人呐。“你肚子痛啊,哦,我买什么…还有什么东西啦...”什么胃药一大堆就想出来了,因为男生只会想到肚子痛是要吃胃药。女生说:“不是啦。”“啊,不是她怎么肚子痛?”男生跟女生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因为男生只会想到她只是肚子痛,女生说不是肚子痛,不是肚子痛它明明就叫肚子痛,那不然怎么处理?女生说你们男生不要管,不要管就不要管。那现在是大家都可以不要管了,可是当时就不会不要管了,为什么?因为你所知的如此,男生所受的污染是这样,真实状况怎么样你知道吗?你根本不知道。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有他的背景存在,这是很自然的状况。男生怎么会知道说,女生月经来会肚子痛,他根本不知道。同样的,女生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你也不知道男生是怎么样。男生有意见争执的话,两拳打一下,没事了,他们还可以继续相处的很好。女生看起来好怕哦,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捶过,男生打两拳,这个是稀松平常的事,男生假如不显现拳头揍两下子不像男生,女生就看不惯这种情况。为什么?这是你的生活背景,你对于生命真正的原貌你并不知道。

  所以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这些习气、生活背景它所显现的给你的暗示你没有办法突破,只有透过数、随、止这三法才会逐渐把它净化掉,到观法的时候所显现出来的境界才能够,这个时候来讲大概有百分之六十,一个正常的,不正常的不算,活在象牙塔里的或者喜欢狂想曲的那个大概都还不能算数,这个时候显现的境,这个化境大概有百分之六十是化境,百分之四十我们还需要一再地检验。

  我们跟各位讲过,宗喀巴大师当年跟他师父在研究那个化境,文殊师利菩萨示现来跟他讲经说法。他俩师徒研究这一个化境研究了一年,人家真正的行者是那么的认真、那么的审慎。我们今天我告诉你,要是真的有个文殊师利菩萨来教你什么什么,哦,你晚上一定睡不着,你说那个生命能量马上暴涨,把你冲昏了头睡不着。是化境还是魔境?我们不知道。人家那么样大成就的人师徒俩共同研究还要花一年的时间,我们呢?你想想看?所以我们应该要很谨慎的去研究这个化境。那你现在还没有到观法,还没到还法,那你根本就都是魔境,心魔所显现的境界。

  尤其我们这些读书人,你一定有过那个压力,参加大专联考,那个压力你看看,在你内心里头的压力你会造成永恒的伤害,你知道吗?尤其是,“我这没有问题,我算一算一定考上,嗯,没有台大也有政大,没有第一志愿也有第二志愿。”结果放榜了,名落孙山,第几志愿都没有!那时候怎么办?我们班上一个同学,他在班上我们是争第一第二名的,结果他放榜的时候没有了,榜上无名,榜上无名的时候,从此他就失踪了,再也找不到他,你看那种伤害有多大。

  我们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之下,你在修行的时候,那个魔境一定现前,你放心,不是外来有一只魔,牛魔王啊,还是金角银角,绝对不是,是你内心里头的那个魔它会出现,你必须把它遣掉,不受它的逼迫。那我告诉你,你内心里头那些杂质,生命成长过程当中很多杂质、那些压力你自然就会把它除掉了。所以我们看一个人,他在处事、待人接物上的反应我们就可以知道他内心的魔存在的情形是怎么样,他好多这些境界、好多这些状况,我们不知道。

  我们在成功岭受训的时候,震撼教育,那机关枪是对天射击,就在那,人不要说在那边跑没有问题,我想在那个地方打篮球都还不会被子弹打到,那训练是要我们爬,它只是震撼。枪声的临场感你怕不怕?就有人趴下去就不会动了,听到那枪声就趴在那里了,那真的“大”字形啊,就趴在那个地方,要把他拖都拖不动,还一直叫。为什么会怕成那个样子?那有的就心脏病爆发了,那他说我有心脏病啊,我怎么样,种种理由不进去了,为什么?那都是心理的压力。那么你在修行的时候它都会现前,当然它不会现那一幕了,但是你那种恐惧感它会造成,它会以另外一相来出现,可能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可能是一朵很美丽的花,为什么?因为那一种境界是你所想象的,在当时心理受到极大压力的时候,你投射出去所期望的一种没有压力的状况,那么你现在修行,那一种情形现前了。“哇,瑞相!”不是瑞相!这个时候可能就是当时内心逃避要躲进去的那个境界,现在它现前了,其实那是一种恐惧,你不知道。

  那么你在跟师父讲的时候,你也会这样讲:“啊,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对不对?那怎么跟你讲呢?没有办法帮你解。同样的,有些男孩子喜欢冒险,被老师骂的时候没有办法:“我就弄错了就被骂,老师呢?”这一骂不是三五分钟就结束,骂了一个钟头还在骂。那你想想这样的小男生会怎么样?他会在那边虎克船长,带着一条船,一条人,不是一条人,一船海盗,那么狂风暴雨当中他们怎么样拯救?他就想了一些出来了,那看起来惊险万分。好,那么现在开始修行了,这个魔境也现前了。哎,小孩子的事他早就忘了,他现在看的不一定是虎克船长了。他可能在暴风雨中他毅然独立接受种种的煎熬,他并不怕,这一境界现前了,那么他就想一想想一想:“师父,你看这样怎么样?这对不对?”你师父有神通啊?他怎么知道你小时候在梦想当虎克船长的那一幕,那只是因为你的英雄感、英雄的这种个性显现出来的一个境界,师父怎么知道?你自己都忘记了,别人怎么会知道?但是这个是魔境,你一看这好像惊涛骇浪,惊险万分,那可能如何,那是你想的,那么这种情况要一个一个过滤。我告诉各位:没有那么容易啊!所以我常跟各位讲:有这些东西你不要乱讲,讲不过是我执展现,这些化境,这些其实都是魔境,让它一幕一幕过了就好,每过一幕,你内心里头的疙瘩就去掉一个,那就表示说不管顺境逆境的解释跟答案,根本没有意义!

  所以我们不在这里去留意,你要注意这是第一个,这是魔境的一种特色。那么化境呢不会是这样,化境它会经常地出现,比如说我看到这个黑的,大概是这种黑的、圆的,再出现呢也是黑的、圆的,大概差的不远,大概都是这一类,很相同的一类,会常常出现。我一坐的时候太阳出来,太阳有时候呢有晕,有时候呢没有晕,有时候不是太阳,而是阳光普照,类似的都是这一种状况,那个就是化境。因为你会进入那样的一个境界,那不是你内心旧有的累积的那种。那种叫什么?我们酒瓮,有没有?上面有一种虫在上面飞有没有?酒蚲啊有没有?那种虫啊,它是追什么来的,追那个果酸味,酒也是一种果酸嘛,它就是追那个果酸来的。魔境就类似我一坐下来,你那一缸几十年来的酱散发出来的味道,魔境就现前。等到你这些酱的味道全部去除以后,那个虫就不会再飞来了,所以魔境会一次出现一次减少、一次出现一次减少,它会一直出现一直没了。

  但是你修行静下来的那个境界,静下来以后它会经常出现那一种状况出来,距离不太远,大概都那一类,那你就开始要把它归类出来,这是什么?譬如说,你说要观佛境界,他也会出现,有些人是从来不会出现佛境界的,有时候是佛像,站着、坐着,或者莲花,或者是他在行菩萨行,或者那种心境,大概这一类,他会归为一类。那么你有这样一类,这个叫初相,那么有这一类,有那一类,有好几类,那么你坐下来的时候它会经常地出现,这个叫化境。

  观法到还法它这种情况会出现,那么还法最主要就是我这里面,从你的本愿发出来,不是你现在的选择,你很自然就会去选择我要观这个,那你就定案了,定案以后它那个化境会越来越清楚。我跟各位举个,那个给孤独长者的公案,当年,给孤独长者要在他的国家建立一个精舍来给世尊弘法的时候,世尊叫舍利弗过去帮他筹盖这个祇园精舍,那么到这个祇园精舍快要完成的时候,舍利弗看到天上天宫现前,他知道这给孤独长者的因缘成熟了,他就告诉他说:你将来升天要到哪里去。他说我不知道。他说“你看天上有六个天宫,那么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那你喜欢哪一个?”他说“我不知道,那你跟我建议一下。”舍利弗就跟他讲:“到忉利天听佛讲经说法的机会比较多。”他说:“好,那我就升忉利天。”这个时候其它五个宫殿消失了,那么忉利天就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清楚,这个给孤独长者看着很欢喜,有类似这种情况。现在化境有很多,当你选定某一个的时候,其它会消失,那么这一个会越来越清楚,这个叫“定案”。我这个是举例子给你,可能这样比较容易了解,不然你化境那么多,不知道怎么选,那要怎么选那是你自己的本愿去的。你假如在那边:“哎哟,师父,你看这个好还是那个好?”我告诉你,你不成就。为什么呢?因为你贪心,因为你无愿,你没有本愿,要不然就是那个化境根本就是魔境。

  所以我们告诉各位:修行是很踏实的,一个境界一个境界一直接过来。你的基础要没有呢,你怎么修?对不对?第一个魔境、化境你就搞不清楚了,我这样讲你能弄清楚吧,分的很清楚了。魔境、化境分清楚以后,化境要如何选定,那是跟你本愿有关。你要用抽签的方法也可以啊,因为有些人是善根比较猛利,那么一接触马上就进入了,那这种东西他抽签可以,他随便要一个都可以成就,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因为没有办法,所以我们就跟你讲:摸索阶段越长是越好。所以整个行法你可以看到,它不是含糊笼统的,每一个、每一个都很踏实。

  我常讲,修行的过程就跟开车前进一样。这一条道路是五百公里,我告诉你,每一寸土地都要经过车轮碾过去,车轮不可能跳过去,你知道吗?不管多长,一定一步接一步,你没有办法逃避的,你说五百,我把它缩成三百,这边开了以后然后就一闪就过去了,跳过两百公里了,有可能吗?你又不是小叮当,又不是孙悟空,不可能的。修行就是这么踏实,一步一步来,你走到哪里怎么转怎么弯就是一目了然,修行就是这样,没有什么易行道,什么好超越啦,没有那一些。

  我是希望说,我们自己承认自己是中下根器者,你不要一直以为:“哼,我这个上上根器者、最上根器者,我是最上乘行者...”最上吊行者,不是最上乘,要听到六祖慧能这么讲,你自己都把自己头上安头一直安上去:“我是最了不起的,你看,你们还只是上根器,我还是上上根器的。你只是上乘者,我是最上乘者...”你不要这样想啊,要吹牛谁都会啦,你要有本事,没本事不要吹牛,修行这东西没办法吹牛,你记得这个过程很完整、绝不唬人,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再看,就技术层面而言,止法、观法、还法的能观之心是一样的,只是所观之境转变,前面讲那个所观之境由息入息出转为化境,在观法中化境是一再地变化,那么现在呢在还法中化境是定案了,这个是从技术面来看。将注意力集中守住一点不使妄动,称为置心一处使心不乱,其差别只在功夫的浅深而已。但是止法、观法及还法的所观之境非常有别,止法乃观察息入息出,观法乃观察化境的初相,还法则观察化境的定相。

  这是我列出来给你参考的,你要认为你的修法跟这个无关,那也无所谓,把它还给我就好了。虽然我们讲这个区别是很明显呐,因为从修行的立场来讲,尤其是大乘行者的这种习气来讲很不喜欢划分的这么清楚,因为这样划分的清楚,事实上它不是这样,它是一体的,整个一个,只是我们能够注意到的话,你就会发现到这种状况。那一般行者来讲,他们大概识性没有我这么发达,所以他不会讲得这么清楚,那么他整个都在一起,那我们一进到里面去常常胶着状态。“怎么这样?怎么那样?”所以只好自己要想办法泡进去,泡久了就知道:“啊,他为什么这样讲,为什么那样讲?”这样讲这样讲是为什么,那样讲那样讲是为什么为什么,你就可以弄清楚。

  所以我们在跟各位做这种指导的时候,常常要把那些语言重新厘清,你就知道说,这一句话是别观还是总观,这一句话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那一句话应该是什么状况的,是这个样来的。因为你不跟他同样的泡在那同一个层次里头,那你根本不知道他那些语言在讲些什么,因为他有他的语言模式,有他的表达方法。那每一个行者有每一个行者的思维模式,假如说他是没有成就者,那我们就不管了,一个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有他的思维模式,有他的语言模式,有些人根本不讲,有些人讲出来就有一套,有的就根本就没办法讲,那么这里面牵涉到识性跟世间的教育问题,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就工程面而言,还法是在运心调伏观察的化境,使所观察的化境起变化,调伏到心所要达到的行、相或境界,在观法中的化境,行者是如手握珠,观察的清清楚楚而已,在还法中所观察的化境行者是如雕精品,并欲使其达到最佳状况,这个文字上这样讲,而事实上是整个这种过程就像我们刚才跟你举的例子一样。在还法中,还法跟观法两者是有不同的,还法是在运心调伏观察的这种化境,那么这一点应该来讲他那个境界会越来越清楚,是这样的一种状况。而它要清楚到什么状况呢?你可以用你的心去调它,这个时候是真正的工程。所以后面我说如雕精品,你要把那个境界雕刻成最完美的状态,佛国度是这样成就的,你不透过修行,这一点你不能了解。

  为什么说极乐世界是有为的?你看净土宗听到这一句话会不会昏倒,那有为的我为什么要去?那本来就有为的,它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法藏比丘的时候,他的观法、还法这样成就的,花五劫的时间,《无量寿经》上面讲得很清楚,只是他们净土行人他不愿意承认而已,因为他没有这个过程,他不知道。这是一个变化的境界。现在我在还法中我把那个部分一再扩大、一再扩大,对不对?你一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回向文自己念的,怎么庄严?就是如雕精品。你把所做的功德通通回向到那里去。所修的法通通在雕刻这个精品一样,它还是化境。

  你自己看看,修行从行法上来讲这个才叫做真谛,从解门上来讲都是你自己想的,你要从这个地方看。那个境界会现前没有错,因为化境以后产生的,我们跟各位讲过这六法、六妙门当中每一法都有附带的现象,附带的作用,从数法开始就一直跟各位讲了,到这里也一样。你要成就一个佛国度,那就是它的附带作用。但是真正的正行是这样行的。所以我们在讲这个部分就不讲其它。

  所以刚才说要希望你们发心自己去整理,你看看,从行法上来讲它不过是二十几页,二十五、六页而已,就这么简单啦,这内容那一大叠,为什么印度人说这个叫做奥义书…《优婆罗尼娑婆罗经》,因为每一个人修下去来写,你写一章。你在数法的那种附带作用上面写一章,或者在随法的附带作用写一章,或者在止法,或者在观法,还法,都可以,够你写的了,每一个人的专长,跟真正下手用功的成就完全不一样,你自己可以从这边来看。

  所以还法说,运心、调伏观察化境,从我们刚才举的例子看,跟这个地方如雕精品看,你去符合那种状况,那你就会知道你自己到那里是什么情形了,这个运心调伏,就是使所观察的化境起变化,然后导引,这里是讲调伏。然后导引到心所要达到的形、相或者境界。这个在修行中,正行,(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你前面没有基础,你这里怎么导引,怎么调伏,不可能。

  给孤独长者就是有前行,发大心,然后出钱出力,他即将完成的时候,心已经调伏平静了,境界就现前了。好了,那么这个境界可选,他马上就进入观法里面,舍利佛一指导到还法成就了。

  你看看,要我们的话就不一样了,我跟你讲,你绝对不一样,你会怎么不一样呢,你会说,那是欲界天,我要到色界天去了,好了,你的心不平了,那天宫马上崩溃了、毁灭了。这里面没有意识形态,你是带着意识形态,所以你看看,心理,那个心魔都还没有办法除掉,心魔。因为你所遭受的污染所得到的杂讯太多了太多了,为什么要一再的一再的跟各位讲这些?你自己要看。

  所以我们说观法中的化境,行者是如手握珠,你在欣赏,这一个拿起来看,你那个水晶珠啊拿起来看一看,恩,这个,恩这个,一个一个,你就是像这样欣赏而已,在观法中那都是现成的,你也掌握不得,他就是这样现前,所以在还法中所观的境界,还法你自己可以去标,可以去导引,可以去调伏,所以叫做如雕精品,必欲使其达到最佳状况,你所认为的最佳状况。

  法藏比丘认为,他要建立的世界是那样的状况,所以他就这样把他建立了。他就雕那个样子。我们从这里看看,修行的过程绝不含糊。那么这个要我们自己去进入状况,你才能知道。现在我在讲你在听,你在听你的心没有到达那种境界,那不算,本来这个还想要等着大家用功到这里再讲,我想你烦恼那么多,大概也到不了这个境界,所以先讲讲给你听,听了至少也有一点满足感了。

  好我们再看23页的第三行,“御心达到这样的境界相时”,这个御心就是调伏心了,把心驾御到这样的境界相的时候,“是由息身、色身、念身的统和而成就的”。

  所以各位想想看,“师父你就告诉我怎么样到这里?”我告诉你,那是什么身?你只是想象的,想身不在息身,不在色身,不在念身上面,都不算,所以你不会成就,你连一点边都沾不到。我们从这个地方,自己要很仔细的去看,修行的踏实性,绝对不是你想象的。

  “此时妄想虽然熄灭,心晃动之因已除,唯此化境之相仍属幻想,因此再进一步即可入禅定。但禅能出之为色界,色界有形,有相,乃因此而成故有此之谓。”

  这个告诉各位很清楚了。到达还法妄想已经熄灭了,心晃动的这个因素也已经除掉了,你个人的欲望,身体上的欲望也已经差不多了,也应该要说消除净尽了,到这个地方你也没什么欲望了,吃饭也不会想吃了,打瞌睡也不会想打瞌睡了,很自然的了,睡觉也不会想睡觉了,因为你已经都超越了,这个时候,身很轻盈,息很柔细,念很纯熟,很安逸,那这种境界,各位,你有没有过?没有啊,不要说有啦,偶尔福报现前的时候,那个生活你会觉得蛮舒服的,这个三个部分的某一部分会现前,会有那种情况,但不可能三个部分同时现前,又统和合一的情况没有,假如有的话,你早就离开欲界了进入色界,初禅定了。我们还没有,这里是告诉你这样的情况。

  妄想消除,造成你心晃动烦恼的因素已除,身体的欲望也没了,就是这样的一个境界,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你真的用功,一天用8个钟头来用功,要到达这种境界(需要)三个月,现在(已经过去)两个月了,为什么不能成就?就是你前面的因素太多了,你除不掉。一点工作做,拖泥带水,人家做工作的人是喊个变,就把工作给变没了,我们做个工作是喊个变,是把人给变没了。人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工作还在哪里。你以这种情况,要达到这种境界,绝不可能。没有承担。

  所以你坐下来一天八个小时坐,各位真的能坐八小时吗?想想看,以我们在座各位真的一天要做八小时的话,我保证你麻腿,麻腿国语怎么讲,两条腿会变火腿挂在那边了。那你没有这种耐力,烦恼很多。你不要以为做事,老是在跟你讲做事,做事是告诉你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你能不能突破,突破那一层要求,我这样做,坐八个钟头,等一下你下坐,你就知道那两条腿会变成什么样子,你坐在这里的时候,那个全身的感觉跟变化什么样子,你有没有那个耐力,有没有那个意志力去克服,去降伏他,你有没有办法说痛,让他痛,不管他,有没有可能,他稍微的痛,你就全身贯注,全神贯注的去照顾那个痛,然后就一直想一直想,想种种的理由,看能不能赶快下来,然后就一直想一直想,那个维那师怎么搞的,还不赶快敲一下,为什么?你没有耐力,连基本的要领都没有,所以这个境界你入不了。

  所以在基础上,你一定要先去克服,我们讲,光是那个呼吸的状况到底你有没有搞清楚,我们现在还有人投机取巧,反正师父也不问,但我告诉你,呼吸状况你看不清楚,你没有办法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你不会数好,你怎么数一、二,一、二,所以数法不成随法不就,随法不成止法不就,这些基础一定要弄好。止法没有你观法怎么成?所以我们说止法不成就之前的观法都是妄想,不是观照。

  讲的很清楚了,而观还只是在化境中,进入还法以后才是定案,你要从这里看,修行,这个层次过程,步骤都很清楚。不能马虎,我们会造成马虎的现象,是你从外面所得来的杂讯太粗糙了,这里面,你不要看这个小小一个本子,这在世界上还是创举,能够把你的心路历程讲的这么清楚,我看很难,你自己去看看,看有没有这么小本子,这个就是一本经,你说《安那般那经》可以,大安那般那经,你不要看这小小几页,你要是真的拿这个出去混饭吃,比妙先生,比清小姐,比宋八力你都还有的混,什么叫*轮功,跟这个怎么比?

  所以已经整个过程都跟你讲了,到初禅定的部分,因为二禅以后我们就不讲了,那个部分,你只要从初禅去用功就可以了,就等于到净法以后的附加作用,那你要用功就一直往前赶。深化就可以,所以这个部分,各位一定要去弄清楚。这一段讲的,是讲说禅定的产生是从这种化境中来,因为有境界,所以禅定的产生叫色界,因为他有形有相,色界是有形有相。

  我们在讲习常跟各位讲说,要怎么出三界,大家都讲出三界了生死,你怎么出三界,要出三界很简单,欲界的欲望第一个,第二个色界的形象,第三个无色界的想象,这三个你完全破除,你就出三界了。欲望你能除吗,这个形象色相你能除吗?

  整个历史上,我看破色相的凡夫只有两个人,哪两个人你知道吗?一个是孔明,他讨老婆选一个最丑的,他不是选漂亮的,他为什么?丑人安心啊,不会作怪。漂亮的女孩,不好照顾他能够超越色相,我们不是,不是选白马王子就是选白雪公主,通通被相迷倒了。你还怎么出三界?心不安住不可能。

  在这个世间要真的做到这一点,还真不容易,色相的影响大不大?还是很大,像台北市街头多少婚纱礼服店都是专门在塑造色相的。那些美容,瘦身,减肥,那是不是通通在塑造色相,形象啊,在迷人,多少欲望,今天流行西施型的,通通要把他瘦下来,你看过几年要流行杨贵妃型的,你看看,每一个人都要胖起来,形象啊,还是很影响人,形象,欲望以外,那就是想象,多少人在编织狂想组曲,多少人活在象牙塔里,通通是靠想想的。这三个能破,出三界就完成了,所以要怎么出三界?你要了解他的标的。三界的特色是什么你都不知道,你怎么出三界呢?为什么叫欲界色界无色界?你连这个东西都搞不清楚,怎么出三界?

  除开我们教法中的这些人,你跟一般的佛弟子讲讲看,佛法要我们了生死出三界,请问你怎么出三界,怎么了生死?所以你在这三个因素的前提之下,你只好生死轮回,那么要了生死我们也跟各位讲过,了生死跟出三界定义不一样,生死轮回一直相续不断是因为相续心,相续心不断,什么叫相续心,就是你的惯性。所以我们要把这个相续心给剪断,那你就了生死了。

  那换句话说,要把惯性给破除,怎么破除惯性?培养觉性,有没有很清楚,所以觉性是了生死的一个秘方,讲的这么清楚,那你还搞的很糊涂,那每次我讲到这里你就刚好在打瞌睡,那我讲完了,你又醒过来了,那每次就没办法了。为什么这么巧啊,你障道障的真完美啊,刚好讲到这个重点你就睡着了,那看电视也是一样,那看到那里呀,辐射性太强了,昏倒了。人家讲完了,你就醒过来了,真绝,障道有点偏差不要紧,障道不要障的太完美。

  这个是我们讲的几个要领,那各位将来要弘法利生的时候,把这几个要领拿一个出去,保证你吃不完,够你混的,要混你要混个有声有色,要有内容的混,不要没内容的混。在下一段“此阶段完成则称之为御心得定”这个应该来讲叫御心得禅,因为还法结果就应该得禅定了,是禅的意思,不过传统中的习惯是讲定,所以我们叫做御心得定,此时已经完成了调身、调息、调息的所有功夫。

  “行者当知,调息可给予调身,调身的效果又可给予调心,始终调息而显呼吸身,使呼吸身与色身融合,故曰调身,当身调轻安柔和之后,念就是注意力的凝謐安详,亦与身合此之谓调心,是指三身合融,欲界四大开始转化成色界四大。”这像不像一件大工程啊,所以我们说这个叫生命改造的工程。这个工程伟大,你生生世世的轮回当中,这个工程是最伟大的工程,而且他也最微细,很精密的工程。这么精密的工程,我们跟你讲的这么清楚,我希望各位珍惜他,这个地方我们跟各位讲,调身、调息、调心,通通完成。

  但是我们应该要知道,他是从调息来的,从调息那么及于调身,再从调身及于调心,你要记得这一个,调息、调身、调心,这个跟我们大乘禅法不一样,大乘禅法在调心、调身、调息,修法不一样,一个是从调息下手,一个是从调心下手,调息下手这样过来你知道了,息入息出息入息出,呼吸的轨迹,然后这样过来。

  这是因为,呼吸是与生俱来,假如你不呼吸,你早就在那边挂黄牌位了,那你有呼吸,可是你不知道呼吸的状况是什么,人人都有呼吸,人人都不清楚是怎么呼吸的。所以,这个行法从这里来,大乘禅法就不是了,大乘禅法也告诉你一个与生俱来的,就是你的心会有作用,你的心在起作用,你看看小孩子,一出生小小,眼睛在那边张开,他不知道。但是,饿了他会哭,尿布湿了他会哭,过一个月以后,眼睛张开你自己看看,爸爸站这边,他头就转过来这边看,爸爸站那边他头就转过去那边看,妈妈站这边,他就站这边看,头,眼睛会跟着跑。这个时候他的心已经在作用了。他会去注意,去捕捉他所要的。

  但是同样的,心的作用,与身俱来,我们都不了解心是怎么作用的。那么大乘禅观从心怎么作用下手。所以就大乘禅观的指导跟小乘禅观的指导不一样,小乘禅观从息入息出息入息出,你注意看身体开始起变化,同样的,大乘禅观从心的作用,因为心没有心入心出,心没有出入,但是心作用的轨迹你要去找出来,这个就麻烦了,所以大乘禅法的下手处非常麻烦,复杂、微细,而一般人不知道,就搞到最后,大乘禅法变成吹牛禅,都在吹牛了,讲起来,境界好高,手法好高,结果,根本就在吹牛,李登辉讲吹牛的、虚构的。

  所以大乘禅法有这个流弊。我们要弄清楚,大乘禅法照样也可以跟这个一样踏实,一样这么踏实,真的,但是你会发现,安那般那这样的行法,没有宗教色彩,你哪里看到宗教色彩?他就直接从这里来,大乘禅法一定要有宗教色彩,假如没有这种宗教情操的培养,大乘禅法很容易产生偏差,因为你容易虚构,你容易吹牛,因为心是看不到的,他不像息入息出这么规矩,所以大乘禅法要透过那个摸索阶段进入正行啊不容易,绝大部分人都在这个地方阵亡了,阵亡了可是他不知道,他还是显现那个相。

  所以大乘经典里面非常强调,到末法时期,末法时期不止现在,佛世时代也有末法时期,是指人心,那个人心怎么样,他是狮子身中虫,还食狮子肉,为什么会有这种的情况,因为他在吹牛,他的行法就是吹牛禅,他不是真正的,按照那个指导要领在进行的,所以会产生那种现象。

  我们这个是告诉你,小乘禅从息入息出下手,大乘禅从调心下手,观察心运作的轨迹,一样的,行法过程都一样的。标的他的手段不同,它的息入息出只是一个手段而已。因为它到观法还法的时候,化境产生,息入息出已经丢掉了,但是息入息出还是有,它透过这个息入息出在这边起作用,所以到观法我们讲小通天,到了还法到这里,欲界四大开始转化成色界四大的时候叫大通天。禅棒两只,大的那一只,那就表示你整个脊椎骨从最下面的一节脊椎到顶门,他完全打通的状况,你四大就完全变了,完全改了,是很具体了,不是用说的,修行是这么踏实。

  谁会骗人呢?你为什么要去给人家骗呢?这个地方没有了,他一步一步教你,你到这一步还没有完成,下一步不能修,所以自己不要口说我到哪里去了,那没有用,台湾人喜欢讲,我师父说我证阿罗汉了,你师父证阿罗汉,你师父说你证阿罗汉,那你师父证什么?证罗汉果?还是证奇异果?不是这样证的,我们到国外去很多人这样讲,他跟南传来修,他师父说他已经证得初禅定了,二禅定了,三禅定了,是这样吗?这个不是你讲的,你要懂得整个过程,是很微细的,我们不是说他不容易达成,而是真正达成了那种殊胜啊,那不是一般的状况,是可以达成,你必须这样来。

  那么大乘禅法当中,那个摸索阶段特别长,大概现在各位都谈到的,为什么台湾的电视上面你所听到的讲经弘法都是讲那些常识,故事,了不起讲一些知识就不得了了,为什么?通通在摸索阶段里头。而且又没有办法理出一条头绪来,这个就很麻烦,台湾话讲的,在这个摸索阶段中,叫做如苍沧,如苍沧怎么讲?一团乱七八糟的在这一里,反正这里面都是佛法就对了。那这里面怎么来拿出头绪来,那你自己下功夫了。

  所以不进去的人不醉倒,一进去的人通通昏倒,不信你看看,现在学佛人自己,我常跟各位讲,要找到自己的法门,大家都听到像没听到一样,什么叫法门?有啊,我在念佛,念佛就法门啊?怎么念呐,念到一心不乱就好了,怎么念到一心不乱?

  (2011-6-12,本集由我心飞扬,观心联合录入完成,校对云在蓝天、观心)

返回目录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