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的社会哲学(达摩拉陀那)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7日
来源:   作者:达摩拉陀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的社会哲学(达摩拉陀那)

 

  佛陀弘化的目的,是为着众人的幸福和快乐。它是从各种痛苦中解救人们的一种教化。它最初的兴趣是伦理道德和精神上的依归以及生命中和各方面。在此提及的包括社会的各方面。佛教的社会哲学,可以从以下各点来研究:

  一、佛陀的态度以及他的弟子当日社会的制度。

  二、社会团结的教理。

  三、社会观念的含义。

  四、正常社会关系的原则。

  五、道德原理的社会含义。

  六、人类行为的动力。

  七、四梵住。

  八、佛陀的基本教理和社会的变迁。

  一、佛陀的态度和弟子们在当日的社会制度

  关于第一点,我们可以从阶级制度中去研究。有一些设法去代表大觉者佛陀的作者,把他作主涅槃的教师,对当时社会的俗事,不作些什么。这真是人类伟大的教师一种最大的误解。

  当佛陀在印度出现的时候,许多的国家都遭受到古老时代阶级制度的痛苦,只有极少数的人享受到权利和特权,大多数人都被他们剥夺。这个讽刺是制度维持在宗教的名义之下。

  这是真的,因为他最初的认为,佛陀予以痛苦的人类精神的解脱,但是他不使自己享受涅槃的快乐。佛陀是慈悲主。因为这样,他不能对千千万万的人所受不平而保持冷漠。佛陀并没有闭着他的双眼,有些有兴趣的人会设法去找出他当日的一般人痛苦的情境,相反地,他对盛行在当时社会的恶魔打过几次仗,这种最大的盛行是在阶级中进行。

  作为一个涅槃的导师,可以说,佛陀经过乐境而得到成功。无论他到那里去,人们都被他高贵人格所放出的和平与静穆的光彩所吸引。但是当他问及当日的某种情境和制度,他必须要面临把持者强烈的反对。有一次他在一个婆罗门村受到拒绝给予食物,因为他是一个反对他们久被人尊崇和传统和制度的教师。又有一次,他甚至被人拒绝施水。

  据说,在两村的居民,在两种情形之下,是受了魔罗和恶魔影响之下,因此这个可怜的魔罗,成为一个逃走和山羊。但这只是把事情搁置的一种礼貌的方法,没有在特别社区或个人的门上,指责罢了。为着大家,如来仍是爱他们。

  当佛陀在这个时候出现,阶级制度正是一个热门的问题。他组织一个的规则的运动来对付它。形成一个态度的观念,至于佛陀如何处理它,我们要明了根据制度为基础的特性。这个可以参考下列三点:经典的确实性质、遗传以及继承的优越点。

  一、经典的确实性质

  阶级制度被称为一种神圣的安排,只有在触怒的危险右以干涉到。各种陈述包括在经典上。吠陀经确实的性质,是被第二种学理所建立。因此一般人都不敢问及他们的效果,就这样,宗教经典的权威,在维持阶级制度时走了一段长途。佛陀在这最强的一点看到支持这样古老的传统,因此他施予最先最严重的打击。他劝导人们不要接受任何仅仅是经典的权威,如此类推。在这方面,发生在迦罗摩经和其他地方,佛陀的劝告一定不要当作一般的观察,适用于权威的各种情况。他劝告人们不要接受任何不合理的事,只因为它是记录在经典上,或者由其他权威所主张的。因此,佛陀在吠陀经阶级制度中,提出各种确实的性质的问题。

  二、遗传的优越

  阶级制度遗传的特性,是根据创造的学理,在普拉沙经中首先提及到。据说婆罗门从造物主梵志的口生,刹帝利从臂生,首陀罗从大腿生,毘舍从足生。在他们与佛陀讨论中,婆罗门常常引用这一段经文来支持他们的优越。但是佛陀为他们指出,它只是一种神话,对事实没有任何的关聊。他告诉他们,人类是由父母生的,而不是由任何想像中的生物生的。至于婆罗门,他也许告诉他们,他们也是由母亲生的,她要像其他人一样,要经过同样自由过程,要怀孕和出生等等。

  三、继承的优越

  佛陀也同样斥责婆罗门,所称继承优越的主张。婆罗门是业力和相信者。佛陀为他们指出,他们像其他人一样要遭受恶行的后果。如果在婆罗门中,有任何继承的优越,他们应该既不犯如此的行为,也不会为了这些事而受苦。因此,在伦理道德律之前的平等,对他们继承优越的主张,也成了谎言。

  在同一条题目中,佛陀的一位大弟子摩卡卡那和吐罗国王阿温谛毕陀两人在讨论中,前者也提出同样的争论。

  再次国家的刑罚,关于不同阶级的没有区别。同样的犯罪,不同阶级的成员,在遭受同样的惩罚。这是从摩诃卡卡那和阿温谛毕陀二人的讨论中,显明的事实。

  此外,摩诃卡卡那也指出一种阶级的富人,可以雇用其他阶级的人做事。因此一个贫穷的婆罗门可以侍候一个富有的首陀罗人,来赚钱维持生活。这种事实也证明婆罗门主张与生俱来优越的错误性质。

  四、精神范围的平等

  婆罗门作为遗传的教师,也主张精神的成就只可以由他们来完成。因此在佛经中记载,佛陀也呵斥这种说法,并且指出以需要的戒律,诚恳和努力,大家都可以获得。大觉世尊因此指出,四种阶级的成员是平等地予以资格,不获得内在净洁和内心的照明。

  五、一种当地的制度

  当这些对此有兴趣的人民设法证明阶级制度神圣的起源,关系到它的宇宙的特性,佛陀告诉他们不是这样的。他主他们指出,在育那和边遮普以及附近的国家,都没有这种阶级的分别。对于他们,他说只有两种阶级——主人与仆人。在特性上,他们不是遗传。这种的分别完全是根据经济的理由。因此依据他们的经济环境,一个仆人可以成为一个主人,反过来也是一样。

  六、阶级制度的职业性质

  在维悉陀经中,佛陀对阶级制度职业的性质,已经给予详细的解释。关乎此,他指出动物生命和植物生命的情形,有不同的种类,这是根据基本的性质。但是至于人类,不会存在这种特别不同之外,它证明他们的分类。相反地,只要主要的性质,是有关系,人类是如一的。这种区别,由阶级制度来维持,在特性上是武断的。

  七、社会阶级是世袭的

  阿迦那经提出社会等级和差别的起源的佛教意见。根据这本经,在开始的时候,是一种无等级无阶级的社会。但是在时间的过程中,因为社会开始变成复杂,法律定下来是维持人民的和来与秩序,很自然地,生起一种需要,每个人都要来管理他们。当然啦,他们选举最为有作为的有来作这种工作。他之所以为人所知是摩诃阇那王或者是领导者,被人民普遍同意而推选。这就是统治者的起源。在同样的方法,这些高贵特性的人,这指定为照顾众人的幸福等等。在开始的时候,这些公仆不是遗传的。因为如此,有了需要的资格,都被他们推选。后来遗传的因素进入他们那里,成了一种阶级制度,更到后来,便成民一种严格的阶级制度。阿吉那以主要的目的是指出等级制度和阶级制度的习惯性质,因为同样的理由,它的起源是社会的,而不是神圣的。

  八、问题的心理学方面

  阶级制度最大的不好,是在心理学界中明显的生出优与劣的偏见。这种态度维持了少数遗传主人的地位,并且降低了大多数人遗传农奴的环境。因此它也要解决心理学水平的问题。关乎此,佛陀指出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是被人判断,不是依据他的这个或那个家庭,也不是依据所谓的阶级的差异,而是依据他的行为。因此佛陀把行为作为与优劣的标准。这一方面在法句经的婆罗门品中提及到。

  因此,在一方面,佛陀斥责阶级的区别为无意识的,而在另一方面,带不一个人关于优劣观念的心理改革。

  九、佛陀采取实际的方法

  以上的说明给予我们运动的观念,佛陀把它用来作反对阶级制度。现在,它看来好像佛陀在他一生中地这点下了些例子。如来实行他所宣扬的。

  譬如我们可以想像佛陀每日和行乞。在最重要的几点中,阶级优越可以在饮食之事中维持。高阶级的人不接触到低阶级的人的任何东西,不同失去阶级的人谈话。如今佛陀和他的弟子挨户行乞过活。对于此事,他们不作任何的分别。他们从各阶级中接受布施。关乎此,佛陀推荐为人所知的挨户行乞方法,没有离开阶级、等级和地位任何房子的规则。

  大觉者没有作任何的分别,为所有阶级的成员敞开了僧团的大门。拥要需要的功德,过着神圣的生活,是入门的一条件。因此苏尼陀是一个失去阶级的人,沙提是渔夫的儿子,难陀是一个难陀是一个牧童,两个滨陀,一个是高级家庭的女儿的儿子,一个是仆人的儿子,卡沙巴只是个孤儿。作为圣洁僧团中的成员,他们获得圣者的身份,于是成为众人的老师。如来记载这些圣者中某些生活的故事。他们高贵的生活,基于偶然出生和等级的优劣观念,成为不实。在僧伽之内,没有为这些分别留下余地。事实上,相信这些的分别,被视为弱点的标识。有一次六个与佛陀关系密切的释迦族的王子,来求允许进入僧团,那时人释迦族为人所知的,为着他们的种族而骄傲。又有一次,一个名为优波离的理发师,也来请入僧团。优波离首先开始参加僧团,然后六个释迦族王子加入。这样的安排,是因为优波离年长的关系。当然啦,释迦的王子要尊重他。后来在寺院的戒律中,成为最高的权威的就是他。

  因此,如来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在僧团的成员中,增进平等和友爱。关乎此,对于这一点要记住他的有意义语。

  兄弟们啊,正如大河——恒河、阎木那河、摩喜河和阿西拉华谛河一样——当他们流入大海,就失去他们的名称,成为被人所知的大海——啊!兄弟们,同样的,这四姓——婆罗门、刹帝利、首陀罗、毘舍——的成员,当他们开始去追随由如来解释的教义和戒律,他们放弃不同的名称,而成为一个地方或僧团中的成员。

  十、佛陀平等对待一切

  当赞赏佛陀在阶级问题的主张,我们不要以采取一个阶级对付另一个阶级为原因来代表他。那会再次错误代表佛陀的地位。为着被压迫的人民的幸福与快乐,他痛斥阶级制度,那是真实的。

  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攻击那些支持它的传统。但是他并没有驱策着感情和感觉,在那些有特权的对付没有特权的人中,成立一个级别不对付其他人。他希望在社会程序中,以及由一个和平的改革带改变,那也是真实的。在如来的眼里,所有的众生都是平等的。这是他一生的座右铭:「正如一个母亲,甚至牺牲她的生命也保护她唯一的儿子,因此一个人要对一切众生施予慈悲。」

  因为这句座右铭,如来对任何人都没有偏见或偏私。他一生的任务就是为一切人民创造公正、友爱、和平与快乐的环境。

  佛陀有一次和一个婆罗门讨论,指出在各阶级的成员中,都有好与坏人。它不是任何阶级与等级的出生权,也不是为他们自己要求好,以及为其他人民要求坏。

  十一、法音宣流者中的婆罗门

  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在开始的时候,佛陀在婆罗门的手中,要面临强烈的反对。这种反对从正统的派别中来。在他们生命中,以祭祀为职业的甫罗希陀,属于这宗派。当他们组织构成团体不进步的派别,大多数进步的人民也从它来。虽然他们发生于出生婆罗门团体里,他们不赞成他们的理想学。佛陀的教理,对他们有一个大的要求。因为佛陀发起的这个运动进行收集动量,反对的党派失去力量。他们团体的某些成员,开始跟从如来的足迹。如果我们研究佛教僧伽的历史,它将显然是这样,佛陀是优秀的弟子,都从婆罗门来。在其他之中,他们生活以及宣传大觉者的法音。要那个文化与精神运动中,他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种运动及时更大地影响了世界的一部分。

  十二、佛陀教化的成功

  我们可以想想,佛教怎样能够解决阶级制度的问题。当佛陀的教化广大地在海外传开,成为文化精神的威力,在国内它也传开为文化力量和社会运动二种。它为当时社会罪恶的转移而致力。它释放了解脱的力量。在减轻阶级的组成的路途上,走了一段路。但是佛教在放弃制度时,没有延得很长。在这一点上,伟大的西方巴利文学者雷·大卫氏博士说:

  佛陀对整件事的意见,赢得了当日社会等级和差别的改进,它曾在印度进行,正像今天在西方跟随的一样,印度阶级的制度,从来未曾在别的地方建立。

  那不是这样。当佛教开始表现低落的迹象,反动的因素以报复来主张他们自己。他们用各种中能的方法来获得的增强他们的地位。

  毁谤的运动开始来对付佛陀和他的教化。他们把他描写成是他们古老时代的传统和制度的破坏者。他们在一方面把佛陀和他的教化作为错误的代表,在另一方面,他们把所有可能的步骤作为巩固阶级制度的地位。很久它是维持在经典和传统在默认上。但是那个时候,他们的权威可以挑战,因为它发生在佛陀的手上。因此他们想出更好的方法。他们得到领导者的恩惠,并且得到法律的许可。国王看见,那是为着他们自己的利益。当神圣的阶级制度开始时,维持了祭司们的地位,它也给予王业一种永久的基础。因此在祭司和国王之间,一个神圣的聊合,永固了他们互相利益的制度。

  阶级的制度改变为国家合法的制度,不会被任何人来质问。它变成所有人民的义务,来遵守阶级的限度。

  因为雷·大卫氏博士这样说,如果佛教占了优势,阶级制度很久以前会消失,在这个情况之内,国家的政治远景,会十分的不同。即使今天,佛陀不朽的语言,对这个问题会有一个大的适合。

  十三、对妇女的态度

  因为它是那时全世界的习惯,佛陀时代的人民对妇女和智力和能力持有一种可怜的意见。但是佛陀和他的弟子都持有不同的意见。早期证实这种意见的经典有几段经文。

  它这样记载,有一次拘尸罗的国王波斯匿,当从宫殿出来,和佛陀有一个讨论,使者传来夫人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对于这个新闻,国王十分沮丧。佛陀知道这种反动作,这样安慰他说,在妇女之中,也有聪明和伶俐的。

  再次在佛陀故事中有提到,当她以智慧取胜丈夫时,据说一个天神对她的快乐给予发现,说一个女人的智力可以与男人的相配合。

  这是真的,在考虑国家那时盛行的情形。在开始的时候,佛陀不允许妇女参加僧团,后来在摩诃波阇波提的恳切要求,他同意建立比丘尼僧团以应需要。一次阿难尊者请问佛陀:是否女人和男人一样,有资格获得最高度的神圣,有资格最高的神圣阶段的阿罗汉果?佛陀肯定的回答。

  比丘尼的僧伽多多少少和比丘僧伽的组织是站在同一线上。它的大门为那些阶级和地位没有任何分别的人打开。进入僧团唯一需要的资格是诚恳。因此在同一情形下有从迦毘罗卫、拘斯罗、维舍离和灵鹫山上来。在另一方面,也有从所衷肠更低阶级和等级来的成员。因此宾那是女佣的女儿,迦巴是猎人的女儿,苏巴是金匠的女儿,阿达凯西、安波巴和维玛拉是当时盛名的妓女。因为他们是僧迦的一份子,他们都过着圣洁的生活,并且获得最高的精神境界。他们像上座一样,一年的八个月中,同样在全国上上下下旅行,在人群中宣扬大觉者的法音。

  女上座偈中有记载,女上座在获得自由、和平与幸福之后的快乐的言词。他们在获得生命最高目的的之后,也表现出他们对大觉者的感恩,因为领导她们走上解脱的道路。

  某些赞美时也提及某些女上座在当日的与论所作的辩护。苏摩和乌波拉温那的情形,在此地可以引证:在苏摩的例子中,魔罗来到她那里对她说,她一定不要选择神圣的道路,因为女人的知识只限于在厨房里,不值得过神圣的生活。苏摩在回答中说,女人和男人一样的资格过着神圣的生活的达到目的,不同时因为这种女性不阻碍正义之路。

  在乌拉温那的插话中这样说,有一天她在一棵树下坐禅,魔罗问她为什么不怕坏人,敢独自一个人在荒野坐,据说乌拉温那甚至不怕千千万万的坏人,因为她受到正义的保护。

  所有这些记录都表示出,只要有机会,女人出能在生命中的各方面成功,同时佛陀的教理和他的弟子都支持这种态度。

  妓女是当时社会允许的一种制度。我们知道,从古代的记载,在社会中有许多不自由的女人。在事实上,这种制度被视为一个繁荣城市中的一种需要。她们受国王、贵族以及一般富人的拥护。这种职业,某些特出的人物,有很大的收入。因此阿达凯古的收入,成为凯西国岁收入的一半。阿波罗利每日的收入算起来的好几千的金币。虽然某些收入是夸张了一点,但是它为数也确实不少。

  佛陀对这种制度认为不当,他把它叫做人类道德的根源和物质的破产。但是他并不认为不正当而予以停止。他对这种制度的遭难者,以慈悲的双眼来看待。结果,这种职业的最为特出人物,即如阿巴波利、阿达凯西和维摩罗等,都放弃她们不正当的职业,来追随圣洁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受到根本精神上的改变,而成为洁净的榜样,这些女士上座的生活,代表正克邪,最后胜利的说明。因此佛陀对那些所谓社会沦落的人儿,都指示一洁净的道路,以及从罪恶束缚中得以自由。

  二、社会团结的教理

  有关佛陀给予毘舍离的维支斯有保存他们团体和团结的指导各点,我们可以的一个观念。佛陀出生在释迦族,政府民主形式对他而说是很珍贵的,同样理由,僧伽的制度也在同样的情形中完成。对维支斯人,他是一个赞美者。有一次当逗留在毘舍离和维支斯人演说时,佛陀说:只在他们继续定期的举行会,只要他们和谐在一起,起居和谐,和谐地推行工作,只要他们不做些没有准备的东西,革除些已经推行的东西,并且依照维支斯古代制度的方法去做,只要他们尊敬、珍重、敬佩和支持维支斯的长者,听从他们智慧的言语,只要他们的女人和女孩子受人尊敬,只要他们尊敬和支持他们的神圣地方,只要他们提供正义的保护和支持圣人,访问和居住在他们的国家,他们可以继续盛兴而不衰落。

  在问及维支斯人团结的秘密之后,佛陀也为僧伽介绍遵守这些情况的幸福快乐的方法。事实上,遵守这些情况,会使社会团结一致。

  三、社会观念的含义

  在库陀丹陀经中,对这点十分的意义的章节,佛陀把它放进菩萨的口中,根据它说,在摩诃维支陀的国土没有法律,那是因为经济情况欠佳。国王决定完成一次大规模的牺牲,包括许多的食物在内,因此恢复国家法律和规则。他和一个刚刚为此事来做为他的传道师的菩萨商量。菩萨劝导国王不要在牺牲中毁坏食物原料,而要在贫民中分赠。他更劝导他供给种子,以及农夫们其他需要的东西。供给商人资本,和在政府服务中给薪水。因此他指出人民的经济环境会改进。结果会太不和兴盛,人民会快乐,国王的税收也增加民。这种为着人民改良经济环境的计划,由佛陀放进菩萨的口中,现出十分时髦的观念。

  再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僧伽介绍了社会主义者的制度。当然啦,它成为一个寺院的团体,只限于赠予而不保护财产。它指示他的心在那一个方向工作。此地可以说,这种制度在很多世纪以前成功地进行。

  也可以说,这种制度西藏在寂默山波国王也采用,因此他三次在他的人民中将财富平均分配。但他是那个时期的情况并未成熟到做这种进步的方法,遭遇到很多的反对,于是这个好国王要在他自己的母亲的手中停止。

  四、社会关系的原则

  在第一方面,我们可以把星迦罗经拿来想想看,这本经正确的叫做「在家人戒律的法典」。这本经的内容,是佛陀在灵鹫山对一个名叫西迦拉的青年所说的。它谆谆地教诲人们和社会趋向太平、快乐和繁荣的方法。不需详细地说,此可以举主要的几点:

  在第一方面,家庭中的主人被劝导由戒除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而放弃作恶。

  第二,他被人劝告不要受为人所知四种偏见的影响之下,去作错误的行为。四偏见为:邪见、恶意、恐惧和妄想。

  还有,他不能放纵于饮酒和赌博中。他不能在不合宜的时间到大街上漫游,也不要到娱乐场所去。他也不要懒惰,要过勤勉的生活。

  在每一种情形,六种罪恶的行为的不利,和六种相反和道德行为的利益,可以表示出来。

  家庭中的主人又被劝导,要避开和坏朋友交往,和好人建立友情。和坏朋友交往的害处以及和好朋友交往的益处,都有详细的说明。

  这本经最后的部分,谈及父母子女、教师学生、夫妻、朋友、主仆、圣人与信士上的解释。在每一种情况都有详细的说明。

  为人们一般戒律的法典,是一种短但可以理解的经。在它里面说明的是十分有效,今日比二十五世纪前更合用。在这本经的意义上,大卫斯夫人说:「真正的地,即使现在,我们可以说及这本戒律是如此的根本,如此明智和聪明,是一种智慧,它注视着人类,它的言语是如此的新颖,今天在此是这样的有效,也和在灵鹫山一样,今日泰晤士河畔的乡村和家庭,都不合如此的快乐。」

  大卫斯先生这样的批评:「在恒河岸的乡村或民族是快乐的,那里的人民充满仁慈的精神,朋友的感情、正义的高贵精神,它经过这些质朴的简单言语来呼吸。」

  此地我们也可以向梦揭厘经来提及。据说当在佛陀的时候,即使现在也流行,人民惯于跟从各种迷信的行为来幸福。当和佛陀商讨这件事,他对这种行为给予谈话,它能为人类及社会带来真正的福祉,共有十二点。此处有些提及到。在其他东西之中,一个人被劝告做些不会为自或其他人造成复杂的工作,去履行家庭及社会的责任,以及培养道德与精神的价值。此地从物质价值到涅槃的最高境界,我们已经得到价值的天秤。

  有几十本经,包括波拉巴瓦经、达迷克经、维迦波渣经等,多多少少是的关这个题目的。

  五、道德原则的社会含义

  没有某些道德的原则,社会不会稳固。每一种宗教都已经为它的信徒奠下些行为的规则。在范围上有些是狭窄的,有些是广阔的。佛教可以说是生活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由八正道来代表,那是佛陀宣说的。戒律代表道的第一阶段,由佛陀描述的戒律,可以说在范围之内最聪明的。此地不需说得很详细,我们可以想到,唯有五戒是最有趣的。最近有一位作者以这条题目撰写一偏优良作品。他在下文批评五戒:

  1.戒杀并不只是指避免谋杀,而是指各种形式的伤害其他生命——无论是身体的或不是。它包括各种生命的承认,主要地是一样,以及各种生命的平等权。

  2.第二戒律是戒除取得他人的财产的权利。它包括戒除从各种欺骗行为,即如行贿,它能使社会分裂。

  3.第三戒律是戒除过度的或不合法的放纵于感官的快乐,企图增进社会的稳定。对性的过度自由,是许多破碎家庭、败坏社会秩序以及个人不幸的原因。这一戒是戒除道德的疏忽。它是疾病时的补品。

  4.第四戒是避免虚伪,鼓励个人与团体间互相信任,以及了解;今日的文明生活受到威胁,是因为这一戒的违反,是由于缺乏诚实的意识。

  5.最后一戒是戒除酒。它混乱了心,助长了社会和谐的气氛,没有这种和谐,我们不能生存。酒汉的变成,不但是社会的威胁,或者一个敌人,或是他个人精神安宁的障碍。使用酒精导致药物和财富的耗尽、赌博和其他社会的罪恶。

  在社会学方面,它看来好像五戒是个人生活的一种规则,关系到善良的社区,换句话说,个人的善良是经由改进,集合的善良和相反……。但是他们的价值和应用,不限于仅仅是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关于此,按国际关系,同样的戒律,能够伸展到更广的政治和经济的面积,并且使领导许多国家的外国政治。

  对于以上五种戒律,我们可以增加另外重要的戒律,去过一种净洁的生活。在八正道中,为人所知的是正命。这种生活是从损害和利用他人中得以自由。

  参照这点,我们可以明白社会道德的含义。

  六、人类行为的动力

  我们要追求人类行为的动力,是这种人类的哲学。自有人类以来,佛陀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他对灵魂的洞察是无匹的。这种洞察力保留在为人所知和论藏中。此地我们谈及些有关主义的一般原则。

  根据阿毘达磨(论),在我们们之中的两组倾向的工作。一组是本性的健全;他们可以解释为;思想或精神的因素。因此有二十一种健全的思想,二十五种精神的思想。然而有十二种不健全的思想和十四种精神的要素。

  所有这些无益的境界,起源于贪、恶意和迷惑,因此所有有益的境界是起源于慷慨、善意和智慧。同样的理由,一组为人所知的是不善根,而其他是善根。当一个人被不善的动机迫使去作恶的时候,这种后果会很不愉快。它会为自己和他人产生紧张和不愉快。相反的,当他被善的动机迫使去做事,这种效果是愉快的。它会为自己和别人产生和谐与快乐。

  由于修习善可以消灭不善。关于此已经指出前者是消极的,是弱的,然而后者是积极的,因此性质是强的,正如太阳出来,黑暗消失一样。因此当修善的时候,不善消失。关于这点,佛陀说,由了解人类行为动力的意义,必须了解个人和社会的水准。

  七、四梵住

  四梵住——慈悲喜舍——在佛陀社会哲学中占了重要和地位。慈是一般的爱。只要有慈的地方,变没有恶。慈的精神在慈经中有说到,佛陀在经上说,正如一个母亲会保护她唯一的儿子一样,即使牺牲了生命也是如此,因此每每一个人对一切众生要仁慈。

  悲是怜愍。它是对那些有烦恼的人给予帮助。只要有悲的地方,对一切受苦的众生没有冷漠。

  喜是同情喜悦。它是对快乐的人觉得喜悦。只要有喜的地方,就没有任何嫉忌和妨碍的情形。

  舍是平静。它的意思是面临生命的变迁,能保持平静。

  这四种高贵的境界,同时也被称为无限的,因为它领导一个人到第二个人,从一个团体到第二个团体,以及一国到另外一国。因此要说,他们是中流砥柱,是个人的快乐,社会的友谊,世界的和平。他们的培养,会引导世界的友情。

  八、佛陀的基本教理和社会的改变

  一个社会能够发展,只要当需要的改变时时带来。此地对于这点,我们可以将某些佛陀的教理拿来研究。

  改变的定律,因为在苦空、无常、无我三方面的教理上,代表上真实性动力的解释,没有变迁,即不能有改进。这是个人、制度和社会的真实性。因此这种教理是为社会改良的变迁。

  「波特迦」这本经是谈及些因果的法则,以及事物缘生的道理。据它说,意识经验的世界是有条件的。所有的事物都关涉到因果方面。由这种律,我们是在变迁的过程中。没有机会的余地。当然啦,它造成适切的条件,能够带来需要的改变,这些再次是社会方面的真理。

  另一种有关我们转变的是业力。根据佛教徒解释,没有宿命运,或机会。我们是我们自己行为的后果。那就是说,我们是自己造成自己的。这种教理是道德责任,以及意志的自由。是以,我们有自由去造成自己的一生和社会。

  最后,但不是最低限度,佛教并不相信的一个造物主。根据阿那经说,社会进化是惯于一个自立的程序。它提及到的学理的点像庐梭所提出的社会的学理。这种教理代表社会的改变。

  批评到佛教原理对解决人类现代问题的适应性,一位着名的社会学者说道:

  佛教加重于道德行为,能够成为需要的背景。为着解决每日的事,得不到秘方。但佛教的价值摆在政治、经济的社会问题的道德背景下。为着提高背景之下。为着提高道德的人格,它的要求,能单独地成为坚固的城堡,它能建巩政治、政治和社会的和平。因此只的稳固能够获得文化的结构,即使这种造成的事实,在道德和心理方面,正如在亚洲和俄国或在非洲国家的政治家和农夫,都不能见到它。佛教在经典,尤其是法句经和尼波陀经,为人类宣扬慈悲、温和、仁爱和慈善家的观念。他们注重我的中立,只能够成为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详细解决的背景。根据佛教教理,个人的改进是社会经济前进的方法和基础。如果早期的佛教是在今天来解释,它的外观好像是文化的哲学,它说战争是在人的心中,因此很需要宣扬文化和教育为第一。早期的佛教也说,善良的人是社会的资产。此地快乐主义的功利主义,它是一般地广布心理意见,在两方大多数近代社会学和政治科学的教授,以后定数的统计家,已经补充了佛教哲学在道德洞察。它将是政治科学和社会学的贡献因为供给纪律,如果佛教的技巧,为着消灭战争,以及实行社会的团结和合作的互助,是发现和查出。在他们理论的意义和含义,将可能在行为上履行他们。

  在以上几段话中,佛陀的教理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概念,在这个基础是,我们可以叫做佛陀的社会哲学的,我们可以列成公式。

  佛教的长久历史,及人类社会中,对光荣的部分负有广大的证明。无论佛教在什么地方传播,他们的制度都有成就。佛教国家的妇女都比其他国家的姊妹们,享有更多的自由。无论佛法在什么地方盛行,各种人民都有友善和谐。此地也要注意,佛教的传教师。弘扬佛陀的法音是出乎爱心和慈悲,而不是出于外在的动机,在一种或多种的方法利用他。因此,在妙法之下,没有流过一滴血。

  佛陀的教理在娄时的领导者之下,有可敬的成就。在佛法影响之下,他们为人民的幸福作得更多更多。我们在此可以读到阿育王的例子。他在成为优婆塞之后,放弃民所有暴政,而跟随福利工作的计划。他把人民当作子女一们看待。为人和畜开设医院。正如希腊那样远的国家,都送药材去援助。他对已信教的人,给予尊敬和维持互相的和气。因为这些,他从佛的教理中,得到许多的鼓励。

  佛陀的教理,不是为特殊的时间和区域而设。它是世界性的,在所有时间内是可应用的和永久性的。在社会的水准上,佛教的最高目的是摒除各种阻碍物,和建立一个人类的家庭。(莫佩娴译自摩诃菩提)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